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考试大纲doc -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有机化学理论:
掌握有机化学的根本理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和立体效应;立体化学的根底知识和根底理论。

掌握重要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典型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关系,重要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掌握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反响、自由基取代等反响机理,碳正离子、碳自由基、碳负离子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响中的作用。

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变的条件和规律,掌握常见官能团特征化学鉴别方法,掌握特性官能团转换的常用方法,了解逆向合成分析的根本要点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根本原理,进行谱图解析。

根本实验技术:
掌握蒸馏、分馏、水蒸气蒸馏、减压蒸馏、萃取、枯燥、重结晶等根本技术及应用;能够解答常见的实验问题
二、试题类型及比例
1.命名与写结构式,约20分;
2.完成反响式〔包括中间产物、最终产物、试剂和重要反响条件〕,约30分;
3.综合题〔填空、选择或排序,涉及根本概念、理论、性质等〕,约30分;4.鉴别或别离,约10分;
5.合成题,约20分
6.机理题,约10分;
7.结构推导,约20分
8.实验题〔包括作图、答复下列问题等〕,约10分
三、主要参考教材
1. 《有机化学》〔第四版〕,高鸿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有机化学实验》王莉贤主编 XX大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201409修改)一、考试目的有机化学是一门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规律的科学。

通过考试,使同学们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相互转化的方法和规律,具有基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定义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1.4 共价键1.4.1 共价键的形成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1.4.2 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1.4.3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1.6 酸碱的概念1.6.1 Brø nsted 酸碱理论Brø nsted 酸、Brø nsted 碱、共轭酸碱1.6.2 Lewis 酸碱理论Lewis 酸、Lewis 碱1.7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7.1 按碳架分类脂肪族化合物、脂环族化合物、杂环化合物1.7.2 按官能团分类官能团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烃、脂肪烃、脂环烃、饱和烃2.1烷烃和环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烷烃:CnH2n+2环烷烃:CnH2n构造异构体2.2 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伯、仲、叔、季碳原子;伯、仲、叔氢原子;烷基、环烷基烷烃的命名、单环环烃的命名2.3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2.3.1 σ键的形成及其特征2.3.2 环烷烃的结构与环的稳定性角张力2.5 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2.6 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2.6.1 自由基取代反应卤化反应、自由基的稳定性次序、卤素的活性次序2.6.2 氧化反应2.6.5 小环环烷烃的加成反应加氢、加溴、加溴化氢第三章不饱和烃: 烯烃和炔烃3.1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碳碳双键的组成、碳碳叁键的组成、π键的特性3.2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碳架异构、官能团位次异构、构型异构3.3烯烃和炔烃的命名3.3.1 烯基和炔基3.3.2 烯、炔烃的命名3.3.3 烯烃的顺反异构体的命名顺反-标记法、次序规则、Z,E-标记法3.3.4 烯炔的命名3.5 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3.5.1 加氢顺式加氢、反式加氢3.5.2 亲电加成(1)加卤素(2)加卤化氢Markovnikov规则、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次序、过氧化物效应,反马氏加成(3)加硫酸(4)加次卤酸(HOX)(5)加水(6)硼氢化反应硼氢化-氧化反应3.5.4 氧化反应(1)环氧化反应过氧酸(2)高锰酸钾氧化(3)臭氧化(4)催化氧化3.5.6 α-氢原子的反应卤化反应,氧化反应3.5.7 炔烃的活泼氢反应炔氢的酸性、金属炔化物的生成及应用、炔氢的鉴定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共振论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分类:隔离二烯烃、累积二烯烃、共轭二烯烃命名4.2 二烯烃的结构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π,π-共轭、p-π共轭、σ,π-超共轭、σ,p-超共轭4.4 共振论极限结构、共振杂化体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4.5.1 1,4-加成反应4.5.4 双烯合成第五章芳烃芳香性5.1 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5.2 苯的结构5.2.1 价键理论5.4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5.4.1 芳烃苯环上的反应(1)亲电取代反应卤化、硝化、磺化、Friedel-Crafts反应(付克反应)、氯甲基化(2)亲电取代反应的机理5.4.2 芳烃侧链(烃基)上的反应(1)卤化反应(2)氧化反应5.5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5.5.1 两类定位基第一类定位基(邻对位定位基)、第二类定位基(间位定位基)5.5.2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的理论解释(1)电子效应(2)空间效应5.5.3二取代苯的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则5.5.4 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5.7.1 萘5.8 芳香性5.8.1休克尔(Hückel)规则: 4n+2规则5.8.2 非苯芳烃芳香性的判断5.11 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第六章立体化学6.1异构体的分类6.2手性和对称性手性分子、对映异构体、对称面、对称中心6.3 手性分子的性质—光学活性6.3.1 旋光性6.4 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分子的构型6.4.1 对映体和外消旋体的性质6.4.2 构型的表示法模型和四面体式、透视式、Fischer投影式6.4.3 构型的标记法(2)R,S-标记法第七章卤代烃相转移催化反应邻基效应7.1 卤代烃的分类7.1.1 卤代烷的分类伯、仲、叔卤代烷7.1.2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分类乙烯型和苯基型、烯丙型和苄基型、隔离型7.2卤代烃的命名7.3 卤代烃的制法烃的卤化、不饱和烃的加成、醇的取代、卤原子的碘代、氯甲基化、重氮盐的去氮7.5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7.5.1 亲核取代反应(1)水解反应(2)与醇钠作用(3)与氰化物作用(4)与氨作用(5)卤离子交换反应(6)与硝酸银作用7.5.2 消除反应(1)脱卤化氢扎伊采夫规则(Saytzeff规则)7.5.3 与金属反应(1)与镁反应7.6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7.6.1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机理特征:A、反应物和亲核试剂都参与反应速率的控制;B、构型反转(Walden转化)7.6.2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机理特征:A、反应速率只与卤代烃有关,与亲核试剂无关;B、外消旋化;C、发生重排7.7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7.7.1 烷基结构的影响SN2:CH3X>伯卤代烷>仲卤代烷>叔卤代烷SN1:CH3X<伯卤代烷<仲卤代烷<叔卤代烷7.7.2 卤原子的影响RI>RBr>RCl>RF7.8 消除反应的机理7.8.1 双分子消除反应(E2)机理特征:A、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和亲核试剂的浓度都成正比;B、反式消除7.8.2 单分子消除反应(E1)机理特征:A、反应的速率只取决于卤代烷的浓度,与亲核试剂无关;B、发生重排反应7.9 消除反应的取向服从Saytzeff规则7.10 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7.12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化学性质7.12.1 双键和苯环位置对卤原子的影响7.12.3 烯丙型和苄基型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与金属镁反应第九章醇和酚9.1 醇和酚的分类、构造异构和命名9.2 醇和酚的结构9.3 醇和酚的制法9.3.3 卤代烃或重氮盐的水解9.3.4 由Grignard试剂制备9.3.5 由烯烃制备9.3.6 醛、酮、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还原9.4 醇和酚的物理性质9.6 醇和酚的化学性质—醇和酚的共性9.6.1 弱酸性9.6.2 醚的生成9.6.3 酯的生成9.6.4 氧化反应(1)一元醇的氧化9.6.5 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9.7 醇羟基的反应9.7.1弱碱性9.7.2 与氢卤酸的反应Lucas试剂与不同醇的反应9.7.4 与卤化磷的反应9.7.5 与亚硫酰氯的反应9.7.6 脱水反应9.8 酚芳环上的反应卤化、磺化、Friedel-Crafts反应第十章醚和环氧化合物10.1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命名10.2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10.3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制法10.3.1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工业合成10.3.2 Williamson合成法(1)醇钠对RX的SN2反应合成醚10.4 醚的物理性质10.6 醚和环醚的化学性质10.6.2 环氧乙烷与Grignard试剂的反应第十一章醛、酮和醌11.1 醛和酮的命名11.2 醛和酮的结构11.6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11.6.1 羰基的反应活性11.6.2 羰基的亲核加成(1)与亚硫酸氢钠加成可以发生该反应的羰基化合物:所有醛、脂肪族甲基酮和八个碳以下的环酮(2)与醇加成缩醛、半缩醛、保护羰基(3)与氢氰酸加成(4)与金属有机试剂加成与Grignard试剂加成(5)与Wittig 试剂加成(6)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缩合11.6.3 α-氢原子的反应(1)α-氢原子的酸性(2)卤化反应碘仿反应(3)缩合反应(a)羟醛缩合(b)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11.6.4 氧化和还原(1)氧化反应托伦斯试剂(Tollens试剂)、费林试剂(Fehling试剂)(2)还原反应催化加氢、金属氢化物还原、Clemmensen还原法(3)Cannizzaro反应(歧化反应)第十二章羧酸12.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12.2 羧酸的结构12.3 羧酸的制法12.3.2 伯醇和醛的氧化12.3.3 腈水解12.4 羧酸的物理性质12.6 羧酸的化学性质12.6.1 羧酸的酸性和极化效应(1)羧酸的酸性(2)羧酸的结构与酸性的关系连有吸电子基团越多,酸性越强;吸电子基团离羧基越近,酸性越强12.6.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酰氯、酸酐、酯、酰胺的生成12.7 羟基酸12.7.1 酸性第十三章羧酸衍生物13.1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13.4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13.4.1 酰基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水解、醇解、氨解13.4.2 酰基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13.4.3 羧酸衍生物的相对反应活性酰氯.>酸酐>酯>酰胺13.4.6 酰胺氮原子上的反应-- 酰胺的个性(1)酰胺的酸碱性(2)酰胺脱水(3)Hofmann降解反应第十四章β–二羰基化合物14.1 酮-烯醇互变异构14.1.1 酸碱对酮-烯醇平衡的影响14.1.2 化合物的结构对酮-烯醇平衡的影响14.2 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及其应用14.2.1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14.2.2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酮式分解、酸式分解、亚甲基的烷基化14.2.3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合成甲基酮、合成烷基取代的乙酸14.3 丙二酸酯的合成及其应用14.3.1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及其应用第十五章有机含氮化合物15.1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15.1.1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制法15.1.4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还原(2)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4)硝基对其邻、对位取代基的影响对苯酚、苯甲酸酸性的影响15.2 胺15.2.1 胺的分类和命名15.2.2 胺的结构棱锥形结构15.2.3 胺的制法(4)由酰胺降解制备(5)Gabriel合成法15.2.6 胺的化学性质(1)碱性(3)酰基化伯胺或仲胺与酰氯、酸酐、羧酸的酰基化(5)与亚硝酸反应(7)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化、硝化、磺化15.3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15.3.1 重氮盐的制备—重氮化反应15.3.2 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1)失去氮的反应重氮基被氢原子的取代、被羟基取代、被卤原子取代、被氰基取代(2)保留氮的反应(b)偶合反应样 题1、 命题原则:覆盖面要广,基础题为主,以教材作业册内的题型为主选对象。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武汉工程大学《有机化学》考研考试大纲适用专业:化工、制药、材料、应化等专业试题总分:150分答题时间:3小时参考教材:徐寿昌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一、考试目的和要求《有机化学》课程考试旨在了解和考查学生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有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熟悉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了解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技术,能够较熟练地解决有机化学的基本问题。

二、题型及分布1.命名与写结构式,约15分;2.完成反应式(填空方式,包括中间产物、最终产物、试剂和重要反应条件,内容涉及基本反应),约30分;3.综合题(填空、选择或排序,涉及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性质、基本规律等),约30分;4.简答题(包括反应机理、实验现象分析等),约20分;5.鉴别或分离,约15分;6.合成题,约30分;7.结构推导,约10分。

难易分布:较易题型40%;中等题型40%;较难题型20%三、考试范围(一)命名与写结构式1. 系统命名法:烷、烯、炔,双环化合物,含1个手性碳的手性分子,取代芳烃,卤代烃,醇,醚(含冠醚),酚,苯醌萘醌衍生物,醛酮(及其衍生物如肟、腙等),羧酸及其羧酸衍生物(取代酸如羟基酸、卤代酸,酯、内酯、酸酐、酰胺、内酰胺等),硝基化合物,胺(包括季铵盐、季铵碱),偶氮化合物,五元六元杂环衍生物。

2. 典型结构能够根据名称写出结构式;构造异构: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互变异构;构型异构:顺反异构及Z/E异构;乙烷丁烷构象,环己烷衍生物构象(椅式、船式、平伏直立键及最稳定构象);对映异构及R/S构型的标记与命名,手性分子的Fischer投影式、透视式、Newman式及其转换。

熟悉常见基团的结构与名称,熟悉伯仲叔季碳、伯仲叔氢、伯仲叔卤、伯仲叔胺等的特征;了解衍生命名法和习惯命名法。

考研《有机化学(III)》(专业学位)考试大纲

考研《有机化学(III)》(专业学位)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名称:
专业类别:
□学术型√专业学位
适用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学位
一、基本内容(其中实验约占20%)
1.绪论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价键理论,碳原子的电子结构和原子轨道的杂化;σ键、π键的电子结构及反应性能,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书写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及其分类;Bronsted酸碱理论与Lewis酸碱理论。
3.《有机化学实验》(第二版),单尚,强根荣,金红卫,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4.炔烃和二烯烃
炔烃的结构与命名。化学性质:①加成反应:加氢、亲电加成(加卤素、加卤化素,加水);②氧化反应;③活泼氢反应;④炔烃的制备与鉴别。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①加成反应(1,4及1,2加成);②Diels-Alder反应。
5.脂环烃
脂环烃的分类、命名。环已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环烯烃和环二烯烃的反应。
二、考试要求(包括考试时间、总分、考试方式、题型、分数比例等)
考试时间:3小时
总分:150分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题型、分数比例:填空题40分、选择题20分、简答题60分(包括有机合成、反应机理解释)、推测化合物结构30分
三、主要参考书目
1.《有机化学》(第四版)高鸿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基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机化学》(第三版)邢其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芳香烃
芳烃的结构与命名。化学性质:①亲电取代反应;②氧化反应(侧链氧化);③侧链取代;④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定位规则及活化作用,理论解释(电子效应,空间效应),双取代基定位规则及理论解释,定位规则的应用。

XXXX年浙江中医药《有机化学》考试大纲doc-有机化学

XXXX年浙江中医药《有机化学》考试大纲doc-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专升本测验大纲一、前言有机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根底课,是在学习无机化学的根底上,系统地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布局、性质、反响机制及彼此转化关系。

要求学生在掌握有机化学的底子常识、底子理论、底子操作技能的根底上,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灵活运用、综合阐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测验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有机化学开展历史,对有机化学与本学科开展的联系有必然认识2、了解有机化学研究对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类和研究方法,能识别常见官能团3、熟悉有机化学布局理论,掌握共价键的性质,诱导效应。

[测验内容]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2、有机化合物的布局:布局理论和共价键的性质3、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构造式的暗示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目的要求]1、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工业用途,了解环烷烃的分类和布局特点2、熟悉烷烃的卤代反响机理和过渡态理论,初步了解有机化学反响的研究方法;熟悉环烷烃不变性的理论解释3、掌握烷烃和环烷烃的构象和定名方法;掌握自由基链式反响特点及自由基不变性比较;掌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代替反响和小环的加成反响〕[测验内容]1、烷烃〔布局、定名、构象、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环烷烃〔分类、定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布局、构象〕第三章立体化学根底[目的要求]1、了解旋光性的发生,旋光度、比旋光度的概念2、熟悉对映异构体和非对映异构体理化性质的异同点,外消旋体的常见拆分方法以及立体专一性反响3、掌握fisher 投影式的书写方法,D/L 、R/S构型标识表记标帜法以及按照对称性判断分子手性的方法4、掌握手性、手性碳原子、立体异构、对映异构、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的概念[测验内容]1、平面偏振光及比旋光度2、对映异构体和手性构型的标识表记标帜和定名〔D/L、R/S〕3、分子的对称性与手性4、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5、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6、外消旋体的拆分7、烷烃卤代反响的立体化学第四章卤代烷[目的要求]1、了解几种重要卤代烷的性质2、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生成3、掌握卤代烷的分类及定名4、掌握一元卤代烷的化学性质,掌握亲核代替反响、消除反响历程、影响因素及代替与消除之间的竞争关系[测验内容]1、卤代烷的分类、定名和布局2、卤代烷的物理性质3、卤代烷的化学性质:亲核代替反响、消除反响、与金属镁的反响──格利亚试剂的生成4、卤代烷亲核代替反响和消去反响的机理及影响因素5、多卤代烷和氟代烷第五章醇和醚[目的要求]1、了解硫醇、硫醚的布局和性质2、熟悉醇、醚的布局特点、理解氢键对醇、醚物理性质的影响3、掌握醇、醚的系统定名、底子反响和辨别方法,掌握醇和醚的制备方法[测验内容]1、醇的分类、布局、定名和物理性质2、醇的化学性质3、醇的制备4、醚和环氧化合物:定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5、醚的制备6、硫醇、硫醚的性质第六章烯烃[目的要求]1、了解烯烃的布局、同分异构、物理性质2、熟悉烯烃的制备方法3、掌握烯烃的系统定名法及顺、反异构体的顺/反、Z/E标识表记标帜方法4、掌握烯烃的加成、氧化反响,理解亲电加成反响的历程和碳正离子的特点,掌握马氏规那么〔狭义和广义〕[测验内容]1、烯烃的布局及异构现象2、烯烃的定名:系统定名法,顺反异构的顺/反和Z/E定名法3、烯烃的物理性质及不变性比较4、烯烃的化学性质5、烯烃的制备第七章炔烃和二烯烃[目的要求]1、了解炔烃和二烯烃的布局2、了解用分子轨道法来解释二烯烃键长平均化和能量低的特点3、熟悉化学反响的平衡控制和速度控制,卤乙烯型和卤丙烯型卤代烃的特性4、掌握炔烃、二烯烃的系统定名方法、化学反响和制备方法。

(整理)《有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整理)《有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考试大纲(四年制本科. 试行)课程编号:03021105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开设学期:第三、四学期考试方式:闭卷笔试一、课程考核目的促进学生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受到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培养,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打好基础,并满足目前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二、教学时数本课程总学时为144(36周,周课时4),其中课堂教学128学时,课堂讨论8学时,考核8学时。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1、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主要参考书1、邢其毅主编,《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2、莫里森等编,《有机化学》,科学出版社,1983年3、胡宏文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四、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本考试大纲根据上饶师范学院《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以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按照有机化学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提出了考核的知识点和考核的目标。

考核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或熟悉)、掌握(或会、能),三个层次依次提高。

第三学期期中考试考核内容第一章绪论考核知识点1、有机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发展简史、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共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价键的基本属性、共价键的极性和偶极矩、碳原子轨道的杂化(SP3、SP2、SP)、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的形成和断裂方式——有机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的形成、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断裂方式、过渡状态和中间体);3、有机化学中的酸碱概念;4、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分离提纯、检验纯度、实验式和分子式的确定(元素定性分析、元素定量分析、实验式的计算、分子式的确定)、构造式的确定。

《有机化学》科目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科目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科目考试大纲本《有机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化学化工学院工科专业有机化学及以有机合成为主要手段的其他相关专业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有机化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枝,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的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点及立体异构、主要性质、反应、来源和合成制备方法等内容;能完成反应、结构鉴定、合成等各类问题。

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1、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命名及物性(1)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2)有机化合物结构式的各种表示方法(3)有机化合物的普通命名及国际IUPAC命名原则和中国化学会命名原则的关系(4)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结构关系2、有机化学反应(1)重要官能团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及相互转换的常用方法重要官能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芳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胺及其他含氮化合物、简单的杂环体系(2)主要有机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重排反应、自由基反应、周环反应。

3、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及反应机理(1)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立体效应(2)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卡宾、苯炔等活性中间体(3)共振论简介、有机反应势能图及相关概念(4)有机反应机理的表达4、有机合成(1)官能团导入、转换、保护。

(2)碳碳键形成及断裂的基本方法(3)逆向合成分析的基本要点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5、有机立体化学(1)几何异构、对映异构、构象异构等静态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2)外消旋体的拆分方法、不对称合成简介(3)取代、加成、消除、重排、周环反应的立体化学6、有机化合物的常用的化学、物理鉴定方法(1)常见官能团的特征化学鉴别方法(2)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HNMR), 红外光谱(IR),紫外光谱(UV)和质谱(MS)的谱学特征(3)运用化学方法及四谱对简单有机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7、杂环化合物及元素有机化学含N,S,O等的五、六元杂环化合物、及其他结构的有机硫、磷、硅化合物8、碳水化合物、油脂、氨基酸、蛋白质、萜类、甾族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二、考试要求(要求掌握和了解的各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涵义、有机化学的重要性、一般的研究方法及分类掌握了解有机化合物特性1.1了解机化合物的涵义、有机化学及其发展简史、有机化学的重要性1.2熟悉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1.2.1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物理特性、立体异构,官能团异构,同分异构现象,构型与构象1.2.2 共价键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1.2.3 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1.3 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1.4了解有化合物的分类:按碳胳分类,按官能团分类第二章烷烃和脂环烷烃2.1 掌握烷烃的分类、命名、结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碳原子和氢原子的类型)、异构、构象及构象异构体、物理性质变化趋势2.2了解烷烃的重要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密度、溶解度、折光率。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一、考试题型1、选择题(含命名)2、完成反应题3、反应机理题4、有机合成题5、综合分析题二、考试参考用书《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上下册),邢其毅、裴伟伟、徐瑞秋、裴坚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三、考试内容1、有机物的命名(1)有机物构造式的表示方法(路易斯式、结构简式、键线式)。

(2)饱和烃、不饱和脂肪烃、芳烃、卤代烃、醇、醚、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硝基化合物、胺、杂环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3)确定R/S构型、Z/E构型、顺/反构型的原则。

2、立体化学(1)轨道杂化,sp3、sp2、sp杂化轨道和有机分子的立体形象。

(2)丁烷及丁烷类似物的构象,链型构象的表示方法(锯架式、伞式、Newman 投影式);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船型及椅型构象。

(3)旋光异构体的表达方式(费歇尔投影式、伞式、锯架式、纽曼式);构型标记法(R/S构型标记法、D/L构型标记法);对映体与非对映体、内消旋体与外消旋体;有机分子是否具有手性的判断。

3、饱和烃(1)烷烃的卤代反应,自由基反应机理,键的解离能及自由基的稳定性。

(2)环烷烃的稳定性,环烷烃的开环反应。

4、不饱和脂肪烃(1)烯烃、炔烃与卤素、氢卤酸、硫酸、水、有机酸、醇、次卤酸的亲电加成反应;共轭双烯的1,4-加成反应及共振论;碳正离子中间体机理和环正离子中间体机理;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场效应)及影响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因素;马氏规则和反马氏规则(包括过氧化物效应)。

(2)烯烃、炔烃的还原和氧化反应;烯烃α-H的卤代反应。

(3)Diels-Aider反应。

(4)烯烃、炔烃、二烯烃的鉴别。

5、芳烃(1)苯的硝化、卤化、磺化、傅-克反应、加特曼—科赫反应、氯甲基化反应;苯亲电取代反应的反应机理;取代基的定位效应理论。

(2)应用休克尔规则判别非苯芳香体系的芳香性。

6、卤代烃(1)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被HO-、RO-、-CN、NH3、-NO3、-N3等试剂取代)、β-消除反应,卤代烃与金属反应。

《有机化学》考试复习大纲0712

《有机化学》考试复习大纲0712

《有机化学》考试复习大纲(化学)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1、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2、碳、氢原子的类型(伯、仲、叔、季),各级卤代烷、各级醇的分类3、次序规则,Z/E标定法,R/S标定法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1、碳原子的杂化态(sp3、sp2、sp),ζ键和π键的特点2、典型有机化合物及官能团(烷、烯、炔、苯、醇、酚、羰基)的结构3、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π-π共轭、P-π共轭、ζ-π超共轭)的产生和特点,相对强度比较(+I、-I、+C、-C),用于理解典型有机反应的问题(如亲电加成的活性和取向,芳香亲电取代反应活性和定位规则,活泼中间体的稳定性、有机物的酸碱性)4、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位置异构、官能团异构、顺反异构、构象异构、对映异构5、芳香性的概念,休克尔(Huckel)规则三、立体化学1、构象乙烷、正丁烷的楔形式和纽曼式的表示法环己烷、一元和二元取代环己烷的构象,椅式和船式,直立键和平伏键、构象的稳定性2、顺反异构:烯烃、环烷烃的顺反异构,Z/E标定法3、对映异构旋光性、比旋光度、手性、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对映体、非对映体、外消旋体、内消旋体对称因素与手性、旋光性的关系费歇尔投影式,R/S标定法,D/L标定法含一个和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四、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制备1、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熔点、沸点、溶解度等)变化的规律,高低比较2、各类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反应和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变(1)烷烃:取代(2)烯烃:加成(加氢、加卤素、加卤化氢、加水,与硫酸、次卤酸反应)、反式加成氧化(高锰酸钾、臭氧化)、α-H的取代(3)炔烃:加成(加氢、加卤素、加卤化氢、加水)、氧化、炔化物的生成共轭二烯:1,4-及1,2-加成、双烯合成(4)脂环烃:小环环烷烃的特性(加氢、加溴、加卤化氢)(5)芳香烃:芳环亲电取代(硝化、卤化、磺化、傅-克烷基化和酰基化)、氧化(侧链氧化)(6)卤化烃:亲核取代(水解、醇解、氨解、与硝酸银、氰化钾反应)、消除(反式)、与Mg反应)(7)醇:与钠、与氢卤酸反应(卢卡斯试剂)、脱水、酯化、氧化、邻二醇的反应(HIO4反应、氧化(8)酚:酸性、与FeCl3(9)醚:佯盐的生成、醚键的断裂(规律)、过氧化物的形成(10)醛酮:亲核加成(氢氰酸、格氏试剂、亚硫酸氢钠、醇、苯肼,品红醛试剂)、Wittig反应、氧化、还原反应、α-H反应(卤仿、羟醛缩合)3、马氏规则、过氧化物效应、扎依采夫规则、苯环上取代基的定位效应4、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各类醇的制备),定位效应的应用(多元取代芳烃的合成)炔化物增长碳链的应用五、反应历程与反应理论1、过渡态理论、反应进程-位能曲线、过渡态、中间体、活化能、反应活性2、重要的有机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结构及其稳定性3、反应历程:烯烃亲电加成、芳烃亲电取代、卤化烃及醇的亲核取代(S N1、S N2)、消除(E1、E2)、碳正离子重排、羰基亲核加成4、反应活性比较、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六、有机波谱1、紫外光谱(UV):λmax、εmax、K、R、B带,判断共轭体系和芳香体系2、红外光谱(IR):特征基团频率(υ)、吸收峰强度,官能团区、鉴别特征官能团3、核磁共振谱(1HNMR):化学位移(δ)、屏蔽效应、磁各向异性效应、峰裂分数、峰面积比判断各类H精细结构4、质谱(MS):质荷比(m/e)、分子离子峰、基础峰、确定分子量七、各类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分离、提纯八、结构推导。

《有机化学》科目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科目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科目考试大纲一、指导思想为了客观、准确、科学的反映我校化学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学生研究生有机化学学科的成绩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有机化学的考试质量和水平,特制的本考试大纲,以规范研究生有机化学考试过程。

二、考试范围与要求考试内容按(一)基本知识、(二)基本反应、(三)基本理论三部分列出。

具体考核内容以A 、B 、C 、D分别代表考试目标的四个层次,即(A)认识与记忆,是指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牢固记忆。

(B)理解与判断,是指对有机化学中的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和基本理论的准确理解和对相关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C)掌握与应用,是要求牢固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牢固掌握有机化学基本反应和基本规律,并熟练运用于有机制备、合成和有机物的分离与鉴定;能够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对有机化学的一些结构和化学性质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

(D)分析与综合,是要求从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出发,运用演绎、归纳等方法推论、分析、论证解决某些有机化学中的问题;熟练掌握各类有机物的制备及相互间的衍生关系,能初步设计较合理的合成路线,进行有机合成。

具体考核内容包括:(一)基本知识包括定义、通式、各类化合物的分类、基本结构、异构现象、命名、名词术语、物理性质、重要化合物、波谱知识等。

(二)基本反应包括各类化合物化学反应中的通性反应、特性反应、制备反应。

(三)基本理论包括结构理论、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理论、反应历程、立体化学、重要反应规律。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知识1.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涵义 A2.有机物的特性 A B3.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A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A B C二、基本理论:1.共价键理论(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B C2.共价键的键参数。

B C3.共价键的断裂与有机反应类型 B C4.有机化合物中的电子效应—诱导效应 B C第二章烷烃一、基本知识1.通式、同系列、同系物、同系差 A B2.伯、仲、叔、季碳原子,伯、仲、叔氢原子 A B3.同分异构现象 A B C4.命名(普通命名和系统命名法) A B C5.碳原子的sp3杂化及其结构 A B C6.烷烃的分子结构(构型和构象) A B7.自由基的定义 A B8.分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A B9.烷烃的来源 A10.烷烃的制备和用途 A二、基本反应1.烷烃的卤代、氧化 A B C2.烷烃的稳定性 A B三、基本理论1.自由基的结构与稳定性 B C2.自由基取代反应的历程及特点 B C第三章单烯烃一、基本知识1.单烯烃的通式 A B2.同分异构现象 A B C3.系统命名和顺反异构体( Z/E,顺/反)的命名 A B C4.碳原子的sp2杂化及其构型 A B C5.π键的形成及与σ键的不同点 A B C6.单烯烃的分子结构 A B C7.单烯烃的物理性质 A二、基本反应1.烯烃的催化加氢 A B C2.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1)与卤素的加成反应 A B C D (2)与HX的加成反应 A B C D(3)与H2SO4的加成反应 A B C D(4)与H2O的加成反应 A B C D (5)与HOX的加成反应 A B C D (6)硼氢化氧化反应 A B C D 3.烯烃的氧化反应(1)烯烃与KMnO4、 OsO4的氧化反应 A B C D(2)烯烃与O3的反应 A B C D (3)过酸氧化、空气氧化、氨氧化法 A B C4.α-H的卤代反应 A B C D5.烯烃的制备(1)醇的脱水 B C(2)卤代烷脱HX B C三、基本理论1.亲电加成反应历程(鎓离子历程和碳正离子历程) B C2.烯烃不对称加成规律(马氏规则) B C D3.过氧化物效应(自由基加成历程) B C D4.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B C5.诱导效应 B C D第四章炔烃与二烯烃一、基本知识1.炔烃的通式 A2.二烯烃的分类及同分异构 A B C3.命名 A B C4.碳原子的sp杂化及其构型 A B C5.共轭体系的分类、离域键、离域能 A B6.丁二烯的分子结构 A B C7.重要化合物(1)丁二烯 A B(2)异戊二烯 A B(3)乙炔 A B二、基本反应1.炔烃的加成反应(与H2,X2,HX,H2O及带活泼氢的HCN,RCOOH,ROH反应) A B C D2.炔烃的氧化反应 A B C3.乙炔的聚合反应 A B C4.端炔的活泼氢反应,炔化物的生成 A B C D5.共轭二烯烃的1,2和1,4加成 A B C6.双烯合成反应 A B C D三、基本理论1.共轭效应 B C2.烯和炔亲电加成反应活性的比较 B C3.速率控制与平衡控制 B第五章脂环烃一、基本知识1.脂环烃的命名 A B2.环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A B3.构象(1)环己烷的构象 A B C (2)环己烷衍生物的构象 A B C4.重要化合物,环己烷,环戊二烯 A B二、基本反应1.环烷烃的卤代反应 A B2.小环环烷烃的加成(与H2,X2,HX) A B C3.环烷烃的氧化 B C三、基本理论环烷烃的结构和稳定性(张力学说) B第六章对映异构一、基本知识1.平面偏振光,偏振面 A2.旋光性物质 A B3.旋光度比旋光度 A B4.旋光仪的构造及原理 A B5.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 A6.对映体、非对映体、左旋体、右旋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 A B C7.费歇尔投影式、透视式、纽曼投影式之间的转换 A B C D8.环状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A9.构型的表示方法(D,L法及R,S法) A B C10.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丙二烯型及联苯型化合物) A11.外消旋体的拆分 A二、基本理论1.手性和对称因素 A B C2.亲电加成反应历程中的立体化学 B C第七章芳香烃一、基本知识1.芳烃的分类 A B2.苯系芳烃及其衍生物的命名 A B C3.苯系芳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A B4.苯的结构 A B C5.萘的结构 A B6.蒽、菲的结构 A7.共振论简介 A二、基本反应1.苯的亲电取代反应(1)卤代反应 A B C D (2)硝化反应 A B C D (3)磺化反应 A B C D (4)付—克氏反应 A B C D2.苯及其同系物的氧化反应 A B C3.苯的加成反应 A B4.萘的取代反应 A B5.萘的氧化反应 A B6.萘的加成反应 A B7.蒽、菲的性质 A三、基本理论1.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 B C2.苯环上亲电取代定位规律及解释 B C D3.休克尔规则及在非苯系芳烃中的应用 B C第八章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一、基本知识1.电磁波谱的一般概念 A2. 紫外光谱(1)紫外光谱及其产生 A(2)Lambert-Beer定律和紫外光谱图 A B(3)紫外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 A B C(4)紫外光谱的应用 A B C3. 红外吸收光谱(1)基本原理 A(2)红外光谱图的表示方法 A B(3)红外光谱图与有机分子的关系 A B C(4)各类官能团(或基团)的特征吸收 A B(5)典型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的解释 A B C D4.核磁共振谱(1)基本原理 A(2)HNMR谱的表示法 A B(3)简单典型核磁共振谱图的解释 A B C D5. 质谱的原理和有机物的质谱图解析 A第九章卤代烃一、基本知识1.卤代烃的分类 A B2.卤代烃的命名 A B C3.卤代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A4.一卤代烷的物理性质和光谱特征 A5.重要的卤代烃 A6.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 B C二、基本反应1.一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1)一卤代烷的水解反应 A B C D(2)一卤代烷的醇解反应 A B C D(3)一卤代烷的氨解反应 A B C D(4)一卤代烷的氰解反应 A B C D(5)一卤代烷和AgNO3醇溶液的反应 A B C D2.一卤代烷的消除反应及消除规律(扎依采夫规则) A B C3.一卤代烷与金属Na、Mg、Li的反应 A B C4.卤代烃的制法(以烃、醇为原料和RX的互换) A B C三、基本理论1.一卤代烯烃和一卤代芳烃反应性能的解释 B C2.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 N1,S N2,邻近基团的参与历程) B C D3.SN 2和SN1反应的立体化学 C D4.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烃基结构,离去基团,亲核试剂,溶剂) A B C D第十章醇、酚、醚一、基本知识1.醇的结构 A B2.醇的分类 A B3.醇的命名 A B C4.醇的光谱性质 A B5.醇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 A B6.酚的结构 A B7.酚的命名 A B C8.酚的物理性质光谱性质 A9.醚的分类 A10.醚的命名 A B11.醚的同分异构 A B12.醚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A13.重要醚(环氧乙烷,冠醚) A二、基本反应1.醇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A B C D2.醇与卤化磷的反应,与SOCl2的反应 A B C D3.醇与无机酸的反应 A B C D4.醇的氧化与脱氢 A B C D5.醇的脱水反应 A B C6.邻二醇的特性反应(与C u(O H)2、H IO4、片呐醇重排) A B C D7.酚羟基上的反应(弱酸性、显色反应、成醚反应) A B8.酚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A B C9.酚的氧化反应 A B10.醚羊盐的生成 A B11.醚与氢卤酸的反应 A B C12.醚过氧化物的生成与检验 A B13.环氧乙烷的开环反应 A B C14.醇的制法(烃烯水合,RX水解,醛酮的还原及与RMgX反应) A B C D15.苯酚的制法(磺酸盐碱熔法,氯苯水解法,异丙苯氧化法) A B C16.醚的制法(醇分子间脱水及威廉姆逊法) A B C17.α-消除反应 A三、基本理论1.消除反应历程(E1,E2历程) A B C2.消除反应规律及解释 B C3.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 B C4.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的竞争 B第十一章醛和酮一、基本知识1.醛酮的结构 A B2.命名 A B C3.物理性质 A4.光谱性质 A5.重要醛酮的制备、性质、用途 A B二、基本反应1.加成反应(1)加HCN A B C D(2)加Na2HSO3A B C D(3)加RMgX A B C D (4)加ROH A B C D (5)加H2O A B C D2.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缩合反应 A B C D3.α—H原子的反应(1)卤代 B C D (2)羟醛缩合 B C D (3)其它的缩合反应(安息香缩合、柏琴反应等) B C D 4.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反应①托伦试剂 A B C②斐林试剂 A B C③强氧化剂 A B C (2)还原反应①还原成醇 A B C D②还原成烃 A B C D (3)歧化反应 A B C5.醛的显色反应 A B C6.α,β—不饱和醛酮特性、插烯规律 A B C7.醛酮制法(1)醇的氧化 A B C(2)烃的氧化 A B C(3)偕二卤代物的水解 A B(4)付—克氏酰基化反应 A B C(5)炔烃的水合 A B C(6)烯烃的羰基化 A B三、基本理论1.简单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C2.复杂的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C3.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Cram规则) C4.影响羰基活性的因素 B C第十二章羧酸一、基本知识1.羧酸的分类 A2.羧酸的命名 A B C3.羧酸的结构 A B C4.羧酸的物理性质 A5.羧酸的光谱性质 A6.二元羧酸的物理性质 A二、基本反应1.羧基中氢原子的反应 A B C D2.羧基中羟基的反应(生成酰卤、酸酐、酯、酰胺) A B C D3.还原反应 A B C4.脱羧反应 A B C D5.α- H的卤代反应 A B C D6.一元羧酸的制法(1)烃、伯醇、醛等的氧化 A B C D(2)由卤代烃制备(和氰化物反应再水解,和有机金属反应) A B C D(3)烯烃与一氧化碳和水的反应 A B7.二元羧酸的化学性质(酸性、受热分解反应) A B C D8.羟基酸、羰基酸等取代酸的特性和制备方法 A B C三、基本理论1.取代基对酸性的影响: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场效应 B C D2.酯化反应历程 C D第十三章羧酸衍生物一、基本知识1.羧酸衍生物的分类(酰卤、酸酐、酯、酰胺) A2.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A B C3.羧酸衍生物的结构特点 A B C4.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A5.羧酸衍生物的光谱性质 A二、基本反应1.亲核取代反应:水解、醇解、氨解 A B C D2.与格氏试剂的反应 A B C D3.还原反应 A B C4.酯的缩合反应(Claisen酯缩合、Dieckmann缩合、混合酯缩合) A B C D5.酰胺的脱水和霍夫曼降解反应 A B C D6.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 A B C7.乙酰乙酸乙酯的互变异构 A B C8.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A B C D9.丙二酸二乙酯的制备 A B C10.丙二酸二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A B C D11.有机合成路线(1)增减碳-碳键反应 A B C D(2)形成碳环的反应 A B C D(3)转换官能团的反应 A B C D(4)对立体化学的要求 A B C D(5)合成路线的设计(逆合成法、导向基的引入、保护基的应用) B C D三、基本理论1.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加成-消去反应历程,羧酸衍生物结构的比较) B C D2.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原理 C D第十四章含氮有机化合物一、基本知识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 A2.硝基化合物的分类 A3.硝基化合物的命名 A4.胺的分类 A B C5.胺的结构 A B C6.胺的命名 A B C7.胺的物理性质 A8.重要的硝基化合物(1)硝基苯 A(2)苦味酸 A(3)TNT A9.季铵盐、季铵碱的制备和用途。

有机化学自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自学考试大纲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药学专业(独立本科段)《有机化学》考试大纲专业代码:B100805 课程代码:5522目录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1)Ⅱ、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 (1)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7)Ⅳ、参考书目 (17)Ⅴ、题型示例 (17)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有机化学》是药物化学、药物制剂、生物工程制药、天然药物、药物制剂、医药检验、现代医药营销、药事管理等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Ⅱ、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及共价键的几个重要参数的含义,认识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的有关概念,碳原子的杂化、共价键均裂、异裂的概念。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二、课程内容(一)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构造式的表示(五)有机酸碱的概念三、考核知识点和要求领会: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共价键的本质及其属性。

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常见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明确烷烃结构和同分异构,几种常见的烷基及其名称,烷烃的命名,认识烷烃的卤代反应机理,3种氢的活性次序,自由基的稳定性次序,明确乙烷和正丁烷的构象以及优势构象。

明确单环环烷烃的命名、环丙烷的结构、顺反异构和化学反应,环己烷的构象。

螺环、桥环的命名。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烷烃(一)烷烃的同系列和构造异构(二)烷烃的命名。

(三)烷烃的结构。

(四)构象(五)烷烃的物理性质。

(六)烷烃的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考试大纲Word版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考试大纲Word版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考试大纲(适用于化学专业)课程编码:15071206X学时: 96 学分:3开课学期:第四、五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考试方式:过程操作考核和笔试考核额外携带的考试工具:无考试持续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讲解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报告等]×80%+期末考核成绩×20%一、课程简介《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专业独立开设的一门基础实验课。

先修的实验课程有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知识和技能。

其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学会一些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分离、提纯技术和鉴定的方法。

通过实验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以后从事有关化学方面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大纲依据该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化学专业。

共分三个部分。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一、考试知识点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实验安全知识以及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各种玻璃仪器的使用、洗涤与安装;预习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的书写;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及有机化学实验文献二、考核要求1、了解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实验安全知识、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有机化学实验文献2、学会各种玻璃仪器的使用、洗涤与安装;3、掌握预习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第二章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技术一、考试知识点加热和冷却;干燥和干燥剂的选择;搅拌和搅拌器的使用;简单玻璃工操作;物理常数的测定;有机化合物提纯方法(蒸馏、分馏、萃取、重结晶、升华、色谱);溶剂选择的原则及方法等。

二、考核要求1、了解加热和冷却的方法;干燥和干燥剂的选择;搅拌和搅拌器的使用。

2、学会溶剂选择的原则及方法。

3、掌握各种有机化合物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分馏、萃取、重结晶、升华、色谱等。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河南科技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有机化学》考试大纲一、考查目标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我校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有机化学》是大学本科化学、化工、环境、材料等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它包括有机化合物命名、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制备合成、反应机理和结构推测等部分。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min。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化合物的命名、选择题、完成反应式、化合物鉴定、合成题、反应机理和机构推测等。

三、考试范围第一部分烷烃和环烷烃主要内容: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构象、物理化学性质、自由基反应机理、自由基稳定性、制备方法。

第二部分烯烃和二烯烃主要内容:烯烃和二烯烃的命名、顺反异构、物理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机理、碳正离子稳定性、制备方法。

第三部分炔烃主要内容:炔烃的命名、物理化学性质、亲电和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制备方法。

第四部分芳香烃主要内容:芳香烃的命名、物理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制备方法、芳香性。

第五部分旋光异构主要内容:手性、对映异构体、有机立体反应、非手性对映体判断。

第六部分卤代烃主要内容:卤代烃的命名、物理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机理、制备方法。

第七章醇、酚、醚主要内容:醇、酚、醚的命名、物理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机理、制备方法。

第八部分羰基化合物主要内容:醛、酮、醌的命名、物理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制备方法。

第九部分羧酸及其衍生物主要内容: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命名、物理化学性质、羧酸衍生物反应活性、制备方法。

第十部分β-二羰基化合物主要内容:β-二羰基化合物的命名、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在合成上的应用。

第十一部分含氮化合物主要内容:硝基化合物和胺的命名、化学性质、制备方法、重氮反应及其合成上的应用。

第十二部分杂环化合物主要内容: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化学性质、制备方法。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bc4045b4-6ea5-11ec-9e1f-7cb59b590d7d一.考试大纲的性质有机化学是林业、环境科学、生物、林业化学等理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也是植物学和林业化学专业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的范围和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大纲根据教育部理工科非化学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而成,适用于报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一)有机化学理论基础1.按照中国化学学会1980年推荐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原则命名各类有机化合物,注重系统命名,熟悉一些常见有机化合物的常用名称或习惯命名。

2.应用现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理解分子结构与其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机分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3.立体有机化学:结构异构和立体异构(构象异构、顺反异构和光学异构)、手性原子表示(R/s表示)和立体化学顺序规则。

环己烷和取代环己烷的稳定构象。

4.正确理解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空间效应并合理解释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规律:例如极性强弱、酸碱性强弱、化学活性次序、芳香族取代基的定位规律等。

5.应用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来解释化合物的沸点、熔点和溶解度等物理性质的变化。

6.波谱分析(紫外、红外、核磁共振与质谱)的基本原理及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1.烷烃的卤代反应及自由基取代反应,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

2.环烷烃的小环加成开环反应。

3.烯、炔烃中碳碳双键的加成、氧化还原反应,亲电加成反应历程,马尔可夫尼可夫规律。

共轭双键的1,4-加成、双烯合成反应。

4.取代反应、侧链氧化、亲电取代反应过程以及芳烃和多环芳烃的局部化效应。

非苯芳烃和哈克尔定律。

5.卤代烃的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及查依采夫规律,sn1与sn2、e1与e2反应历程,格氏试剂的制备,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中卤素的活泼性。

6.醇羟基的酸碱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和脱水反应。

有机化学(药物)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药物)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药物)考试大纲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熟练掌握系统命名法的命名原则——最低系列原则和次序规则,了解习惯命名法和常用的俗名。

系统命名法要熟练掌握脂肪烃、脂环烃、芳烃的母体名称,主要官能团及各种基团的名称及其编号次序,多官能团化合物命名时母体名称的选择和基团编号次序,立体化学的名称重点掌握顺/反、Z/E及R/S标记法。

习惯命名法要理解正、异、新、伯、仲、叔、季的涵义。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既是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系统命名的基础,也是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因。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

具体要求如下:(1)碳原子成键时的杂化状态(sp3、sp2、sp、)及碳原子各种杂化轨道在成键时对键长、键角、键能和键的极性的影响,以及对与这些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或官能团的影响。

(2)σ键和π键的特征和区别,用轨道表示法定性说明定域键和离域键(共轭π键)。

(3)主要官能团(C=C,-C≡C-,-X,-OH,-O-,CHO,C=O,-COOH,-NO2,-NH2,-SO3H)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

(4)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说明取代羧酸的酸性强弱,α-氢原子活泼性、1,3-丁二烯的亲电加成以及一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则,有机中间体的稳定性。

(5)同分异构现象——构造异构及构型异构,举例说明碳架异构、官能团异构、位置异构、互变异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能用Fischer投影式表示含1个和2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体。

(6)通过乙烷、丁烷及环己烷的构象分析,理解开链分子的交叉式和重迭式构象,环己烷的船式和构式构象,能用透视式和Newman投影式表示不同的构象。

(7)小环化合物的不稳定性和角张力。

(8)芳香性。

3.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某些典型变化规律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对化合物的鉴定、鉴别、分离、提纯及生产工艺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掌握物理性质的典型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
前言
一、指导思想与大纲依据
1、指导思想
为了正确、客观、真实地选拔出高等工科院校生物专业和化工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攻读全日制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保障全日制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质量,提高有机化学研究生教学质量,促进有机化学教学、研究的发展,采用标准化考试对考生进行有机化学知识水平测试。

2、大纲依据
主要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
(1)汪小兰主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二、考试对象
参加攻读全日制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

三、考试目标及题型
1、本考试是全日制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生物医用材料、环境医学工程、疾病诊
断、治疗关键技术、新药创制工程等方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2、考试目标分为:A、认识与记忆;B、理解与判断;C、掌握与应用;D、分析与综合四个
由低到高层次。

A、认识与记忆
1)、对有机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人名反应的重现与复述。

2)、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反应规律的重现与复述。

3)、对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重现与复述。

4)、对有机化学的实验基础及有机化学的发展史实了解。

B、理解与判断
1)、准确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理解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反应机理
3)、理解有机化学中的基本原理
4)、理解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C、掌握与应用
1)、掌握有机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能解决给定条件下的有机化学问题
2)、熟练运用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
3)、能解释有机反应机理
4)、能进行有机合成设计
D、分析与综合
1)、从有机化学基本原理出发,运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分析、论证具体问题。

2)、能应用有机化学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用于解决某些问题。

四、出题方式、考试方式、考试所需时间、改卷方式
出题方式:人工命题
考试方式:闭卷考试
考试所需时间:180分钟
改卷方式:密封改卷
五、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1. 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的含义,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共价键及其属性,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2. 了解有机化学发展史及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本课程任务和要求。

第二章饱和脂肪烃
1. 掌握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 掌握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系统命名法及衍生物命名法)。

3. 掌握烷烃的结构、构象(碳原子的sp3杂化轨道)
4. 掌握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5. 掌握卤代反应的自由基历程(以甲烷为例)
6. 了解烷烃的天然来源和制备。

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
1. 掌握烯烃的结构、异构和命名(碳原子的sp2杂化轨道和π键的形成)
2. 掌握烯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3. 掌握重要的烯烃—乙烯、丙烯和丁烯。

4. 掌握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5. 掌握炔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反应。

6. 了解二烯烃的分类及命名
7. 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与共轭效应。

8. 掌握共轭二炔烃的性质。

第四章环烃
1. 了解脂环烃的含义与命名。

2. 掌握脂环烃的性质(环烷烃、环烯烃、环二烯)。

3. 了解环烷烃的结构与环的稳定性(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

4. 掌握苯的结构及其近代概念。

5. 掌握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及命名。

6. 掌握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取代、加成、芳烃侧链反应)
7. 掌握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
8. 掌握二元取代苯的取代定位规律及其应用。

第五章旋光异构
1. 了解手性与对映异构的概念(手性与分子结构,分子的对称因素)。

2. 了解旋光度与比旋光度的概念。

3. 掌握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外消旋体)。

4. 掌握构型的表示方法。

5. 了解含多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6. 了解旋光异构体的性质,不对称合成,立体选择反应与立体专一反应
7. 了解外消旋体的拆分
第六章卤代烃
1. 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反应。

2. 了解卤代烯烃、卤代芳烃、多卤代烃。

3. 掌握卤代烃的制备和性质。

第七章醇、酚、醚
1. 掌握醇的结构、分类、异构和命名。

2. 掌握醇的物理性质,化学反应。

3. 掌握醇的制备(烯烃水化,硼氢化氧化,醛,酮,酯还原,卤代烃水解等)。

4. 了解重要的醇(甲醇,乙醇,乙二醇,丙三醇,苯甲醇)。

5. 了解酚的构造、分类和命名。

6. 掌握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7. 了解重要的酚及酚的制备,环氧树脂。

8. 掌握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9. 掌握醚的物理、化学性质。

10.了解醚的制备,环醚和冠醚。

第八章醛、酮、醌
1. 掌握醛、酮、醌的结构和命名。

2. 掌握醛、酮、醌的物理、化学性质。

3. 掌握重要的醛、酮以及醛、酮的制备。

4. 了解苯醌与萘醌的结构与性质。

第九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1. 掌握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 掌握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掌握重要的羧酸及羧酸的制备。

4. 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结构与命名
5. 掌握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6. 了解各类羧酸衍生物的重要代表物,碳酸衍生物。

第十章取代酸
1. 掌握二羰基化合物的酸性和稀醇负离子的稳定性。

2. 了解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3. 掌握克莱门森酯缩合反应—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

4. 了解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第十一章含氮化合物
1. 掌握硝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2. 掌握胺的分类和命名
3. 掌握胺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4. 了解偶氮化合物及染料
第十二章碳水化合物
1. 了解分类和命名
2. 掌握单糖的性质
3. 掌握单糖的变旋光现象及环状结构
4. 了解糖苷
5. 了解二糖和多糖
第十三章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
1. 掌握氨基酸的分类和命名
2. 掌握氨基酸的结构,构型和化学性质
3. 掌握蛋白质的分类,结构及性质
第十五章杂环化合物
1. 掌握杂环的分类和命名
2. 掌握几种重要的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第十六章光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1. 掌握红外光谱解析法
2. 紫外光谱
3. 掌握核磁共振光谱解析法
五、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绪论
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含义,特点,共价键及其属性以及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饱和脂肪烃
重点:掌握烷烃的结构、构象;烷烃的物理、化学性质。

难点:烷烃的sp3杂化轨道
第三章不饱和脂肪烃
重点: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异构、命名,物理、化学性质;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共轭效应,化学性质。

难点:烯烃、炔烃的杂化轨道和π键的形成;共轭效应。

第四章环烃
重点:脂环烃的的性质;单环芳烃的物理、化学性质,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二元取代苯的取代定位规律及其应用。

难点: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及定位规律。

第五章旋光异构
重点: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构型的表示方法。

难点: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构型的表示方法。

第六章卤代烃
重点: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

难点: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第七章醇、酚、醚
重点:醇、酚、醚的结构、分类、异构和命名;物理、化学性质。

难点:醇、酚、醚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

第八章醛、酮、醌
重点:醛、酮、醌的结构和命名,物理、化学性质。

难点:醛、酮、醌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

第九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重点:羧酸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羧酸衍生物的结构、性质。

难点:羧酸的结构、化学性质;羧酸衍生物的结构、性质。

第十章取代酸
重点:醇酸结构、化学性质;羰基化合物的互变异构现象;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难点:羰基化合物的互变异构现象;乙酰乙酸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第十一章含氮化合物
重点:硝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胺的分类、命名及物理,化学性质。

难点:胺的分类、命名及物理,化学性质;物质颜色与结构的关系。

第十二章碳水化合物
重点:单糖的相对构型与绝对构型;单糖的变旋光现象及环状结构。

难点:单糖的变旋光现象及环状结构。

第十三章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
重点:氨基酸的结构,构型和化学性质;多肽结构的测定。

难点:多肽结构的测定。

第十五章杂环化合物
重点:杂环的分类和命名,几种重要的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难点: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第十六章光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重点:从各吸收峰认识有机化合物的构造,解析构造。

难点:对有机化合物的构造认识、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