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现实批判指向与政治寓言说
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论《西游记》的双重价值兼述几个有争议的论点_古代文学论文
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论《西游记》的双重价值兼述几个有争议的论点_古代文学论文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论《西游记》的双重价值兼述几个有争议的论点_古代文学论文【内容提要】《西游记》是一部运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意义的巨著。
它以奇诡的想象编织出超人间的神话故事,使广大读者为之着迷;同时,故事中隐喻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而赋予了作品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其主题,主要在于它对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
本文比较全面地回顾了近十余年来《西游记》研究的情况,评价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作者在论述中对《西游记》是不是神话小说、是不是浪漫主义艺术、是不是游戏之作等争议的热点问题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作者提出的新论点主要是:对于《西游记》,尤需用文学接受理论来认识其双重价值,认为探索《西游记》的主题,不应仅仅局限在对主人公行为的解释上,作家设置孙悟空传奇经历这条线索,是为了展示封建统治阶段体系的罪恶;《西游记》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对现实社会黑暗秩序的抨击和否定,而不是理想的预示。
一对于我国几大古典小说名著,学术界研究《西游记》要相对薄弱一些,80年代前期面世了一批《西游记》研究新论,其数量虽少,但立论却大相迳庭,相互间的分歧大得令人瞠目结舌。
当今学术界常见“两部说”,如“两部《红楼梦》”、“两部《水许》”等,在对几种论点不得其解时,我想能否从接受主体的角度着眼来审视一下这部巨著,以求得新的认知。
这就是笔者要试图论证的《西游记》“两部说”。
《西游记》出自吴承恩一人之手,在其整个营造工程中,并不存在两个创作主体的构意,作品所注入的全部信息,是作者根据一种比较稳定的价值标准选取的,何来“两部”呢?能够解释这个问题的,只有文学价值的双重性理论。
《西游记》究竟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故事,还是一部反映人间社会形态的政治小说?如果运用文学接受理论的合理部分,将这部巨著置于它与接受主体的关系中去加以分析,或许不至于陷入种种迥然不同的判断纷争之中。
西游记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
西游记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西游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几百年来一直被广泛的阅读、演绎和研究。
它不仅仅是一部神话传说的小说,更是一本受人喜爱的文学经典。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游记进行多重解读。
一、历史与政治解读西游记虽然被称为神话传说,但其背景与现实中的历史和政治有着密切联系。
作者吴承恩以封建社会为背景,通过描述唐朝时期的官员、妖魔和人民的故事,展现了社会阶级、官场腐败、权力斗争等现实问题。
可以解读西游记是一部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抨击。
二、宗教与哲学解读西游记中融入了佛教、道教和儒家等多元的宗教元素,可以从宗教角度进行解读。
通过观察唐僧师徒四人的修行历程,可以解读西游记是一部关于人性、修行和解脱的哲学作品。
小说中的妖魔鬼怪代表了人性的弱点和诱惑,唐僧师徒代表了人的意志和恒心,四人的旅程意味着个体修行的进程。
三、人性与成长解读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有令人敬佩的英雄,也有令人讨厌的妖魔鬼怪。
通过描写这些人物的成长和转变,可以解读西游记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成长的作品。
例如,孙悟空从一个猴子变成了孙大圣,表现了一个自私、顽皮的性格逐渐成熟和改变的过程。
四、爱与情感解读西游记中还融入了爱情和情感的元素,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解读。
比如,唐僧和白晶晶的爱情故事、孙悟空与嫦娥的相思之情等,都是西游记中重要的情感线索。
可以解读西游记是一部关于爱与情感的作品,通过这些情感线索展示出人性的柔软和感人之处。
综上所述,西游记是一部具有多重解读的文学作品。
不同的角度可以让我们对这个作品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历史与政治解读、宗教与哲学解读、人性与成长解读以及爱与情感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欣赏西游记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西游记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将继续影响和启迪后人,并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西游记的讽刺批判精神
毕业论文题目西游记的深刻讽刺姓名学号学校四川师范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西游记》的深刻讽刺与批判精神摘要《西游记》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交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描绘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深刻地讽刺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现实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腐朽政治的愤懑,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作品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对当时社会上那些禁锢人们心灵的迂腐愚昧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关键字:西游记讽刺批判现实社会《西游记》讲的就是师徒五人历经磨难取得真经的佛门故事,它让我们记起,曾经有过那样残酷荒唐的时代,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现实世界的生活,从而给人们以启迪和思索。
一、对宗教的讽刺(一)对佛教的讽刺取经师徒四人,通晓佛理的唐僧并不睿智,而是迂腐懦弱,人妖不分;猪八戒贪吃,懒惰、爱财、好色;有的讽刺更为直接、露骨,像师徒四人千辛万苦到达西天,阿傩、迦叶二尊者却向唐僧索要“人事”,无钱贿赂,则只能得到“无字之经”,如来佛祖甚至冠冕堂皇地解释说“但只是经不可以轻传,亦不可以空取。
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读了一遍,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白银,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第九十八回)佛祖在这里简直就像一个贪婪吝啬、守业传代的老财主,在庄严圣洁的西天佛土,行贿受贿居然是合法的,竟还受到佛祖的保护和提倡,这对宣扬四大皆空的佛教无异是绝妙的讽刺。
第十六回就写和尚与妖怪结党,得以长寿,并且见宝物起贪心,谋财害命。
而这和尚正是观音院院主,故此悟空对菩萨说:“你受了人间香火,容一个黑熊精在那里邻住,着他偷了我师傅袈裟,屡次取讨不与。
特来问你要的。
”有的下界妖魔(如黄眉大王、九头狮)还是佛的侍从或坐骑;在狮驼国为害的大鹏甚至与如来有亲,孙悟空就曾当面取笑如来是“妖精的外甥”。
如此等等,都是对佛教的大胆讽刺。
(二)对道教的讽刺故事中出现的道士没有几个是好人,往往是为害一方的反面形象,如比丘国的国丈,是寿星的坐骑白鹿化身的一个妖言祸国的道士,他让国王收集小儿的心肝来作药引,后被悟空施法救走,又要取唐僧心肝。
西游记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与反思
西游记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与反思《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是一部寓言小说,作者是明代作家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孙悟空等人物为主线,以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经历为故事背景,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社会现象以及人性的揭示,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与反思。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西游记》对社会现实的影射以及反思。
首先,在《西游记》中,作者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描写,讽刺了社会中的权力斗争问题。
在小说中,唐僧作为师徒四人的领导者,一直在面临着各种魔鬼的追杀和威胁。
这些魔鬼的目的就是要夺取唐僧的肉身,以获得长生不老的功效。
这种情节让人们看到了社会上的欲望与权力的斗争,魔鬼们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要与宇宙的众仙斗争,只为了获得力量。
通过这一情节,作者暗示了现实社会中的权力斗争,以及为了获得权力对立的各个方面。
其次,在《西游记》中,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从而进行讽刺与反思。
在小说中,作者以妖魔鬼怪的形象,揭示了人们贪图享乐、懒散、拜金等社会弊端。
比如,红孩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女儿村的村霸,因为他任性贪婪好懒散,成为了魔王,专门欺压百姓,不为人民办实事。
通过这一情节,作者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讥讽,呈现给读者一幅丑陋的社会面貌,从而引起读者对社会弊端的反思。
此外,在《西游记》中,作者还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展示了社会现实的一些问题。
在小说中,孙悟空作为孙行者,具有超凡的能力,但是他却为了自己的私欲,对人民偷取果实,挟持百姓等行为。
这一情节暗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及人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对社会造成的伤害。
通过对孙悟空人性的揭示,作者让读者对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深思。
总结而言,《西游记》是一部以文化取材形式进行反思的作品,通过对权力斗争、社会弊端以及人性问题的描写,讽刺了社会现实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部小说既是一部寓言小说,又是一部讽喻文学作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读者对社会进行思考。
西游记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西游记的主旨思想是什么《西游记》的主题思想:讽刺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歌颂孙悟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畏强权,乐观向上的精神。
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幻想的情节,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摧毁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心。
《西游记》主旨思想介绍小说中所描写的妖魔鬼怪大都影射当时不法的权豪势要,它们是为害百姓的社会恶势力的象征。
如圣婴大王红孩儿的搜刮无度、驼罗庄鳞蛇怪的嗜杀成性、如意真仙的投机敛财、金鱼妖的强取豪夺等等,明显都与现实紧密相连,活画出一幅明代中期的百丑图,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官府剥削、豪强横行的社会现实和花样繁多的赋税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小说中的妖魔许多与神、佛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如狮驼岭的大鹏鸟、无底洞的老鼠精等,这些形象寓意着统治者纵容鹰犬作乱,甚至上下勾结,互相包庇,影射了明代贪官污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的社会现实。
《西游记》针对明代“崇道灭佛”的政策反其道而行之,小说中采取了“崇佛抑道”的态度,对道教极尽讽刺挖苦、揶揄嘲弄之能事,这种嘲讽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小说中写了很多作恶多端的道士,如车迟国虎力、鹿力、羊力三个大仙和比丘国的国丈等。
他们或妖言乱政、或图谋不轨,但却得到了君王的信任,任意妄为,这便有影射明世宗好道的迹象。
据载,明世宗极好道教,还把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封为“真人”,官至礼部尚书。
这些道人把朝政弄得乌烟瘴气。
书中还极力描写车迟国国君信任妖道,大肆捕拿和尚。
这种描写里又有厂卫特务统治的影子。
小说所揭露、讽刺的对象,在明代的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影子和依据。
《西游记》主要内容是什么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出世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该小说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经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出明代百姓的社会生活状况。
《西游记》中的社会讽刺与批判
《西游记》中的社会讽刺与批判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创作。
这本经典文学作品中融汇了众多文化元素,其中包含了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判。
通过讽刺及批判,作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贪婪与堕落、官僚主义与腐败、以及社会等级和道德观念的偏颇,使得这部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贪婪与堕落的揭示1. 贪婪之人的形象塑造在《西游记》中,作者通过塑造贪婪之人的形象,进行社会讽刺与批判。
例如,保护花果山后果子园的水帘洞洞主红孩儿,通过贪婪地盗取果实,导致花果山的水源枯竭。
这一形象的塑造讽刺了那些只顾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其他生物生存权益的人。
2. 堕落之地的描绘此外,《西游记》还通过描绘各种堕落之地,进一步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堕落。
比如,魔界花果山上的蜘蛛精,以及红孩儿的母亲白骨精,都是因为追求个人欲望而执迷不悟。
这些形象的描绘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堕落的个体,以及他们对道德价值的漠视。
二、官僚主义与腐败的剖析1. 官僚主义的嘲讽《西游记》对官僚主义进行了嘲讽。
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塔玛公主,她深受官僚主义思维束缚,虚伪地对待外人。
她把自己打扮得很漂亮,但背后却是一张丑陋的嘴脸。
这一形象的刻画揭示了官僚主义者的虚伪与伪善。
2. 腐败的体现另外,小说中的一些场景也展现了官僚主义带来的腐败。
例如,繁花之地女儿村的镇子上,狐狸精假扮成官员,以迷惑村民为手段进行敲诈勒索。
这个描写暗示了官僚主义导致的腐败现象,以及这种腐败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三、社会等级和道德偏颇的批评1. 社会等级的不合理性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也成为《西游记》的批判对象。
例如,书中描写了妖怪之王、龙王等身份崇高的存在,他们享受着特殊的待遇。
作者通过这些描写暗示了社会等级的不合理性,并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进行了批判。
2. 道德观念的偏颇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也成为《西游记》批判的对象之一。
比如,王母娘娘和如来佛祖居高临下地以道德标准审判凡人,却自身做出了许多不道德的行为。
西游记中的政治寓言与批判精神
西游记中的政治寓言与批判精神《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深深被《西游记》中所蕴含的政治寓言与批判精神所吸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西游记》中的政治寓言和批判精神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作为一部寓言小说,《西游记》通过对猴子、猪八戒、沙僧和唐僧等角色的塑造,巧妙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政治现象。
其中,猴子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之一,代表了人性中的贪婪和野心。
他在《西游记》中的形象既是一个聪明机智的英雄,又是一个叛逆、桀骜不驯的角色。
猴子的形象暗示了官员们的贪婪和权力欲望,他们常常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顾民众的利益。
猪八戒则代表了愚昧和贪吃的一面,他的形象是对官员们的讽刺,暗示了他们的贪污腐败和无能。
其次,《西游记》中的政治寓言还体现在对权力的批判上。
小说中,唐僧作为正直善良的主人公,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正义的力量。
他与猪八戒、沙僧和孙悟空一起踏上西天取经的旅程,旨在取得佛经,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唐僧的形象是对当时社会上的腐败官员的批判,他代表了人民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而他所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则象征了各种社会问题和政治腐败现象。
通过唐僧与这些妖魔鬼怪的斗争,小说揭示了政治腐败对人民生活的负面影响,并表达了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
此外,《西游记》中的政治寓言还体现在对官僚主义和官场文化的批判上。
小说中,唐僧一行人在取经路上遇到了许多官员和僧侣,这些角色的形象往往是丑陋和可笑的。
他们追求权力和地位,不顾民众疾苦,甚至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与妖魔勾结。
这些形象的塑造既是对官僚主义的讽刺,也是对官场文化的批判。
小说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官僚主义对社会的消极影响,以及官场文化对个人品德的破坏。
最后,《西游记》中的政治寓言与批判精神还体现在对社会阶级和等级制度的反思上。
小说中,唐僧一行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但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这种追求超越了社会阶级和等级制度的桎梏,体现了对社会不公和等级压制的批判。
西游记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这部古典文学名著,其现实意义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
1. 社会批判与讽刺:
- 作品通过描绘天宫地府的官僚体系以及神佛世界中的种种不公和腐败现象,间接映射了明代社会的黑暗面,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贪腐和权力滥用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 例如书中提到的生死簿事件和取得真经时的“人事”问题,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钱交易、官官相护等现象。
2. 人性探索与道德教化:
- 孙悟空的形象象征着人的本性,他的叛逆精神反映了人们对于束缚和权威的反抗,而他最终从顽劣之猴修炼成斗战胜佛的过程,则寓意着人性的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唐僧师徒四人团队合作、各展所长的故事也展示了团结协作、互补互助在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面对困难时坚韧不拔的精神。
3. 宗教文化与哲学思考:
- 西游取经历程体现了道教与佛教思想的融合,讨论了修行的意义和途径,并对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教义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如“经书能救东土大唐”的理念,实际是对宗教传播与文化影响的反思。
4. 人才选拔与管理机制:
- 在故事中,唐僧师徒五人尽管各自出身不同、性格各异,但都得到了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
然而,作品也借用了诸如后台关系、僵化的用人机制等问题,提出了对当时乃至后世人才任用与管理的启示。
5. 对成功学与人生哲理的阐述:
- 《西游记》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与成功的寓言,指出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克服内心的心魔、坚持理想、不畏艰难险阻,这为后人提供了如何处理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智慧。
综上所述,《西游记》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社会内涵和深入人心的人生哲理,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瑰宝,并具有跨越时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西游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西游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思《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明代文学作品,在描写唐朝僧人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中,它通过揭示封建社会的弊端和问题,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并分析其中所反映出的社会及道德价值观。
首先,《西游记》透过笼统的封建社会来批判社会的许多弊病。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往往腐败堕落,法治虚弱,领导人骄横蛮横。
作者吴承恩通过描写王母娘娘、封神榜和如意金箍棒等情节,暗示了社会阶级分化和政治腐败的现象。
在这个社会中,普通人民常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贪婪和权力斗争的本性也被很好地反映出来。
通过描绘唐僧一行遇到的各种妖魔鬼怪以及人祸,作者进一步强调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其次,《西游记》对封建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婚姻制度进行了批判。
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受到各种形式的歧视和限制,只能被动地依附于男性。
而在《西游记》中,女性角色如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嫦娥等都展现了强大的力量和智慧,超越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另外,通过描写唐僧和白骨精的爱情故事,作者表达了对包办婚姻和婚姻自由的思考与思索。
再次,《西游记》通过它独特的人物形象,对封建社会的道德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猴王孙悟空。
孙悟空虽然有着强大的超能力和智慧,但是他的过度自信和目中无人的态度使得他经常闯下祸事。
而唐僧则代表善良和慈悲,他追求的是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他通过宽容和包容来解决问题。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我们对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进行了反思。
最后,《西游记》还通过对信仰和宗教的描写,进一步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点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对佛教和道教的描写。
虽然佛教一直被封建社会高度推崇,但是它仍然存在着行为不当和虚伪的现象。
而作者在书中通过渲染佛教教义的真谛和人性的复杂性,揭示了宗教背后的权力斗争和世俗化的一面。
综上所述,《西游记》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深刻而准确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局限和问题。
《西游记》揭示了哪些政治现实
《西游记》揭示了哪些政治现实《西游记》是神怪小说,很多人便以为它纯属虚构,不过是作者想象、编造的能力特别强,故成名著。
《西游记》的写实性描写往往点到即止,但小说家想象的现实基础与小说描写必不可少的社会意识,使它具有可读性。
《封神榜》之所以未深入人心,即因为它缺乏现实基础与社会意识。
小说所写的仙佛魔怪,概况了历史上政治及人生之成败,皆取决于力之大小。
他们各有神通,玉帝“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故能享尽仙界荣华富贵。
孙行者法身具有七十二般变化,法宝为如意金箍棒,两相结合就具备了无边法力。
但法力再大,一败于显圣真君(二郎),二败于佛祖如来,被压在五行山下,称为“妖猴”,历时五百年。
孙悟空为何要闹腾,因为有俩下。
无论是神仙社会,还是人类社会,法力大者位尊,小者位低,没一下的没脾气。
瑶池有蟠桃,蟠桃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甚至与天地齐寿,但孙行者没份儿。
五庄观的人参果,吃一个就活四万七千年,行者吃不上就干脆将它毁了。
以人来说,活这么大,谁都知道不可能。
但人可以争世袭,争祖祖辈辈出相入将,囤积财富,窖藏金条,也是一种长生不老。
秦汉以前为贵族统治,采取世官之制。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秦汉以后为官僚政治,“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科举制度使豪英贤才取得适当地位。
“黄巢屡举进士不第,遂为盗”,孙行者一身本事,却给了个弼马温,闹腾了一回,封了齐天大圣,却参加不上蟠桃会,故大闹天宫。
政治不过“力”而已。
孙行者有力,打败天将,所以说“玉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古来统治者庸庸碌碌者众,却能享受。
尧舜无为于上,却博得“巍巍乎大哉”之名,何故?他们懂得治术。
何谓治术,就是会用人,用好人。
隋炀帝处处表现自己的才智,甚至与文人争名。
一旦管理了文化,就以为自己有文化,极力铲除文化。
《西游记》中卷帘大将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玻璃盏,打了八百,贬下仙界,又教七日一回,用飞剑穿他胸胁百余下。
而猪八戒戏弄嫦娥,玉帝只把他打了二千钟,贬下凡尘,这是明显的刑赏无度。
西游记历史传说与现实批判
西游记历史传说与现实批判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具有浓厚历史传说色彩的小说。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深入人心。
然而,对于西游记的历史传说性质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的批判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通过对西游记的分析,探讨其历史传说特征以及对现实的批判。
西游记的历史传说性质体现在其艺术创作中对历史事件、人物和传说的选择和再创造。
例如,作者吴承恩在小说中融入了无数历史事件,并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达。
元芳、朱聪、沙僧等经典角色的创造,都是基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的融合。
吴承恩以历史为基础,却不拘泥于历史本身,使小说创造出一个令人陶醉的虚构世界。
另一方面,西游记也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批判。
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现实问题。
孙悟空象征着人性的狡诈和无限的欲望,猪八戒体现了贪婪和愚蠢,沙僧则代表着默默无闻的平凡人。
而唐僧则是对文化和知识传承的呼唤和批判,他所承载的使命是带领众人取得真经。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西游记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人性弱点和道德困境。
除了对人性的批判外,西游记对政治、官僚主义和社会制度的讽刺也是深刻而精彩的。
例如,佛教文化崇尚的是平等、慈悲和智慧,但小说中佛教度化的过程却经常伴随着阴谋诡计,充满了权力争夺和欺诈。
这种对佛教及其他宗教的讽刺,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批判,呼唤人们思考信仰与实践的真正关系。
此外,西游记中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也隐含着对当时社会压迫女性的抨击。
女儿国是一个充满女性特权和女性至上的国家,小说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自主、独立,与当时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西游记暗示了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追求。
综上所述,西游记作为一部历史传说与现实批判相结合的文学巨著,以其独特魅力影响了几百年来的读者。
通过艺术创作,它将历史传说与现实问题融为一体,向人们展示了一个虚拟而又充满启示的世界。
通过对人性、政治、性别等问题的批判,西游记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再创造,更展现了对当下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西游记对社会现实的隐喻
西游记对社会现实的隐喻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也是最为广为人知和受欢迎的小说之一。
虽然这本小说被认为是一部神话和史诗结合的作品,但它也透过其富有启示性和寓意的故事,呈现出中国社会现实的隐喻。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对社会现实的影射,并剖析其中包含的一些普世价值观。
首先,西游记中的天庭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政治中心,代表了当时的中国封建帝制社会。
皇帝以玉皇大帝的形象出现,他的权力几乎没有限制,其他神仙也都是向他效忠。
同样,在封建社会中,国家的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其他有权势的权贵也向他效忠。
这种权力集中的格局在西游记中隐喻地体现了社会现实中的封建等级制度。
其次,西游记中的佛教故事是对宗教信仰乃至世俗价值观的批判。
僧人唐僧和他的徒弟们前往取经,正是为了修得正果、实现救度众生的目标。
然而,他们在旅途中遭遇了各种世俗的干扰和诱惑,比如,妖精悟空和妖怪沙僧等的出现。
这些反派人物代表了人的欲望和缺点,对人类的追求、信仰和纯真产生了干扰。
这反映了西游记作者对封建社会中官僚主义、功利主义和虚伪思想的批判。
此外,西游记还隐喻了中国社会特有的价值观念,如孝顺、忠诚和友谊。
在小说中,孙悟空对唐僧保持了忠诚,三藏对白骨精保持了宽容,这些都强调了个人感情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故事,西游记告诉我们要尊重师长、尊重传统,同时也强调了朋友之间的互助和团结,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历来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
最后,西游记中描绘的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折射出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
佛教强调慈悲和解脱,道教注重无为和自然,儒家关注社会秩序和人伦道德。
在小说中,这些思想融合成一个整体,提供了一种实践指南,帮助主人公们克服各种困难。
这进一步暗示了作者对中国社会中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赞赏。
综上所述,西游记通过其奇幻故事和丰富的隐喻,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揭示和印证。
无论是对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封建等级制度还是社会价值观念,它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西游记对封建统治的讽刺
西游记对封建统治的讽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是一部以寓言和讽刺手法揭示封建统治弊端的经典之作。
通过描写孙悟空和他的伙伴们在西天取经的故事,作者吴承恩成功地表达了他对封建统治的批判和讽刺。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示《西游记》对封建统治的讽刺:官员的腐败和贪婪、神仙的虚伪和懒散、以及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首先,官员的腐败和贪婪是《西游记》中对封建统治讽刺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官员行为滑稽可笑,贪婪欺诈,骄横跋扈。
比如,火焰山上的疾风怪和三头六臂的魔王被描绘为官员的化身,他们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地对待百姓,完全忽视了为人民服务的初衷。
通过这种讽刺的手法,作者揭示了封建官员腐败堕落的本质。
其次,神仙的虚伪和懒散也是《西游记》中讽刺封建统治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绘菩萨观音和如来佛祖的形象,让人们看到了神仙在封建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
菩萨观音明明具有通天彻地的能力,却背离了自己的初衷,暗中帮助齐天大圣孙悟空取经;如来佛祖则懒散且推卸责任,只顾自己享乐。
这种对神仙的揭露讽刺,暗示了封建统治下信仰神仙的愚昧。
最后,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也是作者在《西游记》中对封建统治的讽刺之一。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受到男性的限制和压迫。
小说中,玉帝娘娘和王母娘娘等女性形象被塑造得并不自主,她们所处的位子只是男性统治下的配角。
通过这种对女性形象的描述,作者表达了对封建社会对女性地位的不公平对待的批判。
通过以上对《西游记》中讽刺封建统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吴承恩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幽默的情节,成功地表达了他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讽刺。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神话小说,更是对封建统治下社会弊端的深刻刻画和揭示。
通过讽刺的手法,作者给予了人们启示,让人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为公平、正义的社会。
尽管《西游记》是一部古代文学作品,但它的主题和对封建统治的讽刺依然具有时代的共鸣。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腐败贪婪的官员、虚伪懒散的神仙以及女性受到束缚和压迫的现象。
西游记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
西游记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创作于明代,作者是吴承恩。
它以孙悟空等主要人物的冒险故事为主线,穿插了大量的幽默、讽刺和批评的元素。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西游记》对社会现象的讽刺与批评。
首先,《西游记》对官僚主义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在小说中,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前往西天取经,途中遭遇了一系列官员的阻挠和虐待。
这些官员以权力为工具,滥用职权,对待人民不公,甚至对待高僧法师也不恭敬。
通过描写这些官员的行为,作者揭示了官僚主义存在的普遍性和危害性,有力地批判了这种现象。
其次,《西游记》对封建礼教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小说中的女儿国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女儿国的国王及其宫廷女性严守着独特的封建礼教,把男性当作异类对待,对待丈夫残酷无情。
通过这个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及家庭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
此外,在取经路上,三位主要人物也时常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困扰,暴露了传统礼教对个体自由和人性的压抑。
另外,小说还对私欲和贪婪等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在取经的路上,主要人物常常遇到各种魔怪,这些魔怪大多被描绘成嗜欲无度、贪心不足的形象。
他们为了自身的私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他人的生命和利益。
这种揭露对于人们认识社会现象中的私欲和贪婪的危害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西游记》还对权力滥用、无能政府等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无论是天宫还是地府,都存在着严重的管理问题和工作人员的无能行为。
天宫里,各位仙官常常争权夺利,不思进取,无法保持正常的管理和秩序;地府里,阎罗王及其手下官员也常常执法不公,欺压妖魔,凭借自身的权力作威作福。
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揭示,作者深刻地指出了权力滥用和无能政府的危害。
综上所述,《西游记》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通过幽默、讽刺和批评的手法,鞭挞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现象,对官僚主义、封建礼教、私欲贪婪以及权力滥用等社会现象进行了有效的讽刺和批评。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指导老师:周先林学员:田春摘要:《西游记》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作品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
作品也对当时社会上那些禁锢人们心灵的迂腐愚昧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关键词:西游记社会现实讽刺批判《西游记》是我四大古典名着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作品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描绘了师徒四人在遥远的取经过程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歌颂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
读过小说的人,无不为精彩的故事情节击节赞赏,无不为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惊叹不已。
但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必然都是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西游记》亦不例外。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此书“‘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①更有人认为这部书“于明代政治之黑暗专制,实为一种反动。
”②即便作者自己也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③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西游记》虚构的神魔世界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影子。
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假、丑、恶现象信手拈来,诙谐轻松的刻画出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世间众生像,轻轻地撩开那社会黑暗现实的可笑可怜的面纱,抖落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使人在笑中去体会作者对世情的调侃,去体会作者春秋笔法的真实含义。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部小说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它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一《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严肃批判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游记》在神奇瑰丽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黑恶现象的不满,进而给予了严肃的批判。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指导老师:周先林学员:田春摘要:《西游记》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作品对当时的统治阶级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批判。
作品也对当时社会上那些禁锢人们心灵的迂腐愚昧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关键词:西游记社会现实讽刺批判《西游记》是我四大古典名着之一,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作品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描绘了师徒四人在遥远的取经过程中所经历的千难万险,歌颂了他们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
读过小说的人,无不为精彩的故事情节击节赞赏,无不为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惊叹不已。
但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必然都是对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西游记》亦不例外。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此书“‘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
”①更有人认为这部书“于明代政治之黑暗专制,实为一种反动。
”②即便作者自己也说:“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③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西游记》虚构的神魔世界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影子。
作者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假、丑、恶现象信手拈来,诙谐轻松的刻画出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世间众生像,轻轻地撩开那社会黑暗现实的可笑可怜的面纱,抖落出活灵活现、妙趣横生的笑料,使人在笑中去体会作者对世情的调侃,去体会作者春秋笔法的真实含义。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部小说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它有很鲜明的社会指向性,描绘了大千世界的种种世态,也批判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
一《西游记》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严肃批判我们不难发现,在《西游记》在神奇瑰丽的故事背后,隐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黑恶现象的不满,进而给予了严肃的批判。
《西游记》赏析
《西游记》赏析一、关于作者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古人眼里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创作小说的人,也往往为当时文士所不屑,因此中国古代的小说在刊刻的时候往往并不署名,这就为后世考证作者造成了很多笔墨官司。
和其他小说一样,《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是在几代作者的创作中逐渐成型的,但最后的写定者是谁,迄今并无定论。
现存最早的明刻本《西游记》并无作者署名。
前人曾认为百回本《西游记》为元代全真教道士丘长春所作,20世纪初,经鲁迅和胡适等人的认定,作者应为淮安人吴承恩。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此不断提出新的证据质疑,但支持吴承恩的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反驳。
在目前尚无确证推翻这一结论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将吴承恩暂定为《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幼年“即以文鸣于淮”,但屡试不第,约四十余岁时,始补岁贡生。
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后又补为荆王府纪善,但可能未曾赴任。
晚年放浪诗酒,终老于家。
他长期过的是一种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
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二、关于主题《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它以曲折、幻想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对于它的思想内容的研究,一直都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明清时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道书,阐述的是道教的金丹妙诀,这一观点到了近代逐渐被人抛弃。
学者们开始从政治、哲学、思想等不同角度关注《西游记》奇幻故事背后的主旨和深意(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西游记》只不过是部游戏之作,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也可备一说)。
从建国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普遍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阐释《西游记》,把《西游记》看做是一部借神魔故事来影射现实生活的政治小说,其中相当一部分学者对《西游记》中的神魔进行了阶级划分,把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各阶级阶层人物对号入座。
从80年代初开始,学者们逐渐摆脱了“政治图解”式的解读模式,于是出现了许多新的《西游记》主题观。
西游记寓言与讽刺
西游记寓言与讽刺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在这部作品中,寓言与讽刺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寓言故事和讽刺手法,作者吴承恩巧妙地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的寓言和讽刺,并探究它们的意义和影响。
寓言是一种以故事形式传递道德或哲理的文学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是猴王孙悟空的故事,他象征着聪明、机智和好斗的一面。
孙悟空的形象代表了对敌人的狡诈和勇敢而富有智慧的反击。
他的智慧和力量使得他能够战胜困难和恶势力,成为取经的旅程中的关键人物。
除了孙悟空的寓言故事之外,其他角色和情节也充满了寓言的元素。
例如,唐僧师徒四人的旅程可以看作是人类追求真理和救赎的寓言。
唐僧代表了追求真理的人,而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则代表了人类的欲望和弱点。
他们面临了无数的考验和困难,但通过相互合作和克服自身的弱点,最终成功完成了取经之旅。
通过寓言的手法,《西游记》传达了许多深层次的思想和观点。
其中之一是对人性的探索。
在故事中,人物们被描绘得非常幽默并带有讽刺意味。
比如,猪八戒和沙僧都有着丰富的搞笑元素,但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的贪婪和懒惰。
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作者让读者对自身的弱点和欲望有所思考,并通过孙悟空的智慧和慈悲得以拯救。
这种讽刺的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弱点,并且暗示着通过改变自身来克服这些弱点的必要性。
另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对社会问题的讽刺。
《西游记》通过对唐僧一行人所遭遇的神仙和妖魔的描写,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局势。
一些神仙和妖魔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弊端和不公正,比如官员的贪污和欺骗、法律の虚伪和不公正等。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通过寓言和讽刺的手法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现实的一面,并希望读者能够对这些问题有所思考和反思。
通过寓言和讽刺,《西游记》不仅仅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部揭示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文学杰作。
作者利用寓言的手法,巧妙地传递了他的观点和道德教育。
通过孙悟空和其他角色的形象塑造,读者被引导着思考人类的善恶和弱点,并通过唐僧一行人的冒险和努力来表达对人类困境的理解和救赎。
浅析西游记对社会批判指向意义
浅析西游记对社会批判指向意义【摘要】《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谓是妇孺皆知。
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瑰丽神奇、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紧凑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不同年龄阶层人的喜爱,人们无不为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惊叹不已。
在《西游记》幻想的情节中,交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深刻地讽刺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现实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腐朽政治的愤懑,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相当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西游记社会特征揭露批判现实意义《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谓是妇孺皆知。
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瑰丽神奇、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紧凑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不同年龄阶层人的喜爱,人们无不为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惊叹不已。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神魔皆具人情,精魅亦同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在《西游记》幻想的情节中,交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深刻地讽刺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现实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腐朽政治的愤懑,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相当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
一、《西游记》成书时的社会背景(1)商业情况《西游记》成书于明中叶。
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登基后,逐步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在政治上采取了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都得到了发展。
明朝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一些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
特别是沿海地带纺织业的发展,出现了劳动雇佣关系。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专业化、商业化趋势。
不少土地主缙绅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时,商品经济得以迅猛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滋长。
在封建社会中萌发出的资本主义思想或多或少都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环境,因此在《西游记》中能够看到以孙悟空为代表的“反对神权,反对专制”的自由主义思想的萌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现实批判指向与政治寓言说
中文0701 0 唐欣欣纵观《西游记》学术史,可以发现《西游记》思想主题的争议非常激烈,主要有宗教寓言,心学寓言,滑稽小说,政治寓言几类,我更多地赞成滑稽小说这一观点。
当然分析一部《西游记》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从现实精神上分析可以发现《西游记》具有现实批评指向,但是这样现实批评与政治寓言说有着根本的区别。
《西游记》中具有的现实批评指向是与它带有的玩世主义分不开的,从这点上可以说《西游记》是具有深刻现实精神的滑稽小说。
《西游记》的“玩世主义”问题是胡适最先提出来的。
他在一九二三年写的《〈西游记〉考证》中说:“《西游记》所以能成为世界的一部绝大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有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就把那神话‘人化’过了。
”他还说:“这种诙谐的里面含有一种尖刻的玩世主义。
《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正在这里。
”胡适的这一观点受到了鲁迅的肯定。
胡适在《〈西游记〉考证》结尾部分说:“我不能不用的笨眼光,指出《西游记》有了几百年逐渐演化的历史;指出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指出这部《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
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探求。
”
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作家大脑中反映的产物,那些社会现实生活的材料在经过作家的个性加以溶化,并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
现出来,就是真正的文学作品。
但是对于《西游记》在胡适那里“玩世主义”主要还是归结为“滑稽意味”,甚至说《西游记》的“好处全在他的滑稽”,这是不符合事物的本质的。
从《西游记》的创作实践来看,“玩世主义”只是作家为了实现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所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段,透过现实主义我们才能看到它真正的内涵——现实主义精神。
《西游记》在玩世不恭的基调下通过每个事件、每个细节,几乎都充满了玩世不恭的意趣,从而曲折地揭示出社会的真实。
《西游记》中对于三界的神、仙、佛都不曾表现出顶礼膜拜的卑躬心理,对于玉帝、如来、寿星等权威者,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揶揄嘲弄。
如孙悟空在如来手指间撒下一泡猴尿,还把如来称作“妖精的外甥”,而那些神仙哪一个都要卖悟空几分面子。
当唐僧师徒到了西方的雷音寺,如来竟要钱再给真经,这让人觉得开始时他们感化悟空几人去护送唐僧取经以渡众生的善举有些恶心。
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统治着的嘲讽。
在玩世主义的背后,作品也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会生活的黑暗腐朽。
红孩儿用真火烧伤了悟空的眼睛,护法伽蓝点化庄院,为悟空治好了眼睛,次日忽然没了人家,八戒道:“想是射门户的,恐怕里长晓得,却就连夜搬了。
”可以看出当时的封建剥削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对于车迟国国王、比丘国国王等封建帝王的描写,更直接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与荒淫。
作品中不经意间的一笔,就十分传神地勾画出形形色色的世态人
情来。
唐僧凡胎肉眼识不得妖精,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幻化的人形,被唐僧赶回了花果山,当唐僧被妖精捉去,而悟净、悟能,他们无力相救时,他心里不禁想念起悟空来,把这与当初他对悟空说的那些绝情话相比时,让人觉得唐僧这人真是个脓包!他那种懦弱样是一个真正的世上人。
在比丘国,国王要“黑心”作药引子,孙悟空剖膛、开肚,从里面滚出了一大堆心来: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针砭世态,令人毛发俱耸。
作品中还有一些处世哲学,如“莫要与人斗富”,“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之类。
这些都是《西游记》通过玩世主义这一艺术手法,曲折地揭示出来的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所以说,《西游记》具有现实批评指向,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自1949年建国至1966年“文革”爆发,《西游记》研究表现出两重性特征。
一方面,它承袭了三四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格局,在新中国万象更新的时代精神下,在学术深度上有所推进,学术水准较高。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它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与政治挂钩紧密,特别是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所谓“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批判,直接催使《西游记》研究向阶级斗争学说靠拢,之后的研究即多以阶级斗争或农民起义为主线。
在“文革”期间,《西游记》研究也明显成为政治的附庸,阶级斗争的主题观一统天下,实际上已偏离正常的文艺批评甚至严重违背了学术理性。
何满子在《〈西游记〉研究的不和谐音》中说道:“把艺术形象和阶级斗争的概念一一对照,使之对号入座的办法,自然非常直接痛快;但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都要比社会学的配方复杂得多……不能说吴承恩对他所处时代的封建秩序没有不满情绪,对现实没有嫉恨之处,但正如他的无意于宣扬宗教一样,他也并未蓄意用小说宣扬被压迫人民反抗的封建统治。
从《西游记》的形象所能看出的,他对现实生活中丑恶事物的批判只是用嘲笑的方式,取世态揶揄,这就是他的艺术方法的基本倾向……因此吴承恩根本无意将孙悟空当作反抗封建统治的阶级代表,孙悟空的改邪归正正因此也不意味着阶级战士的屈服投降。
”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对正邪、善恶、真妄之间,似乎并无偏袒,他只是将各色人等的本相显露出来,对当时现实社会进行嘲讽,只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这与什么政治寓言之类的“微言大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作品汇总那些玩世不恭的话语中实在看不出有多少“反封建”的自觉意识,又有什么“阶级斗争”的主题!
作者凭借自己的丰富的阅历和独特的艺术情趣、个性气质,通过神魔世界的外壳再现了现实世界的社会真实,并且以“玩世主义”的游戏态度表达出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评价和判断,《西游记》无疑是一部经典的著作,何必非要给它扣上“政治”的帽子呢!它就是具有现实批判精神内涵的一部充满艺术色彩的经典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