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
围手术期VTE预防与管理

1、围手术期VTE预防——评估 Caprini风险评估:筛查作用——预防措施
• VTE中高危风险的患者,同时存在较高的大出血风险或出血并发 症:
• 推荐应用机械预防
• 如出血风险降低,改用药物预防或与机械预防联用。
2、围手术期VTE预防——措施
• (一)基本预防 • 1.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患者教育。(宣教) • 2.积极的活动可以减少VTE的发生。对于VTE风险为低危的内科
险,且不增加肺栓塞事件的发生率。 • 机械性方法可减少部分患者发生DVT的危险,但疗效逊于抗凝药物,其最大优势
在于没有出血并发症。 • 单独使用机械性预防措施仅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 • 极高危患者单独应用疗效差,推荐与有效的抗凝治疗联合应用。
2、围手操作:麻醉方式/时间、手术方式/时间、止血 • 术后处理:术后何种提问进行术后休息;重要指标、引流管的监
测和管理;术后饮食/补液、康复处理等诸多方面。
2、血栓性疾病
• 1.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即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 栓形成(DVT)
• 2.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房颤动、动脉缺血发作、脑卒
3、围手术期VTE预防——时机
1、术中预防VTE的措施
使用 GRADE方法 对证据的质量和推荐意见的强度进行分级(表1 ,2)
3、围手术期VTE预防——时机
2、关节置换手术:【推荐意见】
3、围手术期VTE预防——时机
3、髋部骨折手术:【推荐意见】
(1) 对于髋部骨折患者 ,推荐使用 LMWH、磺达肝癸钠、低剂量普通 肝素 (LDUH)预防 VTE【1B】。 (2) 建议在术前即开 始进行 VTE预防【2B】,不推荐手术前后 4 h 内应用 抗凝药物【1B】。 (3)推荐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应用 10-14 d ,建议延长至术后 28 -35 d 【1B】。 (4) 建议在住院期间联合应用机械预防与药物预防【2C】。 对出血风险较 高的患者 ,建议使用机械预防【2C】
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护理课件

某些药物如激素、利尿剂等也可能引 起血液高凝。
长期卧床、久坐等导致下肢肌肉泵作 用减弱,血流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 风险。
血管损伤
手术操作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 暴露出胶原纤维,引发凝血反应。
长期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动脉粥 样硬化等可损伤血管内皮,增加
血栓形成的风险。
反复插管、留置导管等医疗操作 也可能引起血管损伤。
优化手术操作
减少不必要的血管损伤,缩短手术 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
强化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 理并发症,提高患者康复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形成时间的不同,围手术期血栓可分为早期血栓和晚期血栓。早期血栓通常在手术后24小时内形 成,与手术创伤和止血方式等因素有关;晚期血栓通常在手术后数天至数周内形成,与患者自身因素 和术后护理等因素有关。
围手术期血栓的危害
01
围手术期血栓可能导致 血液循环障碍,影响患 者的康复和生命安全。
02
03
预防
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并 发症。
处理
根据不同并发症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等。
06
CATALOGUE
围手术期血栓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 绍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
手术类型及过程
手术名称、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
血栓形成情况
发生时间、部位、诊断依据等。
围手术期血栓的护理管理
术前评估与准备
评估患者风险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如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慢性疾病等。
制定预防计划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预防计划,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 运动指导等。
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PPT课件课件

300
200
100
0 0-9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
年龄,岁
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PPT课件 Anderson FA Jr, et al. Arch Intern Med. 1991,151(5):933-8.
有VTE病史的患者VTE发生率更高
该回顾性队列研究同时总结了麻醉时间与VTE发生风险的关系
麻醉方式:普通外科手术全身麻醉
1.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5围):手46术9-期47血4.栓预防与管理PPT课件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外科杂志, 2016, 54(5): 321-327.
高龄是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VTE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600
男性患者
500
女性患者
400
发生率/ 100,000人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 的危险因素
高龄、VTE病史、恶性肿瘤 及其治疗史(使用激素、放 化疗)、妊娠或产后、肥胖、 脓毒血症、炎症性肠病、肾 病综合征、遗传性或获得性 易栓症、中心静脉置管、瘫 痪、制动、促红细胞生成药 物、口服避孕药等
手术时间 手术类型 麻醉方式
•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纳入1928例外科手术患者,其中未采用VTE预防措施 的患者有968名
PE:1.4%
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PPT课件
VTE的发生率还与患者、手术等因素相关
VTE 发生率与手术复杂程度及时间长短相关
• 脾切除术、肝脏手术和胰腺手术较高 • 乳腺手术和阑尾/胆囊切除术相对较低
VTE 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最全版)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最全版)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进展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和处理逐渐受到各学科关注和重视。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PE 和DVT 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为VTE。
外科病人术前活动减少、术中制动和术后长期卧床均会导致静脉血流明显减慢;麻醉及手术创伤促使组织因子释放,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病人自身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等,这些因素均可使VTE 发生风险增加。
此外,越来越多的病人在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同时使用抗栓药物,常见的情况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慢性心房颤动、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等心脏疾病以及周围血管疾病。
对于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并需要行普通外科手术的病人,外科医师应对病人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管理。
为规范和推动我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病人血栓管理实践,2015 年11 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牵头,依据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参考相关学科专家意见和已有工作基础[1],制定《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希望对国内广大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围手术期VTE预防1 概述1.1 普通外科病人VTE发生率VTE 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
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病人DVT 发生率为10%~40%[2]。
大型手术病人当同时具有多种VTE 风险因素时(年龄>40 岁、VTE 病史、肿瘤等),致死性PE 发生率高达5%[3]。
亚洲人群中,普通外科未进行抗凝预防的手术病人DVT 发生率为13%,症状性PE 发生率为1%[4]。
日本相关调查显示,腹部大手术病人仅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预防者,静脉造影检出VTE 发生率为24.3%[5]。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三)完整版

中国血栓性疾病防治指南(三)完整版第五部分其他临床情况下的血栓防治问题一、抗栓治疗的围手术期管理1. VKA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推荐意见】(1)推荐择期手术前停用华法林5d,术前1-2d评估INR【1B】。
(2)术前暂时停用VKA 者,建议术后12-24h充分止血后继续使用【2C】。
(3)INR<1.5时凝血功能基本正常,大部分手术和操作可安全进行【1B】。
(4)机械性心脏瓣膜、房颤或VTE患者,若血栓风险评估为高危,推荐在中断VKA 治疗期间应用桥接抗凝;若血栓风险评估为低危,不推荐桥接抗凝【1C】。
(5)接受VKA治疗者,建议接受牙科、皮科或白内障手术时继续应用【2C】。
(6)VKA治疗与轴索阻滞:①轴索阻滞前需停用华法林5d且INR达到正常范围【1B】;②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时,轴索阻滞镇痛导管建议在INR<1.5时拔除;INR在1.5-3范围内时,拔管前注意有无合并应用其他可影响凝血功能但不会影响INR的药物,导管拔除应谨慎【2C】;③INR>3时出血风险增大,有镇痛导管时推荐停止华法林抗凝或降低抗凝药物剂量【1A】;④如果硬膜外镇痛期间给予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推荐每天监测INR值和神经功能,使用最低有效浓度的局麻药以利于神经功能的评估【1C】。
2.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推荐意见】(1)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二级预防者,建议在接受牙科、皮科或白内障手术时继续应用【2C】。
(2)非心脏手术者:①心血管事件高风险,且超过出血风险,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并需行非心脏手术者,建议继续应用,不必术前停用7-10d;心血管事件风险低危者,建议术前停用阿司匹林7-10d【2C】;②如无严重缺血事件,术前建议停用氯吡格雷≥5d,术后24h 恢复使用【2C】。
(3)CABG的患者:①CABG术前不推荐停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1B】;②对计划行CABG手术并接受DAPT 治疗者,建议继续服用阿司匹林,于术前5d停用氯吡格雷【2B】。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解读PPT课件

500
女性患者
400
300
200
100
0 0-9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
年龄,岁
Anderson FA Jr, et al. Arch Intern Med. 1991,151(5):933-8.
15
有VTE病史的患者VTE发生率更高
中国一项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 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纳入1928例外科手术患者,其中未采用VTE预防措 施的患者有968名
发生率(%)
普外科患者术后未预防VTE的发生情况
10
8 6.1
6
4
PE:1.4%
2
0 DVT
0.8 致死性PE
0.6 非致死性PE
夏锡仪等.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11):661-664.
患者回到床上后查体:BP 80/60 mmHg、P 88次/ 分、R 45次/分;血气分析示pH 7.38、PO2 56 mmHg、PCO2 38 mmHg、SaO2 82%;血D-二聚 体7075ug/L;心电图示房早、ST改变。
诊断:疑似肺栓塞。
5
急查肺动脉增强CT示: 肺栓塞
6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 静脉系统/右心的血栓 肺动脉或分支 临床表现。
管理
8
外科手术术后发病率高!!!
VTE 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
ACCP指南 无预防措施
PE
VTE
普通外科手术患者DVT发生率
为10%~40%;
大型手术患者同时具有多种 VTE 危险因素(年龄>40 岁、 VTE 病史、肿瘤等)时,致死 性 PE 发生率高达 5% 。
2014-08-06普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

kjdxhnsfyzhj
17
临床上一旦怀疑出现HIT,则应立即停用肝素或低 分子肝素,同时改用非肝素类抗凝药物,如达纳肝 素、来匹卢定、阿加曲班和璜达肝睽钠。待血小板 计数稳定(>150x109/L),可以改用小剂量维生素 K拮抗剂(华法林5mg)),并与非肝素类抗凝药 物至少重叠使用5d。虽然患者出现HIT,但是并无 明显的活动性出血,一般不建议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
kjdxhnsfyzhj 3
胸部X片对于急性心衰患者有重要价值,可提示 肺部充血,听诊可伴有肺部罗音。但是慢性心衰患 者,胸部X片则不会出现肺部充血征象,但体检可 发现颈静脉充盈或肝颈回流征阳性,提示容量负荷 过重,周围性水肿并不是慢性心衰的可靠指标。 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时还需考虑患者全身健康状 况,一些相关疾病会加重麻醉风险,使得心脏问题 处理复杂化,如肺部疾病、糖尿病、肾功能损害、 贫血等。
kjdxhnsfyzhj 7
6.近期有大手术史,且围手术期出血风险大; 7.潜在凝血机制障碍,如1.凝血因子异常,如Ⅷ因子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2.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 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除外狼疮抗凝物质); 8.脊髓麻醉或腰椎麻醉; 9.易跌倒的高危患者(头部外伤);
kjdxhnsfyzhj
普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
kjdxhnsfyzhj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VTE)已成为术后常见的 并发症,一旦发生,影响术后恢复、增加治疗费用、 延长住院时间,严重着危机患者生命。文献报道, 未采取预防措施的普外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为15.0%-30.0%,致死性肺栓塞发生率02%-0.9%。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增 加, VTE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外科医师必须加以重 视,并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

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进展、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和处理逐渐受到各学科的关注和重视。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
PE 与 DVT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其在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为 VTE。
外科患者术前活动量减少、术中制动、术后长期卧床均使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麻醉及手术创伤促使组织因子释放,并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患者自身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等,均可使VTE发生的风险增加。
此外,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同时使用抗栓药物,常见的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慢性心房颤动、冠心病支架置入后等心脏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患者。
对于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并需要进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外科医师应该对患者实施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的抗栓药物管理。
为了规范和推动全国范围内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血栓管理实践,2015年11月,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牵头,依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参考相关学科专家的意见和已有的工作基础[1],制定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和管理指南,希望对国内广大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一、概述(一)普通外科患者VTE发生率VTE是外科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为10%~40%[2]。
大型手术患者同时具有多种VTE风险因素(年龄>40岁、VTE病史、肿瘤等)时,致死性PE发生率高达5%[3]。
亚洲人群中,普通外科未进行抗凝预防的手术患者DVT发生率为13%,症状性PE发生率为1%[4]。
日本调查结果显示,腹部大手术患者仅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预防,静脉造影检出的VTE发生率为24.3%[5]。
VTE接受抗栓药物治疗的普通外科病人围术期血栓管理

• 华法林半衰期36~42h2,单剂经2~5d后抗凝作用被消除3
术前 5d 停用华法林,术前1d监测INR,若INR仍延长(>1.5)但病人须及早手术, 则口服小剂量维生素K(1~2mg)使INR尽快恢复正常
• 最新BRIDGE研究证实:对于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房颤患者,不采取桥接抗凝治疗不劣于桥接抗凝组, 这可能由于纳入患者多为中~低危患者所致。基于此证据,具有血栓栓塞高危风险的房颤患者仍然
应停药并桥接抗凝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5): 469-474.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外科杂志, 2016, 54(5): 321-327.
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纳入1884例接受华法林治疗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颤且需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中断华法林治疗后将患者 随机分为桥接抗凝组(n=934,低分子量肝素100 IU/kg)和无桥接抗凝组(n=950),评估无桥接抗凝是否非劣于桥接抗凝 Douketis JD,et al.N Engl J Med.2015 Aug 27;373(9):823~33.
8
根据手术类型评估出血风险
常见的手术及操作出血风险
风险分级 低风险 中等风险 高风险
手术及操作
内镜检查无外科操作 皮肤浅表手术 脓肿切开引流、皮肤活检 经内镜取组织活检 脊髓或硬膜外麻醉 腹部外科手术 肝脏活检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5): 469-474.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外科杂志, 2016, 54(5): 321-327.
lmc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

案例对临床实践的启示与借鉴
案例分析:对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治疗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临床实践:结合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将指南中的建议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启示与借鉴:总结案例分析中的启示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指南更新: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探讨是否需要对指南进行更新和完善
第六章
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 理指南的推广与应用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 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 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壹
目 录
文
本
肆
理围 手
术
期
血
栓
管
目录
贰
述围 手
术
期
血
栓
概
伍
析防围 与手
治术
疗期
案血
例栓
分预
叁
防围 手
术
期
血
栓
预
陆
推防围 广与手
与管术
应理期
用指血
南栓
的预
第一章
添加章节标题
第二章
围手术期血栓概述
围手术期血栓形成的原因
围手术期血栓的危害
指南推广的必要性与意义
提高医疗质量:通过推广指南可以规范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降低医疗风险:推广指南可以降低围手术期血栓的发生率减少医疗风险。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推广指南可以提高患者对医疗质量的满意度。 促进医疗行业发展:推广指南可以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提高医疗水平。
指南推广的方法与策略
围手术期血栓:手术前后发生的血栓 危害:可能导致血管阻塞影响血流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严重性:可能导致死亡或残疾 预防:采取措施降低血栓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围手术期血栓的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性
围手术期血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 症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或残疾
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中山共识

2、行动计划 (1)完善病人评估体系:医院应建立规范的血栓风险评估体 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时机、评估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2)加强医护人员培 训:医院应组织针对血栓预防的专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预防的意识和技 能。 (3)优化手术流程:手术医生应合理安排手术时间,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 和麻醉时间,同时注意病人术后的活动和康复。 (4)
引言
抗凝药物治疗在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有效预防静 脉血栓栓塞等疾病。本次演示将介绍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普外科病人的特点、抗 凝药物的作用及并发症等,并结合中山共识,阐述围手术期处理中的关键要点。
背景
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存在高风险血栓形成,尤其是接受腹部、盆腔、下肢等 大手术的患者。抗凝药物通过抑制凝血过程,发挥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然而, 抗凝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出血等并发症,因此围手术期处理需注意抗凝药物 的合理应用。
2、行动计划 (1)完善病人评估体系:医院应建立规范的血栓风险评估体 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时机、评估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2)加强医护人员培 训:医院应组织针对血栓预防的专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预防的意识和技 能。 (3)优化手术流程:手术医生应合理安排手术时间,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 和麻醉时间,同时注意病人术后的活动和康复。 (4)
1、术前抗凝药物的优化管理
1、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血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抗凝方案。 2、尽量在术前24小时内开始使用抗凝药物,以确保最佳疗效。
3、对高龄、肥胖、长期卧床等高危患者应加强监测,及时调整抗凝药物剂 量。
2、术中防止抗凝药物过量
1、手术过程中,根据手术出血情况,合理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2、避免在手术过程中突然停用抗凝药物,以免引起血栓形成。
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中山共识

5、监测与随访
为确保血栓预防效果,应对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和随访。监测内容包括生命体 征、下肢肿胀程度、皮肤温度和色泽等。随访时间至少为术后30天,若患者有任 何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案例分析
某医院普外科对60例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血栓预防护理。所 有患者均接受全面的血栓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措 施。结果显示,仅2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经及时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3 个月,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行动计划 (1)完善病人评估体系:医院应建立规范的血栓风险评估体 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时机、评估人员等方面的规定。 (2)加强医护人员培 训:医院应组织针对血栓预防的专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预防的意识和技 能。 (3)优化手术流程:手术医生应合理安排手术时间,尽可能减少手术创伤 和麻醉时间,同时注意病人术后的活动和康复。 (4)
讨论
本共识围绕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血栓预防这一问题,阐述了病人评估、预防 措施、注意事项、并发症处理及监测与随访等方面的关键点。然而,在实际操作 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对于不同手术类型和病情的患者,如何制定更 为精准的血栓预防措施仍需进一步探讨。此外,如何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预防的 重视程度和实施效果,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强化健康宣教:医护人员应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让病人了 解血栓的风险及预防措施,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V.总结
普外科病人围手术期血栓预防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对于降低患者的并发 症、病死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中山大学的共识为普外科病人提供 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和行动计划,通过全面评估、综合预防、早期发现及规范治疗 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血栓风险。因此,我们应重视并积极落实普外科 病人围手术期的血栓预防工作,以保障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普外科围手术期血栓如何预防与管理?

普外科围手术期血栓如何预防与管理?普外科手术,也就是普通外科手术,如阑尾炎切除、胆囊摘除、胃肠道手术等,是我们生活中相对常见的医疗程序。
许多人都曾经或将会经历这些手术,这也正是普外科手术的普及性所在。
然而,除了手术本身可能带来的担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健康风险需要我们关注,那就是血栓。
血栓是一种在血液中形成的凝块,通常是为了停止出血而产生的自然反应。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血栓可能在血管中不必要地形成,导致了一系列健康问题。
而在普外科手术中,尤其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手术过程中需要创伤、静脉穿刺等操作,这些都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
一、了解血栓的形成血栓,简单来说,就是在血液中形成的凝块。
这些凝块通常是人体自然的应急措施,目的是停止出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血栓可能在不需要的时候形成,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血栓的形成过程主要涉及凝血系统的各种成分,如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它们在损伤的血管内逐渐积聚,形成坚固的血栓。
血栓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
当血栓堵塞血管时,它会阻止血液流动,这可能导致供血不足,引发组织坏死。
在心脏血管中,这可能导致心肌梗塞;在脑血管中,可能引发中风。
而对于普外科手术患者来说,手术中的创伤和术后的康复期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
长时间的床位休息、术后的疼痛和炎症等因素都可能使血液在血管中滞留,更容易形成血栓。
因此,了解血栓的形成过程以及血栓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即将接受普外科手术的患者。
二、预防血栓的方法(一)主要预防方法1、积极活动:在手术前和术后,积极的体育活动对血液循环非常重要。
医生通常会鼓励患者尽量多地行走和移动,以防止血液在静脉中滞留。
这有助于减少血栓的形成机会。
2、药物治疗: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凝血药物来降低血栓的风险。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血液的凝固性,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概率。
但是,药物治疗通常需要医生的监督和处方。
3、穿戴压力袜:压力袜是特殊设计的袜子,可以提供适度的压力,帮助促进血液流动。
lmc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解读【58页】

2.58%
2.0% 0.0%
0.70% 0.00%
0.97%
1.33%
0-1
2
3-4
5-6
7-8
9+
n=76 n=868 n=3001 n=3012 n=1008 n=261
低危 中危
高危
极高危
1. Gould M K, et al.Chest,2012,141(2 Suppl):e227S-e277S 2. Bahl V, et al. Ann Surg,2010,251(2):344-350
第八页,共58页。
中国普通外科患者术后VTE发生率的单中心研究数据
中国一项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 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纳入1928例外科手术患者,其中未采用VTE预防措施的患 者有968名
PE:1.4%
夏锡仪等.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23(11):661-664.
第九页,共58页。
第十一页,共58页。
普通外科患者VTE危险因素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 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
病人个体相关因素
高龄、VTE病史、恶性肿瘤及
其治疗史(使用激素、放化 疗)、妊娠或产后、肥胖、脓 毒血症、炎症性肠病、肾病综 合征、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 症、中心静脉置管、瘫痪、制 动、促红细胞生成药物、口服 避孕药等
第十八页,共58页。
围手术期VTE该怎么预防?
(VTE风险等级+出血风险)
第十九页,共58页。
推荐使用Caprini评分模型对普通外科患者进行VTE风险
评估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是一个有效且简单可行、经济实用的VTE风险预测
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ppt课件

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普通外科VTE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普通外科患者VTE预防指征与方法 第三部分:接受抗栓药物治疗的普通外科病人围术 期血栓管理
肿瘤细胞引发高凝状态
直接激活 凝血系统产生 凝血酶
肿瘤细胞
间接通过刺激 单核细胞合成 各种促凝物质
高状态
胡化成.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27(10):427-430
中心静脉置管后患者存在VTE风险
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评价恶性血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CVC) 后的并发症
•研究覆盖意大利8个中心,共入组416名研究对象,随访3个月或至导管拔出
VTE 风险评估流程
计算患者风
险评分
根据评分判 断患者风险
根据风险等
级确定预防
策略
等级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6, 36(5): 469-474.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中华外科杂志, 2016, 54(5): 321-327.
Caprini模型VTE风险评分
1分
41~60岁 下肢肿胀 静脉曲张 BMI>25kg/m2 计划小手术 脓毒血症(<1个月) 妊娠或产后(<1个月) 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疗法 有不明原因的死胎、反复流 产(≥3次)、因毒血或胎儿 生长停滞造成早产 严重肺病,包括肺炎(< 1 个月) 肺功能异常 急性心梗 充血性心衰(<1个月) 炎性肠病病史 需卧床休息的内科患者 大手术史(<1个月) 其他风险因素
VTE 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脊髓损伤(瘫痪)(<1 个月)
(一)VTE 风险评估工具 推荐使用 Caprini 模型[14]对普通外科患者进行 VTE 风险评估(表 1):首先计算患者的风
险评分,然后判断患者的风险等级(表 2)。
表 2 普通外科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分层
风险分层 普通外科手术
外科患者术前活动量减少、术中制动、术后长期卧床均使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麻 醉及手术创伤促使组织因子释放,并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 患者自身因素,如高龄、肥胖、恶性肿瘤等,均可使 VTE 发生的风险增加。此外,越来越 多的患者在接受普通外科手术的同时使用抗栓药物,常见的如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慢性心房 颤动、冠心病支架置入后等心脏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对于长期服用抗栓药物并需要进 行普通外科手术的患者,外科医师应对患者实施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围手术期的抗栓 药物管理。
凝血酶原 20210A 突变
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 狼疮样抗凝物质 栓塞症病史
抗心磷脂抗体升高 其他先天性或获得性易栓症
Ⅴ因子 Leiden 突变
高半胱氨酸血症
血栓家族史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避免使用 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下列每项 5 分
卒中(<1 个月) 多处创伤(<1 个月)
择期下肢主要关节成形术 髋部、盆腔或下肢骨折(<1 个月)
为了规范和推动全国范围内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血栓管理实践,2015 年 11 月,由中华 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牵头,依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参考相关学科专家意见和已有工作基础 [1],制定《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希望对国内广大临床医师有所帮 助。
第一部分:围手术期 VTE 的预防
一、概述 (一)普通外科患者 VTE 发生率
表 1 血栓危险因素评估
下列每项 1 分
年龄 41~60 岁
急性心肌梗死
下肢肿胀
充血性心力衰竭(<1 个月)
静脉曲张
需卧床休息的内科疾病
体重指数>25 kg/m2 炎症性肠病病史
严重肺部疾病(包括肺炎)(<1 个月) 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疗法 妊娠或产后状态(<1 个月) 不明原因死胎、反复流产(≥3 次)、因 脓毒血症或胎儿生长停滞造成早产
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
中华外科杂志, 2016,54(05): 321-327.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进展、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 防治和处理逐渐受到各学科的关注和重视。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PE 与 DVT 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其在不同部位的两种临床表现,二者统称 VTE。
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均是 VTE 的危险因素。危险 因素主要分为患者个体相关因素和手术操作因素。
患者个体相关因素包括高龄、VTE 病史、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的治疗史(激素、放化疗)、 妊娠或产后、肥胖、脓毒血症、炎症性肠病、肾病综合征、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瘫痪、 制动、中心静脉置管、促红细胞生成药物、口服避孕药等。
无预防措施时,预计 VTE 基线风险(%)
非常低危
Caprini 0
<0.5
低危
Caprini 1~2
~1.5
中危
Cap5
~6.0
(二)VTE 预防方法推荐
1.VTE 预防策略:
建议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建议对低危及以上风险的普通外科患者进行 VTE 预防。
VTE 是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如无预防措施,普通外科手术患者 DVT 发生率为 10%~ 40%[2]。大型手术患者同时具有多种 VTE 危险因素(年龄>40 岁、VTE 病史、肿瘤等)时,致 死性 PE 发生率高达 5%[3]。亚洲人群中,普通外科未进行抗凝预防的手术患者 DVT 发生率 为 13%,症状性 PE 发生率为 1%[4]。日本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腹部大手术患者仅使用弹力袜 或弹力绷带预防,静脉造影检出的 VTE 发生率为 24.3%[5]。我国最近一项单中心对照研究数 据表明,未使用预防措施的患者术后 DVT 的发生率为 6.1%,PE 的发生率为 1.4%[6]。VTE 发生率与手术复杂程度和手术时间长短相关,脾切除术、肝脏手术和胰腺手术较高;乳腺手 术和阑尾/胆囊切除术相对较低[7,8]。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 VTE 风险还与肿瘤类型、辅助放化 疗、静脉置管等因素相关[9,10,11]。有证据显示,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DVT 相对风险可降低 50%~60%,PE 相对风险降低近 2/3[12,13]。 (二)危险因素
动态评估患者的 VTE 风险及出血风险,选择一种机械和(或)一种药物预防措施,并及时调
计划小手术
大手术史(<1 个月)
其他风险因素
脓毒血症(<1 个月) 肺功能异常(如慢性阻塞性肺
气肿)
下列每项 2 分
年龄 61~74 岁 关节镜手术 恶性肿瘤
中心静脉置管 大手术(>45 min) 腹腔镜手术(>45 min)
限制性卧床(>72 h) 石膏固定(<1 个月)
下列每项 3 分
年龄≥75 岁
手术操作相关因素包括手术时间、手术类型、麻醉方式等。腹盆腔开放性手术、恶性肿 瘤手术风险较高,全身麻醉比椎管内和硬膜外麻醉 VTE 发生风险高。 二、普通外科患者 VTE 预防指征与方法
临床医师应对普通外科手术患者进行 VTE 风险和出血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考虑 是否需要及如何进行 VTE 预防。VTE 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和手术操作因素,具体见表 1。 出血危险因素包括一般危险因素(如活动性大出血、既往大出血史、重度肝肾功能不全、血 小板减少症、伴随使用抗栓或溶栓药物等)和手术操作相关的危险因素(如恶性肿瘤、手术步 骤复杂或解剖结构复杂、多处吻合口、肝脏切除、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或血小板计数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