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试卷.doc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试卷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试卷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b47ce314afe04a1b071deec.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试卷试题
1-5 CDBCD 6-10 CCDAA 11-15 BCDAD 16-20 ABAAB
21-25 CBADB 26-30 ADDBA
31.1北美、亚洲、欧洲、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中山、长城
2煤炭、铁矿
32.1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2分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2分 2过度放牧、过度开垦2分;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答中其中2点给2分
3干旱,荒漠4分
33本题15分1A1分 C 1分2资源分布不均,资源与生产力水平不相匹配。
2分
3水电;1分①降水多,河流水量大②落差大,水流急。
2分4.西气东输、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8分
34.本题6分
1追求更高的利润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每点2分,共8分
2产业结构产业升级每点1分,共2分
3 A D2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1c6eafa1866fb84ae45c8dd4.png)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1,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区域内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B、主要灾害性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2•造成该区域与青藏高原的农业类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因素D、自然因素3•下列有关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度量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B、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C、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D、在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在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读图2所提供的相关信息以及你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了解4.请判断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下列过渡合理的是()水分条件由东往西逐渐变干B .水分条件东由向西逐渐变湿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D .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增下列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错误的是()东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中、西部地带发达城市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东部地带是我国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技术最高的地带“西部大开发”使东部经济地带失去了对外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强的优势下列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中、西部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大,说明其生产力水平高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均衡C、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较大D、西部地带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其工业结构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8.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B.C.水土流失严重D.洛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40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40分。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试卷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50031205700abb68a982fbff.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试卷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60 分)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切合题意的,多项选择和不选均不得分。
1.以下按综合指标区分出来的地区有A.干湿地域B.自然区 C .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2.对于地区的表达,错误的是..A.地区都拥有必定的区位特点 B .地区都有必定的面积和形状C.地区都有必定明确的界限 D .地区地理环境对地区发展有深刻的影响3.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别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土壤和植被B.天气和地貌C.水文和土壤 D .植被和水文读图 1 “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栽种被面积占全国该栽种被面积的比率图”,回答 4 — 5 题:4.该植被最有可能是A.草原 B .苔原C.硬叶林D.针叶林5.该植被散布区最广泛的环境问题是A.酸雨 B .固体荒弃物污染图 1C.土地沙化D.臭氧层损坏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由,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 亿吨,据此回答 6 —9 题: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由是A.长久以来的毁林开荒B.过分放牧和过分樵采C.土壤松散,降水变率大 D .干旱和狂风现象7.保持水土的根本举措是A.平坦土地B.修水平梯田C.深耕改土 D .造林种草8.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利,重点问题在于A.植被损坏B.人口过分增添C.贫穷D.环境恶化9.黄土高原地域可连续发展的基础是A.经济可连续发展B.社会经济连续发展C.生态可连续发展D.减少污水排放量10.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本源是A.露天开采B.矿区道路的铺设C.开矿井巷道的建设D.重化工业为主的家产结构我国为了改良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很多防备林系统,此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备林和长江中上游防备林。
据此,回答11 —12 题:11.“三北”防备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能是A.抽烟除尘B.美化环境C.防风固沙 D .净化空气12.长江中上游防备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A.修养水源、保持水土B.繁衍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C.调理天气、稳固大气成分D.净化空气、抽烟除尘据报导,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沙漠”,据此判断回答13 — 14 题:13.“红色沙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假如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C.堆积作用D.风化作用14.“红色沙漠”形成的人为原由是A.滥伐丛林B.开山取石C.过分放牧D.风化作用图 2 是某地域的地形图,回答15 — 118 题:15.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域对比,图示平原地域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交通发达B.单位面积产量高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面积广16.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130° E图 2 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域专业化生产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域之一17.城市 P 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很多地方。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卷及答案.doc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卷及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9df0d77700abb68a882fb6c.png)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卷及答案20.为监测并分析城市化过程发展变化趋势,应采用的现代化技术是①“北斗”系统②遥感技术③地理信息系统④雷达系统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1.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偏高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2.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其主要原因B.过度放牧、开垦、樵采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实施跨流域调水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途径D.建国以后,该地区的荒漠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3.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日趋严重,其关键是缺水,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行之有效的是A.启动“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再从黄河引水到甘肃和新疆B.利用科技手段,增加山岳冰川融水量,使塔里木河水量增加C.限制畜牧业发展,使草场得到生息和恢复D.发展节水灌溉、绿洲农业,采取休耕制,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保护生态资源24.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A.水分差异造成的B.热量差异造成的C.地形差异造成的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25.下列有关绿洲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洲水源只有坎儿井和水窖两种形式B.绿洲多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上C.绿洲的土壤积水、保肥能力较差D.绿洲地区有丰富的降水,完全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26.西部大开发首先要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D.抓好基础和生态环境建设绿洲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完全与水源有关。
有水是绿洲,无水变沙漠。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7.下列能充分有效利用土地,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做法是A.开垦草原,尽可能扩大耕地,多种粮食B.在草原地区退耕还牧且适量放牧C.樵采天然植被,解决燃料不足问题D.在内流河中,上游截流引水,修建水库,扩大流域的灌溉下图左半部分是某地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循环示意图,右半部分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示意图。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97c73b866fb84ae55c8d0b.png)
高二年级地理练习题班级姓名学生使用时间20XX年 1 月日第周一、单项选择题(30个小题,共60分)右图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B )A.生活特点 B.开发利用发展方向C.经济发展水平 D.生活条件2.以下叙述可以反映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是( A )①农业发展方向上东农西牧②传统运输方式上南船(船舶)北马(马车)③粮食生产种类上南稻北麦④糖料作物种植上南蔗(甘蔗)北菜(甜菜)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③④ D.①②④3.导致上图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最主要是( D )A.历史条件 B.交通条件 C.土地条件 D.气候条件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4.台风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主要灾害,要对台风进行及时监测的最佳地理信息技术是( A ) A.遥感技术(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气象预报5.福建省是全国重要的林区,如果将GIS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C ) A.用来分析、判断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B.用来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灭火所用的大致时间C.用来测量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制定植树造林方案D.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预测分析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定灭火方案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不同的图层上。
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回答6—7题。
6.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A )A.为商业网点选址 B.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C.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7.对1985年与20XX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B )A.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C.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D.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因素示意图,读图完成8~11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卷)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卷)](https://img.taocdn.com/s3/m/de30a196b14e852459fb5721.png)
地理必修三期末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读图,完成1~3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盆地为( )A.塔里木盆地B.准噶尔盆地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2.图中甲山地北坡降水较多,其原因是( )A.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B.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C.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D.受来自北冰洋的西南风影响3.制约该盆地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A.光热条件B.土壤条件C.地形条件D.水源条件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该盆地在甲山地北坡,额尔齐斯河在该盆地北部,再加上纬度位置44°N~48°N,可判断该地为准噶尔盆地。
甲山地北坡降水较多,是因为其位于西风带来的大西洋的暖湿气流的迎风坡,该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水源。
答案: 1.B 2.B 3.D读下表我国某地区地貌类型比例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
据此回答4~5题。
地貌类型比例地貌类型占土地面积比例海拔粮食作物平原20% <200 m 水稻丘陵60% 200~500 m 水稻、冬小麦中、低山15% 500~3 000 m 春小麦、马铃薯高山5% >3 000m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东南地区5.该地平原面积小,但耕地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是( )①开垦历史悠久②地形平坦,便于开垦③人多地少,过度垦殖④土壤肥沃,便于农耕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解析:由表中丘陵、中、低山比重较高,平原上种植水稻可判断该地为东南地区,这里开垦历史悠久,人多地少,过度垦殖,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为红壤,比较贫瘠。
答案: 4.D 5.C读图,回答6~8题。
6.图示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春季的主要有( )①干旱②台风③凌汛④泥石流⑤寒潮A.①② B.①③⑤C.③④⑤ D.②③④7.适宜在图示平原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A.水稻、油菜、茶叶B.春小麦、亚麻、甜菜C.棉花、玉米、甘蔗D.冬小麦、棉花、花生8.改造黄淮海平原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合理排灌,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②大量施用有机服,改良红壤③兴修水利,减少旱涝灾害④实施平原绿化工程A.①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第6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本区域为华北平原,黄河穿过此区域注入渤海,由于黄河在此区域流向为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春初易发生凌汛;冬末春初大气活动频繁,且农作物开始生长旺盛,容易受到寒潮侵袭;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降水少,易发生春旱。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练透试卷 期末检测试卷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 练透试卷 期末检测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f6cc66b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7.png)
期末检测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2022·河南洛阳模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水、食物供给、碳固持和土壤保持等产品与服务,需求则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生产的产品与服务的消费与使用。
读“兰州市行政区划示意图”和“兰州部分区县生态系统部分服务供需特征表”,完成1~2题。
产水服务(m3/km2) 食物供给服务(t/km2) 碳固持服务(t/km2)供给需求供给需求供给需求城关区 2 442.83 53 903.54 79.62 1 946.84 5 959.09 14 446.41 安宁区 2 459.80 3 228.87 113.25 1 693.93 5 159.55 7 901.30 西固区 2 617.93 587.88 270.99 209.87 5 220.65 1 438.59 榆中县 2 574.14 235.00 690.80 77.50 6 086.43 575.06 永登县 2 733.25 169.03 301.32 55.74 3 649.31 413.64 皋兰县 2 054.09 111.61 115.71 36.81 4 609.20 273.121.下列兰州市各区县中,区域生态环境压力最小的是()A.城关区B.安宁区C.榆中县D.西固区2.下列关于兰州市部分区县发展措施的叙述,合理的是()A.永登县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B.榆中县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提高向城关区输入粮食的力度C.城关区调整人口布局与工业结构,减轻环境压力D.皋兰县大力开办造纸等企业,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随着光伏发电用地需求的激增,一些天然湖泊和湿地成为光伏阵列的集结之地。
下图为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一带的“风光渔”互补产业,上有风力发电、中有光伏利用、下有水产养殖。
据此完成3~4题。
3.“风光渔”互补产业主要利用的自然资源按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属于()A.水资源B.气候资源C.非可再生资源D.可再生资源4.下列关于“风光渔”互补产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提高水面温度②使鸟类失去栖息地③提高资源利用率④加重大气污染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2022·浙江杭州模拟)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含),文档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含),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c7742a4cf84b9d529ea7a5a.png)
洛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考试一试题〔含答案〕说明:本试卷分第一卷 ( 选择题 ) 和第二卷 ( 非选择题 ) 两局部。
总分值 100 分,考试时间为 100 分钟。
第 I 卷( 选择题,共 40 分)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题 1 分,共计 40 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吻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 1,答复 1- 2 题。
1.以下关于图中地区内自然地理特色,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B、主要灾害性与亚洲高压的控制相关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D、土质松懈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2.造成该地区与青藏高原的农业种类有明显差其他主要因素是()A 、城市因素B、市场因素C、人口因素图 1D、自然因素3.以下相关地区睁开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人均公民收入指标可全面胸襟一个地区的整体睁开水平B、地区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整体睁开趋势C、在工业化阶段,地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平衡增加态势D、在高效益综合睁开阶段,整个地区处在不平衡的加速睁开状态读图 2 所供应的相关信息以及你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认识, 答复 4—5 题。
4. 请判断顺着箭头所指的方向, 以下过渡合理的是〔〕A.平原 ------高原 ------高大山脉B.草原 ------荒漠草原------荒漠C.干旱 ------半干旱 ------湿润D.一年两熟 ---- 两年三熟 ----一年一熟5. 以致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景观东西方向差其他主导因素是〔〕A.水分条件由东往西逐渐变干B.水分条件东由向西逐渐变湿图2C.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减D.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加6、以下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东部地带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中、西部地带兴隆B、城市睁开滞后严重限制了中、西部经济地带的社会经济睁开C、东部地带是我国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技术最高的地带D、“西部大开发〞使东部经济地带失去了对外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强的优势7、以下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产业结构差其他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中、西部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要,说明其生产力水平高B、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很平衡C、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较大D、西部地带工业化进度相对滞后,其工业结构以轻型或轻重混杂型产业为主8. 限制西部经济睁开最重要的经济原因是()A. 资本、技术、人才困穷B.农业基础单薄C. 水土流失严重D.自然资源缺乏9、以下相关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南方和北方地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B、南方和北方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大,社会经济方面睁开差异很小C、北方地区的限制性因素主若是水资源缺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D、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南方地区人地关系日趋紧张近来几年来,地处我国西部地带的云南省正在启动“绿色经济〞工程,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
地理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
![地理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b5536bfab069dc51220169.png)
高中地理必修三靖边七中12月月考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
近年来,阿拉善高原采用滴管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早熟的棉花品种,并引种彩色面和有机棉。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引种彩色棉、有机棉,主要是为了A. 增强市场竞争力B. 改善生态环境C.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D. 降低运输成本2.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环境问题可能是A. 水土流失B. 石漠化C. 生物多样性增加D. 土地荒漠化3.该地发展棉花种植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其中,机械化作业可缓解的问题是A.交通不便B. 资金不足C. 劳动力缺乏D. 土地多盐碱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国家总的森林面积会逐渐减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态势出现减缓直至停止,并开始转变为扩张,这个国家森林面积从减少转变为扩张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被称成为“国家森林转型”。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出现“国家森林转型”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4.在“国家森林转型”阶段,面积逐渐减少的土地利用类型是A.林地 B.耕地 C.草地 D.建设用地5.我国“国家森林转型”现象较明显的地区最可能是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东南丘陵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页共14页◎第2页共14页6.为有效控制田纳西河流域的洪水灾害,田纳西河流域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兴建大坝,疏通河道B.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C. 建设和完善巨大航运网D.发展畜牧业,改善气候7.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修大坝,使通航条件大为改善B.旅游业带来经济收人C.大规模的水电开发D.田纳西河的水质改善8.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好处是①扩大了耕地面积②稳定了灌溉水源③减轻了洪涝灾害④增加了土壤肥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下图中右为“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左为“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期末试题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期末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05b0487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42.png)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期末试题必修三地理期末试卷附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以下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特点的是()A.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B.河湖面积广,水产业发达C.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D.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2.该地区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是因为具有()A.光热资源优势B.交通优势C.土地资源优势D.劳动力优势3.该地区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根本途径是()A.扩大耕地面积B.提高单位面积产量C.控制人口增长D.改良土壤4.我国的水能资源()A.理论蕴藏量居世界首位B.总蕴藏量居世界第六位C.集中在西北地区D.具有稳定性和可供开发性5.基塘生产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6.基塘生产特色形成充分利用下列哪个区位因素()A.水热丰富B.地形低洼C.市场D.政策7.拟在上图中A、B、C、三处建制糖厂、食品厂和造纸厂,其最佳方案是()A.A—食品厂;B—造纸厂;C—制糖厂B.A—造纸厂;B—食品厂;C—制糖厂C.A—制糖厂;B—造纸厂;C—食品厂D.A—制糖厂;B—食品厂;C—造纸厂8.下列三种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逐级因果关系的是()A.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B.酸雨、光化学烟雾、杀伤性紫外线透入C.寒潮、大风、盐碱化D.森林大量被砍伐、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9.我国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景观的主要成因是()A.地处东南季风的背风坡B.深居内陆,地形阻隔C.植被稀少,河流短少D.常年受亚洲高压控制10.西部地区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为了改善水源紧张的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正确的是() A.退耕还林,大面积种植乔木,提高植被覆盖率B.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C.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增加降水量11.对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正确描述的是()A.煤炭资源丰富,但开采条件一般B.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日增,市场广阔广东省北部山区、粤东和粤西等地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因此计划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发展经济。
(完整版)高二必修三地理期末试卷含答案,推荐文档
![(完整版)高二必修三地理期末试卷含答案,推荐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1d2dce2b90d6c85ed3ac692.png)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地理期末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 6 页,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1、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区域开发与整治的实质是A.建设区域生态环境,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B.充分利用区域资源,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C.努力协调好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D.限制工业的发展,以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五种地形齐全,其中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最广,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据此回答2 题。
2.针对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工业化与城市化B.有利于区域间均衡发展C.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建设D.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读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回答 3~5 题。
3.图示治理措施属于A.农业技术措施B.生物措施C.工程措施D.政策措施4.最符合图中①框含义的是A.充分利用光热B.减少风沙危害C.蓄水保土D.净化空气5.ft西省的煤炭市场十分广阔不是因为A.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B.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C.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煤炭的需求量增多D.煤质优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高的特点6.下列各项,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是A.都是平原地区B.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C.都位于入海口处D.土壤都比较肥沃7.有关这两个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长江三角洲属于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
B.松嫩平原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C.长江三角洲的作物熟制以两年三熟为主,松嫩平原则一年一熟。
D.长江三角洲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降适宜发展畜牧业。
8.下列有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资源B.是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C.是全国最大侨乡所在地D.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又是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9.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我国国土整治工作,可以起到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期末试卷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多选和不选均不得分。
1.以下按综合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有A.干湿地区B.自然区C.高原区D.热带雨林区2.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B.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C.区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D.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3.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土壤和植被B.气候和地貌C.水文和土壤D.植被和水文读图1“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的比例图”,回答4—5题:4.该植被最有可能是A.草原B.苔原C.硬叶林D.针叶林5.该植被分布区最普遍的环境问题是A.酸雨B.固体废弃物污染图1C.土地沙化D.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6—9题:6.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D.干旱和大风现象7.保持水土的根本措施是A.平整土地B.修水平梯田C.深耕改土D.造林种草8.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关键问题在于A.植被破坏B.人口过度增长C.贫困D.环境恶化9.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A .经济可持续发展B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C .生态可持续发展D .减少污水排放量10.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A .露天开采B .矿区道路的铺设C .开矿井巷道的建设D .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 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据此,回答11—12题: 1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A .吸烟除尘B .美化环境C .防风固沙D .净化空气 1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A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C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据报道,我国江西省南部山区出现了大片的“红色荒漠”,据此判断回答13—14题: 1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是A .风蚀作用B .水蚀作用C .沉积作用D .风化作用 1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是A .滥伐森林B .开山取石C .过度放牧D .风化作用图2是某地区的地形图,回答15—118题:15.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 .交通发达B .单位面积产量高C .水热条件好D .人均耕地面积广16.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 A .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B .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C .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D .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17.城市P 某家具厂生产的实木家具销往全国许多地方。
影响该厂布局的主导因素是130°E图2A.原料产地B.消费市场C.廉价劳动力D.高技术的研发人才18.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当地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A.土壤十分贫瘠B.开发的成本太高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读图3“珠江三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回答19—24题:19.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20.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A.产业基础良好B.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C.腹地范围广阔D.技术水平高21.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腹地范围的自然原因主要是A.地形的阻隔B.水源不足C.夏季气温高温多雨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22.以下工业中,最有可能在20世纪60~90年代初从日本迁移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是A.服装制造业B.钢铁工业C.生物制药工业D.化学工业23.该种产业部门的迁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是A.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B.有利于发挥珠江三角洲能源丰富的优势C.有利于发挥珠江三角洲资源丰富的优势D.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提供契机24.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A.外来投资B.个体私营企业发展C.乡镇企业发展D.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建立欧洲某企业在我国投资建立新厂,其产品主要出口欧洲,这一决策使得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一些生产厂陆续迁至该厂附近。
该企业设想:早晨接到订单,立即组织生产,下午发货,次日产品运到欧洲,据此,回答25—27题:25.该厂产品可能是A.化工产品B.电子产品C.建筑陶瓷D.生物药品26.该工厂布局首先考虑靠近A.海港B.航空港C.公路枢纽D.铁路枢纽27.该企业还对我国为其生产零部件的厂家加以培育,这一过程称为A.城市化B.全球化C.本地化D.工业化图4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28—30题:图428.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A.玩具制造B.汽车产业C.石化工业D.钢铁工业29.该产业部门属于A.劳动密集型工业B.技术密集型工业C.原料指向型工业D.资金密集型工业30.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劳动力价格B.技术C.交通运输D.原料(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必须选两项,选对一项得1分,两项均对得3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31.有关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大B.形成东部季风区南北差异大的重要原因是地形条件C.西北干旱半干旱东西差异大D.青藏高寒区从四周向中心差异大32.三峡电站成为我国最大电站的自然条件有A.长江上游流量大且为唯一入海通道B.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C.地势落差大D.解决华东、华中能源的需要33.山西正在建设我国最大炼铝厂,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A.山西铝土储量丰富B.山西劳动力资源丰富C.山西炼铝工业的社会协作条件较好D.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价格低廉1993年我国由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以后石油进口的数量逐年增长。
2003年入夏以来,全国许多省区又不同程度地面临供电不足的问题,据此,回答34—36题:34.我国能源分布的特点是A.山西和内蒙古煤炭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B.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C.西南地区水能资源比较集中D.煤炭资源在北方各省区较均匀分布35.我国的水能资源A.理论蕴藏量占世界首位B.总蕴藏量居世界第六位C.集中于西北地区D.具有不确定性36.为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能源问题,应该A.限制生产规模以适应能源短缺的限制B.加快石油勘探和开采的同时拓宽进口的途径C.压缩不稳定性能源的开发利用比例D.加强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7.下列属于我国沪宁杭地区和德国鲁尔区共同区域优势的是A.煤炭资源丰富B.鱼米之乡,农业发达C.水陆交通便利D.城市密集,智力资源丰富38.流域的自然背景,主要影响着河流的A.利用方式B.矿产的开发程度C.开发方向D.交通运输方式39.近年来,珠江三角洲产业群“挥师北上”粤北山区,其考虑的布局因素是A.技术B.能源C.土地成本D.劳动力河北省沧州市是我国严重缺水的地区之一,因超采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漏斗区的面积不断扩大。
据此回答41—42题。
40.该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有A.旱涝灾害频发B.水土流失严重C.地面径流缺乏D.用水需求量大41.地下水漏斗可能造成的危害有A.引发构造地震B.引起地面沉降C.引起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D.引发风沙危害42.解决该地区缺水问题的正确途径有A.停止开采地下水B.人工降雨,增加水资源C.进行跨流域调水D.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43.2005年12月9日,从化市委市政府在太平镇共星村召开首批农业“一村一品”授牌仪式现场会,为太平镇共星村砂糖桔等19个专业生产村和水厅桂味等10个农产品品牌授牌。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一村一品”有利于我市城乡协调发展B.说明我市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C.“一村一品”不利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D.说明我市荔枝生产以质取胜图5为我国西电东送基本格局图,回答44—45题:44.图中以火电为主的是A.甲B.乙C.丙D.丁45.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重要意义是A.弥补东部地区电力消费的缺口B.加速新疆的经济开发C.减少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D.改善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图5二、综合题(4大题,共45分)4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共9分)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年平均降水量由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50毫米以下。
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的独特的自然景观。
其要素如图6所示:图6(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2分)A、干旱B、降水稀少(2)在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中,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2分)(3)据图,请简述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其统一的演化过程:(5分)47.案例分析:(共8分)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
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
读图7并分析上述案例,完成下列问题。
(1)试运用工业区位原理,分析形成“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的原因。
(4分)(2)90年代以来,“珠三角”工业区位条件发生了什么深刻的变化,导致“前店后厂”格局逐渐改变。
(4分)48.读图8,回答问题:(共11分)图8(1)该区正以、、为核心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分)(2)分析图示地区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2分)(3)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何在?。
(2分)(4)在上图所示区域中,香港以自由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广州和珠海等地则以制造加工业而闻名。
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对本地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4分)49.我国跨世纪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读图9“我国四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共17分)图9(1)填出四大工程的名称:属于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是工程,属于能源调配的是工程和工程,属于交通设施建设的是工程。
(4分)(2)四大工程中,沿线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是工程,所经过的地区全部位于同一地形区的是工程。
(2分)(3)四大工程建设有利于我国东西互补、南北共济、资源共享,请写出我国水资源、能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
(6分)水资源分布的南北差异:;能源供需的东西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