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应变率下动静组合加载岩石的本构模型
岩土类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在冲击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岩土类材料的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在冲击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岩石、混凝土材料等非均匀和各向异性材料的动态本构和冲击损伤破坏规律的研究,是现阶段冲击动力学领域的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
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对材料变形损伤破坏的非线性效应、应变率效应的耦合表征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首先对岩土材料本构模型的研究概况和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回顾和总结。
对现有的主要的冲击载荷下的动态损伤模型进行了较系统的评述和比较,并对当前的研究热点及趋势作了讨论。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解决本课题理论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岩土类材料的重要特征是其静压相关塑性屈服行为,本文在静水压相关的广义热粘塑性本构的理论框架下,从修正Drucker公设和应力空间中的屈服函数出发,以材料本构关系的内变量理论为工具,推导并建立了一般形式的,特别是静水压相关的热塑性和热粘塑性增量型本构关系的普适形式,其所得到的本构关系可以包含各种内变量硬(软)化行为、应变率硬(软)化行为、损伤软化、温度软化行为以及相互间的耦合作用。
所给出的本构关系是以应力屈服面为基础的,具有普适性;对任何动态程序都特别适用和方便,易于嵌入到损伤材料的冲击动力学数值计算程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考虑到应用的重要性,文中特别给出了若干常用的岩土本构模型的增量本构关系计算公式和流程。
在较详细地论述了分形、分形维数概念及分形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将之与岩土材料损伤破坏所具有的分形特点相联系,尝试性地将分形几何引入到岩土材料损伤定义,详细地推导了岩土材料的拉伸状态下损伤演化方程。
其损伤演化方程中,分形维数及其与损伤能量耗散率的关系的引入,不仅解决了损伤的确定问题,减少了损伤模型中的所涉及的岩土特性参数,而且新构造的分形损伤模型可计及岩土的天然损伤影响和应力波传播过程中引起的裂纹扩展效应新进展。
以岩土损伤分形本构模型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由岩石损伤分形维数和能量耗散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拉压两种不同状态下的损伤演化方程,并以等效模量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岩土材料含损伤的动态本构关系;利用本文所建立的含损伤本构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砂岩冲击载荷下一维应变波传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应力波传播过程中,应力、分形维数、裂纹密度及损伤等量得演化规律,其结果对工程应用有指导意义。
岩体力学-第一章 岩石的力学特性.PPT
本章内容:
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静力学瞬时和长期荷载荷载作用下); 岩石弹性参数确定;岩石的本构关系;岩石的破坏准则; 以及介绍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因素,常见岩石试验方法。
本章重点与难点:强度与变形特征 1.1 静力学特性 1.2 流变特性 1.3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 1.4 破坏判据
c c1 0.778 0.222 h
d
1
2
2.5
3
h/d
13
点荷载强度指标(point load strength index):
P D2 c ——为h/d为2的试件单轴抗压强度
c 24 I s I s
I s ——点荷载强度指标,
普通材料试验机: 柔性试验机; 刚度较小; 不能控制荷载和变形; 只能做出岩石受力在达 到极限强度以前的变形 特征。
类型Ⅰ弹性的
类型Ⅱ 弹塑性的
类型Ⅲ 塑弹性的
类型Ⅳ 塑-弹-塑性的
类型Ⅴ 塑-弹-塑的
类型Ⅵ 弹-塑-蠕变的
4
类型Ⅰ:直线型; 包括玄武岩,石英岩,辉绿岩,白云岩和非常坚硬的石灰岩 类型Ⅱ:直线+弯曲下降; 石灰岩,粉砂岩,凝灰岩等致密但岩性较软的岩石 类型Ⅲ:下凹+直线 ; 花岗岩和砂岩等具有孔隙和微裂隙坚硬岩石 类型Ⅳ:S型直线陡且长,曲线较短 坚硬致密的变质岩,如大理岩,片麻岩等 类型Ⅴ:S型直线平且短,曲线长; 压缩性较高的岩石,片岩在垂直片理方向受压 类型Ⅵ:直线+弯曲; 盐岩
2P d2 d 2a
0.8 0.7 0.6 0.5
抛物线型压力分布 均匀压力分布 常位移条件压力分布 光弹试验
t
2P dh
P t 0.3 0.2 A
岩石动静组合加载实验与力学特性研究土木工程岩土工程专业优秀论文】
小An innovative testing system Was constructed for tests of rock
with static-dynamic coupling loads under medium and higll
strain rote,which supply a platfo皿f-or research of deep—level
mechanics in deep engineerings,all innovative testing system based on
S耻B(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was constructed considering the
0—200御a stress state of rock with static.dynamic coupling loads.It Can be used tO
wave.Based on experiments with novel striker method and wave—shaper
method,the expression of required incident wave Was deducted.In order
to produce arbitrary possible incident wave,an back-design theory was
reasonablely predicted with renormalization method.
Referr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there
are several points ofhighlight as follows:
岩石本构模型.
岩石本构模型.岩石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一、岩石本构模型的定义岩石本构关系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应力或应力速率与其应变或应变速率的关系。
岩石变形性质为弹塑性或粘弹塑性变形,变形性质主要通过本构关系来反映,本构关系,即研究弹塑性或粘弹塑性本构关系。
岩石是一种非均匀的各向异性的材料,内含微裂纹,有时还有宏观的缺陷如裂纹、空穴、甚至节理等。
对这些缺陷存在且材料对缺陷敏感时往往容易发生事故。
脆性材料不同于韧性材料,对缺陷十分敏感。
由于岩石结构非均质和非连续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成熟的岩石力学本构关系。
研究岩石本构关系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1)唯象学方法①用实验或断裂理论研究岩石的破坏准则。
其基本点是假设在强度极限以前岩石本构关系可以近似用线性关系描述;②塑性力学,流变力学及损伤力学方法。
塑性力学有经典和广义塑性力学两部分。
经典塑性力学理论主要适用于金属材料,广义塑性理论适用于岩石材料。
内时理论和流变力学在描述岩石时效方面的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损伤力学是以微观裂纹为出发点来深入研究介质的力学形态,及基础是内变量理论。
(2)物理力学机理方面岩石在初始状态下呈现微观缺陷,在本构理论中必须考虑其影响。
依据一定的细观或微观力学机理,建立细观或微观力学模型,并借助于一定的宏观力学方法以建立宏观本构关系。
建立岩石本构关系一般通过两个途径:①利用岩石单轴或三轴试验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数理统计的回归方法建立本构方程;②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某种基本假设,从而建立一个力学模型,并推导出相应的本构方程。
二、岩石的本构关系分类本构关系分类以下三类:①弹性本构关系:线性弹性、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②弹塑性本构关系: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本构关系。
③流变本构关系:岩石产生流变时的本构关系。
流变性是指如果外界条件不变,应变或应力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2.1 岩石弹性本构关系1. 平面弹性本构关系2. 空间问题弹性本构关系2.2 岩石塑性本构关系塑性状态时,应力-应变关系是多值的,取决于材料性质和加-卸载历史。
岩石动静态本构关系及应用PPT文档共18页
•在应力水平较 低时,只有瞬 时弹性应变, 当应力大于某 一值时,发生 衰减
•这种特征可以 用Maxwell体 和塑性元件的 并联来模拟;
•损伤演化对 岩石类材料 的动态力学 特性有很大 的影响
•可以采用损 伤元件来描 述。
元件模型理论
一、岩石动态本构关系
❖动态粘弹塑性本构模型
根据岩石类材料的力学特点建立本构模型的过程如下,进一步分 析可得到岩石粘弹塑性动态模型微分方程的数学表达式:
岩石类材料考虑损伤的粘弹塑性动态本构模型
元件模型理论
一、岩石动态本构关系
❖参数确定
不论本构模型的形式、类型如何,其最终得到的应力一应变曲线 都应该接近下面的岩石类材料受压标准应力一应变曲线形式:
岩石动静态本构关系及应用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三、岩石动态本构关系的应用
深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
地下交通工程 围岩
岩石
深层能源开采
核废料深埋处理
四、几点思考
岩体,而非岩 石
高应变率下的 岩石试验技术 还有待进一步 提高
岩石动态 本构研究Leabharlann 新的本构模型 新的建模方法
宏细观结合
理论、试验、 模拟三者相结 合
岩爆、软岩大 变形等灾害研 究
岩土本构模型原理及应用简述
岩土本构模型原理及应用简述摘要:简述了岩土本构模型中弹性本构模型、弹塑性本构模型及粘弹塑性模型的建立、应用范围和局限性。
认为当前的岩土本构模型,简单便于计算的模型不能反映岩土真实的力学性状,而精细复杂的模型参数难以确定,难以推广应用。
直至现阶段还没有一种能适应任何条件的普遍本构模型,目前岩土本构模型研究有必要向这方面发展。
关键词:岩土弹性本构模型弹塑性本构模型粘弹塑本构模型在实际工程中岩土体常常有很复杂的应力-应变特性,如非线性、弹性、塑性、粘性以及剪胀性、应变硬化(软化)、各向异性等,同时受到应力路径、应力历史以及岩土的状态、组成、结构和温度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为了反映岩土真实的力学性状,必须建立较为复杂的本构模型。
而实际工程应用中,在满足一定的精度条件下,又要求简单实用。
虽然至今的岩土本构模型达数百种,但大体上分为下述几类: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粘弹塑性模型等。
1 弹性本构模型弹性模型是建立在弹性理论基础上的本构模型。
最简单的是线弹性模型,即广义胡克定律。
非线性弹性模型一般可分为三类:Cauchy弹性模型、超弹模型和次弹性模型。
非线性弹性模型是线弹性模型的推广,按照拟合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分为:折线型、双曲线型、对数曲线型等。
按照采用的弹性系数又可分为E-μ(弹性模量-泊松比)非线性弹性模型,K-G(体积变形模量-切变模量)非线性弹性模型,以及用其他形式表示的弹性模型。
1.1 线弹性本构模型弹性是一种理想的固体特性。
实际土体在外载荷作用下,只有在应变很小时才发生弹性变形。
模拟土体应力应变性质的最古老、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线弹性模型,即假设土体应力一应变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线形关系:σij=F(εij),反映在土体应力一应变关系矩阵式{σ}=[D]{ε}中,弹性模量矩阵[D]是常量。
由于土体弹性性质的方向性决定了各线弹性模型独立弹性常数个数。
对一般的均质连续各向异性弹性体,有21个独立弹性常数,正交各向异性线弹性模型具有9个独立弹性常数,横观各向同性线弹性模型具有5个独立弹性常数,最简单的各向同性线弹性模型(虎克定律)具有2个独立弹性常数。
岩石本构模型.
岩石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一、岩石本构模型的定义岩石本构关系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应力或应力速率与其应变或应变速率的关系。
岩石变形性质为弹塑性或粘弹塑性变形,变形性质主要通过本构关系来反映,本构关系,即研究弹塑性或粘弹塑性本构关系。
岩石是一种非均匀的各向异性的材料,内含微裂纹,有时还有宏观的缺陷如裂纹、空穴、甚至节理等。
对这些缺陷存在且材料对缺陷敏感时往往容易发生事故。
脆性材料不同于韧性材料,对缺陷十分敏感。
由于岩石结构非均质和非连续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成熟的岩石力学本构关系。
研究岩石本构关系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1)唯象学方法①用实验或断裂理论研究岩石的破坏准则。
其基本点是假设在强度极限以前岩石本构关系可以近似用线性关系描述;②塑性力学,流变力学及损伤力学方法。
塑性力学有经典和广义塑性力学两部分。
经典塑性力学理论主要适用于金属材料,广义塑性理论适用于岩石材料。
内时理论和流变力学在描述岩石时效方面的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损伤力学是以微观裂纹为出发点来深入研究介质的力学形态,及基础是内变量理论。
(2)物理力学机理方面岩石在初始状态下呈现微观缺陷,在本构理论中必须考虑其影响。
依据一定的细观或微观力学机理,建立细观或微观力学模型,并借助于一定的宏观力学方法以建立宏观本构关系。
建立岩石本构关系一般通过两个途径:①利用岩石单轴或三轴试验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数理统计的回归方法建立本构方程;②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某种基本假设,从而建立一个力学模型,并推导出相应的本构方程。
二、岩石的本构关系分类本构关系分类以下三类:①弹性本构关系:线性弹性、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②弹塑性本构关系: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本构关系。
③流变本构关系:岩石产生流变时的本构关系。
流变性是指如果外界条件不变,应变或应力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2.1 岩石弹性本构关系1. 平面弹性本构关系2. 空间问题弹性本构关系2.2 岩石塑性本构关系塑性状态时,应力-应变关系是多值的,取决于材料性质和加-卸载历史。
隧道与地下工程数值模拟作业岩土体本构模型及适用条件
岩土体本构模型及适用条件0引言岩土材料的本构理论是现代岩土力学的基础。
广义上说,本构关系是指自然界的作用与由该作用产生的效应两者之间的关系。
土体是一种地质历史产物,具有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特征。
在外荷作用下,表现出的应力—应变关系通常具有弹塑性、黏性以及非线性、剪胀性、各向异性等性状。
土体本构模型就是在整理分析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用数学模型来描述试验中所发现的土体变形特性。
采用数值方法分析岩土工程问题时,关键技术就是模拟岩土介质的本构响应。
作为天然材料的岩土是由固体颗粒、水、空气组成的三相介质,具有弹性、塑性、粘性以及非线性、剪胀性、磁滞性、各向异性等性状,其应力—应变关系非常复杂。
自Roscoe等创建Cam- clay模型至今,已出现数百个本构模型,得到工程界普遍认可的却极少,严格地说还没有。
事实上,试图建立能反映各类岩土工程问题的理想本构模型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岩土介质具有各向异性特征早已为人们熟知,但对其开展深入研究却很少。
同时,随着人类工程活动范围和规模的扩大,对岩土的渗透特性与水力耦合作用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
因此开展考虑各向异性和渗流—应力耦合作用的岩土本构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工程应用背景。
1传统的岩土本构模型1.1 弹性模型对于弹性材料,应力和应变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当施加的外力全部卸除时,材料将恢复原来的形状和体积。
弹性模型分为线弹性模型和非线性弹性模型两类。
线弹性模型和非线性弹性模型,其共有的基本特点是应力与应变可逆,或者说是增量意义上可逆。
这类模型用于单调加载时可以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
但用于解决复杂加载问题时,精确性往往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因此引发了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发展。
1.2 弹塑性模型弹塑性模型的特点是在应力作用下,除了弹性应变外,还存在不可恢复的塑性应变。
应变增量。
分为弹性和塑性两部分,弹性应变增量用广义虎克定律计算,塑性应变增量根据塑性增量理论计算。
岩石流变的本构模型及其智能辨识研究
岩石流变的本构模型及其智能辨识研究岩石流变是岩土工程围岩失稳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岩石流变的本构模型”这一中心课题,从模型的构建和辨识两个方面进行了创造性研究。
为使预定的研究工作能顺利开展,首先整修了本实验室现有的两台CFQ-1型单轴蠕变试验仪,并对其中的一台蠕变仪进行了改装,使之不但能进行岩石的单轴蠕变试验,而且能进行结构面的直剪蠕变试验。
此外,还自行研制开发了一台用于软岩流变研究的蠕变-松弛耦合试验仪。
为了克服软岩试件加工成型的困难,研究了一种以石蜡、大理石砂和凡士林等为原料的软岩相似材料,该材料与自然界泥页岩等较软弱岩类具有十分相似的力学性质,适合于作软岩的流变试验研究。
进行了软岩的不含结构面、含倾角为0°、15°、30°、45°结构面试件的相似材料逐级加卸载蠕变试验,提出了一种可用来描述软岩复杂非线性流变力学行为的新的复合力学模型。
由此出发,详细探讨了软岩蠕变的结构效应,获得了该复合力学模型参数值与结构面倾角值之间的非线性回归函数关系。
在本实验室原有试验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软岩流变的尺寸效应。
据某工程现场砂质页岩不同尺寸岩样的单轴蠕变试验结果,以萨乌斯托维奇模型为该类岩石的流变力学模型,研究了其本构参数的尺寸效应,获得了试件尺寸与流变模型本构参数值间的量化关系。
由此探讨了对工程岩体作连续性假设时涉及的连续微元尺寸概念及所适用的岩体范围。
进行了结构面的逐级加卸载压剪蠕变试验,对结构面蠕变力学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描述结构面复杂非线性流变力学行为的新的复合力学模型。
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结构面流变的表面粗糙度效应,获得了此复合模型力学参数值与结构面表面粗糙度值之间的非线性回归函数关系。
采用新研制的蠕变-松弛耦合试验仪,进行了软岩的蠕变-松弛耦合试验,探讨了该仪器简单实用的工作原理,获得了如下结论:所研制的试验仪能用于软岩长期强度的测定及流变本构方程参数的确定:其加载方式有单级加载和逐级加载两种方式,其中后者用于软岩长期强度的确定时更为客观科学;该仪器用时较省、操作简便、稳定性好、精度较高,所得结果偏于安全,可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课件
考虑了应力和应变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适用于大应变情况。
塑性本构模型
理想塑性本构模型 弹塑性本构模型
岩石材料的变形特性
01
02
03
岩石的弹性变形
岩石的塑性变形
岩石的破裂
03
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 建立
CHAPTER
基于物理基础的岩石本构模型
物质连续性假设
物理基础
弹性常数
经验本构模型
课程内容概述
包括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物理基础、数学模型建立、模型参数确定方法、模型在岩石工程中的应用及局限性等。 其中,重点讲解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和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同时介绍模型在岩石工程中的应 用案例及局限性。
02
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 基本概念
CHAPTER
弹性本构模型
线性弹性本构模型
04
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的 参数确定和验证
CHAPTER
参数确定的方法
实验测定
通过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测定材 料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
度等参数。
反演分析
利用已知的地质资料和工程数据, 采用反演分析方法确定模型参数。
数值模拟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型参数 的拟合和优化。
模型验证的方法和步骤
数据来源
基于实验数据
参数拟合 局限性
唯象本构模型
现象描述
材料常数
唯象本构模型主要基于实验现象的观 察和描述,对岩石的弹塑性行为进行 建模。
唯象本构模型的材料常数通常根据实 验测定,如剪切模量、体积模量等, 用于描述岩石的弹塑性行为。
屈服条件
唯象本构模型通常基于屈服条件,如 Mohr-Coulomb准则、DruckerPrager准则等,描述岩石的屈服行为。
岩石材料的蠕变实验及本构模型研究
岩石材料的蠕变实验及本构模型研究流变学作为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材料在应力、应变、温度、辐射等条件下与时间因素有关的变形规律,所涉及的内容包括蠕变、应力松弛和弹性后效等。
蠕变是影响岩体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软弱岩石在受到较低水平的应力作用时,就会产生明显的蠕变现象,如软岩巷道中的底鼓,即使是很坚硬的岩体,在高应力作用下同样会产生蠕变,从而影响到工程的功能和使用。
因此,需要对岩石材料的蠕变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力求从本质上揭示其蠕变行为的特征。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到了盐岩的基本力学参数,并研究了盐岩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力学特性和蠕变行为。
以经典蠕变模型为基础,结合分数阶微积分理论,构建了一个新的蠕变模型,并利用盐岩、泥岩和煤岩的蠕变实验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
(1)对盐岩材料进行了多组单轴和三轴压缩实验,并在每组实验中选取三个试样重复进行实验,以此来降低实验的随机性和试样个体的差异性。
结果三个试样的测试结果比较接近,此批试样的个体差异性较小。
此外,常规压缩实验的结果还表明随着围压的增大,抗压强度和最大应变会随之增大。
(2)在单轴蠕变实验中,选取了四个轴压水平来进行实验,分析了不同轴压对蠕变的影响。
当轴压水平越大时,加速蠕变阶段就会越早地出现,并且稳定蠕变应变率也会越大。
与单轴蠕变相比,当材料受到一个较小的围压作用时,其蠕变行为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蠕变应变率大幅下降、蠕变时间大幅增长、加速蠕变阶段缺失等。
(3)通过分析不同应力条件下的蠕变应变率可以发现,稳定蠕变应变率与轴压大小呈线性关系,加速蠕变应变率与轴压大小也呈现出正相关性。
此外,蠕变等时曲线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轴压大小对蠕变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
相反,围压会明显地降低蠕变应变率并抑制蠕变行为的发展。
(4)结合分数阶微积分理论构建了一个新的非线性蠕变模型,并利用广义塑性力学理论和张量分析理论对新模型在三轴应力状态下的蠕变方程进行了推导。
以盐岩实验数据为基础,对蠕变模型的参数进行了辨识,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完整word版)岩石本构模型-4.3
岩石材料本构模型建立方法一、岩石本构模型的定义岩石本构关系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应力或应力速率与其应变或应变速率的关系。
岩石变形性质为弹塑性或粘弹塑性变形,变形性质主要通过本构关系来反映,本构关系,即研究弹塑性或粘弹塑性本构关系。
岩石是一种非均匀的各向异性的材料,内含微裂纹,有时还有宏观的缺陷如裂纹、空穴、甚至节理等。
对这些缺陷存在且材料对缺陷敏感时往往容易发生事故。
脆性材料不同于韧性材料,对缺陷十分敏感。
由于岩石结构非均质和非连续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成熟的岩石力学本构关系。
研究岩石本构关系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1)唯象学方法①用实验或断裂理论研究岩石的破坏准则。
其基本点是假设在强度极限以前岩石本构关系可以近似用线性关系描述;②塑性力学,流变力学及损伤力学方法。
塑性力学有经典和广义塑性力学两部分。
经典塑性力学理论主要适用于金属材料,广义塑性理论适用于岩石材料。
内时理论和流变力学在描述岩石时效方面的特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损伤力学是以微观裂纹为出发点来深入研究介质的力学形态,及基础是内变量理论。
(2)物理力学机理方面岩石在初始状态下呈现微观缺陷,在本构理论中必须考虑其影响。
依据一定的细观或微观力学机理,建立细观或微观力学模型,并借助于一定的宏观力学方法以建立宏观本构关系。
建立岩石本构关系一般通过两个途径:①利用岩石单轴或三轴试验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数理统计的回归方法建立本构方程;②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某种基本假设,从而建立一个力学模型,并推导出相应的本构方程。
二、岩石的本构关系分类本构关系分类以下三类:①弹性本构关系:线性弹性、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②弹塑性本构关系:各向同性、各向异性本构关系。
③流变本构关系:岩石产生流变时的本构关系。
流变性是指如果外界条件不变,应变或应力随时间而变化的性质。
2.1 岩石弹性本构关系1. 平面弹性本构关系2. 空间问题弹性本构关系2.2 岩石塑性本构关系塑性状态时,应力-应变关系是多值的,取决于材料性质和加-卸载历史。
“动–静”耦合加载围岩变形大型立体模拟研究
第33卷第10期岩土工程学报Vol.33 No.10 2011年10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ct. 2011 “动–静”耦合加载围岩变形大型立体模拟研究伍永平1, 2,吴学明1, 2(1. 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54;2. 西安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为了探讨地下巷道围岩破坏过程与机制,利用自制的大型三维立体模拟装置与“声–光–力”多元指标实时测试系统,完成了恒定与可变围压下的“动–静”耦合加载试验。
对宁夏鸳鸯湖矿区复杂地质模型开挖中扰动区内围岩内部裂隙发育、损伤及破坏形态进行光学LCD式内窥摄影和结构演化过程进行实时追踪,对围岩局部化损伤的声发射特征规律进行对比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载荷和开挖时步条件下,复杂围岩变形与破裂在不同加载阶段、不同层位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渐变性,而声发射活动经历“贫瘠期-活跃期-回档期-沉寂期”后,事件数减少,持续时间增长,围岩极有可能会出现局部衍生灾害,进一步揭示了复合围岩局部持久性变形特征。
关键词:矿业工程;“动-静”耦合加载;围岩变形;立体模拟;多元测试系统中图分类号:TD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548(2011)10–1504–07作者简介:伍永平(1962–),男,陕西汉中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矿山压力及围岩灾害防治的科研及教学工作。
E-mail:***************。
Large-scale 3D simulation of rock-mass deformation understatic-dynamical coupling loadingWU Yong-ping1, 2, WU Xue-ming1, 2(1. Key Laboratory of Western Mine & Hazard Prevention,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2. School ofEnergy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Abstract: To explore the damag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underground roadway, by using a large-scale three-imensional simulation device and a real-time test system with acoustic-optics-pressure multiple indicators, dynamic-static coupling loading is completed under constant and variable confining pressures. The crack growth, damage and failure modes as well a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structures in the region of excavation disturbance surrounding are real-time tracked by LCD-type optical endoscopic photography in complex geological model of Yuanyang Lake mining area, Ningxia, and the rules of acoustic emission in localized damage in surrounding rock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plex rock deformation and fracture at different loading stages and different horizons have certain similarity and gradual nature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weights and excavation steps. After the acoustic emission events have undergone barren period-active period-back to schedule-quiet period, the number of events begin to reduce, the endurance period grows, and partial derivative disasters are most likely to appear, which further reveals the local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sistence in the complex surrounding rock.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 dynamic-static coupling loading; rock deformation; 3D simulation; multiple test system0 引言研究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问题,除了开展现场动态监测[1-2]和进行数学数值分析[3]外,利用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也是极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4-5]。
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破坏的应变能密度准则及突变理论分析
FAILURE CRITERION OF STRAIN ENERGY DENSITY AND CATASTROPHE THEORY ANALYSIS OF ROCK SUBJECTED TO STATIC-DYNAMIC COUPLING LOADING
LI Xi-bing,ZUO Yu-jun,MA Chun-de
,26]
人们提出了很多破坏准则来预测各种材料在各 种加载条件下的破坏,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基本的依 据。目前在岩石力学领域中,对岩石在单独承受静 载作用时破坏准则的研究已经比较深透 定进展
[8,10~21] [1~9]
,对单
独承受动载作用时岩石破坏准则的研究也取得了一 。理论和试验都表明,岩石在承受动、 静载荷时,其力学特性和破坏规律有较大差异,岩 石的破坏准则也是有差别的。事实上,在工程实践 中有相当一部分岩石,如矿岩的开挖,特别是深部 采矿中,矿岩在承受动载荷作用之前,已经处于一 定的静应力或地应力状态之中。然而,动载荷对静 应力作用下岩石破坏准则的影响的研究显得相对不 足,因此,这些岩石在动静组合载荷作用下的破坏 准则的研究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到目前为止,对于受静载荷作用的岩石在动载 作用下的破坏准则的研究,仅知有少数学者利用 动力三轴试验机进行过加围压的岩石三向抗压试 验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Safety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Abstract:The applicability of a failure criterion for the strain energy density of rock under static-dynamic loading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critical value of strain energy density of rock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preceding irreversible deformation process and current environmental state;and the irreversible deforma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nonelastic deformation,damage and other possible intrinsic dissipative mechanisms of rock in a mechanical system;and volume deformation energy associated with hydrostatic stress effects can not be neglected on some stress states. Using mechanical model to represent the reduction of elasticity,occurrence of inelasticity deformation and effect of loading rate are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mechanical model,the critical value of strain energy density of rock under static-dynamic loading is derived. According to the catastrophe model for impact buckling of static-loading structures,a new catastrophe model for impact disturbance fragmentation of a rock system under static loading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rock failure under static-dynamic coupling loading ulteriorly. Finally,by using of the Instron electro-hydraulic and servo-controlled material testing machine and adopting low-cycle-index fatigue loading method,the test of red sandstone failure with medium strain rate under
岩石力学第四章岩石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PPT课件
介绍了岩石本构关系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以及不同类型本构关系的适用范围和局 限性。
介绍了岩石强度理论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以及不同类型强度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局 限性。
岩石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的实验 研究
介绍了实验研究在岩石本构关系与强度理 论中的重要性,以及实验研究的方法和步 骤。
岩石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的应用 实例
岩石力学第四章:岩石本构关系与 强度理论
目录
• 引言 • 岩石本构关系 • 岩石强度理论 • 岩石破坏准则 • 本章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课程背景
01
岩石力学是一门研究岩石材料在 各种力场作用下的行为和性能的 科学。
02
本章重点介绍岩石的本构关系和 强度理论,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 定基础。
本章目标
探索新的应用领域
将岩石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如环境工程、地质 工程和地震工程等,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多帮助。
结合数值计算方法
将岩石本构关系与强度理论结合数值计算方法,实现更加高效、精确 的数值模拟和分析,为工程设计和优化提供更多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3
该准则适用于分析简单应力状态下的岩石破坏, 但在复杂应力状态下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应变能密度准则
应变能密度准则是基于岩石在受力过 程中储存的应变能密度来描述其应力 状态。
当应变能密度达到一定阈值时,岩石 会发生破坏。该准则适用于分析岩石 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破坏机制。
莫尔-库仑强度理论
01
莫尔-库仑强度理论是岩石力学中最常用的强度理论之一。
弹性本构关系
描述
弹性本构关系描述了岩石在受力后立即发生的弹性变形阶段的应力应变关系。
包含应变率的本构模型
包含应变率的本构模型1.引言1.1 概述:本文将重点讨论包含应变率的本构模型的相关内容。
本构模型是描述材料力学性质的数学模型,它可以通过数学方程来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行为规律。
应变率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量,用于描述应变的变化速率,在本构模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本构模型中,通常假设材料的力学性质是与应变率无关的,即材料的应力仅仅与应变有关。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需要考虑应变率的影响。
例如,在高速冲击、快速变形和动态加载等情况下,材料的应变率变化较大,忽略应变率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可能导致预测结果的误差。
因此,引入应变率的概念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包含应变率的本构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材料在复杂加载条件下的行为规律,并提高对材料性能的预测能力。
通过考虑应变率,本构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一些特殊现象,例如应变率硬化、应变率软化等。
本文将首先介绍本构模型的定义和作用,了解其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随后,将重点讨论应变率在本构模型中的重要性,探究应变率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和如何合理地引入应变率。
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展望应变率在本构模型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包含应变率的本构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对材料力学性质的建模和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应变率在本构模型中的重要性,为更准确地描述材料在各种复杂加载条件下的力学行为提供参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通过对包含应变率的本构模型进行论述来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文章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其中概述本构模型的定义和作用,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在此部分中,我们将解释本构模型的基本概念,并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动机。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主要讨论本构模型的定义和作用,以及应变率在本构模型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详细阐述本构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建模方法,并探讨应变率在本构模型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将深入研究应变率在本构模型中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讲课资料
4、弹塑性本构方程
塑性状态时应力-应变关系是多值的,取决材料性质和加载
-卸载历史。
1)全量理论:描述塑性变形中全量关系的理论,称形变
理论或小变性理论。
汉基(Hencky)、依留申等依据类似弹性理论的广义胡克 定律,提出如下公式:
xx m 2Gxx m,xy Gxy
yy m 2G yy m ,yz Gyz
一、非线性弹性理论
在岩石力学中使用弹塑性理论是将岩石介质看作是一 种连续介质,严格来说,岩石介质的应力-应变关系都 是非线性的。
本构关系是关于一个物质质点的力学性质,一般认为 他是与应力和应变有关,而与应力梯度和应变梯度无 关。为了直观的描述质点的状态,引入应力空间和应 变空间两个概念。
用Cauchy方法给出的本构方程
和 dij K t2 3G t dkkij2G tdsij
式 中 : E t 是 材 料 的 切 线 杨 氏 模 量 ; v t 是 切 线 泊 松 比 ; K t 是 切 线 体 积 模 量 ; G t 是 切 线 剪 切 模 量 ;
二、应力空间表述的弹塑性本构 关系
1、应力-应变关系的多值性 同一应力有多个应变值与它对应,本构关系采用应力
硬化材料的屈服面模型
(1)等向硬化-软化模型:塑性变形发展时,屈服面做均匀 扩大(硬化)或均匀收缩(软化),如果 f * 0是初始屈服面,
那么等向硬化-软化模型的后继屈服面可表示为
ff*ijH 0
(2)随动硬化模型:塑性变形发展时,屈服面的大小和形状
保持不变,仅是整体的在应力空间中做平动,其后继屈服面可
按Cauchy方法可以这样定义弹性介质:在外力作用下, 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和应变状态之间存在着一一对 应的关系,弹性介质的响应仅与当时的状态有关,而 与应力路径或应变路径无关,假设了应力和应变都是 瞬时发生的。
北京交通大学高等岩石力学2岩石的强度理论与弹塑性本构模型
主要内容: 岩石的非线性弹性本构 岩石的弹塑性本构 岩石的弹塑性耦合现象 岩石的强度理论
2.1 岩石的非线性弹性本构
弹性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在外力 卸除后,变形可以完全恢复的特性,具有这种特性 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按着Cauchy方法定义:弹性体内各点的应力状 态和应变状态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
d ij
1 t
Et
d ij
t
Et
d kk ij
或
d ij
K
t
2 3
Gt
d
kk
ij
2Gtd ij
在岩土工程计算中使用比较多是Duncan-Zhang模型
1
3
a
1 b1
1 3
(1 3)u
Ei
1
(1 3 ) 1
1 0
deij
deiej
deipj
1 2G
dSij
dSij
③ 基于Pramdtl-Reuss流动法则的增量本构
d ij
1 2
E
d
m ij
1 2G
dSij
dSij
塑性应变增量用塑性势函数表示
d
p ij
deipj
d
g
ij
若屈服函数为f,则 f=g 时为相关流动法则; f≠g 为非相关流动法则
若岩石的破坏符合M-C准则,则
(1 3 ) f
2c cos 2 3 sin 1 s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 第5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 ol.25 No.52006年5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May ,2006收稿日期:2004–12–02;修回日期:2005–04–1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472134,50490274,50490272);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05FJ2004,05FJ4121)作者简介:李夕兵(1962–),男,博士,1983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现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采矿与岩石动力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E-mail :xbli@中应变率下动静组合加载岩石的本构模型李夕兵,左宇军,马春德(中南大学 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摘要:阐述动静组合加载岩石的本构模型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岩石动态本构模型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
采用组合模型研究方法,将统计损伤模型和黏弹性模型相结合,分别建立中应变率下一维和三维受静载荷作用岩石在动载荷作用下的本构模型(动静组合加载本构模型)。
对一维动静组合加载本构模型用不同静应力的相关试验进行验证,其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本构曲线与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对于三维动静组合加载本构模型,采用动力三轴试验机加围压时对应的岩石动载本构关系进行验证。
关键词:岩石力学;动载荷;动静组合加载;中应变率;本构模型;损伤;黏弹性中图分类号:TU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6)05–0865–10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 UNDER COUPLED STATIC-DYNAMICLOADING WITH INTERMEDIATE STRAIN RATELI Xibing ,ZUO Yujun ,MA Chunde(School of Resources and Safety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China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study on constitutive model of statically loaded rock under dynamic loading is expounded ,and the methods of dynamic constitutive model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tudying. By way of combining statistic damage model and viscoelastic model ,uniaxial and triaxial constitutive models of statically loaded rock under dynamic loading(coupled static-dynamic constitutive model) with intermediate strain rate are established. The verification experiment on 1D coupled static-dynamic constitutive model under different static loadings is designed and performe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good agreement between experimental stress-strain curves and theoretical stress-strain curves. The 3D theoretical stress-strain curves under different strain rates are verified by test data.Key words :rock mechanics ;dynamic loading ;coupled static-dynamic loading ;intermediate strain rate ;constitutive model ;damage ;viscoelasticity1 引 言在岩石力学领域中,对岩石在单独承受静载作用时破坏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且对单独承受动载作用时的岩石本构特征及破坏特性等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10]。
理论研究和试验结果都表明,岩石在承受动、静载荷时,其本构关系和力学特性有很大差异[11~16]。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受静载荷作用的岩石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与破坏规律(即动静组合加载问题)的研究还不多,其中主要有某些学者[17~20]利用动力三轴试验机进行的三向岩石抗·866·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年压试验所得到的一些与三向静压缩不同的结论。
特别是对于同一方向的动静组合加载的研究,或在此基础上考虑不同围压影响的研究,还较少见报道[21~24],并且只是关于动静组合加载下岩石的破坏与断裂的研究。
此外,在动载荷研究方面,目前有关岩石类材料在低应变率(ε&<10-4 s-1)和高应变率(ε&>102 s-1)下的试验和理论分析较为广泛,界于这两者之间的中应变率下的类似研究,因受试验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其研究也相对较少[19]。
事实上,在工程实践及自然界中,如矿岩开挖、岩爆、滑坡等,有相当一部分岩石在承受动载荷作用之前,已经处于一定的静应力或地应力状态之中。
例如,在地下岩体工程中,地应力是不可忽略的,一般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的高地应力下的矿产开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爆破作业是否对上一阶段或下一阶段采场中矿柱的承载强度有影响,自然地震或崩矿过程产生的人工地震是否会使矿柱突然失稳以及如何诱发巷道或采场的岩爆,这些情况对采场人员的工作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矿柱的这种受力状态可以用同一方向上的动静组合加载来模拟,这比单考虑动载作用或只考虑静载作用更有实际意义。
同样,矿岩的采掘,可以用二维和三维静载荷的岩石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动静组合加载来模拟,这也比只考虑动载作用或只考虑静载作用更能反映工程实际。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设计大型桥梁的承载力时,不但要考虑桥梁及过往车辆等大型设备的自重,还要考虑各种交通工具行驶时产生的低频振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房屋的地基不仅要考虑承载房屋自重,还要考虑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动静组合加载问题。
此外,受高地应力的深部岩体在开采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动载荷的影响,在某一方向卸载的条件下,还要受卸载的影响,这些也是动静组合加载问题。
所以,对静载荷与动应力联合作用下的岩石本构特征及破坏特性展开研究,对岩体工程的安全评价及矿岩的高效采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大量研究结果[25~33]表明,岩土类材料的变形不仅与所受应力状态有关,而且与应变率有关。
以往考虑应变率效应的动态本构方程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4种方法:经验和半经验方法[34~36]、机械模型方法[37,38]、损伤模型方法[28,39,40]和组合模型方法[29,33,41~43]。
其中单仁亮等[33]采用组合模型方法得到的本构曲线与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不能反映岩石的初始受力状态的变化。
为此,本文将采用类似单仁亮等[33]所建立的组合模型方法,来探讨中应变率下受静载荷作用岩石在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规律。
2 受静载荷作用岩石在动载荷作用下的本构模型2.1基本假设(1) 在中应变率下,忽略惯性效应对岩石本构关系的影响[1]。
(2) 岩石单元同时具有统计损伤特性和黏性液体的特性,因而可以把岩石单元看成损伤体Da和黏缸bη的组合体,其组合体模型见李夕兵等[44]。
(3) 损伤体Da具有各向同性损伤特性,在损伤之前是线弹性的,平均弹性模量为E,强度服从参数为(m,α)的概率分布。
损伤参数D按照岩石的受力状态可表示为以下两种形式:①一维加载[29,45]时,有])/(1]exp[)/[(1aammDαεαε−+−=(aε≥0) (1a)②二维和三维加载[33,46]时,有])/(exp[1amDαε−−=(aε≥0) (1b) aσ-aε本构关系可表示为)1(aaDE−=εσ(aε≥0) (2)(4) 黏缸没有损伤特性,遵循的本构关系[37,38]为t d/dbbεησ=(3)(5) 单元体在损伤之前是黏弹性体。
(6) 单元体在损伤之前,σ-ε本构关系符合线性微分方程,此时可近似认为应变叠加原理有效[35,36]。
(7) 本构关系可由黏弹性体本构关系根据应变等效原理[40]得到。
2.2受一维静载荷作用岩石在动载荷作用下的本构模型组合体中损伤体和黏缸的应力及应变满足如下关系:第25卷 第5期 李夕兵等. 中应变率下动静组合加载岩石的本构模型 • 867 •⎪⎭⎪⎬⎫=+==+=b1212a b 1a εεεεεσσσσ (4)将损伤体和黏缸的本构关系代入式(4),可得组合体的本构关系为⋅−=−+−+)1()]1()1([221D E D E D E σση& ])1([1εεηD E −+& (5) 从式(5)中可以看出,组合体的损伤本构关系可由黏弹性本构关系用有效弹性模量)1(D E −代换损伤体在损伤之前的弹性模量E 得到。
为了对式(5)进行求解,先不考虑其损伤特性,由式(5)得到组合体的黏弹性本构方程为)()(1221εεησσηE E E E +=++&& (6) 假设动载荷开始时0=t ,由于岩石受静载荷作用,其受力状态为非零状态,即0=t 时,0)0(εε=,S =)0(σ。
考虑该初始条件,由拉普拉斯变换可得 ττεηεστηd e)()()()( 0022020021−++−∫+−+=+t t E E tt Et t E t t(7)式中:0t 为岩石受力状态为零的时刻,也是静载荷开始加载的时刻,此时有0)(0=−t σ,0)(0=−t ε(−0t 表示从小于0t 值的方向趋近于0t 的时刻)。
当Ct t t t +=+=+0r 00)()(εεεε时(C 为平均应变速率,为常数),由式(7)可得+⎟⎟⎠⎞⎜⎜⎝⎛+−++⎟⎟⎠⎞⎜⎜⎝⎛+−+=+⎟⎠⎞⎜⎝⎛++−+− e e 1)]([)(0r 21021)(21021222122r 00t C t E E t EE E E C E E E E E E E t t t εηηηεεεσ 021e)(22122t E E E E CE ηη+−+ (8)式中:)(r t ε为动静组合载荷加载时产生的应变,0ε为假想动静组合载荷值S 产生的初始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