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待人接物的差异
中西方待人接物的差异一、礼仪习惯中西方在礼仪习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礼仪被高度重视,人们习惯于尊重长辈、先来后到、礼让为先等传统礼仪。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仪习惯可能更侧重于直接、坦诚和独立。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询问对方的近况,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进入主题或进行简短的寒暄。
二、社交方式中西方在社交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中的社交方式通常较为正式和保守,人们更注重身份和地位的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社交方式可能更为轻松和随意,人们更注重个性和自由。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参加社交活动时通常会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自由交流和互动。
三、沟通方式中西方在沟通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东方文化中的沟通方式通常较为含蓄和委婉,人们更注重言辞的谦逊和尊重。
而在西方文化中,沟通方式可能更为直接和坦率,人们更注重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委婉的言辞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建议,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价值观差异中西方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尊重长辈、传统等价值观,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也反映在待人接物的方式上。
例如,在东方文化中,尊重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权利和自由被优先考虑。
五、文化背景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也存在差异。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其中包含了许多传统的礼仪和习俗。
而西方文化则源于古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其文化背景与东方文化有所不同。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影响了人们的待人接物方式。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人们更注重家庭和谐和亲情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被强调,人们更注重个人发展和成就。
六、行为准则中西方在行为准则方面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中的行为准则通常强调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等品质,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独立自主、勇敢创新等品质。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无外乎见面的称呼、打招呼、交谈、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上门做客、款待用餐、习俗与禁忌等几个方面。
只要在交往过程中稍加注意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掌握社交活动中的常见礼仪并不难。
1、称呼西方人的称呼往往很笼统,往往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称呼。
西方国家称呼男的为先生,女的为小姐、女士等,而这些词语比如先生,在我国传统称谓里面是教师的意思。
建国后,我们称呼别人时通常在姓名前加上“同志”一词。
2、打招呼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么司空见惯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碰面了往往会相互问一声“吃了吗?”“上哪去?”“今天怎么不去上班呀?”但是如果拿中国的这一套去跟西方人打招呼,对方一定会感觉很奇怪,甚至会产生误解。
原因就在于这些话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是期待对方给予答复的真正问题,而不是打招呼语或问候语。
西方人见面打招呼通常只需要简单的“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等就可以了。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人对于初次见面打招呼是用How do you do ?而不说How are you ?如果再路上遇到了熟人,可以谈论天气、交通等,不谈及私人的事情。
3、交谈中西方人们在交谈方面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们在社交场合通常会谈到婚姻、家庭、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而西方人往往忌讳谈及这些话题。
这些话题在我们看来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家常话,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讲则被认为是探秘别人的隐私问题。
二是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礼仪文化影响,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的赞美通常会比较谦虚,会说“过奖”“哪里”之类的。
而西方人面对赞美会欣然的接受并表示感谢。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西方餐桌礼仪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
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
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缺乏特色。
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
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
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
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方式和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一方面,在中国,礼貌用语中强调“尊老爱幼”“恭敬有礼”等概念,礼貌用语中会特别强调对上司、长辈和师傅的尊重。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强调“平等”“尊重合法权益”,礼貌用语中不会特别强调对年长者的尊重。
另一方面,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强调“客气”“说话缓慢”“不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要求低调、端庄,爱护社会的公共形象,重视集体整体形象;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强调“友好”“礼貌”“平等”,更加重视个人的发言权,给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度,允许个人在社交场合里表达自我,追求个人独出风格。
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的社交礼仪文化差异很大,这不仅体现在礼貌用语上的差异,也体现在社交场合的礼仪规范上的差异,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两种不同文化的规范,就可以在社交场合保持得体和谐的关系,避免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
各国社交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别)文章目录[+]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2、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3、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4、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5、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
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6、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7、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8、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
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9、在国际会议上,我国传媒总结出国人的种种陋习:***多、屎尿多,常常在公开场合训斥下属,男秘书给自己上级揉肩膀等。
为此《国际先驱报》曾于2023年9月24日载文“中国人国际会议‘七宗罪’成西方媒体嘲讽性花絮”。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及成因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及成因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职场、社交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差异表现和成因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异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西方社交礼仪的习惯和规范存在差异。
以见面问候为例,中国人通常会用“吃了吗?”、“去哪儿?”等语句来打招呼,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简单的问候“Hello”或“How are you?”。
在餐桌上,中西方礼仪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团结和亲密,因此围桌吃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而西方人则更强调独立和距离,因此分餐制更为流行。
中西方社交礼仪在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谦虚和面子,因此在交往中更注重他人的看法和意见,而西方人则更强调个性和自主,因此在交际中更注重自己的表达和展示。
例如,在赞美他人时,中国人通常会说“过奖了”、“不敢当”等客套话,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感谢或欣赏之情。
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源于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
历史上的不同遭遇和经验使中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而影响了社交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国强调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因此社交礼仪中表现出谦虚、尊重长辈和权威的特点。
而在西方,特别是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因此社交礼仪更注重个性表达和自由。
除了历史背景,文化、宗教和政治因素也对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文化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强调和谐、尊重和谦虚,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精神,因此在社交礼仪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宗教信仰也会影响社交礼仪,如西方文化受基督教影响,强调人人平等和互助,而在以佛教为主的东方文化中,强调因果报应和修行。
政治因素也会对社交礼仪产生影响。
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因此社交礼仪中表现出注重团体和和谐的特点。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交礼仪的规范也有所不同。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
首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表现在尊重的表达上。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对长辈、上级、学者等的敬重和尊重,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称呼他人时使用尊称,如称呼长辈为“爷爷”、“奶奶”等,称呼教授为“教授”等。
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则注重平等和个人价值,人们通常按照姓名称呼对方。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s.加上姓氏来称呼他人。
其次,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表现在目光的交流方式上。
在中方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不礼貌和对方侵犯,通常人们会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
然而,西方社交礼仪文化中,直接目光交流被视为尊重对方和显示自信的方式,人们通常会与对方进行直接的目光交流。
第三,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身体接触上。
在中方文化中,人们在与他人的接触时通常会保持一定的距离,并避免身体接触的方式。
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愿意通过握手、拥抱和亲吻等方式来表达亲近和友好。
第四,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存在于餐桌礼仪上。
在中方文化中,用餐时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并有一些特定的规矩,如不直接用筷子指着他人、不把饭菜放在手上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常用的餐具,用餐时人们通常会进行简单的示意,将刀和叉交叉放在餐盘上表示未饭中。
此外,西方人在用餐时还有一些规范,如应等其他人一起用餐、不把手放在桌子上等。
最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还体现在礼物送礼方面。
在中西方的礼物文化中,虽然都强调礼尚往来和表达感激之情,但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中方文化中,人们通常重视礼物的价值和花费,并注重礼物的包装。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重要性不在于价值的大小,而是在于表达情感和对对方的尊重。
此外,西方人在接收礼物时通常会当面进行打开,并表达感谢之情。
总之,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尊重、目光、身体接触、餐桌礼仪和礼物送礼等方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有哪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以下便是店铺为大家所带来的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一、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
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
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
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
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
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
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定的坏印象。
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餐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
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餐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
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
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
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餐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
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
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离身体最近的,正对领带;餐布一角压在大盘之下,一角垂落桌沿;小盘叠在大盘之上;大盘左侧放手巾;左前侧放小碗,小瓷汤勺放在碗内;右前侧放置酒杯;右侧放筷子。
仪表礼仪: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_个人礼仪_
仪表礼仪: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西方人最常用的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中華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三、告别语的差异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会保持联系.”可是这位中国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抱怨他不讲信用.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别,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认为不礼貌的.。
中英礼仪的差异
中英礼仪的差异在国际商务界,人们一般都认为,具有绅士风度美誉的英国交际礼仪,是西方社交礼仪的代表。
而我们中华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礼貌谦和,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那么,大家知道中英礼仪有什么不同吗?下面小编告诉你关于中英礼仪的差异。
一、中英礼仪的差异1.谈话切忌拐弯抹角在英国谈正事或工作的时候最好直接切入主题,拐弯抹角地说话会被视为浪费时间。
英国人说“no”的时候并不是要开始与你讨价还价,而是表示他们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同时,英国人是很有幽默感的,但他们在戏谑的时候,外表可能看起来很严肃,在严肃的谈话中穿插一些轻松的笑话。
2.社交从酒吧开始中生对英国人的印象可能是礼貌却冷淡。
通常英国人不喜欢过于亲热,觉得这样肤浅而且不真诚,太多的热情和关注会让英国人感到奇怪和不自在,所以和他们建立友谊确实要花些时间。
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
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除非对方是很好的朋友。
另外,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品脱”(go out to have a 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
3.吃饭、聊天交替进行到英国人家去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准备一些小礼物,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吃饭时,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如剩下食物,在英国意味着客人不喜欢这些食物。
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这时需要注意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
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和说话,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吃饭时最好只往嘴巴里放少量食物。
如果你必须张大嘴巴,最好用一只手遮住它。
在英国文化中,饭后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被视为礼貌的行为,因此聚会可能多延续几个小时。
4.凡事情要预约在英国的生活中与人交往还要注意,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
应当尽量避免在晚上10时后打电话到别人家,晚上11点后打电话很可能被英国人当作有紧急事件。
英国的许多服务都需要提前预约,如看医生、理发、美容、配眼镜等。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中西方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礼仪文化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行为上,还涉及到商务、宴会等各个方面。
了解并尊重彼此的礼仪文化差异是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1.礼貌与尊重中西方对待礼貌和尊重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待长辈、上级和年长者都要表示敬意。
然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独立与平等,人们在交流中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更加注重个人的权利和个性的发展。
因此,西方人会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在公共场合批评他人。
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中更注重尊重他人的面子和尊严,往往会回避直接的争执和冲突,更多地采取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2.礼节与仪式中西方的社交礼节和仪式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自由和自发,往往形式较为简单。
比如,西方人会在宴会上自由交谈,非正式的举止也比较普遍。
而中国传统的宴会礼仪非常严肃,人们需遵循固定的规则和程序,还有特定的座次安排和酒令等。
中国人也更喜欢通过宴请客人来表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3.应酬与商务礼仪中西方在商务交往方面的礼仪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文化中,商务交流更注重效率和实用性,谈判和商业决策往往会快速进行。
西方人更加直接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喜欢通过问问题和辩论来达到共识。
而中国文化中,商务谈判更侧重于建立人际关系和信任,人们会花更多时间进行洽谈和了解对方的意图。
此外,中国人在商务交往中更重视面子和人际关系的维护,会尽量避免公开拒绝对方的要求或提议。
4.礼物与慷慨在中西方礼仪文化中,对待礼物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是表示尊重和感谢的一种方式,礼物的价值和选择都很重要。
特别是在重大场合如婚庆和节日,人们通常会送一些贵重的礼物。
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中,虽然送礼也表示尊重和感谢,但更注重礼物的意义和个性化。
西方人更加看重礼物的心意,而不一定在乎其价值。
总结起来,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在社交、商务和日常交往中体现得很明显。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_礼仪常识_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中華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的知识,欢迎阅读。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中華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简述中西方礼仪差异
简述中西方礼仪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体现,其中之一就是礼仪。
由于历史、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礼仪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以简述中西方礼仪差异为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这些差异。
1. 问候礼仪中西方在问候礼仪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用双手合十或鞠躬来表示尊敬和问候,如在见到长辈或上级时。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握手或亲吻对方的脸颊来表示问候。
这种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间对待亲近关系的不同态度。
2. 餐桌礼仪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也很明显。
在中国,我们通常会使用筷子来吃饭,而在西方国家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此外,中国人在用餐时往往会发出声音,这被认为是对饭菜的赞赏。
而在西方国家,吃饭时要保持安静,不发出声音。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间对待饮食和社交的不同态度。
3. 礼物交换在礼物交换方面,中西方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送礼物是一种表示尊重和友好的方式。
在很多场合,如生日、结婚等,人们都会送礼物来祝贺对方。
而在西方国家,礼物的价值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礼物的用心和祝福。
此外,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会在收到礼物后立即打开并感谢送礼者。
4. 社交礼仪在社交礼仪方面,中西方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社交场合中通常会比较保守和谨慎,不会过于亲密或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开放和直接,更注重个人表达和自由交流。
另外,中国人在社交场合中通常会主动为对方倒酒,而在西方国家,这种行为可能被认为是干涉对方自由的表现。
5. 服装礼仪在服装礼仪方面,中西方也有所差异。
在中国,人们在正式场合通常会穿着传统的礼服,如旗袍或中山装。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化,在正式场合中通常会穿着西装或正式礼服。
此外,中国人在穿着上更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对身份的尊重,而西方人则更注重个人的审美和时尚。
总结起来,中西方的礼仪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差异。
了解并尊重他人的礼仪习惯是建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超级完整版)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超级完整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在文化领域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
中西方文化虽然都源于人类社会的普遍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众多因素造成了很多差异。
其中,礼仪文化尤为重要,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本文将从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种种表现入手,从家庭、聚会、商务、宗教、婚礼、葬礼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方礼仪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家庭礼仪差异1. 亲吻礼仪:在西方文化中,亲吻很常见,且种类繁多,例如挨家挨户亲吻长辈、亲吻朋友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亲吻礼仪并不普遍,更多的是看到人就伸出手或拱拱手表示敬意。
2. 用餐礼仪: 中西方家庭的用餐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在西方家庭中,用餐通常不需要了解各种大小规矩,但讲究的是道德礼仪,如不能说话或接电话。
而中国家庭则注重家风和传统文化,如夫妻相对坐、年长者坐中间等等。
3. 招待方式:中西方受文化影响,喜欢展现对客人的热情好客。
在中国,主人会尽情招待客人,尤其是在餐桌上,主人还会不断放菜、劝酒。
而在西方,招待方式更加注重服务,如上菜、替客人倒酒等等。
二、聚会礼仪差异1. 问候方式:在西方,问好语通常是“你好”或“Hello”,而中国则通常是直接称呼名字。
虽然“你好”在中国也常用,但是有时也需要加上对方的名称,以显示亲切和优雅。
2. 礼物文化:在西方,送礼物不是不必要的,甚至在某些场合被视为必需品。
而中国礼物文化要对应上不同的场合,如婚礼、寿宴等,通常送些吉祥的东西,如鲜花、红包等。
3. 热情表达:在西方,人们很注意面子,并常常笑口常开。
而在中国,人们更注重真实性和内心感受,不会轻易笑个不停,甚至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三、商务礼仪差异1. 礼仪文化:在中西方商务礼仪中,代表团之间一定存在一定量级的礼仪之争。
在任何类型的商务体系内,个人礼仪至关重要。
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不同之处,某些文化认为礼仪的显露和直接关系是商务交流和业务成功的一项关键要素。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礼仪的差异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到一个新的文化环境中,他们总是会面临许多文化差异。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差异就是礼仪。
礼仪的差异与文化的差异是密切相关的。
中西方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它们在礼仪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能够避免文化冲突,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彼此。
一、礼仪的基础礼仪作为一种表达个人尊重和社会关系建立的无形行为,是受制于文化、历史、宗教和地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的。
它是一种标准化的行为表现,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展示出来,比如生日聚会、商务会议和婚礼等。
虽然礼仪会受到社会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但是它的基本原则却是相同的。
在中西方礼仪方面,它们的基础原则都是相同的。
尊重、礼貌和关注他人是其共同点。
但是,它们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和经济生活发展等因素导致的。
二、西方礼仪西方的礼仪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社交礼仪和商务礼仪。
在社交场合,西方人非常注重礼貌和个人空间。
当他们在和别人交流时,他们更加注重目光接触和身体语言。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会避免过分亲密的肢体接触和直接的言辞。
在聚会中,他们通常会喝酒、跳舞和聊天。
在餐桌上,他们习惯先给女性留座。
在商务场合,西方礼仪更加注重身着得体和礼貌。
在会议中,他们通常称呼对方的名字,并尽可能地保持商务关系的正式。
他们的表达方式通常比较直接和简洁,不会使用过多的细节信息。
他们在商务谈判中的态度通常会表现出自信和坚定。
三、中西方礼仪差异中西方礼仪在表达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礼仪是社交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元素。
中国人通常喜欢用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尊重和礼貌。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通常会使用间接的言语和手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在餐桌上,他们习惯于使用筷子,并会特别关注餐桌礼仪的规则。
在商务场合中,中国人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面子。
他们通常会在初次见面时,通过一些社交礼节来表达自己的尊重和关注。
在商务谈判中,他们的表现通常会比较细腻和优柔寡断。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3100701 成武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
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中国式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文化。
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
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
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
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
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只能奉陪.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相,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
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往来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仪表礼仪: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仪表礼仪: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中華励志网]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三、告别语的差异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摘要】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关键词】社交礼仪中西方差异各自特点表现和成因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
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文化。
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
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
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
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
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
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奉陪。
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
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
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
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
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
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
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
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
因此是社交中
应用最广泛的致意礼节。
见面、道别时的礼貌演变到今天就是“你好”、“再见”两个短语,客气的顶多再互相握下手,在各种古怪疾病流行的今天显得简洁而卫生而又体面。
然而西方国家,见面就要先送贴面礼、亲吻礼和吻手礼,让我们很不习惯也不能接受。
三、在宴客方面,喝酒,历来被中国人视为做生意、交朋友等社交场合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国通常遵循的是酒杯不能空茶水不能太满,在西方人他们通常喜欢啤酒、葡萄酒,不喜欢劝酒,他们的行为会随女主人的动作而进行。
中国是一个酒文化大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和人们赋予酒的美好寓意,使饮酒成为中国人宴请宾朋、交际应酬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酒文化也令老外折服,使他们也对中国的白酒满怀好奇心,但他们对中国酒桌上的强行劝酒有多反感。
就如我们正常的中国人对老外的贴面礼排斥一样。
四、在禁忌与习俗方面,中国人不喜欢说4,觉得8非常吉利,而西方人不喜欢13。
中国人视4为不吉利,因为与“死”同音;而在荷兰语中4却是个喜庆的数字,因为与荷兰语“庆祝”一词的发言相近。
五、中国人通常以登门拜访表现他的热忱,而西方人在拜访前先要跟主人预约,忌突然造访。
否则,受访者会感到不快,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拜访打乱了工作安排,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约好的拜访一般要准时。
六、中国人见面客套时喜欢问去哪,吃饭了没,而西方人却认为,这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西方人对此感到很怪异。
“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
西方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
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
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
而西方人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七、如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八、中国人通常会在女官员、女企业家、女学者、女明星面前遵循女士优先原则,却不理会女翻译、女导游、女陪同、女记者等。
而西方人对此一视同仁。
九、在国际会议上,我国传媒总结出国人的种种陋习:电话多、屎尿多,常常在公开场合训斥下属,男秘书给自己上级揉肩膀等。
为此《国际先驱报》曾于2007年9月24日载文“中国人国际会议‘七宗罪’成西方媒体嘲讽性花絮”。
正式的公务场合或宴会上,遵守礼仪是自身良好修养的体现,也是对一同参加宴会的人的尊重。
(二)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的各自不同的特色
中西方礼仪文化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中国传统礼文化强调谦虚谨慎,西方是在得体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喜悦。
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提倡谦虚谨慎。
大多反对或
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
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本身,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甚至有欺骗的嫌疑。
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因而,在中国人看来,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更为简单直接,表现在言语上就是表里如一,即“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二。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尊卑次序,西方社会提倡自由平等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还是在家庭,都有一定的辈分等级。
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
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
比如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
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辈分,只要彼此尊重,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三)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的成因
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标准体系和价值观。
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
”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
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
就西方文明来说,它的历史较短,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强。
他们信奉的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用“和而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承认和尊重差异,探寻礼仪文化的互通性,有助于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他文化的适应力,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
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的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
17大报告中着重指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伴随着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各个方面赶超西方国家,包括文化领域……
我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我们要不断加强国际礼仪交往等知识的学习,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