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公共卫生硕士名词解释专项练习(一)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MPH社会医学习题集(一)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MPH社会医学习题集(一)在职公共卫生硕士MPH社会医学习题集:概论一、填空题:1.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交叉学科。
3.第一次卫生革命以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为主要防治对象。
4.第二次卫生革命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攻目标。
5.第三次卫生革命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为目标。
6.1848年法国医师(盖林)第一次提出社会医学的概念。
二、多选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C)A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B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C研究解决人群健康状况的具体医疗技术措施D提出改善社会卫生状况的社会性策略与措施2.下列不作为社会医学研究任务的是(D)A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特征及变动趋势B研究高危人群的健康状况、特征C找出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及与社会因素的关系D研究改善健康、防病、治病的技术措施3.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医学研究的特点(A)A研究内容的单一性B研究因素的复杂性C研究具有实践性D研究具有时代性4.社会医学的性质是(C)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交叉学科D基础学科三、名词解释:社会医学(social medicine)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而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四、简答题:1.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研究影响人群的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2.社会医学的教学目的?建立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学实践。
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群健康状况极医学面临着主要的卫生问题。
学习研究人群健康状况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研究评价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名词解释专项练习(五)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名词解释专项练习(五)在职公共卫生硕士名词解释专项练习,在背名词解释的过程中加深对公共卫生硕士的理解。
121.垂直传播:在围产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其传播被称为垂直传播或母婴传播或围产期传播。
12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表现出的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群。
123.社会卫生状况:社会卫生状况系指人群健康状况,以及影响人群健康状况的各种因素,包括卫生政策、社会经济、卫生服务、卫生资源和卫生行为等一系列指标。
124.卫生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量。
一般分为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和没有需要的需求两类。
125.社区: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一般而言,社区应具备下列五个要素:(1)相对固定的人口;(2)一定的地域范围;(3)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4)特有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认同意识;(5)相应的生活制度和管理结构。
126.弱势人群:是指其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或较特殊,或由于经济、医疗保障等方面有限,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较差的人群。
127.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科学的发展过程和医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在某一时期形成的健康现和疾病现,是对医学重要观念的总体概括,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128.信度:信度指在实验过程(调查)中对同一实验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所获得结果的近似程度。
129.人口负担系数:人口负担系数即抚养比,指非劳动年龄人口(0~14岁与65~岁)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例,反映劳动人口负担程度指标。
130.卫生人力资源: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
131.社会病:是指社会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名词解释专项练习(二)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名词解释专项练习(二)名词解释是公共卫生硕士考试必考的一项内容,而且所占分值也不低,所以新阳光MPH辅导老师特意搜集了一些名词解释的题目并整合如下,希望对备考公共卫生硕士的考生有所帮助。
大家平时多花点时间背一背,问题应该也不算太大。
31.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死亡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总死亡人数÷同期该人群平均人口数)×k。
32.死亡专率: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
33.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某病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某病病死率=(观察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人数)×100%。
34.生存率:是指患某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能活到某时点的生存概率,一般以年为单位,有一年、三年、五年生存率等。
n年生存率=(活满n年的人数÷随访满n年的人数)×100%。
35.累积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人数占某确定人群中的比例。
表示的是某一人群一定时期内死于某种疾病的概率,计算时以开始观察时的人口数为分母,整个观察期内死亡人数为分子。
36.超额死亡率:是暴露组死亡率与对照组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的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37.标准化死亡比:是以全人口的死亡率作为对照组计算出来的比值,是一个率的替代指标。
SMR=(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标准人口(全人口)预期死亡数)。
38.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一般发病率水平。
一般与该地区该病前三年的发病率水平作比较。
散发用于描述较大范围(例如县以上)人群中某病的流行强度。
39.暴发:是指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数突然增多,称为暴发。
这里所说的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40.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流行与散发是相对的概念,是对同一个地区不同时间的同一个病种比较的结果。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填空考试版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填空考试版第一篇: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名词解释填空考试版职业紧张:也称工作紧张,是指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
职业生理学:又称劳动生理学,是研究一定劳动条件下人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及变化。
职业接触限值:是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中对于限值的一个总称,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某种有害因素,对绝大多数人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浓度或接触水平。
暂时性听阈位移: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水平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以恢复到原来水平。
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由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听阈水平的听阈升高,是诊断职业性噪声的依据。
职业性肿瘤:又称职业癌,是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致癌因素,经过较长的潜隐期而患的某种特定肿瘤。
刺激性气体:是指对眼、呼吸道黏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机体以急性炎症、肺水肿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类气态物质。
生产性粉尘:指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较长时间漂浮于生产环境中的颗粒物,是污染作业环境、损害劳动者健康的重要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引起包括尘肺病在内的多种职业性肺部疾患。
胸膜斑:是指厚度>5mm的局限性胸膜增厚,典型胸膜斑主要在壁层形成,常位于两侧中、下胸壁,高出表面,乳白色或象牙色,表面光滑与周围胸膜分界清楚。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价:是通过对毒理学研究,工作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的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的方法和过程.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病(医学定义):是指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从而出现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
职业病(法律定义):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公共卫生事件名词解释
公共卫生事件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啥是公共卫生事件不?公共卫生事件啊,就好比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场暴风雨!比如说,像非典、新冠疫情这样的,那可都是超级厉害的公共卫生事件呀!(非典疫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这就好像是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扔下了一块大石头,一下子就激起了千层浪。
(新冠疫情不也是这样突然地闯进了我们的生活嘛!)公共卫生事件可不单单是一种疾病的爆发这么简单哦。
它会像一场飓风一样,迅速席卷各个角落。
(想想疫情期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呀!)它会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运转。
就拿传染病来说吧,那传播速度,简直就跟火箭似的!(非典时期,病毒迅速传播,让人措手不及。
)一个人感染了,可能很快就会传给好多人,然后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呀!而且公共卫生事件可不只是传染病哦,还可能是食品安全问题啦,像什么食物中毒之类的。
(之前不就有过一些食品中毒的事件嘛!)这就像是给我们的健康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还有环境污染导致的公共卫生事件呢!(那些被污染的河流、空气,对我们的身体能没有影响吗?)这就好比是给我们的生活环境蒙上了一层灰纱,让我们透不过气来。
公共卫生事件真的太重要啦!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和健康。
我们每个人都得重视起来呀,不能掉以轻心!(难道我们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事件危害我们而无动于衷吗?)我们要一起努力,做好预防措施,提高自己的卫生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我的观点就是:公共卫生事件是我们必须要高度关注和认真对待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场与各种威胁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全国联考在职公共卫生硕士(MPH)公共卫生综合-试卷6
全国联考在职公共卫生硕士(MPH)公共卫生综合-试卷6(总分:8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决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是( )。
(分数:2.00)A.潜伏期B.前驱期C.传染期√D.临床症状期E.恢复期解析:解析:传染期是指传染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时期,它是决定传染患者隔离期限的重要依据。
2.混杂因素是指( )。
(分数:2.00)A.影响研究结果判断的因素B.影响统计处理的因素C.与所研究的疾病和对研究因子的暴露都有联系的因素√D.与所研究的疾病有关的因子E.与所研究的暴露有关的因子解析:解析:混杂因素亦称混杂因子或外来因素,是指与研究因素和研究疾病均有关,若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可以歪曲(掩盖或夸大)因素与疾病之间真正联系的因素。
混杂因素的基本特点是: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②必须与研究因素(暴露因素)有关;③一定不是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变量。
这是混杂因素成立的基本条件。
具备这几个条件的因素,如果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即可导致混杂产生。
如在关于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年龄即具备这样的条件,如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分布不均衡,即可导致对吸烟与肺癌关系的错误估计。
3.免疫接种的“双盲试验”中( )。
(分数:2.00)A.试验组接受疫苗接种,对照组接受安慰剂B.观察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安慰剂的性质C.观察者和受试者都不知哪些对象接受疫苗,哪些对象接受安慰剂√D.试验组和对照组都不知观察者是同一个人E.对照组不知道试验组的受试人解析:解析:双盲:研究对象和给予干预或结局评估的研究人员均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
其优点是可以避免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主观因素所带来的偏倚;缺点是方法复杂,较难实行,且一旦出现意外,较难及时处理。
一般地,双盲法不适用于危重病人。
4.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时,为了节约样本,提高效率,常用1:M配比,但M的取值一般不超过( )。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联考流行病学基础-1_真题-无答案
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联考流行病学基础-1(总分8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1. 筛检(screening)2. 错分偏倚(misclassification bias)3. 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4. 入院率偏倚(admission rate bias)5. 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二、填空题1. 表示疾病时间分布特征时主要的分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病例对照研究的病例选择对象有三种不同类型,即______、______和______。
3. 由于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不断渗透与结合,现已形成一门独立的流行病学分支学科,即______。
4. 疾病死亡指标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疾病发病指标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现场试验研究中观察指标应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是______,临床实验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是______。
8. 病因模型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9. 传染病经水传播的方式包括______和______。
10. 现况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两种调查方法。
三、选择题1. 流行病学学科的定义可概括为 A.研究传染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B.研究导致人类产生疾病的危险因素的分布及其影响大小的学科 C.研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D.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 E.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分布的因素以及防制对策的学科2. 筛检试验的真实性是指A.重复多次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B.试验结果中真正有无疾病的概率 C.受试者的测定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 D.观察者对结果判断的一致程度 E.诊断试验的随机误差3. 下列哪一种测量常用来计算某病发病率的分母A.期初人口数 B.观察到的新病例数 C.期末人口数 D.期初人口数加期末人口数再除以2 E.失访人数4. 下列哪一项说法指出了双向性队列研究设计的特点A.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 B.因为研究设计中包括回顾性研究,因此不能做出病因推断 C.需长期随访,研究代价太高,因此不实用 D.易控制潜在的混杂因子 E.通常省时、省力5. 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住所后对疫源地进行的一次彻底消毒称为A.预防性消毒 B.疫源地消毒 C.随时消毒 D.化学消毒 E.终末消毒6. 与队列研究相比较,病例对照研究的最大弱点是A.花费大,时间长 B.确定可疑因素的出现或不出现可能有偏差 C.确定疾病结果的出现或不出现可能有偏差 D.难以保证病例和对照的可比性 E.难以获得对照7. 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若从医院的其他病人中选择对照,则A.对照有很好的代表性 B.选择偏倚较小 C.工作不易于进行 D.所患疾病的病因应与研究因素无关 E.结果外推性较好8. 死亡率的定义是A.一定时期内,在所有疾病患者中死于该病患者的频率 B.患某病的住院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 C.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D.在所有死亡者中死于某病的比例 E.特殊原因引起的某病死亡9. 在队列研究中,当观察时间较长,且研究对象的流动性较大时,测量结局发生率的合适指标应该是A.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累积发病率 D.SMR E.患病率10. 甲、乙两地某病粗死亡率相等,经过年龄标化后,甲地标化死亡率高于乙地,原因可能是 A.甲地老年人比重高于乙地 B.甲地和乙地人群的年龄构成不同所致 C.与年龄构成无关 D.甲地诊断的准确率高 E.甲地女性人口数高于乙地11. 一项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得到如下资料:其OR值为A.3.0 B.0.33 C.2.0 D.1.67 E.0.2612. 现况调查的资料是A.过去资料 B.现在资料 C.将来资料 D.死后资料 E.以上均不对13. 关于筛检的论述正确的是A.评价指标包括金标准、真实性和可靠性三个主要方面 B.评价指标包括真实性、可靠性和预测值三个主要方面 C.评价指标包括金标准、真实性、可靠性和预测值四个主要方面 D.评价指标包括金标准、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四个主要方面 E.以上论述均不正确14. 以下关于描述性研究正确的是A.主要描述分布的三大特征:时间、地区、人群 B.无需设立对照 C.不能分析暴露与效应之间的联系 D.是分析流行病学的基础 E.以上均是15. 某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OR=1.5,其95%可信区间为0.7~2.0,可认为A.OR值的点值估计错误的概率大于5%,所以必须应用其可信区间 B.OR值的点值估计显示弱关联,而可信区间显示强关联 C.总体OR值有95%可能性在0.7~2.0范围内 D.暴露与结局的关联呈现双向性 E.以上说法都不对四、问答题1. 普查的目的是什么?应用条件是什么?与抽样调查相比其有哪些优缺点?2. 为研究外源性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某地开展了一项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其结果见下表:请你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
全国联考在职公共卫生硕士(MPH)公共卫生综合-试卷1
全国联考在职公共卫生硕士(MPH)公共卫生综合-试卷1(总分:8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以下对于样本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本量宜大不宜小B.样本量是否足够大C.样本量足量就好√D.样本量大小由调查可行性决定E.样本量估计不能采用经验法决定样本量大小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但其主要是预期现患率;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容许误差越大,所需样本量就越小;要求的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水平要求越高,样本量要求越大,故A、B、D错。
样本量的估计可以采用经验法,故E错。
2.下列有关队列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属于分析性研究B.暴露与疾病在时间上必须是前瞻性的C.一般需要计算人年D.随访期间还需要继续收集有关暴露的资料E.观察终点就是观察终止时间√观察终点就是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
观察终止时间是指整个研究工作截止的时间。
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3.美国Framingham心血管研究中,男性队列中发现高胆固醇水平患冠心病OR=2.4(有显著意义),而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高胆固醇的OR=1.6(无统计学显著意义)。
分析其原因是患冠心病者诊断后改变了不良生活习惯。
引起两种方法之间差异的偏倚为( )。
A.检出偏倚B.易感性偏倚C.奈曼偏倚√D.伯克森偏倚E.排除偏倚奈曼偏倚:另一种情况是,某病的幸存者改变了生活习惯,从而降低了某个危险因素的水平,或当他们被调查时夸大或缩小了病前生活习惯上的某些特征,导致某一因素与疾病的关联误差。
4.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是( )。
A.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B.出生缺陷监测系统C.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D.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E.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此类系统主要利用实验室方法对病原体或其他致病因素开展监测。
例如,我国的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它不但开展常规的流感病毒的分离工作,而且有信息的上报、流通和反馈制度。
2014在职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课真题(不包括选择题)和英语作文真题
2014年在职公共卫生硕士流行病学真题(120分)
选择12个题,每题3分,共36分。
名词解释(20分):筛检、发病密度、_________ 、疫源地(每题5分)
填空:(10分,每题2分)1、……………是信息偏倚。
2、生态学研究在_________水平上的研究,_________是最大的问题。
3、评价流行病学干预措施效果的指标主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4、流行病学传染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每题18分,共54分)
1、潜伏期的定义以及流行病学意义。
2、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3、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归因危险度百分比的计算。
并说明其意义。
2014年在职公共卫生硕士社会医学真题(80分)
选择8个题,每题3分,共24分。
(社会卫生需要和社会卫生需求的关系、奈曼偏倚和伯克森偏倚、)
名词解释(10分)亚文化、信度
填空(每空2分,共10分)
1、卫生服务利用的三方供方、需方、第三方
2、卫生人力利用是________和_________的平衡
问答(每题12分,共36分)
1、社会病的防治原则
2、教育和健康的关系
3、举例说明问卷设计中会出现哪些错误。
2014年英语作文真题
题目“my position”, 尼采说“不是站在山顶,也不是站在山脚下,站在半山腰上看到的风景才是最好的”。
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的你的人生和价值观。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名词解释专项练习(三)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名词解释专项练习(三)名词解释是公共卫生硕士考试必考的一项内容,而且所占分值也不低,所以新阳光MPH辅导老师特意搜集了一些名词解释的题目并整合如下,希望对备考公共卫生硕士的考生有所帮助。
大家平时多花点时间背一背,问题应该也不算太大。
61.一致率:一致率又称符合率,是筛检试验同一对象,两次诊断结果相同(均为阳性或均为阴性)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
62.可靠性:可靠性又被称为精确度、信度和可重复性。
一般而言。
可靠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针对同一事物,测量工具重复测量其结果的稳定程度。
63.阳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阳性者患病的可能性。
64.阴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是指筛检阴性者未患病的可能性。
65.联合筛检试验:是指采用多个筛检试验去检测一种疾病,达到提高筛检的灵敏度或特异度的目的。
根据联合的方式,联合试验又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
66.串联:又称序列试验,是指先后采用几项筛检试验去检测疾病,只有全部检测结果皆为阳性者才判为阳性,凡有一项检测结果为阴性者即判为阴性。
67.并联:又称平行试验,是指同时采用几项筛检试验去检测疾病,只要有一项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就判为阳性。
68.收益:是指经筛检后能使多少原来未发现的病人得到诊断和治疗。
69.预试验:在正式调查开始前,应对拟好的调查表进行预试验,以确定调查表的可行性,并对调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做出评价。
70.生态学研究:它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的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71.病例对照研究:是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探索疾病的危险因素。
在此研究中,研究人员按是否患有所研究的疾病而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既往的暴露情况及程度,根据比值比来推测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72.暴露:流行病学中的暴露包括机体在外环境中接触的某些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学等),以及机体本身具有的特征(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
公共卫生硕士简答题题精选(一)
公共卫生硕士考试报名即将来临,为了让大家更快的记住公共卫生硕士考点,特此整理了一些公共卫生硕士考试简答题,希望考生能够在做题的过程中把考点融会贯通,加强记忆。
1.社会医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答: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研究社会卫生策略与措施。
2.社会医学的教育目的是什么?答:1.建立社会医学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整体医学和大卫生观念,以现代医学模式指导医学实践。
2.了解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重要作用。
3.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医学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
4.学习研究人群健康及评估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法,研究评估卫生事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3.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答:1.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观点 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的观点 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的观点 4.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险性的观点5卫生工作要求全社会参与的观点 6.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主导作用的观点。
4.社会医学的主要任务?答: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能力,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3.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像协调的发展区域卫生规划,制订卫生政策和策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
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殊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5.为什么医学模式会发生转变?答:医学模式转变是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政治和文化背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哲学思想等相关联,最初人们的医学模式是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环境,理解人与坏境关系并能够对健康与疾病有初步的观察和了解,产生了粗浅的理性概括,这促进了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看法发生,把哲学思想与医疗实践直接联系起来。
生物科学的进步,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细菌学、生物化学、病理学与遗传学等生物学体系的形成,使人们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现象以及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公共卫生服务名词解释
公共卫生服务名词解释
1.公共卫生:通过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改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等措施,维护和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健康水平的公共事业。
2. 疫情防控:指在流行性疾病暴发期间采取的措施,包括病例监测、隔离、诊断、治疗、预防等。
3. 预防接种:指通过接种疫苗等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4. 妇幼保健:指对孕产妇和婴幼儿进行的保健措施,包括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产后保健、婴儿保健等。
5. 慢性病管理:指针对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和治疗,包括个性化治疗、康复指导、健康教育等。
6. 疾病监测:指对疾病的发生、流行、传播等进行监测和分析,早期发现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7. 健康教育:指通过各种途径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8. 环境卫生:指对公共环境进行卫生监管和治理,提高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预防疾病的传播。
9.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负责疾病监测、疫情防控、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
- 1 -。
公共卫生名词解释题
公共卫生名词解释题
公共卫生是指通过社会组织和公共政策等手段维护和促进人民
健康的科学和艺术,是涉及教育、科技、政策、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工作。
在公共卫生领域,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需要解释,以下是几个常见的:
1. 流行病学: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传播和影响的科学。
流行病学家通过收集、分析、解释和传播数据来了解疾病在人群中的传播模式、风险因素和控制措施。
2. 疫苗:一种通过注射或口服等方式给予人体的预防性药物,可以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有效预防某些传染病。
3. 病毒:一种无法独立生存的微生物,只能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长和繁殖。
病毒引发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感冒、流感、艾滋病、乙肝等。
4. 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并在其内繁殖、生长的过程。
感染通常会引发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5. 卫生间的手卫生:指在使用卫生间后正确清洁双手的过程。
手卫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通过洗手液、洗手液、酒精消
毒液等清洁剂来实现。
公共卫生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不断加强科研、政策制定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疾病形势和时代需求。
卫生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常考)
氨基酸模式:食物蛋白质中各种必需氨基酸的比例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需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氨基酸。
常量元素:在人体含量比较多,一般占人体体重0.01%以上,且人体的需要量较高,一般每日膳食需要量100mg以上。
尘肺:肺尘埃沉着病。
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有粉尘在肺内阻留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抽样误差:由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
刺激性气体:是对皮肤、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的总称。
次生环境:人类环境下形成的环境。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这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而混合食用,使混合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称之为~大气圈:地球表面的空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
大气污染: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碘缺乏病IDD:由于碘摄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太阳紫外线辐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新的污染物。
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职业性损害的进一步发展,争取得到好的治疗效果。
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子直径大小(µ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来表示。
富营养化: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概率:反映某一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
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公共卫生硕士联考
公共卫生硕士联考(总分:78.5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19.00)1.缺损(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缺损:缺损是最轻的残疾,是指由于损伤、疾病或发育上的缺陷,造成身体组织或功能不同程度的缺陷,身体、精神和智力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对独立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生活上能够自理。
)2.社会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病:是指社会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并与现代生活方式与行为密切相关的疾病或社会病理现象。
这类疾病一般采用社会性防治措施才能加以控制。
)3.患病(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患病:我国卫生服务总调查将“患病”的概念定义为:(1)自觉身体不适,曾去医疗卫生单位就诊、治疗;(2)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医疗卫生单位诊治,但采取了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如推拿按摩等;(3)自觉身体不适,未去就诊治疗,也未采取任何自服药物或辅助疗法,但因身体不适休工、休学或卧床一天或一天以上者。
上述三种情况有其一者为“患病”。
)4.性比例(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比例:性比例是指当女性人口为1或者100时男性的人口数。
)5.亚临床状态(分数:4.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亚临床状态:亚临床状态指疾病过程早期机体表现为生理反应的适应性而无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生理状态,又称无症状疾病。
流行病学习题集-公共卫生硕士MPH
流行病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一点不是流行病学定义中的内涵()A 研究对象是人群B 不仅研究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态C 重点研究疾病的症状及体征D 重点研究疾病及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并提出控制消灭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及措施2.现代流行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不包括下面哪个部分 ( )A 对传染病及慢性病流行因素的研究B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发展C 对疾病防治措施的研究D 对疾病临床治疗的研究3.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 流行病学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B 流行病学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C 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D 流行病学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4。
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是 ( )A 传染病B 疾病和健康状况C 传染病和地方病D 传染病和非传染病5.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 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B 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C 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D 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6。
流行病学工作的三个阶段是()A 描述分布、提出假设、验证假设B 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C 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D 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7.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条是不正确的()A 它是医学的基础学科B 它以个体为研究对象B 它能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D 它可以研究疾病的自然史二、多项选择题:1。
流行病学任务的三个阶段是( )A 揭示流行B 揭示现象C 找出原因D 提供措施E 确定病因2.流行病学观察方法包括A 描述性研究B 病例对照研究C 队列研究D 干预性研究E 临床试验研究3.流行病学主要应用于 ( )A 考核疾病的防制效果B 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C 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D 研究疾病的病因E 以上均不是4。
流行病学和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A 流行病学以群体为研究对象,而临床医学以个体为研究对象B 流行病学研究以描述疾病和健康的分布为起点并分析决定分布的因素,而临床医学从个体的症状、体征和各种理化检查入手以作出临床诊断C 流行病学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目的,而临床医学以治疗疾病为目的D 从学科特征上讲,流行病学具有宏观性,而临床医学属于微观范畴E 流行病学主要研究传染病的特征,而临床医学的重心在非传染病5。
全国联考在职公共卫生硕士(MPH)公共卫生综合-试卷1
全国联考在职公共卫生硕士(MPH)公共卫生综合-试卷1(总分:8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以下对于样本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样本量宜大不宜小B.样本量是否足够大C.样本量足量就好√D.样本量大小由调查可行性决定E.样本量估计不能采用经验法决定样本量大小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但其主要是预期现患率;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容许误差越大,所需样本量就越小;要求的显著性水平,显著性水平要求越高,样本量要求越大,故A、B、D错。
样本量的估计可以采用经验法,故E错。
2.下列有关队列研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属于分析性研究B.暴露与疾病在时间上必须是前瞻性的C.一般需要计算人年D.随访期间还需要继续收集有关暴露的资料E.观察终点就是观察终止时间√观察终点就是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继续随访。
观察终止时间是指整个研究工作截止的时间。
两者不是一个概念。
3.美国Framingham心血管研究中,男性队列中发现高胆固醇水平患冠心病OR=2.4(有显著意义),而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高胆固醇的OR=1.6(无统计学显著意义)。
分析其原因是患冠心病者诊断后改变了不良生活习惯。
引起两种方法之间差异的偏倚为( )。
A.检出偏倚B.易感性偏倚C.奈曼偏倚√D.伯克森偏倚E.排除偏倚奈曼偏倚:另一种情况是,某病的幸存者改变了生活习惯,从而降低了某个危险因素的水平,或当他们被调查时夸大或缩小了病前生活习惯上的某些特征,导致某一因素与疾病的关联误差。
4.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是( )。
A.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B.出生缺陷监测系统C.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D.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E.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此类系统主要利用实验室方法对病原体或其他致病因素开展监测。
例如,我国的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它不但开展常规的流感病毒的分离工作,而且有信息的上报、流通和反馈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名词解释专项练习(一)
名词解释是公共卫生硕士考试必考的一项内容,而且所占分值也不低,所以新阳光MPH辅导老师特意搜集了一些名词解释的题目并整合如下,希望对备考公共卫生硕士的考生有所帮助。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从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扩大到目前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
3.流行病学的任务:包括研究疾病或健康的人群分布、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疾病的自然史研究、疾病监测、疾病的控制对策制定和疾病控制效果评价。
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以观察法最为重要。
5.流行病学的特征:包括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和发展的特征。
6.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收集并分析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以判断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并评价预防对策的效果或决定是
否修改已经制定的预防对策。
7.疾病分布:疾病的分布即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存在和发生的情况,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8.横断面分析: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传染病,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
对慢性病和
非传染病来说,可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
9.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一组称为出生队列,可对其随访若干年,以观察死亡情况。
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与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一种方法称出生队列分析方法。
10.短期波动:又称暴发(outbreak)或时点流行。
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数突然增多,称为暴发。
这里所说的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11.季节性:指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呈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12.周期性: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
13.长期趋势(长期变动):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疾病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预后等疾病特点发生显著变化。
14.地区聚集性:疾病的地区聚集性是指患病或死亡频率高于周围地区或高于平时的情况。
15.地方病:由于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得该地区人群经常发生某些疾病,这些疾病称为地方性疾病,也称地方病。
包括与当地生物学因素关系密切的疾病,以及与当地水土中微量元素分布关系密切的疾病。
16.地方性:是指某些疾病经常地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
可分为自然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两类。
17.自然地方性疾病:自然地方性疾病有两种情况。
一是有些传染性疾病其传播媒介只在一定地区存在,而使该病分布呈地方性,如血吸虫病、疟疾;二是有些非传染性疾病,受当地自然环境中某元素多寡的影响而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如大骨节病、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
18.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有些传染病在当地自然界中存在和循环着,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给人,甚至造成人间流行,如鼠疫、森林脑炎。
19.移民流行病学: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来探讨病因。
它是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人群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来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
20.频率:是某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它的分子是某事件发生的例数,分母是可能发生核事件的总人数。
频率=某件事情发生的实际例数/可能发生该事件的总人数
21.概率:是衡量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尺度,数值在0与1之间。
P=A+/A++A。
22.相对比:可简称为比,是指两事物相对比较,表示分子和分母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管分子和分母所来自的总体如何。
分子和分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互相不重叠或包含的量。
分子和分母本身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率、比例或比。
R=A/B。
23.大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为大流行。
24.构成比:表示某事物内部构成中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
分子分母单位相同,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故常称百分比。
P=Ai/ΣAi。
25.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在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
某病发病率=(一定时期内该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该期间可能发生某病的平均人口数)×k。
26.发病密度:若整个研究持续了较长时间,其间观察人群人数产生了较大变动,因迁移、死于非研究疾病、退出等造成观察人数减少。
此时,不能以稳定的观察人数作为分母计算率,而代之以观察人时数作为分母来计算率。
这样计算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即为发病密度。
27.罹患率:也是测量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其计算、性质与发病率相同。
与发病率的区别在于,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频率。
观察的时间可以为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
28.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现患病例数占同期观察人口数的比例。
患病率按调查时间长短的不同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
患病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29.感染率:感染率的性质与患病率相似,是指在某种感染性疾病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所占的比率。
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调查时受检人数)×k。
30.续发率:一个家庭、集体单位或宿舍等小单位内发生传染病时,在第一例病例发生后,一定观察期内该单位(可以是多个单位的集合)易感接触者中该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
单位中第一例病例称为“原发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率的分子、分母内。
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一定观察期
内该单位易感接触者中的新发病例称为续发病例。
续发率=一定观察内易感接触者中的新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
相关阅读:公共卫生硕士辅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