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设计中意象诗学的运用
诗词文化在园林植物景观意境营造中的应用研究
诗词文化在园林植物景观意境营造中的应用研究作者:詹咪莎来源:《绿色科技》2018年第01期摘要:指出了中国园林汲取文化和艺术之精华,并与诗词文化一脉相承,在园林风格上独具特色。
植物作为诗词创作的重要意象,其景观的营造与诗词相辅相成。
通过分析诗词中对植物景观的描述和探究诗词文化与植物景观意境营造的关系两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诗词文化在植物景观意境营造中的应用。
关键词:诗词文化;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园林植物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1-0090-021 引言何为诗词文化?诗词并非特指唐诗宋词,作为中华民族灿烂艺术中的一颗瑰宝,从《诗经》、《离骚》、汉乐府、建安文学,到唐诗、宋词、元曲,她以独特的姿态传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诗词是人类最早的精神创作之一,语言发展的精华体现[1],字字珠玑,是集美学、思想、感情、智慧和创造力于一体,虽经千载沧桑却仍熠熠生辉。
从《诗经》开始,诗词文化就和园林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的桃花之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的木槿之姿,《离骚》中“宿莽”、“留夷”等花木香草寄托作者情思,有“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草原之风,有“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的庭院之象,还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村落和谐之景……花开叶落,植物景观因诗词的美妙优雅而更显诗情画意。
研究鉴于诗词文化的艺术成就以及其赋予园林植物的欣赏价值,主要从诗词文化和植物景观意境营造的关系以及诗词文化在营造富有意境的植物景观中的应用两个方面,阐述了诗词文化在园林植物造景中的应用模式和应用价值。
2 现象分析——诗词中的植物景观植物皆具外在美和内在性格,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品格,是自古以来诗人用以表达情感、托物言志或单纯赞美的主要意象。
诗人借植物创造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供人品读,植物也因诗句完成从自然植物到园林植物的蜕变,更值得鉴赏和品味。
以梅花为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剩山残水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等,寥寥数语把寒梅傲雪、梅花的观赏性以及景观效果表达得淋漓尽致。
诗词意境与园林艺术同异的美学分析
诗词意境与园林艺术同异的美学分析摘要分析并指出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同中国诗画艺术密不可分,在其创设艺术意境上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园林艺术的意境创设和诗词艺术比较具有其自身特点。
关键词园林艺术;诗词意境;美学1诗词意境与园林艺术的含义意境首先是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范畴。
诗画的指引既为园林的意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蕴,又便于人们更深刻地领悟园林的意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
诗词意境就是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艺术、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境界。
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反映生活美,表现设计师审美意识的时空艺术;是建筑、书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是一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
2在美学观念上诗词意境与园林艺术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美学特征,它重在意境,讲究因借布局,因地制宜,掘池造山,不拘于细节,富于自然风光。
所以我国古典园林艺术同中国文化和艺术密切相关,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故有人称中国园林为“文人园”,是一门饶有书卷气的艺术。
园林艺术与诗词意境有着重要的联系。
首先,中国园林与山水诗、山水画同时发展着,有很强的抒情性,并一直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色,因而研究中国园林的意境,不能不涉及到中国的诗歌和绘画,因为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
园林意境与文学、绘画意境有很多共性。
中国园林如同诗歌绘画一样,有其深远意境,这种意境是诗情画意通过景物表达其所蕴藏的艺术境界,即园林意境。
其次,意境是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范畴,诗画的指引既为园林的意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蕴,又便于人们更深刻地领悟园林的意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
贴切的诗意品题——匾额、对联、题咏等,不仅是一种能烘托园景主体,形成古朴、典雅气氛的装饰,同时又作为一种文学运用于意境鉴赏指引,记述典故,命名点题,抒情喻志,对园林景象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中国古典园林在处理空间的关系上,与诗画有相通之处。
举例分析园林文学对园林的意境表达所起的作用
2、运用比拟和联想手法,使意境更为深邃。
我国历代文人赋予花木以性格和情感,如松树 象征坚贞不屈、万古长青的气概,竹寓意虚心有节 的品质,梅花傲雪怒放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白色 象征纯洁,绿色代表和平等。这种象征手法,可以 增 强园林艺术的表现性,拓宽园林意境。
下面举一些实例
THE END
谢谢观赏
园林文学,从内涵上,是指以风景园林为反映
何谓园林文学
对象的文学。从外延上,包括反映景观的题名、 楹联、诗歌和散文4种形式。从体现方式上,又 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风景园林实体中的 匾额、楹联和一些镌刻于碑褐、摩崖的诗文。 这类园林文学往往与书法、篆刻艺术相结合, 是文学和园林相互“融合”的产物,出现在园 林或风景区,是“有形的”。另一类园林文学 是“无形”的,即不见于风景园林实体,却寓 于风景园林的内涵之中,主要指我国文学宝库 中以风景园林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和散文。这类 园林文学,是文学和园林相互“渗透”的产物。
园林文学对园林意境表达的作用
举例 1.中国园林常运用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形 式,与历史、人物、传说、动植物形象等相联系,使人产生联想,来点 景、立意,表现园林的艺术境界,获得园林意境。 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现深化说明意境的内涵。再者,汉字本身的 排列组合、格律对仗极富于装饰性和图案美,它的书法是一种高超的艺 术
文学中的园林
“……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 山水,也断然不能生色”。 ——《红楼梦》贾政语 “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 苏州留园. “闻木樨香轩”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明.文征明 “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红楼梦》宝玉语) 没有文化的景观是苍白的,诗情画意是园林设计的 素质包装,用抒情吟唱自己的设计效果。
古诗词中的园林意境
古诗词中的园林意境古诗与中国园林中国有许多著名的园林,有过园林游赏经历的人脑海里都会留有这样的深刻印象:就是在水木清华的园林美景中,我们随处都能看到古代诗歌踪迹。
这正如金学智先生在《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所言:“在园林中,特别是在名园里,可以说处处蕴蓄着诗意,时时荡漾着诗情,事事体现着诗心,是地道的‘诗世界’”。
由此可见,古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与中国园林有着“盘根错节、难分难离”的关系。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深入地探讨地一下古诗与中国园林的密切关系。
一、古诗对园林置景方法的反映。
中国的许多园林景色都非常的优美,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园林有很多非常高超的置景方法,这些置景方法多是通过园林诗歌反映出来,其中古诗对园林的借景和框景两种置景方法反映的尤为全面。
借景,是园林置景中最常见的方法,即把园外的佳景,通过巧妙的布局或剪裁、修饰,使之成为园林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诗中反映园林借景的比比皆是,并且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应时借等多种类型。
远借指的是借园外远处的景色,从而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无限的景观。
诗中多是借远处的青山,如《游沈道士馆》“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将远处的青山纳如原中,给整个园林增添了无穷的生命力。
还有借远处的水,如李白《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空阔无边的长江,大大地拓展了黄鹤楼的空间范畴,使其顿生超凡的气势,意境更加开阔、深远。
邻借是指借附近的景色搭配来烘托出原景物的特色,以达到锦上天花的作用。
如“湖光秋月两相和”在这里“湖光”与“月光”互借,达到交辉相应的效果;邻借最出彩的应是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在这里“万顷碧波”的莲叶与“湛蓝明净”的天空相对,“娇嫩鲜艳的荷花”与“艳丽四射的红日”相对,可谓相得益彰美不胜收。
仰借是借天空中的日月星辰、飞鸟白云等景色。
如文昌镇蜀《题武担寺西台诗》云:“秋天如镜空,楼阁尽玲珑。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诗意表达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诗意表达作者:杜锐青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3期摘要:诗意的表达就是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和想象、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也应该延续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神韵,设计出既具有古典诗意美的意境,又符合现代审美品位的优秀园林景观。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诗意表达Abstract: The poetic expression is to give people aesthetic conception and imaginatio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should also be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rtistic conception, design not only has the classical poetic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modern aesthetic taste excellent landscape.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poetic expression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1 表层形态的人文气息拼贴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和提高,人们开始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使得对传统文化出现了急功近利式的继承和保护,主要体现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人文风貌进行物质层面的拼贴。
但实际上,仅是物质层面的拼贴和引用,对于人文气息的蕴含并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能获得的也仅只是一个空洞的外躯壳,根本无法体现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城市风貌。
古典园林的意象空间
古典园林的意象空间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它以“山水合一”的设计理念,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相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象空间。
这种意象空间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是文化的传承和人类自然关系的体现。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典园林的意象空间。
一、形式化意象空间古典园林的意象空间是一种形式化的空间。
在这种空间中,通过对景观、建筑等元素的有意识的组合和构建,创造出一种具有美学品质的景观环境。
例如,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都以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为蓝本,通过布局和景观元素的精心设计,打造出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意象空间。
二、隐喻意象空间除了形式化的意象空间,古典园林还通过隐喻的手法,呈现出一种更为深刻的意象空间。
这种意象空间通过景观和建筑元素的搭配,将自然中的元素和人文中的元素进行融合,展现出一种隐喻意义。
例如,拙政园中的“一曲清歌漏韵声,长堤落日起烟波”体现了诗歌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古典园林的意象空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人在园林中的行走,不仅是在欣赏自然之美、感受人文之情,更是在享受美好的生活。
古典园林中经常出现的建筑物,如亭、楼、阁、桥等,不仅是景观元素的一部分,更是人文精神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通过对景观和建筑元素的巧妙组合,创造出了一种自然、人文融合的意象空间。
四、空间的延续性古典园林的意象空间不仅是一种单一的景观环境,更是一种空间的延续性。
古典园林中的景观元素、建筑物之间都有着不同的关联和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游览者在园林中行走,不仅欣赏到了园林中单一的景点,更是感受到了整个空间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这种空间的延续性,使得古典园林的意象空间更加丰富、多样化,也让人们在游览中体验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体验。
总之,古典园林的意象空间是人类文化和自然之美的结晶,它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文化价值和人类自然关系,都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和研究。
作为一种独特的空间艺术,古典园林的意象空间不仅有着美学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诗与画的情趣 意与境的蕴涵——园林用竹选择与景观鉴赏
竹等, 竹鞭细长, 每节着生一芽, 萌笋成竹后在地面上稀疏散生; ②合轴丛生型, 如慈孝竹、 麻竹等, 竹鞭短缩、 节密, 顶芽出土成笋, 新竹紧贴老竹密集丛生; ④复轴混生型, 如箬竹、 茶杆竹等, 兼有
图 。 ”
竹,“ 日出有清荫, 月照有清影, 风来有清声, 雨来有清韵, 露凝有清光, 雪停 有清趣。 ”自古以 来—直受到国人的青睐。 既有风雅宜人的姿态, 竹, 又具竹报平安的吉祥, 自古以来就是陶冶情操、
美化 宅 院 的祥 株 佳 木 。 虚 f若 谷 、 泊 宁静 、 竹, 不 淡 刚劲 挺拔 、 身 自好 的品格 倍 受世 人推 崇, 洁 与松 梅 一 起被 誉 为 “ 三 友 ” 和 梅 、 菊一 道 被 赞称 “ 中四君子 ” 苏 轼 “ 可食 无 肉, 可 居无 岁寒 , 兰、 花 。 宁 不
条件 形成 了丘陵 、 山地 、 河谷 、 平原 等不 同类 型 的自然群 系, 园林 用竹更 是达 到 了登 峰 造极 的境 地 。
南京的随 园、 芥子园, 苏州的留园、 西园, 广州的清辉园, 均是以竹造景的典范。 通幽竹径、 粉墙竹
固片说明:
1 幽篁与 墨烟’结缘 . 2 百竿丛中一 曲径
半个 “ 竹”字 、 满 园风 雅 , 为最 具 扬州 地方 特 色 植 成
的明清私家宅园的经典代表。
竹 , 文情、 风 释抒怀 。 扬州地处 江淮 之间的湿
润 气 候 条 件适 于 竹 类 生长 , 历代 在 扬 '活 动 的文 人 J t 、 I
论中国园林设计之意象
论中国园林设计之意象从中国园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探索其文化根基,从“意象”的角度来解析影响中国园林形成的文化因素,并希望现代园林设计也应有一种意境来支持。
标签:意象中国园林审美文人画精神内涵中国园林渊源久远,博大精深,其精髓是以汉族文化为背景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在造园理论和造园实践上独树一帜,享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
中国园林的精妙之处无不让世人称绝,其难以言表的“意象”美,更是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意象之意“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它没有确定的含义,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图像学等学科中归纳为四种含义:1.“表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意象色彩、意象素描、意象雕塑、意象设计等)。
在文学创作中则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形象或曰“胸中无竹”。
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这个概念。
4.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在英语文学领域,通常用“imagery”指称事物的内涵,因此又被译为“意象”。
二、园林意象中国园林从表层到深层,则依次为观赏性、意象性和哲理性。
意象性则是园林文化的主要方面。
中国园林景观的内涵“意象”,是中国园林传统风格和特色的核心。
意是寄情,像是遇物。
情由景生,象由心造,景情交融而产生意境。
“情与景遇,则情愈深,景与情会,则景常新。
”“意象”赋予艺术以灵魂,灌注以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对景观产生意象含蓄,情致深邃,具有飘然于物外之情,弦外之音、画外之境,味外之致的特殊魅力。
在审美活动中,高度发挥了意想思维的能动性,激发心灵创造出比之于实际的景物远为丰富的艺术情趣。
在体察感受中,让游者从身入心入情以至入神,心领神会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提高到深层性崇高的精神世界。
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建立在内心境界的基础上的“心物感应”和“兴到神会”的审美价值,而西方园林文化唯独缺乏“意象”这一灵魂的审美内涵。
中国诗学意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以房县《诗经》文化为例
中国诗学意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以房县《诗经》文化为例1引言物象是达“意”的工具和手段,园林艺术的内涵不在物象,而在营造“意”的氛围。
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是“意”。
那么,诗词艺术的“意象”该如何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呢?风景园林凭借什么来体现诗情与诗境呢?诗学意象是中国美学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理论概念,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旨在追求“言外之意”,即园林意象的创作和欣赏。
虚实相生,“如在眼前”即为实象,“见于言外”为虚象。
然而虚象不能凭空产生,以实为载体体现出来。
2诗学意象的形成与发展《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其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是直铺陈叙述,是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的《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
可见比兴实际上也就是言意象,有了比兴的艺术创造,也就有了诗歌意象,比兴是诗歌意象赖以寄寓的重要形式。
3诗学意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3.1研究对象房县为《诗经》的主要编撰者尹吉甫的故乡,是《诗经》发源地之一。
“中华诗祖”尹吉甫是诗经收集、编纂者,《诗经》中有些篇章是赞美尹吉甫功绩的;更有些篇章是尹吉甫所作。
谢安石曾问侄女谢道蕴《诗经》何句最佳,道蕴答道“吉甫作颂,穆如清风”。
项目地宝堂寺是尹吉甫及诗经文化的重要物质遗存。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丰富了诗经文化内涵,也为进一步认识、发觉、传承诗经文化的内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阐释园林艺术的诗情与画境
阐释园林艺术的诗情与画境摘要:中国的园林艺术与中国的写意诗画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的集中表达。
三者之间更是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本文从园林艺术中的诗画意象、诗画思维和诗画手法三个方面阐释了园林艺术中的诗情与画境。
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园林艺术与诗画意境的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园林艺术诗画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引言意境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特有的艺术造诣。
中国园林中的艺术意境更是意与景、情与物的交融与结合。
园林设计者通过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将文化思想和美学精神赋予所设计的园林景物,从而使园林艺术呈现出独特的诗情和画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诗、画和园林景物三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园林艺术给诗人和画家提供了非常丰富和宽阔的艺术题材。
即使园林中的一处景观也可以使无数诗人题诗留字、引吭高歌,无数画家挥毫泼墨、流连忘返,更不用说一座充满文化内涵和艺术内涵的园林所能创作出的诗画。
诗与画并不简单的是对园林景物和景观的平白再现,而是诗人或画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对景物和景观进行的概括和凝炼,并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表达。
正因为如此,画才会比照片更让人着迷,诗也比景物简介更让人神往。
所以,园林艺术在给诗画提供素材和内容的同时,诗画也为园林的设计提供了更具文化品位和美学内涵的艺术精髓。
每一个园林设计者在设计园林的时候同样会从诗和画中所表达的诗情和画境寻求灵感。
可以说,诗情和画境是每一个园林设计者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下面本文艺术中的诗画意象、思维和手法三个方面具体阐释园林艺术中的诗情与画境。
一园林艺术中的诗画意象中国园林对于意境的追求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园林所营造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至境和美学精髓。
一个伟大的园林设计者必定有着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和谐自然,却又散发着天地精华的园林艺术意境。
风景园林设计中古诗词意境的运用探究
风景园林设计中古诗词意境的运用探究韩平阳(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摘要: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条件下,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度越来越高。
虽然近年的园林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
本文主要针对古诗词的意境运用,让人们感受到风景园林深深的意境,进而不愿再对其进行破坏。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古诗词;意境[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Poetry in LandscapeArchitecture DesignHan Pingyang(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seve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though the garden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that have not been solved. This article is mainly aimed at the use of the ancient poetry conception, so that people feel the deep conception of the landscape garden, and then do not want to make any damage.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lassic poetry; artistic conception风景园林本身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当前城市居民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景观类型,巧妙地将古诗词的意境融入其中,就能够带来美的感受,从而表达出设计师的艺术追求。
诗歌与景观相结合的美学表达
诗歌与景观相结合的美学表达诗歌与景观相结合的美学表达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将自然景观与诗歌艺术相互融合,以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
在我国,这种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诗歌与景观相结合的美学表达。
一、诗歌与景观的相互关系1.1 诗歌对景观的描绘自古以来,我国诗人就喜欢以景观为题材,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人通过对景观的描绘,表现出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鹳雀楼为背景,描绘了日落时分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1.2 景观对诗歌的启发自然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素材,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诗人在欣赏景观的过程中,往往会触发内心的情感,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
如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诗以赤壁古战场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二、诗歌与景观相结合的美学特征2.1 情景交融诗歌与景观相结合的美学表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
诗人通过对景观的描绘,将内心的情感与自然美景紧密结合,使诗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以庐山瀑布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壮美景观的赞叹,同时抒发了豪迈的壮志。
2.2 寓意深刻诗歌与景观相结合的美学表达,往往具有深刻的寓意。
诗人通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思考。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以春日长安为背景,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3 艺术性与观赏性共存诗歌与景观相结合的美学表达,既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观赏性。
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注重韵律、节奏、对仗等手法,使诗篇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诗词中的现代园林造景
诗词中的现代园林造景
园林造景是一门融合了艺术、文化和自然的综合性技艺,而中国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无数关于园林景致的描绘,这些描绘对现代园林造景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
先来说说诗词中的山水布局。
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虽然这描绘的是塞外风光,但现代园林造景中就借鉴了这种大开大合的山水布局理念。
在一些大型的城市公园或者郊野园林里,我们常常能看到大片的水域,就如同那“长河”,水面开阔平静,给人一种豁达的感觉。
旁边再堆砌一些造型独特的石山,石山上或许还有几缕烟雾似的水汽升腾(现代造景技术可以营造这种效果),就有点“大漠孤烟直”的意境了。
这种山水布局,让园林有了宏观的气势。
再看植物的搭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现代园林的小湖泊或者池塘边,我们经常能看到大片的荷叶和荷花。
这就是从诗词中得到的灵感,荷叶田田,荷花娇艳,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还有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的梅花,现代园林里的梅园或者在一些庭院中孤植的梅花树,都是对这种诗词意境的追求。
梅枝横斜的姿态,在清澈的水边或者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那若有若无的香气,真的是把园林的韵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还有园林中的意境营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代很多私家园林或者小型的休闲园林,就追求这种田园式的意境。
在园林的一角,种上几丛菊花,旁边再放置一些古朴的石凳石桌,当人们坐在那里,仿佛就能感受到陶渊明当年那种闲适自在的心境。
园林造景师通过巧妙地选择植物、布置小品等手段,把诗词中的那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融入到园林之中,让人们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能找到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
诗情画意——浅谈诗词文化与景观艺术的“意”与“象”
诗情画意———浅谈诗词文化与景观艺术的“意”与“象”牛磊(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010)摘要:景观艺术是在哲学和美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
景观艺术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而有之,集建筑、风光、诗文于一身,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无论是壮观的山水、还是庭园的一角,经过设计者的精心规划,别有一番情趣。
关键词:景观艺术;诗词文化;自然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06-0040-031“书画同源”的诗词文化与景观艺术中国被称作“诗的国度”。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流派林立,数量众多,诗歌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中地位显著。
景观艺术在具体实践中非常重视意境的引入,大量借鉴了诗词文化中的文化表达元素,可以说二者在文化内涵上起到相辅相承、互为因借的关系。
1.1诗词文化《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1.2景观艺术的概念“景观”一词在汉语中是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
“景”指景色,环境的风光,包括自然景色和人工景色;“观”则是看,察看,可以指人们在“景”中观赏,游览。
在英文中“景观”一词可翻译为单词“l ands cape”,从结构上看是“l and+s cape”,这表明景观与人类栖息的土地密不可分。
1.3书画同源意为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
这也同样适用于诗词文化与景观艺术之间。
说到我国的景观艺术,首先要说到中国古典园林。
古典园林在发轫之初,就与中国古典文学结产生了难以分割的联系,古典园林移步异景,巧于因借,饱含诗情画意,通过楹联匾额引入书画艺术,经常一步入古典园林,便如画中游。
2诗词文化与景观艺术的“意”与“象”2.1形式与格律众所周知,适用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形式是诗歌区别与其他文学形式的重要标志。
园林景观的诗化
园林景观的诗化【摘要】园林景观的诗化是一种通过艺术手法赋予园林以诗意和美感的表现形式。
它旨在让人们感受自然之美,体验生活中的诗意。
园林景观的诗化意义在于提升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让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通过对园林景观的诗化表现和传统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园林艺术的渊源和内涵。
园林景观的诗化材料包括植物、雕塑、水池等元素,通过巧妙的组合和设计,创造出独特的美学效果。
园林景观的诗化意义深远,为人们带来美好体验,值得我们不断倡导和传承。
【关键词】园林景观、诗化、意义、表现、传统、材料、效果、深远、美好体验、倡导。
1. 引言1.1 园林景观的诗化概述园林景观的诗化是指将园林景观赋予诗意和美感,使其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环境或人工建筑,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和审美享受。
园林景观的诗化概述是指通过独特的设计和布局,使园林景观与诗歌艺术相结合,达到一种意境上的协调与和谐。
园林景观的诗化概述可以体现出设计者对自然和人文的理解和表达,展现出一种精神层面的美感和思想内涵。
园林景观的诗化概述需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能够引发观赏者的心灵共鸣和情感共鸣,使其在欣赏园林景观的过程中产生心灵上的愉悦和启迪。
园林景观的诗化概述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更是一种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和赞美,是一种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和表达。
通过园林景观的诗化概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完美融合,体验到一种灵魂深处的和谐与平静。
2. 正文2.1 园林景观的诗化意义园林景观的诗化意义,是指通过审美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共鸣的传达,使园林景观具有诗意、富有情感色彩的特质。
园林景观的诗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园林景观的诗化意义在于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诗化的表现手法,园林景观可以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机,增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亲近与和谐。
园林景观的诗化意义在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诗意的园林景观常常带有一种隐晦而深远的意境,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自然、人类命运等深刻问题的思考,使人们在欣赏景观的同时得到心灵上的滋养和启示。
园林景观的诗化
园林景观的诗化中国园林中的文学品题指的是厅堂、楹柱、门楣上和庭院的石崖、粉墙上,留下的历代文人墨迹,即匾额、楹联和石刻等。
它们是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景观的说明书、园主的心灵陈辞,是园林景观的一种诗化。
匾额匾额最早见于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具有文学形象的匾额始于中唐,宋后题额多撷历代诗文名句而成。
园林中的匾额主要被用作题刻园名、景名,陶情写情咏景或颂人写事,典雅含蓄,立意深邃,融辞、赋、诗、文意境于一炉,系诗情画意于一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文艺小品。
匾额使物景获得“象外之境、境外之景、弦外之音”,获得灵魂和生气,人们得以涵咏乎其中,神游于境外。
如留园楠木厅悬有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篆书匾额“五峰仙馆”,将人们的注意力投向厅南的湖石峰峦上,“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主人仿效的正是李白“巢云松”的风流。
匾额为游人点出景观的美学特点,可“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获得绵绵无穷的深永意蕴。
如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西岭晨霞”,观朝晖夕影;避暑山庄“月色江声”,赏月色波粼;拙政园“倒影楼”,看池中倒影;颐和园“玉琴峡”、耦园“听橹楼”,听水声淙淙;避暑山庄“曲水荷香”、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的“闻妙香室”闻鲜花馨香,等等。
写意式的抽象题咏更催人遐思:拥翠山庄的“月驾轩”、沧浪亭的“陆舟水屋”、避暑山庄的“云帆月舫”,驰舫游之思;耦园的“宛虹舡”、拙政园的“小飞虹”、“依虹亭”,骋彩虹之想。
点出了虚实相济的园林欣赏空间主题,为风景传神写意。
匾额升华了创作情感,耐人品味、涵咏,给人以种种美感:哲理美。
留园书房额“汲古得绠处”,短绳难以汲取深井之水,汲取古人深遂的学问,也必须找一根长绳子。
网师园“集虚斋”,“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出《庄子。
人间世》,只有修持真道,才能至虚静空明的境界,才能使自己成为完全保持自然性的人。
圆明园“坦坦荡荡”,撷《易经》“履道坦白”和《尚书》“王道荡荡”之意,表达帝王愉悦坦荡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景观设计中意象诗学的运用
作者:肖志高李卓
来源:《艺海》2009年第01期
庄子曰:“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物象是达“意”的工具和手段,园林艺术的内涵不在物象,而在营造“意”的氛围。
唐代画家张彦远也提出“意存笔先”的主张。
可见,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是当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核心。
那么,诗词艺术的“意象”该如何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呢?当代园林凭借什么来体现诗情与诗境呢?
1.当代园林景观设计要采用诗象化的素材
张家骥先生认为:中国园林当中的艺术语言,如:花木、建筑、山石、水面等都能引起其自身物象的哲理和感受。
是的,长期以来,许多物象已经形成了特定的含义。
比如“竹”,不仅自身美感突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因其虚心、有节、挺拔凌云等特点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伦理道德意识契合,被人格化,象征着虚心谦和、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操行以及柔韧、孝义精神,其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品格和禀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
(朱红霞,王铖《论竹与园林造影》载《河北林业科技》2005年第4期)当代园林景观设计是回避不了这些已赋象征意义造景素材的。
笔者研究的诗象素材,更具代表性。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象”大多都有其约定俗成的内涵。
“咬定青山不放松”,是竹的不畏逆境;“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是梅的高洁品格;“根已离尘何可诗,以诗相赠寂寥之。
大千香过有谁并,消受临池洒墨时”,是兰的情韵纯真;“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是菊的气爽神凝。
因此,园林景观设计者在以诗象元素介入时,应该考虑物象精神,造景也该因地制宜,不能悖于诗象的内在涵义。
园林设计前,设计师需要有“体物”的过程,即园林创作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
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
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
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
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
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再开始立意设计。
2.当代园林景观设计要使用诗意化的题材
前面提到诗象的组合,即诗意。
就是说园林艺术要通过“象”的布局才能传出古典诗词意韵(园林诗意)。
因此,设计者在园林设计中就应该注重表现“意”的方式:(1)借“诗”还魂。
这个适用于记叙类诗词(描绘景物,描写人物,记叙事情等),艺术理论中把这类诗词归于“无我之境”,是写实诗。
在园林设计中,“无我之境”的诗意较容易实现。
当代苏州博物馆的石片假山就是对米芾山水诗画的一种借鉴。
因此,在当代景观设计中,设计者是可以根据诗词书画来表现诗词中的“象”,并营造园林的诗意。
即这里讲的借“诗”还魂。
如我们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设计师可以借《过故人庄》诗句里的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等物象,将他们和谐地打成一片,形成优美宁静的园林景观——有清新的泥土味;有强烈的生活感。
(2)得“意”忘形。
这个适用于抒意类诗词(抒发感慨,表达心意等),艺术理论中把这类诗词归于“有我之境”。
园林设计中“有我之境”较难实现,“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是造景。
因此,诗意无法直接摹写。
那么靠什么来表达诗意呢,意才是重点。
“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意庸则庸,俗则俗矣”。
(方薰《山静居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在得“诗意”时,则不必拘于物象,是谓得“意”忘形。
如苏州博物馆山水园的设计,“以壁为纸,以石为绘”,从石头着力,呈现出清晰的轮廓,似是剪影的效果。
远看仿佛与拙政园相接,古今两园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
(张欣主编《苏州博物馆》,长城出版社2007年版)园林的设计者贝聿铭先生,从构图到石头的选择,都倾注满腔心血,使石高低错落排砌,在朦胧的江南烟雨中,营造出苏东坡的“山色空朦”的诗意,这就是得“意”忘形。
据此两项来看,园林设计有个“意匠经营”的过程。
即立意布景。
园林诗意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
《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图上的借景,还是诗意的“因借”。
凡是诗词中提到的梅竹、晓月、长桥等无不可借。
3.当代园林景观设计要运用诗情化的形式
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诗情是直接与“赏”的主体相关的。
因此,从人的感官感受出发,园林的诗情,一般可以通过四种途径实现:(1)听觉。
听觉感受是虚景而生,但却出于实景。
如“残荷听雨”、“水石澹澹”、“鸟鸣山更幽”,因此,诗情的传达也是可以设计的。
如留听阁的设计,建筑以及周围环境的布局就是借用李商隐的名句来营造的。
三面环水,水中养荷,或遇大雨击打,震震激怀;或有细雨滑落,声声畅怀。
(2)视觉。
视觉感受是实景而生,是观者最主要感受园林的途径。
植物、动物、以及园林内的建筑,诗文,溪流,瀑布等等,这些都是可观的景观。
还有如春有桃红烂漫,绿杨深处见莺燕,天阳草色暖,夜静月斜带花阴;夏有绿树葱葱;秋有黄菊开山径;冬有残雪,梅花独自开。
有小桥,流水,山石等,比如江南大学蠡湖校区。
地处无锡市南部滨湖新城无锡大学城内,基地有着天然的山、湖、田的生态要素,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
山林和水体连绵起伏,景色优美,五里湖岸线漫长,区域内有
着天然的水、湖、田组景元素。
历史上,无锡曾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文人骚客人才辈出。
无锡更以太湖的秀丽美景吸引了无数好游者在此吟诗作赋。
而在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中,一代代的无锡人繁衍、生息……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是无锡市井生活的一道缩影,无锡已与江南、与水乡在意念上合二为一。
(李卫东,汪伟国《江南大学蠡湖校区影观环境规划设计》载《山西建筑》,2006年第32卷2期)(3)嗅觉。
嗅觉与听觉有相同之处,皆由虚景而生,由实景引出,园林中最主要是花香。
如“春桃清香”、“夏荷沁香”“秋桂飘香”、“寒梅暗香”,“香”是园林诗情的嗅觉主题,与物象美一样具有重要价值。
如成都新都的桂湖荷香就有用到嗅觉传情。
(4)触觉。
触觉对于设计者来说,是一个容易忽视的点。
岩石的大小、颗粒分布、浮雕深浅,甚至包括迎面的微风等等,往往也与视觉相一致,在园林美学中,它也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4.当代园林景观设计要呈现诗境化的内涵诗境。
诗境化的内涵诗境是意象诗学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最难得到的精髓。
象外之“意”其深意就在此。
然,当代园林景观的境界如何呈现?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师如何触摸到意象的哲学内涵?笔者认为探讨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出发:其一,小境界,即美学范畴的境界(意境)。
《人间词话》中谈到的“有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无我之境,与由动之静事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优美在于景物,宏壮在于外界的“动”。
鉴于此,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寻求境界,是否要考虑“四时之景不同”?其二,大境界,即上章提到的“天人合一”。
当代园林景观要呈现如此境界,要运用意象诗学的哲学内涵,需要设计者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写之于园林设计中,遗弃“相互关系,限制之处”,故虽用“象”,亦有其“意”,是大境界。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素材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求“意”,亦写其“象”,是大境界。
再谈到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庭院。
在他的苏州博物馆设计中,用庭院将内外空间串联,自然的融于建筑,是“天人合一”的大境界;又“譬如不用传统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他从中国古代山水诗画中去寻找灵感,确定“象”,达其“意”,这都是在寻求现代园林的大境界,即从自然之法则,是他在有意把山水园做成一个现代版的江南园林。
(作者单位:肖志高,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卓,湘潭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责任编辑: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