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理论与江苏生态省建设

合集下载

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苏宿迁市可持续发展探讨

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苏宿迁市可持续发展探讨

2 生态足迹 案例 分析
选择宿迁市为案例 , 根据 2O OO~ 2O 年统计年鉴 , O6 对这期 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 , 希望为宿迁 的生 态城
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 思路 .
2 1 计算过程 详细计算 了20 年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 1 )在此基础上对 1 9~20 年宿迁的资源性生态面积和能 . 05 表 , , 2 9 9 04
表 1 宿迁市 20 05年生态足迹计算 中生物资源帐户
*宿迁生态城市建设与资源调查基金 资助项 目 收稿 1期 :06— 5—1 3 20 0 5
维普资讯
12 0
山 东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然 科 学 版) 自
第 2 卷 1
原煤
5 86 9 .4 3 .7 10 2 5 2. o 0 6 8 4 4 2 .5 8 1 7 2. o 3 5 3 75 o .5
6 2 9. 9 6 1
O. 0 l 0 oO O. 0 0 04 8 O. o 6 0 93
O. 0 4 0 01
54 0 5 6 9 84 4 l0 6 3 3 75 6 0 4  ̄
分析 , 结果表明: 宿迁市在 19 2O 99~ O5年的平均人均生态承载力为 0598h 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 589h 2降为 054lh 2 下 .2 m , .4 m .1 m , 降幅度为 63 % ; .4 7年间的平 均人均生态足迹为 1242 m , . 9 1 2人均生态足迹 由 19 h 99年的 125 6h 2变为2 0 .8 6 m 05年的 1069 m , .6 2h 2
De 2O 6 c. 0
V0 . 1N 4 1 2 o.

生态足迹理论介绍及应用

生态足迹理论介绍及应用
0.2 #DIV/0! #DIV/0! 水域 1.1 #DIV/0! #DIV/0! 林地 1.1 #DIV/0! #DIV/0! 林地
理论介绍
概念提出
模型介绍
应用领域
公式介绍
案例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需求)
Yi Zi Pi0 消费量 (T) 全球平均能 折算系数 源足迹 (GJ/t) (GJ/hm2) 55 55 71 93 20.934 28.47 50.2 43.124
原煤 焦炭 燃油 汽油
煤制品
液化石油气 柴油 溶剂油 液化天然气 天然气 其他石油制 品 煤油 其他燃料 热力 电力
93
71 93 93 93 93 93 93 93 1000 1000
28.47
50.2 42.17 43.124 38.98 38.98 41.87 43.124 43.124 29.34 11.84
生态足迹理论的介绍及其应用
ecological footprint
生态足迹
概念
生态足迹
——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
——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容纳人类所 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 地域面积
理论介绍
概念提出
模型介绍
应用领域
公式介绍
W2020=ef2020xP2020/GDP2020
人口容量预测
方法介绍
案例
潮南区基于生态足迹的人口预测
谢谢
耕地 草地 林地 建筑用地 水域 化石能源 承载力 (hm2)
人均面积 均衡因子 (hm2/人) 2.8 0.5 1.1 2.8 0.2 1.1
产量因子
均衡面积 (hm2/人)

哪个省的生态更文明?--中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大排名

哪个省的生态更文明?--中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大排名

广东 1 3 5 3 I7 . 3 i7 5 7 . 1 6 4 1 81 3 6 9
江 南 西^ 林 湖 吉 舭 u

福建 1


O 江苏 河 南 ຫໍສະໝຸດ ∞ 海 南 嚣随
O O
I 农
青海

蜜激

江苏


四 川 福 建 。
O O
L 西 l J
苏 、天 津 、江 西 、湖 南 、湖 北 以及 山西
等 省 份都 有 不 同程 度 的 排 名上 升 ,体 现
本 着以 指 导促 进 可持 续 发展 的 研 究
3 6 l中国经济周刊 C I AE O OMI E I H N C N C wE K J Y
2 0- 2 0 0 7 0 9年 中国各 省区市经济发展与生态足迹变动 ( 4 图)
而 宁 夏 、 山西 及 贵 州等 省 份 则 排 在最 后
的 三 位 ,仅为 4 、4 . 07 07 4和 4 . 。考 83 3
判断, 森林 和 草地 的净 初级 生产 力较 高 ,
本: ̄ 者 肖翊 I FB J I 摄
耕 地 较低 ,建 成 区最低 ) ,煤炭 、焦 炭 、
原 油 、燃 料 油 、汽 油 、煤 油 、柴 油 、天
生 态 文 明 建 设水 平 就 是 衡 量这 种 转 变 的 程 度 ,即 以 消费 最 少 的 资源 和 最 少 的 环
的 资 源 消 耗和 环 境 代 价 越 大 。从 图 1中
可 以看 到 ,2 0 0 9年全 国平均 的生 态足 迹 是 每 人 61 全 球公 顷 ( 化 生态 足迹 的 .1 量
的影 响 。

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理论
al., 2007; Kitzes et al.,2009; and
Wackernagel et al., 2002)。
碳足迹 表示扣除海洋碳吸收贡 献后,吸收化石燃料燃 烧排放二氧化碳所需的 森林面积。
耕地 表示用来种植 人类消费的食物和 纤维,以及生产胜出 饲料、油料、橡胶等农 产品所需的农田面积。
在此基础上,生态足迹理论将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 的面积定义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以表征该地区的生态容量。
生态容量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 . 地球科学进展,Dec. , 2000 ,15(6): 630~636. [Yang Kaizhong, Yang Yong, Chen Ji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Concept, Method and Cases[J] .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0 ,15(6): 630-636.]
➢Mathis Wackernagel, Chad Monfreda, and Diana Deumling ,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Nations (November 2002 Update) [M], Redefining Progress,2002.
a
12
三、研究方法
生态足迹分析法也是其中一例。 1992年,加拿大经济学家 ,William Rees :提出概念 1996年,其博士生Mathis Wackernagel 等: 提出计算模型并应用推广
a
6
a
7
二、生态足迹理论概念
1、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 EF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概念。

它是一种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的方法,也被称为“生态承载力评估”。

生态足迹理论认为,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已经超出了其极限。

了解和评估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对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生态足迹的概念最早由William Rees和Mathis Wackernagel于1996年在《人类生态学》杂志上提出。

他们以“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来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思考,也为后来的生态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人类个体、城市、国家、甚至全球对于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占据的土地面积。

它包括了人类对土地、水、空气、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人类活动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如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废水排放等。

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反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也可以评估出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工作,它需要考虑到人类活动对不同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包括了“城市生态足迹”、“国家生态足迹”和“全球生态足迹”等不同层级的研究。

“城市生态足迹”是对一个城市的居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评估,而“国家生态足迹”和“全球生态足迹”则分别是从国家和全球层面对生态足迹进行评估。

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压力。

生态足迹理论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帮助人们评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2生系承载力(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5.2生系承载力(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

5.2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与方法1.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态系统维系其自身健康、稳定发展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态系统对可能影响甚至破坏其健康状态的压力产生的防御能力、在压力消失后的恢复能力及为达到某一适宜目标的发展能力。

1.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1) 模型预估法。

2)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

3) 生态足迹法。

4)资源与需求差量法。

5)状态空间法。

1..生态足迹指生产一定人口消费的资源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具有生态生产总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面积),其中生物生产也称为生态生产,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转化为新的物质和能量,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积累。

生态生产性土地---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

1) 生态足迹方法:A以生态空间利用作为限制性因子B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废弃物消纳和基础建设空间支持等三类服务功能的消费与利用程度C揭示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在不同人群的分配和人类对生产性空间的排他性占用情况。

2) 在生态足迹账户核算中,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主要分为如下6种类型:化石能源用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农用地和近海水域3)全球性公顷生态足迹的单位是gha ,即全球性公顷,一个单位的全球性公顷相当于1hm2具有全球平均产量的生产力空间。

生态足迹的任务是计算各项消费所使用的以gha为单位的土地面积。

4)扣除了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5)计算生态足迹时采用全球化石能源生产土地单位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当地能源消费所消耗的热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燃料用地面积。

6)在对世界上各城市的生态足迹计算中可发现,几乎所有城市都占有比其自身行政面积可提供的大得多的生态足迹。

发达国家城市的生态足迹更是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其自身的城市面积。

这说明,随着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进行,就发达国家而言,它们需要从发展中国家输入生态足迹;就城市而言,它们需要从农村、郊区输入生态足迹。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本文将生态学中生态位的理论运用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中。

文章首先介绍了城市生态位的概念,然后对江苏省13市的城市生态位进行了定量分析。

在利用生态位理论揭示城市发展的实质的基础上,分别用生态位的生态位重叠与竞争理论、生态位扩充与压缩理论以及生态位互补理论指导江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

标签:生态位; 城市; 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是近20年来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它在竞争机制、生态元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城市生态等方面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态位概念的不断发展,生态位理论已被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使用,其理论含义不断被拓展。

本文旨在从生态位理论角度,对江苏省的各个城市进行城市生态位测算,并就如何提升江苏城市综合竞争力与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政策措施,期望打开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1生态位理论与城市生态位分析方法1.1 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理论最早是J.Grinnel于1917年提出的,并定义为生物群的基本生活单位,即指一个物种或亚种所占据的基本单位,或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功能,主要侧重指物理空间及其所处生活环境条件的关系。

生态位的概念和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广泛的应用于自然生态系统,而且对于社会生态系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位是生物单元在特定生态系统中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相对地位与作用。

任何生物都在不断地与其它生物相互作用并不可避免地对其所生存的物理化学环境产生影响,其地位与作用也必然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与其它生物相对比较中才体现出来。

因此,对应于生物单元的生态位可分为态和势。

1.2城市生态位的侧度城市生态位即城市环境给人类活动所提供的多维因子空间,它是指所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生态因子(如水、食物、能源、土地、气候、建筑、交通等)和生产关系(如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等)的集合。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

Ecological footprint目录* 概念* 背景* 构成* 现状* 研究意义* 中国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背景* 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规划与资源生态学教授里斯( William E .Rees)提出。

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 生态足迹账户广泛用来衡量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其所消耗的食物、纤维和木材,吸纳其制造的废物和提供空间进行基本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土地总面积。

一个国家需要消耗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和生态服务,它的足迹就是这些面积的总和,不论足迹落在地球的何处。

生态足迹构成示意图生态足迹现状* 20 世纪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对大自然的影响也在增强。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的供应能力。

2007年,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即生态足迹超过了地球可再生能力的50%。

全球生态足迹与地球生物承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打破,全球人口的平均消费在总体上持续超过全球人均生物承载力水平。

生态足迹现状* 不同国家的人口对地球生态服务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

根据WWF最新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10》,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2.2全球公顷,较全球平均水平低0.5全球公顷,在核算的153个国家中居第74位。

生态足迹现状* 而在环境条件与土地利用实践的区域差异方面,生物承载力在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从国家尺度来看,中国提供了全球9.5%的生物承载力,人均生物承载力为1.0全球公顷。

但是中国消耗了全球生态承载力的15%。

中国生态足迹现状* 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轨迹是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轨迹,也是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与面临更大的生态需求压力的轨迹。

生态足迹理论与江苏生态省建设

生态足迹理论与江苏生态省建设

t eEc - o ic n tu t n o in s h o Pr vn e Co sr ci fJa g u o
T n Jn h a,T n oi a ig u a g Ma l n
( col f orpia Sine N migN r a U iesy aj g 10 7 hn ) Sho gahcl cec , a n o ml nvri ,N ni 0 9 。C ia o Ge t n2
b t h r r e e a r b e n t e p o e s h sp p ra ay e h c lg c l o t rn n c lgc l u e e a e s v r lp o l ms i h r c s .T i a e n l z st e e oo i a f op i ta d e oo ia t
c p blyo in s rvn ea d vletessan bed v lp n i ain o h e intru hab l a a i t f a gup oic n au u tia l e eo me t t t f ergo ho g a— i J h su o t a c n lsso u pya d d ma d,a dters l id cts h t h o ie o o f e eo me t f in — n ea ayi f p l n e n s n h eutn iae a esco c n n cd v lp n a g t t i oJ
Vo . 9 No 1 12 .
Ma ,0 r 2 06
生态 足迹理论 与江苏生态省建设
谈静华 , 汤茂林
(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 院, 江苏 南京 20 9 ) 10 7

生态足迹和生态建设的研究

生态足迹和生态建设的研究

生态足迹和生态建设的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消耗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为了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如何进行生态建设,成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而生态足迹则是衡量人们对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的重要指标之一。

1. 什么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遗留在自然界中的“足迹”,是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一个衡量指标。

生态足迹的计算依据是每个人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和释放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态资源面积。

通俗来说,生态足迹就是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使用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所产生的废弃物等所需要的自然资源的总面积。

自然资源的使用所占用的土地面积就是“生态足迹”,包括农田面积、林木种植面积、渔场面积、草原面积、建筑用地面积等。

2. 生态足迹的作用了解生态足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从而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而且,生态足迹也可以帮助我们评估自己生活所需的资源量和能源消耗,从而提高生活的可持续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同时,计算生态足迹也可以启发人们意识到环保和节能的重要性,更好地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人类社会在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生态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护和改善环境。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环保的具体实施方案。

生态建设包括水土保持、反荒漠化、森林防火和森林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水体保护和改善等方面。

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

4. 如何进行生态建设?(1)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对环保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唤起全民的环保意识。

(2)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完善的环保法律体系和制度,加强执法力度,严惩环境污染者。

(3)科技创新:加大环保科技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推广和普及环保技术,提高生态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社会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以及该资源使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衡量模型,代表了对地球资源与环境负荷的评估与分析。

生态足迹理论最早由加拿大学者马思璐(Mathis Wackernagel)和威廉·丁兹尔(William Rees)在1996年提出,并于1997年在国际期刊《自然》上首次发表,并迅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研究。

生态足迹理论主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利用会导致生态系统耗损,影响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生态足迹理论已经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主要概念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负荷的一种指标,用于衡量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量。

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食品的生产、交通运输、住宅建设、废弃物处理等。

而地球的生物产能则是指地球生态系统提供的可再生资源量,包括土地、森林、水资源等。

生态足迹由于把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资源的影响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在一起,因此成为了评估地球环境的重要指标。

生态足迹的评估不仅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情况,而且还能够说明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否足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

研究现状自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学者们对生态足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也有一些国际组织、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了生态足迹的评估和应用实践。

主要包括:全球生态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

这些机构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估和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耗竭状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生态足迹大小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生态足迹大小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生态足迹大小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生态足迹的大小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有重要影响。

生态足迹的增大可能对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产生以下影响:
1.水资源:如果生态足迹增大,水资源的利用量可能增加,
会对水资源的供应和质量造成压力。

这可能导致水资源短
缺、水质恶化,影响人类和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需求。

2.土壤和农业:随着生态足迹的增加,对土壤的压力也会加
大。

过度的农业化、过度利用土地和土壤侵蚀会导致土壤
的质量下降,减少农田的产量和质量,削弱农业生产能力,从而影响粮食安全。

3.气候调节:生态足迹增大意味着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对
气候变化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过度的碳足迹会加剧温室
效应,导致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等。

4.生物多样性:生态足迹的增大可能导致栖息地破坏、物种
灭绝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所带来的生
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可能使物种失去栖息地和生存条件,加速物种灭绝的速度。

5.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足迹的增加可能导致
过度开发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完
整性。

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会破
坏自然景观,减少自然环境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

综上所述,生态足迹的大小与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有密切关联。

生态足迹的增大可能对水资源、土壤和农业、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强调了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保持生态足迹在可持续范围内有助于维持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以及人类和生态系统的福祉。

区域生态足迹盈亏测算及其空间特征——以江苏省为例

区域生态足迹盈亏测算及其空间特征——以江苏省为例

区域生态足迹盈亏测算及其空间特征——以江苏省为例鹿瑶;李效顺;蒋冬梅;郎文婧;沈春竹;魏旭晨【摘要】生态足迹分析法能够通过计算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产量,估算人类对自然资本的消耗和自然资本的供给情况,进而对区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定量评估.在改进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对江苏省及其13个地级市生态足迹盈亏进行测算,进而揭示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15年江苏省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7890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991 hm2/人,生态赤字为-1.4899 hm2/人,万元GDP生态足迹为0.2033 hm2/万元;(2)地级市中,人均生态足迹上,常州市最高为2.9317 hm2/人,宿迁市最低为1.7348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上,盐城市最高为0.6111 hm2/人,苏州市最低为0.0812hm2/人;人均生态赤字上,常州市最高为-2.8115 hm2/人,盐城市最低为-1.1503 hm2/人;万元GDP生态足迹上,宿迁市最高为0.3956 hm2/万元,无锡市最低为0.1651 hm2/万元;(3)江苏省及其苏南、苏中地区的人均建筑用地生态足迹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所占比例较大,苏北地区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草地生态足迹所占比例较大;(4)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万元GDP生态足迹空间分布北高南低,整体上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成反比.研究结果能够为江苏省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定量参考.【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8(038)023【总页数】10页(P8574-8583)【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国家公顷;空间特征;江苏省【作者】鹿瑶;李效顺;蒋冬梅;郎文婧;沈春竹;魏旭晨【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徐州221116;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南京210095;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徐州221116;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徐州221116;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24;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徐州221116【正文语种】中文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在创造极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沉重的生态环境灾难,直接威胁着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

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A g 20 u . 0 6
基于生态 足迹时 序分析的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 —
以江 苏 省 为例
易理 强 , 晓斌 ,周 寅康 金
( 京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 系, 南 江苏 南京 209 ) 103

要 i运用 生态 足迹 时序 账 户对 江苏 省 18- 20 99 03年 可持 续发 展状 况进 行定 量 测度 ,结果 表 明
快速 的工 业化 加剧 了生态足 迹 的高速 增 长 :近 1 5年来 江 苏省 年 均 生 态足 迹 为 165h cp . 1 m /a ,生 态承 载力 为 050 m / a ,年 均 生态 赤字 为 105 m /a 。 生态足 迹 日益 增大 的 同时生 态承 载 力 .4 h cp .7 h cp 却 以微 弱的 幅度逐 年 下 降 ,江 苏省 社会 经济 发展 的生态环 境压 力 日趋增 大 。
社 会经 济 发展 有重 要意 义 ,而传 统 的评 价方法 在 理 论 以及 实 际操 作侧 重于 经济 和人 文 等 因素 ,在资 源 和生 态环 境 的可持 续发 展 目标定 量测 评 方面 存在 明 显缺 陷 。从 2 0世 纪 9 o年代 初 ,一些 国 际组织 及 有 关研究 人 员 开始努 力 探寻定 量 衡量 国家 或者 地 区范 围发展 可 持续 性 的新 方 法 。 19 96年 Wakmae M ce gl 等 提 出的生 态 足 迹 (cl i lotr t 方法 为 eoo c opi ) gaf n 可持 续发 展 的定量 评 价提 出 了一种 全新 的思路 。此 后大 量学 者 对模 型进 行 了有 益 的改 进 , 自 20 0 1年 H l t 等 首 次 提 出生 态 足 迹 时 序 账 户 以 来 , e mu H 越来 越 多 的学 者 认 识 到 生 态 足 迹 时 序 分 析 的 重 要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苏政发[2004]106号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苏政发[2004]106号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正文:----------------------------------------------------------------------------------------------------------------------------------------------------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苏政发[2004]106号2004年12月28日)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第3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序言新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江苏加快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发展阶段。

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节约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江苏抓住战略机遇期、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省,目的是把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赢得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江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促进全省经济既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立足省情和长远发展需要,研究借鉴国际经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关系全局,影响深远。

推进生态省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为了动员组织全省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生态省建设,省政府组织编制了《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1999-2008年苏州市生态足迹变化与分析

1999-2008年苏州市生态足迹变化与分析
C丑EN - h o e l De c a ta
(c o lo n i n na S i c n n ie r g S zo nv r t o S i c n e h o g , u h u 2 5 1 , hn ) S h o fE v o me t c n e a d E g e n , u h uU i s y fc e e a d T c n l y S z o 1 0 C ia r a t sr c :Ba e n t e t e r n t o fe o o ia o t rn .u i g te d t i l o n r m e s t t a e r o k o u h u s d o h o y a d me d o c l gc l fo p t s h aa man y c mi g f h h i n o t ti i l y ab o f S Z o h a sc
关 键 词 : 州 市 ; 态 足 迹 ; 态承 载 力 ; 持 续 发展 苏 生 生 可
The Ch ng nd Ana y i f t e Ec l g c lFo t i f S ho t a ea l ss o h o o ia o prnto uz u Ciy,1 9-2 0 99 08
陈德 超 ,李 纲 2司忠新 , ,
(. 州科技 大学 环境科 学与工程 学院 , 1 苏 江苏 苏 州 2 5 1 ; . 学院旅游 与资源环境 学院 , 10 1 2 枣庄 山东 枣庄 2 7 6 ) 7 10
摘 要 : 用生 态足迹 的理论 与方法 , 用历年统计年 鉴的数据 , 利 采 计算 苏州市 1 9 9 9年至 20 0 8年人 均 生态足迹和 生 态承载 力 大小 , 并 对 苏州市近十年 生 态足迹 进行动 态分析 。结果表 明 :1 19 ̄ 0 8年 , ( ) 99 2 0 苏州市生 态足迹 不断增 大 ;2 从 生 态足 迹的 结构 分析 , () 对

生态足迹法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生态足迹法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境所造成的影响程度 ,可以为生态城市规划研 究提供 了 富而可靠 的依据 。本文较 详细的介绍 了生态足迹法 的基本概念和 丰
计算方法 ,并以江 南某市为案例 ,运 用生态足迹 法进 行分析研 究,反映 了该市在 发展建 设 中存在 的问题 ,并提 出了建 设生 态城 市的规 划重点。对我 国其它城市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也具有一 定的指导 意义。 关键词 :生 态足迹 ;生态承 羲力;生态城 市;可持 续 发展
建 设的指导作用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 。
奋斗 目标 , 生态城市建设和规划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 的热 点 。
1 2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方法 .
然而如何定量测度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却是一个
1 生态城 市规划 与可持续发展
11 生态城市规划 的内涵 .
城市规划是为 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 目标 ,
生态 足 迹 法 在 生 态城 市 规划 中的 应用
姚 枝 良 闻岳 周 琪 , ,
(.. 12 3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 0 9 ) 0 0 2

要 :生 态足迹 法是近年 来比较 流行 的定量测度 可持 续发展的新方法。运 用生态足迹法 定量 分析人 类活动对城市生 态环
中图分类号 :X 2 31
文 献标识码 :A
随着环境与发展 问题的尖锐化 , 可持续 发展 已成 为世界 各国政府解决 生态环境 与发展问题 的最终选择 。 城市是人 类 集中 、 高效率利用 自然 资源 、 土地资源 、 空间资源和智力资 源, 创造 各种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 富的载体 , 既是人类生存的
重要场所 , 又是人类发展 的重 要基 础 。 因此, 城市的可持续 发 展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 9 1 自17 年联 合国教科 文组 织 (N E C ) U - S O 在发起“ 人与生物圈 (A ) M B 计划” 的研 究过 程中提 出了 “ 生态城 市”这一概念 以来 ,世界上许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足迹:探索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足迹:探索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足迹:探索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摘要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指标,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计算模型和应用案例,本文旨在阐明生态足迹在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价值,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影响日益加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指标,应运而生。

生态足迹通过计算人类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压力。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支持特定人群或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

它包括六个主要组成部分:1. 耕地足迹:生产食物和纤维所需的耕地面积。

2. 牧草地足迹:饲养牲畜所需的牧草地面积。

3. 林地足迹:提供木材、纸张和其他林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4. 渔业足迹:捕捞水产品所需的水域面积。

5. 建筑用地足迹:建设基础设施和居住用地所需的土地面积。

6. 碳足迹:吸收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

生态足迹的大小取决于人口数量、消费水平、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

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表明该地区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影响越大。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1. 组成法:将不同类型的消费品和服务转化为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然后将这些面积加总,得到总的生态足迹。

2. 投入产出法: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不同经济部门对生态足迹的贡献,然后将这些贡献加总,得到总的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生态足迹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资源消耗:通过比较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Biocapacity),可以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消耗是否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环保型社会的建设”的关系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环保型社会的建设”的关系

生态足迹知识:生态足迹和“环保型社会的建设”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消费需求已经对地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地球环境,我们需要重视生态足迹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生态足迹?它和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有什么关系?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这些问题。

什么是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一个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所产生影响的概念。

它是一个反映人类对生态环境资源消耗情况的指标。

生态足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消耗:人类活动所使用的能源包括化石能源、核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它们在生态足迹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2.城市化程度:城市化程度越高,对土地和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就越严重。

城市的生态足迹常常比乡村高很多。

3.食品消耗: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与消费习惯的改变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特别是肉类的大量消费,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土地的过度利用。

4.交通运输:交通工具越多、越先进,对能源消耗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5.垃圾处理: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对环境的影响不能忽视。

进行垃圾分类及垃圾处理也成了部分地区的难题。

生态足迹和“环保型社会的建设”的关系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所产生影响的指标,而“环保型社会的建设”则是指在人类活动中,按照生态需求和相关规则,尽可能地减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我们生活在一个开发型社会,这一开发模式的发展方式一直都是提高生产力、创造财富、实现经济增长。

环保型社会的建设为一个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打下了基础。

在环保型社会的建设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环保”行动,如储能技术、光伏能源、节电技术等,从而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构建“生态文明”,我们需要重视并减少生活中的消费需求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达到能源、环保、生态等各方面的平衡。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生态足迹的影响和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如减少能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推广环保节能科技、对土壤、水资源等进行有保护意识的利用等,从而实现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足迹理论与江苏生态省建设谈静华,汤茂林(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 生态足迹理论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从而成为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理论之一.江苏省正在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题.本文通过对江苏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加深了对全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认识,从而对生态省建设有若干启示,包括提高生态承载力;控制人口增长、提倡绿色生产与消费,尽可能减少生态足迹;追求集约型城市化,建设生态城市;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关键词]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江苏省,生态省建设[中图分类号]X321.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16(2006)0120121206The Theory of Ecolog i ca l Footpr i n t andthe Eco 2Prov i n ce Con structi on of J i a ngsuTan J i nghua ,Tang M ao li n(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anjing Nor 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ecol ogical f oot p rint is a ne w way of the study on sustainability devel opment fr om the angle of antinomy bet w een hu man and earth .J iangsu is getting int o the constructi on of Eco 2p r ovince,but there are several p r oble m s in the p r oc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 ogical f oot p rint and ecol ogical capability of J iangsu p r ovince and value the sustainable devel opment situati on of the regi on thr ough a bal 2ance analysis of supp ly and de mand,an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s oci oeconom ic devel opment of J iang 2su Pr ovince has been in unsustainable situati on .Finally,s ome revelati ons for the constructi on of Eco 2p r ovince are p r ovided,including enhancing ecol ogical sustainability,reducing ecol ogical f oot p rint by con 2tr olling populati on gr owth and advocating “green 2p r oducti on ”and “green 2consu mp ti on ”,constructing ec 2ol ogical city by intensive urbanizati on,attaching i m portance t o i m p r ove the rural ecol ogical envir on ment and s o on .Key words:ecol ogical foot p rint,ecol ogical capability,J iangsu p r ovince,constructi on of Eco 2p r ovince 收稿日期:2005209228.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02KJD170001).作者简介:谈静华,女,1980—,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研究.E 2mail:tanjh1220@ 通讯联系人:汤茂林,1967—,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和区域规划的教学与研究.E 2mail:tang maolin@njnu .edu .cn0 引言生态足迹是由Rees 和W ackernagel 提出并完善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自1992年提出以来,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地域空间尺度和社会领域[1~4].1999年生态足迹的概念引入国内,杨开忠、张志强等从理论、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对生态足迹模型作了介绍[5~6].在实证研究中,无论是方法和应用还是有关政策研究方面,国内的生态足迹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国际生态足迹研究的初级阶段[7],主要开展了地区级尺度的研究,且较多地集中在西部地区[8~9],最近两年才开始关注东部省份,如对辽宁、广东等省的实证分析[10~11],也包括江苏省生态足迹研究[12],但是对省内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论述较少;另外,文献也多是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来判断某地区可持续发展状态,对政策的指引功能较弱,因此有必要第29卷第1期2006年3月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ANJ I N G NOR MAL UN I V ERSI TY (Natural Science ) Vol .29No .1Mar,2006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9卷第1期(2006年)深入分析生态足迹方法在辅助决策者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为决策者提供更丰富的决策信息.本文就是基于以上考虑,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计算江苏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分析全省城乡和区域差异,客观评价区域的可持续状况,试图为生态省建设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依据.1 生态足迹模型简介生态足迹指支持一定地区的人口所消费的资源和吸纳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总面积[6],它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由此判断人类对自然系统的压力是否处于地球生态系统承载力之内、地球生态系统是否安全、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111 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以下基本事实: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能源及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并能将之折算成生产和消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的生物生产面积.其中,生物生产面积包括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等6类,各自的生态生产力不同,因此采用不同的均衡因子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以此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计量分析的重点是生态足迹计算[5],主要步骤是:①把消费项目划分为生物资源消费和能源消费两方面;②计算各种消费项目的人均占有生物生产面积并进行汇总;③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区域总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步骤:①汇集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②计算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加总;③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计算区域生态承载力.112 判断依据: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将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与其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能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处于可持续状态.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则出现生态盈余,可持续发展状态良好.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2 江苏省生态足迹计算及分析211 江苏省概况 江苏省地处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东濒黄海,南临长江,有低山丘陵错落.土地总面积10126万k m2,其中,平原7106万km2,占69%,且土地产出效率高;水域1173万k m2,占1619%;丘陵山地1147万k m2,占1413%.平原、水面面积比例之高、低山丘陵面积比例之少,在全国各省区中均居首位,成为一大地理优势[13].行政区划拥有13个省辖市,常住人口7405182万人(2003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G DP达12460183亿元,占全国的1017%,且非农产业比重在90%以上,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4618%.但江苏是一个典型的资源约束型省份,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过高,导致以水土资源紧缺为核心因素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尖锐;能源和原材料不足,依赖区外供给;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212 生态足迹的计算21211 江苏省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 结合《江苏统计年鉴———2004》对江苏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实际计算.生物资源消费部分包括农产品、动物产品、林产品、水果和木材等,世界平均产量查询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统计数据库;能源消费部分包括煤、焦炭、燃料油、原油、汽油、柴油和电力等,以世界单位化石能源土地的平均发热量为标准将能源消费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计算江苏省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和人均生态承载力(供给),结果如表1.把计算结果与已有对江苏省生态足迹的研究作比较(见表2),不难发现十多年来全省人均生态足迹始终呈增长趋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长期增长、短期有所降低,导致人均生态赤字逐渐增长,近年来才开始出现缓和趋势.表1 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的需求与供给(2003年)土地类型生态足迹的需求总面积(hm2/人)均衡因子均衡面积(hm2/人)耕地013244218019083草地011739015010870林地010054111010059建筑用地010030218010084水域014378012010876化石燃料017671111018438总生态足迹119410 注:产出因子根据江苏粮食单产与世界平均单产比较估算所得.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土地类型生态足迹的供给总面积(hm2/人)产出因子均衡面积(hm2/人)草地01066221980155233林地01000101340100001建筑用地01004411640100792水域01023621980119654化石燃料01023411000100468CO2吸收000总供给面积0176149生物多样性保护(12%)0109138总生态承载力0167011 资料来源: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年报,2003.48—49.表2 江苏省1990年以来的生态足迹汇总表单位:h m2/人年份199019951999200020012003人均生态足迹112892115613117117117318117915119410人均生态承载力013209013014014141014092014075016701人均生态赤字019682112599112976113225113846112709 资料来源:1990—2001年的数据来自参考文献[12].21212 城乡差异城市和乡村作为非均质的地域空间,其居民在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上存在差异,城市化伴随着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扩散过程,进而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影响.目前,江苏省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因此计算并比较城乡生态足迹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江苏省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如表3.表3 江苏省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生态足迹比较(2003)土地类型人均总面积(hm2/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均衡因子人均生态足迹(hm2/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耕地013707012836218110380017941草地011174010281015010587010141林地010058010051111010064010056建筑用地010042010019218010118010052水域015790013138012011158010628化石燃料110935014804111112028015284总生态足迹214335114102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从上表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态足迹达214335h 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农村居民人均生态足迹为114102hm2,两者相差近1hm2,把各类土地足迹绘成柱状图(如图1),就很清楚地反映了城乡差异,几乎所有的生态土地类型都存在这种规律,尤其在草地、化石燃料土地方面体现地最为明显.21213 区域差异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呈现由南到北递减的趋势,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状况也出现差异.由于资料有限,我们选取苏州、扬州和徐州三市进行计算和分析,依据是:这三个城市分别位于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代表了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另外,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三圈五轴”的发展战略,而上述三市分别在苏锡常、南京和徐州都市圈内.这样,用生态足迹的方法来计算和分析这三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可以为建设生态省提供全面的事实依据(计算结果如表4、图2).谈静华,等:生态足迹理论与江苏生态省建设表4 苏州、扬州、徐州三市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地区人均生态足迹(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苏州216663017265扬州118021018009徐州117542015834江苏119410016701 注:产出因子根据各地粮食单产与世界平均值比较求得. 资料来源:根据各市2004年统计年鉴数据计算而得.213 结果分析通过计算全省及三市的生态足迹(表1、2、3、4及图1、2)并与各自的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1194hm2、生态承载力0167h m2,两者之间存在1127hm2的生态赤字,表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在全省尺度上已不可持续,主要是人口过于密集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且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长,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力越来越大;从中国人均承载力019741hm2(2001)的生态阈值[14]角度看,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高于此值,在国家尺度上也不可持续;从全球人均承载力2h m2(1997)的生态阈值角度看,江苏生态足迹接近此阈值,在全球尺度上的可持续也受到威胁.(2)从城乡分析来看,城镇居民的生态足迹要高于农村居民,前者约为后者的117倍,几乎各类生态空间占用都存在这种规律,尤其在草地、化石燃料方面最为突出,这主要跟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不同有关.(3)从省内差异来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苏州、扬州和徐州的生态足迹都超过了各自市域和全省尺度的生态承载力,可判断三市都处于不可持续状况.另外,苏州生态足迹远远高于扬州和徐州,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人口密集,所以对各类消费品的需求大、占用的生态空间多,但由于土地产出率高,故其生态承载力处于另两地之间;徐州生态足迹最低,生态承载力也最低,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土地产出率较低所致.3 江苏生态省建设及其面临的问题311 江苏生态省建设概况 “生态省建设”指在省级行政区域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的简称[15].生态省是个战略性的概念,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整体战略和目标,也是诸多发展战略在省级区域的最佳结合点和实施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先后提出了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五大发展战略,而这些战略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省的建设与实现相关.江苏2001年提出建设生态省的规划并于2003年开始全面实施,规划分三个时期(近期2005年、中期2010年、远期2020年),从人口数量、工业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制定各项指标的上限标准,规划到2020年基本形成生态省框架.312 生态省建设面临的问题31211 生态环境承载力不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省的基础,因此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生态省能否实现以及建设的难易程度.对全省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发现在省域和市域尺度上都存在生态赤字,生态环境承载力明显不足,主要因为耕地、水、能源等资源数量短缺且利用效率较低.2003年,江苏人均耕地面积01066h m2,低于F AO提出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83519m3,已处于重度缺水状态;能源供需缺口将加大,自给率逐年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9卷第1期(2006年)谈静华,等:生态足迹理论与江苏生态省建设下降.另外,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单位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导致生态承载力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31212 土地利用与土地退化问题土地作为一种空间资源,为各项活动提供必需的场所.近年来,江苏城市化进程加速,伴随着土地利用的非农化,部分农业用地变为城镇用地,土壤污染、土地退化问题日益显现.因此,大幅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生态承载力已变得比较困难.31213 水资源利用与水污染问题从表1可知,全省水域的人均生态足迹(010876h m2)远远高于其生态承载力(010047h m2),再加上水质污染严重,全省200多条主要河道、湖泊超过地面水质量标准类的达80%,水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苏南水质型缺水形势严峻.31214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村居民的生态足迹较城镇居民要低,但也已超过生态承载力,且随着小城镇建设、非农企业蓬勃发展、农村居民住房建设,耕地不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体现在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两方面,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实施,这对生态省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1215 省内三大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尽相同苏南经济发达、小城镇密集,大量优良耕地被占用,地表水资源恶化、地下水过量开采,形成以大城市环境问题为重点、区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的形势,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生态赤字显著,生态功能空间萎缩;苏中三市沿江布局,生态环境与沿江开发密切相关;苏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承载力低,有“生态控制型落后地区”之称.4 生态足迹理论对江苏生态省建设的启示生态足迹理论加深了对全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认识,而生态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实践的新探索.全省、城乡及各地区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可以为建设生态省提供若干启示:411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生态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足是生态省建设面对的首要难题,考虑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第一,依靠科技创新和资金投入,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这样可以达到直接提高生态承载力的目的;第二,利用区位和资金优势,扩大从区外调入消费品的规模,通过贸易调整弥补部分的区域生态承载力不足,从而间接地提高生态承载力,为生态省的建设提供后续支撑力;第三,以“一区”、“两带”、“三网”和村庄绿化为重点建设“绿色江苏”,提高森林覆盖率,这是改善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可以提高林地的生态承载力.412 控制人口增长、提倡绿色生产与消费,尽可能减少生态足迹首先,控制人口增长可以减少新增人口的资源消耗,从而减少区域总生态足迹.江苏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尤其在苏南地区更为明显,要继续严格控制苏北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并适时推进产业转移,引导人口迁移方向,避免人口的过度密集.第二,减少生态足迹的有效方式是提倡绿色生产与消费.绿色生产,就是要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国外所称的低废无废生产),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这是建设生态省的核心;绿色消费,就是要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由原来的线性消费转向可持续消费[15],这是公众参与生态省建设的具体表现.第三,江苏省生态足迹中生物资源消费与能源消费所占比重大致相当,而80%的能源从外地调入,如果扣除能源足迹项,总生态足迹会降低,但生物资源足迹仍然超过总生态承载力.因此,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产节约、生活节约和治理污染的意识,尽可能地减少人均生态足迹.413 追求集约型城市化,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省,还应考虑城市化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走集约型城市化之路,即以发展经济、协调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为目标,实现资源集约和协调共生.建设生态城市,使其成为生态省总体布局的核心和城市化进程的载体,为生态省的全面建设奠定基础、探索经验.414 加强区域合作,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省内各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需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区域合作,通过经验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9卷第1期(2006年)和技术的共享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整治,共同解决生态省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沿江地区建成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生态省建设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苏南产业北移过程中,要考虑环境问题,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把生态省建设指标分解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415 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村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生态省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但目前对农村生态环境重视程度、整治力度不够,今后应结合村镇规划建设,借鉴城市环境治理的经验,在农村开展小康环保行动,合理调整乡镇工业和村镇建设布局,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5 结论本文用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来判断江苏可持续状况,从而使生态省建设战略的实施具有了理论依据,实现了方法上的创新以及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以往的“承载力”有关指标相比(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研究[16]),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有所拓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考虑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而且引入了生物生产土地的概念以及均衡、产出因子实现各国各地区各类土地纵向、横向的比较,所以应用范围广泛,能够为时空二维的可持续性程度作出客观量度,有助于评价可持续方案实施的效果,提供丰富的决策信息.本文计算与分析了2003年全省、城乡及三市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全省可持续状况不容乐观,也说明生态省建设是必要、紧迫的,同时也为生态省建设的途径提供了几点思路.但是,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生态偏向性、静态性、忽视污染的生态影响等.另外,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基本上均来自于统计年鉴,但因各统计年鉴所提供的数据类型不完全相同,计算结果不可避免存在误差;由于资料有限,计算时未进行贸易调整,这些都是本文有待提高之处,今后可考虑从两方面改进:一方面,不断完善生态足迹指标,实现理论上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进行贸易调整,尽可能减少误差,为生态省建设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依据.[参考文献][1] W ackernagelM,Onist o L,Bell o P,et al.Ecol ogical Foot p rint of Nati on[M].Comm issi oned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R i o foru m.Tor ont o:I nternati onal Council f or Local Envir on ment I nitiatives,1997:4—12.[2] W ackernagelM,Le wan L,Hoss on CB.Evaluating the use of nati onal cap ital with the ecol ogical foot p rint:App licati ons inS weden and Subregi ons[J].AMB I O:A Journal of the Hu man Envir on ment,1999,28(7):604—612.[3] Van Vunnren D P,S meets E M.Ecol ogical f oot p rint of Bernin,Bhutan,Costa R ica and the Netherlands[J].Ecol ogical E2conom ics,2000,34(1):115—130.[4] Gossling S,et al.Ecol ogical foot p rint analyses as a t ool assess t ouris m sustainability[J].Ecol ogical Econom ics,2002,43(2/3):199—211.[5]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30—636.[6] 张志强.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8—10.[7] 龙爱华,张志强,苏志勇.生态足迹评介及国际研究前沿[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6):971—981.[8]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6(5):599—609.[9] 陈布景,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冰土,2001,23(2):164—169.[10] 董泽琴,孙铁珩.生态足迹研究———辽宁省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生态学报,2004,24(12):2735—2739.[11] 胡新艳,牛宝俊,刘一明.广东省的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2):926—930.[12] 窦贻俭,苏惠,高超,等.江苏省生态足迹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6):519—522.[13] 丁建中,彭补拙,濮励杰,等.试论江苏省国土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1):23—28.[14] 刘宇辉,彭希哲.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生态学报,2004,24(10):2257—2262.[15] 何文博.关于实施生态省建设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1999(6):7—10.[16] 汤茂林.扬中县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7(3):54—62.[责任编辑:陆炳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