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眼中的“孝”

合集下载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其中关于孝的论述备受人们推崇。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象征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的几段经典语句入手,探讨孝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学而》)这一句话是孔子在论述学习礼仪的过程中提到的。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在家中尽孝,不应该长期离家,否则就是不孝顺亲。

孝顺父母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义务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直被推崇的美德。

二、“父母在,舍我其谁?”(《论语·卫灵公》)这是孔子在为自己的言论作证时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一种思想观念,即在父母面前,自己要退居二线,把他们置于第一位。

这句话也寄托了孔子对父母的深情厚谊,表明了他内心深处对父母的一份承诺。

三、“不敬远人,不友远人,以临近人。

”(《论语·里仁》)这句话揭示了孔子对孝的认识。

孔子认为,要想表现出对父母的孝顺之心,必须首先尊敬和友善远方的人,这样才能让周围的人感受到你对父母的孝心。

只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孝顺的真谛。

孔子在这句话中明确表述了孝与仁的关系。

他认为,孝是仁的基础,子女对待父母的孝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直接的道德行为,不孝不仁,仁者必定是孝子。

五、“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论语·雍也》)这句话强调了孝子对父母年龄的关注。

孔子认为,对父母的年龄要心知肚明,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多关照、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关爱和孝心。

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句话与第四句的意思类似,孔子认为,孝顺和悌亲(对兄长或姐姐的顺从尊敬)是仁之本,只有通过坚守孝悌之行,才能达到精神修养和道德修养。

总体而言,《论语》中的孝坚定了中华民族孝亲爱老的传统道德观念,它可以引导人们用心体会对亲人的孝心,在日常生活中落实、实践。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尊重、关爱和孝敬。

在《论语》中,孔子也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具体而言,孝的内涵包括有尊重、关爱、孝顺和感恩四个方面。

首先,孝就是要尊重父母。

孩子在尊重父母时,不仅仅是要言听计从,还应该要从心底尊敬父母。

如《论语·卫灵公》中所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强调的就是要尊重父母的意见,即便他们不同意自己的想法,也要尊重他们,不要背离他们的意愿,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尊重父母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我们孝敬父母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次,孝要关爱。

孝顺的表现之一就是要关爱父母。

在孔子的《论语》中,子如聚教授弟子说:“有父母则孝,有兄则友,有子则敬。

”这说明我们孝敬父母不只要言语上尊重,还要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得好,细心关怀他们。

孝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常规。

我们应该经常问询他们身体和感受,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

同样重要的是,孝也包括孝顺。

孝顺意味着尊敬父母的想法和要求。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上说道:“善居室,勿善其私;能居室,勿好其小;尊爱人,勿贵其货。

”孝顺是学习尊重父母的一种方式,而不是为人所推乱。

在面对父母的要求时,尤其是他们在年老体弱时,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并遵从他们的意愿。

最后,感恩是孝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感恩是表现孝心最纯正的态度,应该始终为孝心的内容与目的。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提出了这个观点:“既受其恩,又弗能艰,乃敬之。

”孝道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始终不忘感恩,一言以蔽之,即感恩之心。

总之,《论语》中的孝道,就是要尊老爱幼,诚挚关怀,顺从尊重,诚恳感恩,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奉献和忠诚,强调亲情的平衡和和谐。

这种孝道并不是简单的道德规范,而是需要孝子共同实践和传承的家庭责任。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

论语中孝的四个层次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也是人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核心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层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尊孝、慈孝、爱孝和敬孝。

尊孝是孝道的最基本层次,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君子行孝以忠”,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尊敬父母是孝道的起点,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和敬意。

孝顺父母表现在言行举止上,包括恭敬对待父母、听从父母的教诲、孝顺地照顾父母的生活等。

尊孝是孝道的基础,没有基础的孝道是站不住脚的。

慈孝是孝道的第二个层次,是在尊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慈。

”慈孝是对其他人的关爱和关怀,不仅仅局限于对父母的孝顺。

慈孝表现在对兄弟姐妹、亲戚朋友以及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上。

一个慈孝的人不仅要尊重父母,还要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具有广泛的爱心和同情心。

爱孝是孝道的第三个层次,是在慈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深化。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爱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达,更要付诸实际行动。

爱孝的人要尽可能地陪伴父母,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爱孝是对父母的深情厚意的表达,是孝道的高级形态。

敬孝是孝道的最高层次,也是最为严格的要求。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敬孝强调的是对父母的敬意和尊重,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孝顺和关怀,更要从内心深处体现出来。

敬孝的人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决定,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

敬孝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态度和行为,是对父母的最高敬意和最真诚的孝道表达。

尊孝、慈孝、爱孝和敬孝是孝道的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要求。

这四个层次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完整的孝道体系。

只有在这个体系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和践行孝道,将孝道贯彻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孔子眼中的孝道观

孔子眼中的孝道观

孔子眼中的孝道观
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孔子认为,孝道的核心是尊重父母。

他强调,孝顺父母是儒家道德的第一要义。

在孔子眼中,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

孝道的实践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还有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孔子认为,孝道的实践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首先,要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利益,不得违背他们的意愿。

其次,要尽力满足父母的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要尊重父母的威严和尊严,不仅要在言语上尊重他们,更要在行动上表现出尊重。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一种长久的实践和实践。

孝道的实践需要从幼年时期开始,一直贯穿到成年和晚年。

孔子认为,孝道的实践不仅要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中,还要体现在家庭和社会的生活中。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传承,才能保证孝道的永久存在。

总之,孔子眼中的孝道观是一种深刻的道德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是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基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传承孔子的孝道观,让孝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 1 -。

孔子论孝

孔子论孝

孔子之论孝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

孔子的《论语》里头,孝这个字出现了17次。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所以论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记载。

下面我就通过这些记载来分析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孝具有哪些层面的含义。

一、依礼行孝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知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孝首先就是要不违背最基础的礼节。

孔子本人以承接周公的思想为人生使命,而西周以来逐渐形成的“周礼”,即周朝所遵循的礼法制度,就是发源于周公的思想。

在周礼之中,忠孝之道的思想是居于主要地位。

在孔子看来,孝道是道德伦常的根本。

孔子主张孝道应该从家庭做起。

他要求年轻人“入则孝”,所谓“入”就是指家庭的内部,“孝”就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和行为。

二、以心行孝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孔子这样说。

他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三、敬才有孝论语中还有这样一些记载给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问什么是孝道。

孔子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

就是狗和马,也都能得到人的饲养;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爱之心,那养活父母与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

孔子论孝原文

孔子论孝原文

《孔子论孝》原文如下: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在,不远童冠。

于父母,敬而无违。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寿。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在,不有先峰。

无违天地也,必在恭敬。

有事,事其邻;无悔也。

视其所不视,耳其所不听,思其所不为。

行其所不好使吾身修焉者谓之教也。

行不必人之非,人将不弃我者谓之德也。

是以君子服善以矜德行其孝也如此其道也!此圣人之道,治国平天下之道也!又安在乎以犬马尽孝道乎?愚以为事父母大法乃忠君之始也!这段原文描述了孔子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方式。

孔子认为,孝道不仅仅是赡养父母,更是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是个人道德和社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孔子强调了父母身体健康的担忧是子女最大的责任。

子女应该尽力避免父母担忧,不仅要在物质上照顾好自己,还要保持身心健康,不给父母带来额外的担忧。

其次,孔子提出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原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父母在世,子女不应该离家太远,如果必须出远门,也必须确定好去向,以免父母担忧。

这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

再次,孔子认为子女应该继承和发扬父母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即“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意味着子女应该尊重和继承父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以便更好地照顾父母和家庭。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父母年龄的重要性,应该时常关注父母的健康和需求,既为父母的年老而高兴,也为他们的健康担忧。

最后,孔子认为孝道的核心是尊重和遵守礼仪规范,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女应该按照礼仪规范照顾父母的生老病死,让父母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孝。

孔子认为孝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以孝治国。

孔子强调要尊重父母。

他认为父母是生命的创造者,是我们存在于世上的根本。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敬爱他们。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中的“主忠信”即是孝的表现,孔子告诫人们要以忠诚和诚信对待父母,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和养育之恩。

孔子强调要孝顺父母。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孝顺父母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不仅是孝道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孝顺父母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供养和照顾,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和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

只有真正理解和关心父母,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顺。

孔子提出了以孝治国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离不开孝道的传承和实践。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不学,非所宜也。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首先要尊重和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样才能给予他人以榜样和引领。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即领导者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对孝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以孝治国。

孔子认为孝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他强调要尊重和敬爱父母,孝顺父母,并将孝道应用于国家治理。

这些观点不仅对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践行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孔子论孝的三个境界

孔子论孝的三个境界

孔子论孝的三个境界
孔子论孝的三重境界:
1、养亲是孝的最低层次,能养是对父母孝的基本要求,能养就是孝。

能养是对孝的基本要求
2、敬养是孝的较高层次,“敬”着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
3、“继志述事”是孝的最高层次,是对合理之政应当之事的传承,而对人生的探索和反思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永恒的追求。

孔子孝论的三重境界是依次展开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华的。

第一维度与第二维度是对当时社会普遍观念的认可,是对当时世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作为人子的本分。

但一个人只是尽到自己作为人子的本分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真诚的爱意。

第三个维度才是问题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论的核心。

孔子论孝的感悟

孔子论孝的感悟

孔子论孝的感悟
孔子是中国儒家传统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论孝的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历代礼仪
重点义务的总体设计。

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孝道已经一脉相传,为人子、至奢、民风大衍。

在孔子的《论语》中,对孝的论述极其重要,他把孝放在礼义道德的基础上,作为教化青
年的训诫,他主张以孝治家、以耻治国。

在孔子看来,孝是一种显示了有着崇高道德观念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最突出表现形式。

在儒家学说中,孝是一种教化具有刚毅精神的人,它是立身之本,是一种保持家庭温
暖的行为。

它既是九章、九仪的重要体现,又是至孝十义的最高礼仪设计。

孝顺乃一切早,人贵有爱,必孝其亲,此第一神也。

在孔子的眼里孝是最重要的根本,以此头正有正,则
家室序也。

孔子主张,子孝以听、以安旧俗礼仪,捍卫四海之内的温馨安定,以认真的孝经行事、实践礼义,培养受众人民的信任。

子孝以慈,以敬必有所依,安康治国之本在于明爱孝。

孔子更进一步提出:“为政以孝,则民且说;以孝治国,则天下安宁。

”“天下乐极而民
忘其责,此命乎!”现今社会乱象,不仅是政治经济秩序的崩溃,也与道德观念的崩溃有关,最基本的大伦理观念,表现在家庭、社会中的就是孝之道。

只有回归家庭、社会秩序
的根基,继承和深化传统文化,让孝道博劓于道、孝道博劓宽才能实现作为一个家庭、一
个社会成员更加公正、宽大、高尚的生活态度。

孔子关于孝道名言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

孔子关于孝道名言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

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_孔子孝道名言有哪些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对于孝道的论述,那你知道孔子的孝道名言有哪些吗 ?下面分享了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供你参照。

1)孟子曰:“亲亲,仁也 ;敬长,义也。

” 孟子说:“亲爱父亲母亲亲,即是仁 ;敬爱兄长即是义。

”出自 (春秋 )《孟子 ;尽心上》。

2)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敬爱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出自 (春秋 )《孟子 ;离娄上》。

3)14 .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虑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亲母亲受累受累,不要让父亲母亲分担你的忧虑。

出自《劝报亲恩篇》。

4)出入帮助须谨慎,朝夕侍奉莫厌烦。

意思是:父亲母亲出入 (门) 要小心搀扶,早晚侍奉父亲母亲不要厌烦。

出自《劝报亲恩篇》。

5)爹娘眼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 ;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顺父亲母亲就是好儿男,孝顺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顺又贤惠的名誉。

出自《劝报亲恩篇》。

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顺父亲母亲,出门要敬爱兄长。

出自 (春秋 )《论语 ;学而第一》。

7)父亲母亲呼,应勿缓 ;父亲母亲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亲母亲呼叫,要赶快答应 ;父亲母亲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出自 (清)李毓秀18)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应当这样的。

出自《孝经》。

意 ,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9)呼叫应声不敢慢,一心一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亲母亲呼喊,应马上答应,不能够怠慢,要一心一意 ,面带欢笑。

出自《劝报亲恩篇》。

10)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亲母亲吃,好衣先给父亲母亲穿。

出自《劝报亲恩篇》。

孔子对于孝道的名言【经典版】1)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良。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切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鉴别真切的忠良。

出自《名贤集》。

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孔子论孝的理解和感悟

孔子论孝的理解和感悟

孔子论孝的理解和感悟孔子是个大智慧的人,谈起孝道,他那是一套理论,真的是让人受益匪浅。

你想啊,孝顺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里头学问可不少。

很多时候,咱们都觉得孝就是对父母好,买点儿好吃的,或者偶尔给他们打个电话,其实这只是表面。

孔子强调,孝不仅是物质上的照顾,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陪伴和情感上的支持。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老是跟着爸妈身后,跟他们唠叨,那时候他们肯定觉得我烦。

但是呢,久而久之,才发现那是我对他们最好的陪伴。

再说说孝的表现,孔子说了,孝不仅在于嘴上说说,更多在于行动。

有些人觉得孝就是给父母买个手机,结果自己根本不教他们怎么用。

这样是有点儿“画蛇添足”的感觉吧。

孝道就是在生活中点滴的关心,比如说,周末回家帮爸妈干点儿活,或者陪他们聊聊天。

哪怕只是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都会让他们觉得特别温暖。

孝,绝不是一笔带过,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情感。

再说,咱们常常听到“百善孝为先”这句话。

意思就是,干啥都得以孝为重。

可是,许多人对这个理解都太片面了。

孝不是要你一直围着父母转,而是要明白,他们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

就像我有个朋友,他总是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回家,结果父母总是一个人孤单待着。

他有时候想着用金钱补偿,买点儿奢侈品送回去,殊不知,父母最需要的其实是他的陪伴。

这就像一颗树,光浇水、施肥是不够的,还得给它阳光和空气啊。

孔子提到,孝的根本在于对父母的尊重。

你看,尊重这词儿,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尊重就是认同父母的选择和意见,他们的观点可能跟我们不太一样,但咱们不能随便否定。

像我跟我妈常常争论,结果每次都是我妥协,因为她总是有她的道理。

孝顺不是为了争高低,而是为了理解和包容。

这样一来,家庭关系就会更加和谐,真是一举两得。

孔子还特别强调,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感情,还有对祖辈的尊重。

现在年轻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觉得祖父母太古板,没啥好聊的。

可老一辈人的经历丰富,故事多得很,听他们讲讲,绝对是个宝藏。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跟老一辈的人聊,时常会让人感到特别温暖,那是岁月的积淀啊。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导读:1、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3、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4、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5、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6、子曰: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7、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9、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11、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2、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4、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15、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6、子曰:“安。

”“汝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汝安,则为之。

”17、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8、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9、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1、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2、子曰: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23、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2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子曰:“孝哉,闵子骞。

孔子的孝道思想

孔子的孝道思想

孔子的孝道思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孔子在这方面也有自己的主张。

下面由店铺为你讲述孔子的孝道,希望你喜欢。

孔子的孝道主张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

“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

”。

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首先,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及其发展的前提。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 那其他的品质也就无从谈起。

有子继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可是说这是对孔子孝道思想的延展,孔子自己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孝”由此就成为小辈或者臣子依据一种更高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根据一定的认识论方法处理与君和父的关系的一种品性。

在这种解释思路下,“孝”不是无原则的服从,“孝”是学道的表现和成就,是对自己内心最高价值准则的服从。

“孝”不是对长辈和上级的单向的义务。

其次,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

”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好的评价。

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

此时,就连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参考的。

由此可见,孝在当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再次,孝道对政治能够起到作用。

除了间接地从孝到忠,孝道还可以淳化社会风气,教化大众,安定社会。

孔子还解释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在他看来,倡孝实际上就是一种用德行来影响政治,作用于社会与百姓,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国方略。

孔子对孝的解释

孔子对孝的解释

孔子对孝的解释哎,说起孔子对孝的解释,那可真是深入人心,让人听着就暖洋洋的。

咱们不讲那些高深莫测的话,就用大白话聊聊,看孔子老爷子是怎么把“孝”这个字儿,讲得那么有情有义。

首先啊,孔子说孝,不是光嘴上说说,得从心里往外热乎。

你瞅瞅,他老人家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话啥意思?就是说,现在的人啊,以为给爹妈吃口饭就是孝了,可狗啊马啊,你给它口吃的,它也能活蹦乱跳。

要是心里头没那份敬重,那跟养牲口有啥区别?所以啊,孝顺得走心,得让爹妈感受到你的那份真心实意。

再来说说,孔子是怎么把孝融入日常的。

他提倡“色难”,就是说,给爹妈好脸色看,这可比啥都难。

咱们想想,有时候工作不顺心,回家脸色一拉,爹妈看在眼里,心里得多不是滋味。

孔子就说了,真正的孝,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让爹妈看到你的笑容,感受到你的温暖。

还有啊,孔子讲究“无违”。

这可不是说,爹妈说啥是啥,一点主见都没有。

他老人家是说,做子女的,得了解爹妈的心思,别老跟他们对着干。

比如,爹妈身体不好,想吃点清淡的,你偏要整一桌大鱼大肉,那可不是孝顺。

得顺着爹妈的心意来,让他们舒舒服服、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最后啊,孔子还说了,孝不仅仅是家里的事,它还跟社会、跟国家有关系。

一个人要是能在家孝顺父母,那他出门在外,对朋友、对同事、对领导,也都会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这样一来,社会不就和谐了,国家不就安定了吗?总而言之啊,孔子对孝的解释,简单易懂却又深刻无比。

它告诉我们,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心灵上的陪伴和尊重。

咱们每个人啊都应该好好学学孔子老爷子的这份智慧把孝顺二字刻在心里头让咱们的爹妈、让咱们的社会都充满爱。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孔子关于孝道的名言

16、子曰:“安。

”“汝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汝安,则为之。


17、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18、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9、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
仁之本与!”
20、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21、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2、子曰: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23、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24、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26、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
27、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8、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
29、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孔子关于及时尽孝的名言警句

孔子关于及时尽孝的名言警句

孔⼦关于及时尽孝的名⾔警句1. 论语中有关孝⼼的名⾔1、⼦⽈:“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于⽝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为政第⼆》译⽂:孔⼦说:“当今的孝⼦,只是说能够供养⽗母就⾏了。

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

若对⽗母不孝敬,那和⽝马⼜有什么区别呢?”2、⼦⽈:“⽗母在,不远游,游必有⽅。

——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为政第⼆》译⽂:孔⼦说:”⽗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3、⼦⽈:”⽗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则以惧。

“——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仁第四》译⽂:孔⼦说:”⽗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为他们长寿⽽⾼兴,⼀⽅⾯为他们衰⽼⽽担忧。

4、孟武伯问孝,⼦⽈:“⽗母惟其疾之忧。

”——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 为政》译⽂:孟武伯问什么是孝。

孔⼦说“孝就是让⽗母对⾃⼰除开担忧⽣病⼀事外,再⽆别的担忧。

”5、弟⼦⼊则孝,出则弟。

——出⾃春秋孔⼦弟⼦及再传弟⼦《论语·学⽽篇第⼀》。

译⽂:孔⼦说:“弟⼦们在⽗母跟前,就孝顺⽗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2. 论语中有关孝⼼的名⾔不孝的⼈是世界最可恶的⼈。

-----------------鲁讯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的本能和感情之中。

爱国主义则是放⼤了的孝⼼。

-------戴达菲尔德⼀个天⽣⾃然的⼈爱他的孩⼦,⼀个有教养的⼈定爱他的⽗母。

-----------林语堂⼤孝终⾝慕⽗母。

唯孝顺⽗母可以解忧。

---------孟轲孝敬⽗母经常可以代替最⾼贵的感情。

-------孟轲母爱胜于万爱------莎⼠⽐亚世界上有⼀种最美丽的声⾳,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我们⼏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的⽗母,因为这种爱像⼈的活着⼀样⾃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莫泊桑孝⼦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烦恼⼼,惊怖⼼,愁闷⼼,难⾔⼼,愧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两千五百多年前走来,他谈仁,说义,讲礼,论孝。

他所说的核心是什么?中国政法大学方尔加教授将带我们走进孔子学说,走进这位老人的内心深处。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孝的故事。

我们可能听说过王祥卧冰的故事。

晋朝时期王祥的母亲病了,想吃鱼。

王祥就蹲在冰面上,用体温融化冰块。

然后捕鱼给母亲吃。

南宋著名的词人陆游也是一个例子。

因为他的母亲不喜欢唐婉,虽然陆游和妻子唐婉的感情很好,但他却为了孝顺母亲忍痛休妻。

从而给后世留下了那首著名的伤感词作《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陆游和王祥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孝心。

但这是真正的孝吗?春秋时期的孔子在《论语》里也多次提到了孝。

陆游和王祥的做法和孔子提到的孝是一回事吗?)孝是我们中国人最不陌生的道德。

尊重老人,尊老爱老。

这个道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层的道德、最普遍的道德。

不管是哪个民族、不管是哪个地区、不管是什么职业、不管是哪个年龄段人们共同认同这个道德。

孝这个道德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很早很早人们就崇尚这个道德。

孝在最原始的文字里头,在卜辞里头他的形状像一棵树。

树上面枝繁叶茂,上面有枝叶,底下是根。

不管你枝叶多么复杂,多么繁多,你都根源于一个根。

你的生命力在根,你都来源于根。

我们中华民族最大的祖先,最大的老。

我们是炎黄子孙,有炎帝、黄帝。

我们是炎黄子孙。

所以孝在中华历史上,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是最重要的道德。

孔子本人是非常非常重视这个道德的。

孔子的《论语》里头孝这个字出现了17次。

据说宋朝,北宋王朝宋太祖在他夺取天下以后,他声称要以孝治天下。

宋太祖的宰相赵普说过这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个半部《论语》治天下应该说和宋太祖说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

为什么呢?《论语》里出现孝字出现了17次。

《论语》一共20章,这17次出现孝,有15次在前10章。

所以他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来到宋太宗继位以后,赵普去世了。

去世的时候,人们去翻他的匣子,据说,传说就是一部《论语》。

而且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这个孝的道德非常重要。

孔子有个学生叫有若,有若曾经讲到了孝。

有若讲孝、有若论孝,应该说反映的就是孔子的思想。

应该属于孔子思想的组成部分。

他把孝摆在非常高的地位、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若说“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鲜也。

”(《论语》)。

就是说这个人在家里头,如果能够做到孝顺父母,悌爱兄长,既孝又悌,和家里人和和睦睦。

特别是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在外面就不会当叛臣,不会犯上。

这就是说,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

因为他在家里我当孝子培养了非常好的道德。

他在外面也会忠实履行自己当臣子的职责。

好好的尽心尽力为国家做事情。

接着有若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为之有也”(《论语》)。

这人平常不好犯上,对上面都是很尊敬,坚守自己的职责,服从上面的调遣,服从上面的命令,这样的人不会作乱。

然后有若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治理国家先抓住根本。

抓住根本就符合“道”。

抓住根本就不会偏离“道”。

最后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

说你要做到仁爱,仁爱就是根本。

整个国家的治理要充满着仁爱的精神。

仁爱精神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孝悌就是仁爱的根本。

说你抓仁爱,让人们有仁爱的精神,培养人们的仁爱精神,得从根本上来培养。

什么是根本呢?什么是大本呢?孝和悌。

当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孝。

孝顺父母,悌爱兄长,其中主要的是孝。

孝悌是根本,先从这个道德来培养。

我们平常老说要对人们进行精神文明教育。

道德教育,树立这个道德、树立那个道德、树立远大的道德、树立最美好的道德。

但是你说这些东西说的很大。

这些大的道德,这些长远的道德,美好的道德要通过一些具体的道德来实现。

而且你培养的时候要从具体的道德来开始培养。

就像我们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你再做多么伟大的事业,你也得先从一些具体的事情开始。

这么美好的道德,伟大的道德,仁爱的精神,从哪个道德来具体的开始培养呢?就是孝,从他来开始培养。

所以孝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们一般认为孝只是对老人孝顺,却不会想到孝对人的道德培养也是很重要的。

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

其实很有道理。

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也正是因为是孝子,在家能尽孝,在外才会尽忠。

而通过前几天的讲述我们也认识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尽孝和讲仁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为了说明孝的重要性,我们来把孝和其他一些道德联系起来,我们来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把孝和仁联系起来,仁这个道德是孔子思想中的最高道德。

仁是什么?仁者爱人,就是爱,就是内在的真诚的爱的情感。

孔子说这个道德是非常非常难做到的。

我们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孔子有个最得意的学生——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好的学生,颜回死了以后孔子非常非常的痛苦。

孔子说“天葬予,天葬予”《论语》。

就好像天要抛弃我。

颜回这个学生死了以后给孔子带来这么大痛苦。

但是像颜回这样好的学生,颜回这样有道德的人,孔子说颜回也顶多能够连续三个月不违反仁。

意思就是说连颜回这样的人都不能够长期地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做到仁。

仁简直太难了,他也就三个月不违反仁。

所以仁这个道德是最高的。

仁这个道德强调的是人们的一种内在信念,强调的是一种真诚。

仁这种道德他是比较抽象的。

他要通过一个具体道德来体现。

在具体道德中那种道德最能够体现仁呢?仁可以通过很多具体道德来体现。

你比如孔子也讲过“恭,恭敬;宽,宽厚;敏,敏捷;惠,恩惠”。

这些都是道德。

但是在孔子看来最能够体现仁的道德的、能够更好的、集中的体现仁的道德的莫过于“孝”。

孝是最能体现仁。

仁也能够通过其他道德来体现。

但是最好最好是通过孝来体现,孝是最能体现仁的道德的。

为什么孝能够体现仁的道德呢?因为孝道最讲究内心真诚、没有代价、不是为了别人,就是我的内心,就是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仁不就是这么一种道德吗?仁就是讲内心,而孝这种道德是最强调内心,所以孝最能够体现仁的道德。

比如有人问什么叫孝?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论语》。

这是什么意思呢?说现在很多人说孝顺父母就是能够养活父母。

养活父母什么意思?父母要吃,给他吃。

要穿,给他穿。

要居住,给他居住。

父母需要物质,有什么物质需求,有什么物质的待遇,我都给他。

能够养活父母。

孔子认为不是这样。

(孔子)说你对你们家养的狗,养的马,你也得满足他们得物质需求啊。

孝和养狗马不同,最大的区别是内心真正的尊重父母。

发至内心的那种情感。

发至内心的一种道德。

还有人也问孝,孔子也回答了,也这么回答,也是这个意思。

当时孔子有个学生叫子夏,问什么叫孝,孔子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僎,曾以为孝乎”《论语》。

什么意思?家里有事情了,有各种各样的事情,儿女抢先去干,不让父母干。

好不容易有点酒,有点肉,有点好吃的,给父母吃,子女可以不吃。

仅仅这些就是孝吗?孔子说,这些还是不是,那么什么是孝呢?还是我们说的内心真诚。

孔子说了,有事情你自己去做,有酒食给父母吃,可是你的色难(面色很难看)。

(孔子)说你虽然能够给父母做事情,给父母吃好的,但是你的脸色很难看,你这还是不孝。

真正的孝是什么呢?脸色不能难看,是你真诚的真心的爱你父母。

所以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孝不能光追求形式。

孔子说最高道德仁就是这样,仁不能够停留在形式上。

要内心真诚的爱别人,讲仁的时候,不能够光表面上互相赠送礼品、敲钟打鼓,互相说好听的话,互相敬酒。

这是仁吗?这不一定是仁,还得看你的内心。

如果你内心真诚的爱对方,那你才是真正的仁爱。

那么孝就是这样。

如果你内心真的对父母好,真正的关心父母,真正的尊敬父母,那才是真正的孝。

不要光讲究那些表面的形式。

这里我们要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我们现实生活跟过去那种家族社会不一样。

现在很多人远离自己的父母,到远方去工作,这是很普遍的。

你不可能像古代那样,整天在父母周围伺候父母,直接去伺候父母,这是不可能了,也不必要。

因为现在条件跟过去不一样了。

现在父母有其他的保障,有其他的方式来得到合理的照顾。

那么现在情况不同了。

但是有一点还是和古代一样的。

就是孔子说的内心真诚,你虽然离父母非常远。

父母在大南方,你在大北方,甚至你可能在地球的另一边远隔千山万水,非常远。

但是你完全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你对父母的那种真诚的爱、真诚的尊敬,而且现在条件也允许啊。

现在很多人有钱了,你可以给父母买这买那,你可以回家的时候给父母买很多东西。

但是父母并不一定真正的快乐。

父母真正的快乐,父母真正希望的是你对他的情感,你的心想着他。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孝的情感呢?这种孝的情感是不是光通过课堂的老师去讲,人们就能够做到呢?这种情感就能够产生呢?不是,当然也需要别人讲,也需要别人去培养,这种孝的情感,这种道德的产生,他是在生活中形成的。

在生活中形成的,在人们头脑中他是最不容易被抹掉的。

他是人们最不容易放弃的。

知识有时候通过知识的讲解,通过知识的讲解进入你头脑中的东西可以放弃,那个东西不可以放弃。

他渗透到你的每一个细胞当中。

跟你的生命力已经合一了。

就这么形成的。

孝这个道德的培养,应该说是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非常非常重要的。

孔子儒家道德的培养,特别重视:道德完全出于自律、道德完全出于我们的内心、完全是我们内心真诚的信念。

我信这个东西,不为什么,没有什么功利,没有什么好处,我就这样。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古之学者为己”,什么意思?古人(孔子)想像的那些圣人,他学习的是为了什么啊?为了完善自身。

不为什么,没有什么功利。

他不像现在的学者的学习老是给人家看的。

老是想通过这种学习得到什么好处,让别人夸自己,他老有功利的心。

古代的学者不一样,古之学者为己,他是为了完善自身,不为什么。

孝也是这样。

你为什么孝啊?不为什么,就这样。

既然就这样,既然不为什么,所以我就这样,不会变化的。

别人在这,我这么做。

别人不在这,我也这么做。

如果我孝是为了别人的话,那就坏了。

那就别人在这儿,我孝。

别人不在这,那我就不孝。

别人在这,我这么做,别人不在这,我就不这么做,就会这样。

那就不是自己的本性。

不是自己真诚的情感。

既然是我的本性,既然是我真诚的情感你在不在这,我都这样,我永远这样,这就是我的秉性。

所以孔子说过这话“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父亲在,看你的志向,看你的想法,就知道你是什么人。

父亲去世了,那就看你的行动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论语》。

把父母那些好的东西,把长辈那些好的传统,你都继承下来。

长期的把他坚持下去。

那你就是孝。

所以《孝经》里说孝是什么呢?“孝是善继承人之志也”善于继承人的志向,继承人的思想。

“善述人之事也”。

把前人的那些好的事情、好的做法也继承下来,加以发扬光大。

所以我们说孝讲究的是一种真诚。

(只有发至内心的真诚才有发至内心的孝顺,那么孝顺应该怎样表现呢?孔子认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是他的第一层社会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