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理论精选

合集下载

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许渊冲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许渊冲的理论对诗歌翻译启示较大,这种“理论”源于许渊冲的先驱
方法,主要强调译者在译者进行审美整合的过程中,将译词的细节“现
代化”表现。

许渊冲曾经称,“翻译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双方
文本的细节相连,使双方融为一体”。

因此,许渊冲所提出的“连结”思想,即译者不仅要精准可靠地将原文内容、内容和语言传达给读者,
还要保持两个语言之间的连结,只有这样,诗歌译文才能更好地向读
者传达出它的审美功能,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审美气质。

除此之外,许渊冲的理论还启发了许多诗歌翻译的技巧,例如采用“押
韵法”和“保留形式”等原则,以此更加真实地表达诗歌的审美功能。


渊冲也提到:“在张力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有敏锐足够的感觉,以此
体现诗歌的节奏与韵脚,尽量以原语文本的读音以及结构重现元语文
本的诗歌审美。

”这一理论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除了从字面意义上去准确传达原译文本,还要注重保持原诗歌的音乐
节奏及审美风格。

最后,许渊冲最重要的理论精神,就是强调译者不仅要将原文意义表
达准确,还要努力将诗歌审美以创新的方式传达。

他强调,翻译者应
该在表达中尊重原诗歌作者的创作意图,保持原件格调,尽量使译文
风格尽可能地近于原文,这样可以保持诗歌的审美质感,使得诗歌的
审美启发,能够正确地传达给读者。

总之,许渊冲对于诗歌翻译的理
论为诗歌翻译者提供了一条参考线,它们可以在原文与译文之间建立
有效的审美关联,避免“模仿式”文本创作和随意翻译,从而实现最终的文化传播目标。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

中国近百年诗歌翻译理论综述我国的诗歌翻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越人歌》,汉代刘向的《说苑》记录了这首我国最早的译诗。

后来,进入北魏及唐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活动也大量兴起,构成了我国古代丰富的经文、韵文翻译实践。

我国古代虽然诗歌翻译实践颇丰,也了很多翻译策略与经验,但并未形成系统的诗歌翻译理论。

近代以来,为引进西方诗作,推广我国诗歌艺术作品,许多译家学者开始了对诗歌翻译理论的探索。

总体来看,我国诗歌翻译脱胎于文学翻译,且两者的发展进程基本一致。

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以来的诗歌翻译理论进行梳理概括,分三个阶段分别介绍该时期诗歌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译与意译之争1919年爆发的新文化运动使得西方的思想和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中国,诗歌翻译作品激增,引发了各学者对诗歌翻译的思考与辩论。

这一时期,由于诗歌翻译理论基础的缺乏,针对诗歌翻译的讨论大多局限于直译与意译之争。

“直译”一词,因为鲁迅的大力提倡而得到了人们的拥护,也因为他“宁信而不顺”的理论,而遭到人们的误解和反对。

其实,鲁迅的所谓“直译”并非“死译”,不是死板地对照原文进行逐字翻译,原文多少字,译文也多少字。

1/ 5“直译”强调的是“信”,也即是对原文的忠实,是针对当时为迎合中国读者文化背景而在译文中歪曲原文的“乱译”怪象所提出来的。

正如鲁迅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一文中,就其“宁信而不顺”理论解释道:“自然,这所谓‘不顺’,决不是说‘跪下’要译为‘跪在膝之上’……乃是说,不妨不象吃茶淘饭一样几口可以咽完,却必须费牙来嚼一嚼。

这里就来了一个問题:为什么不完全中国化,给读者省些力气呢?……我的答案是:这也是译本。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意译则以传达原文本意本意及思想为宗旨,不受原文形式上的束缚,认为应给予译者适当的自由。

茅盾在其《译诗的一些意见》中明确提出意译一词:“我也赞成意译——对于死译而言的意译,不是任意删改原文,以意译之的意译;换句话说,就是主要在保留原作神韵的译法。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应用一、许渊冲的译作许渊冲在译作方面,除了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的汉译英《不朽之歌》外,还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和《西厢记》等英译,其中英译《楚辞》及《西厢记》分别被誉为“英美文学的高峰”,“可与莎士比亚的杰作媲美”;汉译法则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选》等;外译汉则有世界文学名著十种:〔英〕德莱顿《一切为了爱情》、司各特《昆廷-杜沃德》,〔法〕《雨果戏剧选》、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世之初》、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水上》、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和《哥拉-布勒尼翁》,〔美〕亨利-泰勒《飞马腾空》。

二、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翻英法、译唐宋,实践经验丰富。

“译者,尤其是优秀的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大多有自己信奉的翻译原则,并且还有其独特的追求目标。

”(谢天振,2003:69)许渊冲在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构建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他先后在学术期刊发表翻译类文章百余篇,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文学(尤其是诗词)翻译理论:“在我看来,‘信、达、雅’三字经可以理解为‘信、达、优’。

‘优’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用富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词语,换句话说,‘优’就是‘美’。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 这就是我积六十年文学翻译的经验(用中、英、法文出版了五十多本文学作品,把两千多首诗词译成英、法韵文)总结出来的理论。

”(许渊冲,2003)1、“三美”论“三美”之说,是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提出来的。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其次,从形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形式和 结构。例如,在翻译杜甫的《登高》时,他采用了英文中的对仗形式,使得译诗 在视觉上与原诗保持了对等和对称,从而保留了原诗的视觉美感。
最后,从意美的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唐诗时非常注重保留原诗的意象和 意境。例如,在翻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中的意象 和意境,使得译诗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原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佳作,被誉为“唐诗之冠冕”。此诗以登 临黄鹤楼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出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在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这首诗的“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准确传达了原 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如“白云千载空悠悠”、“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在译文中, 我们能够看到许渊冲对原诗的深入理解和对英语表达的精细打磨。他用词精准, 使得英译本在传达原诗意蕴的同时,又具有了英语诗歌的韵味。
以《登鹳雀楼》为例: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许渊冲译文:“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seldom see so far as a thousand miles; You must climb upstairs higher and higher.”
从“三美论”探析许渊冲的经典唐 诗译作
01 一、音美
03 三、意美
目录
02 二、形美 04 参考内容
许渊冲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生涯长达六十余年,为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翻译理论 “三美论”主张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方面尽可能传达原诗的魅力。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从“三美论”的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经典唐诗译作。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

许渊冲的“十字”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主要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当中。

“美”,指三美论和再创美论或三美补论。

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三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

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音美其次,形美最后。

在提出把三美论作为诗词翻译的本体论之后,许渊冲进一步指出:推而广之,文学翻译就是把原文的美转化为译文的美,把一国之美转化为全球之美。

换言之,文学翻译就是美的再创造。

如果三美论是诗词翻译的本体论,再创美论则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即三美补论。

“化”,指三化论和化学论。

三化指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

所谓深化,包括特殊化、具体化、加词、一分为二等类译法;所谓浅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减词、合二为一等类译法;所谓等化包括灵活对等、词性转换、正说、反说、主动、被动等类译法。

如果译文内容比原文内容更深刻了,那就是深化;而浅化正好相反,指把深奥难懂的原文化为浅显易懂的译文。

总之,所谓等化,指形似的译文;所谓浅化,指意似的译文;所谓深化,指神似的译文。

浅化就是避短,深化却是扬长,等化也可以说是半扬长半避短。

在钱钟书的“化境说”、许渊冲本人的“三化论”的基础之上,许渊冲提出“译学是化学”的翻译命题,这就是许渊冲的“化学论”:文学翻译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另一个国家的美、甚至是全球美的“化学”。

“之”,指三之论。

三之指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

知之是翻译的基本或最低目的,好之是翻译的较高目的,而乐之则是翻译的最高目的。

其中的“乐之”,包括读者的乐之和译者的乐之。

要使读者乐之,译者必须首先乐之,这是翻译的成败关键。

“艺术”,指翻译艺术论。

文学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不仅文学翻译是艺术,文学翻译理论也是艺术。

因为:科学研究的是“真”,艺术研究的是“美”。

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

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

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这篇文章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许渊冲先生的文学诗歌翻译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翻译界的泰斗,其翻译理论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翻译学界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他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关于文学诗歌翻译的独特见解和实践经验,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和翻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出发,分析其在文学诗歌翻译中的核心思想和方法。

我们将深入探讨他对于“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的阐述和应用,以及他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美学目标。

我们还将关注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语言转换和审美传达等问题,从而揭示其翻译理论的实际操作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对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翻译学界的同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也为推动中国文学和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许渊冲,中国著名的翻译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其文学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集中在“三美论”和“三化论”上。

他主张翻译文学作品时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三重境界,力求在传达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许渊冲认为,好的翻译不仅要有“信”,即忠实原文,更要有“达”和“雅”,即表达流畅、优美,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三化论”则是许渊冲提出的翻译方法,包括“深化”“等化”和“浅化”。

深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深层含义进行挖掘和提炼,使译文更加深入人心;等化则强调译文与原文在表达上应尽可能对等,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浅化则是指在保证原文意义不变的前提下,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广大读者理解。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不仅注重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也强调翻译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他的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为中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

诗歌翻译理论精选

诗歌翻译理论精选

诗歌翻译理论精选诗人和本民族的语言结合得最紧密,诗人帮助本民族完善它的语言,使之更准确,更淳美。

诗人比小说家对本民族语言建设的贡献更大一些,但诗人却不能使自己像小说家一样流通出去,因为诗歌属于感觉和情绪,对语言的依赖感极强,语言在转述的过程中,必然丧失掉它的部分微妙和韵味,而这些却关系着诗歌是否成立的根本。

艾略特既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又是一位具有高度素质的文学批评家,他在《诗的社会性》一文中写道:“诗不同于其他艺术,它对于和诗人同族以及使用相同语言的人们具有一种价值,而对其他种族的人们则没有这一价值。

”艾略特在表述上也许有些极端,但却道出了诗歌的实质。

艾略特还举例说明道:“散文作品也确实具有只存在于原先语言中而一经翻译便会失去的意义;但我们都感觉得到,读一部翻译小说要比读一首译诗损失小得多;而读翻译过来的某种科学著作,也许实际上就没有损失。

”艾略特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对于叙事性和那些具有扎实内容的文体,是可以转述而不至于损害原意的,但诗歌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属于民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拒绝翻译。

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因为诗歌对翻译的拒绝性而冷落了诗人。

翻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纪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996年瑞典文学院把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

为什么在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身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判断力如此坚决?让我们看一看颁奖词中的一段:“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是完美的言语客体,是精雕细刻的思想形象。

”我们注意到里面的一个关键词:“思想形象”。

“思想形象”是希姆博尔斯卡作为诗人受到诺贝尔文学奖肯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看重希姆博尔斯卡,因为她是一个思想和诗意二者结合得非常好的诗人。

在《任何情况》一诗中,希姆博尔斯卡写道:“你得救因为你是第一个,/你得救因为你是最后一个,/因为你是独自一人,/因为那里有许多人,/因为向左,因为向右,/下雨,因为有阴影,/因为天气好,阳光普照。

文学翻译之诗歌翻译

文学翻译之诗歌翻译

(2)三行体(tercet)
A. Tennyson: The Eagle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the lonely lands, Ring’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Is hung with bloom along the bough, a
And stands about the woodland ride b
Wearing white for Eastertide
b
Now of my threescore years and ten, c
Twenty will not come again,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tain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丁尼生:《雄鹰》 他用弯曲的利爪抓住危岩, 靠近太阳的地方一片寂静, 他傲立着,与苍茫的世界齐鸣。 波涛汹涌的大海在他足下蠕动, 他从悬崖峭壁上举目巡风, 然后犹如一道闪电向下俯冲。 ——陈才宇译
1. 押韵 2. 节奏
(一)押韵
汉语中的绝句诗的押韵是在每一首诗的第一、 二和第四句的末一字,用同一个韵目的字做 韵脚;但第一句的末一字可以用邻韵,也可 以不押韵。而第二、第四两句末一字,要同 属一个韵并且同是平声的字做韵脚。说绝句 第一句可不用韵也只是就五言绝句而言;但 七言绝句的第一句以用韵的为多,因为用了 韵可以增加美感。此外,一首诗用于韵脚的 字不能重复。下面分别以第一句不用韵和第 一句押韵的五言绝句为例,并各配以一种英 译。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

论诗歌翻译方法与教学6篇第1篇示例:诗歌翻译是一门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创造力的艺术。

在翻译过程中,诗人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意境和美感,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语法和文化特点,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能够传达作者最初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诗歌翻译方法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翻译方法1. 精细阅读原作:在开始翻译之前,诗人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的阅读,并理解诗歌中隐藏的意象、象征和情感。

只有真正理解了原作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为另一种语言。

2. 保持节奏和韵律: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其独特之处,译者需要尽力保持原作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来尽量保持原作的节奏感,让诗歌在翻译后依然具有音乐般的美感。

3. 注重词语选择:诗歌中的每个词语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译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后的诗歌与原作保持一致的情感和意义。

4. 注重语法和结构:诗歌的语法和结构对于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义至关重要,译者需要注意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结构特点,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

5. 保持忠实于原作:尽管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些许偏差,但译者仍需尽可能保持忠实于原作的情感和意义。

只有在保持忠实的前提下,诗歌翻译才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魅力。

1. 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首先要注重理论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通过学习翻译理论,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诗歌翻译的难点和特点,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实践训练:除了理论学习,诗歌翻译教学还需要注重实践训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通过不断地实践,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诗歌翻译的能力,掌握诗歌翻译的技巧。

3. 诗歌赏析:在诗歌翻译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进行翻译练习外,还应该进行诗歌赏析。

通过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

4. 合作交流:诗歌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学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

翻译理论——古诗词翻译共30页文档

翻译理论——古诗词翻译共30页文档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翻译理论——古诗词翻译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诗歌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诗歌翻译

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诗歌翻译翻译目的论从人类行为理论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翻译活动,认为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意图性,是一种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人类交际活动。

以澳大利亚格兰·菲利普斯的诗歌译作为例,试析翻译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及其翻译策略,探讨翻译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标签:翻译目的论;诗歌翻译;翻译原则;翻译策略引言诗歌是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块瑰宝,对于诗歌的功用,孔子曾经在《论语·阳货》讲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诗歌可以激发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怨刺不评。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

然而对于译者来说,如何跨越时空来翻译这些诗歌,不仅是对中英语言能力的挑战,而且也是中西方文化内涵的挑战,更是对于中西文化差异感和自觉度的考验。

本文依据翻译目的理论,以当代澳大利亚诗人格兰·菲利普斯诗歌译作为例,从翻译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及其翻译策略的角度出发,旨在阐明翻译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一、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源于德国翻译功能学派学者弗米尔于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文。

在文中,他首次论述了翻译目的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他所指的目的是某个译文或翻译行为的目的。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根据弗米尔的分析,翻译行为可能有三种目的:第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基本目的;第二,在目标语环境下译文文本的交际目的;第三,使用特定翻译策略或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并不能被看作是语言间的相互转换,因而以一种文化的理论去诠释交际情景中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语言与非语言情景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弗米尔将其理论称为目的论的原因。

在翻译过程中,决定翻译目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预期的目的语接受者或听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受众。

笔译考试诗歌翻译技巧

笔译考试诗歌翻译技巧

笔译考试诗歌翻译技巧什么是诗歌呢?有学者收集了欧美诗人对诗的看法,整理出如下10条定义:1、约翰逊博士说:诗是把乐趣和真理融合为一的艺术。

2、华兹华斯说:好诗是强烈的感情自然的流露。

3、科尔律治说:诗是绝妙好词的绝妙安排。

4、雪莱说:诗记录了最美好、最幸福的心灵度过的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光。

5、卡奈尔说:诗是音乐性的思想。

6、亚诺德说:诗是对生活的批判。

7、布朗宁说:诗用有限显示无限。

8、弗洛斯说:诗说一指二。

9、叶芝说:诗是心血、想像、智慧的交流。

10、瓦雷里说:散文是走路,诗是跳舞。

诗歌作为一种高级的文学艺术形式,它是否可译,现在翻译界都没有达成一致。

不管怎样,每年都有大量的诗歌被译入和译出。

诗歌具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美术美,即音韵美、形式美和意象美。

诗歌的神韵需要一定的形式来表现,甚至一些诗,其形式的表现力可以超过内容的表现力。

神寓于形,形之不存,神将焉附?所以英诗翻译应该在恰如其分地传达原诗神韵的同时,尽可能地忠于原诗的形式。

关于英诗汉译的形式问题大致有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主张把英诗译成“中国诗”,即译成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另一种主张译诗应该连同原诗的'形式一起移过来,使它尽量接近原作。

诗歌到底要怎么译呢?中国当代译诗的大家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译诗六论” 很有借鉴意义。

它们是:1译者一也(Identification)翻译是译文和原文矛盾的统一。

统一有不同的层次:词汇和词组层次上统一;句子层面上统一;段落和全诗的层面上统一。

2 译者艺也(Re-creation)文学翻译是艺术,诗歌翻译更是艺术。

英语是形合的语言,往往表意比较精确;中文是意合的语言,比较模糊,说一指二,两种语言互译时,常常难以统一,这时就需要译者艺术地创新。

3 译者异也(Innovation)诗歌翻译可以创新,创新就难免会标新立异。

有时立异是必须的,特别是对年代久远的诗,可能在原语中的理解都已经不能确定了,不立异就不能翻译。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共23页文档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共23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 评..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 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是文学(尤其是诗词) 翻译的本体论;优势、均势、劣势(三势论)是两 种语言关系的认识论;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 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 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总起说来,艺术论是文学翻 译的认识论;简单说来,文学翻译就是“美化之艺 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
•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 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 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 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 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浅化”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用 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合 译”等。如翁显良把“夜静青山空”中的 “静”字和“青”字都省略了;“合译”如 同句中的“静”和“空”融化为一,译成 “融化在一片空寂之中”。
• 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 又如“黄粱梦”不必说明小米没煮熟,一场好梦就 惊醒了,只译成“a golden dream”就可以算是浅化。
再谈优势竞赛论
• 忠实并不等于保留原语表达方式,文学翻译更要保存 原作的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 方式,以便更好传达原作内容。译者要有敏锐的感觉 才能鉴赏,要有独到的表现力才能创造。独创并不是 生造新词,而是巧妙利用旧词。
• (《中国翻译》2001年第1期)
“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 ”
三之
• 知之、好之、乐之 :译者与读者的关系 • “三之 ”论来源于孔子在《论语 》中说的“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秦大川翻译诗歌的理论

秦大川翻译诗歌的理论

秦大川翻译诗歌的理论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最难的。

文学翻译的一般原理当然适用于解释诗歌翻译现象。

但诗歌翻译还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论要点需要译者在进行诗歌翻译实践之前有所了解。

做一次两次翻译练习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要通过练习加深对诗歌翻译原理的把握与理解。

要实现这一点,至少有下面这几点需要作为诗歌翻译实践进行之前的理论准备。

第一,如何理解欣赏欲翻译的原诗。

这一点实际上我已在“作者与作品简介”中简略讨论过,这里不赘言。

我想要强调指出的是:翻译诗歌,不仅需要中外文知识,更需要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翻译既然是所有翻译中层次最高的一种翻译,如果译者无法较好地领略原诗的美妙,那么他进行翻译的时候就只能是在机械地译文字,而不是在译诗。

诗的语言如此精妙,哪怕挪动一个字或词的位置,其诗味立刻要受到明显的影响。

这一点,凡稍具诗歌鉴赏能力的人,都能体会个中奥妙。

简而言之,诗歌具有五象美:音象美、视象美、义象美、事象美和味象美。

前三美不言而喻,事象美指的是一种叙事因素构成的美。

味象美指的诗歌给予读者印象的整体风格美。

相应于五象美,产生了诗歌翻译的五大类标准。

(当然,这些原理也适用于其他文体翻译,只是程度不同。

而正是这一程度区别构成了关键性区别。

)一个译者要欣赏诗歌,首先得学会至少能从这五个方面欣赏原作,对原作的五象美大体有一个基本的把握,然后才可能来谈如何着手翻译诗歌的问题。

第二,确定此诗的可译度。

依据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原理,我们不宜笼统地说诗可译还是不可译,而应该说,诗歌翻译大致具有四种情形:1)全可译;2)大半可译;3)小半可译;4)不可译。

诗歌翻译简析

诗歌翻译简析

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 阿默斯特镇一个律师家庭。祖上是当地望族,父 亲一度出任国会议员,家庭以保守的传统自居。 她从小受到正统的宗教教育,青少年时代的生活 单调平静,很少外出,仅作过一次旅行。20岁开 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1858年后闭门不 出,70年代后几乎不光房门,文学史上称她为 “阿默斯特的女尼”。研究者至今仍不明白她长 期隐居的原因。
第三句译文增加了“the same moon”,别具匠心, 不仅使读者联想到诗人虽举头望月,却无心赏月,感 叹的是“古时月,今时月”,“此地月,彼地月”,浮想 的是故乡的亲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至诗人 “低头之际”思念正浓。最后一句的my heart aches for home ,寥寥数词,诗人思乡之苦跃然纸上, 点到即止。深入诗中情景,体会诗人情感,生动形象 地再现了诗人思乡之情由淡到浓的 过程。
一系列动词,强调了“我” Vividly 没有正确理解原意,忽略了顺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译文: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 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Bynner 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作 为一个独处异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可能无暇顾及离愁, 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 的波澜,而明月更能惹人愁思。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用的十分巧妙,生动地表达了 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 铺在地面的浓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翻译理论精选
诗人和本民族的语言结合得最紧密,诗人帮助本民族完善它的语言,使之更准确,更淳美。

诗人比小说家对本民族语言建设的贡献更大一些,但诗人却不能使自己像小说家一样流通出去,因为诗歌属于感觉和情绪,对语言的依赖感极强,语言在转述的过程中,必然丧失掉它的部分微妙和韵味,而这些却关系着诗歌是否成立的根本。

艾略特既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又是一位具有高度素质的文学批评家,他在《诗的社会性》一文中写道:“诗不同于其他艺术,它对于和诗人同族以及使用相同语言的人们具有一种价值,而对其他种族的人们则没有这一价值。

”艾略特在表述上也许有些极端,但却道出了诗歌的实质。

艾略特还举例说明道:“散文作品也确实具有只存在于原先语言中而一经翻译便会失去的意义;但我们都感觉得到,读一部翻译小说要比读一首译诗损失小得多;而读翻译过来的某种科学著作,也许实际上就没有损失。

”艾略特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了,对于叙事性和那些具有扎实内容的文体,是可以转述而不至于损害原意的,但诗歌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属于民族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拒绝翻译。

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因为诗歌对翻译的拒绝性而冷落了诗人。

翻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纪录,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1996年瑞典文学院把当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波兰女诗人希姆博尔斯卡。

为什么在诗人希姆博尔斯卡身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判断力如此坚决?
让我们看一看颁奖词中的一段:“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是完美的言语客体,是精雕细刻的思想形象。

”我们注意到里面的一个关键词:“思想形象”。

“思想形象”是希姆博尔斯卡作为诗人受到诺贝尔文学奖肯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看重希姆博尔斯卡,因为她是一个思想和诗意二者结合得非常好的诗人。

在《任何情况》一诗中,希姆博尔斯卡写道:“你得救因为你是第一个,/你得救因为你是最后一个,/因为你是独自一人,/因为那里有许多人,/因为向左,因为向右,/下雨,因为有阴影,/因为天气好,阳光普照。

……”她把一个人在困境中得救,归功于偶然的力量和细节的存在,最初和最后,独自和许多,一左一右,一阴一阳———相反的描述,既体现出思想的深邃,又形成了诗意的张力。

我们不知道,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在转换成汉语的时候,它的原始诗意丢失了多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的诗歌的基本内容得以保留了下来。

她的诗中形象与思想两个因素综合在一起的效果,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思维的快意。

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它的诗意没有消减多少,这和单纯“着迷于词汇”的语言天才狄兰·托马斯的
处境是不同的,各种翻译版本把托马斯弄成截然迥异的形状,这一方面让我们间接体验了托马斯混合着冲天酒气的才思,一方面却相隔着一层模糊的窗纸,无法抵达它的核心。

诗歌史上有一类好诗,正如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一样,它们善于通过建构一个完整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思想,或者说,自觉用形象来进行思想。

史蒂文斯在《宣言的隐喻》中写道:“二十个人走过桥梁,/进入村庄。

/那是二十个人走过二十座桥梁,/进入二十个村庄……”前面陈述的是一个基本事实,后面重申的是走过桥梁,进入村庄———这一连续动作,针对“二十个人”中每一个人的重要意义。

诗人强调的是,在日常的行为中,包含着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观念,通过诗歌的形式转述出来。

弗罗斯特的代表作《林中路》经常被作家诗人引述,它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生命伦理,通过描绘林中两条分岔的小路给人们带来的困顿,预示了人生经常面临的两难抉择和未来呈现的两种可能。

因此,上述获得广泛性传播的诗歌,因其思想和诗意的未被损坏而多了一份幸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