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1.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途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源有两个:理论上,来自马列经典著作;实践上,来自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
虽然我们把握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带有某种片面性和盲目性。
如果说对于社会主义蓝图的完整描绘,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独立的思考,那么,对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社会主义改造,则表现了巨大的创造性,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支撑。
毛泽东在审阅中宣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亲自加了一段这样的阐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城市中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也完全摆脱了资本家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成了企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
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集中体现着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本来就是上层建筑中保障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社会主义因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根本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为什么能够赎买? 最后,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 以及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 等。
粮食统购统销
赎买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 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天津恒源纺织厂把国家 供应的棉花加工成为成 品出厂。
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
国有企业的生产场面 过去陈旧破烂的矿厂景象。
毛谈建国初工业化建设
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历 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的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国究竟 走哪一条路呢? 近代以来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 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稳 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 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 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 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共识。 【先建设,后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上海永安公司董 事长郭琳爽在全国政 协二届二次会议上表 态: “企业向国营 商业看齐,个人向工 人阶级转化。”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 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特点
经营分散 技术落后 生产规模小 劳动生产率低 制印章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篇一: 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背景概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过于急促和粗糙,遗留下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解决所有制问题,扩大国有制,新建、改建、扩建国营企业;将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两种私人所有制,经过公私合营,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企业,以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_社会主义改造-背景概述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工作之后,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解决所有制问题,扩大国有制,新建、改建、扩建国营企业;将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2种私人所有制,经过公私合营,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企业,以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其中,“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化”与“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化”和“改”,都规定必须经过1个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报喜--庆祝公私合营朱宣咸作规定必须逐步进行和逐步实现。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介绍
2、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 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工 业 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农 业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1)和平赎买的改造方法
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
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 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采取赎买方式的有利条件:
首先, 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 。 其次,中国
共产党与民族资产 阶级长期保持着统 一战线的关系。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 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是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起 来的大型的完全社会主义性 就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的以土地 为实现农业合作化,根据自原互利的原则,由 质的农业合作组织 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社会 农民组织的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几户或十 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 几户的农业生产互助组,这是最低层次的农业 合作化组织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 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视 频 播 放
农业合作化运动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第三步:
高级 农业合作社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
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 社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步:
农业 生产互助组
第二步: 初级 农业合作社
第一阶段主要是发展互助组,同时试办初级社
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 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
(3)在积极利用外援的同时,党积极不依赖外援
不利条件:
(1)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农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进 行技术改造,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势必影响工业的稳步发展
(2)由于农业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到秋收才知道,所以制 定国民经济计划有不确定性
(3)文化落后,新中国成立时,文盲和半文盲达90%,工业 建设紧缺人才,劳动力素质低,这种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
(4)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重工业更是,新中国能用作 工业化积累的资金微乎其微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统购统销和农业合作化-----两大 重要措施
(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新发展(初级农业合作社和互助 组)
5、与其他周边国家积极开展经济接触和交往。1953年中国 迎来锡兰、印尼、缅甸贸易代表团,分别与中国签订贸易订 单,开始进行禁运商品的贸易。
三、日内瓦会议后同印度、缅甸、印尼等国发展友好合作关 系作为“反包围”的突破口
1、高层互访
2、积极支持印度提出的建立和扩大和平区域的主张
3、有步骤地解决一些同周边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
5、基于中国工业的基础极其薄弱。中国与当时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工业水平的差距至少在100年以上。重工为在全国工业总 产值的比重27%.农业、轻工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都急需重工 业武装。
(二)我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1)我国建立了集中统一的中央政府,且具有很强的组织动 员能力,社会经济稳定
5、国家加强对农业的扶持:
(1)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2)扩大农田水利建设,推动合作化发展。
4,社会主义改造
• 再如在产权归属、经营管理体制方面,一方面明 确国有企业产权,加强其内部管理民主管理,另 一方面对城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实行利用、 改造、限制的政策,促进私营企业调整劳资关系, 使劳资两方受益。 • 对农民,注意调动两种积极性,一方面要互助合 作帮助缺少工具的农户搞生产,另一方面在互助 合作过程中实行自愿、互利、民主原则。
• 2、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出:1953年8月,毛 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①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 长的时期内,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 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③
• 资料来源,董志凯主编: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第7页,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6.
这是温和、务实、灵活、理性的过渡方式:
• 从政策精神上看,《共同纲领》反映的是 “国营经济主导下各种经济成分分工合作, 各得其所,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精 神。” • 从采取的措施上看,比如三反、五反打击 投机倒把,抑制了通货膨胀;随后针对这 行动的负面影响,马上采取措施,两次调 整工商业,鼓励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经 济、个体经济恢复和发展;
• C、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管理思想:农业经济 管理方面,形成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国 家引导示范为辅,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 济管理体制;工业经济管理方面,运用行 政和经济手段协同调控工业和商业,使多 种经济成分共同为国民经济恢复发挥作用。
• 以上体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原则,适应当 时国内外环境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管理思想。多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基础上,经济运行体系体现了计 划、市场等不同调节与运行机制并行;多种分配 形式和积累手段并用。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课时分配】 4 课时第一、二课时【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施教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
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
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1949~1956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来说,毛泽东曾经设想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这两个革命的一个中介和桥梁,在这个阶段,我国社会既存在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因素,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1、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主要来看一下几经方面的特征: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形成的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个体经济(不具有某种社会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部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从以上分析看出,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师过渡形式的经济,故当时社会经济成分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2、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3、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要理论体系。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多次探索和实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最基本的理念是通过改造传统社会结构和制度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这种改造主要包括对生产关系的改变、对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等方面。
通过这些改造,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传统社会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形成一种愿景和共识。
这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协作,政府的有序领导,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必须基于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其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同时,它也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只有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才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 过渡的理论,也被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分 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中国 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进行 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产阶级, 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使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 五、社会主义改造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
首先,一定时期内追求改造的高速度,从而 滋生了“左倾”冒进情绪。 • 其次,改造中的一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损害 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三,忽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需 要,公有化程度过高,改造模式过于集中,所有 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 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王光英:1999年至2001年 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 四、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 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 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标志着民族资产 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不 再是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而是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之间的矛盾,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1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 的过渡形式? • 14、简述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形式? • 15、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 哪些步骤? • 16、简述“四马分肥”。 • 17、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 18、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 的性质、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高级形式
上海工商界代表荣毅 仁等带着申请书参加公私 合营大会。
在党和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的理论和政策的指引下,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改造进展顺利。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 的99%,私营商业的82.2%分别实现了全行业公 私合营。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它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居于主 导地位
2.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
❖经济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
的,包括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 主义经济以及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多种所 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是恰当的, 有效的。这种逐步过渡的渐进方式,是和平 改造能够实现的重要保证,不论是在农业、 手工业还是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正是因为采 取了这种渐进的改造方式,避免了在短时间 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仅没有对 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 的发展。
3.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毛泽东强调:这种渐进的方式“可以使农民从自 己的经验中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觉悟,逐步地改变 他们的生活方式,因而可以使他们较少地感觉到 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好像是突如其来的。这些步 骤,可以基本上避免在一个时间内(例如一年到 两年内)农作物的减产。”
王凤英的父亲是地 主,她家也加入了合 作社。
(2).以渐进的方式对手工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
到 1952 年,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的经济 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社会 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内,工人 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新民主主义社 会的主要矛盾,外部,则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 的矛盾。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
初级形式 工业中: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商业中: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公私合营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 30%
职工福利15%
定息制度
在分红问题上,国家对私股实行支付固定股息 制度,资本家按照合营时的私股份额每年领取 固定息率5%的“定息”。
3)在方法和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实施 “一刀切”,淡化了工业化;
4)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国家下达指令计划,社 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起了无所不包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
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 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 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建国初期民族资本的构成状况
20%
0.1%
70%
80%
工业资本比重 500人以上工厂比重 10人以下工厂比重 手工性质的工厂
分散、脆弱的个体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 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民因经 营不善或天灾人祸等再次沦 为赤贫,农村中开始出现贫 富两极分化现象。
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案例: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记者问: “ 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 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 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 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 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 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
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研究生部师霞)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
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谈谈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或落后国家中,通过国家掌握资产
阶级的经济和政治权力,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最终达
到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既是从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平等、自由,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程。
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通过国家领导和掌握制度,实现对经济和社会生活
的全面管理和调节,让生产资料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对于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一个必须经历的
历史进程。
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在建立
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发展集体农业、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市
场的规范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消灭阶级剥削、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
利益,以及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
义改造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创造自己美好未来的历史任务和必
经之路。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
教学重点难点
党 在 过 渡 时 期 的 总 路 线
有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道 路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经 验 总 结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 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四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改造理
论。通过阐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 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 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 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 大意义,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改 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 改造的总路线、原则、方针及历 史经验;使学生懂得中国走社会 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 成,是我国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 期(从1949年到1956年)。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
命阶段的开始。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认为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新
民主主义建设要经历相当长的阶段。党在这个阶段的任务 和工作重点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实现工业化。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 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以工 在文化上,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 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 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工农 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 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 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 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奇逊
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过程 ——走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 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 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 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 导地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 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 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 得最终胜利。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
₯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统销,使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只 能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所 有制的深刻变革 。
建国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变化
农业:
地主土地所有 土改 农民个体经济 农业合作化 集体经济
一汽的第一辆“解放牌”载重汽车
沈飞制造的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
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一五”时期的鞍山钢铁厂
为什么“一五”期间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一五成就不寻常,自产铁轨出鞍钢。一汽长春解放牌, 飞机南昌又沈阳。武汉大桥跨天堑,克拉玛依油不洋。铁 路鹰下宝成等,三条公路通西藏。”
鞍钢、沈飞、长江大桥,都是今天仍然无比显赫的名 字,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是巨大的。1957年全国 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 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 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34.2%。文教、 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 平,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按著名历史学家 费正清的说法,“一五”期间人均收入增速达6.5%,远 远超过了同期与我们基础相当的只有不到2%增速的印度。
将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变成人民的财产,是社 会主义革命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曾设 想过用暴力革命和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来实现,并 称能用赎买的方式是“最便宜不过了”。 在中国,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 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 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益。
原 因 :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也有拥护宪 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 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 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 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 0分) 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 济。
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过程 ——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 经确立。但是何时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毛泽东和 党的其他领导人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 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过程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 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时间, 我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 这时候,毛泽东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 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 题。 1953年6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主要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就 是我们的主题社会主义改造。
为什么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转变为社会主 义建设与改造并举? 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具备条件和实现的可能
۞经济条件: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农村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 复工作
۞政治条件:国家政权的巩固(镇压反革命;消灭国民党残余; 一边倒 保障国家安全等
۞外部条件:抗美援朝的胜利和苏联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借鉴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对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评 价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实 质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内 容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认 识 过 程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大 背 景
目 录 :
社会主义改造的大背景
——经济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 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后期出现偏差
材料一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 “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 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有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 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 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下一些问题。” 破坏农具的现象。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综合评价
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来不及形成 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 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 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 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 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 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 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 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 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 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 到生产合作。
作为个体经济的手工 业,经营分散,生产规 模小,技术落后,劳动 生产率很低,因此必须 通过合作化对手工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使之 能够适应人民生活的需 要。
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形式:全行业公私合营 政策:和平赎买
社会主义改造总体上是正确的
文革十年动乱 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 社会主义建设 探索中曲折发 展的十年 1966 1840年 1949年 1976 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 时期
1978
19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属 于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建设 的良好开端。
2013
过渡时期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形式:农业生产合作社(生 产资料集体所有,统一经营, 统一分配) 大家为什么这么高兴
原因:
当时落后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 力的发展,而且任由其发展下去,必然将出现两极分化。 所以,党在农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分 散落后的个体经济转变为合作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 困状况而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样的举措受到农民特别是 贫下中农的拥护和支持。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 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资料生产的主人,极大地提 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年代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上图直观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 设的良好开端。
手工业: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合作化
集体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 合理调整 国家资本主 资本主义经济 义
赎买
国营经济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重大意义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 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结束,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 奠定了制度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 建设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 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过于 简单。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综合评价
评价历史事件应遵循的原则
客观原则:我们应该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 环境中去评价,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全面的原则:应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历史事件, 但要把握主次,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史论结合的原则:评价时要有史有论,史实要有 典型性,有说服力,结论要客观、准确。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依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 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 供了新的东西。” ——列宁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原因: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受当时历史条件的的限制,认识上有一些问题。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1.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 工商业 个体农业 单一,追求单纯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个体手工业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2.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也过于简 个体经济 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