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程序:研究者让高自我评价和低自我 评价的被试从两类评价者中选择一种与其 合作。评价者(假被试)中一部分对被试的评 价是肯定的,另一部分对被试的评价是负 面的。
实验结果
300 200 100
0
负面自我评价的被试选择负面评价者的百分比远远超过正面评价者的比率 自我概念积极的被试则更多选择了正面评价者 实验解释:个体更倾向于选择证实自我概念的交往同伴。
• 进一步研究发现,自我认识中的自我服务偏差是 普片存在的
• 1.费切霍夫的实验证明,人们会高估自己的判断 力。
• 2.埃力克等人发现,在人们与他人进行比较时, 多数人会把自己看的比一般人要强。
• 3.一个研究发现,人们越是用高估的眼光看自己, 就越认为其他人看自己会有嫉妒的成分。
合理运用自我认识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 1.自我服务偏差:指人 倾向于把别人的成功 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与 外部因素,而把别人 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 归因于内部因素。
• 2.自我认识中的自我服 务偏差:就是人们将 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 力,努力。将失败归 因与外界因素,如运 பைடு நூலகம்不好等。
自我认识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 1.含义:自我确认是指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 与自我概念相符合的信息的倾向。
• 2.研究表明,自我认识过程并不是对全部现 有信息进行全扫描,而是寻找那些与自我 概念一致的外部评价信。如果个人认为自 己是自信的,就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概 念的信息,而排斥否定信息。
斯旺的偏爱自我确认的实验
• 实验假设:人们会去寻找能够验证自我概 念的伙伴。
• 1.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 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 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 心理健康具有 积极意义。
• 2.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识, 导致自欺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 实。
•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婴儿期(0~1.5岁)
• 2.自主对怀疑和羞愧 童年期(1.5~4岁)
• 3.主动感对愧疚
学前期(4~6岁)
• 4.勤奋对自卑
学龄期(6~12岁)
• 5.同一性到同一性混乱 青春期(12~18岁)
• 6.亲密对孤离
成年早期(18~30岁)
• 7.产出对停滞
中壮年期(30~65岁)
• 8.自我完整对绝望
成熟期(65岁以上)
三、自我知觉理论
你是如何认识他人的呢? 你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
• 自我知觉理论:贝姆(Bem,1967)认为, 与个体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认识别人的特征 的机制一样,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感情和 其他内在状态的认知,也存在根据自己的 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 的机制。
人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
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含义:行为是个体极其情景的函数,即个体 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
景,f指函数关系。
(去个性化)
结论:个体是通过自己的外显行为 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
获得自我知觉
四、自我确认
人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
• 1.许多情况下,内部线索是微弱、模糊、不清 楚的,因此个体就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 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体的内部状态。
• 2.如果个体未受外部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 的做出自己的行为,那么该行为就能真实的表 达个体的内在特性。相反如果外界压力很大, 即个体的行为是迫于外界而做出的,就不能代 表个体的内在状态、特性和态度。
往。
其他一些研究
• 米德(Mead,1934)和麦奎尔等人 (McGuire&McGuire)的研究 重要他人
• 韩进之等人(1990)的研究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
• 金盛华(1988)和李德伟的研究 自我概念的形成方面我国小学三年级以
上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人生有八个阶段的危机: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三、自我知觉理论 四、自我确认 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镜像自我理论
• “镜像自我”是心理学家库利提出来的。 他认为,儿童是依靠观察别人的脸色和反 应,来确定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的, 就像把别人的表情与反应当做镜子,由此 形成自我概念,这种自我概念库利称为 “镜像自我”。 儿童自我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人际交
实验结果
300 200 100
0
负面自我评价的被试选择负面评价者的百分比远远超过正面评价者的比率 自我概念积极的被试则更多选择了正面评价者 实验解释:个体更倾向于选择证实自我概念的交往同伴。
• 进一步研究发现,自我认识中的自我服务偏差是 普片存在的
• 1.费切霍夫的实验证明,人们会高估自己的判断 力。
• 2.埃力克等人发现,在人们与他人进行比较时, 多数人会把自己看的比一般人要强。
• 3.一个研究发现,人们越是用高估的眼光看自己, 就越认为其他人看自己会有嫉妒的成分。
合理运用自我认识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 1.自我服务偏差:指人 倾向于把别人的成功 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与 外部因素,而把别人 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 归因于内部因素。
• 2.自我认识中的自我服 务偏差:就是人们将 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 力,努力。将失败归 因与外界因素,如运 பைடு நூலகம்不好等。
自我认识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 1.含义:自我确认是指人们注意和寻找那些 与自我概念相符合的信息的倾向。
• 2.研究表明,自我认识过程并不是对全部现 有信息进行全扫描,而是寻找那些与自我 概念一致的外部评价信。如果个人认为自 己是自信的,就会寻找能确认这个自我概 念的信息,而排斥否定信息。
斯旺的偏爱自我确认的实验
• 实验假设:人们会去寻找能够验证自我概 念的伙伴。
• 1.自我知觉的自我优化倾向能使人产生力量 感和自我满意感,符合自我价值定向的自 我保护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保护自我 心理健康具有 积极意义。
• 2.这些倾向可能妨碍人们对自我的客观认识, 导致自欺的发生,严重时还会使人否认现 实。
•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婴儿期(0~1.5岁)
• 2.自主对怀疑和羞愧 童年期(1.5~4岁)
• 3.主动感对愧疚
学前期(4~6岁)
• 4.勤奋对自卑
学龄期(6~12岁)
• 5.同一性到同一性混乱 青春期(12~18岁)
• 6.亲密对孤离
成年早期(18~30岁)
• 7.产出对停滞
中壮年期(30~65岁)
• 8.自我完整对绝望
成熟期(65岁以上)
三、自我知觉理论
你是如何认识他人的呢? 你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
• 自我知觉理论:贝姆(Bem,1967)认为, 与个体通过别人的行为来认识别人的特征 的机制一样,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感情和 其他内在状态的认知,也存在根据自己的 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进行推断 的机制。
人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
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P,E)
含义:行为是个体极其情景的函数,即个体 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
景,f指函数关系。
(去个性化)
结论:个体是通过自己的外显行为 及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功能分析来
获得自我知觉
四、自我确认
人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呢?
• 1.许多情况下,内部线索是微弱、模糊、不清 楚的,因此个体就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 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体的内部状态。
• 2.如果个体未受外部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 的做出自己的行为,那么该行为就能真实的表 达个体的内在特性。相反如果外界压力很大, 即个体的行为是迫于外界而做出的,就不能代 表个体的内在状态、特性和态度。
往。
其他一些研究
• 米德(Mead,1934)和麦奎尔等人 (McGuire&McGuire)的研究 重要他人
• 韩进之等人(1990)的研究 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
• 金盛华(1988)和李德伟的研究 自我概念的形成方面我国小学三年级以
上学生已形成十分清晰的自我概念。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人生有八个阶段的危机:
第二节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认知
•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三、自我知觉理论 四、自我确认 五、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一、自我概念的发生机制
镜像自我理论
• “镜像自我”是心理学家库利提出来的。 他认为,儿童是依靠观察别人的脸色和反 应,来确定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的, 就像把别人的表情与反应当做镜子,由此 形成自我概念,这种自我概念库利称为 “镜像自我”。 儿童自我发展的另一个核心要素是人际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