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学设计与案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四、感受人物
(一)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请找出描写烛之武的句子,分析其人物形象。
明确: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写)
③(烛之武)许之。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描写)
形象: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视,看不起。(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13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通假字
⒈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⒉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⒊秦伯说(说,通“悦”,赞同,高兴)
⒋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⒌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知足,满足)
6.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阙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兼词,从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指示代词,那)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的)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
明确: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师: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呢?找同学来根据学案补充故事背景。
3.讨论:
烛之武是如何退秦师的?请分好层次,进行概括。
明确:
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考查学生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完成教学目标。
先由学生总结,可以当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文言知识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2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3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名词做动词,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在独立纸上作答。
学生分角色表演(可以带动作)。
总结烛之武劝说的效果。
学生浏览课文内容回答。
学生进行探究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学会总结。
2'
3'
2'
5'
4'
9'
4'
3'
2'
4'
2'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锻炼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城楼
③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jue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⑤jué阙疑,解除疑惑。(多闻阙疑)
5、微
①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学生看大屏幕
学生读课文,自主思考文章线索。由一名学生回答。
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
学生找到相应句子,翻译。
学生根据学案用自己的话来讲重耳过郑和郑楚结盟的故事。
学生分小组讨论层次划分,并概括。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7、辞
①推辞。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告辞。例:(停数日,辞去《桃花源记》陶渊明)
③言辞。例:辞甚畅达
8、封
①既东封郑(动词,可使......成为边界)
②肆其西封(名词,疆界)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确保学生读懂课文
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用文言文找到老师的问题答案
也是一种检查自主预习结果的形式
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也是难点所在。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生动又轻松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对烛之武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避免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本词是新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这个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
由于学习文言文要付出比现代文更多的努力,通常同学们对文言文大都敬而远之。多数同学都不大了解所学文言文的内涵,不了解那些隐藏在陌生语言下面的更深层次的人类的智慧,所以教学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走进文言文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当烛之武说完这几段话后,秦伯的表现是什么样的?设想一下。写在纸上。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个人,这里指秦穆公;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掌管事务的人,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7.今急而求子。(今,古义:如今。今义:今天)
8.且贰于楚也(贰,古义:动词,从属二主。今义:数词,“二”的大写。)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⒈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⒉(烛之武)辞曰
⒊(烛之武)许之
⒋敢以(之)烦执事
⒌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⒍(晋)许君焦、瑕
找两组同学分角色表演一下,看看烛之武的劝说有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烛之武品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百万秦师。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没有露出一点可怜相。他利用秦、晋两国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国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明确: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
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子犯请击之(代词,秦军)
⑨缀耕之垄上(动词,到)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把....作为边邑。)
⑤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⑧微微,稍微。(例:《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西丰县高级中学颜峰
设计理念
本单元在课程设置中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17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是:(1)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闻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3)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辨驳。本教案在设计过程中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与课文达到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五、课堂小结
先由学生总结,再老师总结。
明确:烛之武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慷慨赴死。郑国之安危,亦个人之荣辱也。自古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时代的号角,激励着仁人志士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在今天,爱国主义回归到平民立场,就是每位公民要满腔热情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添砖加瓦。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朗诵深刻理解文章含义。
2.体会烛之武的劝说之词的魅力,并理解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重点
分析、把握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劝说之词魅力探讨。
教学方法
朗诵品味法、讨论探究法
课型
古文新授课
预习任务
课文背景储备(重耳过郑、郑楚结盟、秦立晋君、惠公背约)
课程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网络论文《由<烛之武退秦师>看古人的劝谏艺术》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目的连词,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
⑦阙秦以利晋(用来)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⒎阙秦以利(于)晋
判断句
⒈是寡人之过也
⒉邻之厚,君之薄也
⒊以乱易整,不武
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失其所与,不知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⒉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
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7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8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9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11若不阙秦(quē使动用法,使……减少)
12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二、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郑国危矣——临危受命——夜缒而出——说服秦伯——秦晋退兵
三、分析课文
(一)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明确:退
(二)烛之武为何退秦师?怎样退秦师?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