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合集下载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概述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概述

法制史作业学号姓名班级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

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

1、李悝变法(1)变法背景公元前403年,魏国被周天子承认,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

作为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魏国,立国初期的运气很不好,在地利上处于劣势。

李悝的变法思想切中了魏国的时弊,最终成为魏国重臣,开始全面推行他的变法主张。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

2、经济方面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

同时实施“平籴法”,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刑法方面实行法治,制定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法经》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6篇,充分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4、军事方面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三)变法的成果评价李悝变法不仅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一)赋税制度的变化1、相地而衰征这是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租赋原则。

“相”,视、观察。

“衰”,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这是说,区别土地的好坏,根据不同的等级定额征税,使农夫在好地和坏地上收益大致差不多。

这是管仲对传统贡赋制度的改革。

2、作爰田3、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国改革家管仲提出以法理国、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积极地建立各项制度以实现这一政治主张。

“作内政而寄军令”即其中之一。

即划分士、农、工、商居住范围,职业世袭。

对农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打破井田制的限制,让士“使就闲然”,全部变为统治阶级的“常备军”。

“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基本特片在于:将军事制度融会于行政制度之中,以法律手段迫使民众就范。

2、李悝变法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的变法。

魏文侯时的相国李悝颁行《法经》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尽地力之教“和实行”平籴法“使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雄一时。

《法经》由李悝变法时颁行,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系统的成文法典。

分为六篇。

主要内容为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君主权威。

禁止人民法令,违者处死,反映出专制倾向的显著加强。

平籴法李悝变法时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丰年时向农民征购余粮以充实仓储,到荒年时出售。

是国家通过对粮食流通过程的干预来控制粮食价格,稳定市场的一种手段。

3、吴起变法楚悼王时吴起主持。

变法从削夺贵族特权利益入手,整顿吏治,用人唯贤。

在打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来自贵族的强大阻力。

4. 商鞅变法战国时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

变法分两次颁行。

第一次颁布变法令,以厉行法治,包括什伍制度,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重农抑商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被称为变法。

这些变法既是政治制度的改革,也涉及社会、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进行探讨,揭示其原因、内容和影响。

一、背景及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列国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这些问题促使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必须进行一些改革,以重新稳定国家。

其一,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和士人的崛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阶级的势力逐渐衰落,而士人的崛起使得他们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这些士人渴望通过变法来改变现状,寻求新的机会。

其二,列国之间的压力。

由于战乱不断,列国对彼此的争夺日益激烈。

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各国开始尝试各种变法措施,以应对外部的挑战。

二、内容及特点1. 韩非子的政治变法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采取法治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认为只有以法律作为准绳,才能达到治理效果。

他的政治变法主要包括设立君主的维新政策,以及设置官职、调整刑罚、规范劳动等方面的改革。

2. 商鞅的法家变法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他以法家思想为基础,主张通过法律来约束统治者和百姓。

他的变法措施包括改革土地制度、推行九品官人制、废除封建制度、实行轻徭薄赋等。

商鞅的变法主要在法制层面进行,以期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

3. 孟子的教育变法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用教育来改变社会。

他提出了“养民”,即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德行和能力。

孟子的变法思想集中在教育层面,主张以教育改变人民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改革。

三、影响与启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变法使政治制度得到了改善和完善。

各国提出的各种变法措施,有利于削减封建势力,增强统治者的权威,改善社会治理的能力。

其次,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封建等措施,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格局,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知识体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政治: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生产关系的变革)②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阶级关系的变化)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社会上出现了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3.军事: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或兼并战争频繁。

为自保或兼并他国,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志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思想文化逐步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1.管仲改革:①内容:在赋税制度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最终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在葵丘大会诸候,连周王都派人参加。

②影响: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2.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

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3.春秋改革特点:春秋时期,其他各国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因此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

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改革1.主要内容:第一,李悝变法:①政治方面。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意义: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强调法治,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

②经济方面。

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以便建设农田水利,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变法的故事

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变法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

商鞅变法故事三则商鞅变法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令商鞅颁布垦草令,进行变法。

此时商鞅的身份只是客卿,垦草令是大规模变法的前奏。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掌握秦国实权,颁布第一次变法的一系列法令。

公元前352年,商鞅升为大良造。

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颁布了第二次变法的法令。

商鞅变法的内容非常广泛,程度非常深刻,是战国时代最为彻底的一次改革。

舌战群儒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

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并没有很快的得到实施,秦孝公刚成为秦国的新一任国君,他怕变法会遭到守旧派的反对。

果然不出意料,商鞅变法遭到了以甘龙和杜挚为首的保守党派的反对,商鞅为坚持变法的好处和他们展开了一场论战,就是著名的商鞅舌战群儒。

甘龙等人认为轻易变法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安,秦孝公本来才登上皇位,政权不够稳固,如果此时让商鞅主持变法,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针对这个问题,商鞅认为,国家的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不同的适合国家国情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国家的发展。

商鞅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周朝的灭亡、夏朝的灭亡,都是因为国家制度跟不上社会进步,人民才抛弃了它。

对于,秦国而言,变法是唯一的必经之路。

甘龙等保守党派还认为变法要顺应时间,如果秦国一意孤行实行变法,物极必反。

就俩人的意见,商鞅认为,秦国此时要想走上富强之路,必须要实行变法。

纵观李悝和吴起俩人的变法,都对秦国由借鉴意义。

在商鞅的坚持下,秦孝公看到了商鞅变法的信心和决心,于是商鞅变法在秦国开始展开。

徙木立信商鞅虽然很快拟定变法条目,但是并没有忙于公布,而是先采取了一个办法,让秦国百姓知道,官府的命令是算数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时代特征(1)经济①铁犁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2)政治: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2,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3,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地主阶级专政。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不断,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①私人办学兴起,百家争鸣出现。

②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各国变法(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①管仲在齐国进行赋税制度的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无论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为其他国家的改革树立了榜样。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最早的农业税),作用: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局限:性质:奴隶制时代的改革,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仍发挥作用。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魏文侯变法:1,李悝:政治: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

作用: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特权。

经济:“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界限,以便建设农田水利。

作用: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法律:强调法律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作用:虽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吴起:军事: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

性质:封建化的改革。

影响:1,有效的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大宗而言,小宗就是 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的服从。同时,小宗 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什么是井田制?“公田”和“私田”是怎么回事
井田制:一种土地国有制,是商周社会的经 济基础。这里说的“国有”实际上是一种国王为代 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比较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异同
名称 分类 时间 经济上涉及对井田制的变革 管仲改革 李悝变法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内容
“相地而衰征”
改变世卿世禄制; “尽地 力”;“肺沟洫”;强调法治。
增强了国力,使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比 成效 较强大的国家。
未改变社会性质, 仍然是奴隶制国家 使魏国走进封建社会
什么是分封制?分封的目的是什么?西周都 1.概念 :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 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 分封哪些人去做诸侯?西周的诸侯国与商王朝 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 的附属国有何不同?分封制的作用如何?
齐桓公的用人之鉴
•齐桓公不杀仇人,已属大度; 重用仇人,更非一般。 •其重用管仲,是惟才是举的千古师表。
•然而可悲的是,到了晚年他却因重用奴 才而误国。 •齐桓公因重用人才而称霸,因重用奴才 而败国,可谓千古之鉴。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在经济、政治、军事等许多领域 都有卓著的建树。齐桓公即位后, 经鲍叔牙推荐,用管仲为相,被 尊称为“仲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以上三位改革家分别是哪些思想派别 代表?体现了他们什么思想主张?
管仲、李悝 ——法家代表。体现了他们反对保守的复 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 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发展而发 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吴起 ——法家、兵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强调 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 命令;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历史学科知识精讲(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基本史实】一、春秋时期:1、齐国管仲的改革:“相地而衰征”——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2、鲁国的改革:公元前594年“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前):1、经济基础: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2、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3、内在动力:“富国强兵”2、著名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三、商鞅变法:【深入探究】(重农抑商是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措施。

)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原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典型设问】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施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思路引领: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

新兴的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革。

因此,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改革变法影响比较大?答案提示: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变革已经开始。

著名的有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

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主持变法。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影响也较大。

中国的主要变法

中国的主要变法

中国的主要变法
一、春秋战国时期
1.管仲改革
国别:春秋齐国,齐桓公
内容:相地而衰征,承认土地私有制
2.李悝li变法
国别:战国时期魏国,魏文王
意义:第一次全国性变法,著作《法经》是第一部系统成文法典
3.商鞅变法
国别:战国时期,秦孝公
意义: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内容:奖励军功,重农抑商,推广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4.吴起变法
国别:楚国,楚悼王
二、封建时期著名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内容: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革旧俗推行汉文化
意义:推动民族融合
2.王安石变法
时期:北宋,宋神宗,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内容: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
结局:保守派反对而失败,没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3.张居正改革
时期:明朝,万历年间
内容:一条鞭法,将名目繁多的赋役合并,统一征收银两。

三、近现代著名改革
1.戊戌变法
时期:清朝末年,光绪帝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
结局:失败,又称百日维新,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北大)
2.改革开放
时期:建国后,1978年
改革历程:1978年11月,安徽小岗村“大包干”,拉开了对内改革序幕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特区
1982年,1号文件正式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四、重点汇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2、秦孝公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3、重要条件: 商鞅来秦, 得到孝公赏识、支持
从这个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4、变法之争奠定思想基础
5、商鞅克服重重阻力,前356、前350年两次变法
二、改革的措施、内容
1、政治、军事方面
增加士兵勇气,
(1)废除世卿世
提高军队战斗力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 实行县制;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实,国以富 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 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 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 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 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 制,这一切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 性,使秦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实力 大增,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允许土地自 由买卖”,埋下了土地兼并的祸根,对 封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自我测评第2题
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顺应了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建立皇帝制度
(1)皇权至上(司、法、政、军) (2)皇位世袭
2、建立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 政府


中 央


御 史

尉相 大


太少治宗典廷太郎卫奉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概述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概述

法制史作业学号姓名班级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

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

一、李悝变法(一)变法背景公元前403年,魏国被周天子承认,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

作为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魏国,立国初期的运气很不好,在地利上处于劣势。

李悝的变法思想切中了魏国的时弊,最终成为魏国重臣,开始全面推行他的变法主张。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

2、经济方面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

同时实施“平籴法”,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刑法方面实行法治,制定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法经》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6篇,充分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4、军事方面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三)变法的成果评价李悝变法不仅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春秋战国的变法

春秋战国的变法
春秋战国的变法
1、最早是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所进行的变法。李悝为 魏相,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说苑· 政理》)的原则, 废除官爵世袭制。通过变法措施使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强 盛的国家 2、楚悼王时,在魏国受到排挤而奔楚的吴起被任命为令 尹,于前382年开始主持楚国的变法。吴起规定,凡是封 君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爵禄,并把一些旧贵族迁移到边远 荒凉地区。精简冗官并削减过高的俸禄,把节省的经费用 于军队。又整顿吏治,要求官吏廉洁奉公,不计个人毁誉。 吴起变法后,楚国力迅速强盛,但由于楚悼王死后吴起被 旧贵族杀害,所以楚的变法没有能够进行到底。
• 3、前316年燕王哙实行禅让,把君位让给之任命。燕王哙以“苦身以忧民”,“勤 身而忧世”(《韩非子· 说难》)著称,他行禅让 的目的是为了赋予子之以全权,让子之改革燕国 政治。但是,此举遭到旧贵族的强烈的反对,在 齐的进攻下燕几乎亡国,只是在燕昭王继位以后, 燕国才强盛起来。 • 此外,韩国韩昭侯时期的申不害变法、赵国赵武 灵王时的“胡服骑射” 、齐国齐威王时期的邹忌 变法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生产效率。
强化中央集权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各国 变法都推行了集权制度,削弱 了贵族的势力,加强了君主的 权力。
推行法制建设
为了规范社会秩序,各国变法 都推行了法制建设,制定了法 律规章,明确了社会各阶层的 权利和义务。
改革税收制度
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各国 变法都对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 ,调整了税收标准,扩大了税
李悝变法总结词ຫໍສະໝຸດ 推行“尽地力之教”,注重农业生产和赋税改革。
详细描述
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制定《 法经》等。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魏国的农业生产和国家实力,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
邹忌变法
总结词
强调君主权威和法治,推行政治和军事 改革。
04 变法运动的局限与启示
变法运动的局限
改革不彻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大多局限于经济和军事领域,对于政治体制 的改革相对较少,这导致整个社会未能实现全面的转型。
社会阶层矛盾加剧
变法运动往往侧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
在变法运动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未能 得到妥善解决,导致社会文化的分裂和混乱。
VS
详细描述
邹忌在齐威王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措施,主要包括整顿官场、推行法治、加 强军队建设等。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 了齐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使齐国成为战 国中期的强国之一。
03 变法运动的共同特点与影 响
变法运动的共同特点
重视农业发展
各国的变法都把农业作为国家 经济的重点,推行一系列政策 鼓励农民努力耕作,提高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的改革背景:1·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制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大量私田出现,私田的主人控制着私田产品,并确立了新的剥削方式。

2·一些诸侯国君主为争霸战争需要,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内容和作用:新的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逐渐向地主土地私有制转变。

主要改革:1·齐国管仲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促进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2·鲁国实行“初税亩”,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纳税,实际上就是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目的:是奴隶主实行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性质是奴隶社会内部的制改革。

影响:一方面使得诸侯国势力增强,另一方面使得井田制迅速瓦解,促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2·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背景:1·经济基础: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2·阶级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出现(诸侯国的卿大夫·立功将士·大商人)3·政治基础:新兴的地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

4·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特别是法家思想的传播,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5·各国为兼并战争的需要,国君支持变法。

主要变法:由魏国发端,李悝变法;楚国承上启下,吴起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变法性质:战国时期的改革是由封建地主领导的,旨在进行封建制度的改革,因此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

以此,战国初年的变法运动,实质上是封建化的一次运动。

变法的意义: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2·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3·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古代重要变法

中国古代重要变法

中国古代重要变法1.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开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

要紧措施:经济上:(1)废井田,开阡陌(简单说确实是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舞宗室贵族建立军功;(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4)推行县制;(5)定秦律,燔诗书明法令。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开展,军队战斗力一直加强,开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跟商鞅相关的故事:立木为信。

弥补:魏国李悝变法: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拟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法经》。

楚国吴起变法:明法审令,实行法治;减爵禄,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卑减大臣之威重,整顿吏治;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2.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为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要紧内容是汉化运动,包含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更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开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庆历新政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

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暴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

统治阶级局部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

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

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后大局部都被仁宗采用,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未几即罢。

春秋战国的变法

春秋战国的变法

春秋战国的变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相互争斗,政治格局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正是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变革和改革的尝试,被称为“春秋战国的变法”。

一、背景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统治力量不断削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面临着内外部挑战。

这使得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思考如何改善国家的状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变法的思想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例如,孔子主张儒家的仁爱思想,认为通过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可以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三、变法的具体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尝试主要包括农业改革、税收改革、军事改革等方面。

这些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家的实力和提高人民的福祉。

1. 农业改革农业是当时社会的基础,因此在改革中重视农业是必要的。

一些改革家提出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

他们鼓励农民使用新的农具、推广新的耕作方式,并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

2. 税收改革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税制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国家的财政状况和社会的公平。

一些变法者提出了对税收制度的改革,例如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增加豪强的负担,以实现财政的均衡和社会的公正。

3. 军事改革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因此军事力量的强大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

一些变法者提出了军事力量的重建和改革,例如加强军事训练、改进战略和战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对能力。

四、变法的影响与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尝试虽然各有成败,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变法为后世的政治改革提供了范例和经验。

通过对变法的总结和反思,后世的统治者们在进行政治改革时可以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经验,避免一些低效或错误的尝试。

其次,变法激发了社会上广泛的变革意识。

虽然某些变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是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得到了深化,对于改革和进步的渴望也在不断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变法的目的与变法过程变法目的:公元前475年至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魏,赵,秦,楚,燕齐国争雄的局面.各诸侯国为了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加强对农民的控制与剥削,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纷纷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掀起了变法的运动. 变法措施的推行,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使社会经济呈现繁荣的景象.变法改革与经济发展,是各国对外战争的两大支柱,并对战争的后果带来直接的影响.1,为了巩固地主阶级政权;2,为了巩固封建地主制生产关系;3,为了清除领主制的残余势力.变法过程: 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开始,到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止,各国变法持续了两个世纪左右.其中斗争最激烈,起重要作用,效果最为显著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最早,为各国变法做出了榜样;商鞅变法是各国变法的大成,取得的效果最大,为秦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影响最大. 此外的变法还有:韩国申不害变法('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国邹忌改革(立稷下学宫,以孙膑为军师),燕国子之,乐毅改革,等等.二,各国的变法运动1,首先进行变法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尽地力之教',即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他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益如之.'为了防止谷价大起大落,他还实行了'平籴法',作为'尽地力'的补充,这样既可防止商人抬高粮价,又能做到'取有余以补不足'(《汉书食货志上》,从而保障了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价的稳定.第二,'食有劳而禄有功',即把爵位赐给有功于国家的人,对于那些于国无功的'淫民'则剥夺其爵位,打击了旧贵族,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第三,制定《法经》.为了确定封建法制,进一步巩固封建政权,李悝'集诸国刑',作《法经》六篇,即'盗,贼,囚,捕,杂,具'.《法经》集春秋以来成文法之大成,其宗旨在于防止和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维护剥削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与李悝的变法改革是分不开的.2,继魏改革的是楚国.楚悼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恰在这时,吴起弃魏奔楚,被楚悼王任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升任为令尹(相当于其他国家的相),主持变法.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限制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封军即分封的宗室,贵族,外戚,功臣,他们高官厚禄,世代相袭.吴起取消了他们的特权,规定,凡封君之子孙三世无功,则取消他们的封君之号,不再享有封君的特权.第二,'损不急之官'. 针对楚国官员冗滥,官俸过高的弊病,精简机构,裁汰官员,削减官俸,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改革的进行.第三,强兵吴起仕魏时就曾改革军事制度,建立了武卒制.到楚国后,他决心也建立一支像魏武卒式的军队,'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他加强对军队训练,严格商法制度,在战争中,'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吴子治兵》).吴起的上述改革,使楚国由弱转强,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强盛局面,各诸侯国均为之震惊. 但是,正当楚国改革处于高潮时,前318年,支持改革的楚悼王病死,一些旧贵族便乘机反扑,群起围攻吴起,吴起无处躲藏,便伏在悼王身下,结果被乱箭射死,随后又被车裂支解.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楚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屡败于邻国,国势日衰.3.韩国在韩昭侯时,任用申不害为相进行改革.申不害主张用'术'治理天下,同时主张依法办事.但在实践过程中,用'术'有余,立'法'不足,而'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所以韩国的改革成效不如其他国家.4,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改革军制,推行胡服骑射,即模仿游牧民族骑兵的训练和装备,组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轻骑部队.通过改革,使赵国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 5.齐国在齐威王时,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改革,广开言路,整顿吏治,使'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他在国都临淄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各国人才,让他们著书立说,为齐国所用,他重视武备建设,任用孙膑为军师,负责训练军队,先后在桂陵,马陵打败魏军,齐国军威大振.齐国还派兵击败赵,魏,卫等国,收复了被侵占的土地,成为东方强国.6. 燕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但国势并不强大,在战国前期几乎是无声无息.战国中期,燕王哙任子之为相,进行改革,后来干脆把君位禅让给子之,结果引起了旧贵族的反对,齐国乘机出兵干涉,子之被杀.经过这次动乱,燕国更加虚弱,燕昭王时筑黄金台招揽贤士,得到乐毅等人的辅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燕国国势又逐渐强大起来.7.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最彻底的是秦国.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秦孝公先后两次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两次变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1)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规定宗室贵族凡没有军功的人,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一般百姓,立有军功,也可授爵.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官位,田地和服劳役的'庶子'等.军功爵制的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也培植了大批军功地主.(2)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由国家按土地亩数向土地的所有者征收土地税.(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作,纺织者,给与奖赏,从事工商业或懒惰者,没入官府为奴.同时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以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4)推行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个县,县设令,丞,由国君直接任免.把农民编入民籍,五家一伍,什家一什,行什伍连坐之法,相互监督.奖励告密,'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史记·商君列传》)从而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5)迁都咸阳.将国都由栎阳(今陕西富平)迁至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 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在秦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促使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商鞅变法触犯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处死.但新法已深入人心,不可动摇.三,变法的效果和意义1,巩固了地主阶级专政. 最为突出的是秦国,其通过商鞅变法,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普遍推行郡县制,商鞅把原来没有建立郡县的地方都建立了起来,共31个县,每一个县设令,设丞,在县下面设'什伍'组织,把农民固定起来,规定'什伍连坐',使农民互相监督,共同守法.2,各国先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1)各国国君名号和职权发生了变化.随着各国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君主的地位日渐提高,周王分封时赐予的名号已与他们的政治地位不相符合,他们想用最能显示尊贵的名称—'王'来作为自己的称号. 楚国国君首先称王,其后各国君主竞相仿效,于是'王'这一称号加入了新的内容,它已不是周天子的专称,而是拥有实权的一国之主的称号. '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资治通鉴》卷5)(专制含义明显)其专制的含义已十分明显.(2)以文武分职为特点的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建立起来.在君主之下,有一系列官僚组织.其中相和将是其首脑,文武分职是其特点.相是百官之首,又称相邦或相国.《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将或称将军,为武官之长.战国时期,各大国经常保持有几十万的兵力,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如魏之'武卒'和齐之'技击'.文武分职是君主控制臣下的重要手段,'官分文武,王之二数也'(《尉缭子原官》)(3)君主继承制的发展.随着君主集权局面的形成,为了稳定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嫡长子继承制越来越适应形势的需要,在经历了众多的跌宕反复以后,嫡长继承制终于稳定下来.由于嫡长制的建立,促使后宫的嫡庶嫔妃制也日益严格,为了保证君主继承者的纯正血统,防止后妃与其他男子私通,多用宦官服务于后宫,宦官弄权作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出现了.(4)郡县制取代了分封采邑制.在在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地区立县,由国君直接管辖,具有加强边防的性质.春秋末年,晋在边地设立郡也是为了巩固边防,但最初郡比县地位低.战国时期边地发展,于是在郡下开始分设若干县,由此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机构.郡设守,县设令,郡县的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县下有乡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以下设什伍组织,把个体农民编制在土地上.(5)封建法制确立.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秦国商鞅参照《法经》制定了秦国的法律,它们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化封建法典.(6)新的官吏管理制度确立.随着世卿制的破坏,新的官吏选任制度逐渐确立,特别是各国在变法过程中,大胆创新,任人唯贤,使立功仕进,荐举仕进,献策仕进等新的选官制度逐步完备.管理由国君任免,不再封赐采邑,改为用粮食作为官吏的俸禄,这种君臣关系已带有雇用的性质.国军对重要官吏和地方长官进行考核,决定其升迁任免.考核后的奖罚取决于君主的意志,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官僚制度使国君集权于一身,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政治.3,通过变法,各个国家普遍富强起来.如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汉书食货志》,秦商鞅变法是'商鞅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使秦每次打仗都取得了胜利.楚国吴起的变法效果小一点.四,战国时期,随着地主制封建政权的建立,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1)__ 地主阶级,一部分是由原来的贵族转化而来,他们在井田以外大量开垦私田并在新开辟的土地上采用封建的租佃剥削关系,逐渐转变为新兴的地主.另一部分是由一些立有军功的将士转化而来,他们在战场上立有军功,按军功大小取得数目不等的土地,从而成为军功地主.还有一部分是商人通过购买土地转化而来. (2)__ 自耕农即个体农民,大部分是从庶人转化而来,国家用什伍制度把他们编制在户籍上,使他们不得迁徙,以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3)佃农和雇农是失去土地依附于地主的破产自耕农,他们要把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这就是所谓'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汉书食货志上》) (4)庶子是战国时期一种依附地主的农民.庶子每月要给主人服役六天,但主人可随时将其调来服役,庶子对主人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5)官奴隶和私奴隶.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刚刚确立,奴隶制残余大量存在,官府中有一些从事手工业的奴隶,有的还用于筑城,畜牧和各种差役,这些奴隶称为官奴.一些富商大贾和大地主也占有大量奴隶,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家务杂役,这些奴隶称为私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