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总目》目录复习课件.doc
《中华古籍总目编目规则》史部类目设置与目录组织
大优 点 。 同 时 , 指 出 了其 类 目设 置 的 不足 之 处 , 也 最后 简要 介 绍 了 目录组 织 的经 验 。
【 关键词】 中华古籍总 目 类 目 设置 目录组织
【 类  ̄1 24 分 - 5 G
《 中华古籍总 目编 目规则 》 以下称 《 ( 规则》 是《 ) 中华古籍
的史 表 类 书 籍 。一 部 成 功 的 史 表 类史 书 , 够 准 确 把 09 中国古籍总 目》 中对 “ 年谱” 的处理 就 比较合理 , 其将“ 年谱” 单独立属 , 形成“ 传记类/ 年谱之属” , 这样就不会存在记载多人年谱之书人类牵强的情况了。 22 类 目名称的 变化导致部 分书籍入类尴 尬 . 这 里要说 的是有关公立藏 书饥构的藏书 目录之书在 “ 目 录类 ” 的入类 。这类书籍在《 目》 善 的分类方法下是放在 目录 类 的“ 公藏” 中的 , 之 而在《 新分类 法》 中却 出现一个 内涵相对 较小 的“ 官修 ” 。笔 者认 为 ,公藏 ” 的书籍是不能完全对应 “ 下 到“ 官修 ” 下去的。如清光绪 年间江南 图书馆所编《 江南 图书 馆善本书 目》说 它是“ , 公藏 ” 没有异义 , 但若说是“ 官修 ” 就值
总 目》 分省卷编纂的主要依据 , “ 则” 而 规 中的《 分类表》 以下 (
称《 新分类表》 则是古籍分类的主要 依据 。《 ) 新分类 表》 将所 有古籍分 为经 、 、 、 、 史 子 集 类丛部 5 大类 。笔者在使用其 中的 史部分类 表 时 , 发现其 与《 中国古籍善本 书 目》 以下称 《 ( 善 目》 相比 , ) 在二位类和三位类的设置上更加丰 富。纵观史部 分类 ,7个大类 下辖 5 个小类 , 1 8 共计 13 。 7种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总目(Word)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总目(影印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编,由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出版,16开精装本,共175册,书号ISBN 978-7-5402-2410-3,定价139800元。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社会科学综合性大学,古籍文献资料在教学科研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籍善本是古籍藏书中最珍贵的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2400余种,2800余部。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是一部大型综合古籍珍稀善本丛书,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善本中,精挑细选出的具有较高文献价值、版本价值,且在全国藏书单位中不超过三家收藏的珍贵古籍善本,其中大量难得一见的珍本以原貌公诸于世。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珍本丛刊》共收录珍稀古籍善本134种,包括经部6种、史部32种、子部26种、集部69种,所用底本有稿本21种,抄本4种,刻本98种,木活字本10种。
其中,有一部分是该馆珍藏的孤本, 还有少量出版年代较晚但传世极罕的木活字本。
本书收录的成化刻本《咏史绝句诗注》、正德刻本《皇明开国功臣录》、嘉靖刻本《献子讲存》《易象大旨》、天启刻本《读史机略》等都是孤本或稀见的珍贵古籍。
清初刻本《选声集》、康熙刻本《赋镜录》《明田赋考》《希贤录》《群言沥液》、雍正刻本《半研居题咏》《白沙风雅》《言行汇纂》、乾隆刻本《五言排律依永集》、乾隆稿本《随围诗集》(有清戈涛、李学礼、李养诚、于大鲲评点)、清稿本《舜山是诚先生年谱》、光绪稿本《小留徐氏八修宗谱》、清稿本《仓场事宜初稿》、咸丰稿本《雪泥留印》、清稿本《砚樵山房文稿》、光绪稿本《毛穉澥诗集》、清稿本《知自主斋诗稿》、明抄本《新安詹氏家谱》等,这些珍贵古籍中,既有著名版本学家、校刻学家校刻的善本,也有名人学者题跋的批校本,还有不少是历代版本学家、藏书家所称誉的版刻精品。
同时,在这些珍贵版本中,还保留着许多评点,或眉批、或旁批、或总批,为版本目录学和文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
历代典籍总目介绍.ppt
最先进的計算機技術,劃時代的目錄知識 服務系統——重構書目數據,按知識特點多维
度分析書目,挖掘海量書目數據背後隱藏的知識 ,為用户提供知識。
基於專家知识的古代文獻業務軟件——為圖
面向對象的技術:MVC
結構功能——古籍文獻本體層次
本体元 品种 版本 印次 复本 内容
結構功能——系統功能
中国历代典籍总目 总体功能结构
信息发布
业务处理
基础服务系统
安全系统
系统管理
阅读
分析
分
书复
成
类
目 合责书书
导
浏 检任年目
航
览 索者代层分
相分次析
关布聚报
性统类表
分计分
关
析分析
联标表
析
信签格
息浏浏
為全國古籍普查工作提供業務工具,提高其工作 效率和品質。
為文獻、歷史和考古等專業研究人員開展科研工 作提供有效的幫助。
為文化事業工作提供有效幫助。
古籍目錄知识導航子系統
標準分類導航:經部、史部、子部、集部 、叢部
原目出處導航:歷史著錄、館藏著錄、古 籍整理目錄、珍貴古籍名錄
成書時代導航:夏、商、周、秦… 版本類型導航:稿本、寫本、抄本、刻本
知識關聯
分類知識關聯 責任者知識關聯 責任时间知識關聯 總目子目知識關聯
古籍目錄专家语义分析子系統
責任者相關性分析 書目時代分布統計 書目記錄層次聚類分析
品種聚類 版本聚類 印次聚類 藏本聚類
用戶子系統
用戶評價交流 用戶藏書閣 用戶安全管理
古籍编目整理课件(2011.4)
何为中国古籍
• 凡产生在1912年以前,内容是研究中国古 代传统文化、方法是中国古代传统著作方 式、装帧具有中国古代图书馆传统装帧形 式的典籍,就是中国古籍。这是确切概念 上中国古籍的含义。 • 广义的中国古籍,则应是在1912年以前产 生于中国大地而具有传统装帧形式的著作。 它不仅涵盖了中国人的著作,也包括了外 国人在中国所写的著作。
• 殿本校刻精致,纸墨上佳,堪与宋刻本媲美。
• 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献通 考》等书,一向被列为清刻善本。
对国子监的介绍
• 国子监是古代最高教育机关。从五代起,又一直 肩负起刻书及管理刻书的职责,于是又兼有出版 总社的性质。因此由国子监印刻的书称为监本。 • 历史沿革: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始,国子监印 有九经,北宋时刻印经史。南宋时,旧版不存, 征调地方版片至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 本”,称新版为“新监本”。明朝有南北两监, 北京国子监称北监,南京国子监称南监。 • 刻书内容:国子监所刻书籍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 文史名著。
• 各级普查机构应健全机制、配备普查人员 和设备,建立数据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和 工作细则,对普查工作各个环节实行全过 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按标准和程序开展普 查登记工作,提交普查数据。 • 普查登记工作中,各级普查机构须对下级 的普查数据采取随机抽样与重点抽查相结 合的方法进行质量检查。
第二部分
古籍的结构与古籍的内容
古籍编目整理
丛冬梅 2011.4
主要内容
• • • • • • 第一部分: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概况 第二部分:古籍的结构与古籍的内容 第三部分:古籍的版本 第四部分:古籍普查规则 第五部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知识 第六部分:《四库全书总目》与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 第七部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与 《中华再造善本》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一、经部1. 易类《周易正义》、《周易集解》、《周易本义》等2. 书类《尚书正义》、《尚书大传》、《尚书注疏》等3. 诗类《诗经正义》、《诗经集传》、《诗经注疏》等4. 礼类《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等5. 春秋类《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等6. 孝经类《孝经正义》、《孝经注疏》等7. 四书类《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等二、史部1. 正史类《史记》、《汉书》、《后汉书》等2. 编年类《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3. 纪事本末类《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等4. 别史类《逸周书》、《东观汉记》等5. 杂史类《国语》、《战国策》等6. 传记类《高士传》、《唐才子传》等7. 地理类《水经注》、《大唐西域记》等三、子部1. 儒家类《荀子》、《新书》、《盐铁论》等2. 道家类《老子》、《庄子》、《列子》等3. 法家类《韩非子》、《商君书》等4. 名家类《公孙龙子》、《尹文子》等5. 墨家类《墨子》等6. 纵横家类《鬼谷子》等7. 杂家类《淮南子》、《吕氏春秋》等四、集部1. 楚辞类《楚辞》、《楚辞补注》等2. 别集类《陶渊明集》、《李白集》、《杜甫集》等3. 总集类《文选》、《唐宋八大家文钞》等4. 诗文评类《诗品》、《文心雕龙》等5. 词类《花间集》、《宋词三百首》等6. 曲类《元曲选》、《六十种曲》等五、丛部1. 丛书类《四库全书》、《四部丛刊》等2. 类书类《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3. 小说类《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4. 佛经类《大藏经》、《金刚经》等5. 道藏类六、艺术部1. 书画类《历代名画记》、《书谱》、《法书要录》等2. 篆刻类《印章集》、《印谱》等3. 音乐类《乐府杂录》、《琴操》等4. 舞蹈类《舞谱》、《舞蹈史》等5. 戏剧类《录鬼簿》、《南戏录》等七、科技部1. 天文类《甘石星经》、《授时历》等2. 地理类《地理志》、《舆地图》等3. 农学类《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4. 医学类《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5. 建筑类《营造法式》、《园冶》等6. 数学类7. 兵器类《武经总要》、《兵器谱》等八、生活部1. 食谱类《随园食单》、《饮膳正要》等2. 花卉类《群芳谱》、《花镜》等3. 茶艺类《茶经》、《茶谱》等4. 服饰类《中国古代服饰史》、《绣谱》等5. 旅行类《徐霞客游记》、《旅行指南》等九、宗教部1. 佛教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圆觉经》等2. 道教类《道德经》、《南华经》等3. 儒教类《孝经》、《大学衍义》等4. 基督教类《圣经》、《基督教要义》等5. 伊斯兰教类《古兰经》、《伊斯兰教义》等《中国古籍总目》不仅是一部文献检索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宝典。
《中国古籍总目》史部目录类指瑕
T h e Mi s t a k e s i n t h e Hi s t o r y C a t a l o g u e o f T h e G e n e r a l C a t a l o g u e o f C h i n e s e A n c i e n t B o o k s
则 是合 并两 家 书 目中 的相 关类 别而 成 [ 1 _ 。 《 古籍 总 目》 史部 目录类 中部 分伪 书 目已经标
果 ,是一 部 旨在 全 面反 映 中 国古代 文献 流 传 与存 藏 状况 的总 目录 。 对 学术 界有 着 重要 贡 献 , 意 义重 大。 可 以预见 在相 当长 的一 段时 期 , 它将是 治 中国 传 统文 化 学者 的必 备 书籍 。但 由于该 项 目过 于庞 大, 参 与人员 众 多 , 其 间 的编纂 疏误 , 在 所难 免 。 要
著 录 中也 有 种 种 疏 误 。文 章 就 后 者 举 出九 例 。
文献学第二章幻灯片
问题: 请谈谈目录学与校雠学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节 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一、书名
二、叙录(提要、解题)(重点) 三、类序(难点) 四、古代目录的体制(次重点)
一、书名
(一)书名著录事项(教材79)
(二)古书书名的产生方式(回忆古书体例的书名例)
(三)书名的作用 1.指示书的内容与体裁 如:《说文解字》、《种树书》、《元曲选》; 《十三经注疏》、《战国策校注》
(4)反映官名及居官所在地,如:《高常侍集》(左散骑常侍 高适) ;《剑南诗稿》(陆游)
(5)反映写作及出版时间,如:《元氏长庆集》(元稹 )
(四)同书异名与同名异书 杜信孚等编著《同名异书汇录》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二、叙录(提要、解题)
(一)叙录著录事项(教材80) (二)叙录“三体”——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
三、类序
2.小类之序
பைடு நூலகம்
如《汉志· 诸子略》阴阳家序:
“ 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 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 又如《汉志· 诸子略》权谋家序: “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 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
3.目录书之序
书序作用一:论经籍的功用
如《隋志》书序: “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 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 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夫经籍也 者,先圣据龙图,握凤纪,南面以君天下者, 咸有史官,以纪言行。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 史书之。故曰“君举必书”,惩劝斯在。…… 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 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 皆为治之具也。故列之于此志云。”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件
清代阎若璩、惠栋判定为伪造,世称“伪古文尚书”。
三、重要参考书
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刘起釪《尚书学史》,中华书局,1989年。 刘起釪《尚书源流及传本考》,辽宁大学出版社,2019年。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局,2019年。 鲁惟一(M. Loewe)主编《中国古代典籍导读》,英文版,
是秦记;汉代部分用《楚汉春秋》、当时的国家档案和自己游历 采访所得的材料。 2、三家注: 刘宋裴骃《集解》,之前有晋末宋初人徐广的《音义》。 唐司马贞《索隐》 唐张守节《正义》 日本 瀧川资言(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
四、《史记》的成就:
开创纪传体史书体裁;中国第一部通史;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 进步的史学思想和观点;史学与文学价值兼具。
王学典、孙延杰《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0年。
第二讲 《春秋》及其三传
一、《春秋》:
春秋各国各有史书:晋:乘;楚:梼杌;鲁:春秋。亦为通称。 周王室派史官到各国记录历史:“崔杼弑其君”;王官之学。 礼崩乐坏时代,孔子开始私家撰述,笔削鲁之《春秋》成一部诸
夏的国际史,有天下一统观念。
杨向奎:“古史的分化演进说”,就是层累造成的古史未必都是一线单传, 后来居上而形成的,也会有不同的分支分别演进,最后被人为汇合成一个东 西的情况。
汇编成七册的《古史辨》,从1926年到1941年陆续出版。1982年由上海古籍 出版社影印再版。海南出版社,2019年。意义。 《古史考》,海南出版社, 2019
导言:古籍目录与分类
一、中国古代典籍的分类:
经、史、子、集四部。
《汉书·艺文志》: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 →《隋书·经
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类目表中
新中国古籍整理图书总目录类目表 ( 中)许逸民三、文化艺术类历代教育、文化、艺术、饮馔、娱乐著述及其资料汇编入此。
下设教育、书画、音乐、器物、饮食、杂占命相、游艺、资料汇编八个子目。
1.教育历代《孝经》注疏、蒙学读物及书院志入此。
先《孝经》,次蒙学,次书院志,均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2.书画历代书画类著述入此。
下设总论、法帖、画谱、画论题跋四个子目。
(1)总论历代书学、画论著述入此。
按作者时代先后为序。
(2)法帖历代法帖入此。
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3)画谱历代画谱入此。
按作者时代先后为序。
(4)画论、题跋历代书画题跋入此。
先书后画,分别按作者时代先后为序。
3.音乐历代音乐著述入此。
下设总论、琴谱两个子目。
(1)总论历代乐理、律吕及琴学著述入此。
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2)琴谱历代乐谱入此。
按作者时代先后为序。
4.器物历代文房器物、日用衣物著述入此。
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5.饮食历代食品、馔肴著述入此。
先食品,后馔肴,均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6.杂占、命相历代易占、堪舆、命相、遁甲、梦书类著述入此。
先按类别,后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7.游艺历代棋谱、联语、谜语、酒令类著述入此。
先按类别,后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8.资料汇编今人纂辑的文化艺术类资料汇编入此。
按以上类目分编排序。
四、历史类历代历史学著述及其资料汇编入此。
下设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典章制度、军政、诏令奏议、传记、史评、笔记、金石考古、资料汇编十二个子目。
1.纪传纪传体史书入此。
下设丛编、通代、断代三个子目。
(1)丛编历代纪传体史书的丛刊入此。
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2)通代兼记数个朝代的纪传体史书入此。
按成书时代先后为序。
(3)断代专记某一朝代的纪传体史书入此。
按所记时代先后为序。
2.编年历代编年体史书入此。
下设通代、断代两个子目。
(1)通代兼记数个朝代的编年体史书入此。
按所记时代先后为序。
(2)断代专记某一朝代的编年体史书入此。
按所记时代先后为序。
中国古籍总目
《中国古籍总目》出版共5部26册耗时20年2013年01月22日08:44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作者:冯文礼文化传承,亟须摸清古籍“家底”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和流传,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构成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
以文化人盛世修典,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好传统。
我国古籍极为丰富、数量庞大,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是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基础性、奠基性的工程,它的成功出版不仅标志着我国古籍整理工作取得重大成果,而且标志着我国在目录学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这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发展、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底”清方向明中国大型图书的编修,历来就有官修与私修两个传统。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组织形态体现了这两大传统各自优势的结合,可以归结为:国家规划,高层决策;学术为本,专家负责;打通学界、图书馆界、出版界三界畛域,汇集海内外各科学术英才于一队:磨磐切磋,精益求精。
这应当是作为百年大计的国家级文化出版工程的一种能充分调动各方资源而卓有成效的组织形式。
《中国古籍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总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主要图书馆及部分海外图书馆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品种、版本及收藏现状。
在传统四部分类法的基础上,以经、史、子、集、丛书5部,分类著录各书的书名、卷数、编撰者时代、题名及撰著方式、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本类型及批校题跋等信息,同时标列各书的主要收藏机构名称。
《中国古籍总目》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通过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第一次摸清我国的古籍家底有20万种,这一皇皇巨著必将载入古籍整理出版的史册,为进一步做好古籍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籍总目》史部目录类指瑕
《中国古籍总目》史部目录类指瑕侯印国【摘要】《中国古籍总目》史部目录类存在著录不够全面与著录存在舛误两类问题,所漏收书目多达近300种,而著录中也有种种疏误.文章就后者举出九例.【期刊名称】《图书馆研究》【年(卷),期】2013(043)005【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中国古籍总目;目录类;辩误【作者】侯印国【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22《中国古籍总目》(以下简称《古籍总目》)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项目,是我国几十家图书馆、几百名专家学者历时十七年完成的古籍整理的成果,是一部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文献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总目录,对学术界有着重要贡献,意义重大。
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它将是治中国传统文化学者的必备书籍。
但由于该项目过于庞大,参与人员众多,其间的编纂疏误,在所难免。
要对全国图书馆的古籍文献达到“深入细致的清理”,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以史部目录类为例,主要存在两类疏漏,一是著录不够全面,二是著录存在舛误。
据笔者调查,仅清代私家藏书目录,目前国内各主要图书馆收藏便超过800余种,而《古籍总目》仅著录540余种,远非全貌。
这一问题笔者拟另撰文讨论,本文则仅对已著录条目中出现的一些舛误提出商榷,比如:部分条目没有题写藏者或撰者,我们可以考知藏撰者或已有学者考证出藏撰者;部分条目藏撰者著录有误;一些伪书目没有指出;部分著录说明不够妥当。
今就所知条举如下:1 华亭董氏玄赏斋书目八卷,明董其昌藏并撰(《古籍总目》史部第4937页:史81765606)案:此书目为伪书目。
据南京大学武秀成教授及李丹考证,此目所著录图书均系从《近古堂书目》与《也是园书目》抄袭删改而来,二家书目的错误均照抄不改。
在其抄录二家书目过程中,有的类别只抄一家书目中的一类,有的类别则合并多类,而有的类别则以抄一家为主而兼抄另一家,有的则是合并两家书目中的相关类别而成[1]。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一、《总目》编纂宗旨(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 (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 (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
三、《总目》著录对象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 ((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 (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 (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1(6)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 (7)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的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中国的古代典籍课件
第二节 古书形式的演变
拿古书的材质来说,有甲骨、青铜、石、 玉、竹、木、缣帛、纸等多种。
拿古书的外观形式来说,主要有卷轴式和 册叶式两种。
古书材质1——甲骨
古书材质2——青铜
古书材质3——石 秦国石鼓文
石刻书籍——石经 熹平石经残石(东汉)
唐开成石经 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古书材质4 ——玉 山西侯马盟书
文化工具书是一些专门学科的工具书,可用于各 专门知识的释疑解惑,如《宗教词典》汇集有关 古代宗教的词汇诠释,《中国历代官制词典》汇 集古代职官制度的词汇诠释,《中国古今地名大 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人名大辞 典》、《古今同姓名大辞典》等是查考古代地名、 人名的工具书,《中国历史纪年表》、 《中西回
一、选择古籍的文化知识
中国的古籍数量浩瀚,传承年代久远,其 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发生脱衍、错简、讹 文等各种错误,甚至有故意作伪的。因此, 古籍学习者必须知道古籍应先进行校勘整 理,然后才能阅读。古籍整理是一门专门 的学问,要求整理者应熟悉历史,并掌握 版本学、目录学、训诂学等专门知识。古 籍整理的基本方法,一是“底本互勘”, 即取该书的不同版本互相对比校雠;二是 “群籍钩稽”,即取该书以外书籍的相关 内容与该书比较校雠。古籍通过校雠,可 以找出谬误,求得古书之真。此外,对发 现、搜辑已缺失的佚书也有相当的作用。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泥活字制作过程
清代李瑶用泥活字印刷的书籍
明代木活字本《毛诗》
简册
卷轴式书籍
印度的贝叶经
册叶式书籍——龙鳞装
册叶式书籍—— 经折装
册叶式书籍——旋风装
册叶式书籍——蝴蝶装
册叶式书籍—— 包背装
册叶式书籍—— 线装
古籍整理概论第5章-PPT精选.ppt
2005年4月
古籍整理概論課件
9、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 之馨香。
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之馨 香。
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之馨香。
丹青之興,比雅頌之述作,美大業之馨 香。
2005年4月
古籍整理概論課件
10、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此之謂也。
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此之謂也。 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此之謂也。
(2)古籍的撰寫者一般都是封建社會的知識分 子,他们在當年所常见熟讀的書籍,從現代新 型學校裏出來的標點者不可能都見過讀過。
2005年4月
古籍整理概論課件
標點錯誤舉例
《歷代名畫記》卷一《敘畫之源流》斷句標點 錯誤舉例
1、 發於天,然非繇,述作古先聖,王受命 應籙。
發於天然,非繇述作。古先聖王,受命應籙。 2、古先聖王受命應籙則有龜字,效靈龍圖呈寶。
括號作[ ]。
2005年4月
古籍整理概論課件
在傳世文獻中,句讀概念也形成很早。 句讀連讀,始於東漢何休的《公羊傳解詁》: 援引他經,失其句讀。 當時怎樣斷句,有兩種主張: 語意已完才謂之句。 口中誦之當停頓處就算一句,不必語意已完,
這當是最通行的方法。
2005年4月
古籍整理概論課件
宋以後的句讀
邊)
(14)“書名號(﹏﹏用在文字的左邊或右 邊課件
(三)摘 瑕
標點古籍易出錯誤
:(1)古籍的撰寫,離開現在最近的也已超過 半個世紀,遠的有幾個、甚至十幾個、二十幾 個世紀,當時習惯使用的文體、詞彙以及名物、 制度、風俗、習惯都和今天有很大距離,其中 提到的人物除頭等知名者外,更多是非標點者 之所熟悉的。
自巢燧氏以來,皆有此瑞,迹映乎瑤牒,事傳乎 金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一、《总目》编纂宗旨(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
三、《总目》著录对象(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6)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7)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的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四、《总目》立目原则1、分别立目的古籍品种(1)原本内容不同的书;(2)原本内容相同而后世加工方式不同的书;(3)部分内容相同而全书仍互有差异的书;(4)著者相同而不同时期结集的书。
2、不分别立目的古籍品种(1)保留原本内容的重(影、覆、翻)刻本;(2)保留原本面貌的清末影印本,以及原本已佚的民国影印本;(3)不同批校题跋的相同版本。
五、《总目》分类设置(1)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类表,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2)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类表,拟定各部下类、属名目及内容;(3)各类、属名目及内容调整,均经编委会讨论并协调各分编馆确定;(4)新学类书籍独立著录,作为子部新增的二级类目,置于子部之末。
六、《总目》著录内容(1)书名项(包括书名、副书名、附录及其卷数等);(2)著者项(包括主要著者及其他著者的朝代、姓名及著作方式);(3)版本项(包括出版年、出版者、出版地、版本类型、丛书名、批校题跋者等);(4)附注项(对于书名、著者、版本项著录的补充说明);(5)图书馆业务注记(收藏图书馆简称,简称表见各部后);(6)分类标记(依《中国古籍总目分类表》标记于各部、类、属之首)。
七、《总目》编排规则(1)立目品种参照《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按类编排;(2)相同类型的著作、相同著者的同类著作,均依成书先后编排;(3)相同著作所衍生的著作,按白文、随文释义、评论研究的顺序编排;(4)相同品种的各种版本依时代编排,版本时代相同者,依稿本、印本、抄本顺序编排。
八、《总目》编纂分工(1)经部:北京大学图书馆(2)史部:上海图书馆(3)子部:南京图书馆(4)集部:国家图书馆(5)丛书部:湖北图书馆(6)新学类:天津图书馆(7)总校订:复旦大学图书馆九、《总目》编纂进度(1)《总目》由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主持编纂;(2)《总目》编纂始于1994年,2004年重新启动;(3)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湖北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图书馆参与合作编纂;(4)2007年以来,各分编馆陆续提交《总目》初稿,经专家审读、统稿修订、编辑加工,逐部进入出版程序;(5)复旦大学图书馆承担《总目》收录范围、立目原则、著录规则等文件的制订,并负责《总目》统稿修订。
乙、中国古籍目录编纂回顾一、历代中国古籍目录编纂举隅(1)历代正史艺文志八史经籍志清史稿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补清人著述总目(2)历代公私藏书目录(3)历代地方文献书目(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标注(3460余种)四库全书存目标注(6700余种)(5)《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34000余种(台湾商务排印本齐鲁书社影印本中华书局、国家图书馆整理本)二、当代中国古籍目录编纂(1)《中国丛书综录》丛书2797种条目70000余条子目近40000种(2)《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各地方志8000余种(3)《中国中医古籍总目》113家图书馆藏中医书籍12000余种(4)《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近800家图书馆 60000余种(5)《中国家谱总目》(20000余种)《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11000余种)三、《总目》编纂意义(1)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近20万种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绝大部分的存世中国古籍,已成为国家及各地公共图书馆、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图书馆的馆藏。
参与《中国古籍总目》编纂的国内各大图书馆,所收藏古籍已涵盖现存古籍百分之九十以上品种,编纂中又吸收图书馆历年编纂的丛书、方志、家谱等联合目录成果,所录古籍收藏机构已逾千家,对现存中国古籍,完成了迄今最大规模的调查与著录。
(2)著录了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所藏中国古籍稀见品种。
现存中国古籍的总目录,理应反映全球收藏的中国古籍信息,限于人力物力,此项工作目前尚属起步。
《中国古籍总目》已利用知见的港澳台地区及日本、韩国、北美、西欧等地图书馆古籍收藏目录,采录大陆图书馆未见著录的古籍品种,并为稀见品种增补了海外收藏机构名称。
(3)著录了现存中国古籍的主要版本中国古代典籍的撰著与流传,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宋元以降,历代典籍屡经写抄刊刻、汇编选辑,传存后世,版本极为复杂,人称书囊无底,难以穷尽。
《中国古籍总目》的版本著录,不仅包括历代公私写抄、刻印、排印、影印之本,又综录佛道二藏,旁搜秘本僻书,兼及批校题跋,囊括所有版本类型。
至如丛刻单刻、汇印选印、增刊补版、抄配补本等版本特征,形式多样,著录歧异,整合归并,多费斟酌。
《中国古籍总目》对于所著录古籍的版本描述,已具初步清理之功。
(4)依据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并有所突破《中国古籍总目》沿用四部分类法类分古籍,并参酌《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增损类目,部居类分,有条不紊。
如照应现代图书馆编目及庋藏实际,将“汇编丛书”单列为“丛书部”,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形成五部分类。
《中国丛书综录》收录的“类编丛书”,则分归四部之首,各设“丛编”以统之。
又如明清以来方志、家族谱编纂兴盛,清季新学流行,相关译着及著述繁多,遂因书设类,特于史部增立“方志类”、“谱牒类”,子部增立“新学类”,汇录相关书籍,以便读者即目求书。
(5)为专家学者提供书目工具,为古籍同行提供交流平台。
文献整理与研究中,书目指导的重要作用,久已成为共识。
古籍编目似易实难,人才培养须经多年历练。
近代以来,图书馆界曾涌现不少古籍编目专家,建国后历次全国性古籍联合目录编纂,多由目录版本专家主持。
《总目》编纂持续多年,参与其事者多经磨练,已造就一批古籍编目骨干。
然而,在近年开展的古籍保护、古籍普查工作中,面对全国数千家古籍收藏机构所藏的数千万册古籍,古籍编目力量仍嫌薄弱,可资参考的书目工具仍感不足。
古籍书目编纂是一项逐步积累、渐臻完善的事业,书目收罗的完备与著录质量的精准,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校核修订,迄无止境。
《总目》的编纂完成,不仅为古籍整理与研究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书目工具,又为古籍书目建设培养了后继人材,并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各馆古籍编目人员利用《总目》及其索引,可收举一反三之效。
《总目》的著录质量,又可借助古籍读者与同行的核查比勘而精益求精。
(6)吸收了古代文献研究最新成果《总目》初稿完成,曾分邀各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审稿。
参与审稿专家学者,来自文学、史学、哲学、宗教、军事、地理、医学、科技、艺术、出版等领域,遴选及于台湾及海外。
各科专家学有专长,熟精文献,认真审阅,悉心校核,补苴罅漏,多所指正,及时反映了古代文献研究成果,促进了学术界与图书馆界之交流。
四、《总目》编纂作用(1)《总目》与古籍规划总揽全局,摸清资源布局制定战略,分别轻重缓急区分难易,选择出版方式海外调查,引归流失文献(2)《总目》与古籍整理穷源竟委,系统考察文献收罗众本,广事版本校勘就近利用,节省人力物力人才培养,造就专业骨干(3)《总目》与古籍普查分类检索书名检索著者检索电子检索五、《总目》编纂得失(1)著录品种(2)著录版本(3)著录藏馆(4)著录体例中国古籍总目·经部(全两册)精售价:¥320.00,定价:¥400.00 折扣:80折,作者: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2-7-1,版次:1,页数:全二册,字数:1570000,印刷时间:2012-7-1,开本:16开,纸张:胶版纸,印次:1I S B N:9787101087604,包装:精装。
前言《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自一九九二年以来,历时十七年,于二○○九年六月终告完成。
这期间规划筹备、调查清理、编纂审订、校勘定稿、印制出版,几十家图书馆几百名专家学者,大家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但完成了“总目”巨著,而且加深了对中华古籍“浩如烟海”的认识,值得认真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文献记载历数千年而未中断。
中华民族的典籍文献,夙称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其数量之丰富,内容之深厚,举世无双。
这些丰富的典籍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深刻影响,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保护并继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要求今人对现存中国古籍作系统整理与研究,首先需要对文献资源作全面调查与清理。
在中国历史上,像编纂《中国古籍总目》这样在全国图书馆界、学术界对古籍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清理,尚属首次。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具有开创性与总结性,堪称中国古籍整理研究的重大成果。
编纂全面反映中国古代文献流传与存藏状况的总目录,是文献学界、图书馆界多年的共同理想。
中国历代有编纂史志目录、公私藏书目录的传统,并重视书目编纂“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指导作用。
史志与公藏目录多反映各朝皇家或官府的典籍积累,私家藏书目录则较多反映民间的文献收藏,两者各有局限,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