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与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5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练习。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既有除法又有减法的算式。
教学重点:掌握除加混合运算中的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谁是你们最亲最爱的人(妈妈)每当我们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总会陪伴在我们身旁,妈妈那如花的笑脸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
三八妇女节刚刚过,你们有没有送礼物给妈妈啊(没有)让我们也去花店配一束美丽的鲜花送给妈妈,好吗设计意图:用诗意的语言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让浓浓的母爱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田。
带着对母亲的爱,在身心愉快的情境中探究新知,相信学生会更主动。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 观察情境图,说说图画上给了我们哪些信息教师放手,学生先独立解答,在小组合作交流,最后指名板书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有什么规律同桌互相说说: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引导边看图边思考,为什么在一个算式里有减法又有除法,先算除法,再算减法(因为必须先算1支康乃馨多少元,算24÷8=3,才能算出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元)2. 小组合作用不同算式列式解答:1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提示:一支康乃馨的价格该怎么算3. 指明让学生扮演:24÷8=3(元) 5-3=2(元)5-24÷8=5-3=2(元)4. 说一说有减法又有除法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让我们再看看其它花的价格吧!指明读题(2):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共多少元钱四、课堂总结思考回报:1.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该怎么解决2. 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五、布置作业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板书设计:买鲜花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多少钱24÷8=3(元) 5-3=2(元)5-24÷8=5-3=2(元)答:1支康乃馨比1支玫瑰花便宜1元。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一)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不同形状和颜色。
2.帮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
3.启发学生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比较。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
2.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教学工具。
3.准备相关练习题和活动设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引导学生讨论,引出今天的主题。
2.学习内容: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并用简单的词语描述。
3.示范:老师示范如何描述物体,引导学生跟读。
4.练习: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描述身边的物体,互相交流。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描述一些物体。
2.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表面的特征,并提问引导他们发现物体之间的联系。
3.练习:让学生找出几个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别。
第三课时1.导入: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引出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2.学习内容: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用词语描述其形状和颜色。
3.练习:让学生自己描述几个物体,引导他们用更准确的词语。
4.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物体。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描述物体时有时会使用不够准确的词语,下一步可以设计更多的练习和游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词语描述物体。
另外,可以结合课外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并描述身边的事物,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以上就是本文档关于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的教学设计,希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物体,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认知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复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复习的是二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认识图形"。
我们将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认识,以及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巩固对图形的认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识别能力,能够准确地描述和比较不同图形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对不同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是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图形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了一些图形卡片和练习题,学生们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和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形卡片,让学生们观察并尝试说出它们的名称。
2. 讲解:然后我会逐个介绍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特征和性质,并举例说明。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互相讨论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分享他们的答案。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今天复习的四个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并在旁边写上它们的特征和性质。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根据今天复习的内容,画出他们最喜欢的图形,并写上它的特征和性质。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复习,我发现学生们对图形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他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不同图形的特征。
但是,还有一些学生对于一些特殊的图形性质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的教学,并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练习,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多进行一些与图形相关的拓展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复习中,我发现了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学生们在识别和描述不同图形的特征时,有一些容易混淆的地方。
例如,他们常常将正方形和长方形混淆,或将三角形和圆形混淆。
因此,我需要重点讲解和强调这些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区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2)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观察物体,区分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3.能够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点1.观察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
2.描述物体的特征。
3.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运用观察物体的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1.物体模型或图片。
2.课件PPT。
3.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通过回忆巩固知识。
第二步:新知讲解1.展示不同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物体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2.对学生进行引导讨论,如:“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这个物体是什么颜色的?”等。
第三步:活动实践1.让学生分组,每组给出一个物体,其他组的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该物体的特征。
2.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观察得出的结论,与其他组共同讨论。
第四步:课堂小结1.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2.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对不足之处进行弥补。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本上关于观察物体的练习题。
2.自行观察家中的物体,并用纸笔描述物体的特征。
七、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充分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让他们通过实践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2.在活动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步骤,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物体并描述其特征,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全部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年级二年级单元名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在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实物玩具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教材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和比较简单的几何图形,并根据图形推断原立体图形的形状。
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的过程,观看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形状,把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差不多技能,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能力,进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能从数学角度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几何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差不多方法,初步形成评判和反思的意识。
”在“课程内容”中提出了“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进展形象思维;在观看物体活动中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能够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路,推测结果。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对物体进行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共五则)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共五则)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1---森林聚会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二、探索新知: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
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
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了解和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认识圆柱、圆锥、球体等几何图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了解圆柱、圆锥、球体的特点。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圆锥的特点,掌握圆柱、圆锥、球体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板书、图片、几何模型等。
2.教材准备:《数学》教材第5单元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两个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点,让他们自由发言。
2.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点,板书圆柱的形状和性质,并让学生观察圆柱模型。
3.练习:让学生围绕圆柱的特点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进行分享。
4.总结:让学生总结圆柱的形状和性质,做相应的笔记。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顾圆柱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复习。
2.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圆锥的特点,板书圆锥的形状和性质,并让学生观察圆锥模型。
3.练习:让学生围绕圆锥的特点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进行分享。
4.总结:让学生总结圆锥的形状和性质,做相应的笔记。
第三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顾圆锥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复习。
2.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球体的特点,板书球体的形状和性质,并让学生观察球体模型。
3.练习:让学生围绕球体的特点找出生活中的例子,并进行分享。
4.总结:让学生总结球体的形状和性质,做相应的笔记。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区分圆柱、圆锥、球体的特点,提高了观察和归纳能力。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自行寻找生活中的物体,观察并写下其形状和特点。
以上就是本次《观察物体》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第五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要内容包括: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对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已经较为熟悉。
但是,对于乘法和除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进行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会正确进行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分组合作学习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学习单等。
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练习本、学习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表内乘法和除法。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巩固学生对乘法和除法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案及设计说明(三稿)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简单的物体》教案及
设计说明(三稿)
一、教学目标
•能够观察简单的物体,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加深对物体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观察简单的物体。
•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难点:
•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准备各种简单的物体,如球、方体、圆柱等。
•准备录音设备,用于录制学生观察物体的描述。
•准备幼儿园同学作为实物展示。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合作观察一个物体,并请他们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和大小。
2. 学习(15分钟)
•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物体,并记录描述。
•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他们观察到的各种特征。
3. 实践(20分钟)
•让学生自由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教师辅助并记录学生的描述。
4. 总结(10分钟)
•结合录音和实物展示,让学生再次观察物体,并对比之前的描述内容。
•引导学生总结如何正确描述物体的特征。
五、课堂反思
•学生对物体的描述能力需要不断培养和提高,需要多进行观察和练习。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助。
六、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观察周围的物体,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以上是本节课《观察简单的物体》的教案及设计说明,希望能够帮助到老师们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案标题:掌握二位数的数值大小及大小关系一、教学目标:1. 教学内容:掌握二位数的数值大小及大小关系。
2. 教学目标:a.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二位数。
b. 学生能够比较并判断二位数的大小关系。
c. 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已学知识。
d.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二位数的数值大小及大小关系。
2. 教学难点:比较和判断二位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黑板、粉笔、教学卡片、学生练习册。
2. 教学素材:大量的二位数卡片、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复习1. 复习前几个单元的知识,包括数的读写、数的比较大小等内容。
2. 给学生出示一些二位数卡片,让他们大声读出这些数字。
步骤二:新知引入1. 出示两个二位数卡片,例如“58”和“71”,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字,并回答以下问题:a. 这两个数字谁大一些?b. 这两个数字之间有多大的差异?2. 引导学生发现二位数数字大小的规律,介绍数值大小的表示方法。
步骤三:数值的比较和判断1. 给学生出示一些二位数卡片,要求学生将这些数字从小到大排列。
2. 学生分组合作,互相出示卡片进行比较,并讨论出正确的顺序。
步骤四:基础练习1. 学生打开练习册,完成书上的练习题,加深对数值大小的理解和记忆。
2. 教师巡视学生的书写和思考过程,及时纠正错误。
步骤五:应用拓展1. 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进行解答。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答案,教师对答案进行点评和引导。
五、课堂总结:1. 进行知识总结,并强调掌握二位数的数值大小及大小关系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继续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习题。
2. 进一步观察生活中的二位数,练习判断大小关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二位数的数值大小及大小关系进行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3)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单元《观察物体》教案(3)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观察物体,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和形状。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物体的习惯,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认真、细心观察的习惯,发现事物中的美。
二、教学重点1.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2.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和形状。
三、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描述物体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或教学实物:不规则物体、规则物体、图形卡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学习用书、笔、书包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老师出示不规则的物体,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描述该物体的特征。
2.引导学生讨论不规则物体与规则物体的区别。
第二步:论述(15分钟)1.老师介绍观察物体的方法,包括观察物体的外形、颜色、大小、材质等。
2.老师以示范的方式描述一个物体的特征和形状,鼓励学生模仿。
第三步:练习(2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其他组员进行评论和补充。
2.每组展示观察结果,老师指导学生如何准确描述物体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四步:总结(5分钟)1.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体会,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加观察,发现身边的美好和有趣之处。
六、作业布置1.课后让学生选择一个物体进行观察,用一段文字描述该物体的特征和形状。
2.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物体特征绘制成简单的图形图示。
七、板书设计•观察物体的方法:外形、颜色、大小、材质等•描述物体的特征和形状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观察物体展开,通过生动的实物观察和描述练习,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描述物体的方法,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7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7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3、能由两个平面图形推想出可能是哪两个物体,并且学会分类讨论的方法;4、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的眼光。
(此目标由“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挖掘出来的。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教学难点:能由两个平面图形推想出可能是哪两个物体或尽可能多的说出结论;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引入课题1、讲盲人摸象故事2、师:他们说的都不对,这个典故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3、师:盲人因双目失明,摸到什么就说象什么,而我们比盲人幸运多了,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在任一位置观察物体是否能看全呢?今天我们就观察一些物体试试。
---板书课体——观察物体4、以问题形式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目标师:你已经知道了关于观察物体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什么?二、新课(习得阶段)(一)看1、例子1——看模型——比较大的长方体模型(1)小组活动师:口述要求——在你的位置不动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老师准备各侧面形状问学生:从下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侧面和上面看呢?)可以活动:你能找到一个位置看到所有的面吗?(最少看到一个面,最多能看到三个面)最多能看到几个面?(2)启示::师:不只是学数学还要从数学中品出点有价值的东西来,能品出什么呢?“最多只能看三个面”想到什么?2、看一个立体图形(准备三个立体图形:正方体、圆柱体、球体,课前发给小组)从不同角度观察三个立体图形,看看观察到的是什么形状?3、看两个立体图形(例2)让学生看书回答(先试后导)4、练习八3题5、请两个一组现场找物体也可以到外面找,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找一个或两体物体都行)(二)想猜一猜游戏:老师出示实物一部分,让学生猜可能是什么物体?(为例2下面做一做打基础,例2下面的做一做比例2难。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辨别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辨别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辨别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的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4.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辨别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及措施
1、为学生提供的观察物体要精心选择,注重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和运用。
2、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形表象,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教学课时:约3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 观察物体(规则几何体)。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对于物体的空间观念和观察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指导。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和图形认知,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观察物体的方法和角度的选择。
2.空间观念的培养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观察物体,培养空间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张水果盘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水果盘中的水果,引导学生发现水果的不同角度的观察方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际观察物体。
例如,展示一个长方体的实物模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长方体,并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形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我们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中包含了3个练习题,分别是例1、例2和例3。
二、教学目标1. 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了解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2. 能够辨别和描述物体和几何体的相对位置。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辨别和描述物体和几何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几何体模型、实物图片、PPT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玩具或物品、铅笔、橡皮、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们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或物品,相互之间展示并描述自己所带的物品的形状和特点。
2.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几何体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同时,通过实物图片,让学生辨别和描述物体和几何体的相对位置。
3. 例题讲解:以例1、例2和例3为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个几何体模型,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1. 描述所看到的形状2. 描述物体和几何体的相对位置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铅笔和橡皮,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几何体,并从不同方向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2. 请学生们观察自己房间里的物体和几何体,用铅笔和橡皮,画出自己所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体,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答案:1.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几何体进行观察和描述。
2.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所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体,进行画图和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体,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感知物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进一步培养。
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感知物体的特征。
2.采用操作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和模型,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PPT,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和观察角度。
3.准备学习单,用于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展示或者PPT展示不同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从不同的方向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吗?”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实物或模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教师在旁边指导,帮助学生准确表达。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第五单元 第1课时 观察物体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能够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3.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观察到物体的感受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学生能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学生能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观察到物体的感受和认识。
四、教学准备1.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
2.图片或实物展示物体的示例。
3.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用图片或实物展示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2.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观察几个不同的物体,记录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学生对观察到的物体进行描述,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3.总结(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强调观察的重要性。
4.练习(15分钟)–老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观察并描述物体。
5.反馈(5分钟)–老师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感悟。
六、课堂小结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并学会了描述物体的特征。
观察是学习的起点,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多多思考。
七、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并在家中继续观察周围的物体,认真记录物体的特征。
八、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 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 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认真观察,积极参与,提高对物体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67页教学目标:1.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5.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6.对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物、关心集体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自己制作的课件、玩具恐龙5只、雕塑照片20张,数码照相机一台。
学生8人一组围桌而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1.从实际切入。
(1)激趣: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2)谈话: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的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
)(3)提问:大家觉得拍的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
)2.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
(出示课题)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谈话:(出示玩具恐龙)这是什么?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要求: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恐龙照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全部教案与学案1 观察物体(1)一课时教学内容观察物体例1;练习十六第1、第2题。
(教材第68、第70页)教学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
2.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
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具学具熊猫玩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如果学生知道,请一名学生讲给大家听;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简单地把故事内容介绍给大家。
师:你们说为什么故事中的每个人说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呢?生:因为他们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身体的一部分,各不相同。
师:是啊,角度不同,结果也可能不相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的状态,初步感受新知识】二自主探究师:(出示熊猫玩具)这是什么?大家都知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喜欢吗?师:现在老师把熊猫放在讲桌上,请四个同学到讲台上来,分别站在熊猫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
学生举手到前面来,按位置站好。
师: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前面,有黑眼圈,黑鼻子,四肢也是黑的,肚子是白的。
生2: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后面,有黑尾巴,白色的背上有一圈黑色的毛。
生3: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左面,只能看到它的左半边身子。
生4:我看到了大熊猫的右面,只能看到它的右半边身子。
师:他们说的你能听明白吗?老师想知道,这左边和右边有没有明显的区别呀?生: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别。
师:你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熊猫的左面还是右面?生:我们可以把大熊猫的左耳上系一个蝴蝶结,这样在左面的同学就能看到蝴蝶结,而右面的同学是看不到蝴蝶结的。
师:说得真棒!拿出你准备的玩具在小组里观察,看看你们的观察结果怎样。
学生在小组合作观察,交流观察结果。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这幅图中的图片是谁看到的吗?(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做一做”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明确:长头发的小女孩儿看到的是车头在右边的第三幅图;梳小辫的小女孩儿看到的是车头在左边的第一幅图;戴帽子的小男孩儿看到的是车头正面的第四幅图;没戴帽子的小男孩儿看到的是车尾部的第二幅图。
师:同学们,经过刚才的观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你们发现了什么?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亲自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三总结提升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知道了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留心观察,做一个勤于观察的好孩子。
大家能做到吗?板书设计观察物体(1)观察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
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教学反思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以小学生喜爱的讲故事活动导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
导入的设计先声夺人,既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搭建认知平台,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主体参与,探究新知。
始终围绕“自主参与、深刻体验”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同时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方式。
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连一连。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B类连一连。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能正确辨别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B类:教材习题第70页“练习十六”第1、第2题1.大象的上面是小鸟拍的;大象的后面是小熊拍的;大象的侧面是袋鼠拍的;大象的正面是小猴子拍的。
2.①③②2 观察物体(2)一课时教学内容观察物体例2、例3;练习十六第3~5题。
(教材第69~71页)教学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几何体的不同形状。
2.知道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3.凭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辨认简单几何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观察能力。
难点: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课件。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物体,知道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明确学习目标】二自主探究1.教学例2。
师:(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生:长方体。
师: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长方体,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说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学生在小组观察后交流汇报,可以适当展示学生的作图,引导大家说说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
师:同样观察一下正方体、圆柱和球,然后把你观察的结果告诉大家。
组织学生交流、总结:长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可能不相同;正方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正方形;圆柱从上、下两个面看到的是圆形,从侧面看到的是长方形;球无论从哪个面看到的都是圆形。
师:由此看来,上一节课的结论,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学习: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教学例3。
师:如果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并且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可能是什么?生1:可能是正方体,因为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生2:可能是长方体,因为有特殊的长方体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师:说得很对,仅仅有一个面是正方形,我们不能确定它究竟是什么立体图形,只能推断它可能是什么立体图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构建空间观念】三总结提升师:今天我们知道了,从不同角度看到简单的几何体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
板书设计观察物体(2)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不同:前面上面侧面教学反思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
本节课创造大量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观察下面的物体,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用线连起来。
(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B类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物体的哪一面看到的?(考查知识点:观察物体;能力要求:能正确辨别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参考答案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B类:正上侧教材习题第70、第71页“练习十六”第3~5题3.4.③①②5.五观察物体(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这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在这里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实物玩具展开,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教材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本单元只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和比较简单的几何图形,并根据图形推断原立体图形的形状。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对物体进行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
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教学要求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立体思维。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建议1.教学之前,可以先拿一个六个面颜色不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让学生在某一位置观察这个正方体或长方体,问学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的颜色,要看到其他几个面的颜色,需要改变观察的角度。
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面的特征,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还可以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讲述“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2.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准备正面、侧面、后面有差别的实物,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个实物,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同时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不同位置看到的该物体是什么形状。
使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课时安排1观察物体(1)………………………………………………………………………..1课时2观察物体(2)………………………………………………………………………..1课时1观察物体(1)预习指南: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1.四sì个ɡè盲mánɡ人rén摸mō同tónɡ一yì头tóu象xiànɡ,为wèi什shén么me他tā们men的de说shuō法fǎ不bù一yí致zhì呢ne?2.教jiào材cái第dì68页yè例lì1(1)分析四名同学看到的形状。
小芳:站在熊猫的( )面,看到的的是熊猫的背面。
小亮:站在熊猫的( )面,看到熊猫的左侧面,看到熊猫头上有一个蝴蝶结。
小明:站在熊猫的( )面,看到熊猫的脸、腿。
小红:站在熊猫的( )面,看到熊猫的右侧面。
(2)连一连。
小亮小明小芳小红3. 看kàn一yi看kàn,连lián一yi连lián。
4.下面右边的这些图片分别是谁看到的?连一连(1)(2)每日口算5×5=4×4=3×6=2×3=4×6=6×2=3×1=5×6=2×5=3×4=参考答案1.每个人摸大象的部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