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扩散、内生技术转化与中国经济波动——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合集下载

技术扩散理论研究综述

技术扩散理论研究综述

理论综述技术扩散理论研究综述邓兰兰㊀㊀开放性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一国技术存量的增加不仅取决于国内的技术创新程度,也依赖于国外先进技术的获得,表明了国际技术扩散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国际技术扩散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技术扩散的过程研究技术传播的规律.从事这一类研究的主要是M a n s f i e l d㊁R o m eGo㊁R o g e r s等为代表的技术经济学家,他们提出了一般技术扩散模型.此类研究以国内技术活动研究为主要基础,强调技术扩散主要是基于企业间扩散的结果,但对于国际间的技术扩散的特殊性未做出专门研究.第二类是从技术扩散的路径研究国际技术扩散的机制.这类研究从国际间技术扩散的传导机制出发,研究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过程中所发生的技术扩散.第三类是从技术扩散效率角度研究影响技术扩散的因素,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的问题研究.这类研究分别从技术供方与技术受方㊁政府与企业等不同角度做出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政策选择理论.一㊁商品贸易与技术扩散(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技术扩散的解释对于商品贸易带来的技术扩散,波斯纳(1961)提出的 技术差距论 与弗农(1966)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做出了描述. 技术差距论 认为技术差距是引起国际贸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随产品的进口,进口国在技术扩散中逐渐掌握技术并进行模仿生产,最终成为产品的出口国.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新产品的技术发展经历创新㊁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技术创新国垄断生产与出口;成熟阶段,技术随出口而扩散,产品进口国能较迅速地模仿掌握技术并进行生产和出口;标准化阶段,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创新国技术本身的优势丧失,新产品的技术也完成了生命周期.这三个阶段描述了随产品的出口带来的技术扩散,实现了技术在国际间的传播.(二)商品贸易中的技术扩散实证研究经济学者主要通过进口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检验商品贸易的技术扩散效应,主要的研究结果为进口的技术扩散效应提供了较强的证据.C o e和H e l p m a n(1995)第一个依据最新理论利用溢出回归框架和双边进口份额进行研究,论证了贸易对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性.他们证明了两个预测:一是低知识含量国家从高知识含量国家进口的背景下,其生产率得到增长;二是对于一个既定的进口构成中,一个国家的生产率越高,它的总体进口份额也越高,从而得出国际研发溢出与进口结构相关,且进口的总体标准对于国际技术扩散也很重要.C o e e t a l (1997)从他们对于高度工业化国家向77个欠发达国家的外国技术扩散的分析中,也找到了类似的效应.与此形成差异的研究来自E a t o n和K o r t u m (1996)及K e l l e r(1998).他们在其模型中显示:一旦距离与其他影响因素成为国际技术扩散的控制因素,双边进口对预测双边专利活动并没有多大帮助. K e l l e r(1998)使用随机的反事实进口份额代替实际进口份额,重复了C o e和H e l p m a n(1995)有关进口份额的回归,结果显示没有强劲的效应.K e l l e r 得出结论,C o e和H e l p m a n的观点是没有依据的,一个国家的进口结构没有多大影响.K e l l e r(1998)的研究结果已经指引一些人怀疑贸易对于国际技术扩散的重要性.二㊁国际直接投资(F D I)与技术扩散(一)跨国公司技术转让内部化理论技术转让内部化理论是指跨国公司具有选择通过直接投资形式进行技术内部转移的倾向,其主要理论基础是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理论.B u c k l e y和C a s s o n(1976)及R u g m a n(1981)将交易费用理论引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开创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性或垄断因素导致企业无法95«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通过外部市场来实现交易或参加市场交易承担的交易费用过高,从而企业以内部市场交易代替外部市场交易.这里的市场不完全性主要是指中间产品市场,特别是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先进技术㊁信息㊁管理方式及经验等无形资产的市场不完全性.对运用交易费用经济学研究技术转让做出很大贡献的开创人是T e e c e.T e e c e(1976)用大量的事实证明技术转让交易费用的高低决定企业技术转让的组织形式,即利用市场交易还是企业内部转移. T e e c e研究了许多技术转让的案例,发现国际技术的交易费用并非可以忽略不计.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角度,有形或无形㊁现有或潜在的交易费用阻止了市场成为转让无形资产的有效媒介,国际直接投资是企业扩大自身边界将交易内部化的一种工具.(二)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理论基于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内部化倾向,经济学者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扩散主要来源于非自愿形式的技术外溢,即由技术的外部性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早期的学者们(如H y m e r1970,M o r a n1970, L a l l&S t r e e t e n1977)大多数认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外溢效应很弱,而跨国公司的垄断势力所带来的市场扭曲和市场占领会产生不良的反竞争效果,从而不利于东道国的技术成长和发展.后来占据主流地位的观点则从跨国公司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及国际技术转让的主体这个角度,强调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扩散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具有技术溢出作用.C a v e s(1974)最早对跨国公司外溢效应的形式和渠道进行了归纳,将外溢效应区分为生产率外溢和技术外溢,同时指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外溢效应以三种方式产生.一是跨国公司打破进入壁垒,使资源配置的垄断性扭曲得到纠正,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二是跨国公司带来外部压力和示范效应,使本国企业加强技术与研发投资,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三是由于竞争㊁模仿或其他原因,跨国公司的进入会加快技术扩散和转移的速度.(三)实证研究的结果新近不少研究的结论显示F D I没有实际的溢出效应(A i t k e na n d H a r r i s o n1999,G o r d o n H a nGs o n2001,H o l g e r G o r g a n d D a v i d G r e e n a w a y 2002).但K e l l e r(2004)认为这些主要基于微观层面的生产率研究的结论过于悲观,因为同样一些微观层面的研究却相反地显示了F D I具有重要的溢出效应(H a s k e t,P e r e i r a a n dS l a u g h t e r2001,G r i fGf i t h,R e d d i n g a n d S i m p s o n2003,K e l l e r a n d Y e a p l e2003),同时一些行业层面分析的文献也支持了F D I的正溢出效应(B a l d w i ne ta l1999,X u 2000).三㊁国际技术贸易与技术扩散(一)国际技术贸易的理论基础国际技术贸易是指企业通过市场将技术向外部转让的方式.D u n n i n g(1978)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指出,当企业只拥有所有权特定优势而无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企业选择将技术许可授权转让给国外企业使用.该理论将国际技术贸易看成是企业对内外条件加以权衡而做出的权宜选择.以交易费用经济学为基础的技术转让内部化理论本身内含国际技术贸易是跨国公司转让技术的方式.即当交易费用下降时,市场交易可能成为技术转让的组织形式.但真正将国际技术贸易解释为技术产生后发展的必然结果的理论是斋藤优提出的技术转移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的生产收益随技术的生命周期发生变化,技术持有人根据收益的变化调节产品出口㊁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技术转让三种形式.最初,企业运用新技术生产产品出口,随市场扩大收益率提高;当该产品运用当地生产要素也能生产时,出口的收益率下降,企业由出口商品转向直接投资,使收益率回升;随着当地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并能仿制产品投入市场,收益率的下降又促使企业由直接投资转向技术转让,以提高技术收益率.该理论揭示出新技术产生后随生命周期变化,技术贸易将成为必然的向外扩散方式.(二)国际技术贸易中的技术扩散研究P e d r o M e n d i(2001)通过分析O E C D国家间1995年至1998年间的技术贸易,说明了技术市场在技术扩散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随着技术市场的逐步完善,比如知识产权的良好保护,企业将更愿意向外部转让技术,国际技术贸易将会越来越重要. P e d r oM e n d i的研究还利用非物化技术的贸易数据,发现技术贸易对生产率具有统计分析上的重要作用,这一结果确认了技术贸易是重要的技术扩散机制.中国学者李平(2005)在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扩散机制研究中认为,国际技术贸易是国际技术扩散最直接的途径,可以从两方面实现技术扩散.首先,国际技术贸易直接提高了技术引进国的技术存量;其06次,在新技术引进中,学习掌握新技术的过程及技术应用的示范效应将提高技术能力.四㊁国际技术扩散效率的影响因素及政策研究㊀㊀(一)技术供方因素研究早期的研究集中在技术类型与技术扩散方式的选择问题,主要从技术供方如何选择技术转让方式的角度,分析决定国际技术扩散方式的主要因素.B a r a n s o n(1970)和S t o b u a g h(1984)等发现供方企业面临的竞争状况影响技术的转让方式.当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拥有竞争性技术时,企业多数选择向完全自有的子公司转让技术;当许多企业拥有相似的技术时,企业多数采用合作或许可等方式向外转让技术.技术所处的阶段及技术性质对技术扩散方式有重要影响.M a n s f i e l d和R o m e o(1980)分析了美国跨国公司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让的技术类型,发现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的技术平均年限高于向发达国家转让的技术.另外,在转让方式上,许可等向外转让的方式主要与相对陈旧的技术转让相关,而内部化的方式则与新技术的转让相关.B r a d a (1980)和V i c k e r y(1986)认为高新技术更可能是在企业内部转让而不是在企业间转让.另外,技术对企业的重要性也影响企业转让技术的行为.D a v i d s o n,e t a l(1985)的研究发现技术供方对基本的核心技术倾向于内部转让.B u c k l e y 和P e a r c e(1979)的研究显示:在高研发的产业,因技术资产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直接投资成为企业更常见的国际化策略.(二)技术接受方因素研究如果说技术供方行为和技术的特性决定了技术扩散的方式,那么技术扩散的成功却主要取决于技术接受方的条件.后来的学者们更加关注技术接受方因素对技术扩散效率的影响,特别是对欠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及获得技术扩散成功的问题的研究.首先在技术选择上提出了适用技术的概念.虽然对适用技术有许多的定义,但总体上一致的观点是指有效率㊁不过时而且适应东道国特定条件的技术.M e n s c h(1975)认为适用技术最重要的标准是成本㊁当地资源的利用㊁就业的创造及技术操作的复杂程度.R o b i n s o n(1979)的定义是指能以不超过当前世界价格提供产品的技术.选择适用技术的观点是明确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选择适用技术并非易事.S t e w a r t(1981)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在选择适用技术上的几个障碍:当地技术人才的缺乏;交流的障碍;技术供方不愿意投入开发特定国家的使用设备等.相应地,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创造条件及解决技术转移的障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L o n g(1979)提出了欠发达国家政府促进技术转移的八个措施:控制跨国企业活动;放开先进技术;改进公共和私人机构;建立这些机构与发达国家机构的联系;完善欠发达国家的技术市场;为生产力部门提供提高技术的激励和管理;发展地区合作计划;依据生产和市场的需要有效改进获取的外国技术.以上研究主要立足在政府的宏观政策层面,后来的学者们更多是从实证的国别案例中提出具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培训(L a s s e r r e,1982);吸收能力(K e l l e r,1996);人力资本门槛(B i n X u,2000);社会文化因素(P a r ka n dY o o n,2005);知识产权保护(P h i l l i p M c c a l m a n,2005);等等.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研究显示有两个显著的因素:人力资本与R&D投入.K e l l e r(1996)指出,这两个都是与吸收能力概念相关的因素,一个企业或国家需要一定的技能才能成功吸收国外的技术.这些技能首先表现为人力资本形式,许多的研究为人力资本在技术扩散中的重要性提供了证据(E a t o n a n d K o r t u m1996,T S E i c h e r1999,B i n X u 2000,F r a n s c e s c o C a s e l l ia n d W i l b u r C o l e m a nᶄs 2001).吸收能力的另一种形式是R&D投入,G r i fGf i t h㊁R e d d i n g和R e n e e n(2000)用12个O E C D国家的行业数据所做的研究发现,R&D与人力资本一样在技术吸收能力中有重要作用.(三)对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启示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成功地利用国际技术扩散获得技术进步?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现有研究结果对发展中国家至少有下面几方面的启示:(1)发达国家技术扩散的行为既来自内在利益的驱动,也受外在竞争压力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强竞争机制及提高竞争能力来促使发达国家向其转让新技术,加速技术扩散.(2)人力资本及R&D对国际技术扩散效率的显著影响,从新的角度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对教育及R&D投入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利用国外技术扩散的条件.(3)内外多方面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方式和效率,16«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1期随着环境与条件的变化,如何利用可控因素选择有效的国际技术扩散途径是企业及政府策略的关键.五㊁未来的研究方向虽然有关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扩散研究很多,但国别实证研究结果的差异说明传统理论与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国际技术交易环境的变化,新的问题也有待研究.具体来说,以下三方面的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中值得关注:(1)拓宽国别研究㊁进行国别比较以及对现存的实证研究差异做出理论解释是商品贸易及F D I两种技术扩散机制深入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的关键是理论研究要进一步对不同的技术扩散方式的机理做出恰当描述,比如行业内及行业间的技术扩散机理就是不同的.恰当的机理解释有益于实证研究框架的一致,也可以让实证研究更接近事实.同时,在技术扩散的机理研究中,还应注意国际技术扩散的动因与其影响因素的区别和联系.特别要研究发达国家为保持技术领先,总是不愿意将核心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造成发展中国家难以有效提高技术水平,形成国际间的技术转移障碍.(2)在经济全球化㊁技术更新加速化㊁技术生命周期缩短的条件下,通过国际技术贸易的技术扩散将越来越重要.国际技术贸易的技术扩散理论与实证研究有待完善.(3)国际技术贸易制度环境对技术扩散的影响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多哈回合已将技术转让议题纳入谈判,这意味着技术扩散将受到技术供方与受方以外的第三方因素影响.研究贸易制度安排对技术创造㊁应用㊁转让和扩散带来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参考文献:江小涓等,2004:«全球化中科技资源重组与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力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海闻P 林德特王新奎,2003:«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汤敏茅于轼主编,1989:«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第一集»,商务印书馆.李平,2005:«国际贸易技术扩散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当代亚太»第5期.C o e,D T,H e l p m a n,E ,1995,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DS p i l l oGv e r s ,E u r o p e a nE c o n o m i cR e v i e w39:859-887C o e,D T,H e l p m a n,E ,H o f f m a i s t e r,A ,1997, N o r t h -s o u t hS p i l l o v e r s ,E c o n o m i c J o u r n a l107:134-149 E a t o n,J ,K o r t u m,S ,1996, T r a d ei ni d e a:P a t e n t i n g a n d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nt h eO E C D ,J o u r n a l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s40:251-278K e l l e rW ,2000, D oT r a d eP a t t e r n s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F l o w s A f f e c tP r o d u c t i v i t y G r o w t h? ,W o r l dB a n kE c o n o m i cR eGv i e w14:17-47G o n g,G ,K e l l e r,W ,2003, C o n v e r g e n c ea n dP o l a r i z aGt i o n i nG l o b a l I n c o m eL e v e l s:AR e v i e wo fR e c e n tR e s u l t s o nt h eR o l e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 D i f f u s i o n ,R eGs e a r c hP o l i c y32:1055-1079X uB.,W a n g J.,1999, C a p i t a l G o o d s T r a d ea n d R&D S p i l l o v e r s i n t h eO E C D ,C a n a d i a nJ o u r n a l o fE c o n o m i c s 32:1258-1274.B e r n a r d A.,J e n s e n B.,1999, E x c e p t i o n a lE x p o r t e r P e rGf o r m a n c e:C a u s e,E f f e c t o r B o t h?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s47:1-25.C l e r i d e sS.,L a c hS.,T y b o u t J.,1998 I sL e a r n i n g b y E x p o rGt i n g I m p o r t a n t?M i c r o-d y n a m i cE v i d e n c e f r o m C o l o m b iGa,M e x i c o,a n d M o r o c c o ,Q u a r t e r l y J o u r n a l o fE c o n o mGi c s113:903-948.T e e c eD.J.,1977, T e c h n o l o g y T r a n s f e rb y M u l t i n a t i o n a l F i r m s ,E c o n o m i c J o u r n a l87:242-261.J a e h w aL e e,2002, E s s a y so n T r a d e,F o r e i g n D i r e c tI nGv e s t m e n t 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D i f f u s i o n ,D u k eU n i v e r s i t y, UM IN u m b e r:304157.M e n d i.P e d r o,2001, T h r e eE s s a y so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Go g y T r a n s f e r ,N o r t h w e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UM IN u m b e r:3033536.(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责任编辑:狄雷)26。

动态均衡与经济发展模型

动态均衡与经济发展模型

动态均衡与经济发展模型
动态均衡模型的基本概念是经济系统的均衡状态是通过各个参与者在
市场中进行的买卖行为达成的。

这些参与者可以是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等。

在均衡状态下,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达到动态平衡,即供给与需求数量
相等,并且价格也达到了均衡水平。

在动态均衡模型中,经济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生产、投资、消费、创
新等行为实现的。

这些行为被认为是相互关联的,并且通过时间的推移,
会导致经济系统中的需求和供给发生变化。

为了使经济系统保持动态均衡,参与者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

比如,当市场需求增加时,生产者需要增加产量或者扩大生产规模来满足
需求,从而达到均衡状态。

相反,当市场需求下降时,生产者需要减少产
量或者停产来适应市场的变化。

在动态均衡模型中,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调整税收、
财政支出、货币政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系统的供求关系和经济增长。

政府
的干预可以使经济系统更快地调整到动态均衡状态,加速经济发展。

此外,创新也是动态均衡模型中的重要要素。

创新的引入可以改变市
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创新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新产
品的推出等形式表现,从而为经济系统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综上所述,动态均衡与经济发展模型是一种描述经济系统中资源配置
和经济增长的方法。

该模型通过均衡条件和动态调整机制,描述了经济系
统中不同参与者的行为和结果。

这种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系统的运
行规律,并为政府和企业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

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

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波动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了解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特征对于制定经济政策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本文将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该模型是一种宏观经济模型,能够捕捉经济系统中的各种关联和相互作用。

它通过考虑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和市场机制来描述经济运行的动态演化过程。

在分析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特征时,我们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是外部冲击,包括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变化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调整等。

这些因素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导致经济波动的数量变化。

其次,内部冲击也是影响中国经济波动数量的重要因素。

内部冲击包括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政府政策调整等。

这些因素会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经济的波动。

通过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与外部冲击密切相关。

当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时,中国经济的波动数量也会增加。

其次,内部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政府调整政策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可能引发经济波动的增加。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不仅受外部和内部冲击的影响,还与中国经济结构本身的特点有关。

中国经济的特点是产业结构复杂、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等。

因此,在分析中国经济波动数量时,必须考虑这些特点的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经济波动数量的特征。

外部冲击和内部冲击是影响中国经济波动数量的重要因素,同时需要考虑中国经济结构的特点。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制定经济政策和预测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科研热词 dsge模型 非正规金融部门 金融加速器 货币政策冲击 货币供应量 经济波动 消费偏好冲击 污染流量 污染存量 正规金融部门 新凯恩斯模型 技术冲击 房地产 异质性假设 名义粘性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信贷渠道 信贷 中国经济 不完全市场
推荐指数 3 3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科研热词 预防性储蓄 贫富差距 财产分布 灾难风险 收入分配
推荐指数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货币政策工具 2 货币政策 2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2 dsge模型 2 预测 1 通胀预期 1 通胀目标 1 调控绩效 1 经济波动 1 溢出效应 1 汇率 1 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1 技术扩散 1 宏观经济稳定 1 学习效应 1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1 内生r&d投入 1 中央银行 1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货币政策 6 dsge模型 4 非正规部门 2 福利损失 2 社会福利损失 2 新凯恩斯主义 2 房地产价格波动 2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2 非自愿失业 1 非完全风险共担 1 资产配置 1 自然律产出缺口 1 社会福利 1 目标利率 1 环境规制 1 泰勒规则 1 正规部门 1 效率产出缺口 1 政府转移支付 1 政府消费性支出 1 政府服务性支出 1 政府投资性支出 1 收入冲击 1 居民消费率 1 宏观经济 1 宏观审慎政策 1 失业的持续性 1 城乡二元经济 1 劳动力市场 1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 1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1 动态随机-般均衡模型;环境规制;宏观经济 1 偏好冲击 1 中国经济波动 1 ggl产出缺口 1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领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研究经济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一、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概念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是研究经济体内部多个决策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数学模型。

它的核心思想是,经济体中的各个部门和个体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的决策会对整个经济体产生影响。

通过建立这种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体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应用1. 经济增长研究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在研究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该模型,我们可以探讨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预测各种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投资、技术进步等要素的比例,来分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2. 资源配置与福利分析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还可以用于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福利的分析。

通过模拟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我们可以评估不同政策对福利的影响。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税收政策、贸易政策等来分析其对个体福利的影响,并找到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的最优配置方式。

3. 产业结构调整分析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可以提供一个分析这一过程的框架。

通过模拟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和政策干预手段,我们可以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这种模型,我们可以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体内部各要素的影响,进而根据不同的政策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例如,如果政府希望提高就业率,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降低税收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带动就业。

而如果政府希望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可以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方式、提高教育投资等来实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实际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还需要考虑到众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

2008年度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立项一览表

2008年度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立项一览表

111 1 12008年度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立项一览表重大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1 重大自然灾害统计应急机制研究郝康理四川省统计局2 民生问题统计评价研究孙凤清华大学社会学系3 中国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的统计研究凌亢南京人口学院4 中国统计管理体制机制研究李纲国家统计局研究所5 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应用体系研究张永光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6 公路、水路运输和港口能源消费统计研究孟庆欣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7 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李飞跃贵州省黔东南州政府重点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1 农业税减免和农业补贴对农户行为的影响及政策效应的统计评价钟春平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2 住户调查样本采集及抽样框设计研究王雁南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3 信息化对企业绩效与行为影响的测评方法研究刘敏西安财经学院4 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夏明会广州大学商学院5 人口迁移的统计方法研究王卫重庆市统计局科研所6 中国劳动力流动中的城乡分割统计研究钱雪亚浙江大学7 基于统计的组合评价理论和方法研究李卫东北京交通大学8 政风行风民主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武军定天津市统计局9 我国工业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状况调查与分析-以江苏为例冯缨江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所10 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研究钱海婷西安财经学院11 人口迁移对人口出生率影响的测度杨益民南京财经大学12 煤炭企业节能减排体系研究刘中文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3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的财政支出统计与绩效评李社宁西安财经学院价问题研究14 统计数据管理方法研究胡帆国家统计局计算中心15 企业统计会计核算系统整合研究刘焕峰桂林工学院16 政府统计组织模式改革与统计流程再造史代敏西南财经大学17 农村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效应研究马成文安徽财经大学18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结构式凯恩斯乘数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武康平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 我国煤炭成本统计与计量问题研究刘传哲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0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评价陈正西安财经学院21 统计数据质量的协商智能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樊相宇西安邮电学院22 中国人口、能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门可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理学院统计系23 基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胡西厚滨州医学院24 住户部门非SNA生产核算方法研究徐蔼婷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25 服务业统计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问题研究杨灿厦门大学国民经济与核算研究所26 基于羊群效应的商业银行信贷范式研究邹新月广东商学院27 中国金属期货价格指数编制研究徐国祥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28 社会调查中样本容量的确定耿修林南京大学商学院29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金融产品创新研究张建刚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0 县级统计工作运行机制及其完善徐晓海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3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程度的测度与评价研究曾学文北京师范大学32 中国社会救助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刘凤芹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33 中国经济系统物质流核算与评估王亚菲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34 收入分配统计核算体系研究叶青湖北省统计局35 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潜力与趋势研究王桂芝南京信息工程大学36 服务业核算方法制度研究与实证孙秋碧福州大学37 人口迁移的统计方法研究王桂新复旦大学一般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1 中国能源消费及能源进口需求:能源平衡模型的冯蕾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应用2 中国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李伟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3 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施凤丹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4 信息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江苏为例徐瑾南京审计学院5 苏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崔琳琳盐城工学院6 长三角地区家族企业发展与绩效评价的统计研究吴梦云江苏大学7 百货业服务水平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及实证研究张泳暨南大学8 住户调查样本采集误差与修正方法研究彭现美安徽财经大学9 高新技术产业安全统计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马有才山东科技大学10 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组织沿革研究章国荣国家统计局11 空间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基于投入产出地区间分析框架的实证与对策研究张宝军中央财经大学12 中国金融发展宏微观效应实证研究黄炳艺厦门大学13 基于房地产市场结构的调控体系研究刘树枫西安财经学院14 代际贫困的统计监测陈年红安徽财经大学15 我国政府R&D预算拨款或支出(GBAORD)调查方案研究钟卫中国人民大学16 重点税源监控与评估的统计研究张伦俊南京审计学院17 企业诚信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证研究顾建平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18 国家能源使用安全测度理论与实证研究邹艳芬江西财经大学19 金融开放的统计测度及国际比较研究刘颖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20 辽宁省社会核算矩阵编制研究陈瑾玫辽宁大学21 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质量的测评方法与控制体系研究张杰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2 大学生择业意向的统计分析与对策研究潘晓凤西安财经学院23 非线性经济模型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马薇天津财经大学24 城镇居民住房消费能力的实证分析——以浙江为对象阮可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5 我国能源结构、消费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实证研究高巍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26 能源消费与节能空间的统计研究马立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7 我国农民工受职业病危害等级划分及预警体系研究杨振光鲁东大学28 科研团队R&D绩效统计评价研究何娣江苏大学工商学院29 中国家庭等值尺度研究—以上海为例陆康强复旦大学30 技术扩散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夏万军安徽财经大学31 粮食安全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王广深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2 基于S(森)指数的贫困度量研究洪名勇贵州大学33 汇率变化与纺织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魏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任英华湖南大学统计学院35 我国粮食产量的省级风险区划及其保险定价研究梁来存湘潭大学商学院36 统计数据汇总视角下政府统计体制改革问题研究袁淑清白城市行政学院37 典型地区农民工收入状况的统计研究彭建平徐州师范大学38 自主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监测评价方法及软件系统安文山东工商学院39 企业高新技术创新项目R&D绩效测度与评价研究赵峰山东科技大学40 能源及节能统计问题研究李林梅西安财经学院41 人口迁移的统计方法研究王培勋西安财经学院42 居民“财产性收入”统计的国际比较—方法、现状与启示王志平中共上海市委党校43 信息技术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分析张红历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44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中的货币政策实证研究毛剑峰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45 人口迁移对新疆绿洲的影响分析方敏石河子大学商学院46 全球化视角下我国金融安全评价体系研究杨振宁安徽财经大学47 我国资本外逃规模测算及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计量分析尹伟华安徽财经大学48 Copula的理论及其拟合优度检验研究张孔生安徽财经大学49 “有指导”的电话调查技术—基于数据挖掘的理念马景义中央财经大学统计学院50 新货币政策影响下的中小企业资金缺口统计分析—以珠三角为例胡竹枝华南理工大学51 产业转移的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周文良华南农业大学52 中国海洋的经济贡献度研究伍业锋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53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意愿与选择研究李立清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54 县乡政府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及供给标准研究李燕凌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55 城乡差距程度与趋势研究史修松淮阴工学院56 产业内贸易统计指标研究及中国贸易状况实证喻志军中国人民大学分析57 企业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研究宋永春江苏省盐城工学院58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演化分析与实证研究石岿然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59 统计工作成本问题研究王爱华山东科技大学60 我国投入产出消耗系数预测及修订实证研究耿显民南京航空航天大学61 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贾晓峰南京审计学院62 当前人口态势下劳动力供求预测与公共政策选择卢继宏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63 统计需求与统计供给问题的研究杨殿学西安财经学院统计学院64 进口废五金循环再利用的经济环境效益分析与评价宁自军嘉兴学院65 中国IPO市场效率的统计研究贺炎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66 实施《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影响的统计调查与实证分析韩兆洲暨南大学统计学系67 我国政府统计工作成本问题研究苏永明山东工商学院68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颜卫忠西安财经学院69 我国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公平性的统计研究亢大麟西安财经学院70 区域人口迁移矩阵及其应用研究李新运山东经济学院71 统计工作中成本核算与控制问题研究陈爱玲西安财经学院72 我国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研究刘玉玲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73 天津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中的金融支持与创新李红继天津财经大学74 关于生产率增长内生化问题的研究金剑河北大学75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李林杰河北大学76 基于IT治理的政府统计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研究孙晓琳西安财经学院77 经济时间序列数据结构转折点的诊断研究与应用崔畅上海财经大学统计学系78 房地产价格与货币供应量的波动溢出效应吴江西南财经大学79 我国不动产价格与通货膨胀联系研究黄树青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80 中国民生指数评价体系研究陈钰芬浙江工商大学81 教育数据中的非参数统计推断陈希镇浙江省温州大学数学学院82 中国财政农业投资的结构优化与绩效提高研究韩东林安徽大学83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安徽的统计研究黄永兴安徽工业大学8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效果研究张桂香首都医科大学8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空间统计理论与实证分析闵素芹中国传媒大学86 放权与经济增长:对我国计划单列城市的实证研究史宇鹏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87 电子商务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袁建文广东商学院88 电子商务统计研究曾鸿成都信息工程学院89 非参数计量经济模型中的伪回归问题研究李松臣深圳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90 R&D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王孟欣河北大学91 创新型企业评估研究-以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张琳南京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92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刘凤娥中央财经大学学生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93 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利用调查与研究—以烟台威海地区为例白日荣山东工商学院94 畜牧业抽样调查方法研究及样本估计雷怀英山西财经大学95 城市环境设施产业投资绩效的经济统计评价与改进对策研究张伟济南大学96 收入分配差距的测度与税收政策体系研究刘明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97 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博弈分析和制度改进熊祖辕四川省统计局98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研究路维春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99 四川旅游产业监测方法制度研究郭凡春四川省统计局100 我国财政收入与支出关系实证研究吴诣民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概述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概述

Economics)的Hood & Koopmans曾定义“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是通过经济理论和统
计方法相结合来分析经济数据的经济学分支。”然而,Stanford大学教授Peter & Frank(2003)
认为“今天许多经济学家将计量经济学视为主要与统计问题相关、而与经济问题无关的领
( ) ②在适应性预期( EΔp+1 = f Δp )的假设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
3
天津财经大学 白仲林
下面以宏观经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为例,介绍建立结构计量模型的一般过程。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概述
1、DSGE模型及其建模目的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简称DSGE)模型综合了“动态演 化”、“随机冲击”和“一般均衡分析”三种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动态——经济系统各行为主体在进行决策时,不仅要考虑行为的当期影响,还要考虑行为的 后续影响。即,各行为主体是在对未来预期的前提下,动态地考虑其行为决策的后果。所以, DSGE 模型揭示和描述了经济系统由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的动态调整机制。 随机——在现实经济中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在DSGE 模型中引入了多种外生随机冲击, 并且,DSGE 模型的动态过程是由行为主体的决策和外生随机冲击共同决定的。 一般均衡——DSGE 模型是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考察各行为主体的决策,反映和刻画了经 济系统长期均衡状态的特征。 因此,建立DSGE模型的目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揭示经济系统在稳态水平的特征, 推断实体经济演化的驱动因素, 反映经济系统由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的动态调整机制。 所以,DSGE模型是近30年来在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中非常流行的数理经济模型,同时也是建 立结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一个新视角。 2、DSGE模型的特点 由于 DSGE 模型能够通过对经济主体决策行为的关系进行清晰描述,并可以采用适当的微 观经济加总技术得到经济总量满足的行为方程,以及对经济的长期均衡状态及短期的动态调整过 程进行细致刻画。于是,DSGE模型具有如下的特点: 理论的一致性、模型的整体性、微观与宏观经济分析的完美结合、长期与短期分析的有机整 合等特点。 因此,许多学者在该方面已经做出了重要的研究贡献。特别,DSGE 模型为经济波动研究 和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最优货币、财政政策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 制分析等)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理论界普遍认为DSGE 已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一 (DeJong & Dave,2007),并且其估计方法也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主流数量分析工具,Jesús(2009) 称之为新宏观计量经济学(New Macroeconometrics)。 3、DSGE模型的应用 在过去的20年里DSGE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普遍关注。目前,DSGE 模型正在逐渐成为许多研究机构定量分析的一个基准模型,尤其,很多国家的央行都在发展适合 国情的DSGE 模型。 事实上,DSGE模型始创于Kydland和Prescott(1982),他们基于RBC 理论构建了一个DSGE 模型来分析经济波动,得到技术冲击是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主要原因,但是他们假定市场 是完全竞争的、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的灵活性,这与实际经济环境难以相符,因此受到众多抨击。

宏观审慎分析模型与工具

宏观审慎分析模型与工具

宏观审慎分析模型与工具一、宏观金融冲击对实体经济影响的评估模型(一)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模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方程体系,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假设单个经济体具有理性预期最优行为;二是假定存在稳定的均衡,且模型的风险因素是完全外生的冲击,这些外生的冲击促使经济暂时偏离稳态(steady state),并随着不同个体的最优化行为最终动态收敛于稳态;三是典型DSGE方法不能涵盖非理性、无效率市场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在实体经济向一个新的均衡点调整时,运用DSGE模型可以(1)分析并理解外生性冲击向实体经济的传导。

DSGE模型可解释:宏观变量对累积冲击(aggregate shocks),包括实体冲击(如生产率、外生需求等)或货币冲击的反应;(2)不同经济政策的传导渠道;(3)实际或名义刚性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系统性风险可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表示,实体经济冲击或外生金融冲击可能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并通过经济繁荣时期信贷过度投放和GDP超速增长进行传播和扩散。

工作组将放贷人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金融摩擦(financial frictions)因素纳入模型,从而更好地解决了一些根本性的政策问题,如金融部门冲击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货币政策及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的作用等。

例如,工作组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存在金融摩擦,需要采取积极的降息政策以抵消负面金融冲击的影响。

另一项研究通过运用改进的DSGE模型来评估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并设计最优政策组合。

工作组运用DSGE模型得到的研究结论仅是初步的,有待进一步完善。

首先,这些研究倾向于关注每一次孤立的金融冲击。

不同类型的金融冲击其影响结果和传导机制都有较大差异。

其次,运用DSGE模型进行政策分析时须在简洁性和透明度之间、真实性和完备性之间寻求平衡。

(二)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宏观压力测试模型包含一系列模型与工具,可以评估各种外部冲击情景下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宏观压力测试已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开展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中。

举例说明数学模型的定义和用途

举例说明数学模型的定义和用途

举例说明数学模型的定义和用途一、数学模型的定义数学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或具体问题的抽象和描述,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示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它是通过建立数学关系式、方程或不等式来描述实际问题的数学表达式。

二、数学模型的用途1. 自然科学领域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数学模型常用于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

例如,用微分方程模型来描述物理过程中的连续变化,如弹簧振动、流体流动等。

2. 工程技术领域在工程技术领域,数学模型用于分析和优化工程问题。

例如,用线性规划模型来解决资源配置和生产计划问题,用回归模型来预测和优化产品性能。

3. 经济学领域在经济学领域,数学模型用于研究和预测经济系统的行为和演化。

例如,用供求模型来分析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变化,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宏观经济波动。

4. 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领域,数学模型用于分析和预测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例如,用博弈论模型来研究决策者之间的策略选择和结果,用网络模型来分析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和影响。

5. 生态学领域在生态学领域,数学模型用于研究和预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用捕食者-食饵模型来描述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用种群动力学模型来研究物种种群的变化。

6. 医学领域在医学领域,数学模型用于分析和优化疾病的传播和治疗策略。

例如,用传染病模型来研究疫情的扩散和控制措施,用药物动力学模型来预测药物的剂量和疗效。

7. 金融领域在金融领域,数学模型用于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

例如,用期权定价模型来评估期权的价格和风险,用马科维茨投资组合模型来优化资产配置和风险收益。

8. 计算机科学领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数学模型用于算法设计和性能分析。

例如,用图论模型来表示和解决网络优化和路径规划问题,用随机过程模型来分析和优化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9. 市场营销领域在市场营销领域,数学模型用于预测和优化市场营销策略。

例如,用市场细分模型来识别目标客户群体和制定定位策略,用市场响应模型来评估广告和促销活动的效果。

DSGE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DSGE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近年DSGE模型的研究热点
二、用DSGE模型进行开放经济研究。Obstfeld and Rogoff(1995)开创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模型。Clarida et al.(2001)表明小型开放经济的对数线性表达式与封闭经济 具有完全相同的形式,只是增加了一个贸易条件变量,而 且在模型中贸易条件是内生被决定的。所以开放经济的最 优利率政策回馈规则在形式上与封闭经济也是完全相同的 (系数可能不同),即利率政策是逆风而行的,在相机抉 择情况下,利率对预期国内通胀做出反应,在规则承诺情 况下,利率是盯住国内价格的。 Clarida et al.(2002)使用 两国DSGE研究了货币政策在相机抉择的条件下,两个经 济上依赖的国家进行货币政策协调是否有益。他们发现非 合作纳什均衡解(各国央行视国外经济变量给定,选择利 率政策以极大化本国国民的效用)与封闭经济下最优利率 政策形式相同,是国内自然真实利率和预期本国通胀的线 性函数,只是二者的系数不同;他们发现货币政策合作 (两国央行最大化两国国民的加权效用最大化)对双方都 是有益的,除非消费效用函数是对数的,合作均衡最优利 率政策是均衡真实利率、本国通胀和国外通胀的线性函数。
初步技术问题:卡尔曼滤波计算似 然函数
DSGE模型线性解有如下形式:
xt Fxt 1 et , Eet 0, E (et et ) Q
xt为DSGE模型的n×1维变量的向量,这些变量可能是可观察 的也可能是不可观察的。首先假定参数矩阵F,Q已知。通常 xt可以映射到可观测变量Xt,这里Xt是m×1维变量的向量,即
预测误差方差分解
因此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
由此冲击1的方差贡献为
方差的贡献为
即为1期向前预测误差方差分解。
预测误差方差分解

技术创新效率的内生性与随机变动效应研究——要素投入中知识资本

技术创新效率的内生性与随机变动效应研究——要素投入中知识资本

、高发展质量与效益 决
$
本文的主要思路和研究机制是,把技术创新效率作为随机变量纳入拓展的知识生产函数中,运
用马尔可夫链模型观察分析 生性变动特征,研究
和知识 在这种随机变动中的
化影响及其深层次根源。研究的创新点是聚
新效率内生性特征、随机变 应以及知识资

投入的
作用。
新效率受 识
、要素融合、利用、知识
出 、知识生产的规模报酬和空
出问题。上文献解释和分析了知识生产
,但没有把技
术创新效率纳入知识生产函数中,将技术创新效率与知识生产函数结合起来,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观
察研究技术创新效率的随机变动趋势。
(二) 技术创新效率随机变动及影响因素
应用先进技术并不一定带来要素集约利用,其效率变化具有随机性特征(Davis and
创新效率变动趋势的差异化影响与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知识资本投入中技术创新效率具有内生性
且随机变动效应明显,知识积累对技术进步产生负向冲击效应,加剧技术创新效率不确定性变化和随
机波动;人力资本投入能够缓和阶段性技术进步对技术创新效率的负面冲击,使技术创新效率随机变
动趋向平缓;知识资本投入比人力资本投入为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 ,技术创新效率
与外溢等影响,存在着
变动趋势和随 波动特征。不同产业、不同 商以及 进 同
阶段上,知识资本向物质要素渗透与融合,具有异质性特征。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对比分析延续利用知识资本投入和没有知识资本投入两种情形下技术创新效率的随机变动特征,解
释知识 与
投入对技术创新效率随机变动的 化影响,分析内在原因、 形成以及
内部生产的“黑箱”(Syverson,2011),将技术创新效率研究从外部宏观因素转向内在行为选择,关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所谓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顾名思义就是指该模型具有三大特征。

“动态”指经济个体考虑的是跨期最优选择(Intertemporal Optimal Choice)。

因此,模型得以探讨经济体系中各变量如何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动态性质。

“随机”则指经济体系受到各种不同的外生随机冲击所影响。

举例来说,可能的冲击有:技术性冲击(Technology Shock)、货币政策冲击(Monetary Shock)或是偏好冲击(Preference Shock)等。

“一般均衡”意指宏观经济体系中,消费者、厂商、政府与中央银行等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在根据其偏好及对未来的预期下,所作出最优选择的总和。

灰色预测模型可针对数量非常少(比如仅4个),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较低的数据序列进行有效预测,其利用微分方程来充分挖掘数据的本质,建模所需信息少,精度较高,运算简便,易于检验,也不用考虑分布规律或变化趋势等。

但灰色预测模型一般只适用于短期预测,只适合指数增长的预测,比如人口数量,航班数量,用水量预测,工业产值预测等。

灰色预测模型有很多,其中GM(1,1)模型使用最为广泛。

灰色关联预测分析GM(1,1)通常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级比值检验此步骤目的在于数据序列是否有着适合的规律性,是否可得到满意的模型等,该步骤仅为初步检验,意义相对较小。

(2)后验差比检验在进行模型构建后,会得到后验差比C值,该值为残差方差/ 数据方差;其用于衡量模型的拟合精度情况,C值越小越好,一般小于0.65即可。

(3)模型拟合和预测进行模型构建后得到模型拟合值,以及最近12期的预测值。

(4)模型残差检验模型残差检验为事后检验法。

主要查看相对误差值和级比偏差值。

相对误差值=预测拟合值与残差值的差值绝对值/ 原始值。

相对误差值越小越好,一般情况下小于20%即说明拟合良好。

级比偏差值也用于衡量拟合情况和实际情况的偏差,一般该值小于0.2即可。

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

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

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频繁的波动。

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国际贸易摩擦等外部冲击下,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变得更加显著。

本文将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中国经济波动的特点与原因。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般来说,他们使用了不同的经济模型和统计方法,以探究波动的成因和特点。

然而,这些研究往往只关注某一方面,缺乏整体性的分析。

因此,本文选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综合考虑经济的各个方面,以全面分析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

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原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是一种综合各种经济因素的宏观经济模型。

它考虑了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投资、消费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同时还考虑了外部冲击因素的影响。

模型中的各项参数都是随机的,这使得模型能够描述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现象。

四、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分析1. 宏观因素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受多种宏观因素的影响。

首先,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波动的数量有重要影响。

其次,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控也是重要因素,尤其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波动的数量具有显著影响。

最后,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也有重要影响。

2. 微观因素微观因素是宏观波动的基础,对波动的数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其中,投资规模、消费水平、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

特别是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情况下,经济波动的数量更加明显。

3. 外部冲击因素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受到外部冲击因素的影响。

例如,全球经济危机、国际贸易摩擦、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都会导致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上升。

这些外部冲击因素在全球化与经济互联的时代中具有更为显著的影响。

五、中国经济波动与模型的拟合度分析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拟合中国经济波动的数量。

技术扩散、内生技术转化与中国经济波动——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技术扩散、内生技术转化与中国经济波动——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作者: 徐舒[1];左萌[2];姜凌[1]
作者机构: [1]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
出版物刊名: 管理世界
页码: 22-3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技术扩散;内生R&D投入;经济波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摘要:本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的理论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内生R&D投入与技术转化模型,以研究技术扩散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基于我国1989-2008年的年度数据对模型进行的校准与数值模拟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现实经济波动,能解释现实数据中83.3%的经济波动。

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结果显示,技术扩散冲击通过企业R&D投入的内生技术转化,在模型中能解释29.32%的相对经济波动。

同时,相对于中性技术冲击而言,技术扩散冲击在长期中使产出和技术存量处在更高的均衡水平上。

上述证据表明,技术扩散和R &D投入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迂回生产理论——一个多部门模型描述

迂回生产理论——一个多部门模型描述

迂回生产理论——一个多部门模型描述庞嘉伟;刘春燕【摘要】本文通过一个多部门模型,构建了一个庞巴维克迂回生产理论研究框架.在本文模型中,有一个最终产品和多个中间产品,这些产品以迂回的方式生产,并且都可以作为资本品积累.在这一框架下,我们得出了修正的“黄金法则”.最后,文章通过CRRA效用函数和Cobb-Douglas生产函数进一步阐释了模型的性质并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0)001【总页数】7页(P70-76)【关键词】迂回生产;多部门模型;修正的“黄金法则”【作者】庞嘉伟;刘春燕【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100871;北京洛斯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119世纪末,奥地利经济学家欧根·冯·庞巴维克提出了著名的“迂回生产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庞巴维克认为社会生产以如下方式进行:首先生产资本品或生产资料,再利用这些生产资料生产最终消费品。

他认为,任何产业的生产过程决定于消费者的需求,即消费者对最终产品偏好,而不是供给方的偏好。

而且,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渐提高,社会分工逐渐细化,资本品的种类会逐渐增多,同时,生产最终消费产品的产业链条会逐渐拉长,生产效率会逐渐提高。

庞巴维克的这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部门研究框架,即一些部门生产中间产品,一些部门生产最终消费品,而且有一些中间产品是可以作为资本品进行积累的。

已有的产业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文献中,有很多讨论了多部门模型。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Dixit和Stiglitz通过一个多部门模型讨论了产品多样化与垄断竞争问题[1];Melitz建立了一个拥有异质厂商的市场,来讨论产业内的再分配问题和生产率问题[2]; Hsieh和Klenow则通过建立不同产业的多部门模型刻画了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3]。

在宏观经济理论中,Romer建立了一个多部门模型,讨论了技术外部性是如何引起内生增长的[4]; Matsuyama讨论了一个强调农业生产率在增长中贡献的两部门模型[5]; Aghion和Howitt通过一个多部门模型以解释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理论(creative destruction)[6]; Echevarria通过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验证了部门构成和增长之间的联系[7]; Kongsamut,Rebelo和Xie讨论了一个具有结构变迁并且符合劳动再分配的多部门模型[8]; Acemoglu和Guerrieri通过一个两部门模型,讨论了资本深化和部门间的非平衡增长问题[9];邵帅和杨莉莉通过一个产品水平创新的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对自然资源开发活动如何影响区域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理论阐释[10];徐舒等则通过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内生投入与技术转化模型,研究了技术扩散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11]。

RBC模型1

RBC模型1

max E bt [Ct(1 Lt )]1
t0
1
s.t.At Kt1 (Lt Xt ) Ct Kt1 (1 )Kt
qt Qt / Xt ,Q Y , K ,C
战后美国年度技 术进步率1.6%,季 度为0.4%;
折旧率10%,季度 2.5%;
出乎意料的成功校验
Prescott,1986:“理论的与实际的时间序 列很匹配,虽然远非完美”。
Plosser (1989)总结对基本模型的模拟: “没有政府,没有任何市场失灵,没有调 整成本,有理性预期,如此简单的模型能 够这样好地模拟现实的实际经历。这一整 体思想是极为令人惊奇的。”
对RBC理论的好评
Y/L
0.75/1.020.54/0.56 0.76/0.74 0.98/0.55
小时实际工资W 0.75/0.680.54/0.38 0.76/0.66 0.98/0.12
实际利率R
0.05/0.3 0.04/0.16 0.71/0.6 0.95/-0.3
全要素生产率A 0.94/0.980.68/0.54 0.72/0.74 1/0.78
技术冲击解释波动的75%(Prescott,1986); 70%(Kydland & Prescott, 1991) 。
1,b 0.984, 3.48, 1, 1.004,
King & Rebelo,19990,.采667用,的 0模.02型5,与 参0.数979, 0.0072
2应了解经济主体对政策变化的实际反应给出描述经济体系真实情况的基本方程基于经济主体的基本效用函数和生产函数来建模
Real Business Cycles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创新经济学_东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创新经济学_东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创新经济学_东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经济周期包括的阶段有繁荣、衰退、萧条、()。

答案:复苏2.古典经济周期与增长型经济周期的区别在于度量方式。

答案:正确3.企业家精神的创新性仅仅表现在产品和技术上。

答案:错误4.从电子二极管到真空三极管的创新属于“技术经济模式”的变革。

答案:错误5.经济周期中,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程是衰退阶段。

答案:正确6.技术扩散的()阶段把研究得到的知识、技术、原理转化为市场上可消费的产品或服务。

答案:商业化7.传统经济中,价值由企业单方面创造;网络经济下,用户和企业是信息对称的,共同创造价值。

答案:正确8.()是指产业间功能互补与延伸,促进产业融合。

答案:产业交叉9.形成产学研合作技术扩散体系是技术扩散的新特点之一。

答案:正确10.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研发成果到商业化的实现过程。

答案:正确11.专利使新技术的发明者可以独享性和排他性的享有专利。

答案:正确12.()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答案:诚信13.企业家精神的来源包括经历和经验、()。

答案:性格和个性特征14.新经济下,市场配置社会资源,市场是商品或服务创新系统,所以要求企业家具有市场导向创新的能力。

答案:正确15.新经济下,社会资源的供求总是处于不断变化。

答案:正确16.()是沿产业链各个企业间价值关联, 构建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用户和供应商、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创新网络, 实现自主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答案:产业创新系统17.区域创新系统内的功能要素包括企业、大学和研究院所等。

答案:错误18.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稳定性和层次性等特征。

答案:正确19.()是指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共同参与服务创新过程。

答案:价值共创20.()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率围绕某一长期向上趋势不断变化的过程。

答案:增长型经济周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ρ
的债券总额, Rt-1=1+rt-1 为 t-1 期债券的毛利息率。在 t (2)
外, 资本存量可以作为厂商规模的测度, 规模越大,
(二) 最终产品生产部门
(7)
最终产品生产厂商的生产函数服从 C-D 形式: 1-α 1α (3) Y t = A t K t S tγ L t γ
技术水平, Kt 表示厂商的资本存量, S t 表示厂商的技
生产投入中的份额, γ∈ (0,1) 为技术存量在非资本投 入中的份额。在生产函数中, 本文引入了技术存量 的生产和管理经验, 以及积累或购买的生产技术, 其 直接作用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平 A t 的变化服从如下 AR (1) 过程:
ln A t + 1 = ϕ ln A t + ε A
的概念, 它可以理解为厂商在过往生产过程中获得
获得回报 WtHt, 其中W t 为劳动报酬率; 同时获得最终 产品生产商支付的利润 Πt; 此外, 家庭还获取 t-1 期 末持有债券的利息收入 Rt-1Bt-1, 其中 Bt-1 为 t-1 期购买 期, 家庭购买价值为 Ct 的最终产品和价值为 B t 的债 券。因此, 家庭的预算约束为:
Ct + Bt = Wt Ht + Rt - 1 Bt - 1 + Πt
内在联系和波动趋势, 能解释 83.3%的现实产出波动; 释模型中 29.32% 的相对经济波动; (3) 技术扩散冲击 中相对于中性技术冲击处在更高的均衡水平上。
究表明: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的确主要来自技
通过 R&D 投入的放大作用, 使产出和技术存量在长期 需要指出的是, 我国学者利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模型研究我国经济增长波动的文献还相对有限。已 有文献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投资专有技术 变 迁 对 我 国 经 济 增 长 波 动 的 影 响(陈 师 、 赵磊, 2009) ; 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的比较分析 (李浩、 胡永 刚、 马知遥, 2007) ; 供给和需求视角的经济波动研究 响 (卜永祥、 靳炎, 2002; 许伟、 陈斌开, 2009) 。但是, 上述文献都没有在模型中考虑到 R&D 投入这一重要 因素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
技术冲击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对 20 世纪 70 年代到 90 年代间 OECD 国家经济增长放缓, 以及对亚洲新兴工 业化国家和地区 (如韩国、 新加坡、 中国香港、 中国台 湾等) 在 20 世纪最后 30 年经历的经济飞速增长的研 术的自主创新, 但由于技术创新的成本较高, 发展中 国家通过自身研发实现技术进步存在困难。因此, 发展中国家主要通过国际技术扩散, 模仿发达国家 的先进技术和各种形式的技术扩散来实现技术的提 升 (Caselli and Coleman, 2006) 。也就是说, 发展中国 经济增长这一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也 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是: 即使技术扩散机制在不同发 展中国家是一致的, 但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取决于 特定国家对技术的吸收和利用能力。现有文献认 为, 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吸收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人 力资本水平、 R&D 投入等, 这些因素被称为 “门槛” 因 素, 意即只有当这些因素高于某个最低的门槛值时, 扩散的技术才会被有效地吸收利用 (Borensztein, Gre⁃ goior and Lee, 2002) 。 虽然已有文献对影响技术扩散因素的讨论比较 家的技术冲击, 主要来自技术扩散。对技术扩散与
值为 0、 标准差为 σΘ 的正态随机冲击。进一步地, 本 关性, 二者服从联合正态分布: 2 æ æ σA τσ A σΘ ö ö æ εA ö 0,ç ç ÷ ~N ç ç ÷ 2 ÷÷ ε σΘ è Θø øø è è τσ A σΘ
(1) - 23 -
技术扩散、 内生技术转化与中国经济波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ξ >0 为常数, 表示家庭在消费和闲暇间进行权衡的相
对权重, ψ为家庭的 Frisch 劳动供给弹性②。 其中, β∈ (0,1) 为代表性家庭的主观折现因子, 在每个时期 t, 家庭为最终产品生产商提供劳动, 衡量了厂商可接触到的外生技术存量, 而转化率 λ t 则 是厂商主观选择的结果。一般而言, 成功转化概率 λ t 取决于厂商的 R&D 投入 RD t 、 厂商现有的技术存量水 平S t 和资本存量 K t ; 直观上, 厂商只有进行 R&D 投入 才能将潜在技术转化为可使用技术, 因此 R&D 投入
二、 理论模型
假设经济中存在两个部门: 家庭部门和最终产品 生产部门 ① , 最终产品生产商向家庭出售产品, 家庭 向最终产品生产商提供劳动。两个部门的行为决策 如下。 (一) 家庭部门 在每一个时期, 经济中的代表性家庭选择消费C t 和劳动供给 H t 以最大化其未来效用的折现值U 0:
1+1 ψ ì∞ é ùü Ht ï tê úï max U 0 = E 0 í∑ β êln C t - ξ C t, H t 1 + 1 ψúý ït = 0 ï ë ûþ î
Y t 为最终产品的总产出, 其中, At 为外生的中性
(
)
入的研发效率。 生的扩散过程: Zt + 1 = Θt Zt
其中, λ∈ (0,1) 为常数, ρ∈ (0,1) 为厂商 R&D 投 潜在技术水平 Z t 是技术扩散的结果 ③ , 且服从外 (8)
L t 为劳动投入, 术存量, α∈ (0,1) 为资本在最终产品
全面, 但是这些文献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将 “门槛” 因 素作为外生变量引入模型, 考察其对技术扩散和经 济增长波动的影响。笔者认为, 大部分 “门槛” 因素 ——如 R&D 投入、 人力资本水平等——都是内生的, 是一国自主选择 (或者说是模型均衡) 的结果。例 如, 一个国家可以在技术扩散过程中根据成本收益 选择 R&D 投入的规模, 从而影响技术扩散速度以及 经济增长速度。就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 引进国外 先进技术和设备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促进厂商技术 革新, 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途 径。这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同绝大多数发展 升的重要来源; (2) 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本身既是 R&D 中国家一样, 来自国外的技术扩散是我国生产技术提
(陈昆亭、 龚六堂、 邹恒甫, 2004) ; 以及金融信贷的影
文章其他部分的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建立一个包 含技术扩散的两部门 DSGE 模型, 并定义模型的均 衡; 第三部分阐述模型的求解方法, 包括求解各变量 的稳态值和模型的对数线性化; 第四部分详细讨论 模型参数的校准方法; 第五部分对数值模拟结果进 行分析和评价; 第六部分总结全文, 并做简要评述。
者对经济波动的相关研究总体上可分成两个方面: (1) 对经济周期波动本身的测度、 计算以及计 量经济学角度的刻画。梁琪、 滕建州 (2007) 采用随机游走滤波方法全面考察了我国 13 个宏观经 济变量的波动性、 共动性和因果关系, 表明我国的经济周期在改革开放后呈现出更明显的一般性 周期特征; 杜婷 (2007) 同时使用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法总结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主要经济变 量的 10 个典型化事实; 陈乐一 (2007) 回顾了我国 1949 年以来 12 次经济波动, 认为投资波动是经 济周期波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陈浪南、 刘宏伟则利用 Markov 区制转换模型研究刻画了我国经济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对策研究” (08BJL045)阶段性研究成果; 并得到 西南财经大学 “211 工程” 重点学科项目 “当代世界经济与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的资助。
- 22 -
《管理世界》(月刊) 2011 年第 3 期
济波动。虽然在长期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 但技术进步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动力 (Romer, 1986, 1990; Lucas, 1988) , 这是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 下称 RBC 模型) 中得以体现。在 RBC 模型中, 不同形 式的技术冲击是产生经济周期波动的唯一来源。 认识, 也在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Real Business Cycle, 投入的一部分, 又需要通过额外的研发投入才能吸收 利用, 因此 R&D 投入是影响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 基于上述原因, 本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越多, 成功转化概率越大; 同时, 现有技术水平越高, 单位 R&D 投入的产出越高, 即成功转化概率越高; 此 在既定成功转化概率下所需要的 R&D 投入越多。这 样, 可以将 NT t 的生产函数表示为如下形式:
S ö æ NT t = λ t Z t = λç RD t ⋅ t ÷ Z t Kt ø è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简 称
DSGE) 的框架下引入了技术扩散和内生 R&D 投入与
技术转化, 以研究技术扩散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 响。在参数校准(Calibration) 的基础上进行的数值 模拟结果表明: (1) 该模型能很好地反映现实数据的 (2) 技术扩散冲击在内生 R&D 投入决策行为下, 能解
一、 引言与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波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态势的重要指标和预测未来经济走向的风向标, 因此一直是理论界和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虽然世界经济总体而言表现为向上的走势, 但 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也十分明显。以我国为例, 如下文图 1 所示, 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 年均实际 GDP 增长率达到 9.19%, 但其波动程度 (标准差) 也高达 4.07%。 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其传导机制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我国学
周期波动额非对称性和持续性。 (2) 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的探究和分析。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 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货币信贷领域的政策传导 (卜永祥、 2009) 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上。龚敏和李文缚 (2007) 则从 AD-AS 模型出发, 从总供给和总需 靳炎, 2002; 刘涛, 2005; 许伟、 陈斌开, 2009) , 以及外部经济因素 (王义中、 金雪军, 2009; 孙工声, 求冲击的视角对我国经济波动进行了分析, 认为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因素正从需求转向供 给。唐志军、 徐会军和巴曙松 (2010) 则认为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对我国经济波动有明显的影响。 陈彦斌和唐诗磊 (2009) 从市场信心角度出发, 发现消费者信心不影响经济波动, 但企业家信心则 对经济波动有重要影响。 上述研究虽然较为全面, 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内在联系。由于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 在长期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短期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