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物理第二轮专题总复习过关检测试题41
httpwwwszteachernet - 苏州市网上教师学校 苏州市 …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专题过关检测机械能(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2010河北保定高三第一学期末调研,19)水平传送带在外力的作用下始终以速度v匀速运动,某时刻放上一个小物体,质量为m,初速度大小也是v,但方向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相反,已知小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最后小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相同.在小物体与传送带间有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滑动摩擦力对小物体做的功为W,摩擦生成的热为Q,则下面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W=0,Q=0B.W≠0,Q=0C.W≠0,Q≠0D.W=0,Q≠0解析:以传送带传送速度v方向为正方向,小物体以-v的初速度放到传送带上到后来速度变为和传送带相同为v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可知:因小物体的初末动能相等,故合外力做功为0,重力和支持力均未做功,故摩擦力做功W=0,但小物体和传送带在此过程中发生了相对运动,故热量Q≠0,选项D正确.答案:D2.如图5-1所示,在两个质量分别为m和2m的小球a和b之间,用一根长为L的轻杆连接,两小球可绕穿过轻杆中心O的水平轴无摩擦转动.现让轻杆处于水平位置,然后无初速释放,重球b向下,轻球a向上,产生转动,在杆转至竖直的过程中()图5-1A.b球的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B.a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C.a球和b球的总机械能守恒D.a球和b球的总机械能不守恒解析:两球组成的系统,在运动中除动能和势能外没有其他形式的能转化(增加或减少),所以系统的机械能守恒.答案:AC3.如图5-2所示,在北戴河旅游景点之一的南戴河滑沙场有两个坡度不同的滑道AB和AB′(均可看做斜面).甲、乙两名旅游者分别乘两个完全相同的滑沙橇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AB和AB′滑下,最后都停在水平沙面BC上.设滑沙橇和沙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斜面与水平面连接处均可认为是圆滑的,滑沙者保持一定姿势在滑沙橇上不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5-2A.甲在B点的速率一定大于乙在B′点的速率B.甲在B 点的动能一定大于乙在B ′点的动能C.甲滑行的总路程一定等于乙滑行的总路程D.甲全部滑行的水平位移一定等于乙全部滑行的水平位移解析:设坡高为h ,斜坡的倾角为α,水平滑行位移为s,据动能定理:,021sin cos 2-=-mv h mg mgh ααμ即v 2=2gh -2μgh ·cotα,显然α越大,cotα越小,v 越大,A 正确.对于全过程:,0sin cos =--mgs h mg mgh μααμ,sin cos μααhs h =+而s h+ααsin cos 恰好为全部滑行的水平位移,所以D 正确. 答案:AD4.两质量相同的小球A 、B 分别用轻绳悬在等高的O 1、O 2点,A 球的悬绳比B 球的悬绳长,把两球的悬绳均拉到水平位置无初速释放,则小球经最低点时(取悬绳水平时所在的平面为零势能面),如图5-3所示.则( )图5-3A.A 球的速度大于B 球的速度B.A 、B 两小球对绳的拉力相同C.A 球的机械能大于B 球的机械能D.A 球的机械能等于B 球的机械能解析:小球由水平位置无初速释放至经过最低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得,212mv mgl =由此可知小球经过最低点时的速度,2gl v =由于l a >l b ,所以A 球的速度大于B 球的速度,A 选项正确.设小球对绳的拉力为T ,则由向心力公式得,2lm v m g t =-将gl v 2=代入,得到T =3mg ,由于两小球质量相同,所以A 、B 两小球对绳的拉力相同,B 选项正确.两小球在最低点的机械能都等于释放时的机械能,即都为零,所以C 错,D 对. 答案:ABD5.(2010安徽皖南八校二联,19)汽车从静止开始沿平直公路做匀加速运动,所受阻力始终不变,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保持不变 B.汽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逐渐增大C.在任意两相等的位移内,汽车的动能变化相等D.在任意两相等的位移内,汽车的速度变化相等 解析:对汽车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a f vP=-可知a 、f 不变时,v 增大,P 增大,故A 错,B 正确;汽车做匀加速运动时,汽车受到的合外力F 合不变.由F 合·s =ΔE k 知C 正确;由Δv =at ,汽车匀加速运动时,经相同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不一样,故汽车的速度变化也不相等,D 错误. 答案:BC6.动能相等质量不等的两个物体A 、B ,m A >m B ,A 、B 均在动摩擦因数相同的水平地面上滑行,滑行距离分别为s A 、s B 后停下,则( ) A.s A >s B B.B 滑行时间短 C.s A <s BD.它们克服摩擦力做功一样多 解析:根据动能定理:对A :-μmag s A =0-E k 对B :-μm B g s B =0-E k因为m A >m B ,所以s A <s B ,C 正确.克服摩擦力的功都等于E k ,D 正确.A 、B 的加速度大小相同,由221at s =,s A <s B 可得t B >t A ,B 错误.故选择CD. 答案:CD7.内壁光滑的环形凹槽半径为R ,固定在竖直平面内,一根长度为2R 的轻杆,一端固定有质量为m 的小球甲,另一端固定有质量为2m 的小球乙,将两小球放入凹槽内,小球乙位于凹槽的最低点,如图5-4所示,由静止释放后( )图5-4A.下滑过程中甲球减少的机械能总是等于乙球增加的机械能B.下滑过程中甲球减少的重力势能总是等于乙球增加的重力势能C.甲球可沿凹槽下滑到槽的最低点D.杆从右向左滑回时,乙球一定能回到凹槽的最低点解析:甲、乙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A 正确,B 错误.若甲沿凹槽下滑到凹槽最低点,乙则到达与圆心等高处,由于乙的质量大,这样违背机械能守恒,C 错误.从右向左滑时,由系统机械能守恒,乙球一定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即槽的最低点,D 正确. 答案:AD8.一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 在竖直平面内做半径为R 的匀速圆周运动,假设t =0时刻物体在轨迹最低点且重力势能为零,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过程中,重力势能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cos1(t Rv mgR E p -= B.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动能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cos 1(212t R vmgR mv E k --=C.物体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且机械能为221mv E =D.物体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cos 1(212t RvmgR mv E -+=解析:设自t =0时刻开始小球转过的角度为θ,据几何关系有Rvt=θ),cos 1(t RvmgR mgh E p -== A 正确.由于做匀速圆周运动,动能不随时间变化,,212mv E k =B 错.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变化,所以机械能不守恒,机械能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cos 1(212t RvmgR mv E -+=C 错误,D 正确. 答案:AD9.一质量不计的直角形支架两端分别连接质量为m 和2m 的小球A 和B.支架的两直角边长度分别为2l 和l ,支架可绕固定轴O 在竖直平面内无摩擦转动,如图5-5所示.开始时OA 边处于水平位置,由静止释放,则( )图5-5A.A 球的最大速度为gl 2B.A 球速度最大时,两小球的总重力势能最小C.A 球速度最大时,两直角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45°D.A 、B 两球的最大速度之比为2∶1解析:两小球的总重力势能最小时,二者的动能最大,且转动过程中A 球和B 球的速度大小之比始终为2∶1,故选项B 、D 正确.当OA 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时,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2222121)s i n 1(2c o s 2B A mv mv l mg l mg ⋅+=-⋅-⋅θθ可得),1cos (sin 382-+=θθgl v A由数学知识知,当θ=45°时有最大值,)12(38gl -故选项A 错,C 对. 答案:BCD10.将一物体从地面竖直上抛,物体上抛运动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小与速率成正比,设物体在地面时的重力势能为零,则物体从抛出到落回原地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E 与物体距地面高度h 的关系,如图5-6所示描述正确的是(H 为物体竖直上抛的最大高度)( )图5-6解析:由功能关系,损失的机械能ΔE =f Δh 知,hEf ∆∆=即为E-h 图象的斜率的绝对值,由于f 与v 成正比,而h 越大,v 越小,即图象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故选项D 正确. 答案:D二、填空实验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1.(2010届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2(1))某兴趣小组为探知一遥控电动小车的额定功率,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天平测出电动小车的质量为0.4 kg;②将电动小车、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按要求安装好;③接通打点计时器(其打点周期为0.02 s)④使电动小车以额定功率加速运动,达到最大速度一段时间后关闭小车电源,待小车静止时再关闭打点计时器(设在整个过程中小车所受的阻力恒定).在上述过程中,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所打的点迹如图5-7甲、乙所示,图中O点是打点计时器打的第一个点.甲乙图5-7请你分析纸带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该电动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________ m/s;(2)该电动小车运动的过程中所受的阻力为________ N;(3)该电动小车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 W.答案:(1)1.50(2)1.60(3)2.4012.如图5-8所示,两个质量各为m1和m2的小物块A和B,分别系在一条跨过定滑轮的软绳两端,已知m1>m2.现要利用此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图5-8(1)若选定物块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过程进行测量,则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在横线上填入选项前的编号)①物块的质量m1、m2;②物块A下落的距离及下落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③物块B上升的距离及上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④绳子的长度.(2)为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程度,某小组同学对此实验提出以下建议:①绳的质量要轻;②在“轻质绳”的前提下,绳子越长越好;③尽量保证物块只沿竖直方向运动,不要摇晃;④两个物块的质量之差要尽可能小.以上建议中确实对提高准确程度有作用的是_________.(在横线上填入选项前的编号) (3)写出一条..上面没有提到的对提高实验结果准确程度有益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解析:(1)本实验需要验证系统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 p=(m1-m2)gh与系统动能的增加量221)(21v m m E k +=∆是否相等,而,2t v h =所以,2t h v =即,)(2)(222121t h m m gh m m +=-因此,选①②或①③.(2)本实验验证的是A 、B 系统的机械能守恒,忽略了绳的能量,所以,绳的质量要轻,①对;在“轻质绳”的前提下,为尽可能减少实验误差,绳子应尽可能长些,但并不是越长越好,②错;本题所求的速度是竖直方向的速度,所以③对;为减小物体运动过程中摩擦阻力的影响,两物块的质量之差要尽可能大些,④错,故选①③. (3)见答案 答案:(1)①②或①③ (2)①③(3)例如:“对同一高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取受力后相对伸长尽量小的绳”;等等. 三、计算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8分)如图5-9是荡秋千的示意图.最初人直立站在踏板上(A 点所示),绳与竖直方向成θ角,人的重心到悬点O 的距离为L 1;从A 点向最低点B 运动过程中,人由直立状态自然下蹲,在B 点人的重心到悬点O 的距离为L 2;在最低点处,人突然由下蹲状态变成直立状态(人的重心到悬点O 的距离恢复为L 1)且保持该状态到最高点C.设人的质量为m ,踏板和绳的质量不计,空气阻力不计,求:图5-9(1)人刚到最低点B 还处于下蹲状态时,两根绳中的总拉力F 为多大?(2)人到达左端最高点C 时,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多大?(用反三角函数表示) 解析:(1)A →B 21221)cos (B mv L L mg =-θ ,22L mvmg F B --得).cos 23(21L L mg F θ-= (2)人在B 处突然由下蹲变为直立,体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量为mg (L 2-L 1)由C 、A 两点高度差为L 2-L 1,故 L 1cosα=L 1cos θ-(L 2-L 1)得).cos 1arccos(12L L -+=θα 答案:(1))cos 23(21L L mg θ-(2))cos 1arccos(12L L -+θ14.(10分)如图5-10所示,一玩溜冰的小孩(可视作质点)质量为m =30 kg ,他在左侧平台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平抛,恰能无碰撞地沿圆弧切线从A 点进入光滑竖直圆弧轨道,并沿轨道下滑,A 、B 为圆弧两端点,其连线水平.已知圆弧半径为R =1.0 m ,对应圆心角为θ=106°,平台与AB 连线的高度差为h =0.8 m.(计算中取g =10 m/s 2,sin53°=0.8,cos53°=0.6)求:图5-10(1)小孩平抛的初速度;(2)小孩运动到圆弧轨道最低点O 时对轨道的压力.解析: (1)由于小孩无碰撞进入圆弧轨道,即小孩落到A 点时速度方向沿A 点切线方向,则︒==53tan 0v gtv v xy 又由221gt h =得s 4.02==g h t 而v y =gt =4 m/s联立以上各式得v 0=3 m/s.(2)设小孩在最低点的速度为v ,由机械能守恒,有)]53cos 1([2121202︒-+=-R h mg mv mv 在最低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Rv m m g F N 2=-代入数据解得F N =1 290 N由牛顿第三定律知小孩对轨道的压力为1 290 N. 答案:(1)3 m/s (2)1 290 N15.(10分)一个水平方向足够长的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3 m/s 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传送带右端固定着一个光滑曲面,并且与曲面相切,如图5-11所示.小物块从曲面上高为h 的P 点由静止滑下,滑到传送带上继续向左运动,物块没有从左边滑离传送带.已知传送带与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不计物块滑过曲面与传送带交接处的能量损失,g 取10 m/s 2.图5-11(1)若h 1=1.25 m ,求物块返回曲面时上升的最大高度; (2)若h 1=0.2 m ,求物块返回曲面时上升的最大高度.解析:物块从光滑曲面下滑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滑上传送带后先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然后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物块的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相等后,又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滑上曲面,机械能守恒.(1)设物块滑到下端的速度为v 1,由动能定理得,21211mv mgh =解得v 1=5 m/s >3 m/s所以物块先减速到速度为零后,又返回去加速运动,当两者的速度相同时,以共同的速度v =3 m/s 一起匀速,直到滑上曲面. 由动能定理得物块上升的高度m 45.022==gv H(2)设物块滑到下端的速度为v 2,由动能定理得,21222mv mgh =解得v 2=2 m/s <3 m/s 所以物块先减速到速度为零后,又返回去加速运动,又返回曲面时,速度仍为v 2=2 m/s ,然后滑上曲面,物块上升的高度m.2.02222==gvH答案:(1)0.45 m (2)0.2 m16.(12分)如图5-12所示,半径R =0.8 m 的光滑绝缘轨道固定于竖直平面内,加上某一方向的匀强电场时,带电小球沿轨道内侧做圆周运动,小球动能最大的位置在A 点,圆心O 与A 点的连线与竖直线成一角度θ,在A 点小球对轨道的压力F =120 N ,若小球的最大动能比最小动能多32 J ,且小球能够到达轨道上任意一点,不计空气阻力,试求:图5-12(1)小球的最小动能是多少?(2)若小球在动能最小位置时突然撤去轨道,并保持其他量都不变,则小球经0.4 s 时间后,其动能与在A 点时的动能相等,则小球的质量为多少? (3)若θ=60°,取圆轨道的最低点重力势能为零,并利用(2)中所求小球的质量,在轨道未撤去的情况下,试求小球的最大机械能是多少. 解析:(1)设电场力和重力的合力为F ,则 F ·2R =E max -E min =ΔE k ,所以F =20 N 在动能最小的情况下,向心力为 F =m v min 2R =2E min R所以E min =8 J E max =40 J.(2)撤去轨道后小球做类平抛运动,k E t mF F at FFs ∆===222121 (或R t mF 2212=),解得m =1 kg. (3)当θ=60°时,F =20 N ,mg =10 N 所以电场力方向水平向左,mg qE 3=所以,机械能最大的位置是圆轨左侧与圆心等高的点,从A 点到该位置由动能定理, qER (1-sin60°)-mgR cos60°=E k -E max 所以J )3824(+=k E 所以,此时的机械能为45.86J.J )3832(=+=+=mgR E E k答案:(1)8 J (2)1 kg (3)45.86 J。
2011届高考物理复习专题过关检测
2011届高考物理复习专题过关检测2011届高考物理复习专题过关检测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气体1.(2010四川绵阳高三第二次诊断考试,14)氧气钢瓶充气后压强高于外界大气压.假设氧焊时,氧气从管口缓慢流出时,瓶内外温度始终相等且保持不变,氧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计.则在氧焊过程中瓶内氧气()A.分子总数减少,内能不变B.密度减小,分子平均动能增大C.吸收热量,对外做功D.单位时间内分子对氧气瓶单位面积的碰撞次数增加解析:由于瓶内外温度始终相等,瓶内外氧气分子平均动能相等,但瓶内氧气分子数逐渐减少,所以瓶内氧气内能减少,选项A、B错误;由于瓶内气体缓慢流出过程中氧气体积增大,氧气对外做功,而作为理想气体,温度不变则内能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氧气需要吸收热量,选项C正确;由于瓶内氧气分子数量减少,所以选项D错误.答案:C2.一定质量0 ℃的冰熔化成0 ℃的水时,其分子动能E k和分子势能E p的变化情况是()A.E k变大,E p变大B.E k变小,E p变小C.E k不变,E p变大D.E k不变,E p变小解析:一定质量0℃的冰熔化成0℃的水,温度不变,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则E k不变;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且冰熔化为水时,体积减小,外界对系统做正功,故系统内能增加,则E p增大. 答案:C3.(201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二联,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降低B.物体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C.热量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D.热量能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解析: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物体内能的变化与热传递和做功情况有关,所以物体放出热量,其内能不一定降低,温度也不一定降低,A项正确;温度是物体平均分子动能的标志,而物体的内能包括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内能增加时,因为分子势能变化情况未知,故温度不一定升高,B项错;热量能够自发地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D项正确.A.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对活塞碰撞的次数减少B.电流对气体做功,气体对外做功,气体C.电流对气体做功,气体又对外做功,其内能可能不变D.电流对气体做功一定大于气体对外做功解析:该过程是等压膨胀,由压强不变、体积变大,可知气体的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增大,所以单位时间内气体对活塞碰撞的次数减少,在电阻丝加热过程中,电流对气体做功,气体又对外做功,但由于温度升高、内能变大,根据能量守恒,电流对气体做功一定大于气体对外做功,故A、D正确.答案:AD6.如图8-2所示,绝热气缸直立于地面上,光滑绝热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并静止在A 位置,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不计.现将一个物体轻轻放在活塞上,活塞最终静止在B 位置(图中未画出),则活塞( )图8-2A.在B 位置时气体的温度与在A 位置时气体的温度相同B.在B 位置时气体的压强比在A 位置时气体的压强大C.在B 位置时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比在A 位置时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少D.在B 位置时气体的平均速率比在A 位置时气体的平均速率大解析:物体放上活塞后,气体被压缩,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多,外界对气体做功,由于是绝缘气缸,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气体分子平均动能增大,平均速率也增大.又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222111T V p T V p由于T 2>T 1,V 2<V 1,所以p 2>p 1,所以B 、D 正确.答案:BD7.对于一定量的气体,下列四个论述中正确的是()A.当分子热运动变剧烈时,压强必变大B.当分子热运动变剧烈时,压强可以不变C.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变大时,压强必变小D.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变大时,压强必变大解析:由pV/T=C(恒量)可知:当分子热运动变剧烈(即温度升高)时,气体压强可以不变,选项A 错误,选项B正确;当分子间平均距离变大(即体积增大)时,气体压强可变大、可变小、可不变,故选项C、D错误.答案:B8.如图8-3所示,长方体绝热容器被一质量为m 的导热活塞分隔成容积相等的A、B两个气室,活塞与器壁无摩擦紧密接触,现用销钉固定,分别向A和B中充入等质量的氦气和氧气,经一段时间后,拔出销钉,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设A中气体内能变化大小为ΔE A,B中气体内能变化大小为ΔE B,则()图8-3A.活塞向B移动B.ΔE A=ΔE BC.ΔE A>ΔE BD.ΔE A<ΔE B解析:由于A、B两个气室容积相等,所以向A 和B中充入等质量的氦气和氧气经一段时间后,两部分气体温度相同,但A中气体压强大,所以拔出销钉后活塞向B移动,A项正确;拔出销钉,在一段很短的时间内A气体对活塞的作用力大于B气体对活塞的作用力,所以A对活塞做功W1大于活塞对B做功W2,而短时间内两部分气体可以认为没有通过活塞进行热交换,所以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以确定A中气体内能变化大小ΔE A大于B中气体内能变化大小ΔE B,C正确. 答案:AC9.下面的表格是某地区1~7月份气温与气压的对照表.月份1234567平均最高气温(℃)5.1121721.626.729.532.3平均大气1.0211.021.0161.0081.0030.9980.996压(×105 Pa)7月份与1月份相比较,正确的是()A.空气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情况几乎不变B.空气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增强了C.单位时间内空气分子对地面的撞击次数增多了D.单位时间内空气分子对单位面积地面撞击次数减少了解析:从表中所给数据来看,7月份比1月份的温度高,压强低.温度升高,说明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的平均动能变大,分子对地面的平均作用力也变大,B选项正确.从微观角度看,气体的压强与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和气体的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压强减小了,同时温度升高了,说明气体的分子密度一定减小,单位时间内空气分子对单位面积地面撞击次数减少了,C错误,D正确.答案:BD10.(2010江苏百校分析考试)分子都在做无规则的运动,但大量分子的速率分布却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图8-4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8-4A.在一定温度下,大多数分子的速率都接近某个数值,其余少数分子的速率都小于该数值B.高温状态下每个分子的速率大于低温状态下所有分子的速率C.高温状态下分子速率大小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大D.高温状态下最多数分子对应的速率大于低温状态下最多数分子对应的速率解析:由图可知,在一定温度下大多数分子的速率接近某个数值.其余少数分子的速率有的大于有的小于该值,故A错.同样可看出B错.答案: CD物理选择题专项训练(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
2011届高考物理专题综合复习教案23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质量评估(一)一、选择题1、(2010·济南市三模)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质量为M的斜面体上,斜面体放在水平粗糙的地面上,m和M均处于静止状态。
当在物体m上施加一个水平力F,且F由零逐渐加大的过程中,m和M仍保持静止状态.在此过程中,下列判断哪些是正确的()A.物体m受到的摩擦力逐渐增大B.斜面体对m的支持力逐渐增大C.地面受到的压力逐渐增大D.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由零逐渐增大2、(2010·济宁市二模)如图所示,轻弹簧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其上放置质量为2kg 的物体A,A处于静止状态。
现将质量为3kg的物体B轻放在A上,则B与A刚要一起运动的瞬间,B对A的压力大小为(取g=10m/s2) ( )A.30 N B.18 N C.12 N D.03.如图2所示,质量为m1的木块受到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沿质量为m2的长木板向右滑行,长木板保持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则()A.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为μ1m1gB.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一定为μ2(m1g+m2g)C.若改变F大小,且满足F>μ2(m1g+m2g)时,木板便会开始运动D.无论怎样改变F的大小,木板都不可能运动4.光滑绝缘细杆与水平面成θ角固定,杆上套有一带正电小球.为使小球静止在杆上,可加一匀强电场.问图3中给出的四个方向中,沿哪些方向加电场,有可能使小球在杆上保持静止()A.垂直于杆斜向上B.垂直于杆斜向下C.竖直向上D.水平向右5.图2是我国长征火箭把载人神舟飞船送上太空的情景.宇航员在火箭发射与飞船回收的过程中均要经受超重与失重的考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火箭加速上升时,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B.飞船加速下落时,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C.飞船落地前减速,宇航员对座椅的压力大于其重力D.火箭上升的加速度逐渐减小时,宇航员对座椅的压力小于其重力6.如图3所示,轻质弹簧上面固定一块质量不计的薄板,竖立在水平面上,在薄板上放一重物,用手将重物向下压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将手撤去,重物将被弹簧弹射出去,则在弹射过程中(重物与弹簧脱离之前),重物的运动情况是()A.一直加速运动B.匀加速运动C.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D.先减速运动后加速运动7.压敏电阻的阻值随所受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某位同学利用压敏电阻设计了判断小车运动状态的装置,其工作原理如图2甲所示,将压敏电阻和一块挡板固定在绝缘小车上,中间放置一个绝缘重球.小车向右做直线运动过程中,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小车先做加速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车先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然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小车先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然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D.小车先做加速度增大的加速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8.如图4所示,倾角为α的斜面静止不动,滑轮的质量和摩擦不计,质量为M的物体A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设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质量为m的物体B通过定滑轮用细线与M相连接,则()A.当m>M(sinα+μcosα)时,m一定有向下的加速度B.当m<M(sinα+μcosα)时,m一定有向上的加速度C.当m>M(sinα-μcosα)时,m一定有向下的加速度D.当m<M(sinα-μcosα)时,m一定有向上的加速度9、如图8所示,甲带正电,乙是不带电的绝缘物块,空间中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甲、乙叠放在一起,二者无相对滑动地沿粗糙的斜面由静止开始加速下滑,在加速阶段()A.甲、乙两物块间的弹力不断增大B.甲、乙两物块间的摩擦力不断增大C.甲、乙两物块间的摩擦力不断减小D.乙物块与斜面间的摩擦力不断增大10、如图6甲所示,在倾角为30°的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上,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沿斜面方向的力F作用,力F按图乙所示规律变化(图中纵坐标是F与mg的比值,力沿斜面向上为正).则物体运动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图中的(物体的初速度为零,重力加速度取10 m/s2)()二、计算题11、(2010·丰台区二模)某型号小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汽车质量为1×103kg,在水平路面上正常行驶中所受到的阻力为车重的0.15倍。
2011届高考物理动量第二轮总复习基础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
2011届高考物理动量第二轮总复习基础综合检测试题及答案2011年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回归基础提分课时练习第六章动量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A、B两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相向运动,已知mA>mB,当两球相碰后,其中一球停止,则可以断定 ( ) A.碰前A的动量等于B的动量 B.碰前A的动量大于B的动量 C.若碰后A的速度为零,则碰前A的动量大于B的动量 D.若碰后B的速度为零,则碰前A的动量大于B的动量【解析】碰后只有一球停止,则两球的合动量不为零,不知A、B速度大小,就无法判断碰前哪只球动量大.不难判断,碰后停止的球,在碰前一定动量大,且另一只球碰后一定反向运动.【答案】 C 2.质量分别为2m和m的A、B两个质点,初速度相同,均为v1.若他们分别受到相同的冲量I作用后,A的速度变化为v2,B的动量变化为p.已知A、B都做直线运动,则动量p可以表示为 ( ) A.m(v2-v1)B.2m(2v2-v1) C.4m(v2-v1) D.m(2v2-v1) 【解析】对A由动量定理得I=2mv2-2 mv1,对B由动量定理得I=p-mv1,所以B 的末动量p=2mv2-mv1,故D对.【答案】 D 3.篮球运动员通常要伸出两臂迎接传来的篮球.接球时,两臂随球迅速收缩至胸前.这样做可以 ( ) A.减小球对手的冲量 B.减小球对人的冲击力C.减小球的动量变化量 D.减小球的动能变化量【解析】据动量定理,FΔt=Δp,当Δp一定时,Δt越大,F越小,所以篮球运动员接球时,两臂随球迅速收缩至胸前,这样延长了篮球对手的作用时间,所以减小了球对人的冲击力,B正确.【答案】 B 4.质量为m的物块甲以3m/s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有一轻弹簧固定其上,另一质量也为m的物体乙以4m/s的速度与甲相向运动,如图所示,则 ( ) A.甲、乙两物块在弹簧压缩过程中,由于弹力作用,动量不守恒 B.当两物块相距最近时,甲物块的速度为零 C.当甲物块的速度为1m/s时,乙物块的速率可能为2m/s,也可能为0 D.甲物块的速率可达到5m/s 【解析】由于弹簧是轻质的,甲、乙在水平方向上除相互作用外不受其他力,故水平方向上二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A错.当甲、乙相距最近时就有v甲=v乙,故由动量守恒有mv乙-mv甲=2mv(其中以物体乙的初速度方向为正),代入数据有v=0.5m/s,B错.又二者作用过程中,总机械能也守恒,当二者分离时甲获得最大速度,则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有 mv乙-mv甲=mvm-mv′(v′为两物块分离时乙的速度大小)12mv2乙+12mv2甲=12mv2m+12mv′2 解之得vm=4m/s,v′=3m/s,故D错.当甲物块的速度为向左的1m/s时,由动量守恒可求得乙的速率为2m/s.当甲物块的速度为向右的1m/s,同样可求得乙的速度为0,故C对.【答案】 C 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块,在与水平方向成θ角的恒力F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运动,物块通过A点和B点的速度分别是vA和vB,物块由A运动到B的过程中,力F对物块做的功W和力F 对物块的冲量I分别是 ( ) A.W=12mv2B-12mv2A B.W>12mv2B -12mv2A C.I=mvB-mvA D.I>mvB-mvA 【解析】F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则由动能定理得Fcosθ•sAB=12mv2B-12mv2A,合外力做的功即为F做功,所以W=12mv2B-12mv2A,A正确,B错.由动量定理Fcosθ•t=mvB-mvA,而F的冲量I=F•t,Fcosθ•t是合外力的冲量,所以F•t>Fcosθ•t=mvB-mvA,C错,D正确.【答案】AD 6.物体只在力F作用下运动,力F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在t=1s时刻,物体的速度为零.则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 A.0~3s内,力F所做的功等于零,冲量也等于零 B.0~4s内,力F所做的功等于零,冲量也等于零 C.第1s内和第2s内的速度方向相同,加速度方向相反 D.第3s内和第4s内的速度方向相反,加速度方向相同【解析】设t=0时刻物体速度为v0,据动量定理知在0~3s 内,Δp=(-1)×1 N•s+2×1N•s+(-1)×1N•s=0,故3s末物体速度与t=0时刻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仍为v0,所以0~3s 内F所做的功等于0,故A正确.同理,可知B错误.由于第1s内速度由v0减为0,第2s内从静止开始做加速度方向与第1s内加速度方向相反的加速运动,所以第1s内速度方向与第2s内必然相同,故C正确.由于第3s末的速度为v0,故第4s是减速运动,即速度方向不变,加速度方向也不变,故D错.【答案】AC 7.一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今以恒力F沿水平方向推该物体,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位移相等B.物体动能的变化量相等 C.F对物体做的功相等 D.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相等【解析】物块m在恒力F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同时间间隔t内由动量定理Ft=mΔv=Δp,故D项正确.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右图所示,由图可知相同时间间隔内物体的位移不相等.故A项错.由动能定理Fs=ΔEk,由于s不同故ΔEk不同,B、C均错.【答案】 D 8.质量为1.0kg的小球从离地面5.0m高度处自由落下,与地面碰撞后,反弹的最大高度为3.2m,设小球与地面碰撞时间为0.1s,不计空气阻力,则小球受到地面的平均冲力为(g取10m/s2) ( ) A.190.0N B.180.0N C.200.0N D.60.0N 【解析】对小球运动过程分段讨论第一段:自由落体运动,应用自由落体公式,设小球落地速度为v1,则v1=2gh1=10m/s① 第二段:小球与地面碰撞,分析小球受力:重力mg,地面弹力F(即地面对小球的平均冲力).设反弹速度为v2,则(注意v2方向与v1方向相反,且设向上为正) 由动量定理得:(F-mg)t=mv2-(-mv1) ∴F =m(v1+v2)t+mg② 第三段:小球反弹至最大高度,应用竖直上抛公式 v2=2gh2=8m/s③ 联立①②③式,可得F=190N. 【答案】 A 9.如图甲所示,一质量为M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现有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以一定的初速度v0从木板的左端开始向木板的右端滑行,滑块和木板的水平速度的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作出如下判断:①滑块始终与木板存在相对运动②滑块未能滑出木板③滑块的质量m大于木板的质量M ④在t1时刻滑块从板上滑出这些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①③④ B.②③④C.②③D.②④ 【解析】小滑块在木板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木板做匀加速运动,由图象知小滑块末速度大于木板末速度,所以在t1时刻滑块从木板上滑出,并一直存在相对运动,故①④对②错;又因为它们相互的作用力一定,v―t图象的斜率反映了加速度,由图知aM>am,因此m>M,③对.【答案】 A 10.(2010•唐山质检)在课外活动中,甲、乙两同学站在旱冰场的水平面上,开始时都是静止的.两人互推后,甲、乙反向做直线运动,甲的速率为0.1m/s,乙的速率为0.2m/s.已知甲的质量为60kg,乙的质量为30kg,假设互推的时间为0.01s,忽略摩擦力及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所受的平均推力均为600N,方向相反 B.甲、乙所受的平均推力均为500N,方向相反 C.甲受的平均推力为600N,乙受的平均推力为500N,方向相反 D.甲受的平均推力为500N,乙受的平均推力为600N,方向相反【解析】以甲为研究对象,根据动量定理Ft=m甲v甲-0,可得甲受到的平均推力为F=600N,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乙受到的平均推力也为600N,方向相反,A正确.【答案】 A 11.(2010•西安八校联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A、B两个小球沿同一直线向右运动,取向右为正方向,两球的动量分别为pA=5kg•m/s,pB=7kg•m/s,如图所示.若两球发生正碰,则碰后两球动量的增量ΔpA、ΔpB可能是 ( ) A.ΔpA=3kg•m/s,ΔpB=3kg•m/s B.ΔpA=-3kg•m/s,ΔpB=3kg•m/s C.ΔpA=3kg•m/s,ΔpB=-3kg•m/s D.ΔpA=-10kg•m/s,ΔpB=10kg•m/s 【解析】碰撞过程既要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又要满足能量关系E前≥E后.A球动量应减小,B球动量应增加,排除A、C、D违背了能量关系.故B正确.【答案】 B 12.(•北京东城区质检)水平推力F1和F2分别作用于水平面上原来静止的等质量的a、b两物体上,作用一段时间后撤去推力,物体将继续运动一段时间停下,两物体的v―t图线如图所示,已知图中的线段AB∥CD,则 ( ) A.F1的冲量大于F2的冲量 B.F1的冲量等于F2的冲量 C.F1的冲量小于F2的冲量 D.两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等【解析】考查动量定理.根据图象AB∥CD可知两物体在仅受摩擦力作用时的加速度相同,由于质量也相同,故受到的摩擦力也相同;对全过程应用动量定理可知推力的冲量与摩擦力的冲量大小相等,而地面对b的摩擦力作用时间较长,故力F2的冲量较大,C正确.【答案】 C 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 13.在做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 (1)入射球的质量必须__________被碰球的质量,两球的半径应__________________. (2)安装仪器时,应使斜槽末端的切线保持__________________.并使两球的球心__________,且发生__________. (3)入射球每次从__________________滚下.【答案】(1)大于相等(2)水平等高正碰(3)同一位置 14.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装置通过半径相同的A、B两球的碰撞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先使A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位置C由静止开始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重复上述操作10次,得到10个落点痕迹;再把B球放在水平槽上靠近槽末端的地方,让A球仍从位置C由静止开始滚下,和B球碰撞后,A、B球分别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落点痕迹,重复这种操作10次,得到如图乙所示的三个落地处.O点(图乙中未画出)是水平槽末端在记录纸上的垂直投影点,米尺的零点与O点对齐. (1)观察图乙读出OP=__________. (2)已知mA�wmB=2.5�w1,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则由图可以判断出Q是__________球的落地处,P是__________球的落地处. (3)用题中的字母写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0.00cm (2)不发生碰撞时A 碰撞后A (3)mA•OQ=mA•OP+mB•OR 三、计算题(本题共包括4小题,共54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蹦床”已成为奥运会的比赛项目.质量为m的运动员从床垫正上方h1高处自由落下,落垫后反弹的高度为h2,设运动员每次与床垫接触时间为t,求在运动员与床垫接触的时间内运动员对床垫的平均作用力.(空气阻力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 【思维点拨】运动员的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自由下落h1阶段,与床垫作用阶段,反弹竖直上升h2阶段.要求运动员对床垫的平均作用力,只要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运动员与床垫作用过程用动量定理即可解决.【解析】设运动员刚接触床垫的速度大小为v1,则离开床垫的速度大小为v2,由机械能守恒得: 12mv21=mgh1,12mv22=mgh2,设时间t内,床垫对运动员的平均作用力为F,取向上为正方向,由动量定理得: (F-mg)t=mv2-(-mv1) 以上三式联立可得:F=m(2gh2+2gh1)t+mg 再由牛顿第三定律得,运动员对床垫的作用力为F′=F=m(2gh2+2gh1)t+mg,方向竖直向下.【答案】m(2gh2+2gh1)t+mg,方向竖直向下【反思归纳】这类题本身并不难,也不复杂,但一定要认真审题,一般遇到涉及力、时间和速度变化的问题时,运用动量定理解答往往比运用牛顿定律及运动学规律求解更简便. 16.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放着A、B、C 三个物块,A、B、C的质量依次是m、2m、3m.现让A物块以初速度v0向B运动,A、B相碰后不再分开,共同向C运动;它们和C相碰后也不再分开,ABC共同向右运动.求: (1)ABC共同向右运动的速度v的大小. (2)A、B碰撞过程中的动能损失ΔEk. (3)AB与C碰撞过程B物块对C物块的冲量大小I. 【解析】(1)以A、B、C整体为对象,全过程应用动量守恒定律: mv0=(m+2m+3m)v 得ABC 共同向右运动的速度v=v06. (2)设A、B碰撞后的速度为v′,根据动量守恒有 mv0=(m+2m)v′ 动能损失ΔEk=12mv20-12(m+2m)v′2 得ΔEk=13mv20. (3)以C为研究对象,AB与C碰撞过程应用动量定理,B物块对C物块的冲量等于C物块的动量变化 I=3mv =12mv0. 【答案】(1)v06 (2)12mv20 (3)12mv0 17.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均为M=2kg的甲、乙两辆小车,两车之间通过一感应开关相连(当滑块滑过感应开关时,两车自动分离).甲车上表面光滑,乙车上表面与滑块P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一根通过细线拴着且被压缩的轻质弹簧固定在甲车的左端,质量为m=1kg 的滑块P(可视为质点)与弹簧的右端接触但不相连,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Ep=10J,弹簧原长小于甲车长度,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剪断细线,求: (1)滑块P滑上乙车前的瞬时速度的大小. (2)滑块P滑上乙车后最终未滑离乙车,滑块P在乙车上滑行的距离.(g=10m/s2) 【解析】(1)设滑块P滑上乙车前的速度为v,两小车速度为V,对整体应用动量守恒和能量关系有: mv-2MV=0 Ep=mv22+2MV22 解之得v=4m/s,V=1m/s (2)设滑块P和小车乙达到的共同速度为v′,对滑块P和小车乙有mv-MV=(m+M)v′ μmgL=12mv2+12MV2-12(m+M)v′2 代入数据解得L=53m 【答案】(1)4m/s (2)53m 18.(•北京市海淀一模)如图所示,有一竖直固定在地面的透气圆筒,筒中有一轻弹簧,其下端固定,上端连接一质量为m的薄滑块,当滑块运动时,圆筒内壁对滑块有阻力的作用,阻力的大小恒为Ff=12mg(g为重力加速度).在初始位置滑块静止,圆筒内壁对滑块的阻力为零,弹簧的长度为l.现有一质量也为m的物体从距地面2l处自由落下,与滑块发生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后物体与滑块粘在一起向下运动,运动到最低点后又被弹回向上运动,滑动到刚发生碰撞位置时速度恰好为零,不计空气阻力.求 (1)物体与滑块碰撞后共同运动速度的大小; (2)碰撞后,在滑块向下运动的最低点的过程中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量.【解析】(1)设物体下落至与薄滑块碰撞前的速度为v0,在此过程中机械能守恒,依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mgl=mv20/2 解得v0=2gl 设碰撞后共同速度为v,依据动量守恒定律有mv0=2mv 解得v=122gl. (2)设物体和滑块碰撞后下滑的最大距离为x,依据动能定理,对碰撞后物体与滑块一起向下运动到返回初始位置的过程,有-2Ffx=0-12×2mv2 设在滑块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弹簧的弹力所做的功为W,依据动能定理,对碰撞后物体与滑块一起向下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有W+2mgx-Ffx =0-12×2mv2 解得W=-54mgl,所以弹簧弹性势能增加了54mgl. 【答案】(1)122gl (2)54mgl。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ⅱ)(含解析版)
2011年全国统一高考物理试卷(全国卷Ⅱ)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共48分)1.(6分)关于一定量的气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气体吸收的热量可以完全转化为功B.气体体积增大时,其内能一定减少C.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D.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可能减少2.(6分)如图,两根相互平行的长直导线分别通有方向相反的电流I1和I2,且I1>I2;a、b、c、d为导线某一横截面所在平面内的四点,且a、b、c与两导线共面;b点在两导线之间,b、d的连线与导线所在平面垂直。
磁感应强度可能为零的点是()A.a点B.b点C.c点D.d点3.(6分)雨后太阳光入射到水滴中发生色散而形成彩虹.设水滴是球形的,图中的圆代表水滴过球心的截面,入射光线在过此截面的平面内,a、b、c、d代表四条不同颜色的出射光线,则它们可能依次是()A.紫光、黄光、蓝光和红光B.紫光、蓝光、黄光和红光C.红光、蓝光、黄光和紫光D.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4.(6分)通常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0.3s,它由若干个相继发生的闪击构成.每个闪击持续时间仅40~80μs,电荷转移主要发生在第一个闪击过程中.在某一次闪电前云地之间的电势差约为1.0×109V,云地间距离约为l km;第一个闪击过程中云地间转移的电荷量约为6C,闪击持续时间约为60μs.假定闪电前云地间的电场是均匀的.根据以上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闪电电流的瞬时值可达到1×105AB.整个闪电过程的平均功率约为l×1014WC.闪电前云地间的电场强度约为l×106V/mD.整个闪电过程向外释放的能量约为6×106J5.(6分)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激发态能量E n=,其中n=2,3….用h表示普朗克常量,c表示真空中的光速。
2011届高考物理章节过关检测试题41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下列关于电磁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电磁波是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B .电磁波在任何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为3.00×108 m/sC .电磁波由真空进入介质传播时,波长将变短D .电磁波不能产生干涉及衍射现象解析:选AC.电磁波是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选项A 正确.电磁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为3.00×108 m/s ,选项B 错误.电磁波的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v =λf ,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f 不变,由真空进入介质传播时,由于速度变小,波长变短,选项C 正确.电磁波是波,具有波的一切特性,能发生干涉、衍射现象,选项D 错误.2.(2009年济南模拟)一带正电离子在垂直于匀强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如图13-1所示,当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大时,此离子的( )A .动能不变B .动能增大C .动能减小D .动能为零解析:选B.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可知:均匀增大的磁场将产生一个稳定的电场,这个电场不是静电场而叫涡旋电场,这个涡旋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的,根据楞次定律可知其方向就是在变化的磁场中的线圈内电流的方向——为逆时针.即这个涡旋电场的电场线也为逆时针方向的闭合曲线.由于电场线方向与正离子图13-1做圆周运动的方向一致,故电场力对正离子做正功,正离子动能增加.3.某交流发电机给灯泡供电,产生正弦式交变电流的图象如图13-2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13-2A .交变电流的频率为0.02 HzB .交变电流的瞬时表达式为i =5cos50πt (A)C .在t =0.01 s 时,穿过交流发电机线圈的磁通量最大D .若发电机线圈电阻为0.4 Ω,则其产生的热功率为5 W解析:选D.由图象知,交流电的周期为0.02 s ,故频率为50 Hz ,A 错;转动的角速度ω=2πT =100π rad/s ,故电流瞬时表达式为i =5cos100πt (A),B 错;t =0.01 s 时,电流最大,此时线圈磁通量应为0,C 错;交变电流的有效值I =I m 2=52 A ,故P =I 2R =(52)2×0.4 W =5 W ,故D 正确.4.(2010年扬州模拟)如图13-3所示,面积为S 、匝数为n 、电阻为r 的线圈与阻值为R 的电阻构成闭合回路,理想交流电压表并联在电阻R 的两端.线圈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转动轴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设线圈转动到图示位置的时刻为t =0.则( )A .在t =0时刻,线圈处于中性面,流过电阻R 的电流为0,电压表的读数也为0B .1秒钟内流过电阻R 的电流方向改变ωπ次C .在电阻R 的两端再并联一只电阻图13-3后,电压表的读数将减小D .在电阻R 的两端再并联一只电容较大的电容器后,电压表的读数不变解析:选BC.图示位置为中性面,但由于产生的是正弦交变电流,故流过电阻的电流和电压表的读数都为其有效值,不是0,故A 错;线圈每转过一圈,电流方向改变2次,故1秒内电流方向改变的次数为2f =2×ω2π=ωπ,B 正确;R 两端再并联电阻时,干路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故电压表读数减小,C 正确;并上电容后,由于电路与交变电源相连,电容反复充电放电,该支路有电流通过,故电压表的读数也减小,D 错误.5.如图13-4甲所示,为一种调光台灯电路示意图,它通过双向可控硅电子器件实现了无级调节亮度.给该台灯接220 V 的正弦交变电流后加在灯管两端的电压如图乙所示,则此时交流电压表的示数为( )图13-4A .220 VB .110 V C.2202 V D.1102 V 解析:选C.设电压的有效值为U ,根据有效值定义有(220)2R ·T 2=U 2R T ,解得C 正确.6.(2010年深圳调研)一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n 1∶n 2=11∶5,原线圈与正弦交变电源连接,输入电压u 随时间t 的变化规律如图13-5所示,副线圈仅接入一个10 Ω的电阻.则( )图13-5A .流过电阻的最大电流是20 AB .与电阻并联的电压表的示数是141 VC .变压器的输入功率是1×103 WD .在交变电流变化的一个周期内,电阻产生的焦耳热是2×103 J 解析:选C.由变压器原、副线圈的电压和匝数的关系,求出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U 2=100 V ,流过电阻的最大电流是10 2 A ,与电阻并联的电压表的示数是交变电流的有效值,应是100 V ,变压器的输入功率和输出功率相等,P =U 22R =1×103 W ,在一个周期内,电阻产生的热量Q =Pt =1×103×2×10-2 J =20 J .综上,C 正确.7.(2010年江苏启东中学质检)如图13-6所示,L 1、L 2是高压输电线,图中两电表示数分别是220 V 和10 A ,已知图甲中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00∶1,图乙中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10,则( )图13-6A .图甲中的电表是电压表,输电电压为22000 VB .图甲是电流互感器,输电电流是100 AC .图乙中的电表是电压表,输电电压为22000 VD .图乙是电流互感器,输电电流是10 A 解析:选A.根据输入端的连接关系可知,图甲为电压互感器,图中电表为电压表;图乙为电流互感器,图中的电表为电流表.根据变压器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可得,图甲中原副线圈电压关系为U 1220 V =1001,所以输电电压U 1=22000 V ;图乙中原副线圈中电流关系为I 110 A =101,所以输电电流I 1=100 A ,故A 正确.8.(2010年浙江宁波十校联考)如图13-7甲所示,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3∶1,L 1、L 2、L 3为三只规格均为“9 V ,6 W ”的相同灯泡,各电表均为理想交流电表,输入端交变电压u 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13-7A .电压表的示数为27 2 VB .三只灯泡均能正常发光C .电流表的示数为2 AD .变压器副线圈两端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 Hz解析:选BCD.交流电表读数为有效值,故电压表示数U 1=U m 2=27 V ,A 错误;U 1U 2=n 1n 2=3,则副线圈两端电压为9 V ,三个灯泡均正常发光,B 正确;副线圈中电流I 2=3I L =2 A ,C 正确;变压器不改变交变电流的频率,原、副线圈频率均为50 Hz ,D 正确.9.如图13-8所示,变压器初级线圈接电压一定的交变电流,下列措施中能使电流表示数变小的是( )图13-8A .只将S 1从2拨向1B .只将S 2从4拨向3C .只将S 3从闭合改为断开D .只将变阻器R 3的滑动触头上移解析:选BCD.U 1一定,由于U 1U 2=n 1n 2,当S 1从2拨向1时,n 1变小,U 2变大,输出功率P 2=U 22R 变大,A 不正确,同理可知,B 正确;将S 3从闭合改为断开,副线圈中消耗的功率P 2=U 22R 变小,原线圈的功率P 1=U 1I 1变小,I 1变小,C 正确;只将变阻器R 3的滑动触头上移时,电路中的电阻R 变大,P 2变小,可见I 1也变小,D 正确.错误!图13-910.一台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是5∶1,原线圈接入电压为220 V 的正弦交变电流,一只理想二极管和一个滑动变阻器R 串联接在副线圈上,如图13-9所示.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理想交流电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之比为5∶1B .电压表的读数为44 VC .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20 Ω,则1 min 内产生的热量为2904 JD .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上滑动,则两电表读数均减小解析:选C.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所以电流之比为1∶5,A 错误;原、副线圈的电压与匝数成正比,所以副线圈两端电压为44 V ,但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根据有效值的定义有442R ×T 2=U 有效2R ×T ,从而求得电压表两端电压有效值为U 有效=22 2 V ,则Q=U 有效2R ×60=2904 J ,B 错误,C 正确;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上滑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变小,但对原、副线圈两端的电压无影响,即电压表的读数不变,电流表的读数变大,D 错误.二、 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1.如图13-10所示,一交流发电机线圈共50匝,ab =0.2 m ,bc =0.1 m ,总电阻为10Ω,它在B =0.5 T 的匀强磁场中从中性面位置开始以100 r/s 的转速匀速转动,外电路中接有R 为40 Ω的电阻,当线圈转过1/4周期时,则:(1)电流表的读数是________A ;(2)电压表的读数是________V ;(3)这段时间内通过外电阻R 的电量q 是________C ;(4)在外电阻R 上产生的焦耳热Q 是________J.解析:(1)电动势最大值为:E m =nBSω=50×0.5×0.02×200π V =100π V有效值:E =E m 2=502π V 电流表示数:I =E R +r =502π40+10A =4.4 A. (2)电压表读数:U =IR =4.4×40 V =176 V .(3)电量为:q =I ·Δt =n ·ΔΦΔtR ·Δt =0.01 C. (4)电热为:Q =I 2R T 4=1.94 J.答案:见解析12.在“练习使用示波器”的实验中:(1)为观察亮斑在竖直方向上的偏移,应该将扫描范围旋钮置于“外X ”挡,使亮斑位于屏的________,然后,应把“DC 、AC ”开关置于“________”位置,以备给示波器输入一个直流电压.(2)为给示波器输入一个Y 方向的直流电压(要求从零电压开始逐渐增加),请将图13-11所示的器材与示波器连成正确的电路.图13-10图13-11(3)调节变阻器改变输入电压,可以看到亮斑向上的偏移随之改变,电压越高,向上的偏移越________;调换电池正、负极,改变输入电压,可以看到亮斑向________偏移.解析:本题考查示波器原理及示波器的使用方法.(1)扫描范围旋钮置于“外X”时,机内不提供X方向的扫描电压,故亮斑仅出现在屏的中心;然后,应把“DC—AC”开关置于直流“DC”位置,以备给示波器输入一个直流电压.(2)因输入电压要从零开始逐渐增加,所以示波器应接在分压电路上,所以实验时仪器连接应如下图所示.(3)若再加大Y 向电压,则亮斑会加大其在竖直方向的位移,即电压越高,向上的偏移越大;调换电池正、负极后,亮斑向下偏移.答案:(1)中心 DC (2)见解析图 (3)大 下三、计算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4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10分)如图13-12乙所示,理想变压器原线圈匝数n 1=440,副线圈匝数n 2=22,在原线圈的两端加图甲所示的交流电压,求:图13-12(1)副线圈中电压表的示数;(2)电阻R 在什么范围内取值,才能使副线圈中电流的示数不超过2.0 A?解析:(1)U 1=U m 2=3111.414 V =220 V 由U 1U 2=n 1n 2得U 2=n 2n 1U 1=22440×220 V =11 V . (2)I 2=U 2R ≤2.0 A R ≥112.0 Ω=5.5 Ω.答案:(1)11 V (2)R ≥5.5 Ω14.(10分)如图13-13甲所示,在两根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导轨两端各接一只R =1 Ω的电阻,导轨间距L =0.2 m ,导轨的电阻忽略不计,整个装置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 =0.8 T .一根电阻r =0.3 Ω的导体棒ab 置于导轨上,且始终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若导体棒沿平行于导轨的方向在PQ 和MN 之间运动,其速度图象如图乙所示.求:图13-13(1)导体棒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2)整个电路在1分钟内产生的热量.解析:(1)由速度图象可得,某时刻导体棒做简谐运动的速度表达式v t=10sin10πt(m/s)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e=BL v t=10BL sin10πt=1.6sin10πt.(2)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为E m=1.6 V感应电动势的有效值为E=E m/ 2回路中的总电阻为R′=r+R/2=0.8 Ω回路中的电流I=E/R′=E m2(r+R/2)= 2 A.整个电路在1分钟内产生的热量为Q=I2R′t=96 J.答案:(1)e=1.6 sin10πt(2)96 J15.(12分)有一台内阻为1 Ω的发电机,供给一学校照明用电,如图13-14所示.升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4,降压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比为4∶1,输电线的总电阻为4 Ω.全校共有22个班,每班有“220 V,40 W”灯6盏,若保证全部电灯正常发光,则图13-14(1)发电机的电动势为多大?(2)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为多大?(3)输电效率为多少?解析:由题意知U 4=220 V则I 3=P U R·n =40220×22×6 A =24 A 由降压变压器变压关系:U 3U 4=n 3n 4,得U 3=U 4n 3n 4=880 V由降压变压器变流关系:I 2I 3=n 4n 3,得I 2=n 4I 3n 3=6 A又因为U 2=U 3+I 2R =880 V +6×4 V =904 V由升压变压器变压关系:U 1U 2=n 1n 2,得U 1=226 V由升压变压器变流关系:I 1I 2=n 2n 1,得I 1=24 A所以(1)发电机的电动势:E =U 1+I 1r =250 V .(2)发电机的输出功率P 出=EI 1-I 12r =5424 W.(3)输电的效率η=P 有效P 出=22×40×6 J 5424 J ×100%=52805424×100%=97%.答案:(1)250 V (2)5424 W(3)97%16.(12分)加速度计是测定物体加速度的仪器.在现代科技中,它已成为导弹、飞机、潜艇或宇宙飞船等制导系统的信息源.图13-15为应变式加速度图13-15计的示意图.当系统加速时,加速度计中的敏感元件也处于加速状态,敏感元件由两弹簧连接并架在光滑支架上,支架与待测系统固定在一起,敏感元件的下端可在滑动变阻器R 上自由滑动,当系统加速运动时,敏感元件发生位移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已知敏感元件的质量为m ,两侧弹簧的劲度系数均为k ,电源电动势为E ,电源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的总电阻值为R ,有效长度为l ,静态时,输出电压为U 0,试推导加速度a 与输出电压U 的关系式.解析:设静态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距左端为x ,则敏感元件的输出电压为U 0=E R ·xR l =x l E ①再设系统向左加速时滑片右移Δx ,则敏感元件的动力学方程为 2k Δx =ma ②此时敏感元件的输出电压为U =E R ·R l (x +Δx )③综合①②③三式可得a =2kl (U -U 0)mE若U >U 0,系统的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左;若U <U 0,系统的加速度方向水平向右.答案:见解析。
2011届高考物理第二轮总复习基础综合检测试题141
2011年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回归基础提分综合检测第十四章光的传播光的波动性第十五章量子论初步原子核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上海综合能力)二十世纪初,为了研究物质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结构,发现了电子、中子和质子,如图是()A.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B.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C.汤姆逊发现电子的实验装置D.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实验装置【解析】由图知是粒子轰击金箔,故选项A对.【答案】 A2.(2010·武汉部分学校调研测试)23892U放射性衰变有多种途径,其中一种途径是先衰变成21083Bi,而21083Bi可以经一次衰变变成210a X(X代表某种元素),也可以经一次衰变变成b81Ti,210a X和b81Ti最后都衰变变成20682Pb,衰变路径如图所示,则可知图中()A.过程①是β衰变,过程③是α衰变;过程②是α衰变,过程④是β衰变B.过程①是β衰变,过程③是α衰变;过程②是β衰变,过程④是α衰变C.过程①是α衰变,过程③是β衰变;过程②是α衰变,过程④是β衰变D.过程①是α衰变,过程③是β衰变;过程②是β衰变,过程④是α衰变【解析】在21083Bi衰变变成210a X的过程中质量数不变,过程①是β衰变;210a X衰变变成20682Pb过程中质量数减少4,过程③是α衰变;21083Bi衰变变成b81Ti,核电荷数减少2,过程②是α衰变;b81Ti衰变变成20682Pb,核电荷数增加1,过程④是β衰变,所以选项A正确.【答案】 A3.μ子与氢原子核(质子)构成的原子称为μ氢原子,它在原子核物理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如图为μ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假定光子能量为E的一束光照射容器中大量处于n=2能级的μ氢原子,μ氢原子吸收光子后,发出频率为ν1、ν2、ν3、ν4、ν5和ν6的光,且频率依次增大,则E等于()A.h(ν3-ν1)B.h(ν5+ν6)C.hν3D.hν4【解析】由能级跃迁知识及题意可知,处于n=2能级的μ氢原子吸收能量为E的光子后,发出6种频率的光,说明μ氢原子是从n=4能级跃迁的,而ν1、ν2、ν3、ν4、ν5和ν6频率依次增大,说明从n=4跃迁到n=2时,辐射能量为hν3的光子,综上可知E=hν3,C 正确,A、B、D错误.【答案】 C4.如图所示,两个相切的圆表示一个静止的原子核发生某种衰变后,释放出来的粒子和反冲核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可以判断()A .原子核发生β衰变B .原子核发生α衰变C .大圆是释放粒子的运动轨迹,小圆是新核的运动轨迹D .大圆是新核的运动轨迹,小圆是释放粒子的运动轨迹【解析】 由于两圆内切,可知原子核发生的是β衰变,衰变时动量守恒,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 =m v qB ,r ∝1q,可见大圆是β粒子的运动轨迹,小圆是新核的运动轨迹.【答案】 AC5.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以电磁波(场)的形式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其总功率达到 3.8×1026W.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估算,单纯地由于这种辐射,太阳每秒钟减少的物质质量的数量级最接近于 ( )A .1018kgB .109kg C .10-10kg D .10-17kg 【解析】 太阳每秒钟辐射的总能量ΔE =P ·t =3.8×1026J ,由质能方程ΔE =Δmc 2,每秒钟减少的量Δm =ΔE c 2=3.8×10269×1016kg ≈4×109kg ,故选B. 【答案】 B 6.(·江苏省宿迁)在以下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波是机械波,其中即有横波也有纵波B .地震波只有纵波C .如果测量到来自遥远星系上某些元素发出的光波波长比地球上这些元素静止时发光的波长长,这说明该星系正在远离我们而去D .照相机镜头采用镀膜技术增加透射光,这是利用了光的衍射原理【解析】 地震波既有纵波,故选项A 对、B 错;选项C 与多普勒效应类似,是对的;选项D 是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故选项D 错.【答案】 AC7.一束复色光由空气射向一块平行的平面玻璃砖,经折射后分为两束单色光a 和b ,已知a 光是红光,b 光是蓝光,则如图中光路图可能正确的是 ( )【解析】 当光射入平行平面玻璃砖后,出射光线应与入射光线平行,故CD 错;出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发生侧移,折射率越大则侧移量越大,而玻璃对蓝光的折射率比红光的折射率大,侧移量大,故B 正确,A 错误.【答案】 B8.用绿光做双缝干涉实验,在光屏上呈现出绿、暗相间的条纹,相邻两条绿条纹间的距离为Δx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如果增大单缝到双缝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B .如果增大单缝之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C .如果增大双缝到光屏之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D .如果减小双缝的每条缝的宽度,而不改变双缝间的距离,Δx 将增大【解析】 公式Δx =ld λ中l 表示双缝到屏的距离,d 表示双缝之间的距离,λ表示光波的波长.因此Δx 与单缝到双缝间的距离无关,A 项错误;双缝之间的距离d 增大时,条纹间距将减小,B 项错误;条纹间距与缝本身的宽度也无关,D 项错误.增大双缝到屏的距离时条纹的宽度增大,故选C 项.【答案】 C9.如图所示是用干涉法检查某块厚玻璃的上表面是否平的装置,所用单色光是普通光源加滤光片产生的,检查中所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下列哪个表面反射光线叠加而成的 ( )A .a 的上表面和b 的下表面B .a 的上表面和b 的上表面C .a 的下表面和b 的上表面D .a 的下表面和b 的下表面【解析】 下面待查的厚玻璃和上面的标准板之间形成了一个劈型的空气膜,当光照到劈型膜上时,从膜的上表面(a 的下表面)反射的光和从膜的下表面(b 的上表面)反射的光的路程差不相等,于是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故选C 项. 【答案】 C10.如图所示为一直角棱镜的横截面,∠bac =90°,∠abc =60°,一平行细光束从O 点沿垂直于bc 面的方向射入棱镜.已知棱镜材料的折射率n =2,若不考虑原入射光在bc 面上的反射光,则有光线 ( )A .从ab 面射出B .从ac 面射出C .从bc 面射出,且与bc 面斜交D .从bc 面射出,且与bc 面垂直【解析】 根据折射定律,光从棱镜射向空气,若发生全反射,入射角应大于临界角.先求临界角C ,因sin C =1n ,所以C =45°,n =sin θ1sin θ2,sin θ1=n sin θ2=2·sin30°=22,θ1=45°,因此光束在棱镜中的光路如图所示,故BD 项正确.【答案】 BD11.一个半径为5m 的圆形蓄水池装满水,水面与地面相平,在池的中心上空离水面3m 处吊着一盏灯,一个身高1.8m 的人离水池边缘多远的距离恰能看到灯在水中的像( )A .1.8mB .2.5mC .3mD .5m【解析】 水池面相当于平面镜,作反射光光路图如图所示,若人在某位置时恰能通过水池的边缘看到灯在水中的像,这时光源发出的光恰好通过水池反射入人的眼睛.由反射定律可知α=β由几何分析得:ΔSBO ∽ΔDCO , 故有h /H =x /r故x =hr /H =1.8×5/3m =3m. 【答案】 C12.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的双缝干涉用的示意图,挡板上有两条狭缝S 1、S 2,由S 1和S 2发出的两列波到达屏上时会产生干涉条纹,已知入射激光的波长为λ,屏上的P 点到两缝S 1和S 2的距离相等,如果把P 处的亮条纹记作第0号亮纹,由P 向上数,与0号亮纹相邻的亮纹为1号亮纹,与1号亮纹相邻的亮纹为2号亮纹,则P 1处的亮纹恰好是10号亮纹.设直线S 1P 1的长度为y 1,S 2P 1的长度为y 2,则y 2-y 1等于 ( )A .5λB .10λC .20λD .40λ【解析】 由干涉加强区的点到两光源距离之差为半波长的偶数倍可知,第10号亮纹到两光源距离之差y 2-y 1=202λ=10λ,B 项正确.【答案】 B二、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共18分)13.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测定激光波长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激光器发出的一束直径很小的红色激光进入一个一端装双缝、另一端装有感光片的遮光筒,感光片的位置上出现一排等距的亮点,图(乙)中的黑点代表亮点的中心位置.(1)通过量出相邻光点的距离可算出激光的波长.据资料介绍:若双缝的缝间距离为a ,双缝到感光片的距离为L ,感光片相邻两光点间的距离为b ,则光的波长λ=abL.该同学测得L =1.0000m ,双缝间距a =0.220mm ,用带十分度游标的卡尺测感光片上的点间距离时,尺与点的中心位置如图(乙)所示.图(乙)中第1个光点到第4个光点的距离是________mm.实验中激光的波长λ=________m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如果实验时将红激光换成蓝激光,屏上相邻两光点间的距离将________.【解析】 (1)由(乙)图可知第1个光点到第4个光点间的距离b ′=8.7mm ,b =b ′3=2.9mm由b =Laλ得:λ=aL ·b =0.220×10-31.0000×2.9×10-3m ≈6.4×10-7m. (2)如果实验时将红激光换成蓝激光,λ变小了,由b =Lλa 可得,屏上相邻两光点的间距将变小.【答案】 (1)8.7 (2)6.4×10-7 (2)变小14.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砖折射率的实验中,甲、乙、丙三位同学在纸上画出的界面aa ′、bb ′与玻璃砖位置的关系分别如图中①、②、③所示,其中甲、丙同学用的是矩形玻璃砖,乙同学用的是梯形玻璃砖.他们的其他操作均正确,且均与aa ′、bb ′为界面画光路图.则甲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丙同学测得的折射率与真实值相比________.【解析】 用图①测定折射率,玻璃中折射光线偏转大了,所以折射角增大,折射率减小;用图②测折射率时,只要操作正确,与玻璃砖形状无关;用图③测折射率时,无法确定折射光线偏角偏折的大小,所以测得的折射率可能偏大、可能偏小、可能不变.【答案】 偏小 不变 可能偏大、可能偏小、可能不变三、计算题(本题共包括4小题,共54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5.如图所示是一个透明圆柱的横截面,其半径为R ,折射率是3,AB 是一条直径.今有一束平行光沿AB 方向射向圆柱体.若一条入射光线经折射后恰经过B 点,则这条入射光线到AB 的距离是多少?【解析】 光线P 经折射后经过B 点,光路如右图所示.根据折射定律n =sin αsin β= 3在OBC 中,sin βR =sin(2π-α)2R ·cos β可得β=30°,α=60°, 所以CD =R ·sin α=32R . 【答案】32R 16.如图所示,AOB 是由某种透明物质制成的14圆柱体横截面(O为圆心),折射率为 2.今有一束平行光以45°的入射角射向柱体的OA 平面,这些光线中有一部分不能从柱体的AB 面上射出,设凡射到OB 面的光线全部被吸收.求柱体AB 面上能射出光线的部分占AB 表面的几分之几?并在图中用阴影部分标示.【解析】 从O 点射入的光线,折射角为r ,根据折射定律有: n =sin45°sin r ①解得r =30°从某位置P 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到AB 弧面上Q 点时, 入射角恰等于临界角C ,有:sin C =1n②代入数据得:C =45°PQO 中角α=180°-90°-r -C =15° 所以能射出的光线区域对应的圆心角 β=90°-α-r =45°能射出光线的部分占AB 面的比例为45°90°=12③图中阴影部分为能射出光线的区域.【答案】 12,阴影见图17.天文学家测得银河系中氦的含量约为25%.有关研究表明,宇宙中氦生成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在宇宙诞生后3分钟左右生成的;二是在宇宙演化到恒星诞生后,由恒星内的氢核聚变反应生成的.(1)把氢核聚变反应简化为4个氢核(11H)聚变成氦核(42He),同时放出2个正电子(01e)和2个中微子(ν0),请写出该氢核聚变反应的方程,并计算一次反应释放的能量.(2)研究表明,银河系的年龄约为t =3.8×1017s ,每秒钟银河系产生的能量约为1×1037J(即P =1×1037J/s).现假定该能量全部来自上述氢核聚变反应,试估算银河系中氦的含量(最后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3)根据你的估算结果,对银河系中氦的主要生成途径作出判断.(可能用到的数据:银河系质量约为M =3×1041kg ,原子质量单位1u =1.66×10-27kg,1u相当于1.5×10-10J 的能量,电子能量m e =0.0005u ,氦核质量m a =4.0026u ,氢核质量m p =1.0078u ,中微子ν0质量为零.)【解析】 (1)411H →42He +201e +2ν0Δm =4m p -m a -2m e ,ΔE =Δmc 2=4.14×10-12J.(2)m =PtΔEm a ≈6.1×1039kg ,氦的含量k =m M =6.1×10393×1041≈2%.(3)由估算结果可知,k ≈2%,远小于25%的实际值,所以银河系中的氦主要是宇宙诞生后不久生成的.【答案】 (1)411H →42He +201e +2ν0 4.14×10-12J (2)2% (3)见解析 18.钍核230 90Th 发生衰变生成镭核22688Ra 并放出一个粒子.设该粒子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它进入电势差为U 的带窄缝的平行平板电极S 1和S 2间电场时,其速率为v 0,经电场加速后,沿Ox 方向进入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有界匀强磁场,Ox 垂直平板电极S 2,当粒子从P 点离开磁场时,其速度方向与Ox 方向的夹角θ=60°,如图所示,整个装置处于真空中.(1)写出钍核衰变方程;(2)求粒子在磁场中沿圆弧运动的轨道半径R ; (3)求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所用时间t .【解析】 (1)钍核衰变方程230 90Th →42He +22688Ra①(2)设粒子离开电场时速度为v ,对加速过程有qU =12m v 2-12m v 2② 粒子在磁场中有q v B =m v 2R③ 由②、③得R =m qB 2qU m +v 2④(3)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回旋周期T =2πR v =2πm qB⑤ 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时间t =16T⑥由⑤、⑥得t=πm3qB. ⑦【答案】(1)23090Th→42He+22688Ra(2)mqB 2qUm+v2(3)πm3qB。
安徽省合肥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综物理)word版
合肥市2011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综合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 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 答第II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O.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本卷包括20小题,每小題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6分,共12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0:16 S :32 Fe:56 Cu:64 Zn:6514. 如图所示,楔形物块a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在其斜面上静止着小物块b。
现用大小一定的力F分别沿不同方向作用在小物块b上,小物块b仍保持静止,如下图所示。
则a、b之间的静摩擦力一定增大的是15. 宇航员在某星球上做自由落体实验,将一物体从距星球表面高h处由静止释放,经时间t 落到星球表面;还测得在该星球表面附近绕星球做圆周运动的探测器运行周期为T仅利用这三个数据,可以估算出的物理量有A. 该星球对探测器的引力和探测器的加速度B. 探测器的加速度和线速度C. 该星球的质量和半径D. 该星球的密度和半径16. —列简谐横波在f=1.Os时的波形图如图乙所示,图甲是该波中质点〃的振动图象,则A. 这列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r=0.02m/sB. 这列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0.5m/sC. t=O至t = 1 s的时间内,质点b的位移始终在增大D. t=4s时刻,质点c在平衡位置向下振动17. 如图所示,真空中苻平而盘角坐标系.xOy,在x轴上固定着关于O点对称的等量异种点电荷和+Q和-Q,a是y轴上的一点,c是.x轴上的一点,a b,b c分别与X轴和y轴平行。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专题过关检测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专题过关检测牛顿运动定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1.(2010安徽皖南八校二联,14)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设近地加速时,飞船以5g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g为重力加速度.则质量为m的宇航员对飞船底部的压力为()A.6mgB.5mgC.4mgD.1mg解析:对宇航员由牛顿运动定律:F N-mg=ma,得F N=6mg,再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判定A项正确.答案:A2.吊扇通过吊杆悬挂在屋顶,设吊扇的重力为G,当吊扇正常转动时,吊杆对吊扇的拉力为F,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GB.F>GC.F<GD.无法确定解析:当吊扇转动时,扇叶对空气的作用力向下,空气对扇叶的反作用力f向上,则F=G -f,所以F<G,选项C正确.答案:C3.引体向上是同学们经常做的一项健身运动.该运动的规范动作是:两手正握单杠,由悬垂开始,上拉时,下颚须超过单杠面;下放时,两臂放直,不能曲臂(如图3-1所示).这样上拉下放,重复动作,达到锻炼臂力和腹肌的目的.关于做引体向上动作时人的受力,以下判断正确的是()图3-1A.上拉过程中,人受到两个力的作用B.上拉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的重力C.下放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小于人的重力D.下放过程中,在某瞬间人可能只受到一个力的作用解析:在上拉过程中,人受到重力和单杠对人的作用力,A正确;上拉过程中,要先加速,后减速,即先超重,后失重,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先是大于人的重力后小于人的重力,B错误;同理,下放过程中,单杠对人的作用力先是小于人的重力后大于人的重力,C错误;刚开始下放的过程中,人加速向下,其加速度可能为重力加速度,此时,人完全失重,单杠对人没有作用力,即人只受到一个重力的作用,D正确.答案:AD4.如图3-2所示,两光滑斜面的倾角分别为30°和45°,质量分别为2m和m的两个滑块用不可伸长的轻绳通过滑轮连接(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分别置于两个斜面上并由静止释放;若交换两滑块位置,再由静止释放.则在上述两种情形中正确的有()图3-2A.质量为2m的滑块受到重力、绳的张力、沿斜面的下滑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作用B.质量为m的滑块均沿斜面向上运动C.绳对质量为m的滑块的拉力均大于该滑块对绳的拉力D.系统在运动中机械能均守恒解析:因所谓“下滑力”是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在对2m进行受力分析时不能把重力与“下滑力”重复地加在物体上,所以A项错误.两种情况下2m的“下滑力”都比m的“下滑力”大,故m滑块均向上运动,B项正确.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C项错误.因斜面光滑,在运动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故系统机械能守恒,D项正确.答案:BD5.质量为m=1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现对物体施加一个大小变化、方向不变的水平力F,为使物体在3 s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最大,力F的大小应如下面的哪一幅图所示()图3-3解析:此题可采用排除法.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μmg=2 N,A、C中第1 s内F=1 N,物体不会动,比较可知这两种情况下3 s内的位移一定小于D中3 s内的位移.B中第1 s内加速、第2 s内减速、第3 s内加速,而D中前2 s内一直加速,分析可知B中3 s内的位移也比D中3 s内的位移小.故选D.答案:D6.(2010安徽皖南八校二联,18)如图3-4所示,A、B是两个位于固定斜面上的正方体物块,它们的质量相等,F是沿水平方向作用于A上的外力,已知A、B的接触面,A、B与斜面的接触面均光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3-4A.A对B的作用力大于B对A的作用力B.A、B可能沿斜面向下运动C.A、B对斜面的压力相等D.A、B受的合外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相等解析: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A、B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A项错误;A、B有可能静止在斜面上,还有可能沿斜面向上或向下运动,故B项正确;由于水平力F有使A压紧斜面的效果,可知A对斜面的压力大于B对斜面的压力,故C项错误;不管A、B做何种性质的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相同,它们沿水平方向的分运动的加速度相同,由F合=ma,可知它们受到的合外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相等,故D项正确.答案:BD 7.如图3-5所示,圆柱形的仓库内有三块长度不同的滑板aO 、bO 、cO ,其下端都固定于底部圆心O ,而上端则搁在仓库侧壁上,三块滑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依次是30°、45°、60°.若有三个小孩同时从a 、b 、c 处开始下滑(忽略阻力),则( )图3-5A.a 处小孩最后到O 点B.b 处小孩最后到O 点C.c 处小孩最先到O 点D.a 、c 处小孩同时到O 点解析:三块滑板与圆柱形仓库构成的斜面底边长度均为圆柱形底面半径,则θθsin 21cos 2gt R =,,2sin 42θg R t =当θ=45°时,t 最小,当θ=30°和60°时,sin2θ的值相同,故只有D 正确.答案:D8.如图3-6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放置质量分别为m 和2m 的四个木块,其中两个质量为m 的木块间用一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木块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μmg .现用水平拉力F 拉其中一个质量为2m 的木块,使四个木块以同一加速度运动,则轻绳对m 的最大拉力为( )图3-6A.53mg μB.43mg μC.23mg μD.3μmg解析:对四个木块组成的整体进行受力分析,设整体加速度为a ,水平方向受拉力F 的作用,F =6ma ;如果对左边的两个木块组成的整体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只受拉力T ,;23F ma T ==对左边质量为2m 的木块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只受静摩擦力作用,f =2ma ;对除右边质量为2m 以外的三个木块组成的整体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只受静摩擦力作用,由f =4ma ,所以,这时整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最大,f =μmg ,,43,4mg T g a μμ==B 正确. 答案:B9.一有固定斜面的小车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球通过细绳与车顶相连.小球某时刻正处于图示状态.设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为N,细绳对小球的拉力为T ,关于此时刻小球的受力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7A.若小车向左运动,N 可能为零B.若小车向左运动,T 可能为零C.若小车向右运动,N 不可能为零D.若小车向右运动,T 不可能为零解析:当小车具有向右的加速度时,可以是N 为零;当小车具有向左的加速度时,可以使绳的张力T 为零.考生如果不知道这两种临界情况,肯定无法解答A 的;另外还有注意到是小车具有向左的加速度时,可以有两种运动情形,即向左加速运动,或向右减速运动.本题难度中等.答案:AB10.如图3-8,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体b ,b 的斜面上有一小物块a ;a 与b 之间、b 与地面之间均存在摩擦.已知楔形物体b 静止时,a 静止在b 的斜面上.现给a 和b 一个共同的向左的初速度,与a 和b 都静止时相比,此时可能( )图3-8A.a 与b 之间的压力减小,且a 相对b 向下滑动B.a 与b 之间的压力增大,且a 相对b 向上滑动C.a 与b 之间的压力增大,且a 相对b 静止不动D.b 与地面之间的压力不变,且a 相对b 向上滑动解析:当楔形物体静止时,a 静止在b 的斜面上,设a 的质量为m,楔形物体斜面的倾角为θ,此时b 对a 的支持力N =mg cos θ,现给a 和b 一个共同向左的初速度,由于摩擦,地面对b 产生向右的摩擦力,使b 向左做减速运动,因此a 、b 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有向右的加速度.如果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大,使得a 、b 仍保持相对静止,此时对水平向右的加速度a 沿斜面和垂直于斜面分解,则有N ′-mg cos θ=ma sin θ,N ′大于N,b 对a 的支持力增大,C 对;若a 、b 间的静摩擦力不足以保证a 、b 保持相对静止,则a 由于惯性向上滑动,则b 对a 的动摩擦力,使a 相对于b 产生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a 相对于地面的合加速度仍有垂直于斜面向上的分量,因而可得,a 对b 的压力相对于不动时增大,B 对,A 、D 错.答案:BC二、填空与实验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0分.把答案填在相应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11.(10分)如图3-9所示,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一辆动力小车沿斜面下滑,在小车下滑的过程中,小车支架上连接着小球的轻绳恰好水平.已知小球的质量为m ,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________.图3-9解析:对小球受力分析如图,小球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下,由牛顿第二定律得g mmg m F a 22===合由图可得:.330cot mg mg F =︒⋅=答案:2g mg312.(10分)某探究性学习小组欲探究光滑斜面上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及斜面倾角是否有关.实验室提供如下器材:A.表面光滑的长木板(长度为L);B.小车;C.质量为m的钩码若干个;D.方木块(备用于垫木板);E.米尺;F.秒表.实验过程:第一步,在保持斜面倾角不变时,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通过向小车放入钩码来改变物体质量,只要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至底端所用时间t,就可以由公式a=________求出a.某同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M M+m M+2m1 1.42 1.41 1.422 1.40 1.42 1.393 1.41 1.38 1.42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发现,在实验误差范围内质量改变之后平均下滑时间__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经过分析得出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为________.第二步,在物体质量不变时,探究加速度与倾角的关系.实验中通过改变方木块垫放位置来调整长木板的倾角,由于没有量角器,因此通过测量出木板顶端到水平面高度h,求出倾角α的正弦值sinα=h/L.某同学记录了高度和加速度的对应值,并在坐标纸上建立适当的坐标轴后描点作图如图3-10,请根据他所作的图线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 m/s2.进一步分析可知,光滑斜面上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与倾角的关系为________.图3-10解析:斜面长度L已知,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时间t,由221atL=得22tLa=分析表中数据,发现小车质量改变时,下滑时间不变(略有不同是因为实验中存在误差),因此加速度与质量无关.小车沿光滑斜面下滑时,受力如图.质量时间次数则ma =mg sinα所以a =g sinα(可见与质量无关)则a sinα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g 的大小.由图象中取两点,读出其横、纵坐标(sinα1,a 1)、(sinα2,a 2),那么1212sin sin αα--=a a g 例如.m/s 80.9m/s 030.0094.222=--=g 答案:22t L 不改变 无关 9.80 a =g sinα 三、计算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目,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8分)如图3-11所示,固定在水平面上的斜面倾角θ=37°,长方体木块A 的M N 面上钉着一颗小钉子,质量m =1.5 kg 的小球B 通过一细线与小钉子相连接,细线与斜面垂直,木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0.现将木块由静止释放,木块将沿斜面下滑.求在木块下滑的过程中小球对木块M N 面的压力.(取g =10 m/s 2,sin37°=0.6,cos37°=0.8)图3-11解析:由于木块与斜面间有摩擦力的作用,所以小球B 与木块间有压力的作用,并且它们以共同的加速度a 沿斜面向下运动.将小球和木块看做一个整体,设木块的质量为M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M +m )g sin θ-μ(M +m )g cos θ=(M +m )a代入数据得a =2.0 m/s 2选小球为研究对象,设M N 面对小球的作用力为F 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sin θ-F N =ma代入数据得F N =6.0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小球对M N 面的压力大小为6.0 N ,方向沿斜面向下.答案:6.0 N ,方向沿斜面向下14.(10分)(2010安徽皖南八校二联,24)质量为m =1.0 kg 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放在质量为m =3.0 kg 的长木板的右端,木板上表面光滑,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木板长L=1.0 m 开始时两者都处于静止状态,现对木板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F =12 N,如图3-12所示,为使小滑块不掉下木板,试求:(g 取10 m/s 2)图3-12(1)水平恒力F 作用的最长时间;(2)水平恒力F 做功的最大值.解析:(1)撤力前木板加速,设加速过程的位移为x 1,加速度为a 1,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 1;撤力后木板减速,设减速过程的位移为x 2,加速度为a 2,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撤力前:F -μ(m +M )g =Ma 1(1分)解得21m/s 34=a (1分) 撤力后:μ(m +M )g =Ma 2(1分)解得22m/s 38=a (1分) 2222211121,21t a x t a x ==(1分) 为使小滑块不从木板上掉下,应满足x 1+x 2≤L(1分)又a 1t 1=a 2t 2(1分)由以上各式可解得t 1≤1 s所以水平恒力作用的最长时间为1 s.(1分)(2)由上面分析可知,木板在拉力F 作用下的最大位移m 32m 134********=⨯⨯=+t a x (1分)可得F 做功的最大值.J 8J 32121=⨯==Fx W (1分) 答案:(1)1 s (2)8 J15.(10分)将金属块m 用压缩的轻质弹簧卡在一个矩形的箱中,如图3-13所示,在箱的上顶板和下底板装有压力传感器,箱可以沿竖直轨道运动.当箱以a =2.0 m/s 2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时,上顶板的传感器显示的压力为 6.0 N,下底板的传感器显示的压力为10.0 N.(取g =10 m/s 2)图3-13(1)若上顶板传感器的示数是下底板传感器示数的一半,试判断箱的运动情况.(2)使上顶板传感器的示数为零,箱沿竖直方向运动的情况可能是怎样的?解析:上顶板传感器显示的示数为上顶板对金属块的弹力,设为F 上,下底板传感器显示的示数为弹簧的弹力,设为F 下.当箱竖直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时,则有F 上-F 下+mg =ma即.kg 5.0=--=ga F F m 下上 (1)当上顶板传感器的示数为下底板传感器示数的一半时箱的加速度为a 1,因为弹簧长度不变,所以F 下不变,则有01=+-=mmg F F a 下上 因此,箱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当上顶板传感器的示数为零时,设此时箱的加速度为a 2,并取竖直向下为正方向,则有22m/s 0.10-=-=mF mg a 下 因此,此时箱的加速度竖直向上,由此得,箱可能向上做匀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下做匀减速运动.答案:(1)箱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箱可能向上做匀加速运动,也可能向下做匀减速运动16.(12分)杂技演员在进行“顶竿”表演时,用的是一根质量可忽略不计的长竹竿.质量为m =30 kg 的演员自竹竿顶部由静止开始下滑,滑到竹竿底端时速度恰好为零.为了研究下滑演员沿竿的下滑情况,在顶竿演员与竹竿底部之间安装一个传感器.由于竹竿处于静止状态,传感器显示的就是下滑演员所受摩擦力的情况,如图3-14所示,g 取10 m/s 2.求:图3-14(1)下滑演员下滑过程中的最大速度;(2)竹竿的长度. 解析:(1)由图象可知,下滑演员在t 1=1 s 内匀加速下滑,设下滑的加速度为a ,则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g -F =ma22m/s 4m/s 30180300=-=-=m F mg a 1 s 末下滑演员的速度达最大v m =at 1=4 m/s.(2)由图象可知,1 s 末~3 s 末下滑演员做匀减速运动,末速度为零,则杆长为m 6m )21(4 21)(2121m =+⨯⨯=+=t t v L 或22m/s 2m/s 30300360''=-=-=m mg F a .m 6)'21(21222m 21=-+=t a t v at L 答案:(1)4 m/s (2)6 m。
2011年广东高考物理卷(含答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理科综合(物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4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3、如图3所示,两个接触面平滑的铅柱压紧后悬挂起来,下面的铅柱不脱落,主要原因是( ) A 、铅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B 、铅柱受到大气压力作用 C 、铅柱间存在万有引力作用 D 、铅柱间存在分子引力作用14、图4为某种椅子与其升降部分的结构示意图,M 、N 两筒间密闭了一定质量的气体,M 可以在N 的内壁上下滑动,设筒内气体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在M 向下滑动的过程中( )A 、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大B 、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减小C 、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增大D 、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内能减小15、将闭合多匝线圈置于仅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中,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关于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无关B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C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D 、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始终相同16、如图5所示的水平面上,橡皮绳一端固定,另一端连接两根弹簧,连接点P 在F 1、F 2和F 3三力作用下保持静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F 1>F 2>F 3B 、F 3>F 1>F 2C 、F 2>F 3>F 1D 、F 3> F 2>F 1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只选1个且正确的得3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
17、如图6所示,在网球的网前截击练习中,若练习者在球网正上方距地面H 处,将球以速度v 沿垂直球网的方向击出,球刚好落在底线上,已知底线到网的距离为L ,重力加速度取g ,将球的运动视作平4图钩码3图抛运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球的速度v 等于HgL2 B 、球从击出至落地所用时间为g H 2C 、球从击球点至落地点的位移等于LD 、球从击球点至落地点的位移与球的质量有关18、光电效应实验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光照时间越长光电流越大B 、入射光足够强就可以有光电流C 、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D 、入射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子 19、图7(a )左侧的调压装置可视为理想变压器,负载电路中R=55Ω压表,若原线圈接入如图7(b )所示的正弦交变电压,电压表的示数为110V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电流表的示数为2AB 、原、副线圈匝数比为1:2C 、电压表的示数为电压的有效值D 、原线圈中交变电压的频率为100Hz20、已知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R ,自转周期为T ,地球同步卫星质量为m ,引力常量为G ,有关同步卫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3224πGMTB 、卫星的运行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C 、卫星运行时受到的向心力大小为2RMmGD 、卫星运行的向心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1、图8为静电除尘机理的示意图,尘埃在电场中通过某种机制带电,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集尘极迁移并沉积,以达到除尘目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到达集尘极的尘埃带正电荷B 、电场方向由集尘极指向放电极C 、带电尘埃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同D 、同一位置带电荷量越多的尘埃所受电场力越大~s /-)(a 7图6图34(18)(1)图14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 、A 、B 、C 、D 和E 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 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考物理二轮总复习专题过关检测动 量(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错选或不选的得0分)1.一质量为m 的物体沿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匀速下滑,滑到底端历时为t ,则下滑过程中斜面对物体的冲量大小和方向为( ) A.大小为mg cos θ·t B.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C.大小为mg sin θ·t D.方向竖直向上解析:物体沿固定斜面匀速下滑,则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斜面对物体的冲量大小为mgt ,方向竖直向上,选项D 正确. 答案:D2.如图6-1所示,一个轻质弹簧左端固定在墙上,一个质量为m 的木块以速度v 0从右边沿光滑水平面向左运动,与弹簧发生相互作用,设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范围内,那么整个相互作用过程中弹簧对木块的冲量I 的大小和弹簧对木块做的功W 分别是( )图6-1A.I =0,2021mv W =B.I =mv 0,2021mv W =C.I =2mv 0,W =0D.I =2mv 0,2021mv W =解析:木块与弹簧相互作用的过程,木块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所以弹簧恢复原长、木块刚要离开弹簧时,木块的速度大小仍为v 0,方向水平向右.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定理得I =mv 0-m (-v 0)=2mv 0;由动能定理得,021212020=-=mv mv w 选项C 对. 答案:C3.物体受到合力F 的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力F 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6-2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6-2A.该物体将始终向一个方向运动B.3 s 末该物体回到原出发点C.0~3 s 内,力F 的冲量等于零,功也等于零D.2~4 s 内,力F 的冲量不等于零,功却等于零解析:图线和横坐标所围的面积等于冲量,0~1 s 内的冲量为负,说明速度沿负方向,而1~2 s 内冲量为正,且大于0~1 s 内的冲量,即速度的方向发生变化,所以A 错误.0~3 s 内,力F 的冲量为零,即物体0 s 时的速度和3 s 时的速度一样,故0~3 s 内力F 的冲量等于零,功也等于零,C 、D 正确.分析运动过程可以得到3 s 末物体回到原出发点,B 正确.答案:BCD4.如图6-3所示,两个质量不相等的小车中间夹一被压缩的轻弹簧,现用两手分别按住小车,使它们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下列几种释放小车的方式中,说法正确的是( )图6-3A.若同时放开两车,则此后的各状态下,两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一定相等B.若同时放开两车,则此后的各状态下,两小车的动量大小一定相等C.若先放开左车,然后放开右车,则此后的过程中,两小车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总动量向左D.若先放开左车,然后放开右车,则此后的过程中,两小车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总动量向右 解析:由于两车质量不相等,两车的加速度大小不相等.由动量守恒,若同时放开两车,初总动量为零,此后任意时刻总动量为零,所以两小车的动量大小一定相等;若先放开左车,然后放开右车,则初总动量向左,此后的过程中,两小车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总动量向左,所以B 、C 正确. 答案:BC5.质量为m 的小球A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速度v 与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质量为2m 的小球B 发生正碰,碰撞后,A 球的动能变为原来的1/9,那么碰撞后B 球的速度大小可能是( ) A.v 31B.v 32C.v 94D.v 98解析:A 球碰撞后的速度大小为v /3,若A 碰后与原速度方向相同,则,'23mv vmmv +=则.31'v v =若A 反弹,则,'2)3(mv v m mv +-=则,32'v v =所以A 、B 正确.答案:AB6.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质量为1 500 kg 向南行驶的长途客车迎面撞上了一辆质量为3 000 kg 向北行驶的卡车,碰后两辆车接在一起,并向南滑行了一段距离后停止.根据测速仪的测定,长途客车在碰前以20 m/s 的速率行驶.由此可判断卡车碰前的行驶速率( ) A.小于10 m/sB.大于10 m/s,小于20 m/sC.大于20 m/s,小于30 m/sD.大于30 m/s,小于40 m/s解析:设卡车与客车碰后的共同速度为v ′,且v ′与客车的运动方向相同,则有 m 客·v 客-m 卡·v =(m 客+m 卡)·v ′ v ′>0,m 客v 客-m 卡v >010m/s,m/s 3000201500=⨯=<卡客客m v m v 选项A 正确.答案:A7.A 、B 两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沿同一直线运动,图6-4表示发生碰撞前后的vt 图线,由图线可以判断( )图6-4A.A 、B 的质量比为3∶2B.A 、B 作用前后总动量守恒C.A 、B 作用前后总动量不守恒D.A 、B 作用前后总动能不变解析:因水平面光滑,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所以系统的总动量守恒,B 对,C 错.m A v A +m B v B =m A v A ′+m B v B ′,代入图中数据得m A ∶m B =3∶2,A 对.碰撞前总动能)(5.272121221J m v m v m E B B B A A k =+=,碰撞后总动能),J (5.27'21'21222B B B A A k m v m v m E =+=故碰撞前后总动能不变,D 对.答案:ABD8.如图6-5所示,一轻弹簧与质量为m 的物块组成弹簧振子.物体沿竖直方向在A 、B 两点间做简谐运动,O 点为平衡位置.某时刻,物体正经过C 点向上运动,已知OC =h ,振动周期为T ,则从这时刻开始的半个周期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6-5A.重力做的功为2mghB.回复力做的功为零C.重力的冲量为mgT /2D.回复力的冲量为零解析:做简谐运动的物体,在相隔半周期的两个时刻,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回复力(合力)做功为零,回复力的冲量为C 处物体动量的2倍,B 对,D 错.重力的冲量为,2TmgC 对.在相隔半周期的两个时刻,振子所在位置关于平衡位置对称,所以重力做功W =mg ×2h =2mgh .A 对. 答案:ABC9.如图6-6甲所示,一轻弹簧的两端与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两木块A 、B 相连,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使A 瞬时获得水平向右的速度v =3 m/s,以此时刻为计时起点,两木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从图示信息可知( )图6-6A.t 1时刻弹簧最短,t 3时刻弹簧最长B.从t 1时刻到t 2时刻弹簧由伸长状态恢复到原长C.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m 1∶m 2=1∶2D.在t 2时刻两物体动能之比为E k 1∶E k 2=1∶4解析:通过对A 、B 运动分析知,t 1时刻,弹簧最长,t 2时刻弹簧为原长,t 3时刻弹簧最短,A 错误,B 正确.A 和B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0~t 1时间内,m 1v =(m 1+m 2)×1,所以m 1∶m 2=1∶2,C 正确.t 2时刻,121121121m m E k =⨯=,22212222m m E k =⨯=所以E k 1∶E k 2=1∶8,D 错误. 答案:BC10.如图6-7,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在长木块M 的左端,右端与小物块m 连接,且m 、M 及M 与地面间接触光滑.开始时,m 和M 均静止,现同时对m 、M 施加等大反向的水平恒力F 1和F 2,从两物体开始运动以后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对m 、M 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整个过程中弹簧形变不超过其弹性限度),正确的说法是( )图6-7A.由于F 1、F 2等大反向,故系统机械能守恒B.F 1、F 2分别对m 、M 做正功,故系统动量不断增加C.F 1、F 2分别对m 、M 做正功,故系统机械能不断增加D.当弹簧弹力大小与F 1、F 2大小相等时,m 、M 的动能最大解析:由于F 1、F 2等大反向,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所以系统动量守恒,系统机械能先增加后减小,当弹簧弹力大小与F 1、F 2大小相等时,m 、M 加速终止,m 、M 速度最大,以后开始减速,所以D 正确. 答案:D二、填空实验题(2小题,共20分)11.(6分)用半径相同的两小球A 、B 的碰撞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6-8,斜槽与水平槽圆滑连接.实验时先不放B 球,使A 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点C 由静止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再把B 球静置于水平槽前端边缘处,让A 球仍从C 处由静止滚下,A 球和B 球碰撞后分别落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痕迹.记录纸上的O 点是重垂线所指的位置,若测得各落点痕迹到O 点的距离:OM =2.68 cm,OP =8.62 cm,ON =11.50 cm,并知A 、B 两球的质量之比为2∶1,则未放B 球时A 球落地点是记录纸上的________点,系统碰撞前总动量p 与碰撞后总动量p ′的百分误差=-pp p |'|_________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图6-8解析:由实验数据可知系统碰撞前的总动量为t OP m p A /= 碰后总动量为t ON m t OM m p B A //'+= 且m A ∶m B =2∶1,则百分误差为%100|'|⨯-pp p %.2%100|)(|=⨯+-=OPm ON m OM m OP m A B A A答案:P 212.(14分)碰撞的恢复系数的定义为,||||102012v v v v e --=其中v 10和v 20分别是碰撞前两物体的速度,v 1和v 2分别是碰撞后两物体的速度.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e =1,非弹性碰撞的e <1.某同学借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如图6-9所示)验证弹性碰撞的恢复系数是否为1,实验中使用半径相等的钢质小球1和2(它们之间的碰撞可近似为弹性碰撞),且小球1的质量大于小球2的质量.图6-9实验步骤如下:安装好实验装置,作好测量前的准备,并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第一步,不放小球2,让小球1从斜槽上A 点由静止滚下,并落在地面上.重复多次,用尽可能小的圆把小球的所有落点圈在里面,其圆心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第二步,把小球2放在斜槽前端边缘处的C 点,让小球1从A 点由静止滚下,使它们碰撞.重复多次,并使用与第一步同样的方法分别标出碰撞后两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第三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三个落地点的平均位置离O 点的距离,即线段OM 、OP 、ON 的长度.在上述实验中,(1)P 点是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M 点是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N 点是__________的平均位置.(2)请写出本实验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用测量量表示的恢复系数的表达式__________.(3)三个落地点距O 点的距离OM 、OP 、ON 与实验所用的小球质量是否有关?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P 点是在实验的第一步中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 M 点是小球1与小球2碰后小球1落点的平均位置. N 点是小球2落点的平均位置.(2)由小球从槽口C 飞出后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相同,假设为t ,则有 OP =v 10t OM =v 1t O N=v 2t小球2碰撞前静止,即v 20=0.0201012OPOMON OP OM ON v v v v e -=--=--=(3)OP 与小球的质量无关,OM 和ON 与小球的质量有关. 答案:见解析三、计算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40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目,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13.(8分)一个物体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外面扣一质量为M 的盒子,如图6-10所示.现给盒子一初速度v 0,此后,盒子运动的vt 图象呈周期性变化,如图6-11所示.请据此求盒内物体的质量.图6-10图6-11解析:设物体的质量为m ,t 0时刻受盒子碰撞获得速度v ,根据动量守恒定律 Mv 0=mv ①3t 0时刻物体与盒子右壁碰撞使盒子速度又变为v 0,说明碰撞是弹性碰撞2202121mv Mv =② 联立①②解得m =M ③(也可通过图象分析得出v 0=v ,结合动量守恒,得出正确结果). 答案:m =M14.(10分)图6-12 中有一个竖直固定在地面的透气圆筒,筒中有一劲度系数为k 的轻弹簧,其下端固定,上端连接一质量为m 的薄滑块.圆筒内壁涂有一层新型智能材料——E R 流体,它对滑块的阻力可调.起初 ,滑块静止,E R 流体对其阻力为0,弹簧的长度为L .现有一质量也为m 的物体从距地面2L 处自由落下,与滑块碰撞后粘在一起向下运动.为保证滑块做匀减速运动,且下移距离为kmg2时速度减为0,E R 流体对滑块的阻力须随滑块下移而变.试求(忽略空气阻力):图6-12(1)下落物体与滑块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2)滑块向下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3)滑块下移距离d 时E R 流体对滑块阻力的大小. 解析:(1)设物体下落末速度为v 0,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2021mv mgL =得gL v 20=设碰后共同速度为v 1,由动量守恒定律 2mv 1=mv 0得gL v 2211=碰撞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21221212120mgL mv mv E =⨯-=∆ (2)设加速度大小为a ,由运动学公式有 2a s=v 12 得.8mkL a =(3)设弹簧弹力为F N ,E R 流体对滑块的阻力为F ER ,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 N +F ER -2mg =2ma F N =kxkmgd x += 得.4ER kd kLmg F -+= 答案:(1)mgL 21 (2)m kL 8 (3)kd kLmg -+415.(10分)(2010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二联,24)如图6-13所示,A BC 为光滑轨道,其中AB 段水平放置,BC 段是半径为R 的圆弧,AB 与BC 相切于B 点.A 处有一竖直墙面,一轻弹簧的一端固定于墙上,另一端与一质量为M 的物块相连接,当弹簧处于原长状态时,物块恰能与固定在墙上的L 形挡板接触于B 处但无挤压.现使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从圆弧轨道上距水平轨道高h 处的D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小球与物块相碰后立即共速但不粘连,物块与L 形挡板相碰后速度立即减为零也不粘连.(整个过程中,弹簧没有超过弹性限度.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图6-13(1)试求弹簧获得的最大弹性势能;(2)求小球与物块第一次碰后沿BC 上升的最大高度;(3)若R>>h ,每次从小球接触物块至物块撞击L 形挡板历时均为Δt ,则小球由D 点出发经多长时间第三次通过B 点?解析:(1)由小球运动至第一次碰前,据动能定理有: mgh =mv 02/2①(1分)对碰撞过程,据动量守恒: mv 0=(M +m )v 1②(1分)碰后压缩弹簧过程中,M 、m 及弹簧系统机械能守恒: E pm =(M +m )v 12/2③(1分)由①②③式联立解得:.2pmmM gh m E +=④(1分) (2)第一次碰后小球向BC 轨道运动的初速度即为v 1,由机械能守恒得:'2121mgh mv =⑤(1分) 由①②⑤式联立解得:.)('22h m M m h +=⑥(1分) (3)小球在BC 段运动可等效为单摆,其周期为:gRT π2=⑦(1分) 分析得小球第三次通过B 点历时为:t Tt ∆+=43⑧(1分) 由⑦⑧式联立解得:.23t gR t ∆+=π⑨(2分) 答案:(1)m M gh m +2 (2)h m M m 22)(+ (3)t g R t ∆+=π23 16.(12分)(2010四川成都高三一检,24)如图6-14所示的装置中,两个光滑定滑轮的半径很小,表面粗糙的斜面固定在地面上,现用一根伸长量可以忽略的轻质细绳跨过定滑轮连接可视为质点的甲、乙两物体,其中甲放在斜面上且连线与斜面平行,乙悬在空中,放手后,甲、乙均处于静止状态.当一水平向右飞来的子弹击中乙(未穿出)后,子弹立即和乙一起在竖直平面内来回运动,若乙在摆动过程中,悬线偏离竖直方向的最大偏角为α=60°,整个过程中,甲均未动,且乙经过最高点(此时乙沿绳方向的合外力为零)和最低点时,甲在斜面上均即将滑动.已知乙的重心到悬点O 的距离为l =0.9 m,乙的质量为m 乙=0.99 kg,子弹的质量m =0.01 kg,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求:图6-14(1)子弹射入乙前的速度大小; (2)斜面对甲的最大静摩擦力.解析:(1)设子弹射入乙物体前的速度大小为v 0,射入后共同速度的大小为v .子弹击中乙的过程中,据动量守恒有mv 0=(m +m 乙)v ①(2分) 乙摆到最高点的过程中,由机械能守恒有2)(21)cos 1()(v m m gl m m 乙乙+=-+α②(2分)联立①②解得v 0=300 m/s.(2分)(2)设甲物体的质量为m 甲,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斜面的倾角为θ,当乙物体运动到最高点时,绳子上的弹力设为T 1 T 1=(m +m 乙)g cosα③(1分)此时甲物体恰好不下滑,由平衡条件有m 甲g sin θ=f +T 1④(1分) 当乙物体运动到最低点时,绳子上的弹力设为T 2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lv m m g m m T 22)()(乙乙+=+-⑤(1分)此时甲物体恰好不上滑,由平衡条件有m 甲g sin θ+f =T 2⑥(1分) 联立解得f =7.5 N.(2分) 答案:(1)300 m/s (2)7.5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