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与凝华 》评课稿3

合集下载

物理学科评课材料

物理学科评课材料

滩里中学刘其英老师所讲物理课《升华与凝华》评课材料滩里中学黄景桥根据教育局教研室的统筹安排,滩里中学举行了九年级教师县优质课选拔活动, 20xx年12月22日,我观摩了刘其英老师初中物理《升华与凝华》课例课堂教学活动,现就其实施的课堂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促进同行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一、总体认识1.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合理本节课主要完成两个教学目标,即理解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及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刘其英老师能够依据物理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合理刘其英老师首先是通过实验,由学生观察和总结,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升华与凝华概念,然后集中时间解决设计好的导学案上的问题,内容安排整体较合理。

整个课堂教学的组织渗透了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应用等理科教学的基本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思想,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个人体会1.整体课堂构思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

因此设计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让学生探究,让学生从实验中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

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然后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象,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趁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探究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再介绍方便面中利用升的原理制成脱水蔬菜,增长了学生的常识,利用探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有力的解释,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情况纵观整个课堂教学,导入比较成功,由冬至节气引出凝华,紧扣课堂内容,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分组教学模式对于物理课有先天的优势,对于课堂中的分组实验不用重新分组,及时让学生进入状态,节省课堂时间;讲练结合,边讲边练、及时总结,有利于让学生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刘其英老师上课充满热情,能够很好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也能够较好地就教学内容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刘其英老师的普通话较好,语速较合理,充分反映了伍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升华和凝华》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升华和凝华》教案及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八年级全一册《升华和凝华》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中的「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掌握「升华」和「凝华」在文本中的运用,并通过理解作品的表达、描写、叙述等手法发掘出升华和凝华的体现;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对文本中升华和凝华的运用进行解读;2.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概念;3.发掘文本表达方式等手法所体现的升华和凝华。

教学难点:1.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进行深入理解;2.对作品中升华和凝华的运用进行彻底剖析;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

1.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1.听说结合;2.合作学习法;3.问答法;4.归纳法。

1.4 教学过程1.学生活动(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凝华和升华的定义,并鼓励学生在纸上自己写下自己的理解,最终进行讨论,交流个人对词汇的理解与想法。

2.听说结合(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并请学生在朗读时做好听读笔记。

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三个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并进行解析。

3.合作学习法(15分钟):学生完成讲解小组,以此来加深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

4.问答法(10分钟):教师出示所展示的课文上没有提到的一些词汇,要求学生举出词汇所代表的意思。

同时,教师也会问学生一些和文章有关的问题,以此来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5.归纳法(10分钟):教师呈现一个总结性的ppt,总结之前所学的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运用的方法和意义,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掌握知识。

1.5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针对《升华和凝华》这一单元设计的,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都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详述。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首先在课前先行将课文中的升华与凝华进行了解释,并让学生在上课前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此举可以带动课堂氛围并且能够激起学生思考的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接下来,在听说结合、合作学习法、问答法以及归纳法方面都给予了很好的运用,丰富了课堂的知识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评课稿

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评课稿

沪科粤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评课稿一、引言在《升华和凝华》这一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究物质升华和凝华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以及评价与反思。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详细评估,我们将更好地了解这节课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对学生的启发和指导程度。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物质升华和凝华的基本概念;2.掌握物质升华和凝华的特点;3.了解物质升华和凝华的实际应用;4.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与升华和凝华有关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物质升华概念首先,我们将介绍物质升华的概念。

通过一些生动的示例,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记忆这一概念,并且能够正确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2. 物质凝华概念接着,我们会引入物质凝华的概念。

与物质升华相似,我们将通过实例和图示来说明这一现象,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物质升华的特点我们会详细解释物质升华的特点,如升华速度快、温度上升、无需要吸热等。

通过合适的实例和实验演示,使学生对这些特点有直观的认识。

4. 物质凝华的特点类似地,我们也会介绍物质凝华的特点,如凝华速度慢、温度下降、需要放热等。

通过比较和对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异同。

5. 物质升华和凝华的实际应用本节课我们将聚焦于物质升华和凝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会讨论冰柜、干燥剂、香薰石等多个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这些现象的实际应用,并思考其背后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引导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有关物质升华和凝华的问题,通过引领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他们相互讨论和交流观点,促进知识的共建和共享。

3.多媒体展示:运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通过图像与声音的结合,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初中物理第一册《升华凝华》说课稿及反思(解昕妍)

初中物理第一册《升华凝华》说课稿及反思(解昕妍)

初中物理第一册《升华和凝华》说课稿及教学反思银川市十三中解昕妍《升华和凝华》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第一册P92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第四章物态变化中升华和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材在这里没有过多设计活动内容,只设计了碘升华和凝华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达到六种物态变化知识的完整性。

2、教学目的要求:知识目标.熟悉升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熟悉凝华现象,知道凝华放热能力目标:观察实验,熟悉物态变化,形成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3、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碘和樟脑丸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使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难点是: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法设计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因此教学中应对其足够重视,以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

以前教授这堂课时,依据教材只用碘的升华凝华实验引课,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说明碘没有变成液态,而是直接变成了气态或由紫色碘蒸汽变成固态.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再口述联系实际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说明哪些是属于升华和凝华现象,没有生动的图片及视频,这样的教学枯燥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学中需要创新改进实验,同时借助多媒体增加相关视频图片,使教学丰富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的理解与应用。

(一).课的导入:结合实例复习学过的物态变化:融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再由冬天,晾在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衣服上的冰并没有熔化成水,也会变干,这是为什么呢?创设问题情境导课:物质能否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二)实验设计在教学中先做碘的升华凝华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得出升华凝华的概念,及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然后播放美丽的雾凇图片,创设情境提问:它是怎么形成的?再演示创新实验:给樟脑丸加热,利用“樟脑丸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模拟白色树挂(雾凇)现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树挂(雾凇)现象其实是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树枝上形成的。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辨析固液气三态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复习物质的存在形态→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引出升华和凝华→实验→升华→凝华→解释生活实例→做题巩固。

2.以小组为单位,用小实验(固态碘升华及凝华)解释升华和凝华现象。

(小课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关注,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以小组为单位,用小实验解释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教学难点】以小组为单位,用小实验解释升华和凝华现象及它们各自的吸放热情况。

【实验准备】学生用:固态碘、试管、开水、冷水、烧杯、樟脑片、旧灯泡。

教师用:固态碘、试管、开水、冷水、烧杯、樟脑片、旧灯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分析论证2.升华和凝华【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把装有固态碘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仔细观察现象。

2.把装有固态碘的试管放入热水中,仔细观察现象。

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可能会用酒精灯加热碘管,也可能会用热水加热碘管,两种方法都能看到碘的升华现象(有紫色的碘蒸气产生),但是由于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和沸点因此用热水加热更能说明问题。

发现试管内有紫色的碘蒸气发现试管内有少量的紫色的碘蒸气且时间较久一点并无液态的碘出现。

3.当固态的碘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后,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

碘蒸气又会变为固态的碘【评估】实验过程中,给烧瓶里的碘加热,杯中看到什么现象?有无液态碘出现?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交流与合作】把你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与同组的同学讨论、探究一下,同时进行相互交流,得到正确答案,并得出结论。

【总结并过渡】从上面实验知道:加热时,碘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这种现象叫升华,冷却时,碘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这种现象叫凝华。

八年级物理升华凝华评课稿

八年级物理升华凝华评课稿

《升华与凝华》评课稿
冷集三中许强
优点:
1、王老师讲的“升华与凝华”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四个物态变化后的一节物态变化课,本节课王老师在难度和深度的把握上,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盲目、简单的认识问题上升到有理有据地理解问题,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给学生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在讲述内容时按照“实验探究——结论——应用”的程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2、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引入新课,并从语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完仪器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做之前,语言强调到位,然后归纳得出升华、凝华的定义,在探究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时由教师做实验,得出结论。

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掌握本节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本节的难点是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在得到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后,分析一些具体的自然现象,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升华凝华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无论回答六个物态变化中的
哪一个,都能得心应手,得出正确结论,同时对他们的错误观点有了正确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

不足:
1、得出结论后,想以水的三态的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来贯穿,有的地方过渡很好,如解释完舞台上的白雾到水的三态,有的地方过渡的较生硬,如过渡到科学世界的回答问题。

2、如果习题容量再大一些,难度上再增加些层次感,效果会更好。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升华和凝华》评课稿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升华和凝华》评课稿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升华和凝华》评课稿一、课程背景1.1 教材概述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升华和凝华》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九年级语文教材。

该教材以丰富的阅读素材为基础,包含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及相关阐释,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升华和凝华》这一单元,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课程设计2.1 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升华和凝华》这一单元为教学内容,该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介绍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2.分析文学作品的情节、人物、语言等要素;3.讨论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4.学习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和文学赏析技巧。

2.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3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特点和要点,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和全班讨论,促进学生思考、交流和互动,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3.阅读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写作法:鼓励学生撰写读后感、赏析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流程3.1 导入环节1.介绍课程内容和目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入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

3.2 呈现和讲解阶段1.教师介绍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经历,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2.教师讲解文学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结构。

3.教师讲解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分析与理解。

3.3 讨论和交流阶段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升华和凝华》说课稿说课教师:王彦奇一、说教材1.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上)第四章《物态变化》的第四节内容,是为以后关于物质的构成和属性的学习打基础的。

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并能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内容结构和教材特点升华和凝华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由于气体不易看见或现象发生缓慢,使得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所以一般只能从实验和生活实例入手,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②、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③、能简单的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碘升华和凝华过程的探究,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①、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③、了解科学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二、 说教法、学法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并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分辨易混淆的概念,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

因此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对实验现象的探究中学习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1、情景引入,设问烈日当空,久旱无雨,为解决旱情,在过去人们摆起香案,祈祷龙王爷恩惠,然而滴雨未下;而现在,派出几架飞机在高空投撒了一些固态物质,顷刻间乌云密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用酒精灯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用酒精灯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物理评课稿《凝华和升华》

物理评课稿《凝华和升华》

评课稿----听xxx老师<<凝华和升华>>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积极和谐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所授知识是否准确且延展性强,常常是评价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

其次,例如教师形体语言、口头表达是否得当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尤其是在物理这样的自然学科课堂上,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场调控力和应变力,富有激情,才能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地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根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教学设计理念必须“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

课堂遵循让师生双方“在探究状态下学习”的原则,在设计上较完整、在结构上紧凑、在逻辑上严密,达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导入新课,让物理生活化。

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同学模拟到商店为家里的电器买电线。

并由此展开热烈讨论。

让学生们明白即便是生活中芝麻绿豆的小事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整个课堂学习充满乐趣。

2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注重教法多样化。

本节课无论是在结构设计还是实际操作中都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积极思考和踊跃探索的活动中。

例如:为学生设计独立思考、合作合作、小组竞赛等学习环节,让他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在教给学生物理知识的同事,也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这就是这堂课里学生最大的收获。

3、大胆创新,使教学资源更贴近生活比如,让学生自己比较铁丝和铜丝的异同;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

这些新颖的设计效果十分明显,体验了教师别出心裁的创新意识,同事也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河不可及的。

4、以人为本,注重感情目标的培养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在其中不过是起到了引导、过渡等作用。

通过教师的帮助,学生们积极参与、体验、合作、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获得了探索和成功的体验,充分体验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八年级上物理人教版3.4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八年级上物理人教版3.4升华和凝华说课稿
1.收集学生的练习和实验报告,分析他们的掌握程度和存在的问题。
2.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意见建议。
3.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参与度不高。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
1.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的能量变化。
2.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关键细节,并及时给予提示和指导。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适时调整分组和指导策略。
课后,我将评估教学效果,具体反思和改进措施如下: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通过实验演示干冰升华和碘酒凝华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华和凝华现象。
2.接着,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资源,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特点以及能量变化。
3.然后,通过对比其他物态变化,突出升华和凝华的特殊性,加深学生的理解。
4.最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设计有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升华和凝华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3.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探究精神。
1.教学重点:
(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常见实例。
(2)升华和凝华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教学难点:
(1)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实质,尤其是升华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3篇)

《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3篇)

《升华和凝华》教案(通用3篇)《升华和凝华》教案篇1一、说教材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一类现象,与前面已讲的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学问体系。

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同学留意,学校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观察,而难于直接观看到。

本节是在同学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学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育他们的科学探究力量。

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

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是本节的重点。

二、说教具同学:每组一个碘升华器、一个酒精灯、一盒火柴,老师:酒精灯,火柴,碘、细线、锥形烧瓶,铁架台,多媒体课件,新、旧白炽灯各一个三、说同学同学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学问,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老师应设计有利于同学自主学习、创建让他们主动探究物理规律的环境和机会,以进一步培育他们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的力量。

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式五、说教学目标1、学问和技能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知道升华需要吸热和凝华需要放热。

(3)能简洁解释常见的升华吸热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碘的升华过程,使同学进一步把握课题解决的思维程序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试验验证→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2)培育同学的制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看、分析和概括力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使同学形成情愿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育同学的制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面对挫折的健康心理、意志和品质。

六、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先播放《奇异的大自然》剪辑录象,片中有云、雨、露、雾、霜、雪、雹,然后让同学说出其中自然现象的名称,最终请同学分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对未知的现象引发同学提出问题。

这样既复习了旧学问,又自然地引入新课。

2、进行新课《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下有六个三级主题,其中第五个三级主题的第一点是要求同学通过试验来探究物态的变化过程,这里强调的是用试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物态变化过程,而且还应知道相应的物态变化过程。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特征和能量变化规律。

2.掌握物质升华与凝华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3.理解升华凝华的微观本质与宏观表现。

4.能够解释冰箱、空调等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

2.升华与凝华的概念及特征。

3.冰箱、空调等日常生活器具。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在热天要吃冰棒或喝冰饮?•大自然中有哪些物质能够升华和凝华?•冰箱、空调等日常生活器具的作用原理是什么?2.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概括教学目标。

第二步:讲解(20分钟)1.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的概念。

2.升华与凝华的定义及发生条件。

•升华:固体物质直接转化为气体,发生在固体表面。

•凝华:气体物质直接转化为固体,发生在气体中。

3.冰箱、空调等日常生活器具的作用原理。

•冰箱:通过制冷剂在循环中的升华与凝华来吸热、放热,使其内部温度下降。

•空调:通过制冷剂在循环中的升华与凝华来吸热、放热,使室内温度降低。

第三步:实验(30分钟)1.实验1:冰水中盛放玫瑰花瓣,观察物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

•观察物质的变化特征,根据其宏观表现解释微观本质。

2.实验2:利用制冷剂进行制冷实验。

•观察制冷剂在循环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通过能量变化来解释其产生的效果。

第四步:小结(5分钟)1.教师简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总结。

2.教师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1.课后作业:•结合日常实际,总结哪些物质能够升华和凝华,并进行分类和归纳。

•掌握冰箱、空调等日常生活器具的作用原理,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自我检测。

2.课后预习:预习下一课,积极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讲解、实验、小结和作业布置五个环节,重点是教师的讲解和实验环节。

在讲解环节,教师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特征、微观本质以及冰箱、空调等器具的作用原理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与学生进行交互式思考。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及点评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及点评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设计:潘玉玲长阳磨市中心学校(443505)点评:刘开双湖北长阳研训中心(44350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教学重点: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条件及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难点:碘的升华实验和对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理解教具准备:樟脑丸(或卫生球)松树枝碘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试管烧瓶多媒体课件新旧日光灯管固体清香剂程序设计一、实验激趣,引入新课把樟脑丸碾成粉末后放入烧瓶中,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过一会儿,放入烧瓶内的松枝上出现了洁白的“人造雪景”,学生观察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引入课题。

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1、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及其物态变化,提出问题: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者由气态直接变为气态?学生猜想。

2、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观察试管中碘的状态和颜色,思考要让固态的碘的状态发生变化,可采用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实验,用热水对固态的碘加热,轻轻摇晃试管,观察是否有液体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将紫色的碘蒸气用冷水降温,观察碘蒸气的变化,取出冷水中的试管,擦掉试管外的水分,观察试管中是否有碘液体出现。

3、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

三、联系实际,寻找和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1、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预设事例,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或冰雕)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固体清香剂消失;凝华现象:霜、灯泡壁变黑、北方冬天窗户结冰花、冰棒纸上白花花的“粉”、雾凇)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雾凇、霜的美丽画面。

2、教师展示新旧日光灯管,学生观察对比,分辨出新旧灯管,试着解释灯管壁变黑的原因。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与反思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与反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如海学校陈泽学第四节升华和凝华【知识与技能】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2.通过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欣赏色彩美的能力.3.通过在教学活动中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及条件.【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分析升华和凝华现象.知识点升华和凝华1.引入新课:既然物体可以从固体变成液体,再由液体变成气体,那么物体可否不经过液化过程,而直接由固体变成气体?也就是除了我们学习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外,还有其他物态变化吗?(结合课本P26页图1-24,学生思考后做出猜想,并发表自己的观点.)2.引出升华和凝华物态变化:结合课本P26图1-25实验讨论.(1)给固态的碘加热后,试管内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固态的碘受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2)停止加热冷却后,试管壁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紫色的碘颗粒,没有液态的碘出现,说明气态的碘蒸气遇冷后又可直接变为固态的碘.(3)试管外壁的水在碘蒸气凝华时,冒“热气”,且试管壁有些变热,说明碘凝华过程要放热.3.深入讨论交流:观察课本P27图1-26,思考.(1)冰花是如何形成的?冰花是附着在窗子玻璃上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为什么?(2)分析用久的白炽灯泡为什么会发黑?用久的日光灯管为什么在两端也会发黑(3)对于生活中常说的“下霜”,能不能理解为霜是白天而降的?(4)根据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华和凝华现象.(5)通过教师和学生对升华和凝华应用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4.拓展.(1)“升华干燥食品”:用升华“干燥食品”是先把新鲜食品放到急冻冷库里进行速冻,然后再把速冻过的食品放到真空干燥机中.由于食物上的冰在低温、低压下升华,便把食品中残余的水分去掉.食用时,只要把这种食品放入水中一泡,就能还原成新鲜食品,并仍保留原来的味道和营养.这种经升华干燥的食品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和保存,在军事、野外勘探、登山、航天等领域广为使用.(2)“舞台白雾”的成:把干冰倒在大盘里,由于干冰的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迅速降温.再风扇把冷空气缓缓吹向舞台,于是一路上冷空气便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从而形成了“白雾”.【跟进训练】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华,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热.2.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霜”,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这些都是凝华现象.3.寒冷的冬天玻璃窗常会出现窗花”,“窗花”出现在窗户的内 (填“内”或“外)表面.4.家用白炽灯用久后,灯泡内壁会发黑,这因为电灯灯丝发生( C )A.升华 B.凝华C.先升华后凝华 D.先凝华后升华5.夏天,人们看到冰棒周围有“白气”,冰棒纸外有“白霜”,这是由于( D ) A.“白”和“白霜”都是水蒸凝华形成的B.“白气”和“白霜”都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C.“白气”是水蒸气的凝固现象,“白霜”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D.“白气”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白霜”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6.实验室要制造一个低温而又干燥的环境,可以用下列措施中的( D )A.大量冰块熔化吸热B.用雾方法来加快蒸发C.用大功率电扇吹风散热D.用“干冰”升华吸热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2.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3.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教学视频见课件.【素材积累】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旧能向成功迈进。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升华与凝华》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升华与凝华》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D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E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3.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针状霜:;
(3)夏天冰棒冒着“白气”:;
(4)冬天冰冻的衣服自然凉干:_____;
4.布置作业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解决刚开始未解答的
问题。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
求,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例研究综
A 培养观察能力

B 学会分析
C.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着我去看那小雪人,结果他惊奇的发现,那小雪人变小
了。如果他问你,小雪人为什么变小了,你能回答吗?
教学过程
二、新课教学
1.展示学习目标和自学向导
2.新课讲解
A.认识概念
B.学会分析
几种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区别升华与汽化,
凝华和凝固 第一步:展示现象,学生分析 第二步:教师点评 C.反思 第一步:展示内壁烧黑的灯泡。 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物态变化分析。 第三步:得出结论。 D.科学小知识 干冰的运用,学生自学。 E.归纳小结 展示物态变化关系图,理清关系。 3.达标训练 下列物态变化各属于哪一种? (1)河面上弥漫的大雾() (2)冬天河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3)吃冰棒解热() (4)夏天湿衣服能晾干() (5)打开冰箱看见“白雾”() 将物态变化的名称填在相应的现象后面的横线上。 (1)衣柜里的樟脑丸变消失:; (2)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在铁丝网上结成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升理
教学课例名
《升华与凝华》

升华和凝华是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节
的内容。本节课是前面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回顾变化条件,用掌声来祝贺大家猜想成功!
自我反思
a、为培养学生的思维,精心设计问题,努力激发
学生的思维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广泛参与。本课
由欣赏图片导入课题,创设思维情境,并选入许多生活 课例研究综
实际中的物理现象和实例,贴近生活,拉近思维的距离。 述
“碘升华实验”和“模拟雾淞现象”使课堂气氛推向
试管夹
2、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和用准确语
言来表达现象。
教学过程
3、均匀加热烧瓶中的碘让学生叙述现象。 4、让烧瓶放在桌子上冷确观察现象,并思考其过
程怎样发现它放热?
5、让学生归纳出观察现象时要从物质的颜色、状
态、是否吸热放热的角度考虑。在定义中补充“直接”
这个词语,同时让学生理解升华和凝华是相互的过程
c、虽然新课标不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严密性,但 对于问题的难度要求热把握准确,增加思维的深度。如 反馈检测练习中的问题“为什么下雪不冷,化学冷?” 它综合四种物态变化,要求熟悉它们产生的基本条件, 提升学生分析和综合能力,全面巩固了所学知识。
教学中主要困惑是如何让学困生和异质生提高思 维和积极性,缩小差距,让他们说出心中的感受,培养 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集体反思 在听完《升华和凝华》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在理 科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有新的突破,整个 课堂气氛活跃,符合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想 了许多办法,围绕中心的问题,层层落实,各个击破主 要优点在于: a、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太胆参与,
师生双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 b、设计问题和诱导问题有较多的方法和技巧,成
表及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尽量创设一个平等民主
的和谐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轻松学、愉快学。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案与反思牛老师

第4节升华和凝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江南学校李友峰【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2.师生共同探究人工造“雪”的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及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养成探求知识的欲望.【重点】升华和凝华现象,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难点】根据现象分析、推断,辨认升华和凝华现象.知识点升华和凝华【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00-102,完成以下问题:1.物质从___固__态直接变成___气__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需要___吸__热.2.物质从___气__态直接变成___固__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需要向外___放__热.【合作探究】演示一1.如图所示,在大试管内放入少量碘粒,在试管口盖上玻璃片,开始加热并观察管内有什么变化?答:会看到管内有紫色气体生成.2.试管口的玻璃片下方会出现什么变化?答:试管口的玻璃片下方会出现固态的碘颗粒.3.过程中会出现液态的碘吗?答:不会出现液态的碘.4.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答:说明升华过程需要吸热.5.继续对试管加热,待管内有紫色气体生成时,换一块烤热的玻璃片放置于管口,观察玻璃片下表面上是否有固体碘颗粒形成.这说明什么问题?答:没有.说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需要向外放热.演示二三态变化1.怎么判断物态变化的类型?答:判断物态变化时一般采用三步骤:①物质的初始状态是属于固态、液态还是气态;②物质经历了物态变化后最终属于什么状态;③由初始状态与最终状态确定物质发生的物态变化.2.吸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放热的呢答: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物态变化有:液化、凝固和凝华.【教师点拨】1.常见的升华现象:钨丝升华、萘升华、冰升华、“干冰”升华、碘升华等.2.发生升华现象时,物质并不是由固态熔化为液态,然后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而是由固态__直接__变为气态,只有__一部分__物质在__一定的__条件下能够发生升华.【跟进训练】1.(辽宁阜新中考)下列热现象属于升华的是( D )A.用铁水浇铸工件B.寒冷冬天有时窗玻璃上出现冰花C.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D.衣柜里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2.(湖南邵阳中考)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中,属于凝华的是( C )升华和凝华错误!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素积累】辛弃疾忧国忧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教案及教学反思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教案及教学反思前言本文档将介绍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升华和凝华》这个教学内容的教案设计和教学反思。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流程、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讲解。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让学生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实际应用;3.让学生掌握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与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教学流程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2.教师回顾前几节课的知识。

第一部分:导入(10分钟)1.让学生回答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2.让学生通过现象和实验来了解升华和凝华的基本知识。

第二部分:探究(30分钟)1.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方法;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实验方法。

第三部分:归纳(15分钟)1.教师讲解升华和凝华的实际应用;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总结升华和凝华的实际应用。

第四部分:拓展(15分钟)1.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实验或其他方式来拓展升华和凝华的知识;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课后作业1.学生回顾本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笔记整理;2.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感悟等内容。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实验、个人实验报告以及课堂互动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同时,教师通过定期检测、课堂互动以及反馈问卷等方式来评价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教学优点1.采用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2.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华与凝华》评课稿
刘兴蓉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评的是罗静老师上的《升华与凝华》一课。

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与指正。

本节课教学设计优化上创意好,实验创新上效果好,教师与学生真情交融、情感投入到位。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课,有许多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亮点很多,我们从掌声中可以看得到,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

今天,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析:一个是成功之处,另一个是不足的地方。

先从成功的方面来看:
第一,这堂课的头开得很好。

由西游记的视频片段作为开头,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西游记可以说是男女老幼都喜欢的电视剧,尤其是那里面的仙境般的画面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

在观看之前,罗老师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仙气”也就是白气,这样学生就不只是看热闹,而是联想到可能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关,同时使学生有了更强的好奇心了:原来那么动人的电视剧画面还与我们物理有关。

学生带着这样的想法当然愿意好好的学习这节课了,甚至愿意好好的学习物理这门学科了。

从这个开头来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给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埋下了伏笔。

在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即升华和凝华学习之后,再分析西游记里的“仙气”的形成过程,这也形成这堂课的首尾呼应。

第二,实验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实验能把平时老师常用语言描述的一道而过的东西变成现实,这对于学生对于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震撼。

本节课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固态和气态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

整个实验探究过程设计了几个环节,即: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而且还有温馨提示来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这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在教师带领学生认识完仪器后,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教师语言强调到位,安全工作放在第一。

学生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看到了明显的实验现象:即加热过程中,固态碘变成了紫色的气态碘;冷却后,气态碘又变成了固态碘,中间并没有经历液态碘的状态。

学生看见这个明显的实验现象,都很兴奋,正确的认识到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可以直接发生相互转化的。

通过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不仅很顺利的实现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教学,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最好的方法,即科学探究实验法;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学生掌握本节内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罗老师做得全面、具体、适宜
目标是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效率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这节课上,罗静老师首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的写在黑板的右上角,对学生起一个主导作用,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干什么,要掌握什么。

其次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又有具体的小目标。

比如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做什么环节、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现象,实验之后要得到什么结论;又比如在分析西游记里的仙气缭绕的问题等等。

从知识与技能目标上看,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探究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规律和结论的能力等。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看,学生亲自体验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总结实验规律和结论,得到升华和凝华的定义;通过列举生活中大量的有关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以及吸热放热的分析,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罗老师的指导下,做中学、学中做。

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看,通过对各种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验物理来源
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

这堂课在教学目标方面体现出了学科特点;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八年级学生年龄实际和认知规律,难易适度。

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课堂上尽快地接触到升华和凝华这一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得到了充分的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和强化。

第四,从教学设计方面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罗老师在难度和深度的把握上,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首先,对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复习,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探究,罗老师把探究环节给打在了屏幕上一步一步的走,这对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探究很有必要,有一个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第三,在升华与凝华这个重点内容教学之后,对开始播放的视频里仙气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第四,学生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的列举和解释是对本节课难点的突破。

其实,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

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

这节课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是本节教学过程的中心,这个实验能够让学生直观看到碘颗粒直接变成了紫色的气体,之后又变成碘颗粒附着在玻璃内壁上。

由实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定义、条件,然后再由规律分析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盲目、简单的认识问题上升到有理有据的理解问题,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认识,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

讲述内容时按照“实验探究—结论—应用”的程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有层次,脉络清晰。

这堂课我认为具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
第五,在教学过程中,罗老师正真体现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整个教学过程中,罗老师说的少,学生做得多,说的也多。

从复习已经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开始,主要是学生在活动。

尤其是整个新课教学过程,硬是把“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实验,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结论的得出,也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的举例和解释也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

课堂上,罗老师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如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讨论等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协调的能力。

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分析物质三态之间的六种物态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区分知识的能力。

通过及时表扬来肯定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堂课打破了以往的一讲到底满堂灌或者一练到底满堂练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一堂高效率的教学课。

不足:
1、如果习题容量再大一些,难度上再增加些层次感,效果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