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园长课程领导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讲座
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升
刘昊(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讲师)
本讲座的题目为“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提升”,主要讲述三个问题:第一,“WHY”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第二,“WHAT”的问题——什么叫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第三,“HOW”的问题——如何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一、为什么要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首先,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园长对幼儿园课程的选择、决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本案例中,这个幼儿园之所以遇到各种困难,其根源在于课程的设置出了问题。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如果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不当,不能够满足幼儿、家庭、社会的需求,也不符合本园实际的话,必然会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都带来不利影响。而课程的决策者,应当是幼儿园园长。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园长课程领导力的原因。
具体而言,园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层次上。第一,从宏观的层次看,园长课程领导力是国家贯彻学前教育目的的核心一环。一个国家举办学前教育的目的,可以包括五大层次:理想的目的,即依据教育价值观所拟定的教育宗旨;正式的目的,即写入国家正式文件中的教育目的,在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学前教育目的所进行的规定就属于正式的教育目的,即“ 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教师的教育目的,即教师心目中所理解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目的,即教师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所真正贯彻的教育目的;幼儿身上体现出的教育目的,即从幼儿的学习、发展成果上,其身心是否体现出和谐发展的状态。在这几个层次上,后三个层次能否体现国家在宏观层次上对教育目的所作出的规定,都取决于园长是否能够有效引领全园教职工深入领会、切实贯彻国家的教育目的。第二,从中观的层次看,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与“结果性质量”。所谓结构性质量,指的是实施学前教育活动的物质、环境、人力等支持性条件,包括校舍环境、教学设施的配备和质量、班级规模、师生比例、教师受教育状况等要素。而过程性质量,是指学前教育活动实施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质量,如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实施质量、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系、互动质量等要素。而“结果性质量”则指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也就是教育的成果。在三者中,结果性质量是判定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最终决定因素和检验标准。而研究表明,对幼儿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就是过程性质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这同样取决于园长对课程的领导能力。最后在微观的层次上,园长的角色定位应当包括三种:首先是要
做好领导者,具体而言,要思考幼儿园的发展战略,运筹帷幄,把握发展大方向;其次要做好管理者,使每位教职员工各就其位,磨合良好、高效运行,并且心情愉快,保持激昂的工作热情;最后,最重要的,园长还必须是一位教育者,要有教育思想、教育经验,有能力带领本园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什么是园长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由两个词组成,“领导力”和“课程”。分别来看这两个词的含义。
关于领导力,基辛格曾说过:“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而在《领导者的对话》一书中,将领导力定义为:“领导能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具体而言,领导力应当包括如下的环节:思想输出、方案设计、团队组织、过程管理、目标制订、评估调整。而“课程”则包含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几个要素。综合起来,课程领导力就是指:“以园长为核心的团队,围绕本园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管理、评价等各个要素实施领导力,促进园所课程质量提升的能力”。
总地来说,园长领导本园的课程,主要包括三项工作:课程的决策——为本园选择优秀的、适当的课程,确定课程理念、课程总体目标,并对课程的层次、结构等做出恰当的定位;课程的管理——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保证日常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发挥课程的效果;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过程、结果做出准确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修正、完善幼儿园课程,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如何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一)做好课程决策
在此方面,要做好两个工作:
1. 确定正确的课程理念
可以以“一个标杆”为依据来选择正确的、科学的课程理念。这个标杆,就是国家颁布的《幼儿园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在这个文件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我们可以用一些关键词来进行简单概括。如,对于幼儿的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倡幼儿要“主动建构、增强自主性、发展兴趣、强调发展适宜性、全面发展、享受童年生活、健全人格、自由、创造性、探索、参与、表现自我”等等,对于教师的作用,则应当是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尊重、鼓励、启发、平等对话”的方式激励幼儿的学习。相反地,将儿童视为“小大人、成人的附属物”,认为童年完全是成年生活的预备,他们是被动学习、割裂地学习的,提倡灌输、分科教学、居高临下、指令、过度保护、过度指导等教育方式的,则不是科学的、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日常的工作中,园长们要经常面临形形色色的课程模式、产品等,就需要利用专业知识、采取批判性的思维,对其加以甄别和判断。如当今市场上流行的“脑潜能”开发教育,有不少打着脑科学的幌子,片面地夸大了其教育效果,秉承了不科学的教育理念,需要园长等专业人员帮助家长们加以甄别。
还有一些常见的不当理念,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神童”“全面开发孩子的脑潜能,拥有一个爱因斯坦式的大脑”“专门培养艺术天才/ 科学天才的课程”等等,对于家长甚至一些专业人员都具有相当的蛊惑性,尤其需要有理论、有经验,有判断力的园长帮助教师、家长去加以厘清、判别。
2. 进行恰当的课程定位与选择
在此方面,可以采用“两层筛子”和“二维坐标系”进行课程的选择和定位。
(1)两层筛子
第一层筛子,要运用有关儿童发展的知识、理论、经验,把关“可能性”问题,识别和筛选出真正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有可能学到的课程内容。可以称为对课程内容的“去伪存真”过程。比如,某些“少儿读经”的教育方式,在孩子未出生就给他们读经,妄图在其“不专心就能学”的阶段达到所谓“一心百用”乃至“一心千万用”的效果。这显然是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的,在胎儿时期,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别说听取经文,就连普通的说话声都难以辨别。而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能力看清、听懂。
第二层筛子,要基于一定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儿童的长远、终身发展,分析幼儿阶段的真正需求,从“可以学”的东西中选择、突出“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幼儿园的课程特色。这可以称为“去粗取精”的过程。因为儿童可能学的东西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应当挑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教给他们。例如有的孩子学珠心算或“手脑速算”,虽然能够学会,并且短期内表现出算数能力的迅速提高,但从长远看,这些技能对于小学之后数学的学习并无太大帮助,有时甚至会有负面的影响。因此不应该学。基于很多研究的结果,对于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生活有巨大帮助的,是一些非认知的因素,比如交往、情绪等社会性发展,以及坚持性、专注力、耐心等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在此方面,《完美成长·品格 + 智能》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该课程将对幼儿的当前发展以及未来一生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的 21 种品格提炼出来,采取多种形式施加教育,可以说是抓住了幼儿时期“应当学”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在此方面,我们提出一个“二维坐标系”,帮助园长们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找到本园适合采用的课程形式。
(1)横坐标,是以课程的综合性程度为轴,将幼儿园课程分为两种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