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记
维特根斯坦“不可说”思想的理论价值
Vo . NO 4 19 .
J 1 20 u. 0 9
维 特 根 斯 “ 可 说 ” 想 的理 价 值 坦 不 思 论
更 飞
( 庆石 油 学 院 人 文科 学 学 院 , 大 黑龙 江 大 庆 13 1 在 前 期 哲 学 中通 过 语 言 的 逻辑 分析 , 语 言 中划 出一 条 界 限 : 在 凡是 可说 的 东 西 , 可 以 明 都
一
、
“ 可说 ’ 想 的提 出 不 ’ 思
待不 可说所 要传达 的 信息 , 是对 反 对传 统 形 而上 而 学 的 内容倍 加推崇 , 而认 为 这 一理 论 为他 们提 出 进
反对 以往一 切形 而上 学世 界观 , 立 “ 学世 界 观” 建 科 提供 了理 论 论 据 。当维 也 纳学 派发 表 他 们 的宣 言
第 9 第 4期 卷
2 0 年 7 月 09
西 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No twetA& F Unv ri ( o il ce c dto ) o r a o rh s iest S ca S in eE i n y i
信给小 组成员 魏斯 曼 : 弃形 而 上学 !好 像这 是 什 抛
么新 东西 !维也纳 学 派所 达 到 的 , 该显 示 而不 是 应 说 出。 特根斯坦 确实要 清除形 而上学 , 是他 清 _维 3 但
除 的是 传统形 而上 学命 题 , 并不 是 传统 形 而 上学 所
要表达 的 内容 和哲学 家 对形 而 上学 的渴望 , 者是 后 人 内心 中不能 清除的 隐秘 憧憬 。传 统形 而上学在 没 有考察语 言这个 人类认识 的基础性 前提 的情 况下就 妄谈那些 语言无 法表 达 的 内容 , 特根 斯 坦认 为这 维 是 对语言 逻辑 的误 用 , 是对 语言界 限的 冲撞 和僭越 , 必 须将它们 从语 言 中清 除 , 而将 它们 放入 不 可说 的
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能说? ——维特根斯坦的“沉默”和冯友兰、金岳霖的回应
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能说?——维特根斯坦的“沉默”和冯友兰、金岳霖的回应自《逻辑哲学论》传入中国以来,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绍述研究不可谓少,但真正能立足民族的哲学传统和自己的哲学立场作出创造性回应的却属凤毛麟角,冯友兰、金岳霖紧扣《逻辑哲学论》一书的主旨,对“说不得的东西如何能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成为这种创造性回应的典范。
1 维特根斯坦:可说的和不可说的在《逻辑哲学论》的自序中,维特根斯坦开宗明义地说:“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概括如下:凡是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因此,本书的目的是为思想划定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想,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定界限:因为要能为思想划定界限,我们就要能想到界限的两边。
(这样,我们就要想那不能想的东西)因此,这种界限只能在语言中划分,而在界限那一边,就纯属无意义之列。
”(《逻辑哲学论》,英译本,伦敦1961年版,第3 页)一句话,划清“可说的”和“不可说的”、“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之间的界限,是该书的主旨。
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说”和“意义”等概念都有特定的含义,研究者必须严格遵循其特定的用字法,才不致于因望文生义而产生思想的混乱。
他所谓“说”、“言说”、“语言”就是指命题,“命题的总和即是语言”。
(《逻辑哲学论》,4. 001,以下引该书正文只注序号)命题是事实的逻辑图象,语言和世界之间有共同的逻辑形式,具有结构上的同一性,所以命题能够描述事实。
命题的意义就是命题的真值条件,“为了能说…P?为真(或假),我必须确定在什么情况下我说…P?为真,这就是说我必须确定这命题的意义。
”(4. 063)按此意义规定,事实命题和逻辑命题(重言式和矛盾式)就有不同的逻辑地位。
前者意义充分而后者缺乏意义,虽然维特根斯坦并不认为它们全无意义。
(参见4. 461和4.4611)总之,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说”就是用“命题”说,而“真命题之总和即是全部自然科学”,(4. 11)所以,也就是科学地说,强调了语言(实在的图象)的描述功能,与此相关,用真值条件来界定意义概念,注重的是语言的认知意义、理论意义。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一生创立了两个不同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哲学体系;一个号称终结了哲学的人;一个孤独的人,终身未婚;一位终身为自杀倾向所困扰,为了“体面的自杀”而参加一战,却被俘而在战俘营写成了名著《逻辑哲学论》的人;希特勒的中学校友;一个乡村教师;一位工程师、建筑师;一个同性恋者;一个间谍。
这些极端不同的面貌汇聚于一身,加上他还是一位神秘主义者,维特根斯坦可以说是哲学史上的最神秘的人之一。
无论维特根斯坦的经历多么的传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一生所创立的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而且这两个体系都同样博大精深,影响了一大批的人,这在哲学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很少,也没有什么大部头,一生的代表作就是前期的《逻辑哲学论》和后期的《哲学研究》这两种可以说是小册子的书,而且《哲学研究》甚至是在其死后才又学生编排才出版的。
但是就是这两部书,前者被哲学团体“维也纳小组”奉为“圣经”,后者则启迪了分析哲学一个重要的学派——日常语言学派。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非常特别,无论是《逻辑哲学论》还是《哲学研究》,都是由一些箴言警句式的短小精悍的段落构成,通过编号,组成系统。
他使用概念从不进行定义,说明,而是直接使用。
这造成了他的哲学的多义性和丰富性,但是却并不是说这些看似散乱的东西缺乏主题和旨归,相反却是明显而有条理的。
简而言之,无论是他的前期还是后期哲学,都可以看成是“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这句话的注脚,他的哲学是以对语言的分析为中心的,他所要做的如他所说正是发现“我要搞哲学时能使我停止不搞得那种发现。
它带来哲学的安宁,使哲学不再为问题所困扰。
这些问题使哲学本身也成了问题。
”所以,他曾两次宣称他已经终结了哲学。
他在《逻辑哲学论》中曾说:“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
……因此,这本书将为思维划定一条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想的表述划定一条界限,……”像康德一样,他认为自己的工作也是划定边界,只是康德划定的是纯粹理性的界限,而维特根斯坦划定的是语言的界限——对不可说的东西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维特根斯坦:我的语⾔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宣称,当时⼈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塔。
为了阻⽌⼈类的计划,上帝让⼈类说不同的语⾔,使⼈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类⾃此各散东西。
⽽圣经传说中的巴别塔真实地存在于各个领域:地域、种族、信仰、习俗。
⽽语⾔则是这些艰难阻碍中的第⼀道樊篱。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家,语⾔学派主要代表⼈物。
他在《逻辑哲学论》提到:“我的语⾔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
”奥地利⼥作家英格博格·巴赫曼——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对这句话提出了⾃⼰的见解:作为⼈的思维⼯具的语⾔本⾝,⼀⽅⾯固然能够描述和塑造世界。
但是,恰恰在对世界的描述和塑造中,它也遇到了其局限性。
我们站在“界限”的这⼀侧,思考,⽤语⾔表述。
因为作为形⽽上学主体的我们⾃⼰不再是世界的⼀部分,⽽是“界限”,所以世界作为有限的整体的感觉才会产⽣。
另⼀⽅⾯,这个逻辑形式就是“界限”,因为它虽然使描述成为可能,但是它⾃⾝却不能再被描述。
在其中出现了⼀些超越现实之外的东西。
只有当在逻辑形式中展现出⼀些我们⽆法思考的东西时,它才是超越现实之外的,因为它是⽆法思考的,所以它就不能被说出来。
符号⼤师罗兰·巴特在《写作的零度》⼀书中认为语⾔与形式都是呈现概念上的常规,⽽不完全是创意的表现。
语⾔是⼈类最深的印记和标识,同时也是⼈最⼤的创造和负累,它涉及到有关⼈的基本问题的信念。
由语⾔产⽣的⼈类思维能⼒,⽐任何其它东西更能够使我们融⼊⾝外的世界。
甚⾄,我们的⾃我也是通过语⾔的获得⽽实现的。
语⾔是我们的所有的⼈性与个性的基础。
所以语⾔也有了⼴义的性质,它所指的就是“符号”,⽽⼈正是“符号”的动物。
⽂学是语⾔的艺术。
以艺术形象来传达审美信息是⼀切艺术共有的特点,并⾮为⽂学所独具。
⽂学区别于其它艺术种类的⼀个显著特征,就在于它是⽤语⾔这种材料来完成对艺术形象的创造。
维特根斯坦:凡是可说的就要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就该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凡是可说的就要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就该保持沉默在前期,维特根斯坦是罗素的追随者,相信语言是实在的图像,语言的作用主要在于描述事实。
相应地,哲学的任务就是运用严谨精确的科学语言,分析隐藏在表层下的逻辑句法,清除传统哲学虚假的和无意义的命题。
维特根斯坦曾经把命题分成两大类:可说的和不可说的。
可说的是自然科学命题,不可说的是形而上学命题。
他认为,凡是可说的就要说清楚,凡是不可说的就该保持沉默。
两类命题的划分集中体现出前期维特根斯坦科学主义思想倾向和人本主义思想倾向之间的矛盾。
他要求人们对于不可说的保持沉默的态度,表面看起来似乎很消极,其实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
(罗素,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维特根斯坦让人们对形而上学缄口不言,并不是否定形而上学本身,而是反对假形而上学的信口开河。
假形而上学误解了语言的逻辑,从而提出许多毫无意义的命题,用科学语言对不可说的领域说了一些不可说的话。
他划界的目的是为了抑制科学语对不可说领域的染指。
就像康德的“不可知论”从反面限制人的理性能力一样,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论”对科学语言进行了限制。
这项工作完成后,形而上学就被安置在远离科学语言、排除理性逻辑骚扰的“安全地带”严加守护起来。
这种既相信科学主义又留恋人本主义的矛盾心态,曾使维特根斯坦一度精神不安,最后产生了摆脱矛盾的愿望。
生活环境的变迁、孩童情趣的感染以及康德思想的影响,促成了他的语言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
(维特根斯坦,1889年—1951年,奥地利哲学家)在后期,维特根斯坦放弃了“语言图像说”,提出了“语言游戏说”。
也就是说,语言的使用如同下棋玩牌的游戏一样,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本质,只要遵守的一些规则即可。
一枚棋子怎么走取决于棋势,一个语词怎么使用取决于生活语境。
这样,在承认语法规则的前提下,语言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自由,恢复了它的日常性和朴素性。
科学语言太纯粹、太齐整,犹如光滑的冰面,以致使人们无法正常的行走。
维特根斯坦“不可说”思想的理论价值
维特根斯坦“不可说”思想的理论价值作者:史洪飞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4期摘要: 维特根斯坦在前期哲学中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在语言中划出一条界限:凡是可说的东西,都可以明白地说,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则必须对之沉默。
维特根斯坦是以可说意谓不可说,不可说的东西才是他的全部心意所在。
不可说的是世界之外的神秘的东西,以形而上学主体为核心构成了一个超验形而上学体系。
不可说的形而上学有积极的理论价值但也对他的哲学产生了消极的后果。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不可说;超验形而上学中图分类号:B0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113-05一、“不可说”思想的提出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领域来研究和理解他的哲学。
每个研究者都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来诠释他的哲学思想或从他的哲学中借用一些观点来说明自己的想法。
冯.赖特就谈到:只有表明他的影响涉及许多方面时,这种诠释才是有意义的。
……使一个人的著作成为经典的,往往正是这种多重性。
[1]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启迪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维也纳学派,即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它是以拒斥形而上学闻名于世。
《逻辑哲学论》出版后,便成为了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圣经。
维也纳学派认为维特根斯坦和他们一样是拒斥形而上学的。
石里克认为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导致形而上学的没落是哲学的伟大转折,而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是“推进到这个决定性转折的第一人”[2]。
卡尔纳普则详细地论述了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
[2]关于上述维也纳学派的观点,维特根斯坦是坚决予以否认的。
实际上,维也纳学派在很大程度上误解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他们并没有认真对待不可说所要传达的信息,而是对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容倍加推崇,进而认为这一理论为他们提出反对以往一切形而上学世界观,建立“科学世界观”提供了理论论据。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记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记【摘要】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影响深远。
他认为哲学应当避免无意义的讨论,而是集中于语言的使用和意义。
他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和多样性。
逻辑哲学论文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提出了逻辑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他的作品《人类、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哲学考察》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意义在于引导我们重新思考哲学的本质,认识到沉默和语言的重要性。
他的影响延伸到了后维特根斯坦时代,对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通过对他的哲学观点和影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学领域的发展和变革。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哲学、沉默、语言游戏、局限性、逻辑哲学论文、人类、自然科学、数学、哲学考察、影响、哲学意义、本质、后维特根斯坦时代、生平、哲学观点。
1. 引言1.1 维特根斯坦的生平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被认为是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维特根斯坦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钢铁大亨。
维特根斯坦曾经在维也纳大学学习工程学,后来转向研究哲学,并在剑桥大学深造。
维特根斯坦生前写下了两部重要的哲学著作:《逻辑哲学论文》和《哲学探讨》。
他的思想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语言哲学和逻辑学领域。
维特根斯坦是一个性格复杂、孤僻的人,他喜欢独处思考,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他的思想深刻而独特,对于理解现代哲学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维特根斯坦在1951年去世,但他的思想却永远留存于世,影响着无数后来的哲学家和学者。
1.2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独特的贡献。
维特根斯坦强调语言在哲学上的重要性,他认为很多哲学问题都源于语言的误解或混淆。
维特根斯坦通过他的著作《逻辑哲学论文》提出了语言游戏的概念,认为语言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不同语言的使用方式就像不同的游戏规则一样。
维特根斯坦丨对于不可言说之物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丨对于不可言说之物我们必须保持沉默一个时代误解另一个时代。
一个小小的时代以自己那种令人厌恶的方式误解其他一切时代。
对于不可言说之物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何谓沉默,就是指对眼前的事物或者心中所想闭口不言,把言语滞留在心里而不表达出来。
凡可说的,皆无意义。
凡有意义的,皆不得不以荒唐的语言传递其意义。
一个新生的词汇,宛如一颗播种在讨论的园地里的新鲜种子。
每天清晨到来的时候,你都应该翻起地上那些无用的碎石块,去触摸那些富有生机的、温暖的种子。
我曾说过的这句话或许恰如其分:先前的文化将变成一堆废墟,最后变成一堆灰烬,但精神将在灰烬的上空迂回盘旋。
每个悲剧的开章都可以写道:“本来什么都不会发生,倘若不是……”躺在成就上就像行进时躺在雪地里一样危险。
你昏昏沉沉,在熟睡中死去。
不停地问“为什么”的人,就像站在一幢建筑物前读导游手册的游客一样,忙于阅读这个房子的建造历史,以至于妨碍了他们看见这幢建筑物。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但是不能不相信他自己的信念。
一个人能够看见他拥有什么,但看不见他是什么。
一个人懂得太多就会发现,要不撒谎很难。
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说谎是一种语言游戏,像任何其他语言游戏一样,它是需要学习的。
对某人谈他不理解的东西是徒劳的,哪怕你告诉他,他也照样不能够理解。
哲学所能做的一切就是破除偶像。
哲学的目的是使思想在逻辑上清晰。
哲学的对象是对思想的逻辑阐明。
哲学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活动。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
世界中一切事情就如它们之所是而是,如它们之所发生而发生;世界中不存在价值。
如果我们思考世界的未来,我们通常的观念是:世界正沿着我们目光所视的前方行进,最终到达目的地。
通向世界未来的道路并不笔直也不平坦,它曲线前行、方向变换不定。
语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
文明只能提前拥有它的史诗作者,正如一个人不可能在死亡到来时报道死亡一样……文化只有处在可预见其没落的那个时刻,这些作品才得以创作出来,因为以后不会再有人去描述它了。
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凡是可说的,皆无意义
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凡是可说的,皆无意义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天才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注定是痛苦的。
1889年,维特根斯坦出生于欧洲著名的维特根斯坦家族,父亲是奥地利钢铁大王,母亲则是银行家的女儿。
豪华的家族背景,无数的财富,这一切的一切对维特根斯坦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家族的荣耀使维特根斯坦接受了欧洲最完备的精英教育,加上自己的天赋,使他发现了世界的奥秘所在。
也正是因为天才的维特根斯坦懂得的实在太多了、看得太透彻了,这也就成为了他痛苦的根源所在。
作为一名天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是非常痛苦的。
内心是很想将自己所知的世界告诉给世人,然而凡是可以说的,就没有任何意义。
但又想让世人明白,所以不得不以荒唐的语言来表达,这是他非常的痛苦。
有时候,他想:凡是能够说的,都能说清楚,对于不能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然而有时她又想到:把自己的思想说清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想说又不能说;想表达又不能表达,对于天才的维特根斯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煎熬。
纵观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62年的人生,著作非常的少,哲学论著只有一本《哲学逻辑论》,从中就能看出其痛苦煎熬所在。
晚年的维特根斯坦把剑桥大学哲学教授身份都给辞了,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份荒诞的职务,也许除了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维特根斯坦的导师兼朋友)外,从来没有人能够理解天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位天才的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编者特意精选了其10句经典名句,以供喜欢维特根斯坦及其逻辑哲学的朋友学习分享!维特根斯坦名句之一:维特根斯坦名句之二:维特根斯坦名句之三:维特根斯坦名句之四:维特根斯坦名句之五:维特根斯坦名句之六:维特根斯坦名句之七:维特根斯坦名句之八:维特根斯坦名句之九:维特根斯坦名句之十:。
维特根斯坦传经典语录
维特根斯坦传经典语录嘿,你知道维特根斯坦吗?他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呢!他的那些经典语录,就像一把把钥匙,能打开我们思维的大门。
比如说,“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这句话,哇哦,就好像是在告诉我们,说话要有的放矢,不能乱放空炮。
就好比你去射箭,你得瞄得准准的,才能射中靶心,不然乱射一气有啥用呢?(比如有些人说话总是东拉西扯,半天说不到点子上。
)还有“世界是事实的总体,而不是事物的总体。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深奥?但其实可以这样理解,世界不是由一个个孤立的东西组成的,而是由各种相互关联的事实构成的。
就像一幅拼图,每一块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拼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画面。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各种经历和事件交织在一起,才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人生。
)维特根斯坦的语录总是能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哲学的目的是从逻辑上澄清思想。
”这不就是在提醒我们,要让自己的脑子清楚明白,不要糊里糊涂的嘛!(想想看,如果我们的思想像一团乱麻,那怎么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呢?)“一个人懂得太多就会发现,要不撒谎很难。
”这句话多有意思啊!有时候知道的多了,反而会面临更多的纠结和困境。
(就好像知道了太多秘密的人,得小心翼翼地守护那些秘密,不能轻易说出来。
)他的语录就像是一个个智慧的闪光点,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让我们在迷茫的时候找到方向,在困惑的时候获得启示。
维特根斯坦真的是太了不起了!我觉得维特根斯坦的经典语录就像是珍贵的宝藏,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琢磨。
它们能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有深度,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
所以啊,大家一定要好好去读一读维特根斯坦的语录,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转载]沉默的理解-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语言观辨正
[转载]沉默的理解-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语言观辨正原文地址:沉默的理解-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语言观辨正作者:丁和平摘要:维特根斯坦坚信“的确有不可说的东西”。
这个东西是什么?用他的话讲就是“当下”或“现在”的语言-世界。
就此他提到逻辑形式等;所谓逻辑形式等不可说,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只能是就当下的语言-世界而言的。
可以说这是合理解读维特根斯坦核心思想的关键所在。
(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第12期)关键词:不可说;正在;无所谓;唯一性(沉默)《逻辑哲学论》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
它自问世以来,一直有很多解读,特别是对其中的哲学思想,可谓众说纷纭。
维特根斯坦在世时,这种情形就已经存在;他一直抱怨人们误解了他的思想,而他本人也承认表达得不够好,没能说清楚。
[1]187-188但其中核心观点无疑是明确的。
他在书的序言[1]187和写给罗素的一封信中[2]127,都一再予以强调,这就是,作为全书结论的“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沉默”。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
但问题是到底什么是不可说的东西?本文将说明,维特根斯坦所谓不可说的东西,并非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语言或世界之外的什么东西,恰恰相反,而是语言或世界本身不可说;语言或世界之外的东西谈不上可说不可说。
本文将表明,对维特根斯坦的误解,实际上正是他所指出的对语言的误解。
第一节什么不可说?《逻辑哲学论》中明确提到的不可说的东西按照某种顺序大致有以下四类:第一类,对象不可说。
“对象是简单的”(2.02)[1](下引该书正文只注序号)。
“对象构成世界的实体。
因此它们不可能是组合成的”(2.021)。
“我只能为对象命名。
指号代表对象,我只能说到它,却不能把它说出来。
一个命题只能说一个事物如何,而不能说它是何”(3.221)。
第二类,逻辑形式等不可说。
“命题能表现全部实在,但是不能表现其为能表现实在而必须与实在共有的东西--逻辑形式。
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之可说与不可说
156理论纵横理论版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是人类思想活动最基础的地方,是最基础的学问,他很少写文章与著作,这与他的哲学思想有非常大的联系,他的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集中阐述了他早期对哲学的看法与讲解。
维特根斯坦关注对语言的研究,在其前期思想中,在语言方面将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划定出一条严格的界限,具有形而上学的色彩。
那么,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一条语言上的界限该被如何定义?可说的东西指的是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人图式、具有实际意义的东西,通俗来讲,那些能被他人描绘叙述清楚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的可说之物,这一界限是非常明确的,而不能被图示的东西,就是无意义或无谓的东西,是不可说的东西。
一、可言说之物维特根斯坦曾说:“事态是对象的结合。
”,在这里,事和物被理解为对象,当维特根斯坦说对象是固定的时候,也是指事物是固定的。
然而,就我们平常的认识,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的,而维特根斯坦在这里所说的对象的固定,并不是这一层意思,而是从语言所指的角度来进行谈论,主要采用逻辑的思考方式,指的是在语言中,某个语词所对应的某个具有一定形式和内容的对象,而这种形式和内容是语词意义的本质,是独立于现实世界中发生的事情。
这也就是解释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实体是不依赖于所发生的事情而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形式和内容”这主要强调的是语词所属的内在属性,而维特根斯坦主要强调的是这种形式与内容不变,也就是一定的语词与一定的内容和形式相对应,他们的这种关系是不变的,举例说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喝崂山绿茶”,这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叫特朗普的人,也有不同种类的崂山绿茶,但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只是因为我们把它们与一定的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语词和对象没有任何的固定的联系,那我们也就难以理解语词以及其组成的句子的含义。
另一方面,维特根斯坦说过:“如果我知道客体,即我也知道客体在原子事实中发生的一切可能性(每一个这种可能性应当包含在客体本性中)。
维特根斯坦,是个正确的天才
维特根斯坦,是个正确的天才1951年4月29日维特根斯坦病逝,享年62岁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维特根斯坦是个天才,更重要的是,他是个正确的天才。
在人类思考的关键点上,他都站到了正确的位置并提供了极富启发的洞见。
如何理解这位天才?我认为你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他最重要的四句话。
1、世界的界限就是语言的界限;2、凡可说的,都可说清楚;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3、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4、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
我们一句一句说。
01 “世界的界限就是语言的界限”维特根斯坦说,世界的界限就是语言的界限,而语言是什么只能在语言游戏中加以规定。
传统哲学总是希望寻求语言和概念的普遍性本质,然而,维特根斯坦告诉我们,这不可能。
我们不能清晰的对我们所使用的概念划定界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的定义,而是它们原本就没有真正的定义。
维特根斯坦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语言体系可以被描述为一个具有明确而规整的边界的东西,我们运用语言就像希望踏上一个光滑的冰面,没有摩擦,这是理想的状态。
然而,我们却正因为如此而无法前行,我们要前行就需要摩擦,因此又必须回到粗糙的地面来。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去赋予它意义,而无法停留在语言的概念本身——语言,本质上是用来交流之用,不交流,则空洞无意义。
这造成了一个万分尴尬的局面:我们以为我们的语言“精准”的的表达出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实际上,无论是试图还原真相的初心,还是公众对于语言的理解,和事物本身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换言之,在“事物本身”和“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任人操纵的灰度空间。
如果我们对于自身的语言系统,对社会给予你的语言系统,没有足够充分的批判和反思能力,那么你被语言系统支配和操纵,就是必然的结果。
02 “凡可说的,都可说清楚;不可说的,必须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认为,由于误解语言,传统哲学所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是伪命题,而哲学的正当任务是澄清我们的思想和话语的性质。
凡是可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凡是可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凡是可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就应该保持沉默文/雪影冰痕维特根斯坦出生于奥地利,他是20世纪的西方哲学大家,他服过兵役、当过乡村教师,做过修道院的园丁,当过建筑师。
虽然他不是科班出身的哲学家,但他的思想深邃独特,他的生活也是充满了神奇与曲折的。
他的性格更是孤僻莫测。
他的一生是令人惊叹的一生,他先后两次开创了哲学研究的新方向,成为逻辑经验主义和日常语言哲学的代表人物。
要弄清他的思想渊源,还不太容易。
他刚开始学的是航空工程专业,在设计飞机发动机和推进器时,因为需要大量的数学运算从而对数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为此他向当时的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数理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奠基人弗雷格求教,而弗雷格则把他推荐给了罗素。
他由此幸运地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后成为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
除此之外,对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形成构成影响的还有叔本华、克尔凯郭尔、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当然,还包括中国的道教、佛教等等,由是观之,维特根斯坦虽然研究的是与科学密切相关的逻辑经验主义和语言分析哲学,但其思想深处涌动着的却是非理性主义和生命哲学的暗流。
所以我们说,他的哲学思想充满着神秘主义。
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
维特根斯坦家族是一个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的家族,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家庭里的常客。
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
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的著作。
然而“不幸”的是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因为他是一个同性恋患者。
(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对于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对于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在维特根斯坦著作《逻辑哲学论》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凡是可说的都可以说清楚,不能说的则必须保持沉默。
”人大哲学系教授周濂认为,不可说的不是实证科学,它们谈论的是事实之外的东西,但这绝不意味着不可说的东西不重要,恰恰相反,《逻辑哲学论》中没有正面处理的内容更重要:例如美、生活的意义、死亡等等。
而不可说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维特根斯坦在战时笔记中说过:“伦理学不处理世界。
正如逻辑一样,伦理学必定是世界的一个条件。
”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它,世界将不成其为世界。
维特根斯坦生于1889年4月26日维也纳一个犹太人家庭。
其时,维也纳是欧洲文明中心。
Wit额根斯坦父亲是奥匈帝国钢铁大王,母亲有深厚肚饿艺术修养,家里的宾客经常有勃拉姆斯和马勒等著名音乐家。
维特根斯坦有七个兄弟姐妹,但三个哥哥先后自杀身亡,而维特根斯坦一直“生活在精神病态的边缘,终身都害怕被推过这个界线”。
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显然属于那种智商极高的天才。
他10岁就只做了一台缝纫机,在曼彻斯特大学读航空工程期间申请到螺旋桨改进技术的专利,成年后自学单簧管,他还盖过房子,这座房子至今仍是保加利亚大使馆文化处所在地。
当然,维特根斯坦最杰出还是其哲学贡献,他推动了1920年代逻辑实证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1940年代之后日常语言分析学派的发展,可以说是温特根斯坦反对维特根斯坦。
1911年秋天,维特根斯坦来到剑桥大学,师从罗素学习数理逻辑。
11月27日,他问罗素:“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如果我是,我就去当一个飞艇驾驶员,但如果我不是,我见更成为一个哲学家。
”罗素让其次年写一篇论文,读完之后告诉维特根斯坦,你是一个天才。
有天晚上,维特根斯坦来到罗素家中,一言不发来回奔走了三个小时。
罗素忍不住问他:“你到底是在思考逻辑,还是在思考你自己的罪?”维特根斯坦回答说,“两者皆是!”,然后继续奔走。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以志愿兵身份参军。
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西方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西方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我今天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借西方语言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嘴去表达我的观点,为何一定要借他的嘴,因为西方人的话总是被现在的年轻人所认可,名人的话也更容易被认可,这是原因所在。
不过我更认为中国古圣先贤比他们更强,但是西方的学问也有很多精华,我知识面不是仅限于东方中国。
简介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曾经师从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罗素。
维特根斯坦的理论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
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维特根斯坦的名言: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
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名词,那就是沉默。
在哪些环境下会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认为当对象是无法言说之物时应保持沉默。
比如一个简短的哲学理论,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即使用上成千上万的字去解释它,也难以把它说个透彻和明晰,因为往往在这个时候,人们心里虽然对它有个了解,但无从寻找合适的字眼去把这个理论解释到自己心中所想的程度,才导致没有办法把这个理论清楚地解释出来。
再比如谈论人生和理想这类虚有的事物,即使口若悬河,也难以说个明白、道个清楚。
每个人的思想各异,导致不同的人对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人生”或者“理想”的畅谈也将各式各样,没有一个准确、统一、清楚的答案。
这类与实际有差距的事物被哲学家们称作“神秘事物”。
在这些“神秘事物”面前,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来说,既然无法言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沉默。
庄子的理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凡不能说的就应保持沉默
凡不能说的就应保持沉默奥地利音乐举世闻名,我不能设想没有音乐的奥地利,亦不能想象没有奥地利音乐的世界。
1889年4月26日,就在这天籁之国奥地利,降生了一个重要思想家--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视音乐和哲学为生命。
曾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被俘期间完成了哲学巨著《逻辑哲学论》,他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萨特一样,其生命历程即是哲学的一部分。
“凡能说清楚的,就应该说清楚;凡不能说的,就应保持沉默。
”维特根斯坦深邃的哲学之音,让世界再次注目奥地利,然而,这次却是因为哲学。
在这个音乐圣地,人们对哲学的热爱也首次超过了音乐。
什么是可以说清楚的?什么是无法用语言去表述的?可以说的,应该并且必须说清楚,如物理、政治、法律诸学科,不能有歧义和它解,更不能玩障眼法的文字游戏。
而生命、情感、宗教、想象、价值等等赋予人生以意义的范畴,它们是神圣的,以至不能说,也无法说清,只能沉默!我们借助语言认识世界,语言在描述世界的同时,也构筑了世界的界限。
语言只能描写它所能描写的东西,在语言外之外,有不可说的世界。
这“不可说”确实存在,然而它超越了语言,在我们的世界之外,我们唯有沉默,不妄下判断。
作为主体的语言是世界的眼睛,我们“不能根据视野里的任何东西推出它是为眼睛所看到的,”“你并没有真正看见眼睛。
”自我本身只是一种虚设。
19世纪初,凭哲学著作获诺贝尔奖的哲学大师罗素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眼里,那个时代是属于罗素的,人们纷纷把赞美之词献给他。
然而罗素却盛赞起不拿他当回事的维特根斯坦:“他是一个天才,将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
”在罗素的引荐下,维特根斯坦的学说被引进中国,影响了孙中山等一代中国思想家,“看清楚一切后,根本不用说;想清楚一切后,根本不用看;想清楚一切也就什么都不用想。
”孙中山先生的这句话,有维特根斯坦思想的烙印。
无法说的,就保持沉默吧。
无限世界下的有限认识,我望见康德头顶灿烂的星空,迷一样地沉默着。
维特根斯坦名言30句
维特根斯坦名言30句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1951年,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
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
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 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需要注意的是,维特根斯坦认为,不能说的部分更重要,通过说能说清楚的,界定不能说的部分,并且是唯一严格的界定方式。
)•·我呆在一个别人继续向前的地方。
•· 人会把他自身全部的邪恶看作是蒙蔽。
•· 一个人懂得太多就会发现,要不撒谎很难。
•· 我的心灵的襞里始终粘贴在一起,为了敞开内心,我每一次都不得不将他们撕开。
•· 其实,一个男人的梦想几乎是从来不会实现的。
•· 一个人能够看见他拥有什么,但看不见他是什么。
•· 要是人们某些时候没有做蠢事,那就不会做成聪明的事情。
人类是人类灵魂最好的图画。
•· 言词即行为。
•· 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权利怜悯别人。
•· 去信仰吧!这没有害处。
•· 只有在天才不济之处你才看见才能。
•· 想要思考是一回事,有思考的才能则是另一回事。
•· 漂亮的东西不会是美丽的。
•· 我们最大的愚蠢也许是非常的聪明。
•· 你必须说出新的东西,但它肯定全是旧的。
•· 天才是靠勇气去实践的才能。
•· 没有什么比不欺骗自己更难做到的。
•· 巧妙地隐藏着的东西往往是很难找到的。
•· 思想有时也在未成熟之前从树上掉下来。
脸是身体的灵魂。
•· 不要玩弄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 忏悔必须成为你新生活的一部分。
•· 你付出的代价有多少,他们就将支付多少。
•· 善待某个不喜欢你的人,你不仅要有好脾气,而且还要非常得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札记一、“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就这样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
就是这本不到10万字的格言体著作,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流派,扭转了20世纪哲学的方向。
它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哲学团体“维也纳小组”的“圣经”,在学术聚会与学术沙龙上被逐字逐句的朗诵和讨论,而维特根斯坦本人却以他特有的高傲多次拒绝成为这个著名小组的成员。
美国著名哲学史家W·考夫曼曾经说过: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标志是:他的出现为哲学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而这样的事情维特根斯坦在他的一生中居然做了两次!如鹰鹫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深沉有神,举止灵活有力,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没有恋爱,没有婚姻,没有朋友……这就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革命中神话般的英雄。
还有,一个同性恋者,抑郁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随一生的“自杀情结”,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这也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分析的天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维特根斯坦应征入伍。
未经作战即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
而《逻辑哲学论》的手稿即是在战火纷飞中完成的。
维特根斯坦后来对自己应征入伍动机的解释是:“是因为我有自杀倾向,而没有比战争更好的自杀方式了。
”被捕时,维特根斯坦正骑在炮筒上,用口哨吹着贝多芬第七交响乐的第二乐章。
什么是“可说的”?所有自然科学的命题,都是可说的。
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什么是“不可说的”?生命。
伦理。
价值。
情感。
宗教。
激情。
想象。
直觉。
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
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凡不可说的,只能显示。
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维特根斯坦在写给好友冯·费克尔的信中如此解释他的《逻辑哲学论》:“本书的观点是伦理的观点……也许这是开启这部著作的一把钥匙……:我的书由两部分组成:这里描述的部分加上所有我还没有写的东西。
确切地说,正是第二部分相当重要。
”不可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东西,永远比可说的东西重要。
生命和文化永远高于自然和技术。
于是:“凡可说的,都是可以说清楚的”,“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何等简洁、明了;何等单纯、透明。
一如主人的衣着,简朴、整洁;一如主人的住所,一床、一椅、一桌,几盆鲜花。
哲学的空间纤尘不染。
简洁与单纯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能将哲学还原至此境界的思想者,非大师莫属。
我们还需要说什么,我们又还能说什么呢?当有人告诉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的《世界的逻辑构造》剽窃了《逻辑哲学论》中的思想时,维特根斯坦大度的一笑:“我不在乎一个小孩偷了我的一个苹果。
”因此,哲学在维特根斯坦那里终结了。
因为“所有的哲学问题都解决了”。
维特根斯坦有力地挥动手臂,大声向世界宣告。
维特根斯坦走了,走的如此潇洒从容,充满自信。
二、乡村教师维特根斯坦离开了哲学的王国,离开了城市的喧嚣,到奥地利三个偏僻的乡村当小学教师。
那些偏僻的小山村,如果不是维特根斯坦,历史学家将永远不可能知道它们的名字;而那些有幸受教于维特根斯坦、如今大部分早已作古的村民,也永远都不可能知道,他们曾经和一个世界级的哲学大师一起生活、学习。
维特根斯坦曾多次表示不愿意做大学教师,他甚至认为,一个人不可能既是大学教师,又是一个诚实的人。
这使我想起一个笑话:一个律师的墓碑上刻着:“这儿躺着一个律师,一个诚实的人。
”一个过路人看见后惊讶的说:“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地方居然躺得下两个人!”但维特根斯坦那过于直露的自白仍然让我震惊!不仅因为我生活于有着“天、地、君、亲、师”的文化传统的中国,教师被视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更因为我自己是一名大学教师,我内心深处时时由衷的泛起一种职业的自豪感。
直到有一天,某个突然发生的情境闪电般击中了我的生活,若不是那个突如其来的“内心事件”(借用萨特的术语),我也许永远无法体认维特根斯坦内心世界的矛盾与情感冲突。
那是在别人看来一件极不足道的小事:我和往常一样站在讲台上,阶梯教室座无虚席。
我几乎像一个动了感情的演员,深深沉浸于自己的角色,忘记了周围世界的存在:我和萨特一起为人类的自由呐喊,和尼采一起感受“上帝死了”对西方心灵造成的巨大震撼,和加缪一起思考人生的荒谬与永恒的“存在之谜”,和弗洛伊德一起向人性深处最隐秘的角落开掘……我讲述着公元前800-600年,那个被雅斯贝尔斯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那个诞生了佛陀、耶酥、穆罕默德、孔子、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时代,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使无数世纪的人类心灵沐浴它的绚烂与壮丽……我深陷于自己的激情不能自拔,以至不得不暂时停顿下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我渴望与年轻的心灵对话,因为我深知,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如同电光石火,是人类思想保持创造力的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一阵短暂的寂静后,台下一个声音悠悠响起:“老师,请问考试怎么考?”我的脑袋突然出现空白,我一下从天堂跌落到地狱,我的自尊和自信一瞬间被彻底击垮。
据维特根斯坦说,在剑桥的讲台上,有一天,他脑袋里突然出现空白,面对学生,他突然感到无话可说。
那么,当他来到偏远的乡村,面对那些嫩稚单纯、未被世俗污染的孩童,他是否由衷感到了灵魂的安宁与幸福?我深深理解维特根斯坦。
三、“反哲学”的哲学家1929年,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
6年的乡村小学教师生涯,不仅抚慰了他那颗浮躁的灵魂,而且他对哲学也有了新的体认。
他重返哲学的王国。
而这一次,他是以彻底“反哲学”的斗士的姿态出现在哲学舞台上。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古典还是现代,我都还从来没有遇到过像后期维特根斯坦那样如此极端的反对哲学、并强烈要求取消哲学的“哲学家”。
“哲学是我们的理智冲撞语言的界限留下的肿块。
”“哲学在于语言的误用”,是哲学家“神志昏迷”与“理智痉挛”的结果。
“什么是哲学?是给苍蝇指出逃出捕蝇瓶的道路。
”“哲学的目的在于治疗。
”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维特根斯坦的意思是:本不该有哲学问题,哲学问题的出现是哲学家误用了我们的日常语言,说了不该说的话。
是典型的庸人自扰,甚至是一种病态,是哲学家“神志昏迷”与“理智痉挛”。
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当一个人搞哲学的时候,让他停下来,对他进行“治疗”,让他从语言的误用回到语言的日常用法上来。
这样,哲学问题就消除了,哲学家的病也就治好了。
“不要想,而要看!”维特根斯坦号召我们从形而上学的迷雾中迷途知返,回到清楚明白、单纯简洁的日常生活的世界里来。
这是对人类哲学与人类文化的彻底“解构”,维特根斯坦是一位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大师。
就在维特根斯坦逝世后不到20年,利奥塔发表了他的《后现代知识状况》,运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语言游戏”的概念“解构”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宏大叙事”,他由此成为“后现代主义之父”。
从此,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几乎成为所有“后现代”哲学家用以“解构”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万能武器”。
在20世纪风起云涌的“后现代”思潮中,无论是利奥塔、福柯还是德里达,其“解构”的锋芒几乎指向每一个被“现代性”浸染的领域,却惟独对尼采和维特根斯坦情有独钟,尊他们为“后现代”思想的先驱和鼻祖……中国社科院的江怡博士在其著作《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中,不仅将维特根斯坦与德里达相提并论,而且富有创见性的认为,西方思想的危机经历了三个阶段: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体认到的是西方科学的危机;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颠覆了整个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反映的是西方哲学的危机;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则更进一步揭示了西方文化的危机,它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日常语言的使用之中!西方文化的危机已经病入膏肓,深入骨髓,浸透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层面!这是对深深浸淫于启蒙主义“现代性”西方社会的警世危言——和尼采一样,维特根斯坦来的太早了!四、代“后记”:Heal博士、罗素与维特根斯坦1998年,一个酷暑难当的盛夏,“中、英、澳哲学暑期学院”在北京某高校大礼堂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
此学院的创立与享有盛誉的英国哲学大师A. J. 艾耶尔的名字连在一起。
这位与石里克、罗素、卡尔纳普等共同开创了逻辑实证主义,从而扭转了20世纪哲学发展方向的哲人,临终前留下遗嘱:将自己的全部财产作为基金,开办一所哲学学院,用于培训有志于科学哲学事业的中国学人,为东西方哲学与文化的交流搭起一座桥梁。
学院每年暑假在中国大陆或港澳地区开办一届,为期一个月,它实质上为中西学人在学术上相互切磋砥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论坛。
走进学院礼堂时,我在过道墙壁上悬挂着的艾耶尔的巨幅画像前停下脚步,久久瞻仰着这位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哲学大师,崇敬仰慕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本期哲学的讨论主题正好是维特根斯坦。
这也是我恭逢盛会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
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维特根斯坦是吸引我兴趣最为长久而又最令我困惑不解的人物。
维特根斯坦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或者漩涡,我刚刚一接触便被一股强大的吸力身不由己的卷入进去,无力自拔。
记得《论语》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对孔圣人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西方圣哲维特根斯坦所给我的就是这种奇异的感觉。
在同一个研讨班的有北京大学的韩林合博士,当时他那本数十万字的《维特根斯坦之路》刚刚出版;前面曾提到过的中国社科院的江怡博士,他还是国内一本著名的维特根斯坦传记的作者。
那本传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序言”中的一个奇特而新颖的比喻:维特根斯坦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追求浪漫传奇生活的”西部牛仔”,犹如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电影《廊桥遗梦》中的那个摄影师罗伯特·金!初读这个奇特的比喻时,我心头一震,几乎对江怡博士大胆的想象力佩服到五体投地!英国方面担任本次主讲的是来自牛津大学的Heal博士,Heal女士年届不惑,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这位哲学女博士开朗、热情,一头齐耳短发,有较重的苏格兰口音。
她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虔诚和执着令人感动。
也许,作为一名女性,选择哲学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即使在观念开放的西方,也注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勇气和艰辛吧。
美国哲学史家M. 怀特把20世纪的哲学史形象地描述为“狐狸”与“刺猬”斗争的历史。
所谓“狐狸”,是指注重感性经验和细节分析的英美哲学家,如逻辑实证主义与语言分析学派;而“刺猬”,则是指热衷建立宏伟体系、崇尚综合方法的欧洲大陆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以及20世纪的萨特、海德格尔等。
惟独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奇特的例外。
他兼有“狐狸”与“刺猬”两种文化传统的气质,从而当之无愧的成为沟通英美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桥梁。
如照此划分法,Heal博士无疑应该是一只擅长逻辑与分析技术的典型的英国“狐狸”。
果然,她对哲学范畴的精确分析与对哲学命题的缜密演绎,其技巧的熟练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交流和对话仍然是艰难和充满阻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