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动物考吉学研究——读《动物考古学(第二版)》
2013.行进中的中国动物考古学
中国文物报/2013年/2月/1日/第004版悦读行进中的中国动物考古学吕鹏在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对动物遗存的鉴定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依据“将今论古”的原则,比对现生动物骨骼和牙齿标本直接关系到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鉴定结果。
除了收集和比对现生动物标本之外,我们需要大量查阅动物骨骼图谱。
早在1870年,英国学者威廉・亨利・佛劳尔(William・Henry・Flower)就出版了《哺乳动物骨骼指南》(An introduction to the osteology of the Mammalia)一书。
20世纪以来,欧美学者更加注重动物骨骼图谱的编写,进而推进了动物考古学在欧美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扩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动物考古学在我国的开展,我国学者陆续翻译了《哺乳动物大型管状骨检索表》(前苏联古生物学家B.格罗莫娃著,刘后贻等翻译,1960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和《动物骨骼图谱》(瑞士动物考古学家伊丽莎白・施密德著,李天元翻译,1992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两本图谱成为中国动物考古学学者进行动物遗存鉴定时必备的参考书。
在我国学者编写出自己的动物骨骼图谱之前,我们需要借鉴和学习国外同仁编写的动物骨骼图谱,以从基础研究的层面深化我国动物考古学的发展,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国外动物骨骼图谱类书籍的翻译工作停滞不前,直至今日,我们欣喜地看到由侯彦峰、马萧林翻译的《哺乳动物骨骼和牙齿鉴定方法指南》(Mammal bones and teeth. 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methods of identification)出版。
《哺乳动物骨骼和牙齿鉴定方法指南》一书的作者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的西蒙・赫森(Simon・Hillson)博士。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为生物考古学,尤以人骨和牙齿研究为主。
在他看来:骨骼构成了生物考古研究的主要证据,而牙齿因其坚硬从而易于保存的特点,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包括动物种属、个体、性别、死亡年龄、幼年乃至成年的生长年表、依据磨损和疾病情况推测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和饮食状况、利用牙齿尺寸和形状的微小区别来推测生物进化和迁徙史等)。
考古动物群研究中的埋藏学视角
考古动物群研究中的埋藏学视角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双权高星--------------------------------------------------------------------------------【保护视力色】【打印】【字号大中小】2008-08-01 18-23考古动物群是由原始动物群经过死亡、埋藏而形成的一个考古材料集合体。
在这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各种自然营力和人类作用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改变动物群的面貌,从而导致考古动物群与原始动物群之间的差异。
因此,对于史前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动物化石而言,我们应该尝试以埋藏学的视角看待考古遗址的形成过程、以动态的眼光分析考古动物群的形成、发展与衍变。
以下我们结合国内外近期的一些研究成果,以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最为常见的几种埋藏学过程为重点,分析探讨它们在考古动物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影响方式。
水流作用水流一般以筛选方式作用于动物骨骼。
肋骨、脊椎等重量较轻的动物骨骼单元可以被水流搬运至更远的地方,而那些相对较重的骨骼则会留在原地或者仅仅运移较短的距离,从而改变动物群的结构与组成。
研究流水搬运作用不仅可以提供古生态方面的重要资料,如古水流方向与速度等,而且有助于获取水流对考古动物群的作用方式、影响程度等方面的埋藏学信息,从而为遗址历史的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学者沃里斯(M.Voorhies)进行了动物骨骼的流水搬运实验,并依据实验结果成功创立了水流搬运作用下的3个动物骨骼分选组合。
一般情况下,在水流相对平稳时,沃里斯的实验结果具有指导意义。
但由于考古遗址形成时水动力条件存在差异,考古动物群的最终面貌可能与沃里斯的水流分选组不尽一致,有时还会产生较大的偏离。
例如:当水流的速度特别大,或者为粘滞性流体(如泥石流)的时候,骨骼的搬运方式可能会表现为同时运动、混杂堆积,从而形成完全有别于正常情况下的搬运组合。
动物考古整理
动物考古整理第一部分 动物考古概论一、什么是动物考古?定义:动物考古是研究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学科,其主要目标是理解人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种群之间的关系。
二、命名• 民族:混血(交叉学科)• 家庭成员(血统):考古学、动物学、人类学、生态学、埋藏学、地理学、历史学三、研究材料• 研究内容 :骨骼、牙齿、角、蛋壳、毛发、羽毛、鳞片、昆虫、寄生虫、虫卵、粪便、血迹、鞭虫卵、DNA、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四、动物考古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史前年代序列(动物群的构成、绝灭种)• 复原古环境和古气候 (生物学、生态学)• 遗址的形成过程(埋藏学)• 取食方式(狩猎?食腐?)/生业经济模式(狩猎采集/畜牧/农业、动物驯化和家畜的出现、食物构成、食物的加工方式、消费模式 )• 动物驯化与“次级产品”的利用(毛、乳品、血 、畜力)• 社会层面(仪式、葬俗、祭祀、占卜、宠物、社会分层、交换与贸易)• 手工业(骨角器、艺术品、装饰品)五、动物考古研究的流程• 材料获取:取样– 手选à 较大的标本– 筛选:小动物,资料有效保存,更多信息• 记录• 鉴定与观测(种属、部位、年龄、性别、骨骼保存情况:完整/破碎、破碎模式) –测量鉴定很重要,分析和研究更重要六、动物考古学简史• 欧美:开始、形成、发展、成熟四个阶段• 19世纪:开始期– 人们对动物遗骸的关注几乎与考古学同时,发现一些燧石工具与绝灭动物共存。
18世纪达尔文进化论和地质学、地层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石器所代表的人类文化比圣经记载的历史早得多。
– 以绝灭动物为“标准化石”,根据人类留下的遗物形状与共出的动物群的种类来认识遗址的相对年代。
– 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 法国人爱德华∙拉代和英国人亨利∙克里斯蒂把法国西北部的旧石器时代分为: – 1. 洞熊时代– 2. 猛犸象、披毛犀时代– 3. 驯鹿时代– 4. 原始牛、野牛时代• 20世纪初‐40年代:形成期– 考古学研究目的:建立年代框架、复原文化史和复原古气候环境。
[考古学,动物]走进动物考古学研究
作者在第四章介绍了与动物考古学相关的生态学知识。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每种动物都有特定的生态位和生活史对策。生态位是指生物与其所在的环境发生的所有关系;生活史对策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变化,它包括动物的繁殖、生长和发育、性成熟、照顾幼崽和衰老等方面。这对古代人类的狩猎活动很有帮助,可以被动物考古学家用来推测人类当时的行为。在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相联系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因素、食物网、生产率、丰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是群落生态学要研究的问题。关于均匀度,我国有学者对其在动物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有过介绍(1),还有学者用分异度和均衡度分析遗址周围的野生动物资源,进而探讨人类的生业模式②。
有两类方法从骨骼的角度估算古代人类的食物组成。第一类方法是估算一个完整个体的肉量。怀特(White)通过文献并结合具体实例考证鸟类身上的肉量占总重量的70%,哺乳动物的占50%。用每种动物的体重乘以百分比,就可以得到这种动物的肉量。一个个体的肉量乘以最小个体数,可以求得这种动物对古代人类肉食贡献的总量。第二类方法由里德(Reed)发明,根据出土骨骼的重量复原肉量。我国有学者针对这两种计算方法做过比较研究,认为它们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⑤。
作者在第五章主要讲述动物骨骼在人类使用遗址时、遗址被废弃后、考古学家发掘及整理时发生的埋藏学变化。骨骼发生的埋藏学改变分为初期变化和后续变化两种。初期变化发生于动物被捕获、人类利用动物、骨骼被掩埋的过程中;后续变化是发掘和整理资料时造成的变化。古代人类的某些行为是一级改变的原因,如捕捉动物、宰杀动物、剥皮、肢解、烹饪、烧烤、制作工具等。我国学者曾通过实验观察人类吸髓与动物啃咬形成的碎骨具有不同的特征③。古代动物的一些行为,如食肉动物和啮齿类动物啃咬、大中型动物踩踏等,以及气候、温度、土壤ph值等非生物因素也是诱因。除需要注意初期变化,后续变化对动物考古学家进行解释也有影响。以发掘方法为例,是否采用筛选法或浮选法,对发掘者能否收集到微小骨骼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鉴定结果和结论。
西北地区动物考古学综述
西北地区动物考古学综述古气候学作业西北地区动物考古学研究综述学号:20120922630方向:环境考古姓名:任乐乐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西北地区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开展和国内外考古工作者对出土动物骨骼遗存的逐渐重视,这一地区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不仅单个遗址骨骼遗存鉴定报告持续发表,而且不断壮大的动物考古学家队伍还力求拓展该区域家畜起源等专题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以便更好的研究西北地区古代人类的生存环境,生业模式以及人与动物的各种关系。
关键词:西北地区;动物考古学;研究状况;生存环境;生业模式动物考古学,是考古学与动物学相结合的一门科学,通过对从人类各个历史时期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鉴定与解释, 从而了解古代居民居址附近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生业模式以及[1]人与动物的关系, 也即用动物学的方法研究考古学的有关问题。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的动物考古学从无到有,从稚嫩走向成熟,走过了开始期,发展期,并不断成长成熟。
西北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考古内涵,蕴藏着古代人类的多重信息,在全国动物考古学术氛围的熏陶下,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基于总结我国西北地区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思考如何推动该区域整个考古事业的发展这个目的,本文尝试对迄今为止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动物考古学研究历史做一个概述和总结,以期更好的推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发展。
1.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对于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目标,中外学者的认识殊途同归。
不论是周本雄先生认为的可以揭示古代人们对食物的选择,狩猎和家畜饲养等方面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概况,以及居址周围的自然环[2]境;袁靖先生认为的认识各个地区各个文化的古代动物种类,了解古代人居住地附近的自然条件[3]和生态环境,探讨古代人与动物的关系,研究古代人的行为,还是日本学者西本丰弘先生认为的[4][5]通过动物遗存认识过去人的生活;美国学者克莱恩等认为的重建过去人的环境和行为,归根结底就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过去时空框架内理解动物遗存的本来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二是理解古人类行为的结构和功能。
动物考古——精选推荐
动物考古第一章一、基本知识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以生殖隔离为划分标准。
双名法:由瑞典博物学家林奈于18世纪标准化并推广的生物命名规则,物种的拉丁文学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
e.g.家犬Carnis(属名首字母大写) familiaris(种名首字母不大写) Linnacus(命名者), 1758(命名时间)三名法:亚种的拉丁文命名采用三名法,由属名、种名和亚种名三部分组成。
e.g.北方野猪Sus scrofa moupienensis(亚种、变种、变型的缩写ssp.(或subsp.)、v. (或var.)、f.,未定种为sp.)遗址中常见动物:长鼻目、啮齿目、灵长类、偶蹄目(猪、骆驼、水牛、砦羊、盘羊、獐、马鹿、山羊、水鹿etc.)、奇蹄目(马、犀牛、骡etc.)和食肉目(熊、狼、豺、虎etc.)。
二、骨骼与牙齿概述1、软体动物:一直是人类食物来源之一,也可作为装饰品、工具等,特别在海边、河边的贝丘遗址有大量发现。
特征:身体不分节,由五部分组成,即头、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
生长发育受水温和食物丰富度影响,分类主要依据贝壳的数量和形态,齿舌的数量、排列方式和形态,身体构造,神经节等。
瓣鳃纲:软体动物门,鳃成瓣状,身体由两瓣组成,两个贝壳,无头,足部像斧头,很发育。
可由放射肋/沟形态、铰合齿数量和排列、肌痕和外套线是判定种类的依据。
三目:列齿目、异柱目、真瓣鳃目。
腹足纲:软体动物门,只有一个螺壳,往往(朝右)旋转,头、足发育。
生长过程中身体、神经节会发生扭曲,产生不同种类。
螺层数目和形态、缝合线的深浅、壳口形态、口盖上的生长线是判定种类的依据),前鳃亚纲、后鳃亚纲、肺螺亚纲。
2、鱼外骨骼有鳞片、鳞质鳍条,为有机质,难以保存。
内骨骼为硬骨,可保存,其中头骨、咽齿、脊椎骨为考古遗址常见。
脊椎为双凹形,背、臀鳍或会骨化。
咽齿:咽齿为鲤科鱼类特有的结构,生于第五对鳃弓特化形成的咽骨上(鲢鱼、草鱼、青鱼、鲤鱼各自咽齿的不同)3、爬行动物侧生齿,不断生长不断脱落。
古代民俗分类法和动物考古研究_董宁宁
one hand, folk animal categories reflected humans’ perceptions of animals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also guided people ’s ex-
与
ploitation and treatment of animals, thus leaving tangible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Scientific taxonomy is employed to identify faunal
(Sus ) 野 猪 种 (Sus scrofa ) , 最 后 隶 属 于 家 猪 亚 种 (Sus
学分类法对出土的样本进行辨认, 是将科学分类法
scrofa.domestica ) 。 通 过 这 一 系 列 有 从 属 关 系 的 排 序 ,
视为辅助研究的工具, 而不是默认它就是古代的动
会
科学分类法消除了物种归类中可能存在的模糊性,
生
个层级单元可以包含多个下级单元。 一个物种不能
向 (比如考古研究中对自然科学学科越来越鲜明的
业
同时属于同一等级中的两个类别单元④。 以家猪为
技术性依赖),也同时受到研究者自身教育背景和意
例 , 在 科 学 分 类 法 中 , 它 首 先 属 于 动 物 界 (Animalia )
识形态的影响。 然而,科学分类法并不比民俗分类法
学分类法并不能如实反映古代的动物民俗分类 。 研究古代的动物民俗分类要求我们跳出已有的研究思路 、进一
步结合遗址中的相关背景、并使用多种研究手段来解读考古材料,以此实现从主位视角再现过去社会中人与动
生
第三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纪要
距 ,今 后需 大力 开展 人才 培养 工作 ,积极推 动 中外 合作 ,逐 步提 高我 国动物考 古 学研究
水平 。
・
古今 农 业 ・
・2 1 0 2午 第 3期 ・
上的增 长 与减少 、野 生动 物与 家养 动物 的 比
北 地 区 目前 已 出土 的大量先 秦 时期 的扬子 鳄 骨 骸遗 存进 行 了系统 研究 ,这 对 阐释 当地 的
D NA 研 究等 方法 也被 广泛 应用 于动 物考 古 。
吉林 大学 哲学 社会 科 学资 深教 授林 教 授在 会议上 回顾 了 中国考古 学 依据 学科 发展 的需
要 ,逐 步 由主要关 注人 工遗 迹 和遗 物到 注重
人所 留 ;陕 西考古 研究 院 的杨苗 苗对 西安 鱼 化寨 遗址 出土的不 同时期 ( 老官 台文化 、仰
韶文 化 和龙 山文化 )动 物遗存 进 行 了系统整
理研 究 ,其 中可 鉴 定 属 种 的标 本 为 8 0件 , 1
不可 鉴定 属种 的残 骨块 为 9 1 。这些 标本 3件 可分 为兽类 、鸟类 、鱼类 和蚌类 ,主要 以兽 类 为 主 ,至少代 表 2 个 属种 的 l 7个个 体 。 1 o 包 括 中 华 圆 田螺 、 圆 顶 珠 蚌 、 蚌 、鲤 鱼 、 鸟 、环 颈 雉 、金 丝 猴 、褐 家 鼠 、中华 鼢 鼠 、 中华 竹 鼠 ,草 兔 、狐 、 狗 、貉 、狗 獾 、 黄 鼬 、猫 、猪 、獐 、梅花 鹿 、马鹿 。通 过不 同 文化 堆 积层 中不 同动物 的出现与 消失 、数量
个方面 :
一
国动 物考 古学 研讨 会 在吉林 大 学边疆 考 古研 究 中心隆 重 召开 。本次 研讨 会 由吉林 大学 边
动物考古整理
动 物 考 古 整 理
第一部分 动物考古概论 一、什么是动物考古? 定义:动物考古是研究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学科,其主要目标是理解人类与其 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种群之间的关系。 二、命名 • 民族:混血(交叉学科) • 家庭成员(血统):考古学、动物学、人类学、生态学、埋藏学、地理学、历史学 三、研究材料 • 研究内容 :骨骼、牙齿、角、蛋壳、毛发、羽毛、鳞片、昆虫、寄生虫、虫 卵、粪便、血迹、鞭虫卵、DNA、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 四、动物考古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 史前年代序列(动物群的构成、绝灭种) • 复原古环境和古气候 (生物学、生态学) • 遗址的形成过程(埋藏学) • 取食方式(狩猎?食腐?)/生业经济模式(狩猎采集/畜牧/农业、动物驯化和 家畜的出现、食物构成、食物的加工方式、消费模式 ) • 动物驯化与“次级产品”的利用(毛、乳品、血 、畜力) • 社会层面(仪式、葬俗、祭祀、占卜、宠物、社会分层、交换与贸易) • 手工业(骨角器、艺术品、装饰品) 五、动物考古研究的流程 • 材料获取:取样 – 手选à较大的标本 – 筛选:小动物,资料有效保存,更多信息 • 记录 • 鉴定与观测(种属、部位、年龄、性别、骨骼保存情况:完整/破碎、破碎模式) –测量 鉴 定 很 重 要 , 分 析 和 研 究 更 重 要
六 、 动 物 考 古 学 简 史
• 欧美:开始、形成、发展、成熟四个阶段 • 19 世纪:开始期 – 人们对动物遗骸的关注几乎与考古学同时,发现一些燧石工具与绝灭动物共 存。18 世纪达尔文进化论和地质学、地层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石器所代表 的人类文化比圣经记载的历史早得多。 – 以绝灭动物为“标准化石”,根据人类留下的遗物形状与共出的 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 • 法国人爱德华∙拉代和英国人亨利∙克里斯蒂把法国西北部的旧石器时代分为: – 1. 洞熊时代 – 2. 猛犸象、披毛犀时代 – 3. 驯鹿时代 – 4. 原始牛、野牛时代 • 20 世纪初‐40 年代:形成期 – 考古学研究目的:建立年代框架、复原文化史和复原古气候环境。动物骨骼碎 片由于不能按年代顺序排列,往往不被重视。 – 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 – 清单,附录,缺乏功能的解释 – 例外:H. J. Smith, 参考印第安人食用的动物对遗址的动物遗存进行解释, 并对 骨制工具进行讨论。 – F. B. Loomis & D. B. Young, 动物遗存数量, 骨器, 通过动物种类在垃圾堆的 出现频率来推测它们的重要性, 鹿角+鱼骨讨论遗址占用的季节。 • Hargrave(1938)提出要保存所有的动物遗存, 并把它们交给动物学家去鉴定,不 能随意猜测。 • 方法论的完善体现在提出鉴定的准确性, 并要求对标本进行测量。 • 1950s‐60s:发展期 – 考古学家强调对考古资料要进行关联性和功能性的解释,从而重建过去的生 活方式。 – 另外,文化生态学(Steward 1955)的建立也是人们对动物遗存兴趣增加的一个 重要原因。研究文化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就需要考虑当地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 的作用。 – 研究目的变化:人与动物的关系 – 代表人物:T. E. White 把旧石器考古用于估算最小个体数 (MNI) 的方法介绍 给考古学家, M. R. Matteson 淡水贝研究, S. J. Olsen, P. W. Parmalee 等建立了一 种接近标准化和系统化的研究报告模式 • 1970s‐80s 成熟期 – 基础研究进一步发展,规范化,系统化,学科趋于成熟。 – 对理论和方法的讨论。 • 一系列图谱和综合论著的出版: • 1976 年,在法国举行的第九届史前学与原史学国际会议上,世界各国的动物考古 学家正式成立了国际动物考古学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Archaeozoology (ICAZ),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确认该学会为其下属的分支机构。 • 现状: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方法多样性,学科交叉的特点更为显 著
小麂秋季利用人工盐场的节律
动物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2015, 50(2): 169 ~ 175小麂秋季利用人工盐场的节律官天培①龚明昊②胡 婧③仇 剑④谌利民⑤陈万里⑤郑维超⑤宋延龄⑥①绵阳师范学院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绵阳 621000;②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北京100091;③广元市林业与园林局广元 628000;④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成都 610081;⑤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川 628109;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舔食盐分是野生动物的常见习性,但针对具体物种的研究较少。
我们于2013年秋季(9 ~ 10月份)利用4台红外触发相机在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小麂(Muntiacus reevesi)利用人工盐场的时间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
共收集照片记录398条,其中可鉴别性别的记录288条。
结果显示,小麂日均访问盐场(12.97 ± 2.14)次,舔盐高峰出现在8:00 ~ 9:00时以及14:00 ~ 16:00时,低谷分别出现在2:00时、6:00时以及21:00 ~ 23:00时。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小麂对距离公路较远的盐场访问次数显著高于近公路盐场[远离公路盐场(10.86 ± 2.25)次,近公路盐场(2.10 ± 0.58)次,t = 3.77,P = 0.001]。
不论以全天统计抑或按照不同时间段(上午、下午和夜间)分别统计,雌雄两性对盐场的利用强度均无显著差异。
我们仅发现在13:00 ~ 17:00时,雄性访问盐场的强度显著高于雌性(t =﹣2.47,P = 0.048),且在13:00 ~ 14:00时和15:00 ~ 16:00时出现两次访问高峰。
我们推测性别间的活动节律差异、体型差异以及雄性的干扰,均可能是雌性在下午时段降低盐场利用的原因。
人为活动对离公路近的栖息地干扰较强,因而影响了小麂对栖息地的利用,使小麂回避靠近公路的盐场。
浅谈动物考古学
浅谈动物考古学作者:邓春艳来源:《卷宗》2016年第04期摘要:动物考古学是动物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理论和方法涉及到多学科,主要目标是认识被古代人类利用的动物种类、复原古代环境的面貌及探讨古代人类的行为等,对考古学研究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动物考古学;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考古学意义;研究历程及前景1 什么是动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是将动物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通过研究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人类选择食物、狩猎、饲养家禽家畜等方面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概况。
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各个时期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研究目标是认识古代存在于各个地区的动物种类,复原古代自然环境,探讨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各种关系及古代人类的某种行为。
其特点是涉猎范围广泛、跨学科,涉及到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概念和方法。
研究过程主要包括田野发掘及标本搜集,后期整理、系统分类鉴定统计,并结合其他考古遗迹和遗存的专题分析和系统研究。
2 动物考古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动物考古学是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田野发掘工作的不断进步,收集和研究出土动物骨骼的工作正在逐渐增多,动物骨骼和陶器、石器一样,都是在古代被人类利用以后废弃的,它们反映了古代环境的某些现象和古代人类的一部分行为。
如果我们能在按单位全部采集这些动物骨骼和搞清楚它们所属的种类、年龄、数量。
性别及部位的基础上,认识其具备的特点,概括其内在规律,探索其形成的原因,进行认真的探讨,对于认识被古代人类利用的动物种类、复原古代环境的面貌及探讨古代人类的行为等都是大有益处的。
因此,通过动物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许多认识是无法通过单纯地研究传统考古学上的遗迹、遗物得到的。
3 我国动物考古学研究历程、现状与前景早在19世纪前期,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就开始于欧洲,而我国动物考古学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理论、方法和实施程度等方面与西方相比仍显得比较薄弱。
考古学与古代动物学研究
考古学与古代动物学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过程中,考古学与古代动物学一直是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和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动物考古实践课程设计
动物考古实践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动物考古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重要性。
2. 学生能掌握动物骨骼识别的基本技巧,对不同动物的骨骼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3. 学生能了解史前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以及动物在古代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科学方法,对动物骨骼进行分类和识别。
2. 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动物考古中的实际问题。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动物考古发掘模拟实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培养对动物考古学的兴趣,增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2. 学生能认识到动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保护动物、关爱自然的意识。
3. 学生能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课程针对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特点,以动物考古为主题,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其观察、思考、实践能力。
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教师可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介绍动物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其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价值。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考古与历史》2. 动物骨骼识别:- 讲解不同动物骨骼的特点,如形状、大小、结构等。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掌握骨骼分类和识别方法。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动物骨骼与化石》3. 史前人类与动物关系:- 分析史前人类狩猎、饲养动物的生活方式。
- 探讨动物在古代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如食物、工具、象征等。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史前人类与动物》4. 动物考古实践:- 组织学生进行动物骨骼发掘模拟实验,学习考古发掘的基本技巧。
- 小组合作,对发掘出的骨骼进行分类、识别,探讨史前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5. 总结与拓展:- 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巩固所学知识。
走进动物考古学研究--读《动物考古学(第二版)》
作者: 尤悦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出版物刊名: 南方文物
页码: 195-19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动物考古学 第二版 稳定同位素分析 考古学研究 科学出版社 伊丽莎白 西方学术界2007年
摘要:动物考古正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但是,国内目前还没有一本完整的、系统的动物考古学教科书。
伊丽莎白·瑞兹(ElizabethJ.Reitz)和伊丽莎白·维思(ElizabethS.Wing)编著的《动物考古学》讲授了动物考古学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在西方学术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动物考古学(第二版)》于2007年再版,增加了1999年到2006年的文献资料以及动物考古学研究涉及的新方法,如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古DNA研究等,是欧美著名的动物考古学教材。
经过我国动物考古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这本书的中译本已经交由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上半年出版,这将极大地促进动物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
本文结合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成果,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提炼,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启发和帮助。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英文版出现的专用名词,本文参照中译本的翻译。
2013.关于历史时期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思考
中国文物报/2013年/9月/13日/第006版考古关于历史时期动物考古学研究的思考袁靖邓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中国考古学的开始阶段,前辈学者发掘周口店遗址、仰韶村遗址及殷墟遗址时,都是针对具体的遗址开展工作,就事论事。
之后,随着发掘和研究工作的不断进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研究人员开始逐渐对不同时期的遗址进行区分,归纳出如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考古和隋唐考古等等。
依据上述各个时期考古学遗迹和遗物的特征,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史前考古和历史时期考古两大类。
动物考古学研究在开始阶段,也是主要针对具体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进行鉴定、统计和研究,并没有过多地关注属于不同时期的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的特征。
随着资料的积累,不同时期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特征开始渐露端倪。
我们发现对于史前时期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的研究和对于历史时期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的研究是有区别的。
对于史前时期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骸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当时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其中包括鉴定各种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的种属,统计他们的数量,探讨不同时空范围内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的比例,以及对于普遍存在的随葬或埋葬动物的现象进行分类和研究等等。
而到了历史时期,除了以上的探讨之外,其他方面的研究内容明显增多。
比如在属于商末周初的山东前掌大遗址,墓葬区出土的动物中狗的比例几乎占到大多数,这和墓葬中多有腰坑,在腰坑中多埋狗有关;而在文化层出土的动物中,狗的比例就很小,猪、牛、羊的比例占到绝大多数,反映出实际生活中并非以狗肉作为主要的肉食资源,显然,出自不同功能区的动物遗骸包含了不同的信息。
另外,在河南殷墟、山东前掌大等遗址的墓葬中存在随葬猪、牛、羊前肢的现象,研究发现随葬前肢的多少与墓型的大小有关,在同时随葬多条动物的前肢时,均选用同侧,且同一种动物的前肢仅随葬一条。
对照文献,《礼记·祭统》提到:“凡为俎者,以骨为主,骨有贵贱。
殷人贵髀,周人贵肩,凡前贵于后。
中国动物考古学的思考与研究
中国动物考古学的思考与研究中国动物考古学的思考与研究动物考古学是一门利用考古学方法和技术,对古生物进行研究的学科。
而中国动物考古学是以中国为研究区域,关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动物遗存及其演化,以及与人类文化、生活环境和历史等方面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领域引人注目的学科之一。
一、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历史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的大别山地区和黄河流域等地的考古发现。
在那个时期,猿人留下的化石和石器,不仅揭示了人类的祖先,也反映了当时的环境和动物。
在随后几十年间,中国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例如,上世纪50 年代初,山鸡沟的象牙、犀牛和鲸鱼化石的发现,为研究生态环境和古代动物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近年来,随着技术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中国动物考古学的研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研究范围从过去的史前动物延伸到了历史时期,新技术的应用也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过去。
二、中国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内容1、动物遗存分析动物考古学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古代动物的遗存,例如骨骼、牙齿等。
这些遗存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动物的类型、数量、分布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分析这些遗存,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这对于理解当时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动物遗传学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动物遗传学的研究也成为动物考古学新的热点。
通过研究DNA 片段、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等数据,可以揭示动物种群的形成与演化历程,同时也为研究古代动物的起源、分布和演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3、病理学研究在古代,动物也会生病、受到伤害或遭受捕杀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古代动物遗骸的病理学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疾病种类、病原体、病理特点等情况,还可以为医学史和药用植物的研究等提供参考依据。
4、动物种质资源保护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开发,越来越多的动物种群处于危险之中。
貘
谢谢观看
栖息环境
栖息环境
貘是栖息和隐居在热带雨林中的动物,几乎生活在任何有永久水源的树木繁茂或草丛生长的栖息地。在干燥 的落叶林和山林中也有发现。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貘多半是独居或成对生活,不喜群居。它们在森林中的空地上觅食,也常在水池里打滚以杀死皮肤上的寄生 虫。貘也有厚皮,其上生有稀疏而短的细毛。亚洲与美洲的貘虽然成貘体色有较大区别,幼貘比较相似,身上均 有花斑。貘已成为濒临绝种的动物。
传说 尊
典籍
中国古代对貘的别称。见《尔雅》、《雅》、《本草纲目》、白居易《貘屏赞》、《东周列国志》、《说 文》、《南中志》、《旧唐书》、司马相如《上林赋》、《雷波县志》、《酉阳直柰州总志》、《竹山县志》、 《长阳县志》等。
中国古籍《山海经》中没有“貘”的记载,而是记载了一种名为“猛豹”的动物,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其所著 《山海经笺疏》中认为“猛豹即貘豹”。原文如下:《山海经·西山经》:“兽多猛豹。”《山海经笺疏·西山 经》:“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声近而转。”由此可以看出,《山海经》中并没有记载名为“貘”的动物, 更没有记载此种动物食梦的内容。而上流传的来自《山海经》的那些关于貘的文字,是现代人臆造,非《山海经》 中原文。
实则,白居易字里行间存有弦外之音:首先,山海经的有关「食铁」的描绘,未必全然尽信,故有「因有所 惑」的字句。此外、对于铜铁的运用亦颇有微词,战祸频仍,兵器日多。人心惶惶,佛像随增。但未有釜底抽薪 之计,帝王能爱民如子,不轻启战端,怎会有铜铁不足之虞。
传说
在中国和日本传说里(一说源于《山海经》),“貘”(吃梦的这种也叫“梦貘”)是一种会食人恶梦的神 兽。
貘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与禁运动物名单。 历史上,中国贵州境内曾有大量的貘生存,但贵州省博物馆仅馆藏少量的貘化石。贵州省考古专家曹波说, 巨貘化石的出土对史前考古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佐证,对古代气候和地理环境的研究有较大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 鉴定并测量骨骼。 2 0 世纪 4 O年代之后 , 手工制品受到考 古学家 的重视 , 被加工 的骨器终 于进 入他们的视野 。但是 ,
没有人工痕迹 的骨骼仍然没有得到重视。直到泰勒 ( T a y l o r ) 提 出全 方位地研究人与环境 的关系 的观点 ,动物考古学 才 有 了实质性 的发 展。随后 ,最小个体数等研究方法逐步完 善, 动物考古学成为一 门可认知 的学科 , 在考古学研究 中发 挥 巨大 的作用 。在发展过程 中, 动物 考古 学不断从 生物学 、 人类学 以及考古学 中借鉴理论和方法。目前 , 动物考古学 的 研究 内容主要 有三个部 分 :一是 动物考古学 的研究方 法 , 如怎样获得 准确 的数 据? 二是人类学方面 的研究 , 如人类 的
书 。伊 丽莎 白・ 瑞兹 ( E l i z a b e t h J .R e i t z ) 和伊 丽 莎 白 ・ 维 思 ( E l i z a b e t h S .Wi n g ) 编 著 的《 动物考 古学 》 讲 授 了动物考 古
学的理论 、 研究 方法和研究问题 , 在西方学术界具有相 当大
社于 2 0 1 3年上半年 出版 , 这将极 大地促进动物考古学 的教 学和研究 。 本文结合 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成果 , 对这本 书的 内容进行提炼 , 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启发和帮助。 需要
指 出的是 , 对于英文 版出现的专用名词 , 本文参照 中译本 的
翻译 。
问题 ; 三是生
型动物。大型生物是指 哺乳纲 、 鸟纲 、 爬行纲 、 两栖纲 、 软骨
鱼纲和硬骨鱼纲等脊椎 动物 以及软体动物 和甲壳纲等无脊
椎 动物。 微 型动物是指 以上各类动 物中个体较小 的种类 , 如 蜗牛 、 昆虫等 。动物考古学 的研究 目标 是探讨人与环境 , 特
别是 人与动物的关 系。 在人 与动物 的关 系中 , 人类利用动物
物 学和生 态环境 方 面的研 究 , 如古 代动 物 的生长 、 自然环 境 的面貌等 。
、
动物 考古 学 的研 究对 象和 目的
三 、动 物考 古学 的背 景知 识
动 物考古学研 究首先应 具备相关 学科 的基 础知识 , 作 者在第三章对生物学知识 进行介绍 。 在分类学方面 , 动物考 古学借用生 物学中 的界 、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的分 类法 , 力
是 主要 内容 , 如 以动物为食 ; 用 动物 的骨骼做 工具 , 用尸 体
和个体发 育 、 年龄和性别等 内因导致个体 在骨骼上的差异 ,
动 物 考 古 学 家利 用 这 些 差 异 区 别 不 同种 属 和 年 龄 阶段 的动
做肥 料和燃料 ; 利用 畜力进 行劳作 和运输 , 用 狗协助 打猎 、
量 南 方 文 物 2 0 1 4 ・ 1
走 进 物 考 学 究
读《 动物考古 学( 第二版 ) 》
动物 考古正 在考古学 研究 中发挥 出 日益重要 的作用 。 但是 , 国内 目前 还没有一本完整 的 、 系统 的动 物考古学教科
物学家开始注意动物遗存 , 他们研究动物 的分布 、 灭绝的种 类 、骨骼形态特征和病理学 ,也有学 者推测人类行 为并 收
的影 响 。《 动物考 古学 ( 第二 版 ) 》 于2 0 0 7年 再版 , 增加 了 1 9 9 9年 到 2 0 0 6年 的文 献资料 以及 动物考古学 研究涉及 的
新方 法 , 如利用碳 、 氮稳定 同位素分析和古 D N A研究等 , 是 欧美 著名的动物考古学教材 。经过我国动物考古研究人 员 和研究 生的共 同努力 ,这本 书的中译本 已经交 由科学 出版
图将 出土骨骼鉴定 到种或属 。 在解剖学方面 , 提到动物的骨 骼 具有不 同的功能 , 分为摄 食 、 运动和保 护三种 , 功能 的不 同导致 骨骼形态 的不 同。 分布地域 、 季节和人类行为等外因
作者在前 言和第一章 中分别介绍 动物考古学 的研究对
象和研究 目的。动物考古学 的研究对象包 括大型动物和小
看守 房屋和畜 群 ; 把 动物 融人人类 的精神世 界 中 , 如祭 祀 、 图腾等观念 。 动物考古学 的特点是多学科 的交叉性 , 在研究
物 。生物不 断与外界 物质发生交换 , 体 内碳 、 氮等稳定 同位
素含量有变化 , 生物 自身蕴含遗传信息 , 因而碳氮稳定 同位 素和古 D N A分析这类科技方法也被应用于动物考古学研究 。 作 者在 第 四章介绍 了与 动物考 古学 相关 的生 态学 知 识。 从生 态学 的角度来看 , 每种 动物都有特定 的生态位和生
过程 中需要运用生 物学 、 生 态学等 自然科学和人类学 、 历史
学、 考古学等社会科学 的知识 。
二 、动 物考 古 学的历 史 和理 论
作者在第二章简略回顾动物考古学的发展历 史。1 9世
活史对策 。生态位是指生物与其所在 的环境 发生的所有关 系; 生活史对策在不 同的环境 中会有变化 , 它包括 动物 的繁 殖、 生长和发育 、 性成熟 、 照顾幼崽和衰老等方面 。 这对古代
人类 的狩猎 活动很有 帮助 ,可 以被动物考古学家用来推测
纪, 美 国考古 学者注重对器物分类 和描述 , 动物遗存 的大部 分研究由对生物学感兴趣 的学者完成 ; 之后, 研究环境 的生
・
l 9 5・
人类 当时的行为 。在有机物质 和无机物质相联系 的生态系
骼与实验 室的现生骨骼标本 比较 ,大小基本一样 的标本可 初 步提供 出土骨骼代表 的动物大小 。测量值也可为 区分动 物个体大小提供标尺 , 还可区分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 。 在 原始 资料 中记 录的年龄特征可 以反映个体大概 的死 亡年龄 ,多个个体 的死亡年龄可 以建立这一种动物 的年龄 结 构曲线 。 生存曲线可 以解释人类的某些行为 : 死亡年龄集 中于幼 年 、青年 的家羊 的生存 曲线提示人类饲养它们 的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