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B题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南昌大学全国一等奖

合集下载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于俊泊,肖川,楚玉强指导教师:韩铁民(东北大学,沈阳110004)编者按:面对问题既要选择铲位,又要考虑产量、晶位限制,及车辆不等待等诸多要求,本文将问题分为几个阶段用不同方法处理,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文章精炼,论述清晰。

摘要:如何利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取得理想的产量要求,是本文讨论的重点问题。

文章采用两种方法——贪心法和线性规划建立模型,针对两个目标进行安排。

第1阶段:采用贪心法按距离、产量、晶位等要求依次取得最优、次优……等若干较优的铲位,获得一些铲位的组合方案。

第2阶段:对这些组合进行线性规划:以车次为变量,根据不同目标建立目标函数,根据产量等条件限制建立约束方程,然后求整数解,在这些解中取最优者。

第3阶段:根据每条路线上的车次数再次利用贪心法进行具体的车辆安排。

关键词:贪心法;线性规划;车次;车辆安排分类号:AMS(2000) 90C05 中图分类号:0221.1 文献标识码:A1 问题的分析变量说明M 卡车总数(20辆)V 卡车行驶速度(28公里L 卡车载重量(154吨)T 一个班次的总时间(8小时)T a电铲的平均装车时间(5分钟)T b卡车的平均卸车时间(3分钟)i 卸点编号(5个,分别为矿石漏、倒装场I、倒装场II、岩石漏、岩场,前3个用于卸矿石,后2个卸岩石)j 铲位编号(10个)D ij 卸点i与铲位j之间的距离N i 卸点i的产量要求Q aj 铲位j的矿石数量Q bj铲位i的岩石数量P j铲位j的矿石平均铁含量K ij一辆卡车一个班次内在卸点i与铲位j之间可往返的次数X ij卸点i与铲位j之间需要安排的车次数如果直接从题意出发,安排运输路线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卡车的行驶路线可以改变可以通过求出每条路线的车次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铲车的安排方法共有(mC n为铲位数,m为铲车数)种,计算复杂度较大,可用贪心法n找出较优的若干位置,确定较优的安排方案,对这些安排方案,有如下方法:目标及各个产量要求、品位要求等均为每条路线上车次的一次函数,故可用线性规划求解。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模型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模型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模型作者:张伟;张智鹏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16期摘要:本文结合实际体会,探讨了在实现资源保护和达到最大经济效益两条准则的前提下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问题。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d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explored vehicle arrangements in open-pit mine production under two premises of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maximum economic efficiency.关键词:露天矿生产;车辆安排;研究Key words: open pit mine production;vehicles arrangement;research中图分类号:T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130-011问题重述对于露天开采的现代化铁矿,它的生产主要是由电铲装车、卡车运输来完成。

在配矿要求下提高这些大型设备的利用率是增加露天矿经济效益的首要任务。

露天矿的客观生产业务和生产条件描述如下:露天矿里有若干铲位,每个铲位已预先根据铁含量将石料分成矿石和岩石。

矿石、岩石的数量,以及矿石的平均铁含量(称为品位)都是已知的,这些石料要通过卡车运往不同的卸点,每个卸点都有各自的产量要求和对矿石的品位限制,所用卡车载重量为154吨,平均时速28km/h。

一个班次中卡车只在开始工作时点火一次,每个铲位到每个卸点的道路都是专用双向车道,不会出现堵车现象,每段道路的里程都是已知的。

同时从经济效益和保护资源的方面考虑,安排的生产计划还要满足下面两条原则之一:①总运量(吨公里)最小,同时出动最少的卡车,从而运输成本最小;②利用现有车辆运输,获得最大的产量(岩石产量优先;在产量相同的情况下,取总运量最小的解)。

2模型假设①随机因素影响忽略不计,卡车每次装车时间即为平均装车时间(5分钟);卡车每次卸车时间即为平均卸车时间(3分钟)。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辆;
• Bij :从i号铲位到j号卸点路线上一辆车最多可运行的次数 次;
• pi:i号铲位的矿石铁含量 p=(30,28,29,32,31,33,32,31,33,31) %
• qj : j号卸点任务需求,q=(1.2,1.3,1.3,1.9,1.3)*10000

• cki :i号铲位的铁矿石储量
i
1,
,10(4)铲位储量约束
10
xij
q j
/154 ,
j
1,
,5
(5)产量任务约束
i 1
x p 10
i1 10
(
ij
i 30.5) 0, j 1,2,5
x p ( 28.5) 0
ij
i
i1
(6)铁含量约束 (7)电铲数量. 约束
10
f 7 i i1
xij为非负整数 fi 为0-1整数
1 (29)
1 (37)
1 (47)
此外:6辆联合派车(方案略)
结论:
铲位1、2、3、4、8、9、10处各放置一台电铲。 一共使用了13辆卡车;总运量为85628.62吨公里; 岩石产量为32186吨;矿石产量为38192吨。
目标函数变化
最大化产量
优化建模
此外:车辆数量(20辆)限制(其实上面的模型也 应该有)
卡车在等待时所耗费的能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原则上 在安排时不应发生卡车等待的情况。
问题:出动几台电铲,分别在哪些铲位上;出动几辆 卡车,分别在哪些路线上各运输多少次 ?
平面示意图
优化建模
问题数据
优化建模
距离 矿石漏 倒装Ⅰ 岩场 岩石漏 倒装Ⅱ
铲位1 5.26 1.90 5.89 0.64 4.42

LINGO练习

LINGO练习

∑=nj i ijij xc1,1 解非线性方程组⎪⎩⎪⎨⎧=+++=+4222222y y x x y x2 装配线平衡模型 一条装配线含有一系列的工作站,在最终产品的加工过程中每个工作站执行一种或几种特定的任务。

装配线周期是指所有工作站完成分配给它们各自的任务所化费时间中的最大值。

平衡装配线的目标是为每个工作站分配加工任务,尽可能使每个工作站执行相同数量的任务,其最终标准是装配线周期最短。

不适当的平衡装配线将会产生瓶颈——有较少任务的工作站将被迫等待其前面分配了较多任务的工作站。

问题会因为众多任务间存在优先关系而变得更复杂,任务的分配必须服从这种优先关系。

这个模型的目标是最小化装配线周期。

有2类约束:① 要保证每件任务只能也必须分配至一个工作站来加工; ② 要保证满足任务间的所有优先关系。

例 有11件任务(A —K )分配到4个工作站(1—4),任务的优先次序如下图。

每件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如下表。

3 旅行售货员问题(又称货郎担问题,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 )有一个推销员,从城市1出发,要遍访城市2,3,…,n 各一次,最后返回城市1。

已知从城市i 到j 的旅费为ij c,问他应按怎样的次序访问这些城市,使得总旅费最少?可以用多种方法把TSP 表示成整数规划模型。

这里介绍的一种建立模型的方法,是把该问题的每个解(不一定是最优的)看作是一次“巡回”。

在下述意义下,引入一些0-1整数变量:ij x ⎩⎨⎧≠=其它情况,且到巡回路线是从,0,1j i j i 其目标只是使为最小。

这里有两个明显的必须满足的条件:访问城市i 后必须要有一个即将访问的确切城市;访问城市j 前必须要有一个刚刚访问过的确切城市。

用下面的两组约束分别实现上面的两个条件。

ni xnj ij,,2,1,11 ==∑=nj xni ij,,2,1,11==∑=到此我们得到了一个模型,它是一个指派问题的整数规划模型。

数学建模竞赛必备资料全

数学建模竞赛必备资料全
2、心存侥幸,想“找捷径”——从网上下载自认为是直 接解答赛题的参考资料;
3、沾沾自喜,认为赛题撞到枪口上——用自己所学的 专业知识就能拿下;
一、如何面对数学建模竞赛赛题
4、误以为在答卷中所用的数学知识越高深、计算方法 越新潮,才越有水平;
5、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赛题对参赛者的要求以致该做的 没做、应答的未答;
一、如何面对数学建模竞赛赛题
其次,务必弄清楚“应当对什么问题建模”。
例1.4 CUMCM-2007B题 (乘公交,看奥运) 该题的背景是城市公交路径查询系统的研制。该题
仅提出“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满足查询者的各种不 同要求”,并没有对“什么样的路径为最优”提出明 确的要求,需要参赛者自己去思考。虽然体现了开放 性,但是并不难。
必须按照实际问题的需要去做,并且按照实际问 题的需要给出结果。
一、如何面对数学建模竞赛赛题
例1.6 CUMCM-2010A题 (储油罐的变位识别与罐容表标定 )
此题所给的数据有一些是用不上的,一些参赛队误 以为“题目给的数据不用是不行的”,以致为了用数据而 凑方法;甚至在答卷中质问:“题目给出这些数据的目的 何在?”。
MC方法的雏型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后期的蒲丰随机 投针试验,即著名的蒲丰问题。 MC方法通过计算机仿 真(模拟)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模拟来检验自己 模型的正确性,是比赛中经常使用的方法。
二、数学建模竞赛中的常用算法
CUMCM-1997A题 零件的参数设计
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标定值,也都有自己的容差等级,而 求解最优的组合方案将要面对着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公式 和108种容差选取方案,根本不可能去求解析解,那如何去 找到最优的方案呢?随机性模拟搜索最优方案就是其中的 一种方法,在每个零件可行的区间中按照正态分布随机的 选取一个标定值和选取一个容差值作为一种方案,然后通 过蒙特卡罗算法仿真出大量的方案,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的。

数学建模:露天矿生产车辆安排之案的优化模型6模型的讨论、灵敏度分析与误差分析 高一上学期数学

数学建模:露天矿生产车辆安排之案的优化模型6模型的讨论、灵敏度分析与误差分析 高一上学期数学

模型的讨论、灵敏度分析与误差分析★1 模型的讨论就本题来说,题目中给出的两条原则是相互矛盾的,要想总运量最小,运输成本最小,其生产量必定不能达到最大;相反,若要想生产量获得最大,就不可能使得总运量和运输成本最小.下面讨论一下这两种情况.1.总运量最小,成本最少要获得总运量最小,主要取决于卡车的装载量、卡车数量、各卡车运输次数、各卸点的产量和总路程.对于本题来说,卡车的装载量是确定的,各卸点的产量也是确定的,所以影响总运量和成本的最大因素就是卡车的数量、各卡车运输次数和总路程.(1)铲车数量的影响讨论.模型Ⅰ、Ⅱ是针对原则1建立的模型,从结果来看我们出动6辆铲车就可以满足原则1的需求;模型II是针对原则2建立的模型,从结果来看需要7辆铲车全部出动才能满足要求.对于原则1,它主要是从总运量和成本最小来考虑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产量要求就不十分苛刻,只要满足各卸点的产量要求即可.(2)卡车数量的影响讨论.模型Ⅰ、Ⅱ是针对原则1建立的模型,从结果来看我们出动13辆卡车就可以满足原则1的需求.2.产量最大要想获得生产量最大,主要取决于铲车数量、卡车数量、各卡车运输次数和卡车的装载量.同上,卡车的装载量也是已知的.(1)铲车数量的影响讨论.对于原则2,它主要是从总产量最大来考虑的,所以对总运量最小的考虑就相对减少.而铲车数量对开采铁矿来说,它主要是从影响卡车的运输来影响总产量,所以原则1的条件下求得的铲车数量上就不需要全部出动,而原则2的条件下求得的铲车数量上就必须全部出动.(2)卡车数量的影响讨论.模型Ⅲ是针对原则2建立的模型,从结果看来需要20辆卡车全部出动才能满足要求.同上,在原则1和原则2条件下,卡车所产生数量的影响有满足总运量最小的部分,也有满足最大产量的部分.★2灵敏度分析由于本题中对模型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在此取几个关键的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模型对这些参数的敏感性反映了各种因素影响结果的显著程度:反之,通过对模型参数的稳定性和敏感性分析,又可反映和检验模型的实际合理性.1.对模型Ⅱ卡车数量的灵敏度分析对模型Ⅱ卡车数量不仅关系到总运量的大小,而且原则1要求出动最少的卡车,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卡车数量的变化对目标值的影响,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逐个减少卡车的数量,计算得到相应的最小总运量,结果如表3.13和图3.7所示.由上面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知道,卡车的数量和总运量呈正比的关系,即卡车数量增加时总运量也增加;反之,则减少.从图3.7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在卡车数为10、11、12时,总运量有一明显的增加.由此可知,我们在规划卡车数量时,如果不是矿产运输量有限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车辆数不小于11辆,当然其具体的数值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2.对模型II的铲车数量以及品位限制的灵敏度分析(1)铲车数量.由于模型II铲车是关系到最大产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对模型Ⅱ铲车数量进行灵敏度分析,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逐个减少铲车的数量,得到相应的最大出车次数,其结果如表3.14和图3.8所示.从图3.8可以看出,铲车数和最大出车次数呈线性关系(也就是和产量呈线性关系),由此知铲车的数量对于产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建议在开采矿产时,应对铲车的数量进行合理的规划,使铲车得到充分利用.(2)品位限制.同样,在考虑品位限制对产量的影响时,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逐步对改变品位限制的范围,得到在一定的品位限制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值(在本题中由于没有给出铲车确切的装填速度,所以无法计算精确的产量,所以用最大的出车量作为目标来代替产量).经过计算,得到的结果,如表3.15和图3.9所示.从上面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品质限制变化范围较小时,最大出车次数随品质限制范围的增加而快速上升,当增加到一定的范围时,最大出车次数就不再增长,也就是说,产量的上升也是依此规律上升的.★3 误差分析(数据近似误差)在建立模型的之前,为了满足卡车每次都是满载运输,考虑到卸点和矿位运输的实际,我们分两种情况对模型的数据进行了近似取值.(1)退零取整对矿位的最大运输车次近似取值.(2)进一法对卸点的最大运输车次近似取值.近似取值使模型的求解产生了数据误差,造成了模型求解结果的不精确,对三种参数的近似分别如表3.16、表3.17和表3.18所示.通过表3.16、表3.17和表3.18的近似取值可以看出表3.16数据的近似取值增大了卸点车次的下限,表3.17和表3.18数据的近似取值减小了运矿车次和运岩车次.卸点的车次下限、运矿车次和运岩车次都是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增大或者减小了实际约束条件的范围,使总运量和产量的目标值都跟准确值有一定的误差.由于数据的近似取值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卸点所需车次下限的增大导致了总运量和产量目标值的增大;运矿和运岩车次的减小导致总运量和产量的减小.数据的近似取值是考虑了生产运输的实际,简化了模型的计算量.卸点车次下限和岩石矿石运输车次对模型结果影响有一定量相互调整,本章模型结果所得的运输车次与数据的近似值没有十分接近的情况,对目标值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这个误差是可以接受的.针对本章的模型,调整模型数据误差,尽量不要使模型的结果和近似取值的数据贴近.。

2003B题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2003B题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200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请先阅读“对论文格式的统一要求”)B题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钢铁工业是国家工业的基础之一,铁矿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基地。

许多现代化铁矿是露天开采的,它的生产主要是由电动铲车(以下简称电铲)装车、电动轮自卸卡车(以下简称卡车)运输来完成。

提高这些大型设备的利用率是增加露天矿经济效益的首要任务。

露天矿里有若干个爆破生成的石料堆,每堆称为一个铲位,每个铲位已预先根据铁含量将石料分成矿石和岩石。

一般来说,平均铁含量不低于25%的为矿石,否则为岩石。

每个铲位的矿石、岩石数量,以及矿石的平均铁含量(称为品位)都是已知的。

每个铲位至多能安置一台电铲,电铲的平均装车时间为5分钟。

卸货地点(以下简称卸点)有卸矿石的矿石漏、2个铁路倒装场(以下简称倒装场)和卸岩石的岩石漏、岩场等,每个卸点都有各自的产量要求。

从保护国家资源的角度及矿山的经济效益考虑,应该尽量把矿石按矿石卸点需要的铁含量(假设要求都为29.5% 1%,称为品位限制)搭配起来送到卸点,搭配的量在一个班次(8小时)内满足品位限制即可。

从长远看,卸点可以移动,但一个班次内不变。

卡车的平均卸车时间为3分钟。

km。

卡车的耗油量很大,每个班次所用卡车载重量为154吨,平均时速28h每台车消耗近1吨柴油。

发动机点火时需要消耗相当多的电瓶能量,故一个班次中只在开始工作时点火一次。

卡车在等待时所耗费的能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原则上在安排时不应发生卡车等待的情况。

电铲和卸点都不能同时为两辆及两辆以上卡车服务。

卡车每次都是满载运输。

每个铲位到每个卸点的道路都是专用的宽60m的双向车道,不会出现堵车现象,每段道路的里程都是已知的。

一个班次的生产计划应该包含以下内容:出动几台电铲,分别在哪些铲位上;出动几辆卡车,分别在哪些路线上各运输多少次(因为随机因素影响,装卸时间与运输时间都不精确,所以排时计划无效,只求出各条路线上的卡车数及安排即可)。

2003年全国赛B题参考答案[中国科大]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2003年全国赛B题参考答案[中国科大]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2003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B 题参考答案注意:以下答案是命题人给出的,仅供参考。

各评阅组应根据对题目的理解及学生的解答,自主地进行评阅。

问题分析:本题目与典型的运输问题明显有以下不同: 1. 运输矿石与岩石两种物资; 2. 产量大于销量的不平衡运输; 3. 在品位约束下矿石要搭配运输; 4. 产地、销地均有单位时间的流量限制; 5. 运输车辆每次都是满载,154吨/车次; 6. 铲位数多于铲车数意味着最优的选择不多于7个产地; 7. 最后求出各条路线上的派出车辆数及安排。

运输问题对应着线性规划,以上第1、2、3、4条可通过变量设计、调整约束条件实现;第5条使其变为整数线性规划;第6条用线性模型实现的一种办法,是从120710 C 个整数规划中取最优的即得到最佳物流;对第7条由最佳物流算出各条路线上的最少派出车辆数(整数),再给出具体安排即完成全部计算。

对于这个实际问题,要求快速算法,计算含50个变量的整数规划比较困难。

另外,这是一个二层规划,第二层是组合优化,如果求最优解计算量较大,现成的各种算法都无能为力。

于是问题变为找一个寻求近优解的近似解法,例如可用启发式方法求解。

调用120次整数规划可用三种方法避免:(1)先不考虑电铲数量约束运行整数线性规划,再对解中运量最少的几个铲位进行筛选;(2)在整数线性规划的铲车约束中调用sign 函数来实现;(3)增加10个0-1变量来标志各个铲位是否有产量。

这是一个多目标规划,第一问的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总运量(吨公里)最小,第二层是出动卡车数最少,从而实现运输成本最小。

第二问的目标有:岩石产量最大;矿石产量最大;运量最小,三者的重要性应按此序。

合理的假设主要有:1. 卡车在一个班次中不应发生等待或熄火后再启动的情况;2. 在铲位或卸点处因两条路线(及以上)造成的冲突时,只要平均时间能完成任务即可,不进行排时讨论;3. 空载与重载的速度都是28km/h ,耗油相差却很大,因此总运量只考虑重载运量;4. 卡车可提前退出系统。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摘要针对本问题的分析,我们按照“规划铲位到卸点的最优路线和次数→规划卸点回到铲位所需最优车辆资源数→根据以上两个规划寻求最优卡车调度方案”—三步走的方式,针对原则一和原则二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如下:原则一:第一步:我们用整数规划的方法求取满足最优目标的由铲位到卸点的运输次数和路线,解决岩石和矿石的最优运输问题。

目标为总运量最小;第二步:根据第一步规划求得的运输路线及次数规划出卸点到铲位所需最优车辆资源数。

目标为空载时间最短,最小为吨公里;第三步:根据以上两个规划指导和求取相应调度问题。

目标为总发车次数最少。

对题目中的实际问题求得结果为:最少发车次数为13辆,铲车数为7。

原则二:目标1:最大的产量,并且满足产量、质量要求,同时优先考虑岩石产量并且总运量最小;由于问题已确定了车辆数,所以无需对车辆数范围的规划目标2:具体安排在解第二问时我们采用了一个快速算法,虽然不能保证每辆车都不等待,但避免了,大规模整数规划,所以我们认为这种简化是合理的。

最后,结合模型分析对模型进行了评价。

所用铲车数为7,卡车数为20,总运量:103488吨.一、问题的分析在满足对矿山采运资源的限制条件下,我们将该问题的两个目标转化为最优规化问题。

经分析后我们采用三步规划的方法,在可解的条件下,将问题划归为三个整数规划问题。

为达到问题的两个最优目标,我们采用目标到调度的逆向分析方法,以“规划铲位到卸点的最优路线和次数→规划卸点回到铲位所需最优车辆资源数→根据以上两个规划指导和求取相应调度问题”三步走的方式求解问题的最终目标。

首先我们用整数规划的方法求取满足最优目标的由铲位到卸点的运输次数和路线,解决岩石和矿石的最优运输问题。

其次,再根据第一步规划求得的运输路线及次数规划出卸点到铲位所需最优车辆资源数。

最后,根据前两步结果,指导和安排相应车辆的调度,达到第一步对最优目标的规划。

二、模型的假设及说明 在已满足题目中所有假设条件的前提下,我们补充两点如下:1). 模型只考虑满足题目要求的调度计划本身,而不考虑如何保证一个计划的内容在现实过程中实现;2). 卡车在一个班次中始终保持正常运行,不出故障;3). 电铲和卸点都不能同时为两辆及两辆以上卡车服务。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苏勇;潘信峰;周慧灵
【期刊名称】《工程数学学报》
【年(卷),期】2003(020)0z1
【摘要】本文以总运量最小为目标建立整数规划模型,求解中用连续松弛把该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使解题难度降低.在满足约束条件的情况,使总运量增加最小的前提下,通过变量的取整改进,使逐渐逼近最优解,本文采用装箱问题来解决此问题,即车辆的调度.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对矿石产量最大,总产量最大,总运量最小按优先级高低进行排序,运用目标规划方法建立模型,然后对目标规划进行线性转换,利用Lindo软件求解.
【总页数】8页(P76-82,19)
【作者】苏勇;潘信峰;周慧灵
【作者单位】浙江工程学院,杭州,310018;浙江工程学院,杭州,310018;浙江工程学院,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221.1
【相关文献】
1.基于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的线性规划模型 [J], 任治国
2.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模型 [J], 张伟;张智鹏
3.陕西省某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问题研究 [J], 郭茹;刘丽娟
4.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问题 [J], 朱惠利;
5.数学实验方法解决露天矿生产中的车辆安排问题 [J], 宿维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模论文——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数模论文——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摘要本文讨论对矿区开采点和加工厂进行物流配送,找出车站位置并求出最佳的车辆安排,是一个典型的车辆路径问题(VRP)。

对于第一题,用重心法进行求解。

首先通过聚类分析,将开采点分为四个区域,计算每个区域的开采点到所属加工厂的权重之和(权重是距离和产量的乘积),以此作为该加工厂的权重。

然后使得车站到四个加工厂的权重之和最小,最终通过Matlab工具箱中的Gatool函数求出车站坐标为(73.95,32.99),几乎与S2重合,因此直接把S2作为车站位置。

对于第二题,即对车辆路径进行安排。

首先将实际问题用数学规划模型抽象表示出来,然后通过综合运用扫描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并在第一问的基础上,对于已经分好的四个区域中的某些点做出调整,满足题设的各项条件,得出每个区域各个行车路径。

最终得出结论,在保证总路程最小(1085.04㎞)的情况下,至少需要3辆车参与运输便可按时完运输成任务。

对于第三题,即通过加大加工厂的日加工量以提高运输效率。

首先我们定义了评估运输效率的指标,包括行程利用率β,载重量利用率γ以及运输效率 。

在不调整平均聚类点的基础上,用第二题的方法计算出车辆路径的安排。

得到至少需要3辆车跑完全程的1032.30㎞。

最后计算上述的运输效率指标,增加S2,S3加工厂的最大日加工量,平均运输效率相对提高5.47%,明显提高了运输效率。

关键字:车辆路径问题(VRP)重心法线性规划扫描法运输效率一、问题重述某矿区有 4 个加工厂,65 个开采点,(单位:km )。

各加工厂每天有最大加工量,各开采点每天的开采量确定。

矿区位于一个平原地带,任意两点均可连通,它们之间的距离为几何距离。

现将这个矿区从开采点到加工厂的运输任务交给某运输队,运输队首先要根据运输任务大小及加工厂和开采点的分布确定一个车站位置,并建设车站的基础设施。

该车队所用运输车型最大载重量100t ,行驶速度31km/h 。

每天上午八点,运输车从车站出发,到达各个开采点并将开采点前一天开采的矿石运往加工厂。

露天煤矿开采车辆安排

露天煤矿开采车辆安排

露 天 矿 生 产 的 车 辆 安 排摘 要本文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就在两条不同的原则要求下,分别给出了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问题的数学模型。

利用Mathematcia 软件进行运算,得出了一组解,根据具体要求,通过对解的分析和比较、讨论,然后得出铲位、路线、车次、总运量、总产量等一组最优结果。

针对所给实例,我们分别计算出了①最小总运量为8.48292万 吨公里,出动的最小卡车数是13辆以及一个经过优化的具体卡车运输安排表;②最大产量为10.3488万吨,优化出另一个具体的卡车运输安排表。

而且我们验证了从各铲位到各卸点得石料场均满足题目所规定得要求。

关键字:目标规划、线性规划、铲位、卸点、品位、品位限制、总运量、总产量一、问题的提出:露天开采铁矿,有固定的若干爆破生成的石原料(铲位)、卸货地点(卸点)、工作于铲位的电动铲车(铲车)和负责从铲位运输矿料到卸点的电动轮自卸卡车(卡车)。

现在要求在一个班次(8小时)的时间内,计算要出动多少辆铲车,分布在哪些适当的铲位,通过那些合适的路线来运送石料,且这些矿料要满足每个不同的卸点所需的量和质(品位)的要求,使得:○1总运量(吨公里)最小,且出动的卡车数目最少,从而获得最低的运输成本;○2利用现有的若干车辆运输,获得最大的产量。

二、模型假设:1、当铲位固有石料量不足一车时,不可以再运输2、铲位上的岩石矿石都已分号,且数量、品位已知3、铲车在一个铲点即可铲岩石,也可铲矿石4、卡车每次都是满载运输(154吨/车次)5、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装、卸车时间间隔允许有一些细小的调整6、卡车可以在一个班次内跑不固定的铲位和卸点7、卡车平均时速28km/h ,不熄火情况下消耗功率均为81吨/小时8、铲车可以在铲位连续工作8小时不休息9、 因为无法排时,不考虑卡车会在各铲位或者是卸点发生等待 10、矿石的铁含量要满足品位限制的要求三、参数设置:1、X ij ——从第i(i=0,1,2,3……n)个铲位到第j 个卸点(j=1,2,……k )所运输岩石的次数,在本实例中,X oj 表示第10个铲位到第j 卸点所运输岩石的次数。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论文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论文

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2.3.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日期:年月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编号专用页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摘要本文针对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问题,以总运量最小为目标建立整数规划模型,并结合0-1变量及装箱问题模型,得出不同条件下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

问题一是一定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

以总运量最小为目标函数,利用品位要求限制、电铲工时限制、公路容量限制、车辆卸货时间限制、各铲位矿石、岩石含量限制、各卸货点需求量限制等多个约束条件,建立了总运量最小的单目标最优化模型,求解得最优结果为需要7台电铲,分别安排在1,2,3,4,8,9,10号铲位上以及需要13辆卡车,总运量达到最小85628.62吨公里,岩石产量为38192万吨,矿石产量为32186万吨。

问题二属于多目标规划问题,利用现有的车辆运输,获得最大的产量(岩石产量优先;在产量相同的情况下,取总运量最小的解)。

在此问题中,基于问题一,对约束条件加以改进,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解得最优结果为利用现有的20辆卡车,需要7台电铲,分别安排在1,2,3,4,8,9,10号铲位上,运输岩石产量最大为49280万吨,在岩石产量达到最大的情况下总产量最大为101794万吨,此时最小运量为142376.1吨公里。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问题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问题

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问题
朱惠利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00)010
【摘要】针对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问题,分别以总运量最小,总产量最大为目标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设计了一个班次生产计划的快速算法,然后就具体事例用Lingo进行了求解,给出了车辆安排计划(由于随机因素的不确定性,装卸时间与运输时间等数据的不精确性,该计划不包括时间安排)。

对所建模型做了简单评价,分析了模型的优点与不足。

【总页数】3页(P72-74)
【作者】朱惠利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57
【相关文献】
1.露天矿生产中车辆安排问题的多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 [J], 石瑞民;董晓波;陈怡南
2.露天矿生产中车辆安排问题的非线性规划模型 [J], 石瑞民;陈怡南;董晓波
3.陕西省某露天矿生产的车辆安排问题研究 [J], 郭茹;刘丽娟
4.露天矿生产车辆安排的模型研究 [J], 李香兰;王雪
5.数学实验方法解决露天矿生产中的车辆安排问题 [J], 宿维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讲 优化模型与lingo编程

第二讲 优化模型与lingo编程
问题(1) 季度1 休假人数 5 存储量 0 每个员工实际产量 425 需求量 4000
季度2
季度3 季度4 总费用 问题(2) 季度1
8
0 0 495000$ 休假人数 4
0
3500 0
400
500 500
2000
3000 10000
存储量 0
每个员工实际产量 283.3
需求量 4000
季度2
季度3 季度4 总费用
且为整数;
其中条件(1)为:
48.7 xk 5 52 xk 6 64 xk 7 302.7
其中条件(1)为:
(k 1, 2)
48.7( x15 x25 ) 52( x16 x26 ) 64( x17 x27 ) 302.7
二 模型结果
装载所用最大空间:条件(1)—2040cm;条件(2)—2039.4cm
x11 x21 8; x12 x22 7; x13 x23 9; x14 x24 6; x15 x25 6; x16 x26 4; x17 x27 8; 2 xk1 3 xk 2 xk 3 0.5 xk 4 4 xk 5 2 xk 6 xk 7 40
数;g(i)表示每个时段冗余人数,确保每个时段有足够
的信贷员;由此建立该问题的数学模型为: 目标函数
min 64 x( i ) 15 x( i ) i 1 i 3
2 8
约束条件
g(1) x(1) x( 2) x(3) 4; g( 2) x(1) x( 2) x(3) x( 4) 3; g(3) x( 2) x(3) x( 4) x(5) 4; g( 4) x(1) x( 4) x(5) x(6) 6; g(5) x(1) x( 2) x(5) x(6) x(7) 5; g(6) x(1) x( 2) x(6) x(7) x(8) 6; g(7) x(1) x( 2) x(7) x(8) 8; g(8) x(1) x( 2) x(8)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题 SARS的传播摘要本文首先采用抽样检测法对SARS早期的模型的合理性及实用性进行了评价,然后我们通过对传染病的共性及SARS的特性的分析。

得出三个基本假设并且把人群理想化为三类(S类,I类,R类),建立起基本的SIR模型,再对SIR 模型中三类人群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分析,结合马氏链得出三种人群间变化率的矩阵T,由于SARS的特性,可知,SIR模型中的两个参数a(t),b(t)是以时间为变量的函数。

我们根据北京疫情的数据,通过多项式的数据拟合法分别得a(t),b(t)的表达式,我们把a(t),b(t)及T结合,从而建立出模型。

由于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必会研制出其疫苗。

于是我们在不改变人群分类的情况下,增加了一个系数c,(c表示疫苗日成功接种率,由于在疫情期间,疫苗未能及时改良,故c为常数。

)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模型。

本文利用数学软件(Mathematica,Matlab)很好的实现了模型运算,并结合实际数据得出了各类人群与时间的关系图。

从图中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各类人群的变化规律,它们的变化规律与实际变化相吻合,从而证明了我们的模型基本符合要求。

一问题的提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简称SARS,是21世纪第一个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传染病。

它对全球的经济和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尽管目前疫情已得到控制,但对这种新冠状病毒及其流行规律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因此,有必要根据SARS流行的特点,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其传染,从而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其发展。

而建立该模型我们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才能使模型合理化。

二问题的分析通过分析北京,香港和广东三地的受感染人数的变化规律,我们就可以对不同地区预测流行病的变化趋势提出以下模型假设。

模型的假设:1 将人群分为三类易感染者人数(疑似病例):用S表示;病人数(已受感染者,即确疹者):用I表示;移出者人数(包括“被治愈者”和“死亡者”):用R表示2 该地区人口不流动,疫情阶段无病原的输入和输出,设最初易感染者人数为N,此时I,R均为0。

3 被隔离人群完全断绝与外界接触,不再具有传染性。

三模型的分析与建立问题一:对于附件1所提供的早期模型即N(t)=N0(1+K)t在疾病初期应该有它的可参性。

因为模型N(t)=N0(1+K)t是符合指数增长规律的。

而对于这种传播疾病,由于社会来不急防备以及群众的不重视,使得SARS疫情基本上呈自然规律增长,这与香港的实际疫情拟合图基本一致。

通过对香港和北京高峰前期的病例与天数的对应关系计算出的数据与实际基本吻合。

见下图表:由上图可知在高峰期前即疾病早期基本符合指数增长规律,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天数越接近高峰期,实际天数与计算天数就相差越大,这说明这个模型特别适用于早期初,但从上表中的数据差来看,它们相差并不大,对整个早期阶段也有较好的预测性。

因此,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问题二:模型的建立建立SIR 模型[]1易感染者,感染者,移出者之和是个恒量即N=S+I+R 。

由于病人康复后具有终生免疫力,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接触率。

最终由如下两种假设决定状态之间的转变率:(1)感染者的增长率是和感染者I 与易受感染者S 的乘积成正比的;(2)感染者I 到移出者R 的变化率是与感染者I 成正比。

基于以上假设得出模型的微分方程:⎪⎪⎪⎩⎪⎪⎪⎨⎧=-=-=bI dt dR bI aSI dtdI aSIdt dS其中a,b 都是以时间为变量的参数,a(t)为日感染率,b(t)为日移出率,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三类人的转换状态图:根据Markov Chain []2理论,我们得出一个矩阵T:T=⎥⎥⎥⎦⎤⎢⎢⎢⎣⎡--1001001t tttb b a a其中at 就是当天易感染者S变为感染者I的日感染率,bt就是当天感染者I转变为移出者R的移出率.( at , bt分别为a(t),b(t)某一天的值)设初始值X1={N,0,0},于是我们可以由X与T的转置矩阵相乘,相乘一次得到第一天的易感染者,确诊病人及排除者的人数,再由该人数与T的转置矩阵相乘一次得到第二天各类人群的数目,依此类推,我们可以得到第t天的各类人群的数目,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任何一天各类人群的数目的初步模型即:X1 t =Xt*T'由于T是由a,b确定的,所以要建立模型还必须求出a(t),b(t).于是我们参照附件2中的数据,利用Matlab的多项式数据拟合,可以得到它们相应的多项式。

下面进一步讲拟合过程:第一步:对附件2中的疑似病例进行20次数据拟合,得出每天的疑似病例数的多项式:fS(t)=238.2523-80.1594t+480.6525t2-325.9497t3+110.1561t4-22.3320t5+ 2.9772t6-0.275t7+0.0181t8-0.0009t9 (1)第二步:对附件2中已确疹的病例数据进行运算,新确诊的病例数m(t)就是把当天已确诊病例数的累积n(t)减去前一天确诊病例数的累积n(t-1)即:m(t)=n(t)-n(t-1)对m(t)进行20次数据拟合,得出关于新增病例与时间的多项式:fI(t)=407.5716-569.7285t+476.2872t2-227.1678t3+67.6374t4-13.3813t5+1.8488t6-0.10854t7+0.0139 t8-0.0008 t9 (2)由第二步对fI (t)求导得出fI'(t),fI'(t)表示为每天已确诊病例的变化情况,因为f)(tS 是当天疑似病例数,所以得出a(t)=fI'(t)/f)(tS。

第三步:我们把死亡病例和治愈者都归为同一组R类,于是把他们相加得到每天的R类人群K(t),再由第二步的计算方法我们得到每天死亡和治愈的人数l(t)即l(t)=K(t)-K(t-1)然后对l(t)进行二次数据拟合,得出关于每天死亡和治愈人数与时间的多项式:fR(t)=-0.0323t2+2.95235t-13.1284 (3)第四步:按照第二步的方法对第二步中的m(t)再进行一次二次拟合,得到fI(t)的一个二次多项式:fI(t)=0.0561t2-5.7216t+141.7628 (4)同理,由(3),(4)式可得b(t)= f R '(t)/f I (t)即:(前面(1),(2),(3),(4)式的Matlab 拟合图及程序见附录I)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模型: (I) ⎪⎪⎪⎪⎩⎪⎪⎪⎪⎨⎧===+)()()()()()(*X '''1t t f t f t b t f t f t a T X I R S I t四 模型的改进由于我们逐步对SARS 的研究和认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预防它的疫苗也将出现.显然医疗卫生部门就会对群众进行疫苗接种,于是我们的模型能够通过接种疫苗而进行改进,但是没有必要增加其他人群种类,我们可以简单而直接的把接种疫苗的人群从S 中分离到R 中,所以我们假定一个系数c,它表示每天有c 的人成功接种疫苗.(例,c=8%,表示每天有8%的人成功接种疫苗),我们前面的T 矩阵可以改为:T=⎥⎥⎥⎦⎤⎢⎢⎢⎣⎡---101001t t t t b c b a ca 上面的模型就可以改进为:(II) ⎪⎪⎪⎪⎩⎪⎪⎪⎪⎨⎧===+ct f t f t b t f t f t a T X X I R S I t t )(.)()()()()(*'''1 (其中c 为常数) 五 模型的求解与结果分析⎪⎪⎩⎪⎪⎨⎧==)()()()()()('''t f t f t b t f t f t a I R S I对于上面所建立的模型可以通过mathematica编程实现(程序见附录II)。

现已由北京市疫情的数据,通过模型求得的各类人群的变化规律图如下:(说明:由于现阶段SARS的疫苗还没正式用于预防,所以只用模型(I)求解)s疑似病例与时间变化图1I感染人数与时间的变化图2R治愈和死亡人数与时间的变化图3通过分析上图我们可知:对于图1中疑似病例是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这与附件2中的疑似病例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图2中感染人数先随时间的增加达到高峰之后平缓下降,这于附件1中北京日增病例走势相吻合;图3中治愈和死亡人数随时间的变化而递增,这显然与实际相符。

下面我们给出卫生部们提前或者延后五天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后疫情传播的变化图如下:由下图容易看出,图4中提前五天采取隔离措施,疑似病例下降速度比延后五天的速度快;图5中提前五天感染人数远小于延后五天,而且提前五天时疫情时间持续更短;图6中提前五天变化速度比延后五天来得更快。

综上所述,提前采取严格隔离措施比延后效果更好,也使得对社会的影响更低。

四模型的优点及发展方向1 优点:(1)我们的模型可以对SARS的所有阶段进行预测,而附件1的模型只适用于早期;(2)我们的模型操作性强,结果精确,计算完全可由相应的数学软件mathematica,matlab的编程来实现。

它可以根据疫情a,b的值会按设定的函数自行修正,这也符合疾病随地域的变化而改变;(3)在我们的改进模型中加了一个系数c,它使得模型更精确,也符合传染病的发展规律;(4)此模型可以直观的反映疾病发展规律。

我们只要通过数学软件画出图形,在图形上就可以显示出SARS在每天各类人群的分布情况。

2 模型的发展方向:要建立一个真正能够预测以及能为预防和控制提供可靠,足够的信息的模型。

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1)必须准确掌握疾病的传播规律,获得更多的直观信息,例如传染率,死亡率,治愈率,传染期限,潜伏期等;(2)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包括医疗机构的医疗程度,人的免疫程度,群众对SARS的认识,以及政府机构对SARS的宣传等以上条件可用参数P 来反映;(3)还要考虑城市间人口的流动,此因素用B表示。

解决以上因素的困难:a)由于SARS突然性发生以及它的传播速度快的特性,这就使得在初期很难预防;b)要对因素P,B考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而要达到控制疾病的程度,困难就在于社会经济的落后,技术的不先进,人们素质的不高,显然要想改变这一现象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也是一个变数很大的因素。

问题三建立传染病数学模型的重要性2002年末开始,全国部分地区遭受了非典型性肺炎的袭击,全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滑坡,使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2003年初我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受到“非典”的突击,当时全民上下在一片迷茫之中,不知道病原体的来历,医务人员也无从下手,致使非典病原体不断扩散,使得感染人数不断增加。

此时我们才意识到要对这个新的传染病去做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SARS是一种独特性传染病,它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广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在人们还没有认清SARS时,人们不知道如何采取措施对它进行控制,至使在SARS疫情前期,人们损失惨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