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轨空间对接机构动力学分析
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
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一、引言在机械系统中,机构是运动的基础。
机构的特性与性能对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的运动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众多的机构中,并联机构是一种典型的高机动性机构,在机器人、飞行器以及自动化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及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
二、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方法1.拉格朗日动力学方法拉格朗日动力学方法是一种经典的机械动力学分析方法,可以解决复杂机构的运动和动力学问题。
在分析并联机构时,可以通过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并联机构的运动方程。
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可以得到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方程和动力学方程,从而实现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2.牛顿-欧拉动力学方法牛顿-欧拉动力学方法是一种相对直观的机构分析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利用牛顿-欧拉法可以得到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方程,通过求解方程可以得到并联机构的动态响应。
相对于拉格朗日动力学方法,牛顿-欧拉动力学方法需要更多的运动学参数,但是计算量要小得多。
三、并联机构的控制策略1. 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是一种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反馈控制、前馈控制、模型预测控制等。
这些方法都需要对机构的动力学方程进行建模,通过数学方法求解系统的控制器,从而实现控制效果。
但是这种方法必须先对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精确建模,否则控制效果会受到影响。
2. 基于学习的控制策略基于学习的控制策略是一种新兴的控制方法,它通过系统和环境的交互,自适应地学习控制器的参数。
这种控制方法基于强化学习、遗传算法等理论,对于复杂的机构控制效果非常好。
但是基于学习的控制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训练,较难应用于实际控制场景。
四、并联机构的控制应用并联机构的控制应用涵盖了多种领域,如自动化控制、机器人、航空航天等。
在这些领域中,人们需要通过对机构的控制来实现对设备的高精度部件加工、复杂任务执行和高速运动控制等。
因此,对并联机构的控制研究,对于各种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在轨可展开天线的多柔体动力学建模与计算
一种在轨可展开天线的多柔体动力学建模与计算
朱文璁;宋晓东;单明贺;田强
【期刊名称】《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年(卷),期】2024(22)3
【摘要】研究了一种考虑重力梯度的大型空间可展开天线桁架的动力学建模与计算问题.使用绝对节点坐标法和绝对节点坐标参考节点法建立了可展开结构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利用离散方向导数构建了动力学方程的保能量动量时间积分算法,通过计算获得了含有多个模块的大型空间可展开天线在轨展开以及展开后轨道机动过程轨道-姿态-变形耦合动响应.通过数值计算结果与经典算例结果、商业软件ADAMS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正确性.
【总页数】12页(P14-25)
【作者】朱文璁;宋晓东;单明贺;田强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13.7
【相关文献】
1.带射频电缆的可展开天线阵在轨展开动力学
2.天线座多柔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3.一种TBM推进机构的多柔体动力学建模及仿真
4.一种地铁转向架的多柔体动力学建模方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空间对接整体动力学仿真系统稳定性分析
和图 2 a 中的符 号意 义 相 同 , 真 中 的质量 块 是 () 仿
假 想 的 , 以 由计 算 机来设 定 。 可
3 系 统 数 配 置
一
般 地 , 电液 伺 服系统 中 , 在
< 0 .2 ( 7)
2 稳 定 性 分 析
根 据液 压控 制 系 统 基本 知 识 进 行 建 模 , 得 可 到液 压驱 动 S e r 平 台垂 直 向 的闭环 传 递 函 数 twat 近 似等 效形 式l : 3 ]
由于载人 航 天投入 大 、 险高 , 了突破 飞船 风 为
在轨 交会 对接 等关 键技 术 , 在地 面模 拟其 交会 、 对 接 机制 非 常 必 要… 。 自从 Se r 平 台 ( 称 作 twat 也 六 自由度 并 联 机 器人 ) 构 出现 以来 ,它 已经 成 结 为 研究 飞机 、 舰船 、 辆等 设备 动力 学特 性 和可靠 车 性 的重 要仿 真实 验设 施r 。在空 间 对接 动 力学 仿 2 ] 真 的 综 合 实 验 中 , 于 空 间 对 接 动 力 学 基 频 和 由 S e r 平 台频 宽 之 间 的制 约 关 系 , 强 制 校 正 twat 在
理 配 置 方 法 , 后 通 过 试 验 验 证 了相 关 结 果 。 最
图 1 动 力 学 综 合 实 验 台 结 构 简 图
1 六 维 力传 感 器 ;一 对接 机 构 ;一 对 接 锥 ; ~ 2 3 4 对 接 杆 ;- Se at 台 一 5 tw r平
1 系统 简 介
拟 整体 动力 学模 型 的垂直 方 向运 动 。设 弹簧 的 自 然 长 度为 z, 挂 一 质量 为 的 重 物 后 , 。下 弹簧 的
空间机构力学分析与优化
空间机构力学分析与优化引言空间机构是一种由刚性连杆和转动副连接而成的机械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航天器、机器人、自动化装置等。
在设计和开发空间机构时,力学分析和优化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本文将探讨空间机构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优化方法。
一、空间机构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1. 运动学分析运动学分析是研究机构构件几何运动关系的基本方法。
通过对机构连杆长度、连杆角度的计算,可以获取机构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信息。
常见的运动学分析方法包括正解和逆解。
其中,正解是通过已知输入角度计算输出位置;逆解则是通过已知输出位置计算输入角度。
2. 动力学分析动力学分析是研究机构构件力学特性的方法。
通过计算机构的惯性力、滑动摩擦力和驱动力等,可以确定机构的动力学行为。
常见的动力学分析方法包括牛顿-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法。
牛顿-欧拉法采用牛顿第二定律和欧拉方程建立动力学方程,适用于复杂的机构系统。
拉格朗日法利用广义坐标和拉格朗日方程,对机构的动能和势能进行求解,适用于简单机构。
二、空间机构力学分析的优化方法1. 结构优化结构优化是通过优化设计参数,使机构在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佳状态。
常见的结构优化方法有拓扑优化、形状优化和尺寸优化。
拓扑优化通过增加或减少材料以改变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分布,以达到最佳性能。
形状优化通过调整构件的几何形状,改变结构的应力场分布,以提高机构的强度和刚度。
尺寸优化通过调整构件的尺寸,以满足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性能指标。
2. 运动学优化运动学优化是通过调整机构输入参数,使机构的运动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常见的运动学优化方法有速度优化和加速度优化。
速度优化通过选择输入角速度和数值方法,使得机构的输出位置速度满足特定的性能要求。
加速度优化通过选择输入角加速度和数值方法,使得机构的输出位置加速度满足特定的性能要求。
3. 动力学优化动力学优化是通过调整机构驱动力、摩擦力和惯性力等参数,使机构的动力学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类杆锥式对接机构捕获动力学分析与参数设计
中 图 分 类 号 :V 2 5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O —3 8 2 0 )6 1 1 一6 0 0 12 ( 0 8 O 7 7O
DOI 1 3 7 / .sn. 0 0 1 2 2 08. 6.07 : 0. 8 3 i is 1 0 — 3 8.0 0 0
从 动力学 角度 分析 , 边式 对接机 构属 于并联 机构 , 周
而本 文所介 绍对 接机 构属 于串并 连混合 机构 。 对 接 系统 机 构部 分 的设 计 主要 包 括方 案设 计 , 构型设 计 , 构 参 数 与传 动 参数 分 析 , 冲参 数 设 结 缓
计, 强度 校核 , 捕获过 程仿 真分析 , 样机 实验 等步骤 。
在本 套机构设 计 过 程 中 : 机构 有 效性 前 期 通 过 虚 拟 样机 A A S进 行 验证 , 构 动 、 强 度 使用 A S S D M 结 静 NY 软件 计算 校核 。动力学 建模计 算 的 目的和任 务在 于
图 1 对 接 机 构 样机
Fg. P ooy e o h o k n c a im i 1 rttp fte d c i gme h n s
2 1 建模 假设 .
类杆 锥式对 接机 构动力 学建模 过程 主要做 了如 下 简化 : ( )追踪 飞 行 器 和 目标 飞 行 器 均 视 为 刚体 , 1 被
动对 接机 构与 被动 飞行器 刚性连 接 ; ( )主动对 接机 构 中缓 冲系统 的惯 性 等效 到 主 2 动对 接伸缩 机构 上 , 动 对接 伸 缩 机 构铰 接 处 具 有 主 无 阻尼 的偏航 和俯仰 两个 角 自由度 ;
空间对接动力学试验台控制与精度考核
Ma D—
pi n g r e l a t i o ns wa s b ui l t be t we e n t h e c o nt a c t f o r c e a n d e l o n g a t i o n o f t he c v l i n de r
,
( 1 .A e r o s p a c e S y s t e m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h a n g h a i , S h a n g h a i 2 0 1 1 0 9, C h i n a ;
2. S ha ng h a i Ke y L a bo r a t o r y o f Sp a c e c r a t f Me c h a ni s m
,
第 1期
邹怀武 , 等. 空间对接动力学试验 台控制 与精度考 核
5 1
周期 及 模 拟 器 响应 滞 后 导 致 试 验 台 不 稳 定 和 仿
真精 度 失 真 。针 对 该 问题 , 文献 [ 6 ] 介 绍 了 基 于
离线 预 估 的前 馈 滤 波 器 控 制 算 法 , 该 控 制 方 法
弹簧 缓 冲机构 ) 通 过 六 维 力 传感 器 安 装 在 主 体 结 构架 上 , 被动 端 ( 结构 间 ) 安 装 在 运 动模 拟 器 平 台 上, 运 动 模拟 器 安 装 在 大 地 上 。轨 迹 规 划 根 据 对 接初 始 条件解 算 运 动 轨 迹 , 并 指令 运 动 模 拟 器 运 动, 实 现 初始 对 接 , 六 维 力/ 力 矩 传 感 器 采 集 对 接 机构 问 的作用 力 信 息 , 经 动 力 学 解 算 得 到 两 航 天 器 的相 对位 姿变 化 , 再 经位 姿 反解 转 换 为 运 动 模
我国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技术发展
㊀第31卷㊀第6期2022年1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S P A C E C R A F TE N G I N E E R I N G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 o l .31㊀N o .6㊀㊀㊀㊀205我国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技术发展张崇峰1㊀姚建2㊀刘志2㊀丁立超2㊀程芳华2㊀邱华勇2(1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㊀201109)(2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上海㊀201109)摘㊀要㊀空间对接技术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基本技术,是实现空间站建造和长期运营的先决条件.我国2011年实现了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空间对接,经改进及多次飞行应用,支持我国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行,我国载人周边式对接机构产品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文章论述了我国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在总体技术㊁对接动力学设计和对接试验等方面发展及应用情况,并对后续载人月球探测任务对接需求与对接方案情况进行了阐述.关键词㊀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对接动力学;对接试验中图分类号:V 423㊀㊀文献标志码:A ㊀㊀D O I :10 3969/ji s s n 1673G8748 2022 06 024T e c h n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D o c k i n g Me c h a n i s mof M a n n e dS pa c e c r a f t i nC h i n a Z H A N GC h o n g f e n g 1㊀Y A OJi a n 2㊀L I UZ h i 2㊀D I N GL i c h a o 2C H E N GF a n g h u a 2㊀Q I U H u a y o n g2(1S h a n g h a iA c a d e m y o f S p a c e f l i g h tT e c h n o l o g y ,S h a n g h a i 201109,C h i n a )(2A e r o s p a c eS y s t e m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h a n g h a i ,S h a n gh a i 201109,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S p a c e c r a f td o c k i n g m e c h a n i s mt e c h n o l o g y i sab a s i c t e c h n o l o g y o fm a n n e ds pa c e c r a f t a n d a p r e r e q u i s i t e f o r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l o n g Gt e r mo p e r a t i o n o f t h e s pa c e s t a t i o n .C h i n a r e a l i z e d t h e d o c k i n g o f S h e n z h o u G8s p a c e c r a f t a n d T i a n g o n g G1t a r g e t s pa c e c r a f t i n 2011.A f t e r i m p r o v e m e n t a n dm u l t i p l e f l i g h t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i t h a s s u p p o r t e d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o p e r a t i o no f C h i n aS p a c e S t a t i o n ,a n d t h e p r o d u c tm a t u r i t y a n d r e l i ab i l i t y o f C h i n a s p e r i p h e r a l d oc k i n g me c h Ga n i s m h a s b e e nf u l l y v e r i f i e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sm a n n e d s pa c e c r a f t d o c Gk i n g m e c h a n i s mi n t h ea s p e c t so f o v e r a l l t e c h n o l o g y ,d o c k i n g d y n a m i c sd e s i g na n dd o c k i n g te s t a r e d e s c r i b e d ,a n d t h e d o c k i n g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a n d d o c k i n g s c h e m e s of C h i n a sm a n n e d l u n a r e x p l o Gr a t i o nm i s s o na r ed i s c u s s e d .K e y w o r d s :m a n n e d s p a c e c r a f t ;d o c k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d o c k i n g d y n a m i c s ;d o c k i n g t e s t 收稿日期:2022G11G04;修回日期:2022G11G28基金项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作者简介:张崇峰,男,研究员,博士,我国神舟飞船和天宫空间实验室副总设计师,研究方向为航天器对接技术和航天器机构设计.E m a i l :z h c f 008@139.c o m .㊀㊀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第一个舱段天和核心舱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揭开了中国空间站建设和运行的序幕,我国载人航天也由此开启了空间站建设的新征程[1].我国空间站主要通过交会对接手段进行组建,截至2022年7月,我国载人航天器已经完成了21次对接操作.空间交会使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而空间对接使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结合并在结构上连接成一个整体.空间对接已成为现代复杂航天器在轨运行的重要操作活动,也是载人航天活动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2].载人空间对接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为长期运行的空间设施进行物资补给㊁设备回收㊁燃料加注和人员轮换等服务;二是空间站等大型空间设施的在轨建造和运行服务;三是航天器在轨进行重构,实现系统优化降低对运载能力的要求.空间对接要解决航天器的捕获㊁碰撞缓冲㊁刚性连接㊁密封以及安全可靠分离等问题,并避免对接过程中的硬碰撞,减小冲击力.空间对接机构是实施空间对接任务的执行机构,它的研究涉及机构㊁结构㊁动力学㊁控制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同时还要适应复杂空间环境的苛刻要求,因此,对接机构技术的掌握困难重重.我国从1994年起开展载人空间对接机构的论证工作.2011年11月3日,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空间对接机构成功实现了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首次在轨对接.在经过神舟九号㊁神舟十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对接任务后,2017年4月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配置改进后的周边式对接机构(主动式2型)与天宫二号进行了交会对接,后续天舟货运飞船和神舟载人飞船均配置为主动式2型对接机构,改进后对接机构在对接能力㊁可靠性和寿命方面有了大幅提高,适用我国空间站建造和运营要求.本文论述了我国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总体方案及主要技术特征,提出了对接动力学设计准则,介绍了对接动力学设计仿真在产品研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对接机构试验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和研制的各种试验系统进行了系统介绍.最后,结合我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需求,简要介绍了我国新型对接机构特点和基本方案.1㊀对接机构总体技术空间对接机构是一种复杂空间机电产品,它的研制涉及机㊁电㊁热㊁控制㊁空间环境等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对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结构碰撞㊁能力传递与耗散及机构运动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对接机构的力学参数的设计要求㊁结构布局约束等方面的协调,同时,必须考虑对接机构的设计要满足高低温㊁热真空等空间环境的影响[3G5].载人空间对接机构是经过了多步迭代设计才最终确定结构尺寸和基本参数.我国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采用导向板内翻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见图1),对接机构组成框图见图2.对接时成对使用,分别安装在来访航天器前端(称为主动对接机构,见图3)和目标航天器前端(称为被动对接机构,见图4).图1㊀对接机构产品F i g 1㊀D o c k i n g m e c h a n i s me n g i n e e r i n gp r o t o t y pe图2㊀对接机构组成F i g 2㊀C o m p o s i t i o nd i a g r a mo f d o c k i n g m e c h a n i s m主动对接机构的捕获子系统实现两航天器间的导向㊁捕获和初始柔性连接,它主要包括捕获锁和对接环等组件.传动缓冲子系统实现主动对接机构对接环的推出㊁碰撞能量的缓冲㊁两航天器间位置与姿态的校正和相互拉近,它主要包括丝杠联系组合㊁主驱动组合㊁丝杠安装组合和差动组合等组件.连接密封分离子系统实现飞行期间的刚性连接㊁密封㊁电路连通和分离,它主要包括对接锁系㊁对接框㊁分离推杆㊁浮动断接器和对接面密封圈等组件.其中,浮动断接器包括电㊁气㊁液路三类,可根据飞行任务需602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1卷㊀求确定是否安装.被动对接机构用于配合主动对接机构完成对接和分离任务,未配置传动缓冲子系统;捕获子系统配置了卡板器实现与主动对接机构捕获锁锁合配合;连接密封分离子系统未配置密封圈,利用对接框上平面与主动对接机构密封圈实现密封.图3㊀主动对接机构总装模型F i g 3㊀A s s e m b l y m o d e l o f a c t i v e d o c k i n g me c h a n i sm 图4㊀被动对接机构总装模型F i g 4㊀A s s e m b l y m o d e l o f p a s s i v e d o c k i n g me c h a n i s m 为了实现捕获缓冲系统的柔性力学特性,将较大能量的轴向运动和需要柔顺适应的侧向运动分解开,并分别实现不同的刚度和阻尼系数.六自由度差动式传动系统设计原理见图5[4],采用丝杠联系组合㊁滚珠丝杠㊁齿轮差动器等机构,将碰撞能量分解到不同的缓冲部件,使对接时纵向运动的能量由摩擦制动器消耗;而其他方向的运动能量分解到弹簧机构和电磁阻尼器.在确定对接机构总体方案中,可靠性安全性是对接机构设计中特别重要因素.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的可靠性设计首先必须保证航天员和飞行器的安全,其次是功能任务的完成.对接机构设计有针对性地采取备份措施,确保任务的可靠性.在对接机构设计中,通道密封㊁对接锁解锁㊁捕获锁解锁以及重要电机等都设置冗余备份功能,这些均用于优先保证航天员安全.2011年11月我国首次实现在轨交会对接至今,我国载人周边式对接机构根据需求经改进共形成3个型谱产品(包括2种主动对接机构和1种被动对接机构).其中,主动式2型对接机构对接框上增加了安装液路浮动断接器安装接口;为适应空间站长寿命需求对电路浮动断接器进行改进,改进接触件镀金层材料与结构,提高电连接器抵御原子氧腐蚀的能力,延缓电接触性能的退化.同时,为了应对天舟货运飞船㊁神舟载人飞船与大吨位空间站对接时偏转方向大幅增加的碰撞耗能需求,主动式2型对接机构缓冲系统增加3个可控电磁阻尼器[6G7],分别位于同一组丝杠安装组合之间(见图6).在捕获之前,可控阻尼器与缓冲系统断开(不工作状态),对捕获能力无影响;在捕获完成后,可控阻尼器启动接入缓冲系统,开始工作.可控阻尼器启动后可以增加对接环运动阻尼力矩,提高主动对接环横向和偏转方向缓冲能力,从而减少对接过程中对接环偏转方向的运动行程.图5㊀对接机构的差动原理F i g 5㊀D i f f e r e n t i a l p r i n c i p l e o f d o c k i n g me c h a n i s m 我国载人空间对接机构各型谱产品均采用统一接口要求.截至2022年7月,我国现有载人空间对接机构各型谱产品已经过21次在轨对接,对接技术成熟度及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随着我国空间站工程的启动,为了统一规范对接接口㊁满足国外航天器参与我国空间站对接合作的需求,我国在2017年11月发布了国家标准«载人航天周边式交会对接机构接口要求»(G B /T34512-2017),在2018年底发布了该标准的英文版.该标702㊀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崇峰等:我国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技术发展准与国际对接系统标准[8]具有接口兼容性的基础,为我国空间站的国际对接合作明确了接口设计规范要求,便于不同载人航天器与我国空间站实现在轨对接任务和协作[9].图6㊀可控阻尼器的位置F i g 6㊀L o c a t i o nv i e wo f c o n t r o l l a b l e d a m pe r 2㊀对接动力学设计与仿真技术空间对接机构在对接接触时,航天器在相对位置和姿态的6个自由度以及速度㊁角速度上存在偏差(空间对接机构的工作条件,定义为对接初始条件).对接机构需要适应初始偏差,完成两个航天器的相互捕获.捕获过程中,航天器通过对接机构进行互相碰撞,设计对接机构的动力学特性,可以保证航天器在碰撞中相互接近,不会弹开;同时缓冲碰撞的能量,减小碰撞力,避免对航天器造成破坏.为了使两个对接航天器的碰撞后相互靠近,通过对恢复系数的设计,确定捕获的性能设计准则.碰撞前后的速度比定义为恢复系数,即S =|V kV 0|,V 0,V k 分别为碰撞前后的速度值.纯滚转正向碰撞是较难捕获的,该情况下在对接撞击结束时刻总的冲量为ʏt 20F d t =(1+S )m e V 0x (1)式中:t 为碰撞作用时间,F 为对接碰撞力;m e 为两个航天器的等效质量(含转动惯量);V 0x 为对接碰撞前的轴向速度.当冲量与动量m e x V 0x 相等时,航天器不再接近,这是捕获的临界条件[4].因此应保证(1+S )m e V 0x <m e x V 0x ,S <m e xm e-1=S k p (2)式中:m e x 为两个航天器轴向等效质量,S k p 为临界恢复系数.缓冲性能的设计要求是即使在最高的对接速度下,也能够消耗掉两航天器之间相互碰撞的动能,减小对接过程中的冲击载荷,不会造成航天器太阳帆板等设备的损坏.空间对接机构需要具有缓冲对接撞击动能的能力,对接机构的缓冲能力(能容),要大于主㊁被动航天器相对运动和对接时发动机工作的能量,即W e n g i n e +12m e q 1V 2q 2<ʏq m a xq 1f (q ,̇q )d q (3)式中:W e ng i n e 为对接时发动机工作的能量;m e q1为航天器的各方向等效质量;V q 2为捕获后两航天器相对运动速度;q 1为捕获后对接机构各方向缓冲器运动行程;q m ax 为对接机构各方向缓冲器最大运动行程;f (q ,̇q )为对接机构缓冲器的力.空间对接机构的捕获缓冲性能的设计,需要同时满足捕获和缓冲这两个矛盾条件.通过对对接初始条件的分析,可以确定在各个自由度上需要缓冲的能量差别很大(见图7[10]).对接过程中纵向需要缓冲消耗的能量最大,包括航天器相对接近的动能和发动机所做的功,主要解决缓冲问题;而其他方向需要缓冲的能量较小,但是要求对接机构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以便完成捕获操作.对接机构采用差动式缓冲系统,利用差动器将对接过程的运动㊁能量分解,并由阻尼器和弹簧机构进行能量消耗和运动恢复[6].图7㊀对接时各自由度的碰撞能量F i g 7㊀D o c k i n g c o n t a c t e n e r g yi n s i xd i r e c t i o n s 对接动力学研究和对接机构产品研制是相互迭代,逐步细化完成的.在研制早期,主要解决对接动力学的3个问题,一是对接机构的参数设计方法;二802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1卷㊀是对接过程动力学仿真模型和软件开发;三是对接机构数字样机的建立.这3个方面是对接动力学参数设计和性能评估的基础,是一个由简到繁㊁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循环迭代过程.在工程研制阶段,如何利用地面试验对仿真模型进行修正和验证是一项重要而关键的工作,为此制定了对接机构部件测试㊁整机性能测试和对接动力学试验等不同层次及环境条件下的试验,采用各层级的试验结果对对接动力学模型各部分进行修正及验证.这些试验结果定量的修正了机构摩擦㊁润滑㊁间隙以及温度影响,如图8㊁9所示.图8㊀对接动力学仿真分析模型F i g 8㊀D o c k i n g d yn a m i c s s i m u l a t i o nm o d el 图9㊀对接机构设计㊁仿真㊁试验迭代关系F i g 9㊀S h o w s t h e d e s i g n ,s i m u l a t i o n ,t e s t i n gr e l a t i o n s h i p o f d o c k i n g me c h a n i s m 基于对接动力学仿真研究,建立了对接机构产品数字化样机,实现对飞行产品性能的综合评估,为神舟飞船㊁货运飞船和空间站对接任务提供重要支撑,也为后续新型对接技术的开发和拓展提供了保障.3㊀对接机构试验技术在地面条件下,多因素全面地㊁同时地模拟所有的飞行环境条件是不可能的,同时各种环境条件有一定的离散性,这也大大增加了试验的难度.因此需要将试验条件进行分解,建立对接机构地面试验系统,并综合对比试验结果,研究对空间对接性能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各种因素的耦合,合理的设计和划分试验项目,确定试验方案.这样既达到了试验目的,同时也降低了设备研制难度,使对接机构地面试验具有可行性.对接动力学试验是对接机构最重要的试验项目,对接动力学试验需要在模拟失重/高低温和热真空耦合环境下实现不同质量特性的飞行器高精度复杂的撞击动力学过程,同时模拟对接初始条件的11个变量的任意组合,精确地建立和控制对接初始偏差条件.在各种试验中,常温的全物理对接和分离试验(机械式对接动力学试验)较为直观,并且在有限的自由度上精度较好,可以有效地考核产品的主要能力,同时作为数学仿真和其他试验的基础[11].遵循上述原则,我国先后研制了对接机构特性测试台㊁对接缓冲试验台㊁六自由度对接综合试验台和热真空对接试验台等地面试验系统.对接机构特性测验台是静态性能测试设备,如图10所示[3],用于测试主动对接环在六个自由度方向的等效力学性能,可以初步确定对接机构的工作能力,判断对接机构产品的性能,测试的结果可以用于对接过程的动力学仿真.图10㊀对接机构特性测试台F i g10㊀M e c h a n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e s t b e d 对接缓冲试验台(见图11)采用了气浮平台加两轴转台的全物理模拟方案,气浮平台和转台的摩902㊀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崇峰等:我国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技术发展擦力小,可以精确地设定对接初始条件.试验系统的追踪航天器和目标航天器均为8t 量级,各具有5个自由度,可以进行精确地对接动力学试验.该试验台用于实现对接机构接触㊁捕获㊁拉近㊁锁紧㊁密封到分离的全过程模拟,研究对接过程中碰撞㊁捕获㊁缓冲校正过程中对接机构和航天器的动力学行为.该试验台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面真实模拟航天器在轨分离过程[6].图11㊀对接缓冲试验台F i g 11㊀D o c k i n g bu f f e r t e s t b e d 六自由度对接综合台(见图12)是采用半物理仿真的方法实时模拟两个飞行器在设定对接初始条件下的对接动力学过程.其中主动对接机构安装综合台的上平台,被动对接机构安装在运动模拟器上,均为真实产品.两飞行器的质量㊁惯量特性和飞行器姿控系统作用采用数学模型模拟,由六自由度运动模拟器实现两飞行器的相对运动.两飞行器接触前的相对运动根据交会的对接初始条件得出,两个对接飞行器接触后相对运动,由六维力传感器测得相互作用力由数学模型实时计算得出.本试验台能够实现空间站全状态㊁全温度范围的对接缓冲试验[3].图12㊀六自由度对接综合试验台F i g 12㊀S i xd e g r e e s o f f r e e d o md o c k i n gge n e r a l t e s t s t a n d 热真空对接试验台(见图13)用于在热真空环境条件下考核对接机构的对接与分离全过程的功能及性能满足情况[6].将对接机构安装在热真空试验台上,整体吊入真空罐进行试验的.该试验能够模拟两飞行器对接纵向等效质量,可以设定一定的对接初始条件,实现主㊁被动对接机构的碰撞㊁捕获㊁缓冲㊁校正㊁拉近㊁锁紧与分离的全过程.图13㊀热真空对接试验台F i g 13㊀T h e r m a l v a c u u mt e s t d o c k i n g st a t i o n 在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研制过程中,我国研制建立了一系列设施齐全㊁技术指标先进㊁验证全面的对接机构试验验证系统和试验方法.对接机构试验已逐步形成行业规范,先后制定发布了«空间对接机构捕获缓冲试验方法»(Q J 20419-2016)㊁«空间对接机构连接分离试验方法»(Q J 20420-2016)和«空间对接机构热真空环境对接与分离试验方法»(Q J 20421-2016)等行业标准.这些在规范对接机构研制与试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探月工程三期研制的对接与样品转移试验系统均借鉴了载人航天器对接试验技术及方法.4㊀后续载人对接技术的发展我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提出了轻量化新型对接机构的研制需求,并据此开展未来对接机构的方案设计,其核心是轻量化和新技术,在对接方式上兼顾碰撞对接和停靠对接.与现有周边式对接机构相比较,新型对接机构应具有以下特点:(1)为适应载人登月任务和近地空间站运营任务,采用周边式构型,对接接口兼容近地空间站;(2)实现对接机构轻量化;012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1卷㊀(3)采用新技术,降低对接过程中的相对速度和碰撞力;(4)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备在轨调整缓冲能力,同一套对接机构可以适应从3吨到几百吨的航天器的对接任务.我国现有载人航天工程周边式对接机构虽然技术成熟度及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但仍不能满足未来载人登月的智能化和轻量化要求.在弱撞击对接技术研究方面,N A S A早期的弱撞击对接系统(L I D S),提出了一种基于六维力闭环力反馈控制的对接系统[12],可以实现弱撞击对接,但该系统采用了力传感器非常复杂,对实时控制系统要求高且复杂.波音公司于2014年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离合器的力管理系统的对接系统,通过设置期望滑动力阀值的方式实现对接过程[13].我国在2011年开始启动新型弱撞击对接机构研究工作.与美国的技术方案不同,我国在2012年提出一种基于位置速度测量的控制方案,根据每根丝杠获得的位置速度信息,通过电流实时控制,实时调整该丝杠相连电机的扭矩,实现主动对接环6个方向上等效性能,从而达到刚度阻尼的闭环反馈控制[14].在此基础上,简化六根丝杠电机的扭矩控制律,实现预置的对接环6个方向等效性能.为了能够实现对小吨位目标航天器的捕获,在初次接触时,主动对接环给定一个推出速度,以快速实现两对接环的贴合捕获.为了适应我国载人登月任务轻量化需求,新型对接机构开展了轻量化方案设计.除了采用电机直驱六根丝杠代替传统的机械式差动系统外,还从材料选择㊁刚性连接系统优化㊁对接环与对接框等结构件减重等方面实现新型对接机构的轻量化.5㊀结束语本文论述了我国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的方案与特点,介绍了对接动力学设计思想,以及对接动力学设计仿真与产品研制迭代循环过程,并对我国对接动力学试验系统进行了简介,最后,为满足我国载人月球探测需求和适应近地空间站运营任务,提出我国新型对接机构方案具备周边式构型㊁轻量化㊁低碰撞力和任务适应性强等特点.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初期确定了自主研制周边式对接机构,经过近30年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接机构一套独立自主的设计㊁生产和试验配套体系,具有对接机构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现有周边式对接机构在我国载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技术成熟,制定了对接机构试验规范,形成了统一标准接口,对我国空间站建造和长期运营起到重要保证作用.现有技术成果为后续载人月球探测任务中新型弱撞击㊁轻量化对接机构的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R e f e r e n c e s)[1]张柏楠.中国载人航天开启新征程[J].中国航天.2021(8):8G13Z h a n g B a i n a n.C h i n aM a n n e dS p a c eL a u n c haN e wJ o u rGn e y[J].A e r o s p a c eC h i n a,2021(8):8G13(i nC h i n e s e) [2]周建平.空间交会对接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Z h o u J i a n p i n g.S p a c e c r a f t r e n d e z v o u s a n dd o c k i n g t e c hGn o l o g y[M].B e i j i n g:N a t i o n a lD e f e n s e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2013(i nC h i n e s e)[3]陈宝东,郑云青,邵济明,等.对接机构分系统研制[J].上海航天,2011,28(6):1G6C h e nB a o d o n g,Z h e n g Y u n q i n g,S h a oJ i m i n g,e t a l.D eGv e l o p m e n t o f d o c k i n g s u b s y s t e m[J].A e r o s p a c e S h a n g h a i,2011,28(6):1G6(i nC h i n e s e)[4]张崇峰,柏合民.飞船空间对接机构技术[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14,44(1):22G26.Z h a n g C h o n g f e n g,B a i H e m i n.S p a c e d o c k i n g m e c h a n i s mt e c h n o l o g y o f s p a c e c r a f t[J].S c i e n t i aS i n i c a T e c h n o l o g i c a,2014,44:20G26(i nC h i n e s e) [5]陈宝东,唐平.空间对接机构技术及其研制[J].上海航天,2005(5):6G8,61C h e nB a o d o n g,T a n g P i n g.T h e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d o c k i n g m e c h a n i s ms y s t e m[J].A e r o s p a c eS h a n g h a i,2005(5):6G8,61(i nC h i n e s e)[6]张崇峰,陈宝东,郑云青,等航天器对接机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Z h a n g C h o n g f e n g,C h e nB a o d o n g,Z h e n g Y u n q i n g,e t a l.S p a c e c r a f t d o c k i n g m e c h a n i s m[M].B e i j i n g:S c i e n c e P r e s s,2016(i nC h i n e s e)[7]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邱华勇,张崇峰,苑会领,等.一种阻尼可控的对接机构传动缓冲系统[P].中国: Z L201811057025.X,2018A e r o s p a c e S y s t e mE n g i n e e r i n g S h a n g h a i.Q i uH u a y o n g, Z h a n g C h o n g f e n g,Y u a nH u i l i n g,e t a l.Ad a m p i n g c o nGt r o l l a b l e t r a n s i m i s s i o n b u f f e r s y s t e mf o r d o c k i n g m e c h aGn i s m[P].C h i n a:Z L201811057025.X,2018(i nC h i n e s e) [8]I S S M C B.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D o c k i n g S y s t e m S t a n d a r d (I D S S),I n t e r f a c eD e f i n i t i o nD o c u m e n t(I D D)(R e v i s i o n112㊀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张崇峰等:我国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技术发展E).[E B/O L].[2017G04G01].h t t p://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D o cGk i n g S t a n d a r d.c o m/.[9]刘志,张崇峰,靳宗向,等.G B/T34512G2017,载人航天周边式交会对接机构接口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L i uZ h i,Z h a n g C h o n g f e n g,J i nZ o n g x i a n g,e t a l.G B/T 34512G2017,R e q u i r e m e n t f o r i n t e r f a c e o f m a n n e d s p a c e c r a f t p e r i p h e r a ld o c k i n g m e c h a n i s m[S].B e i j i n g: S t a n d a r d sP r e s s o fC h i n a,2017(i nC h i n e s e) [10]张崇峰,刘志.空间对接机构技术综述[J].上海航天,2016,33(5):1G11Z h a n g C h o n g f e n g,L i uZ h i.R e v i e w o fs p a c ed o c k i n gm e c h a n i s m a n d i t s t e c h n o l o g y[J].A e r o s p a c e S h a n g h a i,2016,33(5):1G11(i nC h i n e s e)[11]娄汉文,曲广吉,刘济生.空间对接机构[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L o uH a n w e n,Q uG u a n g j i,L i u J i s h e n g.S p a c e d o c k i n gm e c h a n i s m[M].A v i a t i o nI n d u s t r y P r e s s,1992(i nC h i n e s e)[12]T o b i e L a b a u v e.L o w I m p a c tD o c k i n g S y s t e m(L I D S) [R/O L].[2021G12G20].h t t p://n t r s.n a s a.g o v/a r c h i v e/n a s a/c a s i.n t r s.n a s a.g o v/20090007783_2009006897.p d f.[13]P e j m u n M o t a g h e d i,S i a m a kG h o f r a n i a n.F e a s i b i l i t y o f t h es o f ti m p a c t m a t i n g a t t e n u a t i o n c o n c e p tf o rt h eN A S A d o c k i n g s y s t e m[C].A I A A S p a c e2014C o n f e r e n c e a n d E x p o s i t i o n.W a s h i n g t o n D.C.:A I A A,2014[14]刘志,张崇峰,邵济明,等.异体同构㊁刚度阻尼闭环反馈控制的对接系统及方法[P].中国:Z L201210489374.5,2013L i u Z h i,Z h a n g C h o n g f e n g,S h a o J i m i n g,e t a l.D o c k i n g s y s t e ma n d m e t h o do f a n d r o g y n o u s,s t i f f n e s sa n dd a m p i n g c l o s e dGl o o p f e e db ac kc o n t r o l[P].C h i n a:Z L201210489374.5,2013(i nC h i n e s e)(编辑:李多)212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1卷㊀。
毕业设计(论文)-空间3-rps并联机构的运动分析与仿真[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空间3-RPS并联机构的运动分析与仿真题目类型:论文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年级: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日期: 2010-6-11摘要3-PRS并联机构是空间三自由度机构,该机构具有支链数目少、结构对称、驱动器易于布置、承载能力大、易于实现动平台大姿态角运动等特点,目前已在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本文基于空间机构学理论,对3-RPS并联机构进行了相关的运动学分析。
在对机构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机构的输出位姿参数进行了解耦分析,得到了机构输出参数间的解耦关系式;用解析法推导了机构的位置反解方程;用数值法实现了机构的位置正解;依据驱动副行程、铰链转角、连杆尺寸干涉等限制因素确立约束条件,利用极限边界搜索算法搜索了3-PRS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分析了该机构工作空间的特点,并进行了工作空间体积计算。
最后基于ADAMS软件平台,建立了3-RPS并联机构的三维实体简化模型,对3-RPS并联机构的运动进行了仿真。
本文的研究为3-RPS并联机构的结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3-PRS并联机构;位置正解;位置反解;工作空间;运动仿真ABSTRACT3-PRS parallel mechanism is a three degrees of freedom of space agencies, the agency has a small number of branched-chain, structural symmetry, the drive is easy layout, carrying capacity, easy to implement a large moving platform attitude angle motion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engineering .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ace agencies, on the 3-RPS parallel mechanism was related to kinematics analysi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based on the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of the body of the output parameters of the decoupling analysis, the decoupling of the output parameters of the relationship; analytic method derived by inverse position equations institutions; achieved by numerical methods body forward position; based driver Vice trip, hinge angle, rod size interference and other constraints set constraints, using the limit boundary search algorithm for searching for the 3-PRS parallel mechanism of the working space, analysis of the sector space characteristics, and a working space of volume. Finally, based on ADAMS software platfor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3-RPS parallel mechanism of three-dimensional solid simplified model of 3-RPS parallel mechanism of the movement is simulated. This study for the 3-RPS parallel mechanism structure provides a reference desig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 3-PRS parallel mechanism; forward position;inverse position;workspace ;motion simulation.目录摘要IIABSTRACT III前言VII第1章绪论1课题研究的意义 1并联机构简介 2并联机构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3少自由度机构介绍 6少自由度的研究意义 6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研究现状 (6)本文主要研究内容7第2章并联机构的组成原理及运动学分析 (9)引言9并联机构自由度分析9并联机构的组成原理10并联机构的研究内容11运动学分析11工作空间分析12本章小结13第3章3-PRS并联机构位置分析14引言14空间3-RPS并联机构14机构组成143-RPS并联平台机构的位姿描述 (15)3-RPS并联平台机构位姿解耦 (19)3-RPS并联平台机构的位姿反解203-RPS并联平台机构的位置正解23本章小结:25第4章3-RPS并联机构的工作空间分析 (26)引言263-RPS并联平台机构的工作空间分析 (26)机构的运动学约束263-RPS并联机构工作空间边界的确定 (28)工作空间分析算例29工作空间体积的计算方法29本章小结30第5章3-RPS并联机构的仿真与应用 313-RPS并联机构的的三维建模31ADAMS软件介绍313-RPS并联机构的建模313-RPS并联机构的运动仿真323-RPS并联机构的应用34本章小结37总结与体会38谢辞39参考文献40前言机构的发明与发展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自主在轨服务航天器空间对接过程建模与仿真
点处的接触半径 ; E=( 1一 。 1一. )・ ( 肛 )・ +( I t
。,
分 别为两物体材 料 的泊松 比, E 分 别为 两接 触 物 E,:
58 一
体材料的杨 氏模量 。
4 13 仿真结束 条件 ..
a d tesmuain a e arfrn efrteb t r e to i p o kn c a im . n h i lt scn b eee c o etm n ft ste d c ig meh ns o h e h y
KEYW OR S: D On—o bts r i ig; p c c a t ; c i g me h ns ; d l g a d S mu ai g r i e cn S a e r f Do k n c a im Mo ei n i l t v s n n
C agh nn4 0 7 ,C ia hnsaHua 10 3 hn )
ABS TRACT: h n—o b ts r ii g i a f cu t o xe dt e l e a d e h n e t ep roma c fs a e T e o — r i e vc n n e e t a me h d t e tn f n n a c e f r n e o p c - s l o h i h -
摘要 : 发展在轨服务技术是延长航天器的使用寿命 , 提升航天器的整体性能 的一种有效手段 。对 采用 了一种新 型对接机构 的两颗 自主在轨服务航天器的空间对接过程 , 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 学建模 , 并利用 多体动力学 仿真软 件 A A S 立控制 DM 建
系统的方法 , 进行了三组具有不同初始条件及控制作用的对 比仿真分析 , 结果证明对接机构性 能良好 , 在一般初始条件下均
空间弱撞击对接机构对接过程运动学分析
空 间交 会 对接 技 术 是 发 展 载 人 航 天技 术 及 保
通过 三维 建模 软件 P r o / E, 建 立 了 弱撞 击对 接 机构 对接 系统 部分 的三 维 模 型 , 如 图 1所示 , 模 型
的单 位设 置 为 “ mm k s ”( m i l l i me t e r k i l o g r a m s e e —
证 航 天器 长期 在轨 运行 必须 解决 的一 项关 键技 术 。 对 接 机构作 为 空 间交 会 对接 的执 行部 件 , 分别安 装
在 两个 航 天器 上 , 用 于 实现 两个航 天 器之 间 的机 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o n d ) 。首 先 创 建 固定 底 环 、 驱 动 系 统 和 对 接 负 载 环 的零件模 型 , 然后 将零 件组装 , 建 立装 配 图 , 建立 装 配 图时需 要 考 虑各 个 构 件 的初始 位 置 j 。完 成
现 6 自由度运 动 , 6根 执行 推 杆 通 过万 向节 铰链 分
别与 固定底环和对接负载环相连接 ; 对接负载环分
为 内环 和外 环 , 3个 导 向瓣 均 匀 分 布 在 外 环 上 , 外
图 1 弱撞 击 对接 机 构
将模 型导 人 A D A MS后 , 在各 万 向节 铰点 处设 置转 动 副 , 因为是 采 用 万 向 节铰 链 接 头 , 所 以推杆 处应 设置 为 圆柱 副 , 而 不是 移动 副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5 0 9 X. 2 0 1 4 . 0 1 . 0 0 2
空 间 弱 撞 击 对 接 机 构 对 接 过 程 运 动 学 分 析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学(第六章车辆动力学)
3.重力角刚度C
同样在轮对摇头时,左右轮的接触点前后移动, 其左右横向分力产生了一个绕垂直轴的力矩、 其方向将使轮对继续扩大摇头角。 本质上是轮对重心下移,车辆系统的重力势能 释放,促使轮对继续运动。
由此产生的负力矩与摇头角△φ的比值称重力
角刚度Cg。 它是一个不利车辆蛇行稳定性的因素,但数值 较小。
由于粘滑区的存在,轮周上接触质点的 水平速度与轨头上对应质点相对轮心的 水平速度并不相同,存在着一个微小的 滑动,称为蠕滑(Creep)。
蠕滑产生的条件
轮轨是弹性体 车轮和钢轨之间有一定的正压力 车轮沿钢轨滚动
纵向蠕滑率γ
定义车轮的横向蠕滑率y为小的横向滑动 率,这也是一种蠕滑现象。
定义车轮的纵向蠕滑率γ为
车体的空间振动
二、激起车辆振动的线路原
轨道不平顺的4种类型 (a)高低不平顺; (b) 水平不平顺和轨距不平 顺; (c) 方向不平顺
轨道随机不平顺的表示
——50kg重钢轨的有缝轨道 ……50kg重钢轨的无缝轨道 轨道高低不平顺的功率谱密度函数示例
二、车辆的自激振动
在钢轮与钢轨的接触面或橡胶轮胎与导 向路面之间存在着切向力。 这种切向力称蠕滑力或粘滑力,它随车 轮与路面或轨面的相对位置及运动状态 而发生变化。 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切向力会激起车轮 乃至车辆发生剧烈振动,振动的原因是 自激性的。
新车与运用后的车辆的轮轨关系,悬挂 参数有所不同,其性能相应发生变化
因而不仅需要对新车平稳性或其他性能 提出要求,运用一段时期的车辆也必须 达到适当的平稳性指标。
要求在设计中采用的结构参数必须确保 在车辆整个运用期内有稳定而优良的动 力学性能
二、车辆运行安全性及评定
城轨动车组运行时,受到外界或内在因 素产生的各种作用,在最不利因素组合 下可能丧失车辆安全运行的基本条件, 从而造成轮轨分离,车辆脱轨或倾覆的 恶性事故。因而研究运行安全性及其评 定标准很重要。
空间机构的动力学与控制分析
空间机构的动力学与控制分析一、引言空间机构是一种由多个刚性杆件和关节组成的机械系统,其结构复杂,具有高度的自由度。
在航天工程中,空间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卫星的姿态控制、航天器的导航和控制等。
因此,对空间机构的动力学和控制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二、空间机构的动力学分析空间机构的动力学分析是对机构在运动中的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求解机构的运动方程和动力学模型等。
具体而言,动力学分析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运动学分析:运动学分析是研究机构在运动过程中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运动特性。
运动学分析的基本任务是求解机构的广义坐标,以描述机构各个部件的运动状态。
常用的方法包括位移分析、速度分析和加速度分析。
2. 动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是对机构的动力学特性进行建模和表达。
通常,可以通过列写动力学方程来描述机构在运动中受到的力和力矩。
常用的方法有拉格朗日方法、牛顿―欧拉方法等。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可以深入理解机构的力学特性,为控制设计提供支持。
3. 动力学参数辨识:动力学参数辨识是指通过实验或仿真等手段,确定动力学模型中的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机构的质量、惯性、链接特性等。
精确的动力学参数辨识可以提高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从而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
三、空间机构的控制分析空间机构的控制分析是研究如何控制机构的姿态、位置和速度等运动特性。
控制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合理的控制策略和算法,以实现机构的特定运动要求。
具体而言,控制分析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控制模型建立:控制模型是对机构的控制特性进行建模和描述。
通过控制模型,可以从输入和输出之间建立联系,以实现对机构运动的控制。
常用的方法有状态空间模型、传递函数模型等。
2. 控制策略设计:控制策略是指根据机构的特点和要求,设计合理的控制算法和策略。
常用的控制策略包括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不同的控制策略适用于不同的机构和运动要求。
3. 控制性能评估:控制性能评估是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
航空航天工程中的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
航空航天工程中的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航空航天工程是现代科技的重要领域,而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是该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将介绍航空航天工程中的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一、结构动力学分析1. 概述航空航天工程中的结构动力学分析是研究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的结构响应和振动特性的科学与技术领域。
主要目的是了解结构在外界载荷作用下的响应情况,并评估其安全性和结构强度。
2. 动力学方程结构动力学分析的基础是结构的动力学方程。
通常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来建立结构动力学模型,并求解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动力学响应。
3. 载荷分析载荷分析是结构动力学分析的重要环节,包括静载荷、动载荷、温度载荷等。
通过对不同载荷条件下的结构响应进行分析,可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性能。
二、结构动力学优化1. 优化方法结构动力学优化是指通过调整结构的设计参数,以达到结构性能的最优化。
常用的优化方法包括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等。
通过这些优化方法,可以获得结构的最佳设计。
2. 优化目标结构动力学优化的目标包括提高结构的强度、降低结构的质量、减小结构的振动等。
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合适的优化目标,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计算。
3. 参数设计在进行结构动力学优化时,需要考虑设计参数的选择。
设计参数包括结构材料的选取、几何形状的变化、支撑方式的改变等。
通过对设计参数的调整,可以优化结构的性能。
三、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的应用1. 飞机结构设计航空工程中,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广泛应用于飞机结构的设计中。
通过分析不同飞行条件下的结构响应,优化设计参数,可以提高飞机的强度和稳定性。
2. 卫星结构设计在航天工程中,结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卫星在推力和外界环境作用下的结构响应,优化卫星的结构设计,提高其在太空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火箭发动机结构设计火箭发动机是航空航天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设计直接关系到发射任务的成功与否。
轨道结构理论与轨道力学(绪论)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按铺设方式分类
轨道结构可以分为有砟轨道和无砟 轨道,有砟轨道是指道床铺设碎石 的轨道,无砟轨道是指道床采用混 凝土或沥青材料的轨道。
轨道结构的选型
根据线路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 轨道结构类型,以满足列车运 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
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选择 合适的道床材料和类型,以确 保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
根据运营维护成本和维修周期 选择合适的轨枕类型和材料, 以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 益。
CHAPTER
03
轨道力学基础
轨道力学概述
轨道力学定义
轨道力学是研究轨道结构在车辆载荷作用下的变形、应力和动力 响应的科学。
轨道力学的重要性
轨道力学是铁路和轨道交通系统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关键基础,对 于确保列车安全、舒适、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供支持。
CHAPTER
04
轨道结构与力学的关系
轨道结构与力的相互作用
01
轨道结构受到多种力的作用,如 车轮压力、离心力、风力等,这 些力对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变形 和疲劳寿命等有重要影响。
02
轨道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 、土壤基础等都会影响力的分布 和传递,进而影响轨道结构的性 能。
轨道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CHAPTER
05
案例分析
实际轨道结构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京沪高铁轨道结构
京沪高铁是中国的一条重要高速铁路线路,其轨道结构采用了多种先进技术和材料,以确保 高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具体而言,京沪高铁轨道采用了无砟轨道、长轨铺设和无缝线路等技术,大大提高了轨道的 平顺性和耐久性。
实际轨道结构的案例分析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知识的
高速列车轮轨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
高速列车轮轨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1. 引言在现代交通运输领域,高速列车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然而,高速列车与轨道之间的耦合效应会对列车的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高速列车轮轨耦合动力学模型已成为目前交通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2. 轮轨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轮轨耦合动力学模型是研究轮轨交互作用的数学模型。
它包括轮轨接触力、轮轨几何关系以及轮轨动力学等方面。
该模型能够定量地描述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轨道变形情况,从而为高速列车的设计和运行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3. 轮轨接触力的研究轮轨接触力是轮轨耦合动力学模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它受到轮轨几何关系、车辆质量、轮胎特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轮轨接触力的大小和分布对于列车运行的稳定性、制动性能以及轮轨的磨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准确地计算和预测轮轨接触力是研究轮轨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关键。
4. 轮轨几何关系的研究轮轨几何关系是指列车轮子与轨道之间的位置相对关系。
它包括轮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偏差。
研究发现,轮轨几何关系对于轮轨接触力、车辆稳定性和行驶平稳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准确地描述和分析轮轨几何关系对于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5. 轮轨动力学的研究轮轨动力学是研究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轮轨共振、轮轨非线性效应以及轮侧向力等方面。
研究发现,轮轨动力学对于高速列车的运行稳定性、列车轮胎和轨道的磨损等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轮轨动力学现象,建立准确的模型,对于高速列车的设计和运行至关重要。
6. 实验与仿真研究为了验证轮轨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仿真研究。
他们通过试验台或者基于计算机反馈的仿真模型,对轨道、列车和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提供了对实际运行的高速列车进行优化的依据,同时也使得研究者们对于轮轨耦合动力学模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7. 结论高速列车轮轨耦合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于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3-PSR并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2021年3月第49卷第5期机床与液压MACHINETOOL&HYDRAULICSMar.2021Vol 49No 5DOI:10.3969/j issn 1001-3881 2021 05 002本文引用格式:谢志江,余欣,胡知诿,等.3-PSR并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J].机床与液压,2021,49(5):9-13.XIEZhijiang,YUXin,HUZhiwei,etal.Kinematicsanddynamicanalysisofa3-PSRparallelmechanism[J].MachineTool&Hydraulics,2021,49(5):9-13.收稿日期:2019-11-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U1530138)作者简介:谢志江(1962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㊁精密传动系统㊁特种装备设计及制造㊂E-mail:xie@cqu edu cn㊂3-PSR并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谢志江,余欣,胡知诿,王稳(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4)摘要:建立3-PSR并联机构的约束方程,求解3-PSR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正逆解㊂在此基础上,求解3-PSR机构的速度雅可比矩阵以进行动力学分析㊂采用凯恩法建立动力学模型,以动平台位姿为参数,对机构各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并转化为3个驱动滑块的等效驱动力㊂通过对比MATLAB和ADAMS仿真结果,总结了该机构的基本动力学性能㊂研究结果为研究该机构的工作空间㊁功率优化等提供了参考㊂关键词:3-PSR并联机构;运动学;动力学模型;凯恩法中图分类号:TH122KinematicsandDynamicAnalysisofa3-PSRParallelMechanismXIEZhijiang,YUXin,HUZhiwei,WANGWen(StateKeyLaboratoryofMechanicalTransmissions,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China)Abstract:Theconstraintequationsofthe3-PSRparallelmechanismwereestablished,andtheforwardandinversekinematicssolutionsofthe3-PSRparallelmechanismweresolved.Onthisbasis,thevelocityJacobianmatrixofthe3-PSRmechanismwassolvedfordynamicanalysis.ThedynamicmodelwasestablishedbyusingKanemethod.Theposeofthemovingplatformweretakenasparameters,theforceexertedoneachcomponentofthemechanismwasanalyzedandthenconvertedintotheequivalentdrivingforceofthreeslidingblocks.BycomparingthesimulationresultsofMATLABandADAMS,thebasicdynamicperformanceofthemechanismwassummarized.Theresearchresultsprovideareferenceforstudyingtheworkspaceandpoweroptimizationofthemechanism.Keywords:3-PSRparallelmechanism;Kinematics;Dynamicmodel;Kanemethod0㊀前言相比较于传统的串联机构,并联机构具有刚性好㊁承载能力强㊁良好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性能等优势,目前已经大量应用于运动模拟器㊁并联机床㊁医疗设备和精密加工中[1-3]㊂其中,3-PSR并联机构作为一种能实现2R1T运动的三自由度机构,适合应用于精密装校平台㊁高速加工机床㊁混联机构等场合,作为其执行机构的主体或部分㊂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模型是并联机构控制㊁结构设计㊁驱动器选型的基础[4],是其实现高速㊁高精度运动控制的前提条件[5],具有重要意义㊂由于并联机构数学计算的复杂性,其动力学模型通常是多自由度㊁高度非线性㊁多参数耦合的复杂的系统[6]㊂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并联机构动力学进行了大量研究㊂SHAO等[7]提出了一种新的3-PSR-O机构并对它进行了动力学和工作空间的分析;白志富等[8]提出了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拉格朗日方程,并给出了可以对机构进行简化的条件;赵永生等[9]使用凯恩法对5-UPS/PRPU五自由度并联机构进行动力学建模;孔令富等[10]使用牛顿-欧拉方法对6-PUS并联机构进行了动力学建模;沈涛等人[11]研究了一种对接机构的运动学正逆解;唐永兴和朱战霞[12]利用对偶四元数建立了DFP航天器两模块间的相对运动动力学方程㊂本文作者首先进行运动学分析,在运动学分析基础上,利用凯恩法建立动力学模型㊂针对具体工况,使用ADAMS和MATLAB进行仿真,验证模型正确性并分析该机构的力学性能㊂1㊀机构简述与坐标系建立3-PSR并联机构如图1所示㊂3-PSR并联机构由定平台P1P2P3,动平台A1A2A3和3条包含一个移动副(P)㊁一个球副(S)㊁一个转动副(R)的支链PiAi(i=1,2,3)组成㊂其中,Ai(i=1,2,3)为转动副轴心,滑块和球副的中心重合,为Bi(i=1,2,3)㊂动平台上3个铰点的中心Ai(i=1,2,3)构成一个正三角形,边长为T;连接在3个直线模组滑块上的球铰副中心Bi(i=1,2,3)也构成一个正三角形,边长为D㊂在动平台和静平台上分别建立局部坐标系和定坐标系㊂选取动平台的中心为局部坐标系原点Oᶄ,其OᶄXᶄ轴方向为由Oᶄ指向A1,OᶄZᶄ轴垂直于动平台,OᶄYᶄ轴方向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㊂定平台中心为原点,建立定坐标系OXYZ,定坐标系与局部坐标系的3个轴线方向均相同,如图1所示㊂图1㊀3-PSR机构简图选取其中一条PSR支链,因为螺旋系的分析与坐标系的选择无关[13],故在PSR支链球副的球心建立局部坐标系O1X1Y1Z1,如图2所示㊂图2㊀PSR支链的运动螺旋系PSR支链的运动螺旋系在该局部坐标系下表示为Ɣ1=000;001()Ɣ2=001;000()Ɣ3=010;000()Ɣ4=100;000()Ɣ5=100;0AB()ìîíïïïïïï(1)求得PSR支链的约束反螺旋为Ɣr=(1㊀0㊀0;0㊀0㊀0)(2)该反螺旋表示方向平行于转动副轴线方向的约束力㊂3-PSR机构共有3条支链,动平台受到3个沿转动副轴线方向的约束力,由螺旋理论可知它能够实现沿Z轴移动以及绕X㊁Y轴转动,机构自由度为3㊂2 并联机构运动学分析转动副轴心Aᶄi(i=1,2,3)在局部坐标系下的坐标值为Aᶄ1=33T,0,0æèçöø÷Aᶄ2=-36T,-T2,0æèçöø÷Aᶄ3=-36T,T2,0æèçöø÷ìîíïïïïïïïï(3)转动副轴心Aᶄi(i=1,2,3)从动平台到定平台的坐标变换为A=RˑAᶄ+P(4)式中:P为局部坐标系原点在绝对坐标系的位置矢量,且因动平台只能沿Z轴移动,则:P=[0,0,zp]T(5)R为旋转矩阵:OCR=[RYβ][RXα]=CβSβSαSβCα0Cα-Sα-SβCβSαCβCαéëêêêêùûúúúú(6)式中:Cα㊁Cβ分别表示cosα㊁cosβ;Sα㊁Sβ分别表示sinα㊁sinβ,下同㊂动平台各铰点Ai(i=1,2,3)在绝对坐标系OXYZ的坐标值为A1=Cβ33T,0,-Sβ3T3+zéëêêùûúúTA2=-Cβ36T-SβSαT2,-CαT2,éëêêSβ36T-CβSαT2+zùûúúTA3=-Cβ36T+SβSαT2,CαT2,éëêê-Sβ36T+CβSαT2+zùûúúTìîíïïïïïïïïïïïïïï(7)3个滑块上的球铰副中心Bi(i=1,2,3,4)在定坐标系中的坐标值为B1=-33D,0,H1æèçöø÷B2=36D,-D,H2æèçöø÷B3=36D,D,H3æèçöø÷ìîíïïïïïïïï(8)㊃01㊃机床与液压第49卷式中:Hi(i=1,2,3)为3个滑块沿绝对坐标系OXYZ的OZ移动的位移量,即3-PSR机构的逆解量㊂杆长矢量Li=AiBi(i=1,2,3)在定坐标系OXYZ的表达为L1=Cβ33T+33D,0,-Sβ33T+z-H1æèçöø÷TL2=-Cβ36T-SβSαT-36D,-CαT2+D,æèçSβ36T-CβSαT2+z-H2öø÷TL3=-Cβ36T+SβSαT-36D,CαT2-D,æèç-Sβ36T+CβSαT2+z-H3öø÷T利用以上坐标值,根据杆长公式得3-PSR机构位置逆解值为H1=-Sβ33T+z-l21-L21x-L21yH2=Sβ36T-CβSαT2+z-l22-L22x-L22yH3=-Sβ36T+CβSαT2+z-l23-L23x-L23yìîíïïïïïïïï(9)式中:li= Li (i=1,2,3)㊂3 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3 1㊀雅可比矩阵求解V为动平台中心点Oᶄ的速度,ω为动平台中心点的角速度,ri为铰点Ai相对于Oᶄ的矢径,Vai为铰点Ai的速度,ni为杆Li的单位方向矢量,vi为杆Li的杆长变化速率,则有:Vai=V+ωˑri(10)vi=Vai㊃ni(11)把式(10)代入式(11)得:v1v2v3éëêêêêùûúúúú=nT1(r1ˑn1)TnT2(r2ˑn2)TnT3(r3ˑn3)TéëêêêêùûúúúúVωéëêêùûúú(12)简写为v=J[V㊀ω]T(13)式中:J为速度雅可比矩阵,JɪR3ˑ6㊂3 2㊀机构各部件受力分析首先对动平台进行分析,动平台所受力为oFoᶄ=-moᶄaoᶄoCoᶄ=-oᶄoRoᶄIoᶄoᶄoRTεoᶄ-ωoᶄˑ(oᶄoRoᶄIoᶄoᶄoRT)ωoᶄoGoᶄ=moᶄg(14)式中:oFoᶄ为动平台所受惯性力;moᶄ为动平台质量;aoᶄ为动平台线加速度;oCoᶄ为动平台所受惯性力矩;εoᶄ为动平台的角加速度;oᶄIoᶄ为动平台转动惯量在{oᶄ}坐标系下的描述;ωoᶄ动平台的角速度;ooᶄR为定坐标系与动坐标系之间的旋转变换矩阵;oGoᶄ为动平台重力㊂3 3㊀PSR分支的受力分析与动平台受力类似,PSR支链各构件所受惯性力为oFi=-miai(15)支链各构件的惯性力矩为oCi=-oiRiIioiRTεi-ωiˑ(oiRiIioiRT)ωi(16)支链各构件的重力为oGi=mig(17)在给定位姿下可以方便地求出动平台的广义速度和加速度,但是支链的受力表达式中需要用到各构件的速度,如下为计算过程㊂由运动影响系数理论,动平台的广义速度[V㊀ω]T与任一PSR支链关系为Vωéëêêùûúú=S1S2ˑR2S3ˑR3S4ˑR4S5ˑR5éëê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úϕ㊃(18)式中:S1为运动副轴线的空间坐标;R2为动平台中心点到运动副轴线的矢径;ϕ㊃为各运动副的速度,则:Goᶄϕ=SnˑRn㊀㊀n=2,3,4,5为转动副Sn㊀㊀㊀㊀n=1为移动副{(19)式(19)代入式(18)并求逆解得:ϕ㊃=Goᶄϕ-1J-1v(20)PSR分支上各构件角速度为ωi=Giϕϕ㊃(21)式中:Giϕ=S1 Si[]式(21)代入式(20)得:ωi=GiϕGoᶄϕ-1J-1v(22)3 4㊀3-PSR机构动力学模型建立将动平台受力转化为3个驱动分支的等效驱动力:FE=JT[oFoᶄ+oCoᶄ+oGoᶄ](23)各支链所受的力转化为3个驱动分支的等效驱动力为ðFEi=(GkϕGoᶄϕ-1J-1)T[oFi+oCi+oGi](24)㊃11㊃第5期谢志江等:3-PSR并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㊀㊀㊀由虚功原理,得驱动力为f1f2f3éëêêêêùûúúúú=-FE-ðFEi(25)式中:fi为各个驱动滑块所受驱动力㊂将前面各式代入,可解出驱动力数值㊂4 仿真算例4 1㊀结构参数为减小计算量,提高仿真精度,在已知将机构结构参数进行比例缩放后对机构的运动学㊁动力学等性能不会产生影响的情况下[14],优化设计3-PSR机构参数,结果如表1所示㊂表1㊀3-PSR机构参数参数数值动平台质量m0/kg0.5动平台边长R/mm173连杆质量ma/kg0.015连杆长L/mm200滑块质量mb/kg0.015定平台边长D/mm500㊀㊀动平台转动惯量矩阵为oᶄIoᶄ=650 823000650 8230001299 411éëêêêùûúúú(26)连杆的转动惯量矩阵为iIi=0 0070008 7770008 777éëêêêùûúúú(27)4 2㊀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为更加直观地了解机构的运动学㊁动力学等特性,并考虑装置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需求,选择3-PSR机构的工况为α=π25sinπ5tæèçöø÷β=π30sinπ5tæèçöø÷z=sinπ5tæèçöø÷ìîíïïïïïïï(28)以式(28)所示工况作为输入条件,在MAT⁃LAB和ADAMS中分别进行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得到该工况下3个驱动滑块的位移㊁速度㊁驱动力曲线,如图3所示㊂图3㊀驱动滑块运动学与动力学仿真结果限于篇幅,仿真过程只输入了一组运动参数,进行了一个周期内的仿真㊂对比数值仿真结果和虚拟仿真结果,综合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3-PSR机构的3个驱动滑块的速度㊁位移㊁驱动力数值仿真与虚拟仿真结果极其接近,证明了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㊂MATLAB曲线更加平滑,且因为数值计算未考虑摩擦等因素,MATLAB仿真曲线速度㊁位移极值略大,驱动力极值略小㊂表2针对滑块1列出具体数值进行对比㊂(2)3个驱动滑块具有相似的运动规律,其位移与驱动力都接近正弦函数变化,速度接近余弦函数㊂(3)滑块驱动力的最值相差不大,且驱动力变化平滑,没有突变,表明此工况中无奇异位型㊂各个滑块受力均较小,并且驱动力恒为正值,这是因为受重力影响,动平台下降周期中驱动力明显减小㊂以上结果表明该机构具有良好的动力学性能㊂(4)在设定的工作空间较小的情况下,驱动滑块的位移已经偏大,说明此参数下该机构的工作空间还有较大优化空间㊂㊃21㊃机床与液压第49卷表2㊀仿真结果最大值对比MATLABADAMS速度最大值/(mm㊃s-1)2.752.71位移最大值/mm28.5428.11驱动力最大值/N1.861.90速度最小值/(mm㊃s-1)-5.01-4.98位移最小值/mm-48.32-49.00驱动力最小值/N1.511.555㊀结论(1)建立了3-PSR并联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并求出了逆解,为动力学分析打下基础;(2)求解了机构的速度雅可比矩阵,推导出动平台位姿与机构各构件受力关系,进而用凯恩法建立了机构的动力学模型;(3)分别采用MATLAB和ADAMS进行仿真,对比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作者构建的模型的正确性和该机构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㊂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3-PSR机构及其他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提供了参考㊂参考文献:[1]陈学生,陈在礼,孔民秀.并联机器人研究的进展与现状[J].机器人,2002,24(5):464-470.CHENXS,CHENZL,KONGMX.Recentdevelopmentandcurrentstatusofstewartplatformresearch[J].Robot,2002,24(5):464-470.[2]LISH,LIUYM,CUIHL,etal.Synthesisofbranchedchainswithactuationredundancyforeliminatinginteriorsingularitiesof3T1Rparallelmechanisms[J].ChineseJournalofMechanicalEngineering,2016,29(2):250-259.[3]杨斌久,蔡光起,罗继曼,等.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研究现状[J].机床与液压,2006,34(5):202-205.YANGBJ,CAIGQ,LUOJM,etal.Thestateofresearchonlimited-DOFparallelrobot[J].MachineTool&Hy⁃draulics,2006,34(5):202-205.[4]谢志江,吴小勇,张军,等.3-PPR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与分析[J].机械传动,2017,41(5):53-58.XIEZJ,WUXY,ZHANGJ,etal.Dynamicsmodelingandanalysisofa3-PPRparallelmechanism[J].JournalofMe⁃chanicalTransmission,2017,41(5):53-58.[5]罗磊,莫锦秋,王石刚,等.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和控制方法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39(1):75-78.LUOL,MOJQ,WANGSG,etal.Analysisofdynamicmodelingandcontrolofparallelmechanism[J].Journalof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2005,39(1):75-78.[6]黄真,赵永生,赵铁石.高等空间机构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00-204.[7]SHAOJJ,CHENW,FUX.Position,singularityandwork⁃spaceanalysisof3-PSR-Ospatialparallelmanipulator[J].ChineseJournalofMechanicalEngineering,2015,28(3):437-450.[8]白志富,韩先国,陈五一.基于Lagrange方程三自由度并联机构动力学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0(1):51-54.BAIZF,HANXG,CHENWY.Studyofa3-DOFparallelmanipulatordynamicsbasedonLagrange sequation[J].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2004,30(1):51-54.[9]赵永生,郑魁敬,施毅.5-UPS/PRPU五自由度并联机床动力学建模[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4,20(3):45-47.ZHAOYS,ZHENGKJ,SHIY.Dynamicsmodelingof5-UPS/PRPU5-DOFparallelmachinetool[J].MachineDe⁃signandResearch,2004,20(3):45-47.[10]孔令富,张世辉,肖文辉,等.基于牛顿-欧拉方法的6-PUS并联机构刚体动力学模型[J].机器人,2004,26(5):395-399.KONGLF,ZHANGSH,XIAOWH,etal.Rigidbodydynamicsmodelofthe6-PUSparallelmechanismbasedonNewton-Eulermethod[J].Robot,2004,26(5):395-399.[11]沈涛,柏合民,邱华勇.一种新型弱撞击对接机构运动学分析[J].航空学报,2018,39(S1):53-59.SHENT,BAIHM,QIUHY.Kinematicsanalysisofanewlowimpactdockingmechanism[J].ActaAeronauticaetAstronauticaSinica,2018,39(S1):53-59.[12]唐永兴,朱战霞.基于螺旋理论的DFP隔振航天器相对运动动力学建模与姿轨耦合控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37(4):673-681.TANGYX,ZHUZX.RelativemotiondynamicsmodelingandcontrolofDFPvibrationisolationspacecraft[J].Jour⁃nalof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2019,37(4):673-681.[13]黄真,赵永生,赵铁石.高等空间机构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8-130.[14]杨应洪,尹显明.一种2RPS-RPU并联机构的动力学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9):58-62.YANGYH,YINXM.Dynamicanalysisof2RPS-RPUparallelmechanism[J].MachineryDesign&Manufac⁃ture,2019(9):58-62.(责任编辑:张楠)㊃31㊃第5期谢志江等:3-PSR并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㊀㊀㊀。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1. 简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是研究车辆在轨道上运行时与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特性的学科。
它涉及到车辆和轨道系统的设计、建模、分析和优化,对于确保车辆在高速运行中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2. 车辆系统2.1 车体结构车体结构是车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乘客和货物以及其他附加设备。
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中,车体结构的刚度和振动特性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2.2 悬挂系统悬挂系统起到连接车体与轮对之间的支撑作用,它能够减小由于不平坦轨道引起的冲击和振动。
悬挂系统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乘客舒适度以及列车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
2.3 动力传动系统动力传动系统包括发动机、电机以及传动装置等组成部分,它们为车辆提供动力以推动车辆在轨道上行驶。
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中,动力传动系统的特性和效率对于车辆的加速度、牵引力以及能耗有着重要影响。
3. 轨道系统3.1 轨道结构轨道结构是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车辆的重量,并提供了运行方向和支撑作用。
轨道结构的设计和材料选择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寿命以及维护成本都有着重要影响。
3.2 轮对与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车辆运行过程中,轮对与轨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振动、噪音以及能量损失。
通过研究这种相互作用,可以优化轮对和轨道的设计,减小能量损失并提高系统效率。
3.3 轨道几何和平顺度轨道几何和平顺度是描述轨道表面形状和平整程度的指标。
良好的轨道几何和平顺度可以减小车辆与轨道之间的振动和噪音,提高列车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4.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4.1 动力学模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是用来描述车辆和轨道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
它包括了车体结构、悬挂系统、动力传动系统以及轮对与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各个方面。
通过建立精确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对系统进行分析和优化,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2 摩擦力模型摩擦力是描述轮对与轨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空间站对接碰撞能量计算的简化分析
1 , 2
( 1 )
I + C O i X ( ) = ( 一 1 ) ‘ ; × ( )
式中, ; 为接触点到 O i 的矢量 ; 接触力 示在 0系 ; 为 0 系 的单 位方 向矢 量 。 两 个 刚体 的 运 动 方 程 由碰 撞 点 的 联 系 方 程 关 联。 联 系方 程为 : 相互 接触 点 的速度 之 和与对 接机构
变成“ T ”字 构 型 的 建 造过 程 中 , 以及 载 人 飞 船 和货
惯量以及构型都有 比较大的变化。比如空间站为“ I ”
字构 型 时对 接 ,碰 撞 能量 主要 集 中在 对 接机 构 的轴
向, 其它方 向相对较小 ; 空 间站为“ L ”构型时 , 由于
偏 心 的原 因将 使 得 轴 向碰 撞 引起 空 间 站 的旋 转 , 轴 向能量 向偏转方 向有能 量转 化 ,使 得偏 转 方 向上 的 能量 增加 很 多 ; 空 间站 为 “ T ”字 构 型时 , 由于 其惯 量
早, 主 要 有 俄 罗 斯廊 苏 联 的 “ 礼炮” 号 系列 空 间站 、
“ 和平” 号( MI R) 空 间站 , 美 国的 “ 天 空实 验 室 ” , 欧洲
与对接 航 天器 的质 量 、惯量 以及 航 天 器是 否存 在 偏 心有关 。在天 宫一 号 与神舟 八 号对 接 时两 个航 天 器 吨位 比较 接 近 , 而 空 间站对 接 时 目标航 天 器 的 吨位 、
对接 碰撞 需要缓 冲的 能量 ,周 边 式对 接机 构碰 撞 情 况 复杂 ,能量 计 算 困难 。针 对任 意 两航 天 器碰 撞 式 对接 ,建 立 三 维等 效模 型计 算碰 撞 能 量 ,根据 空 间站构 型将 三 维模 型 简化 成 二 维模 型 ,避 开 求解 常微分 方程 ,直观 、 方便 、快速 地计 算 对接碰 撞 产 生的 能量 ,并 对 空 间站 “ I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期(总第213期)2019年4月机械工程与自动化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No.2Apr.文章编号:1672-6413(2019)02-0030-03一种在轨空间对接机构动力学分析孙 朋,解志坚,高碧祥,武国梁(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摘要:空间对接是在航天领域内倍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
由于空间对接的最后阶段推力器是关闭的,依靠惯性使两航天器实现“刚对接”,因此缺乏有效应对突发情况的预知能力。
为了有效解决依靠惯性使两航天器实现空间刚对接所固有的问题,设计出一种新型电磁对接锁紧机构,并针对该机构的工作原理及在不同工况下的对接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关键词:空间对接技术;新型电磁对接机构;动力学分析中图分类号:V43∶TP391.7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8-06;修订日期:2019-02-02作者简介:孙朋(1993-),男,山西运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结构与仿真、自动武器发射技术。
0 引言空间对接是空间服务技术,在航天领域内受到广泛的关注。
目前,空间对接最后阶段推力器是关闭的,实施的是无控制动力、依靠惯性的“刚对接”,其缺乏应对突发情况的预知能力[1-3]。
为了有效解决对接最后阶段无控制动力、依靠惯性的“刚对接”问题,星间电磁力对接技术应运而生。
其利用航天器所携带电磁装置产生的电磁力作为对接过程的控制力来完成对接,不仅可有效避免上述“刚对接”问题,而且具有同步、连续、可逆及非接触控制能力等优点[4-6]。
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质量小、体积小、功能简单的空间电磁对接锁紧释放机构,并运用动力学软件对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对接过程进行仿真分析。
1 空间电磁对接机构组成空间电磁对接模块分为主动模块和被动模块。
主动模块主要为服务型航天器,被动模块一般为被服务型航天器,被服务的航天器是受体,需要服务型航天器为其提供一定的服务[7]。
当空间的主动模块被气动助推装置推到预定的距离后气动装置自动关闭,此时,主动模块的电磁铁与被动模块的电磁铁作用,进行自吸和一定的姿态调整。
当主动模块与被动模块对接后,锁紧机构对被动模块上的被动机构和主动模块的主动机构进行锁紧;电磁对接机构中电磁装置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对主动模块与被动模块进行分离动作提供斥力使其达到分离状态[8]。
空间电磁对接装配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2 电磁对接接口动作原理电磁对接接口连接机构进行初对准连接动作原理如图2所示。
主动机构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接近被动机构时的初始状态如图2(a)所示,当主动机构继续接近被动机构,主动电磁铁与被动电磁铁作用,使主动机构向着被动机构方向运动,电磁罩上的初对准销进行对准,当主动机构与被动机构对接后,主动箱与电磁罩的弹簧起减弱撞击的作用。
主动机构棘爪齿与被动机构的棘爪齿接触对接完成的具体状态如图2(b)所示[9-11]。
1-服务卫星;2-主动模块;3-位置传感器;4-被动模块;5-受体卫星;6-被动电磁铁;7-锁紧机构;8-对接锥形口;9-初对准机构;10-主动电磁铁;11-主动驱动杆图1 空间电磁对接装配模块组成3 空间电磁对接过程的动力学建模3.1 建模假设电磁对接接口整体模型的零部件较多,系统比较复杂,为了提高仿真计算的速度,对三维模型进行简化很有必要。
现对空间电磁对接接口三维模型做如下假设[12]:①系统的零部件默认为刚性体;②忽略零部件之间的尺寸公差和自然误差;③由于动力学仿真在空间环境下进行,忽略重力加速度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1-被动电磁铁;2-轴承;3-被动棘爪齿;4-锁紧圈;5-主动棘爪齿;6-初对准机构;7-主动驱动销;8-锥形导引口;9-主动电磁铁;10-主动箱图2 电磁对接接口连接机构动作原理图3.2 建模过程通过UG建立模型后导出空间电磁对接模型的Parasolid(x-t)格式,再将Parasolid(x-t)格式的模型导入ADAMS中进行动力学建模。
导入ADAMS分析模型后,将所有零件的材料属性设为铝(Al)材料,对具有固定约束关系的零件添加固定约束,其中被动机构和服务卫星与大地进行固定连接,在有碰撞的零件之间施加接触力约束;然后,根据设计的弹簧参数,在相关零件之间添加弹簧力;最后,给主动机构施加z轴方向的力载荷,当主动机构到达预定点时,主动机构完成对接。
导入ADAMS的空间电磁对接接口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空间电磁对接ADAMS模型4 空间电磁对接接口仿真4.1 空间电磁对接机构的容差性能分析[13]为了研究空间电磁对接接口的容差对仿真结果的影响,现采取控制单一变量方法验证各个容差指标对空间电磁对接接口对接过程的影响,为此将空间电磁对接的过程分为6个仿真工况进行分析,仿真工况如表1所示[14-15]。
表1 空间电磁对接接口的仿真工况工况内容标准工况主、被动机构相对姿态角为0°,且存在z轴的距离工况1在标准工况下,在x轴方向有20mm位移工况2在标准工况下,在y轴方向有20mm位移工况3在标准工况下,具有1°的偏航角度工况4在标准工况下,具有1°的俯仰角度工况5在标准工况下,具有1°的滚转角度 对对接机构的主、被动机构分别在6种不同工况下进行仿真分析,将各个工况下得到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6个工况中的主、被动机构均可以在电磁吸力和斥力的作用下完成近距离的对接和分离。
在主、被动机构的对接过程中可以看出,在工况3、工况4、工况5的初始条件下,其主、被动机构的对接距离与标准工况下的对接距离最为接近,说明对接锁紧机构对在此初始条件的调整作用显著;而在工况1和工况2的初始条件下,其主、被动机构对接距离与标准工况下的对接距离相差较大,对接锁紧机构需较长的时间才能将主、被动机构存在的位置容差和姿态容差调整到预定的位置,在主动机构解锁释放阶段,5个工况下的运动轨迹变化趋势相近,说明对接机构在对接完成后能完全将所有不同工况下的主、被动机构调整到预定位置,具有相近的运动轨迹。
图4 主、被动机构对接位置4.2 主动机构与被动机构对接过程的接触力从主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可知,主动机构是在进入锥形对接口后与被动机构的被动棘爪进行对接工作,主动机构上的主动棘爪与被动棘爪进行接触,不同工况条件下,主动机构与被动机构之间的接触力大小如图5所示。
从图5中可以看出:主动机构、被动机构接触时都有一个瞬时的最大接触力,这是因为刚开始主动机构的速度有点快导致主动机构与被动机构接触力存在瞬时的最大力,由于对接后主动与被动机构存在着间隙导致从0.4s~1.4s时间段内存在接触力,主动机构在工况1和工况2的初始条件下的对接过程最大接触力较小,这是因为主动机构与锥形对接口的接触导致主动机构与被动机构的接触力降低。
主动机构与被动机构在5个工况下接触力的最大值是瞬时的,而稳定的接触力为200N,接触力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5 结论对空间电磁对接的6种不同工况分别进行仿真,得出对接机构在对接完成后能将所有不同条件下的主动机构调整到预定位置,得出相似的运动轨迹。
分析对比得出主动机构与被动机构在6种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接触力大小为200N,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仿真分·13· 2019年第2期 孙朋,等:一种在轨空间对接机构动力学分析析结果为电磁对接机构的细化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图5 不同工况下主动机构与被动机构对接过程的接触力参考文献:[1] 张崇峰.航天器对接机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2] 张崇峰,刘志.空间对接机构技术综述[J].上海航天,2016,33(5):1-11.[3] 周建平.空间交会对接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4] 王龙.空间电磁对接动力学和控制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1-4.[5] 张壮.空间对接半物理仿真平台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1-8.[6] 高碧祥.一种在轨装配模块设计与分析[D].太原:中北大学,2017:36-64.[7] 金薇.空间对接机构仿真运动平台的实验分析与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7:10-16[8] 解增辉.弱撞击空间对接机构及其主动柔顺控制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2-7.[9] 吴义忠,宋遒志,陈立平.空间对接机构结构锁动力学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01,29(9):84-86.[10]Alessandro Cavinato.Mechanical design and developmentof a tethered soft docking setup for microgravity testings[D].Padova:University of Padova,2015-2016.[11]Xu Jian,Li Qiang,Yang Zhen.Roller dynamic analysisand pure rolling criterion for one type high speed cylindercam mechanism[J].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Mechanical Engineers,2016,37(4):315-323.[12]Enda McKenna.ARCADE R2experiment on board BEX-US 17stratospheric balloon[D].Surrey:University ofSurrey,2015.[13]James L Lewis,Robertson Brandan,Monty B Carroll,etal.Low-impact mating system for docking spacecraft:U-nited States,US 7543779B1[P].[2009-06-09].[14]于伟,杨雷,曲广吉.空间对接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4(2):38-42.[15]朱朝晖,励吉鸿.空间对接机构自动对接控制方案[J].载人航天,2011(4):24-27.Dynamic Analysis of A Docking Mechanism in OrbitSUN Peng,XIE Zhi-jian,GAO Bi-xiang,WU Guo-liang(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Abstract:Space docking is a space service technology,which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Sincethe thruster is closed in the last stage of space docking,and the docking of two spacecrafts relies on the inertia of the spacecrafts,which is called rigid space docking,it is short of emergency measures.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in rigid space docking,a newtype of electromagnetic locking mechanism is designed,and a series of research on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 process of the mechanism isconducted.Key words:space docking technology;new type of electromagnetic docking mechanism;dynamic analy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sis(上接第29页)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inEnterprises′Technology CenterWU Jian-hua(Technology Center,Taiyuan Heavy Industry Co.,Ltd.,Taiyuan 030024,China)Abstract:As a source of innovation for traditional enterprises,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is veryimportant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nterprise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platform from three aspects:management business design,server deployment design,technical architecture design.Integratinginformatization with the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center,we has realized the electronization of management business bymeans of informatization.Key words:technology center;information construction;management platform·23·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9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