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原理4-1分子发光分析法
仪器分析课件chap12 分子发光分析法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
通过辐射跃迁(发光)和非辐射跃迁(热)等方式失去能
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非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窜越 内转换 外转换 振动弛豫
返回速度快的途径,发生几率大!
上 页 下 页 结束
总目录
内容导航 第一节 分子荧光磷光产生基本原理 重点与难点
(一)、非辐射跃迁
e
上 页 下 页 结束
总目录
内容导航 第一节 分子荧光磷光产生基本原理 重点与难点
3. 系间窜越:不同多重态在有重叠的振动能级间的 非辐射跃迁。电子自旋改变,跃迁禁阻,通过自旋轨道耦合等跃迁。
S2 S1
S0 e
上 页 下 页 结束
总目录
内容导航 第一节 分子荧光磷光产生基本原理 重点与难点
4. 外转换:激发态分子与溶剂或其他分子之 间产生相互作用而损失能量回到基态的非辐射 跃迁。
f
S0
T1
i
e
i
上 页 下 页 结束
总目录
内容导航 第一节 分子荧光磷光产生基本原理 重点与难点
2. 磷光发射:电子由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 级→基态各振动能级。发光时间:10-4~100s 。
I I f
aS2
S1
T1
hv′
S0
e
S0 →激发态→振动弛豫→内转换→系间窜越→ T1→振动弛豫→ S0
电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电子由激发态返回基态
时,以发射电磁辐射(即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电能
电致发光
分子 发光
+
化学能 光能
生物活性参 与化学发光
化学发光 光致发光 生物发光
仪器分析教程(第二版)课后题部分答案
要以In-为主要存在形式, 所
以有:A=εl c 得 0.84=ε×1×10-3×1 ε=840L/mol/cm
由公式:
pka pH
lg
A (L ) A(HL) A
7.00
lg
0.588 0.840 0 0.588
6.63
3.24 计算下列化合物的λmax
CH3
(1)
参看39页表3.5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低熔点金属,合金的分析,高含量元素的 分析,难以激发元素的分析。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电子和离子被电场加速,同时和气体分子、 原子等碰撞,使更多的气体电离,电子和离子各在炬管内沿 闭合回路流动,形成涡流,在管口形成火炬状的稳定的等离 子焰炬。其特性:①由于等离子焰炬具有很高的温度,所以 具有很强的激发和电离能力,能激发很难激发的元素,有很 强的离子线②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好的检测限,相对检出 限可低于ng级,适用于微量和痕量分析。适用范围宽,可测 元素达70多种③稳定性好,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都很 高④由于它不用电极,可避免由电极污染而带来的干扰⑤背 景发射和自吸效应很小,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可进一一步 降低检出限和光谱背景。
解: (1() a)阳极:Cr2+ Cr3+ +e
=-0.41v (-)
阴极:Pb2+ +2e Pb
=-0.126v (+)
1106 1750
sin
48.2 sin 11.2
1
315.0(nm)
2.6 用dn/dλ=1.5×10-4 的60°熔融石英棱镜和刻有1200条·mm-1的光栅来色散Li的 460.20nm及460.30nm两条谱线,试计算:(1)分辨率 (2)棱镜和光栅的大小
《分子发光光谱法》课件
Δ 绘制激发光谱曲线时,固定测量波长为荧光(磷光)最大发
射波长 em,改变激发波长 ex,根据所测得荧光发射强度与
激发波长的关系,可绘制激发光谱曲线。
Δ 固定激发光波长为最大激发光波长 ex,测量不同的波长所
发射的荧光(磷光)强度时,使激发波长和强度保持不变,
二、化学发光分析仪器
⒈ 分立取样式仪器
放大器
数字 显示器
记录仪
高压 稳压电源
分立取样式化学发光仪器示意图
1-反应器 2-反应池 3-恒温水箱 4-贮液管 5-滤光片 6-光电倍增管
⒉ 流动注射式仪器
V
R
D
P
流动注射式化学发光仪器示意图
R-试剂载流 S-样品 P-蠕动泵 V-进样阀 D-检测器
第十四章 分子发光光谱法
Molecular Luminescence Analysis
本章要求
⒈ 掌握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的基本原理; ⒉ 了解荧光光谱仪的结构; ⒊ 了解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
分子发光法研究高能态分子释放能量回到基态时所发生的 光辐射,包括:光致发光(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化 学发光、生物发光和电化学发光等 。
14.1 分子荧光光谱法
一、分子荧光的产生
分子吸收了电磁辐射后处于激发态,激发态分子经历一个 碰撞及发射的去激发过程。
1. 分子能级与跃迁
分子能级比原子能级复杂; 每个电子能级上,都存在振动、 转动能级;基态(S0)→激发态(S1、S2、激发态振动能级);
激发态→基态:多种途径和方式, 速度最快、激发态寿命 最短的途径占优势。
⑴ 光源:高压汞灯和氙弧灯(最广泛的光源,可发射 200~800 nm)。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参考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答案参考第一章电位分析法1~4 略5.(1)pMg x=5.4(2)3.65×10-6– 4.98×10-66. -17%7. 4.27×10-4%8.(1)=5.4×10-4lg=-2.31=5.0×10-3(2) Cl- =1.0×10-2 mol/L9. pH x ==5.74R入=1011Ω10. Cx=8.03×10-4 mol/L第二章电重量分析和库仑分析法1. 1.64 V2. -1.342,0.2383. 1.08 V,0.4V,7333 s4. Co先析出,阴极电位应维持在-0.313 – -0.795V之间阴极电位应维持在-0.455 – -0.795V之间5 Bi:0.283-0.190V(vs.SHE);-0.005 - -0.098(vs. Ag/AgCl)Cu:0.310-0.159V(vs.SHE);0.022 - -0.129(vs. Ag/AgCl)Ag:0.739-0.444V(vs.SHE);0.451 – 0.156(vs. Ag/AgCl)控制阴极电位大于0.310V(vs.SHE),可以使Ag分离,Cu2+和BiO+不能分离。
6 ,7 , ,89.10. t= 4472s11 6.1×10-4 mol/Lpt阴极产生OH-,改变pH使副反应发生,故pt阴极应用玻璃砂芯套管隔离第三章 伏安法和极谱分析法1~3 略4. 当pH=7时,当pH=5时,5. (1) 线性回归方程: y =6.0733x + 0.3652(2)0.536 mmol/L6. M C x 41023.2-⨯=7. 22.7 μA8. 0.0879. 1.75 ×10-3mol/L10. -0.626 V11. 5.9×10-3第四章气相色谱法1~14 略15. 8.5%,20.6%,60.9%16. 2.15%,3.09%,2.75%,6.18%,85.84%17. (1)4.5, (2)48mL,(3)5.4min,(4)103,(5)1866,(6)1.07nm18. (1)8.6,(2)1.4419. (1)n有效(A) = 636.59n有效(B) = 676(2) 2 m20.(1)0.45 ,(2)7111121.(1)4,(2)4,(3),22. (1)3236,2898,2820,3261,(2)3054(3)0.33m第五章高效液相色谱法1~16 略17. 26.24%,27.26%18. 1600,6.7,7.3,1.1,0.8,7 m19. 0.63,2.38,2.65,4.034021,3099,2818,3394,595,1535,1486,217820. 5.1%21. 0.47%第六章原子发射光谱仪1~8 略9. 2.57 eV10. 0.573%。
仪器分析-第四章-荧光光谱
(一)分子能级与电子能级的多重性 1、分子能级的跃迁 (1)每个分子具有严格分立的电子能级(其中包括振动及转动能级) (2)基态分子吸收了特征频率能量之后,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即处于不同的激发态。
hν
E0
E1
ΔE= E1- E0
2、分子的激发态
①基态时,电子在各原子或分子轨道中成对存在,即某一给定的轨道中两个电子自旋配对。 ②所有的电子自旋配对的分子电子态称为基态单重态(S0)。 ③处于S0配对电子中,某一个电子受激跃迁到高能级,自旋不变,称为激发单重态(S1, S2, S3 )
二、荧光分析与应用
1.特点: (1)灵敏度高 比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2~4个数量级;为什么?( 在黑背景下) 检测下限:0.1~0.1g/cm-3 (2)选择性强 既可依据特征发射光谱,又可根据特征吸收光谱; (3)试样量少 缺点:应用范围小。(物质种类,环境)
>1000
6.4
5.2
0.068
0.053
0.093
P/F
0.0023
0.014
0.23
1.4
2.5
2.6
τ F(s)
二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1.溶剂的影响 除一般溶剂效应外,溶剂的极性、氢键、配位键的形成都将使化合物的荧光发生变化;溶剂极性增大,荧光光谱红移.荧光强度减弱。 2.温度的影响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增加,外转换去活的几率增加。荧光量子产率下降.荧光强度减弱。 3.溶液pH 对具有有酸碱化合物,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第四章 分子发光(荧光及磷光)
分子荧光:Fluorescence 分子磷光:Phosphorescence
第一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荧光(Fluorescence)的发现 当紫外线照射到某些物质时,这些物质会发射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可见光,而当外光源停止照射时,所发射的光线随之消失,这种光线称之为荧光。 1757年西班牙医生及植物学家N.Monardes第一次记录荧光现象。但此后进展缓慢。 1852年Stokes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发现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能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从而引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他是第一个提出荧光作为分析手段的人。 1867年, Goppelsroder首次利用铝-桑色素配合物的荧光对铝进行测定,首次荧光分析工作 19世纪以前,荧光的观察是靠肉眼进行的,直到1928年,才由Jette和West提出了第一台荧光计
新编仪器分析课件
▪
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所对应的被测物质
浓度(或含量)的范围成为该方法的线性范
围,选择的分析方法应有较宽的线性范围。
一、标准曲线
▪ 2、标准曲线的绘制
▪
标准曲线是依据标准系列的浓度(或含
量)和具有相应的响应信号测量值绘制的。
▪
y=a+bx
一、标准曲线
▪ 3、相关系数 r
▪
在分析化学中,相关系数是用来表征被
(二)电化学分析法
▪ 根据物质在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建立的 一类 分析方法:如电导法,电位法电解法,库仑 法,伏安法,极谱法等。
(三)色谱分析法
▪ 色谱法是以物质在两相(流动相和固定相) 中的分配比例的差异而进行分离和分析的方 法,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薄层色 谱法,离子色谱法,超临界色谱法等。
1、什么是化学分析法 ?
✓ 化学分析法是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 一种分析方法,如重量分析法、滴定分 析法等。化学分析法作为一种经典的分 析方法具有准确度高,适于高含量或中 等含量组成的测定,并不需要特殊复杂 的仪器设备,因而应用十分广泛,是分 析化学的基础。
2、什么是仪器分析 ?
✓ 一般的说,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 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 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 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 的一类方法。
测物质浓度(或含量)与其响应信号值之间
线性关系好坏程度的一个统计参数。
二、灵敏度
▪
物质单位浓度或单位质量的变化引起响
应信号值变化的程度,用S表示。
▪
许多方法的灵敏度随实验条件而变化,
所以,现在一般不用S作为方法的评价指标。
三、精密度
▪
大二化学仪器分析知识点
大二化学仪器分析知识点化学仪器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分析技术领域,涉及多种仪器的原理、操作和应用。
对于大二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了解和掌握化学仪器分析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二化学仪器分析中的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于实践。
一、电化学方法1. 电化学分析基本原理:电化学方法是利用电极与溶液中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测定电流、电压等电化学参数,可以获得样品中物质的含量信息。
2. 电极的分类与特点:常见的电极有玻璃电极、金属电极、气体电极等。
不同类型的电极具有不同的应用范围和特点。
3. 电化学分析方法:包括电位滴定法、电位分析法、电导法、极谱法等。
每种方法有其独特的测量原理和应用场景。
二、光谱分析方法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利用物质对紫外或可见光的吸收特性,来了解物质的结构和含量。
常见的仪器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 红外光谱:利用物质对红外光吸收的特性,了解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
常见的仪器有红外光谱仪。
3. 原子吸收光谱:利用原子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特性,测定样品中特定元素的含量。
常见的仪器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
三、色谱分析方法1. 气相色谱:根据物质在气相载体中的分配行为,来分离和定量分析混合物。
常见的仪器有气相色谱仪。
2. 液相色谱:根据物质在液相载体中的分配行为,来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
常见的仪器有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离子色谱仪。
四、质谱分析方法1. 质谱仪原理:利用质谱仪对化合物分子进行分析和测定,常见的质谱仪有质谱联用仪和飞行时间质谱仪等。
2. 质谱指纹图谱:利用质谱仪对样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到的质谱指纹图谱来鉴定和定量物质。
五、其他仪器分析方法1. 热分析:通过对样品在升高温度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包括差示扫描量热法、热重分析法等。
2. 核磁共振:通过对样品中的核自旋进行磁共振现象的研究,来了解样品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
90350-仪器分析-第八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以系间窜跃方式转至第一激发三重态,经过振动弛豫 转至其最低振动能级,跃回至基态时便发射磷光。
3、荧光/磷光光谱曲线
§4.2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
• 激发光谱曲线-荧光强度与激
发光波长的关系
• 固定测量波长为荧光/磷光的最 大发射波长,改变激发波长, 测量荧光或磷光强度;
荧光发射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
磷光光谱
• 荧光或磷光光谱曲线-荧光
或磷光强度与发射光波长的关 系
• 固定激发光波长为其最大激发 波长,测量发射不同波长的荧 光或磷光强度.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620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4.2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
4. 荧光、磷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荧光激发光谱荧光发射光谱
200 蒽25的0 激30发0光3谱50和4荧00光4光50n谱m500
§4.2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
6、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定量分析)
溶液的荧光强度(If )与溶液吸收的光强度(Ia)及荧光量
子产率( f)的关系 :
If = Ia
由朗伯-比耳定律:
A=lg(I0/ It), Ia= I0- It
§4.2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
9. 影响分子发光的环境因素
a.溶剂的影响
除一般溶剂效应外,溶剂的极性、氢键、配位键的形成 都将使化合物的荧光发生变化;
b.温度的影响
荧光强度对温度变化敏感,温度增加,外转换去活的几 率增加。
c. 溶液pH
酸碱化合物受溶液pH的影响较大,需要严格控制.
§4.2 分子荧光与磷光光谱分析法
第二章分子发光分析
(3) 刚性平面结构 实验发现,多数具有刚性平面结构的 有机分子具有强烈的荧光。
因为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 使分子与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 减少,也就减少了碰 撞去活的可能性。
19
(4)取代基效应
给电子基团,荧光增强(-OH、-OR、-CN、-NH2)
芳环上 取代基ຫໍສະໝຸດ 产生了p-共轭作用,增强了电子共轭程度,使最低 激发单重态与基态之间的跃迁几率增大。
4
2.分子内的光物理过程
其中S0、S1和S2分别表示分子的基态、第一和第二电子激发的单重态
T1和T2则分别表示分子的第一和第二电子激发的三重态。
V=0、1、2、3、…表示基态和激发态的振动能级。
5
非辐射能量传递过程;
S1
S2
T1
S0 吸光1
吸光2
振动弛豫:
在同一电子能级 中,电子由高振 动能级转至低振 动能级,而将多 余的能量以热 的
A + B C* + D C* C + h
36
间接发光是被测物A或B,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初始激发态产
物C* , C* 不直接发光,而是将其能量转移给F,使F跃迁 回基态,产生发光。
A + B C* + D C*+F F* + E F* F + h
2. 气相化学发光和液相化学发光
(1)气相化学发光
(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从分子结构理论来讨论
振动能级
电子所处的能级
分子中电子
转动能级
的能量状态
S=0, J=1 单重态S表示
(所有电子都是自旋配对的) 电子的多重态 大多数基态分子都处于单重态
J=2S+1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化学专业)课程编码:B100713090学时:48 学分:3开课学期:第五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一、课程教学目的仪器分析是化学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测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含量、状态和进行科学研究与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
课程内容既有成分分析又有结构分析,既有无机分析又有有机分析。
它是从事化学、生物、地质、环境等学科工作人员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基本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初步具有应用此类方法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仪器分析的教学目的:1、配合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和有关概念;2、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和主要分析对象;3、掌握各种分析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重点掌握仪器主要操作参数及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4.通过各种仪器分析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实验素养。
二、课程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了解仪器分析的概况,仪器分析的特点和局限性,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掌握仪器分析方法的内容和分类教学内容:1. 仪器分析的特点和局限性,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
2. 分析仪器的组成3. 仪器分析方法的内容和分类。
教学重点:仪器分析方法的内容和分类教学难点: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第二章光谱分析法导论教学目标:了解电磁辐射性质掌握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教学内容:1.光学分析法的有关基础知识2.理解光学分析法分类3.原子光谱和分子光谱4.光学分析仪器。
教学重点:光学分析法分类,光学分析仪器构成。
教学难点:普朗克方程第三章原子发射光谱法教学目标:了解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光源,摄谱法和光电光谱法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教学内容:理解原子发射光谱仪、等离子体、电弧和火花光源,摄谱法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原理、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定量方法教学重点:原子发射光谱原理、等离子体光源,内标法定量原理教学难点:原子发射光谱原理、内标法定量原理第四章原子吸收光谱法教学目标:了解原子化原理技术,仪器构造,干扰及消除理解试样原子化技术,原子吸收分析中的干扰效应及抑制方法,原子荧光光谱法。
仪器分析课后习题与思考题答案
课后部分练习答案第3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i-visP503.1分子光谱如何产生?与原子光谱的主要区别它的产生可以看做是分子对紫外-可见光光子选择性俘获的过程,本质上是分子内电子跃迁的结果。
区别:分子光谱法是由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级的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原子光谱法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能级的变化产生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
3.2说明有机化合物紫外光谱产生的原因,其电子跃迁有那几种类型?吸收带有那几种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决定于分子的结构和分子轨道上电子的性质。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特征吸收波长(λmax)决定于分子的激发态与基态之间的能量差跃迁类型与吸收带σ→σ* 发生在远紫外区,小于200nmn →σ* 吸收峰有的在200nm附近,大多仍出现在小于200nm 区域π→π* 一般在200nm左右,发生在任何具有不饱和键的有机化合物分子n →π* 一般在近紫外区,发生在含有杂原子双键的不饱和有机化合物中。
3.3在分光光度法中,为什么尽可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因为在实际用于测量的是一小段波长范围的复合光,由于吸光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能力不同,就导致了对Beer定律的负偏离。
吸光系数变化越大,偏离就越明显。
而最大吸收波长处较平稳,吸光系数变化不大,造成的偏离比较少,所以一般尽可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
3.5分光光度法中,引起对Lambert-Beer定律偏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让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偏离Lambert-Beer Law的因素主要与样品和仪器有关。
样品:(1)浓度(2)溶剂(3)光散射的影响;克服:稀释溶液,当c <0.01mol/L时, Lambert-Beer定律才能成立仪器:(1)单色光(2)谱带宽度;克服:Lambert-Beer Law只适用于单色光,尽可能选择最大吸收波长为测量波长3.9 按照公式A=-lgT计算第5章分子发光分析法P1085.3(b)的荧光量子率高,因为(b)的化合物是刚性平面结构,具有强烈的荧光,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使分子与溶剂或其他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少,即减少了碰撞失活的可能性5.4苯胺的荧光在10时更强,苯胺在酸性溶液中易离子化,单苯环离子化后无荧光;而在碱性溶液中以分子形式存在,故显荧光。
分子发光分析法
分子发光分析法基态分子吸收了一定能量后,跃迁至激发态,当激发态分子以辐射跃迁形式将其能量释放返回基态时,便产生分子发光(Molecular Luminescence)。
依据激发的模式不同,分子发光分为光致发光、热致发光、场致发光和化学发光等。
光致发光按激发态的类型又可分为荧光和磷光两种。
本章讨论分子荧光(Molecular Fluorescence)、分子磷光(Molecular Phosphorescence)和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分析法。
第一节荧光分析法一、概述分子荧光分析法是根据物质的分子荧光光谱进行定性,以荧光强度进行定量的一种分析方法。
早在16世纪,人们观察到当紫外和可见光照射到某些物质时。
这些物质就会发出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光,而当照射停止时,物质的发光也随之很快消失。
到1852年才由斯托克斯(Stokes)给予了解释,即它是物质在吸收了光能后发射出的分子荧光。
斯托克斯在对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于1864年提出可将荧光作为一种分析手段。
1867年Goppelsroder应用铝—桑色素络合物的荧光对铝进行了测定。
进入20世纪,随着荧光分析仪器的问世,荧光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如今已成为一种重要且有效的光谱分析手段。
荧光分析法的最大优点是灵敏度高,它的检出限通常比分光光度法低2~4个数量级,选择性也较分光光度法好。
虽然能产生强荧光的化合物相对较少,荧光分析法的应用不如分光光度法广泛,但由于它的高灵敏度以及许多重要的生物物质都具有荧光性质。
使得该方法在药物、临床、环境、食品的微量、痕量分析以及生命科学研究各个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理(一)分子荧光的产生大多数分子含有偶数电子。
根据保里不相容原理,基态分子的每一个轨道中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总是相反的,因而大多数基态分子处于单重态(2S+1=1),基态单重态以S0表示。
当物质受光照射时,基态分子吸收光能就会产生电子能级跃迁而处于第一、第二电子激发单重态,以S1、S2表示。
仪器分析答案武汉大学
仪器分析答案武汉大学【篇一:分析化学》下册武汉大学等编(第五版)作业参考答案】t>第2章光谱分析法导论2-1 光谱仪一般由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1)稳定的光源系统—提供足够的能量使试样蒸发、原子化、激发,产生光谱;(2)试样引入系统(3)波长选择系统(单色器、滤光片)—将复合光分解成单色光或有一定宽度的谱带;(4)检测系统—是将光辐射信号转换为可量化输出的信号;(5)信号处理或读出系统—在显示器上显示转化信号。
2-2 单色器由几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参考答案:(1)入射狭缝—限制杂散光进入;(2)准直装置—使光束成平行光线传播,常采用透镜或反射镜;(3)色散装置—将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4)聚焦透镜或凹面反射镜—使单色光在单色器的出口曲面上成像;(5)出射狭缝—将额定波长范围的光射出单色器。
2-5 对下列单位进行换算:-(1)150pm z射线的波数(cm1)(2)li的670.7nm谱线的频率(hz)-(3)3300 cm1波数对应的波长(nm)(4)na的588.995nm谱线相应的能量(ev)参考答案:(1)??1?c?1?17?1cm?6.67?10cm ?10150?103.0?101014(hz)?4.47?10(hz) (2)????7?670.7?10(3)??1??1(cm)?3.03?10?4(cm)?3030(nm) 33006.625?10?34?3.0?108(ev)?2.1(ev) (4)e?h??9?19?588.995?10?1.602?10c2-6 下列种类型跃迁所涉及的能量(ev)范围各是多少?(1)原子内层电子跃迁;(4)分子振动能级跃迁;(2)原子外层电子跃迁;(5)分子转动能级跃迁;(3)分子的电子跃迁参考答案跃迁类型原子内层电子跃迁原子外层电子跃迁分子的电子跃迁分子振动能级跃迁分子转动能级跃迁-6~1.7 6~1.7 1.7~0.02 --第10章吸光光度法(上册)2、某试液用2cm吸收池测量时,t=60%。
仪器分析答案刘志广第二版
仪器分析答案刘志广第二版【篇一:仪器分析复习】化学分为经典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其中经典分析方法也成为湿化学方法或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需要使用简单仪器,仪器分析中也包含某些化学分析技术。
2、仪器分析的特点:试样用量少,适用于微量、半微量乃至超微量分析;检验灵敏度高,最低检出量和检出浓度大大降低;重现性好,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易于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在线检测;仪器分析可在物质原始状态下分析,可实现试样非破坏性分析及表面、微区、形态等分析;可实现复杂混合物成分分离、鉴定或结构测定;相对误差较高,较不适宜常量和高含量成分分析;需要结构较复杂的昂贵仪器设备,分析成本比化学分析高; 3、仪器分析方法:光学分析法、电分析化学法、分离分析法。
n4、精密度:用相对标准差dr表示精密度(rsd)dr?nsxn?(x;s?ii?xn)2n?1;?xn?ixin5、灵敏度:是区别具有微小浓度差异分析物能力的度量。
6、最低见出现浓度或检测量表示能得到相当于3倍空白信号波动标准差或噪音信号的最低物质浓度或最小物质质量。
二、1、光分析法分为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2、区别:光谱分析法中能量作用于待测物质后产生光辐射,以及光辐射作用于待测物质后发生的某种变化与待测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关,并为波长或波数的函数,如光的吸收及光的发射,这些均涉及物质内部能级跃迁;非光谱分析法表现为光辐射作用于待测物质后,发生散射、折射、反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只是与待测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不涉及能级跃迁。
3、电磁波谱的主要参数:波普区波长范围光子能量/ev5~140pm10?32.5?101.2?106~8.3?10~1.2?103~10nm6210~200nm 200~400nm125~6 6~3.1可见光近红外光中红外光远红外光微波射频3.1~1.71.7~0.5 0.5~0.02?42?104?104?10?2~4?10~4?10~4?10?4?7?7?104、光谱的形状:线状、带状、连续状5、lambert-beer定律:a?lgi0iii0=t透光度,a与浓度c成正比)四、1、原子吸收光谱法(aas)是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
新编仪器分析第四版第三章分子发光分析法
吸收形成电子激发态。
在紫外可见光区观察化学发光,160~420kJ· mol-1激发能。 化学反应多是在有O3、H2O2等参加的高能反应。
b. 处于激发态分子能够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返回基态
45
2.化学发光效率
化学发光效率CL
激发态分子的产率
发射的光子数 CL Ce em 参加反应的分子数 激发态分子数 发射的光子数 参加反应的分子数 激发态分子数
第三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1
第一节 概述 分子发光(molecular luminescence)
某些物质分子吸收能量跃迁到较高的电子激发态后, 返回基态的过程中伴随发光的现象。以此建立的起来 的分析方法很为非自发光分析法。
hγ
M+ 能量 →M*
M
2
分子发光分析法: 根据物质所发射的光谱线的位置及强度 进行物质鉴定和含量测定的方法。
620
17
二、分子荧光的性质
1、荧光激发光谱
18
(1)激发光谱的绘制
固定第二单色器波长,改变第一单色器波长进行扫描 反映了激发光波长连续变化时,某一固定荧光测定波长强度
的变化。Fλ—纵坐标, λex(激发波长)—横坐标
光源 第一单色器 或滤光片
激发
Fλ
记录仪 荧光
固定em 荧光波长
第二单色器 或滤光片
22
镜像关系?
IF4800
4400
固定em=620nm(MAX)
1→ 4 1→ 3
固定ex=290nm (MAX)
1→4 1→3 1→2
4 3 2 1
S1
4000 3600 3200 2800 2400 2000 1600 1200 800 400
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第五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重原子效应”--- 随着卤素取代基原子序数的增 加,物质的荧光减弱,磷光增强的现象。 分子中由于重原子的存在导致容易发生系间 窜跃的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原子序数高的重原子 的电子自旋和轨道间的相互作用变大,容易发生 自旋偶合作用,使S1-T1的体系间窜跃显著增加 所致。
23
② 静态猝灭(组成化合物的猝灭) 由于部分荧光物质分子与猝灭剂分子生成非荧光 的配合物而产生的。此过程往往还会引起溶液吸收 光谱的改变。 ③ 转入三重态的猝灭(S1—T1–– S0) 分子由于系间的跨越跃迁,由单重态跃迁到三重 态。转入三重态的分子在常温下不发光,它们在与 其它分子的碰撞中消耗能量而使荧光猝灭。 溶液中的溶解氧对有机化合物的荧光产生猝灭效 应是由于三重态基态的氧分子和单重激发态的荧光 物质分子碰撞,形成了单重激发态的氧分子和三重 态的荧光物质分子,使荧光猝灭。
18
(3)环境因素对荧光的影响
a. 溶剂的影响 电子激发态比基态具有更大的极性, 溶剂的极性增强,对激发态会产生更大的 稳定作用,使荧光波长红移,强度增大。 b. 温度的影响 辐射跃迁的速率不随温度而变,而非 辐射跃迁的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增大。 温度升高,使得非辐射跃迁概率增大。 T增大, φf减小
26
如果 固定激发光波长为其 最大激发波长,然后测定 不同的波长时所发射的荧 光或磷光强度,即可得到 荧光或磷光发射光谱曲线。 荧光强度最大时的波长即 为发射波长λem 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是荧 光测定时选择激发波长和 荧光测量波长的依据,也 可以用于鉴别荧光物质
27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光谱具有如下特性: ① 斯托克斯位移: 由于振动驰豫而损失了能量,所以
荧光波长大于激发光的波长。 ② 荧光光谱的形状与激发光波长无关,分子的吸收谱可
能有几个吸收带,但是荧光光谱只有一个发射带—从 第一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所以荧光光谱 和激发波长无关。 ③ 镜像对称:有些物质的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之间存在 “镜像对称”关系。
(2) 分子为刚性的平面结构 平面刚性结构可以减少分子自身的振动,使分子与溶 剂或其它溶质刚性的平面结构的相互作用减少,降低 了碰撞去激发的可能性,有比较强的荧光。
O
O
OO
O
C COO
C COO
荧光黄 发荧光 酚酞 不发荧光
H3C CH3
CH 2OH
萘
荧光强
维生素A 荧光弱
(3) 取代基效应 苯环上不同的取代基及取代基位置对该化合物的荧光 强度和荧光光谱有较强的影响。 △ 给电子取代基加强荧光 如: –NH2、–NHR、–NR2、–OH、–OR、–CN等; △ 得电子基取代基一般将使荧光减弱,使磷光加强 如: 羰基(>C=O、–COOH、),硝基(−NO2)和重氮 基等; △ 重原子取代,即卤素取代,芳烃取代上卤素之后, 其化合物的荧光随卤素原子量增加而减弱,而磷光 则相应地增强。
度随反应时间增加而迅速下降
(如图),定量以峰值(或总的发
光强度)与被分析物的浓度成线
性关系。
时间
2. 化学发光反应类型 (1) 气相化学发光 气相化学发光反应主要有O3、NO
和S的化学发光反应。可以用于监测空气中的O3、 NO、NO2、H2S、SO2 和CO等。 (2) 液相化学发光 用于液相化学发光的物质有鲁米诺 (Lominol)、光泽精、洛粉碱、没食子酸、过氧化草 酸盐、硅氧烯和芳香游离基离子等。
而增加两者之间的碰撞频率,使外转换去激过程增大。 在低温条件下,荧光强度有显著增强。
3. 溶液的pH影响: 溶液的pH值主要影响荧光物质存在的形式, 所以
要严格控制溶液的pH值。 4. 内过滤作用和自吸现象:
溶液中存在一种吸收荧光的物质,起着滤光片的作 用,使荧光强度减弱。又称为自吸收。
§4.2.6 荧光猝灭 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称为荧光猝灭,使荧光强度下降的 物质称为猝灭剂。
此过程发生在生物体系中就称为生物发光。
1. 化学发光的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过程可以用下述反应式表示:
A + B → C* + D
化学激发
C*→ C + hυ
化学发光
化学发光反应的要求: (1) 反应应提供足够的激发能(150~ 300 KJ ·mol–1), 并且具有一定的速度,大多数氧化还原反应满足上述 条件, 所以化学发光反应多是氧化 还原反应。 (2) 反应过程中至少一种激发态分子产生,芳香族化合 物和羰基化合物容易生成激发态产物。 (3) 激发态分子不能以热的形式消耗能量,只能以释放 光子的形式回到基态。
分子发光分析法
§4.2 分子发光分析法
分子荧光
分 分子磷光 本节主要讨论内容 子 发 化学发光 光
生物发光
散射发光-激光拉曼光谱法
§4.2.1 分子荧光和分子磷光的产生
每种物质分子都具有一系列紧密相隔的电子能级,而每 个电子能级又包含一系列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当分 子吸收能量(电能,热能,光能或化学能等)可跃迁到激 发态。分子在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很快跃迁返回到基态。 在跃迁回到基态的过程中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形式辐射 出来,这种现象称为“发光”。
§4.2.5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1. 溶剂的影响 取决溶剂分子和荧光分子的相互作用,作用不同,
效果完全不同。 非极性荧光物质:溶剂的极性↑→荧光强度↑, 而荧光峰位红移; 极性荧光物质:溶剂的极性影响偶极矩,效果完全 相反。
2. 温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荧光强度对温度很敏感,温度↑→荧光强度↓ 温度升高增加了荧光分子和溶剂分子的热运动,从
△ 取代基位置:对位、邻位取代增强荧光,间位取代抑制 荧光。
△ 含氮杂环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分子有N、O、S原子(非键 电子n),激发跃迁属n–π*类型,吸光系数小;在低温和 极性溶剂中有较强的磷光; 溶剂的极性↑→荧光强度↑
2. 无机物的荧光-----比较简单 (1) 无机盐的荧光: 一般 镧系元素的三价离子和锕系元
§4.2.2 荧光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 1. 荧光激发光谱(荧光激发波长的选择) 以激发光波长为横坐标,以荧光强度为纵坐标,绘制 激发光谱曲线;当荧光强度最大所对应的激发波长即 为最适宜的激发波长。 2. 荧光发射光谱(荧光或磷光发射光谱) 选定激发波长后,测定不同波长下的荧光(磷光)强度, 即得到荧光(磷光)发射光谱。
化学发光定量分析的依据:
Ic (t) = c (dCA/dt)
式中的Ic (t)表示在反应进行到t时的化学发光强度;
c为化学发光效率,它与特定的化学发光有关;
(dCA/d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分析物A参加反应的速率。
如果反应是一级动力学反应, 化
学发光强度与同一时刻的分析
化学发光强度
物A的浓度成正比; 化学发光强
其中 kf取决于分子的化学结构, 而Σkj取决于分子所处的化 学环境。若kf<<Σkj时,即使该物质具有很大吸光系数, 也不会产生荧光(磷光)。
1. 有机化合物的荧光(三类有机化合物具有强荧光) (1) 具有较大的共轭π键 共轭体系越大, π键电子非定域(即流动性)越大, 越容易被激 发,荧光也越容易发生。所以芳环或杂环化合物有较强的 荧光,芳环越大,荧光强度也越强 。
根据荧光参数不仅可以定量分析,还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4.2.4 荧光和分子结构
荧光分子的结构特点: ① 对激发光具有强吸收; ② 荧光发射的速率比其它非辐射跃迁速率大,即荧光量 子产率大,可用各个跃迁过程的速率常数表示荧光的量子 产率:
kf
kf Σ kj
(kf为荧光发射的速率常数,Σkj为其它各过程的速率常数之和)
能量略低些。
2. 去激过程:去激有辐射跃迁和非辐射跃迁 辐射跃迁:放出的光子是荧光或磷光; 非辐射跃迁:振动驰豫、热驰豫(内转换, 外转换、 系间跨越等) 跃迁方式与物质分子结构有关,也和激发时的物理 和化学环境等因素有关。
3. 分子荧光的产生 分子从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层发生S1→S0跃迁回到 基态放出光子,去激发过程在10−9~10–7 s 左右的时间内。
§4.2.3 分子荧光参数
1. 荧光强度I (某特定荧光波长的强度) 荧光强度I 和荧光物质的浓度成正比,这是荧光定量分
析的基础。
I Kφf IeClε φf
式中K为仪器的常数, Ie为激发光的强度,ε为荧光物质的 吸收系数, C为荧光物质的浓度, l 为吸收光程, 为荧光 的量子产率。
f
发射的光子数 吸收的光子数
1. 分子的多重性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分子内同一轨道中的两个电子自
旋方向相反,即自旋配对,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s = 0, 其 分子态的多重性M = 2s+1 = 1,该分子处在单重态,用符 号S表示。
(1) 绝大多数有机分子的基态是单重态, 分子吸收能量后,
自旋方向不变,则分子处在激发单重态。S0, S1, S2分 别表示分子的基态,第一和第二激发单重态。 (2) 如果跃迁到高能级的过程还伴随着电子自旋方向的改 变,此时分子具有两个不配对电子(s=1),则M=3,分 子处于激发三重态,用符号T来表示。T1和T2分别表 示分子的第一和第二激发三重态。 (3) 根据洪特规则,平行自旋比配对自旋更稳定。因此分 子的激发的三重态的能级总是比相应的激发单重态的
(3) 生物发光分析 生物发光反应常涉及到催化反应和发光反应。这类反
应选择性很好,而且有很高的灵敏度。
三磷酸腺苷(ATP)的测定就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实例。在 pH7~8的介质中,在荧光素酶(E)和Mg(Ⅱ)的存在条件 下,让荧光素(LH2)与ATP反应,生成磷酸腺苷(AMP) 荧光素和荧光素酸的复合物和镁的焦磷酸盐。
素中的 铀的无机盐有荧光,是由5d电子或 4f电子跃迁而 发射的,谱线比较窄;
(2) 不发荧光的无机离子和有吸光结构的有剂机试剂进 行配合反应,将n→π* 跃迁变为π→π*,使有机配合体的 非刚性→为刚性的结构→荧光 配位化合物。如8-羟基喹啉, 罗丹明类染料是常用的金属离子显色剂。
另外,二元配合物和三元配合物的产生荧光的详细情 况可自学看书。
入了三重态后在常温下不发荧光。有些条件会诱变使荧 光分子从单重激发态向三重激发态跃迁,而使荧光猝灭。
4. 荧光物质的自猝灭 在高浓度的荧光物质溶液中,荧光强度因其浓度高
而减弱称为自猝灭(碰撞 )。如蒽和苯的自猝灭便是其 例。
§4.2.7 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分析
受化学能的激发,使分子处在激发态,称为化学发光;
所以,在条件一定时,荧光强度仅与荧光物质浓度成正比。
2. 荧光总量 指荧光光谱在所有波长处的荧光强度之和。用荧光
光谱的面积来表示荧光总量。利用荧光总量来进行荧光 定量分析,可以提高方法的灵敏度。
3. 荧光寿命τ 荧光强度降到最大强度的1/e所需要的时间,常用τ
表示。一般t =τ时已有63%的受激分子已衰变了。不同 的荧光物质荧光寿命不同,所以,可以利用荧光寿命的 进行荧光混合物分析。
4. 分子磷光的产生 分子从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层,发生T1→S0 , 跃迁
回到 基态放出光子,去激过程在10−4~10 s 左右的长时 间内。
所以荧光和磷光的区别是: (1) 荧光是由激发单重态最低振动能层跃迁到基态的各振
动能层的光辐射,而磷光是由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 能层跃迁到基态的各振动能层所产生光的辐射 (2) 三重激发态能级总是比相应的单重态激发态的能量 低,所以一般磷光波长较相应的荧光波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