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必修三文化常识整理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清单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清单以下是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的知识清单:1. 文化的概念和作用- 文化的概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 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 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 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尊重文化多样性: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 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
5.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6. 文化创新- 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 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完整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可编辑修改word版)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高中三年文学常识(超全整理!!)
必修一:文学常识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
《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2、《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是新月派主要诗人。
3、《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定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5、《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史料编定的,共33篇,属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载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6、《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
《史记》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和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与司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司马迁另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其坚毅之品质为历代传颂。
7、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和散文诗集《野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等多部杂文集。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8、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家》是新文学第一部畅销小说。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十六个必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十六个必背知识点(2019年最新)内容如下:1.文化的作用2.文化软实力(文化与综合国力)3. 文化对人的影响4.尊重文化多样性5.文化传播6.传统文化7.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8.文化创新9.中华民族精神10.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1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措施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14.如何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15.重视文化建设的文化生活依据16.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1.文化的作用(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可能超前或滞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
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影响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经济、政治的发展。
(注:文化作用是双重的,并不总是积极的)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显著,b.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c. 最突出表现: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 从国际来说,霸权主义国家,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他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语文必修三文学常识
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
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它以 、 、 、 四大
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家(
)府为中心,以
(
)和(
)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
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 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红楼
梦》的后四十回为清朝人(
)所续。》,《林黛玉进
贾府》一文的线索人物是________。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是屈 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 甫并称( 李杜 )。
6、杜甫:,自称( ),也称杜少陵,亦称 ( ), 。他的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 过程,被称为( ),”。他是唐代现实主 义诗人,也被后人尊称为“( ),”。诗
歌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三吏: 《( ), ( ) ( ), , ,三别( ), ( ), ( ),
13、韩愈(768-824),字退之,祖籍昌黎, 世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 性。后世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他与
孟郊、贾岛等人自成一派,史称\'韩孟诗派 \'。诗文被门人辑为《昌黎先生集》。苏轼 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列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 首”。
课文以__________为中心事件,通过__________的所
见所闻介绍了一大批主要人物。作者介绍人物有详 有略,重点介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仅 作外貌描写,连名字也没有点出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只是介绍而并没有出场 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也称杜少 陵,亦称杜工部。他的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唐代现 实主义诗人,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诗 歌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三吏:《新安 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化常识整理
必修三文化常识整理整理人:葛颜飞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àn)生。
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助教等。
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
孝,孝悌之人。
廉,清廉之士。
后合称“孝廉”。
历代因之。
也指被推荐的士人。
黎民:即“众民”“百姓”之意。
也称“蒸黎”“黎元”等。
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
黔,黑色。
黔首,犹如黑头。
据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
布衣:即平民。
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
氓隶:被奴役的平民。
君子:特指有学问的人。
巫医:以祈祷鬼神为人治病的人。
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神明:①天地间神的总称。
②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③人的精神。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六艺:①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乐》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山东: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后泛指周围、各地。
中原:中原最基本的意义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地区,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这一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古代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必背主干知识
《文化生活》主干知识归纳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与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精神活动,而不是经济和政治。
(2)文化是人类特有,而不是自然具有。
(3)文化是一种素养,不是天生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①公民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在综合国力中(1)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如何提高?①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②积极推进文化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品牌;③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⑤积极贯彻落实好“人才兴国”“科技强国”战略。
5、文化对人的影响(1)来源: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①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必修三文化常识
《师说》 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也叫句逗,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 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 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古时巫、医不 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乐师,以演奏音乐为 职业的人。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指六经,即《诗》《书》 《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 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 著作为传。
《过秦论》
1.外连衡而斗诸侯——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 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 国的策略。从,通“纵”。 3.履至尊而制六合——天下;人世间。 4.百越之君,俯首系颈——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 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5.致万乘之势——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 里,出兵车万乘,故又以万乘代指天子。乘(shèng),古时车辆叫乘。
必修三文化常识
《寡人之于国也》 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中国古以黄河以北 为河内。 2. 谨庠序之教——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 称学校或教育事业。殷代称“序”;周代称“庠”。 3. 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 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
《劝学》 1.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 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2.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
是年月日干支都相合,既年月日的 天干相连,地支相连,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如《孔雀东南飞》: “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必修三文化常识
【必修三】【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老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先】已故的,称呼死者的敬辞。
如“先珠大哥”指已经去世的贾珠。
【月钱】旧时富户大家每月按等级发给家中人等的零用钱。
【宸翰】皇帝的笔迹。
宸:北宸,即北极星,代指皇帝。
翰:墨迹、书法。
【待漏】旧时大臣在五更前到朝房里等待上朝的时刻。
【内帏】内室,女子的居处。
【小幺儿】身边使唤的小仆人。
【请安】即问安。
清代的请安礼节是,在口称“请某人安”的同时,男子打千,女子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
【寄名锁】旧时怕幼儿夭亡,给寺院或道观一定财物,让幼儿当“寄名”弟子,并在幼儿的项下系一小金锁,叫“寄名锁”。
【护身符】从道观领来的一种符箓。
迷信的人认为把它带在身上,可以避祸免灾。
【比干】商朝纣王的叔父,因强谏被纣王以“圣人心有七窍”而剖心。
古人认为心窍越多越聪明。
【座次】东为尊,西为卑。
左为尊,右为卑。
如黛玉到了王夫人处,“王夫人却坐在西边(炕上)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
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黛玉便不上炕,而是在挨着炕的椅子上坐了。
王夫人再四携她上炕,她“方挨王夫人坐了”。
稍后在贾母处吃饭。
贾母是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凤姐让黛玉坐左边第一张椅子,黛玉十分推让。
后来贾母发话“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
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才告了座,坐了。
【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现象之一就是理学的出现,其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最新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资料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文化常识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化常识整理必修三《杜甫诗三首》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三中的文化生活知识点包括:
1. 礼仪知识: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表现。
要熟悉国内外的礼仪规范,遵守社交场合的基本规则,如:行为规范、穿着礼仪、座次安排等。
2. 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
美食源远流长,讲究食材的选择、烹饪技巧、菜品的搭配等。
要了解
中国的主要菜系、茶文化和酒文化等。
3. 艺术欣赏:艺术欣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要熟悉主
要的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了解艺术发展的历史和背景,能够用审美的眼光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4. 健康生活: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科学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睡眠等方面。
同时,要了解
常见疾病预防和保健常识,做好自我保健。
5. 文化传承:文化遗产是民族文明的重要瑰宝。
要了解我国的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尊重和弘扬本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民族非物
质文化遗产,积极参与和支持文化活动等。
【文化】高中文化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文化】高中文化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高中文化必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涵盖以下内容:
1. 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 文化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地区的人类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
上创造的一切社会实践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 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地域
的差异而不断演变和发展。
2. 文化的分类
- 文化可以根据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等。
- 不同的文化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反映了各个群体
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3.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的重要举措。
- 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如修复文物、传统技艺的传承和推广等。
以上是高中文化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必修三文化常识
必修三文化常识1、“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2、锦城,锦官成,成都的别称。
3、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4、左迁,贬官,降职。
5、司马,州、刺使的副职。
6、京都生,指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
7、善才,当时对琵琶师的通称。
8、出官,京官外调。
9、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
10、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
11、大弦小弦,指琵琶的四根弦中的最粗的和最细的。
12、教坊,唐代官办管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不是私办。
13、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14、虎旅,指唐玄宗的禁卫军。
15、宵柝,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16、鸡人,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用人报晓。
17、六军,周制,天朝有六军,12500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18、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48年。
19、莫愁,南朝乐府歌辞《河中之水歌》中的主人公。
20、寡人,不是孤人,是寡德之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指。
21、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现在的一亩二分多。
22、孝,专指对父母之敬;悌,专指对兄弟之敬。
23、十驾,不是十匹马拉车,而是马拉车10天所走的路程。
24、跬步,古代指跨出脚叫“跬”,跨两步为“步”。
黔首,百姓的称呼,黔,黑色。
25、氓隶,氓,是民;隶,是奴隶。
26、七庙,天子的庙宇。
27、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28、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9、《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已失传;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0、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31、六幺:唐代有名的乐曲。
32、缠头:古代送给各级舞女的锦帛叫“缠头”。
33、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必修三文化常识
必修三文化常识整理 敕造 敕, 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 长辈对晚辈的用语, 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又如:敕书(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命(皇帝颁赐爵位或物品的诏命);敕 符(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不足之症:是中医的病症名,即民间常说的先天不足,泛指各种虚证。
脾胃 虚弱叫中气不足,气血虚弱叫正气不足。
美人觚:有两种说法。
觚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
一种是因为印有美人图案, 所以称之为美人觚。
另一种是因为其器型, 因其中部收紧变细, 类似于美人的细腰, 因此称之为美人觚。
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
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后借指童年时期。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 而以“垂髫”指九岁以下的孩子,代指幼年。
寄名锁:迷信习俗。
怕小孩夭亡,在神或僧﹑道前寄名为弟子,再用锁形饰 物挂在项间,表示借神的命令锁住,称为"寄名锁"。
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
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 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 此种荫生亦称荫监。
监生也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
拓本,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称为“拓本”,即用纸紧覆在碑碣 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
按 用墨分,可分为墨拓本、朱拓本(用银朱等红颜料从碑刻上拓印下的文字或图形) 按拓法分,可分 乌金拓、蝉翼拓。
拓本实物最早见于唐代。
送灶,是传统节日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之一。
传说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 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
中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 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 十三日, 一般民家二十四日, 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
举行过祭灶后, 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新)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详解汇总【文言文篇】
(新)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详解汇总【文言文篇】一、《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这个经常考!!【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内,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课文原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意思是:黄河以北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
【庠xiáng序】都是学校。
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这个经常考!!【孝悌tì】孝:指孝顺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千万不要搞反,这个经常考!!【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种家畜,又称“六牲”;“六畜”也泛指各种家畜。
二、《劝学》【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驽马十驾】驽马,劣马。
十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
【舆】本指车厢,后泛指车子。
【引申——乘舆】古代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可借指皇帝。
三、《师说》【说】“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它的说理方式是以解释为主。
它的任务是阐述、说明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道理。
《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句读】中国古代文章中没有标点符号,诵读时称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号)和点(逗号)来标记,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因误读而曲解原意,闹笑话。
【乐师】古代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童子】童子:指未成年人,通常指男性,旧时把十四岁以下的男性称作童子。
【郯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
【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
【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孔子曾问道于老子。
【六艺】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
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
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
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
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
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
管,箫笛之类的管乐。
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
也哀痛亡国。
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
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
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
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
《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
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
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
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
《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
”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
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也作“连横”。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
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履至尊,登帝位。
六合,天地四方。
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8.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
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9.迁徙之徒:征发的人。
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11.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12.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
作难,起事,首事。
13.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
七庙,天子的宗庙。
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1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
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1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1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师说》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百工:各种工匠。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
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5.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人物传记。
6.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祝福》
1.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
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林黛玉进贾府》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