第三章 大气辐射和热力过程——NO1—NO3
合集下载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读图训练 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答题。 1. 最可能出现图示等温线分 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为 A.8月 22时 B.8月 13时 C.1月 22时 D.1月 13时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 例也不同 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深度思考
有人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
地”,结合右图说明该过程的合理性。
深度思考 有同学认为大气逆辐射就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主要影响因素
地形 洋流
冬季,南北温差大, 越往北温度越低 夏季普遍高温 南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 冬季风
太阳辐射
10℃
3km
2、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 100m 气温下降 0.6℃, 但在不同地点及不同时间,可能会小于 0.6℃或 大于0.6℃,如图中①曲线。 在曲线②情况下,大 气的对流运动减弱, 大气比较稳定;在① 情况下,大气对流运 动更加强烈
原因
太阳紫外线和 宇宙射线作用
辐射能力(J/cm2•min•μ m]) 12 10
大气反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短 地面长 大气 地面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区,因此 逸出 波辐射 吸收 波辐射 吸收 逸出说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 大气(主要指CO2)只能吸收长波,故太阳辐 辐射 射能穿透大气到达地面而不是直接被大气吸收 返回地面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山坡上的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 积聚并把较暖的空气抬挤上升 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其上方为 暖空气,下方为冷空气
大气辐射与遥感-第三章全-rev
第三章大气气体吸收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专业必修课大气辐射与遥感第三章大气气体吸收31地球大气的成分和结构311热力结构312化学成分32分子吸收发射谱的形成321转动跃迁322振动跃迁323电子跃迁324谱线形状325连续吸收326热力学平衡的崩溃33大气吸收331紫外吸收332光化学过程和臭氧层的形成333可见光区和近红外区的吸收31地球大气的成分和结构地球大气的演化原始大气以宇宙中最丰富的轻物质为主由于地球和大气的温度非常高使得原始大气摆脱地球引力逃逸进入太空
恒定成分 变化成分
在中纬度条件下一 些气体成分混合比 的典型垂直廓线
§ 3.2 分子吸收/发射谱的形成
分子的吸收光谱
假设分子有三个能级态
所有允许的跃迁
分子吸收线在光谱中的位置
分子存储能量的各种方式
平动能量(translational energy):任一运动粒子,由于他在空 间中的运动都应具有动能,这叫平动能量,单个分子在x, y, z 方向上的平均平动动能等于KT/2,K为玻耳兹曼常数,T是绝 对温度。 转动能量(rotational energy) :一个由原子构成的分子,能够 围绕通过分子中心的轴而旋转或绕转,于是具有转动能量。
§ 3.2.2振动跃迁
对于一个分子中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是由静电 引力和斥力相互平衡而形成的。分子中原子的位置取决于引 力和斥力相平衡的点的位置。分子键类似一个弹簧!
振动能量量子化
振动-转动光谱
• 振动跃迁发射和吸收的能量要比转动跃迁大很多。因此, 振动跃迁相应的吸收/发射线的波长较短(红外、近红 外),而纯的转动跃迁的光谱通常在远红外和微波波段。
§ 3.2.1转动跃迁
平动 转动
平动与转动的区别
1. 平动运动不是量子化的,分子 可以以任意一个速度运动。而 对于分子量级的转动运动,可 以用量子理论量子化,不连续 的能量态、角动量态会导致转 动跃迁,从而造成相应的吸收 和发射线。 2. 任何物体都有唯一的一个质量, 而有三个主转动惯量:I1,I2, I3。这三个主转动惯量对应于 转动的三个垂直坐标,总体的 转动方向有物体的质量分布来 决定。
恒定成分 变化成分
在中纬度条件下一 些气体成分混合比 的典型垂直廓线
§ 3.2 分子吸收/发射谱的形成
分子的吸收光谱
假设分子有三个能级态
所有允许的跃迁
分子吸收线在光谱中的位置
分子存储能量的各种方式
平动能量(translational energy):任一运动粒子,由于他在空 间中的运动都应具有动能,这叫平动能量,单个分子在x, y, z 方向上的平均平动动能等于KT/2,K为玻耳兹曼常数,T是绝 对温度。 转动能量(rotational energy) :一个由原子构成的分子,能够 围绕通过分子中心的轴而旋转或绕转,于是具有转动能量。
§ 3.2.2振动跃迁
对于一个分子中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是由静电 引力和斥力相互平衡而形成的。分子中原子的位置取决于引 力和斥力相平衡的点的位置。分子键类似一个弹簧!
振动能量量子化
振动-转动光谱
• 振动跃迁发射和吸收的能量要比转动跃迁大很多。因此, 振动跃迁相应的吸收/发射线的波长较短(红外、近红 外),而纯的转动跃迁的光谱通常在远红外和微波波段。
§ 3.2.1转动跃迁
平动 转动
平动与转动的区别
1. 平动运动不是量子化的,分子 可以以任意一个速度运动。而 对于分子量级的转动运动,可 以用量子理论量子化,不连续 的能量态、角动量态会导致转 动跃迁,从而造成相应的吸收 和发射线。 2. 任何物体都有唯一的一个质量, 而有三个主转动惯量:I1,I2, I3。这三个主转动惯量对应于 转动的三个垂直坐标,总体的 转动方向有物体的质量分布来 决定。
必修1第三章第2讲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
(2)根据乙图简要分析逆温层变化的规律。
(3)根据材料二分析,居住在我国北方某重工业城市的学生执行
“冬跑令”,在清晨跑步是否科学?请分析原因,并说明在什么
时候跑步最适宜?
内容导航
基础梳理
考点再现
技能提升
练出高分
精讲考点·精析疑难
考点一
气温空间的分布和时间变化
掌握核心 有的放矢
解析
本题结合时事,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逆温现象等知识。我国 自南向北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图乙反映日出后随太阳辐射 增强,地面温度的升高,逆温层变薄减弱,直至消失。当出现逆温 时,空气对流运动受阻,污染物不易扩散。
层次
主要特点
原因
高层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 大气 电短波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 作用
作用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臭氧吸收 紫外线
平流 大气以水平 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
层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空飞行
内容导航
基础梳理
考点再现
技能提升
练出高分
夯实基础·整合体系
内容导航
基础梳理
考点再现
技能提升
练出高分
精讲考点·精析疑难
考点一
气温空间的分布和时间变化
掌握核心 有的放矢
答案
(1)C (2)日出以后随着地面温度的升高,逆温层变薄减弱,直至消失。 (3)不科学。清晨,大气逆温层存在,大气对流运动微弱。大气中 的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污染物浓度高;同时日出前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弱而呼吸作用强,此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应 该在下午或傍晚跑步最适宜。
内容导航
基础梳理
考点再现
第三章 地面和大气中的辐射过程(1)
大气窗口:考虑到各种气体吸收的综合影响,有某 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 透射率较高 这 些波段大气的吸收作用相对较弱,透射率较高。这 些能使能量较易透过的波段叫大气窗口。 在可见光-红外区段,大气窗口有:0.3-1.3、1.5-1.8、 2.0-2.6、3.0-4.2、4.3-5.0、8-14 μm。 在微波区段,主要有8mm附近和频率低于20GHz 的波段。
图3.5 太阳光谱的能量分布
大气中有各种气体成分以及水滴、尘埃等 气溶胶颗粒,辐射在大气中传输时,要受到大 气的影响,其强度、传输方向以及偏振状态都 会发生变化。地球大气与辐射的相互作用主要 有吸收、散射和折射。由于折射过程与能量收 支问题关系较小,这里主要讲述吸收和散射的 作用。 作用
图辐射的吸收
大气对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吸收太阳短波 大气对辐射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吸收太阳短波 辐射的主要气体是H2O,其次是O2和O3,CO2吸收 的不多 吸收长波辐射的主要是H2O,其次是 的不多。吸收长波辐射的主要是 其次是CO2和 O3。 水汽 H2O)的吸收带主要在红外区,几乎覆盖了 水汽( 的吸收带主要在红外区 几乎覆盖了 大气和地面长波辐射的整个波段,吸收了约20%的太 阳能量,并使太阳光谱发生改变。最重要的吸收带在 能 并使太 谱发生 变 最 的 收带在 2.5-3.0、5.5-7.0和>12μm。液态水的吸收带和水汽相 对应 但波段向长波方向移动 对应,但波段向长波方向移动。 氧( O2)的吸收主要在小于0.25 0 25 μm的紫外区, 的紫外区 太阳辐射在0.25 μm以下的能量不到0.2%,故O2吸 收的能量并不多。 收的能量并不多
M ,T A ,T f( , T )
如果有几种物体,在同一温度下,对同一波长的 吸收率分别为A1λ,T、 A2λ,T 、 A3λ,T 、 A4λ,T ,辐 射出射度为M1λ,T 、 M1λ,T 、 M1λ,T 、 M1λ,T ,则 有
第二章大气成分结构和性状
受地面热力作用影响,气温有明显的日变化; 水汽、尘粒含量较多,低云、雾、浮尘等频出 B 中层:底界在摩擦层顶,上层高度约为6km。 特点:受地面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 气流状况基本可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 大气中的云和降水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内 C 上层:6km~对流层的顶部 特点:受地面的影响更小,气温<0℃,水汽含量较少, 各种云都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在中纬度和热带地 区存在强风带(急流,风速>28m/s)
21
气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这是由于波
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
的大气物质(主要是原子氧)所吸收的缘故。
其增温程度与太阳活动有关,当太阳活动加强时,
温度随高度增加很快升高,这时500km处的气温可增
至2000K;当太阳活动减弱时,温度随高度的增加增
温较慢,500km处的温度也只有500K。
根据温度、成分、电荷 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 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可将 大气分为五层:
12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 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对流层是对人类 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层次,也是气象学、气 候学研究的重点层次。 ①厚度:下界是地表,上界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11~13km,赤道16~18km,两极8~9km
在气压一定时,露 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的 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 量愈多,露点愈高,所 以露点也是反映空气中 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根据T和Td的差值,可以大致判断空气距离饱
和的程度。
36
e E AP(t t) e : 实际水汽压(hPa) t: 干球温度( ℃) t : 湿球温度( ℃) P :大气压( hPa) A : 干湿表测湿系数 E : 湿球温度下的 饱和水汽压(hPa)
21
气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这是由于波
长小于0.175μm的太阳紫外辐射都被该层中
的大气物质(主要是原子氧)所吸收的缘故。
其增温程度与太阳活动有关,当太阳活动加强时,
温度随高度增加很快升高,这时500km处的气温可增
至2000K;当太阳活动减弱时,温度随高度的增加增
温较慢,500km处的温度也只有500K。
根据温度、成分、电荷 等物理性质,同时考虑到大 气的垂直运动等情况,可将 大气分为五层:
12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云、雾、雨 雪等主要大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对流层是对人类 生产、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个层次,也是气象学、气 候学研究的重点层次。 ①厚度:下界是地表,上界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11~13km,赤道16~18km,两极8~9km
在气压一定时,露 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的 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 量愈多,露点愈高,所 以露点也是反映空气中 水汽含量的物理量。
根据T和Td的差值,可以大致判断空气距离饱
和的程度。
36
e E AP(t t) e : 实际水汽压(hPa) t: 干球温度( ℃) t : 湿球温度( ℃) P :大气压( hPa) A : 干湿表测湿系数 E : 湿球温度下的 饱和水汽压(hPa)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大气受热过程课件(人教版)(32张PPT)
命题视角(二) 生活中的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归纳法学习
[典例] (2021·广东高考)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1)~(3)题。
(1)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B.100米
C.350米
D.150米
3.当某地大气发生逆温现象时
()
A.空气对流更加显著
B.抑制污染物向上扩散
C.有利于大气成云致雨
D.减少大气中臭氧的含量
解析:第1题,图中所示垂直温度梯度(℃/100米)并不是气温,而是上升 一个单位高程后气温的变化值,正负表示温度升高或降低,只要垂直温
度梯度等于或大于零,说明随高度的增加温度上升,这就属于逆温现象。
命题点全训 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 的方向及大小(箭头越粗,表示能量越大)。读图完成1~2题。
1.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①⑤
B.②⑦
C.③⑧
D.④⑥
2.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地的年太阳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底或盆地,加强了因辐射冷却作用而形成的逆温效应,故冬季在谷地或盆
地易形成辐射逆温,C正确。山峰被周围大气包围,山峰与大气的接触面
小,大气的交换频繁,山峰地面温度降低对周围大气影响较小,不易形成 逆温,A错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冬季易受冷空气影响而多大风,大气流 动性强,不易形成逆温,B错误。丘陵海拔较低,地形起伏平缓,空气流动 性也较强,不易形成逆温,D错误。故选C。第(2)题,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 出现时地面温度低,一天中日出之前气温最低,再加上晴朗无风,空气流 动性差,近地面大气易受冷地面的影响,D正确;日落前后、正午时刻地面 温度较高,近地面大气气温较高,A、B错误;浓云密雾,大气逆辐射强, 不会发生地面强烈辐射冷却,C错误。故选D。第(3)题,黄河源地区冬季地 面温度低,气流冷却下沉,地面冷空气堆积,导致辐射逆温多发,B正确; 锋面气旋、准静止锋均多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而逆温出现时大气较 稳定,A、C错误;冬季气温低,热力对流弱,D错误。故选B。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三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原理与人类生产生活创新应用课件(人教版)(32张P
下图示意荷兰某农场全新革命性节能温室。其窗户尺寸为普通温室的 两倍,屋顶和侧壁使用双层玻璃结构,四个玻璃侧面均设有防反射涂层。 节能温室可节省约60%的能源,但仍需要利用地热能装置加热。据此完成 3~4题。
3.温室中利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实现节能的设施有
()
①双层玻璃 ②两倍尺寸窗户 ③防反射涂层 ④地热能装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该地温室仍需要利用地热能装置加热的原因是
()
A.冬季气温低
B.多阴雨天气
C.地热能丰富
D.受海洋影响
解析:第3题,大气热力作用原理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 及大气吸收截留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双层玻璃可以更多地截留地面长
波辐射,增加温室内温度。但双层玻璃会更多地削弱进入温室内的太阳
3.城市规划中的热力环流 (1)在城市规划时,城市内部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与郊区相比 呈现热岛效应,城市与郊区之间会形成热力环流。为保护城市大气环境, 在城市规划时,要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一方面将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 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以避免工厂排放的污染物流向城区;另一方 面,应将工业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 ()
(3)与空调冷风相比,大多数人更喜欢穿堂风,主要是因为穿堂风 ( )
A.不消耗能源
B.风频与人体自然频率接近
C.风力恒定
D.风向恒定
[解析] 第(1)题,由题图知,房屋背面是植物(升温慢),前面庭院是石 质地面(石头比热容小,升温快),可增大房屋前后的温差,有利于形成穿堂
风,C选项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形成穿堂风需要风从一侧门、窗进
覆盖黑色 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的树木覆盖黑色尼龙网,以削弱太阳辐射, 尼龙网 减少树木水分蒸腾
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低气压 A
高气压
动画演示
C
低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B
低气压 A
高气压 C 热力环流
活动探究一: 海陆风的形成
——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海 风
陆 风
思考:分析海陆风对滨海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释疑解惑
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
地区能够起到将温度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
射向宇宙空 间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地 面 吸 收
大气吸收
大 气 辐 射
射向地面
大 气 大气 增 吸收 温
地面增温
“太阳暖大地”
地 面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动画演示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原理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上界 2)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3)对流层中的CO2和水汽 强烈吸பைடு நூலகம்地面长波辐射, 使大气增温,地面是对流 大气
(hPa)
北半球高空中的风向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风向
近地面的大气运动有什么特点吗?
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
(hPa) 1000
1005
摩擦力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1010 1015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小结
气压梯度力 风向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长波辐射
规律:凡是有温度的物体, 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放出来。
如果物体的温度高,该物体发出的 辐射叫短波辐射,只有太阳辐射是 短波辐射。 如果物体的温度低,该物体发出的 辐射叫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 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是长波辐射。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一
▪ 在垂直方向上影响空气密度的因素不仅仅是温度,地球的引力作用对高低空 大气密度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越靠近地面,引力越大,空气密度也就越大, 相反就越小。在对流层里上冷下暖的温度结构,可以减小由于引力作用所造 成高低空大气密度的差异,因而有利于对流运动发展,特别是在上冷下暖差 异特别大时最为有利。
▪ 这里说对流层里上冷下暖有利于空气对流,意思是它并不一定形成大气对流 运动,还需要在水平方向上冷热分布不均,才能产生对流运动。因此,对流 层里大气的对流运动,是由于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递减和水平方向上冷热 不均所造成的。
2023/4/30
2
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大气的特性和状态:包括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 湿度、温度、压强和密度等等。
➢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转化。
➢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解释大气现象发生、变化的规律。
➢讨论如何利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更好的满足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循环:来源于江河湖海及潮湿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 蒸腾,特别是海洋蒸发;借助空气对流垂直上升凝结后又 以降水的形式降到陆地和海洋。
➢ 循环周期:32次/年,11D/次。
➢ 水汽的变化:时间变化特征: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变化特征:低纬度低空中水汽含量最大;高纬度寒冷 干燥陆面极少。
垂直方向,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 规律:随纬度增加而减少,离海洋愈远水汽含量减少。
➢ 特性:唯一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 热量。
2023/4/30
15
水汽的循环过程(相位变化)
2023/4/30
16
2023/4/30
17
1.3 固、液体杂质
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也可以称之为气溶胶粒子。
▪ 这里说对流层里上冷下暖有利于空气对流,意思是它并不一定形成大气对流 运动,还需要在水平方向上冷热分布不均,才能产生对流运动。因此,对流 层里大气的对流运动,是由于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递减和水平方向上冷热 不均所造成的。
2023/4/30
2
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大气的特性和状态:包括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 湿度、温度、压强和密度等等。
➢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转化。
➢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解释大气现象发生、变化的规律。
➢讨论如何利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更好的满足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循环:来源于江河湖海及潮湿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 蒸腾,特别是海洋蒸发;借助空气对流垂直上升凝结后又 以降水的形式降到陆地和海洋。
➢ 循环周期:32次/年,11D/次。
➢ 水汽的变化:时间变化特征: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变化特征:低纬度低空中水汽含量最大;高纬度寒冷 干燥陆面极少。
垂直方向,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 规律:随纬度增加而减少,离海洋愈远水汽含量减少。
➢ 特性:唯一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 热量。
2023/4/30
15
水汽的循环过程(相位变化)
2023/4/30
16
2023/4/30
17
1.3 固、液体杂质
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也可以称之为气溶胶粒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3节 大气热力环流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12 __自__然____现象,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山
坡与山谷之间都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2.山谷风
(1)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增温□13 ___快_____,空气密度变□14 ___小_____, 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较□15 ___慢_____,密度仍较□16 ___大_____,因 而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17 ___谷_____风。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名 师 助 学】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想一想1: 室内空调多布置在高处,而暖气片则在低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吗? 【答案】热空气密度小,易向上流动,促进房间内空气流通,使房 间气温升高。冷空气密度大,易向下流动,使室内热空气相对向上升 浮,空气的自然循环会使室内温度均衡。
于是近地面的空气从 B、C 两地流回 A 地,以补充 A 地上升的空气,从
而形成□11 __热__力__环__流__。(如图 c)
[小提醒]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 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 低压;在同一地点,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
(3)山区与□21 __平__原____之间,有时也出现山谷风特征。
3.海陆风:近海地区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白天风由海洋
新教材2023年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3节大气热力环流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可简单归纳如下。
(2)气压高低判读。
①无论是近地面还是高空,高压处等压面都向上凸起,低压 处等压面都向下凹陷。
②近地面受热,气流垂直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如A地。近 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如B、C地,即 PB>PA,PC>PA。
③水平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如B→A,E→F。 ④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PA>PE。 ⑤图中高、低压为水平方向比较,如气压数值上 PB>PA,PE>PF。
解析:白天,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 吹向陆地。图示大气运动形式为大气热力环流,其根本原因 是海陆之间的热量差异。
5.地面受热不均,会引起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的变化。下面所 示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近地面受热形成低气压,冷却形成高气压;高空气压与近 地面气压状况相反。根据等压面规律,高压凸向高空,低压凹 向低空,B项正确。
方法技巧 “同地同面高凸低凹”口诀法巧识大气热力环流
①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②同一水平面,气温高则气压低,空气上升;气温低则气压高, 空气下沉。 ③同一水平面,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④高空的等压面与近地面的等压面关于某水平面对称;高压 往上凸,低压往下凹。如下图所示。
(2)垂直 水平
(3)地面冷热不均 最简单
(4)B>C>D>A
(5)城市热岛环流、山谷风、海陆风
。
。 。
解析: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在高空形 成高气压;近地面遇冷,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在高 空形成低气压。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
知识概览
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1.大气运动形式 垂直运动(气流上升和气流下沉)、水平运动(风)。 2.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由于地面 冷热不均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 种最简单的形式。
第3章 大气辐射过程
4. 比辐射率: 比辐射率: 物体在温度为T的辐射率与该温度下的黑体 物体在温度为 的辐射率与该温度下的黑体 辐射率之比: 辐射率之比:
I (λ , T ) ε (λ , T ) = B (λ , T )
其中
B(λ , T ) =
λ (e
5
2hc
hc / σλT
−1
)
5. 太阳辐射的透过率和吸收率 对于光谱间隔为∆v,光学厚度为τ 对于光谱间隔为 ,光学厚度为 经过光学厚度为τ的 经过光学厚度为 的 透过率: 透过率: υ 单色光辐射强度 ∫ I (υ ,τ )dυ
对于气象和气候应用来讲并不要求确定吸收光谱的精细结构往往只要知道在某一个光谱区间大气的总吸收如何而且对光谱分辨率要求也不高这样我们可以将吸收光谱假定为某种特殊线型其谱线位置和强度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表示
第三章 大气辐射过程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 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 在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时, 在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时,垂直于 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 全部波长的太阳辐射能量。 全部波长的太阳辐射能量。 因为太阳辐射的波长在0.17~4.0微米之间, 微米之间, 因为太阳辐射的波长在 微米之间 地球辐射的波长在4.0~10微米之间,二者 地球辐射的波长在 微米之间, 微米之间 光谱几乎完全没有重叠部分。 光谱几乎完全没有重叠部分。
l
令: 则:
P
m
λ
=e
m m
− k λ mρ 0 H 0
m
对所有的波长积分, 对所有的波长积分,得:
I λ = I 0 λ Pλ
I = I0P
Pm = m I
I0
表示平均透明系数。 表示平均透明系数。
现代气候学3气候系统的热力过程
ABCD面: 地球水平面
D1
A1
C1
B1
D Ah B
C
任意日地距离(一天)某个时刻、大气
上界、单位时间、地球水平面单位面积接收
到的全部波长的太阳辐射能为:
I
I0
2
sinh
(J/m2s)
S为太阳在天球的位置 HH’为观测地地平圈, 弧SD太阳高度h AA′为天赤道 弧SB赤纬δ 球面角ZPS为时角ω 地理纬度Φ
r 某一天日地距离 r0 日地平均距离
纬度 赤纬 0 日落时角
( ); ( );
(弧度);
T 一天的秒数
T = 243600(s)
某一天的天文辐射日总量就是瞬时太 阳辐射能从日出积分到日落,即
0
Qs
0
0
Idt
0
I02(sinsincoscoscos)2Td
T20I(0sinsincoscossin0) (J/m2)
在赤道附近(约在南北纬 15°间),天文辐射日总量有两个最 高点,时间在春分和秋分。在纬度15°以上,天文辐射日总量由 两个最高点逐渐合为一个。在回归线及较高纬度地带,最高点 出现在夏至日(北半球)。辐射年变化的振幅是纬度愈高愈大, 从季节来讲,则是南北半球完全相反。
天文气候
(6)在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在极夜期间,天文辐 射为零。在一年内一定时期中,到达极地的天文辐射量大于赤 道。例如,在5月10日~8月3日期间内,射到北极大气上界的辐 射能就大于赤道。在夏至日、北极天文辐射能大于赤道0.365倍, 南极夏至日(12月22日)天文辐射量比北极夏至日(6月22日)大。
地球公转示意图
太阳高度:
si n s ih sn i n c o c s o c s o
D1
A1
C1
B1
D Ah B
C
任意日地距离(一天)某个时刻、大气
上界、单位时间、地球水平面单位面积接收
到的全部波长的太阳辐射能为:
I
I0
2
sinh
(J/m2s)
S为太阳在天球的位置 HH’为观测地地平圈, 弧SD太阳高度h AA′为天赤道 弧SB赤纬δ 球面角ZPS为时角ω 地理纬度Φ
r 某一天日地距离 r0 日地平均距离
纬度 赤纬 0 日落时角
( ); ( );
(弧度);
T 一天的秒数
T = 243600(s)
某一天的天文辐射日总量就是瞬时太 阳辐射能从日出积分到日落,即
0
Qs
0
0
Idt
0
I02(sinsincoscoscos)2Td
T20I(0sinsincoscossin0) (J/m2)
在赤道附近(约在南北纬 15°间),天文辐射日总量有两个最 高点,时间在春分和秋分。在纬度15°以上,天文辐射日总量由 两个最高点逐渐合为一个。在回归线及较高纬度地带,最高点 出现在夏至日(北半球)。辐射年变化的振幅是纬度愈高愈大, 从季节来讲,则是南北半球完全相反。
天文气候
(6)在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在极夜期间,天文辐 射为零。在一年内一定时期中,到达极地的天文辐射量大于赤 道。例如,在5月10日~8月3日期间内,射到北极大气上界的辐 射能就大于赤道。在夏至日、北极天文辐射能大于赤道0.365倍, 南极夏至日(12月22日)天文辐射量比北极夏至日(6月22日)大。
地球公转示意图
太阳高度:
si n s ih sn i n c o c s o c s o
第三讲 大气热状况和热力环流
BBB
归纳总结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的应用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 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 变暖的影响。 2.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 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
考点2:热力环流
明理---解读规律
F
① G ④ E ③
关键:1、温压关系 2、风压关系
②
Hs (1)判断气压高低 (2)判断近地面的冷热状况 (3)判断下垫面性质 (4)判断季节或月份(若图中B为陆地) (5)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及日较差
运用规律 (08北京文综)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 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2,回答3-5题 3.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迁移推理
C
10.该地区地表温度的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响郊区
(2011江苏)图2是某区域某时地面天气简图。读图回答5~6 题。
5.图中M地的风向是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C
(2009全国文综1卷)图2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 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2,完成3—5题。 3. N地风向为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5. 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 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 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 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3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大气受热过程pptx课件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探究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问题引领 材料 《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 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全书 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 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 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 系,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其中有这样一段描 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 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无烟的微火)
晴天时高
失热量少
现象 秋冬季节霜冻多 出现在晴朗的夜 晚 青藏高原光照强 但气温低
利用烟雾防霜冻
原因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近地 面气温低,水汽易凝结,易出现霜冻、大雾 等天气 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但保温 作用也弱 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 失
探究二 大气的保温作用
结合材料探究: (1)“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的原因是什么? (2)利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 璃温室育苗等农业活动。 提示:(1)“烟气”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2)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 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易穿透塑料薄膜或 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问题引领 材料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 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 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 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 为大气逆辐射。
结合材料探究: 图中有几种辐射?其辐射方向有何不同? 提示:从图中可看出辐射类型有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 辐射和大气辐射(长波辐射)。太阳辐射是向下的,地面辐射是 向上的,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其中大气 辐射中射向地面的部分,因和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 辐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度。
不同波长的削弱也不相同,p
I
仅表征对各种波长的平均削弱情况,
例如p= 0.80,表示平均削弱了20
%。 37
大气透明系数的影响因子: ——大气中水汽、水汽凝结物和尘粒杂质的多少
这些物质愈多,大气透明程度愈差,透明系数愈 小。因而太阳辐射受到的减弱愈强,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也就相应地减少。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后的减弱与大气透明系数 和通过大气质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布格(Bouguer) 公式表示:
总辐射时空分布特征:
①在一年中总辐射强度(月平均值)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②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一般是纬度愈低,总辐射愈大。反之
就愈小。
①最高值在西藏 ②青海、新疆和
黄河流域次之: ③长江流域与大 部分东南、华南 地区则反而最少。
这是因为西藏海拔高度大,总辐射量最大;西 北地区晴朗干燥的天气较多,总辐射也较大。长江 中、下游云量多,总辐射较小,。
* f c
辐射);
②这种传播能量的方
式称为辐射。
电磁波频率、波长和波速 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r射线 都是电磁波。 电磁波谱:
按照频率或波长、 能量的顺序把这些电 磁波排列起来。
6
①辐射通量密度(E) :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总能量W/m2
入射辐射通量密度: 投射过来被物体
所接收的辐射
放射辐射通量密度: 自物体表面射出
的辐射
辐射通量密度没有限定辐射方向,辐射接受面 可以垂直于射线或与之成某一角度
②辐射强度(I)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 方向上的单位面积的辐射能(W/m2)
辐射通量密度E
cos I cos
E
辐射强度I
③辐射光谱 物体发出的辐射都构成了电磁波谱,但是在不同
I I0 pmI0为大气常数
日变化:
日出/日没时:太阳高度最小,直接辐射最弱
中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直接辐射最强。
年变化:
在一年当中,直接辐射在
夏季最强,冬季最弱。
纬度变化:
低纬度地区一年各季太
阳高度角都很大,地表面得
到的直接辐射较中、高纬度
地区大得多。
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
光筒 自动跟踪装置
散射辐射(漫射辐射) ①太阳高度角增大时,到达近地表直接辐射增强,
1893年,德国物理学家维恩(Wien)由电磁理论和 热力学理论得到了维恩位移定律:
mT C 2896m K
辐射中能量最强的波长λm与黑体的温度成反比
19
1900年10月19日在德国物理学会会议上, 普朗克作了《维恩辐射定律的改进》的报告,提 出了他的这一新的辐射公式,即普朗克定律:
FB (,T )
物体对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具有选择性
1.黑体
定义: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 都全部吸收:a=1
黑色的烟煤是最接近绝对黑体的自然物质。
不透明的材 料制成带小孔 的的空腔,可近 似看作黑体。
黑体是一个理想的辐射体,是衡量地物发射电 磁波能力大小的一个标准
黑体模型
物体处于热平衡状况下发射和吸收辐 射的物理规律:
波段辐射强度不同。
9
辐射光谱曲线
10
设一物体的辐射出射度为 F(W/m2),在波长λ至 λ+dλ间的辐射能为dF
Fλ是波长的函数,是单位波 长间隔内的辐射出射度。
dF F d
2
波长 λ1~ λ2总辐射能: F1,2 F ()d 1
该物体发射的总辐射能: F F()d
0
11
总辐射Q0 吸收Qa
反射率
29 10-15 84-95 46-60
①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主要能源,大气吸收太阳 直接辐射很少,下垫面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②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但对地面的长 波辐射却能强烈吸收,同时大气也按照其本身的温度 向外放射长波辐射。
③通过大气和地表对短波辐射(太阳辐射)和短 波辐射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方式,地表、大气以及 地气系统吸收的能量与发射的能量达到平衡。
大气中的散射体:空气分子、尘粒、云滴等。散 射只改变辐射的方向,不改变辐射能量的大小。
依据散射粒子与入射辐射波长的相对大小,散 射基本类型可分为:
①瑞利散射(分子散射) ②米散射(大颗粒散射)
粒子直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波长越小,散射越强。 其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对比关系是:对于一定大小的分子 来说,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 选择性的。
S S'
I EI E S S
I
E
/
S
S
sinh
I E / S S
I I sinh
当h=90°时,太阳光在大气中的射程为AO 当90°>h>0°时,太阳光在大气中的射程为CO
大气厚度CO>AO,因此太阳辐射被减弱也较多, 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就较少。
夏至日全球的昼长金额正午太阳高度角
34
在研究大气热状况时,必须了解地面和大气之间 交换热量的方式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49
地表和大气按照其本身的温度向外发射辐射能:
依据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ETb T 4
依据基尔霍夫定律:F ,T
A ,T
f (,T ) FB (,T )
地面的辐射能力: Eg T 4 地面相对辐射率
大气的辐射能力:Ea T 4 大气相对辐射率
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太阳辐射遇到云时被 反射一部分或大部分。反射对各种波长没有选择性, 所以反射光呈白色。
云的反射能力随云状和云的厚度而不同,高云 反射率约25%,中云为50%,低云为65%,稀薄的 云层也可反射10%—20%。随着云层增厚反射增强, 厚云层反射可达90%,一般情况下云的平均反射率 为50%—55%。
1859年基尔霍夫(Kirchhoff,德国物理学家) 得到
如下结论:
在相同的温度下同一波长的辐射本领与吸收系
数之比对于所有物体都是相同的,是一个取决于波
长和温度的函数。
辐射率
F
1
,T
A1 ,T
F
2
,T
A2 ,T
F
3
,T
A3 ,T
F
4
,T
A4 ,T
F
5
,T
A5 ,T
......
f (,T )
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
直接辐射: 太阳以平行光的形
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
散射辐射: 经过散射后自天空
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
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总辐射
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影响因子: 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夹角
S AC sinh S AB
吸收率
对于
黑体
F
i
,T
Ai ,T
F B,,T Ai
B, ,T
f (,T )
f (,T ) FB,,T
17
1879年德国物理学家斯蒂芬(Stefan)从试验测量数 据中推导出,黑体单位表面积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 热辐射总能量ETb与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
ETb T 4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1884年玻尔兹曼由热力学理论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该定律只反映了总的辐射能与温度的关系,不 能反映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1881年,美国物理学家兰利(Langley)发明了辐 射仪,灵敏度较高,可测出1×10-3℃的温度变化, 大大提高了热辐射能量的测量精度。他虽然没有得 到精确的分布定律,却已发现分布曲线并不对称, 而且最大能量随温度升高而向短波方向移动
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
日出前:只有散射辐射;
日出后:随着太阳高度的升高, 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逐
散射比
渐增加。但前者增加得较快,
即散射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
的成分逐渐减小;
中午时: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
强度均达到最大值; 中午后:二者又按相反的次序变化。日出
总辐射
直接辐 射
散射辐 射
日落
云的影响:例如中午云量突然增多时,总辐射的最大值可能提 前或推后,这是因为直接辐射是组成总辐射的主要部分,有云 时直接辐射的减弱比散射辐射的增强要多的缘故。
散射辐射也就相应地增强; ②大气透明度不好时,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增
多,散射辐射增强;云也能强烈地增大散射辐射。
散射辐射是到达地表面 太阳总辐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纬度地区占太阳总辐射 的30~40%;高纬度地区所 占比例更大。
遮光环:保证从日 出到日落能连续遮 住太阳直接辐射
总辐射表
散射辐射表是由总辐射表和遮光环两部分组成
28
(1)吸收、散射和反射三种方式中: ①反射作用最重要,尤其是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
射最为明显,另外还包括大气散射回宇宙以及地面 反射回宇宙的部分;
②散射作用次之,形成了到达地面的散射辐射; ③吸收作用相对最小。 (2)以全球平均而言,太阳辐射约有30%被散射 和漫射回宇宙,称之为行星反射率,20%被 大气和云层直接吸收,50%到达地面被吸收。
冬至日全球的昼长金额正午太阳高度角
35
大气质量(m):在地面为标准气压(1013Pa)时, 太阳光垂直投射到地面所经路程中,单位截面积的空 气柱的质量,称为一个大气质量。
大气透明度的表示方法:透明系数p
I0
P:透过一个大气质量的辐射强
度与进入该大气的辐射强度之比:
p I I0
P 表明辐射通过大气后的削弱
相对辐射率,又称比辐射率。其大小为地面或大气
的辐射能力与同一温度下黑体辐射能力的比值,在数
值上等于吸收率
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为15℃, 对流层大气平均
以δ=0.9,则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