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一、【教学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重点、难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三、【辅助教学】:ppt四、【教学过程】: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

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

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2.什么是物质。

教材先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导我们探究物质的科学含义。

◇课堂探究:(1)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探究提示:(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及反思

《生活与哲学》2.4.1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单位:揭阳二中授课老师:高宝芝一、课标要求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教材内容分析《世界的物质性》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是在学生掌握了哲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进一步阐述我们所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本框题设置了两个目题,自然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三个方面(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论述世界的物质性;在第一个目题中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上的物质。

从知识构成上看,它是既对第一单元中唯物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学习本单元后面一框中运动、规律等知识点的基础,起中介作用。

从地位上看,对于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起到基础性作用,也为本单元提倡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主题服务。

三、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总是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概念2.教学难点:物质的概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五、学情分析一方面,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因而在本框学习中应该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从相应的事例中感悟并能自行归纳总结得出“世界的物质性”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1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1 新人教版必修4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材版本】“世界的物质性〞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节的内容,本框题教材主要想让学生明白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明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表达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1. 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2. 课堂具有某某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

3. 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4. 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

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3.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即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但万事万物具有一个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万事万物统一于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5 篇,希翼大家能有所收获!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1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物质观分析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让学生体味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茫茫宇宙到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部份。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者神灵创世说。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哲学的初步知识,知道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为什么要坚持唯物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为什么是正确的,学生尚未形成价值认同。

第四课就从理论上解决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问题,同时,哲学上物质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个过程 ,需要从个别到普通的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哲学上“物质”的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教学难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请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都涉及到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那末: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问题——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 哲学与文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 哲学与文

《探究世界的本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概念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观念。

2. 学生能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观点。

3. 培养学生思考世界本质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物质概念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观念。

2. 难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案例和相关概念的解释。

2.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材料,用于课堂讨论和讲解。

3. 准备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 准备课后作业,包括思考题和实践活动,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都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引出本课主题。

(二)探究世界本质1. 运用教材图片和材料,分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探讨物质世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客观条件。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概念和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 展示一些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怎样发展的?探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 引入主观世界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主观世界指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和物质世界有什么区别?(三)总结探究成果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探究成果,教师对探究过程进行总结,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以及人类社会和主观世界的物质性。

(四)布置作业1.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思考物质世界是怎样发展的?2. 搜集一些关于物质世界的名言警句或诗词,谈谈你对物质世界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世界的物质性

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世界的物质性

陕科大附中高中部“255自主学习”教案课题: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世界观。

【教学重点】世界是物质的【教学难点】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教法学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授课课型】新课【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预习:1.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和,它们都是的组成部分。

(2)物质是指。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物质概念概括了,而不是指。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人类社会是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这三者都是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3.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二、新知教学:(一)导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那么什么是物质呢?整个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呢?今天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的表现和证据,从而增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世界物质性的概念: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

2. 世界物质性的表现: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3. 世界物质性的证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世界物质性的本质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物质性的概念、表现和证据。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物质性。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引出世界物质性的概念。

2. 讲解物质性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物质世界、物质性的定义,让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基本含义。

3. 分析物质性表现:讲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物质性表现,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个方面都具有物质性。

4. 阐述物质性证据: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证据,证明世界物质性的存在。

5.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实例,让学生分析其物质性表现,加深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世界物质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思考和交流。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物质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表现和证据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科书:《世界的物质性》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世界物质性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方面的著作。

3. 网络资源:关于世界物质性的相关论文、报道、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世界物质性的概念和表现。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所以,社会的发展不是由某个人的意识决定的,是客观的,是有客观规律的。人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板书设计
第三课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一)世界的本质
1、物质含义
2、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二)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三)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社会的存在来看,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都是客观物质的。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由某个人的意识决定的。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今天,是有客观规律的。我们不能随意改变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
从现实状况看,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人想怎样就怎样的。实践证明,建国初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就不符合当时的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使我国经济停滞不前,人民贫穷落后。这就证明,从资本主义一下子跨入共产主义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因为中间还有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客观存在的事物是具体的,多变的,易逝的,不同事物有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而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惟一共性,是意识以外万事万物的共性,是绝对的,不变的,永恒的。
(二)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有共同点,比如苹果和菠萝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水果。苹果和狗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生物。苹果和石头的共同点是什么?原子。
读课本29页第一段。
老师:马克思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什么是物质?(列宁下的定义)
学生: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第二课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二课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概念以及世界的物质性,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现象,提高观察、思考和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概念以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案例等素材。

2. 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

3.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基础知识。

4. 准备教学道具,如黑板、白板、笔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观看一段有关世界各地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世界之大、之广,并引出“世界是物质的”这一观点。

2. 提问学生,让他们回答世界是什么构成的?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世界的物质性。

(二)新课教学1. 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1)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说明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举例说明物质存在的形态,如:气态、液态、固态、场态等。

2. 探究世界的物质性(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世界的本原问题,以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

3. 课堂小结(1)总结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强调物质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从物质的角度看待世界?(三)课堂活动1. 组织学生模拟购物情景剧,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购物场景,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展示商品交换的物质性本质。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理解经济规律背后的本质特征——物质性。

2. 学生自愿组织表演一个寓言故事或童话故事,展示其主题寓意并引导学生从物质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四)布置作业思考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及其表现,以个人日记或作文的形式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应用(一)》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应用(一)》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物质的应用(一)》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研究物质的应用,了解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策略:
1. 引入:通过观察和讨论现象,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引出本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2.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让他们自主探究物质的性质及应用。

3.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生活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应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策略,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 引入环节时间安排有待优化,引入过程略显枯燥。

2. 分组合作实施效果有限,少数学生参与度较低。

3. 案例分析缺乏多样性,无法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今后我将:
1. 在引入环节中增加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高引入的趣味性。

2. 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倡导全员参与。

3. 案例分析环节尽量涵盖多种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我的教学反思旨在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更丰富的知识积累。

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二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2.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高二政治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物质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强化直观教学:利用图表、实物等教具,增强学生对物质性的直观认识。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
3.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基本概念解析:详细讲解物质、精神、主观、客观等概念,并举例说明。
3.案例分析: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生可以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阐述自己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一篇与物质性相关的哲学文章或时政评论,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理论素养。
-学生在阅读后需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2.知识梳理: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
3.情感升华:强调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4.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世界的物质性这一章节,学生可能对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等概念的理解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4.1 世界的物质性 1 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识记物质的含义2.能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法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培养学生准确理解世界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从世界本质问题上理解有神论的荒谬性,鲜明地反对神创说,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三教学难点物质的含义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分析事例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1、导入:三亚真是被上帝宠坏了的地方。

上帝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湛蓝的海水、最柔和的沙滩、最美味的海鲜…….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

那么同学们思考,我们这么美丽的三亚真的是上帝赐予的吗?我们这天地万物真的是上帝创造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世界的本质。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进入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交流讨论、成果展示:交流讨论一:谈谈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同学们列举:桌椅、土壤、老师、大海……设疑:这些与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是一回事吗?(一)物质的概念:解释:(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它不为我们所动,不管你是否感受到,是否喜欢,它就客观存有在那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强调物质的客观性。

(2)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能被人们所理解。

强调物质的可知性。

(3)客观实在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有着。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所以,同学们刚刚列举的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非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的概念。

比方同学们列举的苹果、芒果的共同点是什么?是水果,这就是我们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抽象出共性的。

总结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区别:哲学上物质概念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它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能够被改造,有生有灭。

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它并不独立存有,而是存有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 探索不同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 不同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和材料:烧杯、试管、酒精灯、盐、糖、水、铁钉等。

2. 图片、视频或实物示例,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概念。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一些不同的物质,如盐、糖和水,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观和性质。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和不同之处?探究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些不同的物质。

2. 要求学生观察和描述所分配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味道等。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和相互作用。

例如,将盐和糖溶解在水中,观察其溶解过程和结果。

4.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进一步探究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如铁钉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的变化。

3. 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和发现。

评估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发现。

2. 针对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进行评估。

3.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究不同物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物质性质和相互作用的知识,如化学反应、物质的状态变化等。

教学资源:1. 图书、参考资料和互联网资源,以便学生深入了解物质性质和相互作用的知识。

2.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以及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示例。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本框课标要求的目标是“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依据课标,依托教材,本框学习以“世界的物质性”为主线,分析论证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一开始是社会的产物并依赖于物质。

通过对本框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

学好本框是本单元乃至学好全书的基础和核心,极具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的科学基础,因而在本框学习中应该加以引导,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从相应的事例中感悟并能自行归纳总结得出“世界的物质性”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但学生初步接触哲学,再加上哲学的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理解难度大,比如“物质的概念”就是本框教学的难点,需要采用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事例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识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的知识及相关的哲学原理分析论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坚定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坚定反对上帝创世说和神灵创世说的立场教学重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教学难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播放视频《世界最大强子对撞机实验9月10日正式启动——重现“宇宙大爆炸”,探索世界起源奥秘》。

世界从何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人们一直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依托情境,推进新课一、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板书)多媒体展示1)《圣经·旧约创世纪》材料及图片,提出探究问题思考问题1:你是否同意天地万物是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的?思考问题2:运用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违背实际的。

《第二课 1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二课 1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观点和世界的物质性,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和教室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物质的。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观点,掌握世界的物质性。

2. 教学难点:区分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案例和相关知识点。

2. 搜集一些涉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现实案例,以便在教室上讨论。

3. 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木块、石头等,用于实物演示。

4. 安排教室讨论和小组合作,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室活动。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许多关键步骤,如导入、讲解、实践、讨论、反馈等。

在课前,教师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会详细诠释观点、理论或技能,并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接下来,学生会有机缘通过实践来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技能。

教师还会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有机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也能从同伴那里学到新的东西。

最后,教师会进行反馈,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并给出建设性的建议,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也能从教学过程中获得反馈,以便不息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的观点及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掌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都根植于物质的原理;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到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一切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

《第二课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二课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含义和实质,能初步认识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和发展性,能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关系。

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使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物质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世界物质性的基本概念,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现象,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与教辅资料准备:准备《世界的物质性》相关教材、教辅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2. 学生预习:布置学生预习本课内容,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3. 教学环境准备:准备多媒体教室,确保网络通畅,准备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引导激趣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实例(如水、空气、食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物的共同特点,引出“物质”这一概念。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物质”,并问他们如何理解“物质性”的概念,有哪些现象和感受能够体现出物质的实在性。

二、深入学习1. 探索新知(1)讲解“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概念,解释物质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围绕“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展开讨论,加深对物质性概念的理解。

2. 互动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物质”的理解和感受,并记录下小组的讨论成果。

(2)邀请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

(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补充,确保学生对“世界的物质性”有全面而准确的理解。

三、实践应用1. 实践活动(1)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质现象,如水结成冰、植物生长等,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

(2)分析生活实例:选取一些生活中与“物质”相关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其中体现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案主题: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性的概念及其在世界中的重要性。

2. 掌握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3. 探讨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区别和联系。

2. 世界各地主要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比如石油、天然气、煤矿、铁矿、金属矿、水资源等。

3. 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比如资源枯竭、环境破坏、能源危机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介绍物质性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概念,并通过图表或地图展示世界各地主要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3. 讨论:分组讨论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汇报各组的讨论结果。

4.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和报告某一种物质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开发利用情况以及相关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拓展: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讨论,探究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物质资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教学资源:1. 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定义和区别的简要说明。

2. 世界地图或相关图表,展示世界各地主要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3. 涉及物质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的相关案例和报道。

评估方式:1. 班级讨论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

2. 小组报告的准备和呈现情况。

3. 学生针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开发利用方式。

2. 播放相关纪录片或教育视频,进一步深入了解全球物质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影响。

3. 鼓励学生展开个人研究项目,探究某一特定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并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物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并提倡积极的环境保护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一、世界的物质性教案二、学科领域:高中思想政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2. 引导学生掌握世界物质性原理,认识到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3. 培养学生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世界的物质性概述1.1 物质的定义和特性1.2 世界的物质性含义1.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 第二课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应用2.1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2 物质决定意识2.3 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问答法:回答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惑。

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 讲解世界的物质性概念:详细讲解物质的定义、特性和世界的物质性含义。

3. 阐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讲解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问题。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物质性原理的应用。

6. 总结讲解: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巩固学生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认识。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结合期末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掌握情况。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教材2. 案例素材:选取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课件: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反思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反思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反思篇一:世界物质性教学反思《世界的物质性》教学反思曹瑞芸《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框题作为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开启唯物论的第一课内容,对于学生对唯物论的理解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框知识我已经上过一遍,但是再上时仍然还是有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反思从教学目标来说本框的目标是要了解物质的定义及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分析宇宙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重点是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难点是物质的哲学含义以及物质概念和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

对此我将教学目标进行了拆分:1、理解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的概念2、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具有物质性的一节课下来后,我发现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理解就有所欠缺了。

下面我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二、教学过程反思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我先导入一个哲学故事,通过哲学故事让学生否定上帝创始论。

从哲学故事导入哲理清楚,同时能够很好的衔接下面的教学内容。

紧接着由课前学生准备的地理知识地球的起源来分析证明自然界是物质的。

哲学故事的导入和学生的地理科学知识的讲述能够很清楚的否定神创论,肯定自然界的物质性。

通过自然界的物质性的理解后我引入哲学中物质的概念,这既是本框的重点也是难点。

所以我特别设立的举例的环节。

通过教师举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质,从而得到物质的概念与物质具体形态之间的关系。

过后我对此进行了反思,发现从教师举例的角度,其内容是有限的,导致学生对物质及物质的具体形态区分是在被动的理解。

如果我采取举一反三的模式,我举一个例子剩下的例子交给学生,在学生所举例子中进行归纳,概括,我想效果会更好一些。

同时学生也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接下来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讲解,我觉得这一部分是问题最多的,首先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预期把握不够,在讲到人类社会的构成因素特别是生产方式时许多学生是不能够理解的。

我又对生产方式进行了详解,因此耽误了一定的时间,致使课堂小结和当堂训练都未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一些环节有了进步。

例如:落实知识点:通过分析,讨论等各种方式,落实知识点,指导学生找知识点记忆,并在板书上予以体现;材料分析及学法指导:材料分析是思想政治课的关键之处,要在其中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合理组织语言、捋清答题思路的能力,最终达到会分析材料,会答题得分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给出的材料十分准确切题,但分析的方法可以更巧妙一些。

本节课不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虽然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但是这种思考还停留在被动的思考问题。

在继续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如物质,还是停留在直官、感性方面,学生本应该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思考问题,而是在老师创设的环境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努力的设计、组织好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