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公共卫生硕士名词解释专项练习(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职公共卫生硕士名词解释专项练习(一)

名词解释是公共卫生硕士考试必考的一项内容,而且所占分值也不低,所以新阳光MPH辅导老师特意搜集了一些名词解释的题目并整合如下,希望对备考公共卫生硕士的考生有所帮助。

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流行病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从以传染病为主的研究内容发展、扩大到目前全面的疾病和健康状态,包括疾病、伤害和健康三个层次。

3.流行病学的任务:包括研究疾病或健康的人群分布、探讨疾病的病因和影响流行的因素、疾病的自然史研究、疾病监测、疾病的控制对策制定和疾病控制效果评价。

4.流行病学研究的三种基本方法:即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以观察法最为重要。

5.流行病学的特征:包括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医学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和发展的特征。

6.疾病监测:是长期地、连续地在一个地区范围内收集并分析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以判断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趋势,并评价预防对策的效果或决定是

否修改已经制定的预防对策。

7.疾病分布:疾病的分布即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指疾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存在和发生的情况,它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8.横断面分析: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传染病,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

非传染病来说,可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

9.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一组称为出生队列,可对其随访若干年,以观察死亡情况。利用出生队列资料将疾病年龄分布与时间分布结合起来描述的一种方法称出生队列分析方法。

10.短期波动:又称暴发(outbreak)或时点流行。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人数突然增多,称为暴发。这里所说的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

11.季节性:指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呈发病率升高的现象。

12.周期性:指疾病发生频率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呈现规律性变动。

13.长期趋势(长期变动):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几十年或更长的时间,疾病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预后等疾病特点发生显著变化。

14.地区聚集性:疾病的地区聚集性是指患病或死亡频率高于周围地区或高于平时的情况。15.地方病:由于某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使得该地区人群经常发生某些疾病,这些疾病称为地方性疾病,也称地方病。包括与当地生物学因素关系密切的疾病,以及与当地水土中微量元素分布关系密切的疾病。

16.地方性:是指某些疾病经常地存在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可分为自然地方性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两类。

17.自然地方性疾病:自然地方性疾病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传染性疾病其传播媒介只在一定地区存在,而使该病分布呈地方性,如血吸虫病、疟疾;二是有些非传染性疾病,受当地自然环境中某元素多寡的影响而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如大骨节病、氟中毒、地方性甲状腺肿。18.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有些传染病在当地自然界中存在和循环着,在一定条件下传染给人,甚至造成人间流行,如鼠疫、森林脑炎。

19.移民流行病学: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来探讨病因。它是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人群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来探讨病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

20.频率:是某事件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它的分子是某事件发生的例数,分母是可能发生核事件的总人数。频率=某件事情发生的实际例数/可能发生该事件的总人数

21.概率:是衡量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尺度,数值在0与1之间。P=A+/A++A。

22.相对比:可简称为比,是指两事物相对比较,表示分子和分母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不管分子和分母所来自的总体如何。分子和分母是两个彼此分离的互相不重叠或包含的量。分子和分母本身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率、比例或比。R=A/B。

23.大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的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为大流行。

24.构成比:表示某事物内部构成中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分子分母单位相同,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故常称百分比。P=Ai/ΣAi。

25.发病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在可能发生某病的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某病发病率=(一定时期内该人群中某病新发病例数÷该期间可能发生某病的平均人口数)×k。26.发病密度:若整个研究持续了较长时间,其间观察人群人数产生了较大变动,因迁移、死于非研究疾病、退出等造成观察人数减少。此时,不能以稳定的观察人数作为分母计算率,而代之以观察人时数作为分母来计算率。这样计算的率带有瞬时频率性质即为发病密度。

27.罹患率:也是测量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其计算、性质与发病率相同。与发病率的区别在于,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频率。观察的时间可以为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

28.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现患病例数占同期观察人口数的比例。患病率按调查时间长短的不同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患病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29.感染率:感染率的性质与患病率相似,是指在某种感染性疾病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者所占的比率。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调查时受检人数)×k。

30.续发率:一个家庭、集体单位或宿舍等小单位内发生传染病时,在第一例病例发生后,一定观察期内该单位(可以是多个单位的集合)易感接触者中该病新发病例出现的频率。单位中第一例病例称为“原发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率的分子、分母内。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一定观察期

内该单位易感接触者中的新发病例称为续发病例。续发率=一定观察内易感接触者中的新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

相关阅读:公共卫生硕士辅导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