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九斗碗”的来历
没有乡厨就没有九大碗
没有乡厨就没有九大碗在我行走乡间的时候,每遇坝坝宴,都会激起强烈的拍摄冲动。
每每这个时候。
宾主都会热情邀我入席,我也是“来者不拒”地与大家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其实如今乡村九大碗的味道,似乎也与城市中饭店的菜品和味道相差无几了,但坝坝宴的气氛,却更给我淋漓尽致的感官享受。
“蒸尝会”上坝坝宴人间四月天,接朋友老钟的电话,说快到清明节,希望我能带上相机去拍一拍他们家族一年一度的“蒸尝”盛会。
老钟是地道的客家人,先祖在三百多年前“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梅县迁徙来到今天的成都近郊柏合镇。
三百年的繁衍生息,老钟和他的两三百口族人们至今同住在始祖建造的那座大瓦房里。
由是,老钟家每年被称为“蒸尝会”的清明祭祖场面便尤为亲情融融,热烈壮观。
在当地文化部门工作的凸凹先生跟我讲解过一番“蒸尝会”:客家祭祀,完全仿古代蒸尝规制施行。
皇帝有四时之祭:春祭日示勺、夏祭日示帝、秋祭日尝、冬祭日蒸。
《后汉书》也曾记载:“春秋蒸尝,昭穆无列。
…‘按客家风俗,其规格又分‘祭、“酹’两种。
用羊、猪‘大牲’行三献礼谓之‘祭’,用鸡、鱼、肉‘小牲’不行三献礼则称为‘酹’。
祭祀结束,祖先已经享用的“大牲”“小牲”自然就成了家族聚餐的材料,所以,“客家蒸尝会的压卷之作便是亦被称为‘坝坝宴’的家族聚餐。
”那天我赶到时,钟氏族人们还正在司仪抑扬顿挫的唱词中,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可没一会儿工夫,仪式刚刚结束,大瓦房前阔大的院坝上竟神话般地出现了一大片摆放整齐的桌凳:一盘盘热腾腾的菜肴从蒸笼中取出,穿梭不休的上菜人鱼贯穿行在桌缝人隙间……200余人的就餐场面蔚为壮观,族人们就着阳光、山风大快朵颐。
这激动的春宴,该是一个家族荣光和文化记忆最为亲切的存在方式。
“九大碗”,满嘴流油的幸福凸凹先生的“蒸尝”讲得有点高深,不过最后那句“亦称‘坝坝宴’”,则让我恍然大悟:坝坝宴,不就是九大碗嘛!九大碗的来历我还是知道的:它其实是巴蜀一带广泛流行的民间食俗形式。
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四川方言的文化价值
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四川方言的文化价值四川方言与文化摘要:“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柏默方言指的是一个地方居民的话。
四川有一百多个县,每个县的方言都大同小异,成都话被公认为是四川官话。
它属于西南方言,也就是西南官话。
四川方言以其多样性、地域性、原生性、世俗性和生动性的特色,反映了地方的特有的风貌和四川人的天性机智和幽默,展示了无所不在的生活情趣和哲理,闪烁着瑰丽的地域光彩,是一笔重要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宝贵。
关键词:四川方言、文化、谐谑精神正文:语言是劳动的工具。
一个民族的文化跟所谓思想方式全是跟发音器官连同创造出来的。
人要是不能说话,就不会有合群的工作,也不能把劳动的方法传授给别人。
所以如果说文化是生活方式,那么语言就是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工具。
由于人类不同的群体处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彼此对各自的客观世界都有着不同的感知,各种语言的词汇系统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又都是特定的,受到该民族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制约。
与汉语其他方言一样,因特有的地域、历史、社会人文等因素,四川方言与当地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彼此影响的作用。
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地道的古蜀国“土著”在经历了数千年的人口迁徙和流动之后,早已“面目全非”。
从“秦并巴蜀”以来,由于战乱等原因,四川大的人口“换血”就有6次之多。
来自东西南北的人们不仅带来了八方风情习俗,也接受着盆地的自然、经济和人文的浸润,形成了四川的移民文化。
大凡移民文化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是移民将自己的原地文化带到移民地,并与移民地文化交融而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四川方言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和人情风俗,几经融合,发展成如今诙谐幽默,乐观豁达,十分生活化、地域化的语言特色。
四川方言就是移民的产物,在移民的过程中,人们来到一个陌生的新的环境,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人们必然要进行交流,而语言就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如果语言都不通,那如何进行生产活动,怎么进行交易呢?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华夏族语言的古蜀语和古巴语,之后四川话便随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巴蜀后,巴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巴蜀语。
没有不散的宴席(5篇)
没有不散的宴席(5篇)没有不散的宴席(5篇)没有不散的宴席范文第1篇时间一天一天的近了,我的心情随之也沉重了很多。
当母亲告知我必需转学时,我震动了为什么今日的咖啡比往日的更苦?为什么今日的天空比往日黯淡了很多?为什么为什么最终的结果会是让我离开?回望往昔,如烟如雾,丝丝缕缕,萦绕心弦。
这一刻,或许我能保留的只有回忆,说起离开,要没有了晦暗,像是海浪一次又一次的冲洗过的贝壳一样,这个城市留给我的,是一筐温馨的回忆。
学校是我最舍不得的地方。
患难与共的伴侣,朝夕相处的同学,亲切可敬的老师。
无一不是我牵挂的。
我比以前更仔细的去上课听讲,我比以前更欢乐的在伴侣中放声大笑,我真的很想让那一切永久停留在身边。
站在讲台上,环顾教室四周,那一个个熟识的面庞,那一个个暖和的角落,那一张张桌椅凳。
都江堰市深深的被我一次又一次的牢牢记在心中。
我不明白自己在离开之前能够干些什么?同学们也不知道在我离开之前他们能为我做些什么?那一刻,我知道我们都茫然了。
那个下午,我在学校的最终半天,伴侣们和我玩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打水仗',当瓶瓶水,盆盆水都一股脑的冲向我时,我最终可以发泄了,眼泪和水相交而下,伴侣们相拥,一起痛快淋漓的大哭了一场没有不散的宴席范文第2篇当我写下每一个字时,我们将会各奔东西。
人生不就是一场旅行,每个人都市旅客,有时遇到同行的人,但最终目标不同,早晚都会分别。
以前我们一起疯狂的日子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有笑声,有哭声,还有顽强的叫声,我的眼睛瞬间变得潮湿了。
或许我不该只想着过去,将来还有无穷无尽的挑战在等着我们呢。
人的眼睛之所以长在前面,是由于我们要向前看齐,不要为一点点事情而苦闷。
同学们,我会把你们永久埋在心底,我们珍重再见!广东江门蓬江区华侨中学初三:淫淫超越杰杰没有不散的宴席范文第3篇最近几天,我读了阳光姐姐伍美珍新出的书《巧克力味的暑假》,可真算是废寝忘食。
说实话,实在是太好看了,令我如痴如醉.文中的女仆人公项心仪在这个暑假里尝到了毕业后独特的感觉。
成都东山上的传统“九斗碗”
关键词 : 成都 东山; 九斗碗 ; 食文化 饮 中图分 类号 :S7 T9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0 8— 4 2 2 1 ) 1 0 1 O 10 5 3 (0 2 0 — 0 3一 5
艾 芜 曾说 : 四 川 古 称 天 府 之 国 , 产 丰 富 , “ 特 从 历 史上 看来 , 民生 活 比较 富裕一 点 , 人 一般 婚 姻 宴客 的风 俗 , 得 有 个 ‘ 斗 碗 ’ 即是 要 有 九 碗 都 九 , 菜肴 , 摆在 桌 上 。 _ 成都 市 区东 部 沙 河 以东 到 龙 ”1
水” 。其中, 品碗 、 某道皮或某汤可以用炒菜或烧 菜来代 替 , 总原 则是 要凑 够九 道菜 ④ 。 除突发性的丧事外 , 准备请客人数在 1 0桌以
上 的主人 家通 常 要 提 前 一 年左 右 的时 间作 准备 , 主要 是 备 粮 、 菜 和 养 猪 ( 数 少 就 购 买 肥 猪 备 桌
泉 山一带 的 浅 丘 低 山地 区 , 称 东 山 。在 上 世 纪 俗
有 道菜 与坝 区不 同 , 墩 墩 肉 ” 可 做成 红 烧 肉, 即“ , 也 可做 白味 、 辣 椒 酱 , 算 作一 道 皮 , 这 道 菜 蘸 也 但 在 坝 区只 在 丧 事 席 面 上 出现 , 为 吃 “ 子 肉 ” 称 坨 。 宴面整 体上 以肥 肉为主 , 清 汤 ( 素酸 汤 ) 就 除 或 外 是 口味不 同 的 八 样 肉菜 , 油重 , 此 叫 “ 油 大 ” 因 吃 或“ 肉八 碗 ” 。汤 固定 的有 韭 黄 酸 汤 , 外 还有 热 此 吃汤 ( 杂烩 汤 ) 酥 肉 汤 、 汤 等备 选 , 之 , 要 、 清 总 汤 上 2~3个 , 俗 话 说 的 “ 九 斗 碗 吃 到 桌 子 流 即 吃
“九斗碗”的美丽与哀愁
“九斗碗”的美丽与哀愁无论岁月怎样流逝,总也带不走我们心中的激情。
回首尘封在记忆深处的琐屑小事,我们大抵都会在那些凄婉和哀愁中,发掘出蕴藏其中的精彩与美丽来。
川西平原的老百姓过去有一个习俗,大凡婚丧嫁娶,都要请亲朋好友左右邻居吃饭,那就是川西俚语所说的“九斗碗”。
红烧肉、粉蒸肉、回锅肉、咸烧白,甜烧白、凉拌肉、大杂烩、炖肘子和汤菜,是“九斗碗”的基本阵容;再外加若干时鲜蔬菜,就可以将爱吃肉的父老乡亲们好好招待一番。
我认为,将民间筵席叫为“九斗碗”,不但可以窥见盛菜肴的器皿的规格,展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而且非常传神地传递了宾主之间的那种亲情和乡谊。
倘若将“九斗碗”换为任何一种时尚的叫法就不行,不信你试试,难道能杜撰出比它更有乡土气息的漫溢出温暖的玩意儿吗?看似很土的“九斗碗”,就像我们儿时的乳名,即使被父母叫为小猫小狗,那也是一种亲昵的爱称,是我们心灵深处永不消逝的甜美回忆。
城里的市民过去也吃“九斗碗”,不过在菜肴安排上,会根据时令的不同而小有调整,少了些大肥大肉,多了些精细菜肴。
比如,把凉拌肉改成麻辣鸡块,肥腻的甜烧白则以清爽的八宝饭取而代之。
那种“微调”的变化,与其说是城乡差别,倒不如说是饮食习惯使然。
从我记事起,“九斗碗”便是我心目中最为神圣的盛宴。
举凡有机会,我总是不肯放过。
但是,叫我永志不忘的,要数我在农村遭遇的那一次“九斗碗”。
那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事情了。
我上高小五年级的时候,有一个乳名叫“颜猪儿”的同学,与我非常要好,每到假期,他总要邀约我到乡下玩儿。
我好像从小就有浓浓的农村情结,非常喜欢川西坝子的田园风光。
如果是在暑假里,灼热的阳光会将我们处子的皮肤晒得黝黑而闪亮,恰似烟熏的老腊肉,即使与瓢泼大雨不期相遇,光洁而油亮的皮肤也会像天然防雨绸缎那样,体贴入微地呵护我们的心灵。
倘若到了冬季,弥漫在川西平原上的雾气缭绕,与从农舍屋顶冒出的袅袅轻烟交融在一起,让人分不清哪是炊烟哪是浓雾,于是便恍然坠入了海市蜃楼,优游于人间仙境之中。
成都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成都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1、铜秤鼎:这是由春秋时期的青金石制成的铜秤鼎,表面有青金石山水图案,后两脚则镌刻着山石水波,可见其艺术品位之高。
2、大伯公铜身:大伯公铜身被认为是成都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蜀汉时期米担氏阴阳家大伯公像。
这件作品以装饰性的技艺形式表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3、火车点头:这个火车头早在1926年,由湖南承德港制造,以三角形“寿字形”的头尾面板装饰,原本是用于拉轰车和头等货车,成都博物馆收藏至今,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文物。
4、玉剑:这把玉剑始于明代,剑身装饰有祝寿、荷叶、鱼纹等形象,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极具艺术价值。
5、九龙如意鼎:九龙如意鼎是明代收藏家赵学直捐赠的一件青铜鼎,鼎表面由八条九龙、四个攒簇的云彩图案、三只猜硬、一只落柳图案所组成,刻画精细,及其精美。
6、芙蓉花帘:这是从宣德年间的宫殿里发现的挂帘,以芙蓉、蝴蝶、鸟等为主题,装饰华美,展示着古代艺术复杂的密密麻麻的细节,是极具珍贵价值的文物。
7、千金彩瓷:千金彩瓷为明清时期瓷,创造于山西,主要采用五彩斑斓的瓷彩绘制牡丹、芍药、兰花等花卉,栩栩如生,画面极为优美。
8、木雕百鸟图:木雕百鸟图是由清代文武公主室所赠,图中记载了当时生活在中国内地的百种鸟类,鸟图栩栩如生,是一件天然的艺术瑰宝。
9、春秋青铜泉:春秋青铜泉是成都博物馆藏中最古老的文物之一,为春秋时期青铜器,上有文字和彩绘,有着鲜明的史料价值,是一件历史文化的宝物。
10、铁铸铜狮子:这座铁铸铜狮子,形制般弥,严谨端正,安置
到成都博物馆以后,便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其极为强身健体的形象,广受欢迎,也是一种当代艺术的体现。
云合九斗碗:“也味争如乡味醇”
云合九斗碗:“也味争如乡味醇”作者:冯东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1期川西平原,群山环抱,河渠纵横,土壤肥沃,农业发达,物产富饶,人口稠密,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这里有古蜀文明,有三星堆古城,这里有刘备称帝的三国故事,有唐玄宗逃难的悲欢离合,这里有都江堰水利工程,有茶道、川剧、蜀绣、川菜……民以食为天。
西汉辞赋家扬雄《蜀都赋》云:“调夫五味,甘甜之和,芍药之羹……五肉七菜,朦厌腥臊,可以练神养血。
”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四川时称赞:“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制的“东坡肘子”和“东坡鱼”仍为川菜名品。
南宋诗人陆游在《思蜀》诗中回味:“流匙抄薏饭,加糁啜巢羹。
”饮食菜肴里是满满的文化,麻辣鲜香调出浓浓的滋味,炒熘炸爆蒸烧煨煮烹出剪不断的乡愁。
川西农家菜——九斗碗,当地人称“坝坝宴”。
哪家结婚生子、生诞寿辰、婚丧嫁娶、孩子满月、修房造屋、过节造访,但凡家遇盛事喜事,亲朋好友、邻里乡亲都要来道喜贺喜,热闹一番。
主人家杀猪宰羊剖牛,自己动手,不请厨子,或亲朋或近邻帮忙,备好上乘菜品——九斗碗,迎四面客,待八方宾。
这既实惠又经济的乡村菜,竟然广受欢迎。
对于“九斗碗”的说法,公说公的,母说母的,说法各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阳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意思,又与“久”同音,寓意“长久”,含吉祥之意,民间有“九九长寿”“天长地久”之说,九五之尊、三教九流、龙生九子、九九归一,九占尽尊贵、大气和吉祥。
“斗”在四川方言里有“大”的意思。
用九个大碗来盛菜待客,足以显示主家的热情大方、豪爽和体面。
九斗碗,以蒸菜为主,清蒸酥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
云合九斗碗是九斗碗中的极品、佳品。
资水河哺育了云合儿女,在民国时期就盛行做九斗碗,并沿袭至今,既传承了川西平原九斗碗的精华,又赋予了自己的特色品味。
聪子糕、夹沙肉、龙眼肉、樱桃膀、品碗、金包银、银包金、小酥、东坡肉,这些是云合九斗碗的别具一格之处。
何家村遗宝:大唐第一金碗鸳鸯莲瓣纹金碗
何家村遗宝:大唐第一金碗鸳鸯莲瓣纹金碗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鸳鸯莲瓣纹金碗,被誉为“大唐第一金碗”。
这对璀璨夺目的金碗,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中西方文化技艺的交流融合跃然其上。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鸳鸯莲瓣纹金碗 , 去感受盛世大唐的传奇。
姓名:鸳鸯莲瓣纹金碗职称:国宝级户籍登记时间:1996年出生时间:唐代出土地: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现住址:陕西历史博物馆一、一对盛放的大唐金莲20世纪70年代,随着何家村窖藏被发现,鸳鸯莲瓣纹金碗得以重见天日。
顾名思义,鸳鸯莲瓣纹金碗有两只。
这两只碗的大小、造型、纹饰基本相同,高约5.6厘米,口径约13.5厘米,纹饰凹凸有致,犹如两朵盛开的金莲花。
这两只碗的碗身錾刻着精美的纹样,外壁碗腹上刻有上下两层莲花瓣纹饰,每层十瓣。
每层花瓣中都有不同的装饰图案。
上一层每片莲花瓣中分别以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动物作为纹饰,周围则以形态各异的花草为底。
这些动物或抬腿狂奔,或回头相顾,或展翅飞翔,栩栩如生。
下一层每片莲花瓣中都刻有统一的忍冬纹,空白处装饰着密密麻麻的鱼子纹。
“如此复杂精细的纹饰,完全靠手工在碗壁一点一点捶打出来。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管部主任贺达炘介绍。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好奇,到底谁才能使用如此华丽精美的金碗呢?据《唐律疏议》记载:“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纯金、纯玉。
”因此,使用金银器也成为人们等级身份的象征,由此可推断金碗最主要的使用者应该是皇室贵族。
同时,金银器也经常作为皇帝奖励有功大臣时的赏赐。
那么,这两只金碗的用途是什么呢?据中国古代文献《唐摭言》记载,唐文宗在赏赐大臣美酒时“命赐酒二盘,每盘贮十金碗,每碗各容一升许,宣令并碗赐之”。
因此,有学者认为它们是作为酒具使用的。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弦吟玉柱品,酒透金杯热”等唐诗充分反映了金银器皿在唐代流行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只碗的内壁还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
“这表明了碗的重量。
四川农村的传统美食——九斗碗
龙源期刊网
四川农村的传统美食——九斗碗
作者:徐艳文
来源:《烹调知识·原创版》2017年第03期
九斗碗,也称九大碗、九个碗、坝坝宴、流水席,是四川地区汉族传统菜肴之一,也是农村备菜宴客的风俗。
它的特色是以蒸菜为主的九大菜,包括坨坨肉、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
九斗碗最初的雏形为田席。
据历史记载,在清康熙中叶(1681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
使得很多四川周边的移民都选择在四川定居,这些移民有的是一个村的,有的是一个地方的,有的是一个宗族的,他们一起垦荒、开渠、平田、挖井、建房、收割打谷、插秧抢种等,每当劳动结束后就一起用餐,逐渐地变成了一种风俗。
只要有人家需要帮忙劳动或者其他,需要帮忙的这家人就在田边地头挖灶做饭菜招待帮忙的人,帮忙的人围坐一起吃饭,人们称它为“田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田席不仅菜肴更加美味、丰富,而且也不再是只有人们集体劳动时才吃,现在吃田席的场合也很多,比如办满月酒、办寿宴、红白喜事、新春年酒等。
九斗碗的食材围绕猪肉来设计,但猪头一般不上正席,用在头天晚上吃“毛坯”时做凉拌菜;猪肋肉可做夹沙肉和甜烧白;五花肉做咸烧白和粉蒸肉;剔下的排骨做肘子的垫层;后腿肉做肘子;猪内脏中的心、肝、肺、肚、腰和舌头做品碗或杂烩汤,大肠烧土豆,小肠烧汤;因为做几道菜的肉全部要切成标准的方块,切剩下的边角料就炒小菜;从厚膘上剥下的瘦肉可炸酥肉或做品碗中的火肉;猪排骨多时还可烧土豆(或萝卜)或炸糖醋排骨,猪背脊骨和大骨烧高汤;猪板油熬油做菜用,油渣做汤用;猪血(或洗肉的血水)做清汤时使用。
四川坝坝宴的灵魂——“九大碗”
四川坝坝宴的灵魂——“九大碗”九斗碗,也被人们习惯称作坝坝宴、流水席、九大碗、九个碗等,是四川地区传统特色菜肴之一,其特色注重的是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大菜而得名。
分别为: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
同时,“斗”在四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用九斗碗来称此场面,也是赞其菜多量足的意思。
在城市里结婚,婚宴自然是上各种大酒店,环境好,菜品高端,有排场有面子,但是却没有热闹。
流程基本上就是:中午先二十分钟的婚礼仪式,然后上菜用餐,三四十分钟吃完后,要么换场地玩棋牌或K歌,等着吃晚餐,要么就可以走人了……小时候在农村吃“坝坝宴”的时候,看着电视里高大上的各种宴席,羡慕极了;长大后,吃各种高大上的宴席时,心里却觉得还是“坝坝宴”有意思,人有时候真的就是这样奇怪……在四川,农村里的传统宴席,就是摆“坝坝宴”,更老的说法叫“九大碗”,简称“九碗”。
“九大碗”最初是指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等九个特色菜,现在早已经不止这些菜了,但是这九个菜仍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
一般情况下,坝坝宴就是在自家门口的露天场地上,摆上密密麻麻的桌子设宴。
以前因为农村里亲朋好友、街坊邻居比较多,基本上都是几十桌人,再加上大家来的时间也不相同,所以经常出现客人来了一批又一批。
为了提高用餐效率,主人家就让先来的客人先吃,吃完后就收拾干净桌子,换一桌子菜,由下一批客人接着吃。
正是因为这样的用餐方式,大家也称“坝坝宴”为“流水席”。
流水席的特点就是用餐时间长、自由随意。
如果这家主人的宾客很多,可能午餐的用餐时间会从中午十一点持续到下午三点左右,中间隔不了多长时间,晚餐又开始了,差不多会从下午五点持续到晚上八九点。
在用餐的过程中,宾客都比较随意。
因为是在室外露天环境下,没有在高大上的大酒店里那么多顾虑,你可以和朋友高声寒暄,在席间举起酒杯窜到其他桌去敬酒。
九大碗【四川民间传统美食】
九大碗【四川民间传统美食】四川民间传统美食——九大碗(热菜)四川的“九大碗”据说最初是秋后农民为庆祝丰收面摆的酒席。
以后在清代、民国时期,民间凡是婚嫁、丧葬、寿辰、“满月”、开业等喜事都会设这种酒席。
传统席面多为九种荤菜宴客,此即俗称“九大碗”或“九斗碗”。
而流行在宜宾民间的此种“席口”,具有川菜五大流派中“大河帮”特色,其辣味和麻味略逊于重庆;咸味稍浓于成都稍弱于自贡;甜味次于内江。
九大碗的特色是蒸菜,以蒸为主:头碗、蒸全鸡、蒸全鸭、蒸肘子、咸烧白(肉扣)、甜烧白(夹沙肉)、粉蒸肉,配以粉条、竹笋、品芋、苕薯、海带、时令蔬菜。
酒席以蒸和烧、炒、熘、煸形式构成“五碗”,一般只有九个菜,所以称为“九大碗”。
“九大碗”也分低、中、高档。
低档的一般全为猪肉而无鸡、鸭、鱼;中档的有鸡、鸭、鱼、蹄筋、竹荪等;高档的除了蹄筋、竹荪、鱿鱼外,还有海参、鱼翅等等。
到了九十年代,“九大碗”不仅大换“包装”,由猪肉为主推广到以鸡、鸭、鱼、海产品为普遍,菜式也由九个发展到N个。
传统的“九大碗”现仅残存于部分农村。
其实我也没见识过农村的“九大碗”酒席,汗。
要从高高的蒸笼里取出滚烫的蒸菜也是个技术活,先要在案板上搭上櫈子,用凉水打湿双手,然后徒手将滚烫的蒸菜按上菜顺序一个个取出。
01第一道菜叫:头碗,用猪瘦肉上浆油酥后切片再蒸,四川当地也叫酥肉;倒掉多余的蒸汽水,再冒上鲜汤,撒些葱花,立刻香气扑鼻;0102第二:丸子;0203第三:鱼,不同地方做法稍有不同,但是鱼是少不了的,只是做法不一样罢了,鱼的种类也不同,也有用甲鱼的;0304第四:蒸笼笼;04 05第五:鸡;0506第六:鸭;06 07第七:烧白;07 08第八:膀;肥而不腻,入口即化;0809第九:夹沙肉;肉片中间破开而不断,使其皮子相连,中间夹红豆沙,糯米打底,上笼蒸火巴,取出扣于盘中,撒上白糖即可;09。
川渝地区的九斗碗是什么,竟然让人吃了就不想走!
川渝地区的九斗碗是什么,竟然让人吃了就不想走!川渝的农村地区凡有红白喜事,便会宴请亲朋好友来吃“九斗碗”。
九斗碗又称坝坝宴,这源于乡间的田席,说来也是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九斗碗的来历清康熙时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民运使来自湖北的人民来到了四川。
群体的迁移使他们习惯集体活动,比如农耕,建房等等,常常集体劳作,劳作后便会一起吃饭,主人家会用自家的好酒好菜来款待过来帮忙的亲朋好友,慢慢地,就这样随着时间形成一种约定成俗的民规。
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又形成了今天这样,以大众便餐和家常菜肴为主,用三蒸九扣的形式来烹饪的宴席。
九斗碗用碗来做容器,一是为了方便蒸笼的烹饪,二是摆上桌也显得多。
至于为什么用“九”,那是因为民间视“九”为吉祥数,寄托了美好的寓意。
准备九斗碗这做“九斗碗”往往会请乡间的厨子来掌勺,帮厨的也是后厨忙活几十年的农家女性,只需在农家院坝里砌几个红砖灶台,几口大铁锅,十几个大蒸笼,加上就地取材的食材原料便成了一桌桌好菜。
上桌后也用的是不锈钢碗,搪瓷碗,摆盘也不讲究精致,虽是看着土,但那热闹的声势,倒别有一番趣味。
厨师们在做九斗碗你要说这九斗碗看起来制作得挺随意,但它也不是随便就能做成的一桌宴席。
如何成一桌九斗碗九斗碗,从开席到尾盘,都是有讲究的,由干碟、凉菜、正菜、尾菜构成,每道菜上桌都要依着这个规矩来。
这个规矩是根据烹饪的难易,时间的长短来制定的,是无数乡间大厨经验的汇聚的精华。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等鞭炮响完后就可以开席了。
第一轮要先上干碟,干碟有两盘,一盘用来放糖果、干果和烟,方便来吃饭的客人打包带走。
这桌上的烟只放一盒,是拿来给大家分的,由那一桌年长的人来分,若是一桌坐着的是娃娃和嬢嬢(妇女),那就留给她们家的男性。
另一盘是用来放做好的糖粘花生、怪味胡豆,炸猪油渣之类的炸货,给等待的客人添个零嘴。
糖果烟干碟炸货干碟:酥肉第二轮要上凉菜,这凉菜有荤有素,但荤菜占多数。
外面卖的卤鸡烧鹅,自家晾晒的腊肠腊肉腊猪肝等等都可以切了上桌。
坝坝宴起源——精选推荐
坝坝宴起源
坝坝宴,⼜叫坝坝筵,还叫九⽃碗。
成都地区在民国时期流⾏⽤⼤碗来喝酒,称之为“九⽃碗”,因为⼀般每席有九碗菜。
此外还有⼀个原因,是民间视“九”为吉数,有“九九长寿”、“九⼦登科”、“天长地久(九)”等说法。
这样的宴席,“九⼤碗”是起码的标准。
当然,也有贫穷⼈家放七碗或有钱⼈家放⼗⼀碗的,但决不能放⼋碗或⼗碗。
这是为什么呢?在川西坝⼦上,喂猪的猪槽⼀般都是⽤⽯头做的,于是川西民间⼀般相沿⽤吃⼗(⽯)碗的,作为骂⼈是猪的俗语,所以不能⽤⼗碗菜来招待客⼈。
桌上的菜不能摆⼋碗,是因为开席的时候⼀般叫花⼦(四川话中的乞丐)会前来贺喜或治丧,往往还有打着莲花闹,⾛到哪唱到哪,见到什么唱什么。
所以不管是红喜还是⽩喜,主⼈家都信奉“客⾛旺家门”的道理,对于前来贺喜的乞丐,也要热情招待,只是他们吃的不是其它客⼈的“九⽃碗”,⽽是⼀⼈⼀碗的盖浇饭。
⼋仙桌⼀⾯坐两个⼈,刚好是⼋碗饭。
所以川西民间把放⼋碗饭的叫做“叫花⼦席”。
这两个数,是办席必须忌讳的。
九⽃碗,其特⾊注重的是蒸菜,原意是以蒸菜的“九⼤菜”⽽得名。
即:软炸蒸⾁、清蒸排⾻、粉蒸⽜⾁、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夹沙⾁、咸烧⽩。
四川农村吃酒斗碗风俗作文
四川农村吃酒斗碗风俗作文在成都老报人车辐的《川菜杂谈》一书中,四川作家艾芜曾如此回忆“九斗碗”:“四川古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从历史上看来,人民生活比较富裕一点,一般婚姻宴客的风俗,都得有个‘九斗碗’,即是要有九碗菜肴,摆在桌上。
有钱人家,还得在‘九斗碗’之外,再加九个冷盘。
”九斗碗,也被四川人称为坝坝宴。
看似普通的九斗碗,背后却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
日前,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工作人员在龙泉、洛带、大面、西河等地,走访了多位世代做乡厨的老乡厨,为大家揭开传统九斗碗背后有趣的故事和文化。
每逢新春佳节或红白喜事事,四川农村必办坝坝宴,坝坝宴在地方称谓中也叫“九斗碗”、“九大碗”、“流水席”等,但统一来说都叫坝坝宴,前提是必在自家院坝或空地所办,否则也不叫坝坝宴了,也只有在农村这种特定场所,才能办出这种独有的氛围,让人吃后难忘!“斗”,在四川口语中意即较大的容器,故叫“九斗碗”。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九碗大菜也渐不盛行了,而代之更多的是十八个菜或二十多个菜,自然菜的份量也会相对减少,但一些传统的菜如“甜烧白”、“咸烧白”“香碗”等菜,也必在保留菜谱之内,否则有得罪客人之嫌,主人或厨师会感脸面无光。
传统中,“九碗”可作成十一碗或七碗,缘由为四川喂猪的容器都为石料而作,若作成“十碗”,有骂人为猪之意,在主人家或厨师都引为大忌,切不可冒犯,厨师这样办有丢饭碗的可能。
而桌上也不能摆“八碗”,原由为旧时农村一般若有红白喜事,必有告花子“乞丐”来讨食。
主人们都信奉“客走旺家门”的道理,对于前来乞讨的告花子,也要热情接待,按桌坐人数每人一碗“盖浇饭”,刚好就是八碗,按四川民间把放八碗饭叫做“告花子”席,故“八”与“十”这两个数字是办席必忌的!总之,坝坝宴的典故很多,讲究也很多,楼主也不在此一一描述了,假若看官您老要办坝坝宴,自有专业坝坝宴大厨会告诉您需要注意的事。
五月下旬,在下终于有了拍摄坝坝宴的机会,自然不会放弃。
四川方言集锦
四川⽅⾔集锦四川⼈爱“算坛⼦”,也就是特别爱开玩笑。
如果你来天府之国出差,旅游;最有必要的是了解⼀下四川话,以防⾃⼰“吃了亏”还不知道。
称谓:⼤爷----是对男性⽼⼈的尊称; 婆婆----是对⼥性⽼⼈的尊称; ⽼汗⼉----是对⽗亲的其中⼀个称呼; ⽼姆姆----是对⼥性⽼⼈不礼貌的称呼; 嬢嬢----是对⽗辈⼥性的称呼; ⼳⼉(⼥)----是对⼦⼥的爱称。
骂⼈话:⽼⼦----在别⼈⾯前称⽼⼦是占对⽅便宜; 虾⼦----奚落对⽅是胆⼩⿁; 讨⼝⼦----乞丐,叫花⼦; ⽠娃⼦----说某⼈傻、⽠兮兮的、⽠眉⽠眼的;瘟猪;哈⼉;憨包等(现多为昵称)。
⽣活⽤语:摆龙门阵----是指漫⽆边际的闲谈; 冲壳⼦----是指吹⽜⽪,说⼤话; 算坛⼦----是指开玩笑; 打滥仗----是指不务正业或⽆法按常规办事; 打锤----是指打架; 扯筋(⽪)----是指吵架或闹纠纷; 杀割----是指结束或没有了,⽤完了; 弄归⼀ ----是指把事做彻底; 弄巴实----是指做好; 没来头----是指没关系; 光董董----是指⾚条条的。
形容词悬吊吊的----不稳当(妥); 红扯扯的----红得难看; 粑希希的----烂得很; 淡⽡⽡的----平淡⽆味,没盐味; ⽠不兮兮的----傻⾥傻⽓; 温都都的----温热合适 ⾹喷喷的----形容很⾹; ⾹喷喷的----形容很⾹; 甜咪咪的----形容很甜崭噔⼉——形容崭新的。
歇后语:⼀坛⼦萝⼘----抓不到姜(缰); 丁丁猫(蜻蜓)想吃樱桃----眼都望绿了(办不到); 下⾬天出太阳----假晴(情); 猫抓糍粑----脱不了⽖⽖。
“打摞边⿎”:表达⼀个⼈在三⼼⼆意,没有专⼼!⽐如: “你看他嘛!在打摞边⿎!”就是说他没有专⼼! “扎起”:很容易理解!就是为别⼈⽽雄起!为了朋友两肋插⼑!⽐如:“今天这个事情你要扎起哦!!!” “杀搁”:意思就是结束了。
⽐如:“这事就杀搁了哈” “超哥、超妹⼉”:意思穿戴超前或怪异的年青⼈。
四川坝坝宴简介
四川坝坝宴简介
四川坝坝宴,也称“九斗碗”,是四川农村、郊区待客的一种传统宴席形式。
通常在家庭红白喜事或其他值得庆贺的事情时举行。
在这种场合,会邀请熟悉的乡间大厨操办宴席,桌椅板凳摆放在自家院坝头,亲朋好友围坐一桌,共同分享美食,沟通感情,场面盛大而热闹。
坝坝宴的精髓在于其丰富的蒸菜,如粉蒸排骨、蒸肘子、蒸烧白、夹沙肉(甜烧白)等,这些都是九斗碗的经典菜品。
蒸菜制作工序繁多,但乡村大厨们经验丰富,他们会在请客前1-2天就将预制工作提前安排妥当。
宴客当日,厨师和助手将蒸笼放置在宽敞地带,架起柴火,就可以去忙其它的工作了。
这些蒸菜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味道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此外,坝坝宴的菜品也会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而有所更新,但九斗碗的这些蒸菜依然是宴席上的主角,是四川坝坝宴席上永远的经典。
总的来说,四川坝坝宴不仅是一场美食的盛宴,更是一次亲情的聚会,体现了四川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生活的热爱。
参观成都博物馆的总结
参观成都博物馆的总结今天,妈妈说带我去杭州博物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到了博物馆门口,我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奔向博物馆,啊!博物馆真大呀,它是由三四个小博物馆组成的大博物馆,分为伞扇博物馆和刀剪剑博物馆。
这儿的刀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大的足足有一米长,小的却只有两厘米,而剑的上面有许多奇怪的花纹,有的刻有文字。
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张小泉剪刀,他制作的最大的剪刀足足有1米!我想这么大的剪刀能用么?在这里,我见到了最古老的刀,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石刀和最古老的剪,东汉铁剪刀。
博物馆参观完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
太阳下山了,我们坐着水上巴士回去,风在耳旁吹过,浪在船边荡漾,风光如此美丽,疲惫的一天过去了,大家都入了梦乡。
星期五,学校组织春游活动,参观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
上午,我们游玩了科技馆,吃了午饭就去自然博物馆。
一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几种珍稀动物与一具灰鲸化石,它们都是模型。
接着,我们走入旁边的“一万年前的水怪”的场馆。
那里陈列着许多“水怪”的化石,有蛇颈龙,有鱼龙,还有龟类的祖先。
让人说也说不清,要游很长时间。
游完了第一层,我们来到了第二层。
大家走进一个隧道,之后就是原始时期的海洋,那里有许多奇怪的动物,像乌贼,像蜗牛,奇形怪状,让人琢磨不清。
我们走到了原始森林,威武的霸王龙在吼叫,剑龙静静地站在那里,马门溪龙的脖子非常的长,即使姚明躺在上面都会多出一大段儿。
走过原始森林,我们看见了许多的原始动物化石,巨大的猛犸象是那里除了一只长脖子的恐龙之外是最大的。
游完了第二层,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小组没时间游第三层了,只好回到了大门口,排队上车,准备回学校,一次快乐的春游圆满的结束了。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汽车博物馆进行了一次快乐而有意义的参观学习。
博物馆主要分为未来馆、进步馆和创造馆。
分别展示了汽车的发展过程、汽车的不同结构和功能,以及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我最喜欢进步馆的记里鼓车和各种古代马车。
记里鼓车是古代用来测量距离的,它每走一里地,上面的小人就敲一下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到年关,尤其是春节前后,四川民间大都喜欢吃“九斗碗”。“九斗碗”,名称形象生动,充满田园生活气息,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寥寥三字,把淳朴的乡民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心态和朴实无华、和谐友善的邻里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在川内香飘四方的“九斗碗”是怎么来的呢?“九斗碗”深厚的菜肴文化里,包含着哪些常人不大知道的历史故事呢?
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到后来,为了联络感情,移民们婚娶、寿诞、娃娃过满月、建新房上梁等大事,都少不了操办“九斗碗”,邀请四方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前来聚餐庆贺,而被邀者也随俗凑一点份子意思意思。当然,主人家的目的绝不在于收取礼金,赴席者送的礼金也仅仅是起点“遮手”的作用而已。若单纯用拜金主义的眼光来看,主人家自然是必亏无疑,但主人家却是越亏越欢喜,因为淳朴的乡村民风讲究“山潮水潮不如人潮”,来的宾客越多,主人家越有面子。
蒸芋头蒸茄子蒸土豆“三蒸”
这种原始古朴的“九斗碗”,自然是简陋无比,有啥做啥吃啥。蒸芋头、蒸茄子、蒸土豆就算“三蒸”,颇有田园野餐的风味。
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天府之国”的川西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气候温润,庄稼一年三熟,移民们精耕细作,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富裕,家畜家禽逐年增多,在农事繁忙时人手不够,每每需要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前来帮忙抢收抢种,打谷插秧,忙得热火朝天。淳朴的主人家自然要破费表示一番,用鸡鸭鱼兔等做成“九斗碗”,尽其所有,盛情招待,让帮忙的人吃得巴适。由于条件好了,“九斗碗”的油水也就多了,“三蒸”由过去的蒸芋头、蒸茄子、蒸土豆演变成了粉蒸肉、咸烧白、甜烧白(夹沙肉),让亲友乡邻们吃得酣畅淋漓,皆大欢喜。
不分男女老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吃席
用今天城市人的眼光来看,这“三蒸”算什么呀,又肥又腻。但在旧时生活贫困的农民眼里,平日里能吃上“三蒸”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因为他们每月只有二两肉票。
笔者四十年前在三苏故里当知青时,每逢赶场天,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在古镇饭馆里痛快淋漓地吃上一碗香甜酥软、肉肥油多的甜烧白(夹沙肉)大城市的知青尚且如此,苦苦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本地农民就更可想而知了。正是在“无三蒸不成席”的观念的指导下,“九斗碗”的各式菜品中,惟有粉蒸肉、咸烧白、甜烧白是严格按照每碗八片肉制作,吃席时每人一片,体现出席桌上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人人都能吃到“席”的喜悦。
“九斗碗”的“斗”形容其大,所以“九斗碗”又叫“九大碗”,形容待客大碗盛菜以显示主人的豪爽真诚。“碗”专指“蒸碗”,是制作“三蒸”的专用碗,由陶土烧制而成。这种大碗寻常百姓家不常用,需办筵席时由乡厨提供,是“三蒸九扣席”必不可少的餐具。须知,在川西坝子农民的传统潜意识里,饭菜再怎么成桌,如果没有粉蒸肉、咸烧白、甜烧白这“三蒸”,那只能算是饭菜丰盛,打打牙祭而已。所以老百姓把“三蒸”叫做“九斗碗”的面子,也就不足为奇。
“九斗碗”其实有十几道菜
如今在川西坝子,人们将赴宴叫做“吃九斗碗”或“吃九碗”。“九”为数之极,“九斗碗”并不是只有九道菜,而是一般都有十几道菜,但其中有几道主菜。筵席上可以摆11碗或11碗以上,但绝不能摆8碗或10碗。因为在川西平原,猪槽是用石头凿成的,“十”与“石”是谐音,“斗”与“头”是谐音,“十斗碗”听起来岂不成了“石头碗”,于是便有了“吃十(碗)的”骂人为猪的说法,因为只有猪才吃石头碗呀,所以用“十”是万万不行的。过去乡坝头办喜事,主人家对前来贺喜的乞丐也会热情招待,但不会让他们上正席,而是让他们每八个人坐一桌,一人一碗盖浇饭,于是人们便把放8碗菜的席桌称为“叫花子席”。
“九斗碗”是四川民间宴会以大众便餐家常菜肴为主的筵席,又名田席、三蒸九扣席。它的得名,源于清康熙中叶(1681年)开始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三百多年前的外省移民们在垦荒、开渠、平田、挖井、建房、收割打谷、插秧抢种的劳动中,常常需要同村、同宗、同原籍的人相互协作,相互帮忙,集体聚餐。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某日大家替谁家帮忙,就由谁家提供饭菜,在田边地头挖坑埋锅,做出美味,围坐聚餐,这便是“田席”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