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带冲断系统样式在龙门山北段、米仓山、大巴山地区应用探讨

合集下载

龙门山北段冲断前锋构造带特征

龙门山北段冲断前锋构造带特征

d f r t n n teIaeTrasca d t eCe o ocp ro si hsfo tb l.Th a g h njn n a jn s a tu t rss o eo mai si h .t isi n h n zi eid nt i r n et o eKu n s a 1 g a dTinig h nsr cu e h w a
中 图分 类 号 :TEl 1 2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Ch r c e itc f t u ts r c u e n t e n r he n Lo m e s n f o e t a a t r s i so hr s t u t r s i h o t r ng n ha r ntb l
Ab ta t sr c :The n t r [on orhe n . gmen h n f o l x e sa on u n s a r ntbete t nd l g G a gyu n t n a n n l de het pia ntci ss c sK u n— a O A xin a d i c u st y c la i l ne u h a a
维普资讯
第 2 9卷
第 5期




V o12 No. .9 5 Se . pt 2 08 0
20 0 8年 9月
A CT A PET RO LEI S N I I CA
文章 编 号 :0 5 —6 7 2 0 ) 50 5 —6 2 3 2 9 ( 0 8 0 — 6 70
3 中国 石 油Βιβλιοθήκη 西南 油 气 田分 公 司J 西 北 气 矿
四川 江 油
6 10 ) 2 1 1

四川盆地周缘冲断带构造演化及变形差异性研究

四川盆地周缘冲断带构造演化及变形差异性研究
四川盆地周缘冲断带及其前渊凹陷构造演化和变形特征对比表tabledeformationcharacteristicfoldthrustbeltsforedeepssurroundingsichuanbasin名称龙门山南段及其前渊凹陷龙门山北段及其前渊凹陷米仓山及其前渊凹陷大巴山及其前渊凹陷位置四川盆地西缘四川盆地西缘四川盆地北缘四川盆地东北缘冲断变形期印支期白垩纪末期新生代印支期新生代印支期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新生代印支期中侏罗世中晚期新生代主变形期白垩纪末期新生代印支期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侏罗世中晚期冲断带变形特征中高角度厚皮叠瓦构造低角度厚皮叠瓦构造双层次滑脱构造多层次滑脱构造前渊凹陷变形特征薄皮冲断构造薄皮冲断构造双层次滑脱构造双层次滑脱构造大巴山地区在平面上也是以叠加构造变形为特2007
经历 了四期 逆冲变形 : 印支 期 、 中侏 罗世早 期 、 晚侏 罗世一早 白垩 世及 新生代 , 构 造变 形在平 面上 以叠 加构 造 为特
征, 剖面上 以中一 下三叠统 为界 , 滑脱层 以下 , 基底卷 入型 冲断构造 、 反冲构造 及断层相关 褶皱较 为发育 , 而在该 滑 脱层之上 冲断构造 和反冲构造不发育 。大 巴山前 陆冲断带主要经历 了三期逆 冲变形 : 印支期 、 中侏 罗世 中一 晚期及
为 南北 两段 。米仓 山 和大 巴 山属于 秦岭 造 山带南 部 边 界 的一 部分 , 其 构造 演 化 和变 形 受 秦 岭 造 山作 用 的控制 。本 文 在前 人 研 究 工 作 的基 础 上 , 结 合 四川 盆 地周 缘 冲断 带典 型地 震剖 面解 释及 演 化剖 面 的编 制, 对 龙 门山南 北两 段 、 米仓 山和大 巴山前 陆冲 断带
的构造 演化 及 变形 差异 进行 了对 比研 究 。

米仓山、南大巴山地质研究现状分析

米仓山、南大巴山地质研究现状分析

北向的南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图 1、图 5),但近南北 向延伸的前陆褶皱带并未越过米仓山核部的元古 代结晶基底.在米仓山和南大巴山之间,出现了以 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地层为主的近南北向褶皱[8]. 近南北向的南大巴山褶冲带形成于燕山—喜山期, 该褶冲带在镇巴一带与近东西的米仓山穹窿呈构 造交接关系[12].可以推断米仓山出露的元古代结晶 基底形时间要早于南大巴山前陆冲断褶皱带,它的 形成阻碍了南大巴山前陆冲断褶皱带的向西扩展. 吴世祥等也认为,米仓山近东西向的构造带是印支 期秦岭碰撞形成的产物,并推论米仓山穹窿在印支 期已隆升[13].
(1.内江师范学院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2.四川省大卫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四川 成都 611000)
摘 要:位于四川东北部的米仓山和南大巴山地区,因其独特的构造位置和构造样式、丰富的油气资 源、广泛分布的岩溶地貌,成为我国地质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近年来,在对该区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新的 认识.综合前人对该区域的研究,本文将从岩溶遗迹、前缘部位构造形成机制、构造交接关系等几方面介绍 该区域地质研究现状,并就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第 28 卷 第 7 期(下) 2012 年 7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Vol. 28 No. 7 Jul. 2012
米仓山、南大巴山地质研究现状分析
王 珊 1,杨 博 1,杜 波 2
米仓山和南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跨 川、陕、渝,北临秦岭造山带,南为四川盆地,西靠龙 门山陆内造山带,东接大巴山主体(图 1).米仓山位 于大巴山西侧,属地台边缘沉降带—— —龙门山大巴 山沉降带.该带构造线方向呈近东西向,形似连接 龙门山和大巴山主脉的桥梁,共同构成四川盆地北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探讨_叶泰然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探讨_叶泰然

· 52 ·
天 然 气 工 业 2011 年 9 月
性质、层序 结 构 和 叠 加 样 式,可 将 四 川 前 陆 盆 地 须 家 河组划分为2个 超 长 期 和 5 个 长 期 基 准 面 旋 回 层 序 (表 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沉积基底为中三叠统海相灰 岩,其上依次充填上 三 叠 统 马 鞍 塘 组 和 小 塘 子 组 浅 海 陆棚—海相三角洲相 的 暗 色 泥 岩 和 碎 屑 岩 地 层、上 三 叠统须家河 组、侏 罗 系—白 垩 系 陆 相 红 层。 依 据 岩 石 地层划分方法,川 西 地 区 须 家 河 组 划 分 为 须 二—须 五 段累计4个层段,川 中 地 区 过 去 将 该 套 地 层 命 名 为 香 溪 群 ,现 亦 统 一 为 须 家 河 组 ,划 分 了 须 二 — 须 六 段 累 计 5个层段。 不同学者针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地层特征及沉积 演化规律从不同角度 进 行 了 诸 多 研 究,但 由 于 陆 相 层 序 基 准 面 旋 回 变 化 、层 序 充 填 样 式 、沉 积 体 系 演 化 的 控 制因素极为复杂[1],地层横向变化大,地质认识差 异 明 显 ,尤 其 体 现 在 四 川 盆 地 范 围 内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沉 积 体 系 演 化 模 式 、沉 积 体 系 分 布 等 方 面 。 笔者利用须家河 组 周 缘 典 型 的 地 表 剖 面、全 盆 地 近 200 口 典 型 钻 井 资 料 、尤 其 是 覆 盖 川 西 坳 陷 的 二 、三 维地震资料,对地震 层 序 特 征、沉 积 相 特 征、层 序 地 层
1 层序地层格架及叠加样式
1.1 层 序 划 分 以高分辨率层序 地 层 学 理 论 为 指 导,以 基 准 面 旋 回层序级次划分 和 命 名 原 则 为 依 据[2],同 时 考 虑 界 面

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断裂特征及其与汶川地震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断裂特征及其与汶川地震的关系的开题报告

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断裂特征及其与汶川地震的关系的开题报告题目: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断裂特征及其与汶川地震的关系摘要:龙门山冲断带是四川盆地与川西北地区的地质构造分界线,是汶川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之一。

本文研究冲断带中北段的断裂特征,对地震活动的影响以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进行探讨。

研究采用露头调查、地质剖面观测、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结合实验室测试,对冲断带中北段的断裂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冲断带中北段存在多条断裂带,其中一些断裂具有显著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

与汶川地震相关的断裂主要为岷江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其活动性强,是该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断裂特征;地震活动;汶川地震Introduction龙门山冲断带是四川盆地与川西北地区的地质构造分界线,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区。

近年来,受到汶川地震的影响,对龙门山冲断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本研究旨在对冲断带中北段的断裂特征以及与汶川地震的关系进行探讨。

Methodology本研究采用露头调查、地质剖面观测和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对冲断带中北段的断裂特征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同时,在实验室也对地质样品进行了测试。

Results冲断带中北段存在多条断裂带,包括主要断裂带和次要断裂带。

其中一些断裂具有显著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

与汶川地震相关的断裂主要为岷江断裂和龙门山断裂,其活动性强,是该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来源。

Conclusion通过对冲断带中北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特征,进一步提高对地震活动的认识。

对于预测未来地震活动和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龙门山造山带_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龙门山造山带_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

第28卷 第3期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Vo l.28N o.3 2001年7月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 Y OF T ECHNOLOGY Jul.2001 [文章编号]1005-9539(2001)03-0221-10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构造事件研究X刘树根1,赵锡奎1,罗志立1,徐国盛1,王国芝1C.J.L.Wilson2,Dennis Arne3(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2.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3.澳大利亚Ballarat大学)[摘要]通过对构造事件形成的产物(岩浆岩、各种矿物等)进行氩-氩年龄测定、裂变径迹年龄测定、ESR年龄测定和计算机模拟,得出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自印支期以来,共发生了7次构造事件:(1)卡尼期末的构造事件(D1),形成S1和F1,并有区域低温动热变质作用;(2)诺利期末的构造事件(安县运动,D2),产生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四段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和须四段砾岩的分布,并有较强的岩浆作用;(3)燕山期(120~130M a,D3),有较强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4)喜马拉雅期60M a左右的构造事件(D4);(5)喜马拉雅期30~40M a的构造事件(D5);(6)喜马拉雅期20~25M a的构造事件(D6);(7)喜马拉雅期10M a的构造事件(D7)。

后4次构造事件使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发生强烈的冲断作用和隆升作用。

[关键词]氩-氩年龄测定;裂变径迹年龄测定;ESR年龄测定;盆山系统;构造事件;龙门山;川西前陆盆地[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对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构造事件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李春昱,1950;李玉文,1979;吴承业等,1985;王金琪,1985;刘树根,1993;刘树根等,1996)。

过去的研究多依据于地层的接触关系来确定构造事件的发生与否。

龙门山中央断裂运动学研究

龙门山中央断裂运动学研究

龙门山中央断裂运动学研究刘顺;刘树根;宋春彦;李智武;邓宾;郭宾;田小彬;郝晓琳【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8(35)4【摘要】龙门山造山带中央断裂是扬子地台与松潘一甘孜褶皱带的分界断层,其运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应用小构造解析的方法对龙门山中央断裂运动序列进行了解析,结果是:北段有5个运动世代,即右旋(半脆性)、逆冲、左旋正断、左旋逆冲和左旋正断,南段也有5个运动世代,但不同于北段,即韧性逆冲、右旋、逆冲、正断和左旋正断;中段同时兼具南、北段的某些特征,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龙门山中央断裂运动的时代跨越了印支期到喜马拉雅期.【总页数】8页(P463-470)【作者】刘顺;刘树根;宋春彦;李智武;邓宾;郭宾;田小彬;郝晓琳【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龙门山中段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的晚新生代垂向活动性差异及其构造意义 [J], 谭锡斌;徐锡伟;李元希;袁仁茂;于贵华;许冲2.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邓家一带古地震初步研究 [J], 史翔;冉勇康;陈立春;王虎;刘瑞春3.龙门山中央断裂南段盐井—五龙断裂的浅层地球物理方法探测 [J], 李大虎;廖华;梁明剑;王明明;王世元;杨歧焱;顾勤平4.龙门山中央断裂南段盐井—五龙断裂的浅层地球物理方法探测 [J], 李大虎;廖华;梁明剑;王明明;王世元;杨歧焱;顾勤平;5.龙门山南段盐井-五龙断裂磁组构特征及其对几何学、运动学的制约 [J], 陈应涛;张国伟;鲁如魁;郭安林;谢晋强;朱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接区构造变形时序浅析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接区构造变形时序浅析
析及 其 构造 应 力 场特 征 U 】 . 地质 学报 , 2 0 0 7 , 8 1 ( 1 0 ) : 1 3 1 4 — 1 3 2 7 [ 1 O 】沈 传 波 , 梅廉夫, 汤济广, 等. 大 巴 山逆 冲 推 覆 带 构 造扩 展 变形 的年代 学制 约U 1 . 原 子 能科 学技 术 , 2 0 0 8 , 4 2 ( 6 ) : 5 7 4 — 5 7 6
演化 f M】 . 北 京: 地 质 出版社 , 2 0 0 6 : 1 — 2 4 8
由上述几点 ,笔者认为米仓 山一 大 巴山构造交接区两期褶皱 发 育的时间应为l ( 2 一 E ,从山前到盆 内,隆升时间逐渐变新 ,背
斜 隆 升 时 间 早 于 向 斜 隆 升 时 间 ,米 仓 山 穹 隆 隆 升 时 间 为 中 白垩 世 ( K ),米 仓 山 、大 巴 山前 缘 构 造 带 变 形 时 间 为 晚 白垩 世 始 新世 ( K 一 E ),米 仓 山 变 形 时 间略 早 于 大 巴山变 形 时 间 ,在 晚 喜 山期 的构 造 活 动 中 ,南 大 巴N W 逆 冲推 覆 构 造扩 展 到 通 南 巴构 造带。
缝 消 除 而 直 接 补 焊 会 因为 裂 缝 的存 在 使 得 该 部 位 成 为 应 力 集 中 区 ,在 后 续运 行 中极 易再 次 开焊 。
图1 0大 巴 山地 区K— Ar 年 龄 分 布直 方 图
结 合K — A r 年龄 ( 图l 0)与 E S R 年龄 资料 分析 ,南 大 巴 山 冲
断 褶 皱 带 构 造 活 动 始 于 印 支 期 , 主 要 定 型 于 中 一晚 燕 山 期
( 1 6 0— 7 0 Ma ),喜 山期 4 O~3 0 Ma 又 再 次活 动 。根 据构 造 递 进

米仓-大巴山山前带地震勘探进展及下一步攻关方向探讨

米仓-大巴山山前带地震勘探进展及下一步攻关方向探讨

米仓-大巴山山前带地震勘探进展及下一步攻关方向探讨齐中山;王静波;张文军;郑天发;敬朋贵【摘要】米仓-大巴山山前带是海相二、三叠系台缘礁滩相油气藏的有利勘探领域,地震地质条件复杂.2000年以来,在该区开展了一系列地震采集技术攻关,形成了“深井、大药最、垫桩、浸水”和“高灵敏度检波器、双串面积组合、电钻打眼埋置检波器”的灰岩裸露区激发、接收技术,以及“宽方位、高覆盖”的复杂构造三维观测技术,改善了单炮记录品质,提高了叠前偏移成像效果.资料处理方面形成了实用的拟真地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流程,偏移成像效果明显改善,为米仓-大巴山山前带的构造样式解释、圈闭评价及井位部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然而,实钻结果揭示山前带构造高陡倒转、断裂关系复杂、地层破碎,目前的攻关成果仍然不能满足勘探目标精细评价的需求.因此,下一步需要加强复杂构造模型的波场正演分析,开展地表-地下双复杂探区全方位三维采集技术研究,探索基于绕射波、转换波、散射波等特殊波场的成像技术,以进一步解决山前带的地震勘探难题.%The piedmont zone of the Micang-Daba Mountain,which has a complex seismic geological condition,is a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 of marine Permian and Triassic platform margin reef reservoirs.Since 2000,a series of seismic data acquisition experim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Further,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shot record quality have been developed.The excitation and receiving technologies of "deep well,large dosage,cushion pile,immersed water" and " combination of high sensitivity geophone and double string area,electric hole drilling for burying geophone" were developed for limestone exposed areas.For complex structures,a "wide azimuth with high data coverage" three-dimensional observation technique was developed.Apractical quasi-real surface PSDM processing flow has been created for data processing,to improve migration imaging and provide good data for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trap evaluation,and well location deployment in the front belt of the Micang-Daba Mountains.However,actual drilling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piedmont zone is highly steep and inverted.Further,the faults are complex and the strata are broken.Currently available technologies cannot meet the fine evalu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exploration targets.Therefore,to solve the challenging issue of seismic exploration in the piedmont zone,strengthening the wave field forward analysis of complex structural models,research on the full azimuth 3D acquisition technology for dual-complexity exploration area and imaging of diffraction waves,converted waves,scattering waves,and other special wave fields are necessary.【期刊名称】《石油物探》【年(卷),期】2018(057)003【总页数】12页(P458-469)【关键词】米仓-大巴山;山前带;双复杂探区;灰岩裸露区;地震采集;复杂构造地震成像【作者】齐中山;王静波;张文军;郑天发;敬朋贵【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米仓-大巴山山前带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构造位置处于秦岭造山带南缘,属于上扬子板块西北缘。

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以米仓山、龙门山前陆盆地及其褶皱带为例

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以米仓山、龙门山前陆盆地及其褶皱带为例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以米仓山、龙门山前陆盆地及其褶皱带为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构造地质学指导教师:***20070101第二章四川盆地及其周缘褶皱带区域地质特征第一节四川盆地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区位于米仓山前、大巴山前的通南巴构造带,以及龙门山前中段的安县构造、磁丰场构造、大邑构造,总体上属于扬子台地西缘、西北缘(圈2一1)。

四川盆地(台坳)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上偏西北一侧,是扬子准地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也是扬子台地上的最大的一个一级构造单元。

四川盆地印支期时已具盆地雏形,后经喜山运动全面褶皱形成现今构造面貌。

盆地具明显的菱形边框,西北和东南晒条边界稍长,呈北东向延伸,相互平行、整齐;东北和西南边界略有弯曲,主要是北西向,但向东西方向偏转。

四条边界遥相对应,盆地轮廓清晰。

盆地靠西北是龙门山褶皱带,向外过渡到松潘一甘孜地槽褶皱系:东北一侧大巴山台缘断褶带,向外过渡到秦岭褶皱系;东南和西南一侧是滇黔川鄂台褶带(马力等进一步分为雪峰山构造带)(图2一1)。

扬子地块进一步可分为(马力,2004):图2-1四川盆地区域地质简图①龙门山前陆盆地:受三江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双重控制,中三叠纪形成的周缘前陆盆地,喜山期大规模逆冲,形成逆掩冲断带。

②大巴山前陆盆地,晚三叠纪大巴山核部由北向南推覆,下中侏罗统明显覆盖在褶皱冲断带上,中燕山运动强烈,喜山期全面褶皱。

③楚雄前陆盆地,晚三叠形成褶皱冲断,喜山期全面褶皱.④雪峰山类前陆盆地:中燕山运动形成侏罗山式褶皱,喜山期加强褶皱。

雪峰山类前陆盆地即川东高陡构造带,原来的命名描述的只是构造形态,没有描述构造带的性质。

⑤川中隆起:龙门山、大巴山、雪峰山三个前陆盆地的前陆盆地隆起。

12加里尔运动中表现为强烈的上升活动,志留系、奥陶系、甚至一部分下寒武统全被剥掉,形成天井山加里东期线形隆起。

其东侧与乐山一龙女寺隆起带间隔着一个狭长坳陷,西侧则呈斜坡向地槽区过渡。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构造-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写为B)( 1 。 W 图 )

固柱分蟪 寿鼻

兰台
。 西 竟
3 构造一 层序 岩相 古地理特征 3 1T 1 . S 期岩相 古地 理特 征
该 期相 当于早侏 罗世 ,其沉 积地层 为盆地 北西缘 的 白
田坝 组 和 盆 地 内 的 自流 井 组 ,并 以 自流 井 组 东 岳 庙 段 的 黑 色 页 岩 最 大 湖 泛 面 为 界 划 分 盆 地 扩 张 体 系 域 和 盆 地 收 缩 体
中国 西部科 技 2 1 年0 月 ( 0 1 2 上旬 )第1 卷 第0 期 总第2 7 0 4 3 期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纪构造一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陈 学 华
( 都 理 工 大 学沉 积地 质 研 究 院 , 四 川 成 都 6 0 5 ) 成 】 0 9

要 :川西前 陆盆地是一个 重要 的含 油 气盆地。在野 外剖 面、钻井岩芯及地球 物理 资料 综合研 究的基础上 ,将 川 西前
系统 组 段 莲 三 段 蓁 段 花 四 上 组 嚣段 二

l55 4
体 域 毒 蕉动 系 嫠 由m 运 _ j f

m ~
TS3


测 等 组 合 方 法 ,对 盆 地 构 造 运 动 史 分 析 具 有 重 要意 义 。 国 内一 些 地 质 学 家 已成 功 地 将 构 造 层 序 地 层 学 理 论 运 用 到 大
( 千佛 崖组 )、下沙 溪庙 组和上 沙溪庙 组 。以下 沙溪庙 组 的叶肢 介页岩 所代表 的最大 湖泛 面为界 ,分为盆 地扩 张体
系 域 ( 致 为 新 田沟 组 和 下 沙 溪 庙 组 ) 和 盆 地 收 缩 体 系 域 大

川西龙门山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探讨

川西龙门山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探讨

川西龙门山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探讨
川西龙门山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探讨
龙门山位于扬子地台西北缘, 其西与松潘-甘孜印支褶皱带为邻, 是典型的逆冲断层发育区.从龙门山前构造分析出发,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的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揭示了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对比分析了龙门山南段、中段和北段构造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差异, 提出龙门山各段逆冲推覆构造的构造样式和它们的形成时期.
作者:赵尧陈伟鲜成龙崔丽君作者单位:赵尧,陈伟,崔丽君(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
鲜成龙(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调处华阳解释中心,四川,成都,610500) 刊名:西部探矿工程英文刊名:WEST-CHINA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9 21(4) 分类号:P54 关键词: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样式褶皱冲断带造山带。

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新认识——对多层次滑脱变形的指示意义

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新认识——对多层次滑脱变形的指示意义

文章编号:1001-6112(2021)01-0045-1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doi:10.11781/sysydz202101045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新认识对多层次滑脱变形的指示意义邓㊀棚1,2,方成名1,邓铭哲1,赵㊀利3(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㊀214126;2.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杭州310027;3.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泰安㊀271018)摘要:龙门山中北段处于中段与北段过渡转换位置,前期的构造变形特征研究相对薄弱㊂基于重新处理的二维地震长线资料,综合运用野外基础地质观测㊁钻井结构分析和构造解析等手段方法,系统厘定了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㊂龙门山中北段厚皮带一侧变形层次深,以韧性变形为主,表现为一系列紧闭倒转向斜和背斜组合样式;过渡Ⅰ带发育多条逆冲断裂呈叠瓦状冲断至地表,主干断裂下盘三叠系软弱层中通常派生次级平缓断裂,控制着内部叠瓦状不对称断层传播褶皱的发育;过渡Ⅱ带整体为山前隐伏带,发育1号隐伏断裂及其上盘强烈变形的叠瓦状逆冲构造和下盘弱挤压褶皱变形的原地体等㊂高角度逆冲主干断裂下盘的相对软弱层中通常派生发育次级平缓断裂,两者构成倒 γ 型变形样式㊂综合变形特征和成因机制分析认为,叠瓦状和倒 γ 型复合冲断样式构成研究区基本冲断变形样式,其形成受控于龙门山地区由深到浅㊁自后缘向前缘的多层次滑脱变形㊂关键词:构造特征;构造样式;多层滑脱变形;龙门山中北段中图分类号:TE121.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Newinsightsinto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incentral-northernLongmenMountains:implicationsformultiple⁃decollementdeformationDENGPeng1,2,FANGChengming1,DENGMingzhe1,ZHAOLi3(1.WuxiResearchInstituteofPetroleumGeology,SINOPEC,Wuxi,Jiangsu214126,China;2.SchoolofEarthSciences,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7,China;3.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ShandongAgricultureUniversity,Tai an,Shandong271018,China)Abstract:Thecentral-northernsegmentoftheLongmenMountainsislocatedinthetransferzone,forwhich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arelittlestudied.Basedonthereprocessedtwo⁃dimensionalseismicdata,thisworkusedmethodssuchasfieldgeologicalinvestigation,drillinganalysisandstructuralinterpretationtocomprehensivelystudy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inthecentral-northernsegmentoftheLongmenMountains.Thethickbeltischaracterizedbydeepandductiledeformationandshowsthecombinationstylesofaseriesoftightanticlinesandsynclines.ThetransitionbeltIdevelopedmanyimbricatefaultswhichcuttothegroundsurface.ThemainfaultsinthetransitionbeltIderivedmanysecondarygentlydippingfaultsinthefootwall,whichcontrolledthedevelop⁃mentoftherelativefault⁃propagationfolds.ThetransitionbeltⅡisaburiedstructurethatincludestheNo.1fault.Theintenseimbricatethruststructuresoccurredinitshangingwallandtheautochthonousstructurewithweakfolddeformationdevelopedinitsfootwall.Thisstudyprovidesnewinsightthatthehigh⁃anglethrustfaultscommonlyderivesecondarygentlydippingfaultsinthefootwall,andbothofthemformedthefalling⁃γtypeofthestructurestyle.Accordingtotheanalysisofthestructurecharacteristicsandmechanismorigin,itissuggestedthatthecompositestructurestylescombiningtheimbricateandfalling⁃γtypearethebasicstructurestylesinthestudyarea,whichiscontrolledbythemultiple⁃decollementdeformationfromthedeeplayertotheshallowlayeraswellasfromthetrailingedgetotheleadingedge.Keywords: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structuralstyle;multiple⁃decollementdeformation;central-northernsegmentofLongmenMountains收稿日期:2020-03-16;修订日期:2020-09-01㊂作者简介:邓棚(1990 ),男,博士,助理研究员,从事盆地构造分析研究㊂E⁃mail:dengpeng_003@163.com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U19B6003-01)㊁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17ZX05005001-004)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807080108)联合资助㊂㊀第43卷第1期2021年1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PETROLEUMGEOLOGY&EXPERIMEN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3,No.1Jan.,2021㊀㊀龙门山构造带是我国重要的冲断带之一,大地构造部位处于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 喜马拉雅构造域过渡位置,同属于我国中西部复合陆内山前冲断系统[1-2],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冲断带构造变形的热点地区之一㊂前人对龙门山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构造变形特征综合研究[3-7],对龙门山构造演变[8]㊁成因模式[9]㊁隆升演化[10]㊁地壳结构[11]㊁变形样式[12]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认识㊂然而由于龙门山构造位置上处于 盆 山 交接转换的特殊部位[2,13-14],构造变形强烈,又遭受多期构造变形的叠加改造,从而使得其本身的地质结构和构造变形复杂多样,因而龙门山构造变形特征一直都是大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㊂本次研究基于龙门山中北段重新处理的山前二维地震长测线剖面构造解析和相关钻井资料构造分析,重点结合沿该二维长测线开展的详细野外基础地质观测,系统研究了龙门山中北段各结构变形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并在构造变形样式认识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构造变形模式及成因机制,以期对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㊂1㊀区域地质背景龙门山构造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缘,是我国东西部地形分界线,构造活动强烈,地史演变复杂㊂龙门山北自广元南抵宝兴,呈NE-SW向发育展布,全长约500km,宽30 50km[15]㊂龙门山冲断带西北紧邻松潘 甘孜褶皱带,西南与南北向川滇构造带相接,东北与秦岭造山带相连,东南部则过渡到四川盆地(图1a,b)㊂自中新元古代形成统一基底以来,龙门山在显生宙期间经历了两大差异性演化阶段:第一阶段为震旦纪 中三叠世拉张背景下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12,16],形成了巨厚的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地层序列;第二阶段晚三叠世 现今挤压背景下的冲断隆升和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演化阶段[17-19],相应地形成了上三叠统 第四系陆相碎屑岩序列㊂传统上龙门山自北向南以北川 安县一线和卧龙 怀远一线为界划分为北段㊁中段和南段[15]㊂研究区位于龙门山中北段安县地区,处于中段与北段的过渡转换位置[20-21],一条重新处理的且与构造走向近垂直的二维长测线剖面为本次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撑(图1a,图2),该重处理测线剖面改善了深部断面和地层反射,信噪比相比老资料有较高的提升㊂众多研究都表明龙门山自西向东发育青川 茂汶断裂,北川 映秀断裂和马角坝 都江堰 双石(安县 都江堰)断裂等3条显露地表的主干冲图1㊀龙门山冲断带构造略图据文献[22]修改㊂Fig.1㊀StructuralsketchmapofLongmenMountainsthrustbelt㊃64㊃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http:ʊwww.sysydz.ne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3卷㊀㊀断裂(图1a)[10,15,22-24]㊂此外地球物理资料揭示了在龙门山中段和南段前缘发育彭县隐伏断裂[25],北段同样也发育一条山前隐伏断裂(图1a),近几年被工业钻井钻遇证实,研究者统称为1号隐伏断裂[7,26],本文也采用该名称㊂2㊀龙门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近年来山前冲断结构分带取得了新进展,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可依次划分出厚皮带㊁过渡带和薄皮带,其中过渡带根据冲断层是否显露地表进一步划分为过渡Ⅰ带和过渡Ⅱ带[1-2,27]㊂该变形结构划带方案以 变形深度(主滑脱深度)为主㊁兼顾沉积盖层结构样式 为划分原则,区别于传统的以构造样式为原则的划带思路,更能体现不同带的变形结构差异和内在成因联系[1-2,27]㊂根据该变形结构划带原则,研究区厚皮带范围主要为北川 映秀断裂以西,过渡带为北川 映秀断裂至1号隐伏断裂之间,薄皮带则为1号隐伏断裂以东的盆地区域,其中过渡带以向盆地方向出露的最后一条地表显露断裂 晓坝断裂为界,进一步划分出过渡Ⅰ带和过渡Ⅱ带[27](图2)㊂本文研究结合该变形结构分带开展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分析㊂2.1㊀厚皮带构造变形特征龙门山中北段研究区厚皮带构造主要包括北川 映秀主干逆冲断裂及其上盘构造(图2a)㊂北川 映秀断裂是龙门山冲断带内重要的主干断裂,对早期的沉积建造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同时也是龙门山地区重要的边界断裂[17,28]㊂从本次研究的二维地震测线剖面上可以较为清晰地识别出北川 映秀断裂,其两侧地震反射轴图2㊀龙门山中北段研究区地质特征㊁地表实测剖面和二维测线剖面图2a位置见图1a㊂Fig.2㊀Geologicfeatures,measuredgeologicalsectionand2Dseismicmapsofcentral-northernsegmentinLongmenMountains㊃74㊃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邓棚,等.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新认识 对多层次滑脱变形的指示意义㊀产状明显不一致:在断裂西侧附近,地震反射产状较为平缓,且向南东倾斜;相反,在断裂东侧附近,反射轴局部表现为相对高陡,且向西北倾斜(图3)㊂此外,地震剖面的深部,还可观测到两处短轴状地震反射(图3,黑色箭头),表现为强振幅㊁中 强连续性,推测为断面波反射㊂因此,通过地震反射轴特征以及产状变化大致可以确定北川 映秀断裂在地震剖面上的位置(图3)㊂从地震测线剖面构造解释可以得到,北川 映秀断裂明显切穿基底滑脱层,在地表附近倾角变陡,可达70ʎ以上[11],向下延伸逐渐变缓,可见断裂的浅层剖面形态表现为铲式(图3)㊂岩石圈热结构㊁大地电磁资料表明,北川 映秀断裂切割深度大,向深层的中下地壳滑脱[15]㊂研究区北川 映秀断裂上盘出露震旦系 泥盆系古老地层,变形层次较深,主要为韧性变形;地表整体表现为轴面向NW倾斜的紧闭倒转向斜和背斜构造组合样式,向斜核部则为志留系 泥盆系,背斜核部为古老的震旦系 寒武系,推测受控于深部前寒武系基底滑脱层(图2a,b)㊂从地震剖面上也能清晰看到,北川 映秀断裂上盘地层为褶皱变形样式,与地表紧闭倒转褶皱样式不同的是,该处褶皱形态较宽缓(图2c,图3),这可能是受基底面滑脱层的分隔作用,导致上下层变形不协调㊂此外,该区域一条次级平缓断裂显露地表,沿基底面附近滑脱发育(图2c,图3)㊂位于北川 映秀断裂东侧的下盘则属于过渡带,由相对年轻的上古生界地层组成,变形层次较浅,主要为脆韧性,具体构造变形特征见下文㊂2.2㊀过渡带构造变形特征2.2.1㊀过渡Ⅰ带研究区过渡Ⅰ带内自西向东主要发育有擂鼓镇断裂㊁黄连桥冲断裂和楠木园断裂等逆冲断裂及其之间夹持的地层断块等(图2a,b)㊂(1)擂鼓镇断裂带擂鼓镇断裂位于北川 映秀断裂与黄连桥断裂之间,平面走向为NE向(图2a)㊂断裂上盘出露泥盆系 二叠系(图2b)㊂野外地质观测到泥盆系出露岩性主要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岩;石炭系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顶部风化后呈紫红色,为标志层;二叠系则整体为灰白色㊁灰色中厚层状灰岩㊂从实测产状数据可知(泥盆系:329ʎø52ʎ,石炭系:346ʎø46ʎ,二叠系:323ʎø53ʎ),泥盆系㊁石炭系和二叠系等各时代地层产状大体相似,都为北西倾向,倾角高陡,且古老的泥盆系出露在相对年轻的石炭系上部(图2b),表明地层倒转,为倒转背斜的一翼(图2a)㊂擂鼓镇断裂下盘附近出露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岩性为浅灰色中薄层状灰岩与紫红色砂岩不等厚互层㊂本次研究观测到飞仙关组地层内部发育丰富构造变形:靠近主断裂附近发育2个宽缓褶皱,两翼倾角大小相近(图4a,b),表现为滑脱褶皱变形特征;越远离主断裂,褶皱变得紧闭,两翼不对称,一翼宽缓,另一翼高陡甚至倒转,褶皱由内向外形态逐渐变得宽缓,向斜轴面向下延伸到断裂末端的位置(图4c),为典型的断层传播褶皱㊂继续远离擂鼓镇主控断裂,褶皱变形消失,地层呈单向倾斜状,内部有轻微的挠曲剪切变形,变形微弱(图4a)㊂由此可见,擂鼓镇断裂下盘构造变形整体可分为3段:靠近主断裂的西北段为宽缓对称滑脱褶皱变形段,中段为叠瓦状不对称断层传播褶皱变形段,远离主控断裂的东南段则为微弱挠曲单向倾斜变形段(图4a)㊂根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可知,一系列次级平缓断层控制这些褶皱变形,并向下统一图3㊀龙门山中北段测线剖面北川 映秀断裂地震反射特征剖面位置见图2c的黑色虚线框㊂Fig.3㊀Reprocessed2DseismicprofileofBeichuan-YingxiuFaultincentral-northernsegmentofLongmenMountains㊃84㊃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http:ʊwww.sysydz.ne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3卷㊀㊀图4㊀龙门山中北段擂鼓镇断裂及其下盘构造变形特征Fig.4㊀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LeiguzhenFaultanditsfootwallincentral-northernsegmentofLongmenMountains收敛到飞仙关组内部的滑脱层之中(图4a)㊂靠近擂鼓镇主断裂一侧的滑脱断裂近于水平,促使发生层间剪切作用控制滑脱褶皱形成,随着远离主控断裂,次级断裂末端向上冲起倾角变陡(图4c直接观察到这些冲起的次级断裂),控制断层传播褶皱形成,随着继续远离主控断裂,这些次级断裂逐渐减弱消失,因而褶皱变形也不发育(图4a)㊂(2)黄连桥断裂带黄连桥断裂在区域上对应于龙门山马角坝 都江堰 双石主干断裂,NE走向展布(图2a),地表倾角高陡,在60ʎ以上[3]㊂断裂上盘由远及近依次出露下三叠统㊁二叠系㊁石炭系和泥盆系(图2a,b),泥盆系 二叠系岩性与擂鼓镇断裂上盘出露的岩性相似,层序正常,未倒转㊂从实测产状数据可知(泥盆系:329ʎø52ʎ,石炭系:346ʎø46ʎ,二叠系:323ʎø53ʎ),黄连桥冲断裂上盘的各时代地层产状大体也都相似,为北西倾向,倾角高陡,呈单向倾斜状,地层内部变形微弱(图2b)㊂从前文可知,受擂鼓镇断裂影响,黄连桥冲断裂上盘的飞仙关组内部构造变形强烈,发育多个次级褶皱(图4)㊂同样,黄连桥断裂下盘附近相对软弱的嘉陵江组中薄层状白云岩地层内部也发育多个断层传播褶皱(图5)㊂这些褶皱也表现为叠瓦状组合样式,两翼不对称,后翼宽缓,前翼高陡且窄,褶皱核部较为紧闭破碎(图5b),随着变形的继续,褶皱核部将会被断裂突破㊂可见,该处一系列次级叠瓦状断裂及其相关褶皱构造变形与擂鼓镇断裂下盘的相似,受控于研究区中浅部的嘉陵江组内部滑脱层,随着远离主控断裂,滑脱断裂消失,内部的褶皱变形也逐渐减弱消失,地层呈单斜状(图5a)㊂(3)楠木园断裂楠木园断裂在研究区位于马角坝断裂和晓坝断裂之间,为发育在三叠系内部次一级的逆冲断裂,平面走向NE向(图2a)㊂楠木园断裂上盘由远及近依次出露三叠系嘉陵江组灰白色中薄层状白云岩和飞仙关组灰白色中薄层状灰岩夹薄层紫红色砂岩㊂由上文可知,受㊃94㊃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邓棚,等.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新认识 对多层次滑脱变形的指示意义㊀图5㊀龙门山中北段黄连桥断裂及其下盘构造变形特征Fig.5㊀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HuanglianqiaoFaultanditsfootwallincentral-northernsegmentofLongmenMountains黄连桥冲断裂影响,该处嘉陵江组地层发育多个受内部滑脱作用控制的次级褶皱,随着远离黄连桥主控断裂,褶皱作用逐渐减弱消失,因而靠近楠木园一侧的地层整体仍呈单斜状,且产状变得较为高陡(实测产状:嘉陵江组:327ʎø44ʎ;飞仙关组:335ʎø71ʎ)(图2b)㊂楠木园断裂下盘附近为嘉陵江组灰白色中薄层灰岩㊁白云岩,地层内部变形同样显著㊂更为重要的是,在楠木园断裂下盘直接观测到出露的一水平滑脱断层及其相关褶皱(图6),这是主控断裂下图6㊀龙门山中北段楠木园断裂下盘出露的水平滑脱断裂及内部韧性剪切变形Fig.6㊀DecollementfaultandductilesheardeformationdevelopedinfootwallofNanmuyuanFault,central-northernsegmentofLongmenMountains㊃05㊃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http:ʊwww.sysydz.ne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3卷㊀㊀盘滑脱层内部派生次级平缓断裂的直接证据㊂该滑脱断层产状近似水平,断面有轻微起伏,呈舒缓波状(图6a,b)㊂在次级断裂的水平段内,地层层间剪切作用强烈,次级褶皱变形发育,且表现为不协调变形(图6c),可见韧性剪切变形强烈㊂到了断裂的末端,断面向上冲起,控制发育断层传播褶皱(图6a)㊂(4)晓坝逆冲断裂晓坝逆冲断裂为研究区山前冲断带出露地表的最后一条断层,为过渡Ⅰ带与过渡Ⅱ带的分界断裂,平面同样呈NE走向展布(图2a)㊂晓坝冲断裂上盘由远及近依次出露嘉陵江组㊁飞仙关组和二叠系(图2b)㊂断裂带宽约100m,断裂带内岩层破碎,构造透镜体发育,大小不一,同时断层角砾岩㊁碎裂岩㊁断层泥等断层岩十分发育,整体表现为脆性变形㊂断裂下盘地层则逐渐隐伏到地下(图2b,c)㊂2.2.2㊀过渡Ⅱ带龙门山中北段过渡Ⅱ带处于晓坝逆冲断裂至1号隐伏断裂之间,无逆冲断裂显露地表,主体可由上部陆相单斜层,1号隐伏断裂,以及1号断裂上㊁下盘构造等组成(图2b,c)㊂从地震剖面可以清晰地看到,过渡Ⅱ带上部的陆相地层受下伏一系列隐伏断裂逆冲影响,表现为被动抬升变形,整体变形微弱,局部呈轻微褶皱变形(图2c)㊂受被动抬升构造作用,该套陆相地层表现为单斜构造样式,地层产状平缓,倾向SE(实测产状:上侏罗统遂宁组:149ʎø25ʎ;上侏罗统莲花口组:181ʎø22ʎ;下白垩统:160ʎø11ʎ),并向盆地方向逐渐变至近于水平展布(图2c)㊂通过川36井钻遇地层结构(图7b)以及前人研究[28-29]可知,该套陆相地层底部为须家河组四段,砂砾岩发育,其不整合于下部的须家河组1-3段沉积,是安县运动的重要标志㊂1号断裂是龙门山中北段地区重要的区域性隐伏断裂,已被工业钻井所钻遇揭示[7,26]㊂从二维测线剖面上可以清晰看到,研究区1号隐伏断裂发育在冲断带的前端,倾角比较平缓,向上断至陆相单斜层的底部,未切穿该套陆相地层的底界面(图2c)㊂1号断裂剖面上表现为典型的坡坪式形态,断裂根部向深层的寒武系基底面附近滑脱表现为断坪段,向上进入中厚层的二叠系转变为断坡,接着进入膏盐层发育的三叠系后又转变为断坪,在断层转折端可能会控制形成断层转折褶皱,最后断层的末端向上冲起,控制形成断层传播褶皱(图2c)㊂1号断裂上盘构造变形较为强烈㊂川29井钻遇在1号断裂上盘,处于过渡Ⅱ带的中后缘,从地层结构上可以看到该井钻遇了以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核部的倒转背斜,背斜的后翼产状较平缓㊁层序正常,但在钻穿雷三段之后,在断裂下盘依次重复出现高陡的雷三段㊁雷四段㊁马鞍塘组和小塘子组,表明为高陡的倒转翼(图7a)㊂同时,由于强烈的逆冲作用,该倒转背斜的主控断裂从其转折端位置突破,并继续向上切穿了上部单斜层底界面(图7a),从地震剖面上也能清晰地看出反射轴在该处有错断,并受断层冲断作用其上盘的单斜发生轻微褶皱变形(图2c)㊂此外,另一口钻井川36井位于过渡Ⅱ带向盆地方向的中前端,直接钻遇1号断裂,从该井的地层结构可以看出,褶皱两翼都正常,无地层倒转(图7b)㊂由此可见,1号断裂上盘构造变形强烈,地层增厚明显,发育多条逆冲断裂及图7㊀龙门山中北段川29井和川36井地层结构示意Fig.7㊀ArchitecturesketchmapofwellsChuan29andChuan36,central-northernsegmentofLongmenMountains㊃15㊃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邓棚,等.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新认识 对多层次滑脱变形的指示意义㊀其相关褶皱,呈叠瓦状逆冲构造样式,靠近过渡Ⅱ带的中后部地层褶皱强烈甚至倒转,往盆地方向,褶皱幅度变小,地层层序逐渐变为正常(图2c)㊂而这些断裂沿三叠系内部滑脱层收敛滑脱并搭在晓坝主干断裂断面上(图2c),冲断变形整体受控于中浅部的滑脱层㊂1号断裂下盘则为原地发育的古生界海相地层,从地震反射资料上可以看到,该处地震反射轴整体产状较为平缓,层序整体正常,局部高陡(图2c);地层发生一定程度的褶皱变形,受控于一系列滑脱于寒武系基底面的次级断裂,这些断裂规模不大,断距较小,因此该套地层以褶皱变形为主㊁断层错断为辅,这与北部双鱼石地区也可以对比[7](图2c)㊂2.3㊀薄皮带构造变形特征过渡II带向盆地方向则主体为薄皮带发育区域,在地表处薄皮带与过渡II带的界限以陆相单斜地层产状突变处为界,本研究区薄皮带变形微弱,地层基本未变形(图2c)㊂3㊀构造变形样式及成因机制讨论龙门山地区构造变形复杂,构造样式丰富多样,例如发育有双重构造[30]㊁反冲构造[12]㊁飞来峰构造[12,15]㊁花状构造[9]和三角带等㊂总体来说,龙门山冲断带基本构造样式是由青川 茂汶断裂㊁北川 映秀断裂和马角坝 都江堰 双石断裂等主干逆冲断裂构成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样式[11,15],并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呈背驮式扩展[3,12]㊂从上文地震剖面构造解析可知,研究区北川 映秀断裂㊁黄连桥断裂和晓坝断裂等各主干断裂之间同样呈叠瓦状逆冲推覆样式(图2c)㊂此外,研究区各主干断裂带内的浅表构造变形也表现叠瓦状变形样式(图4,5),同时钻井结构表明过渡Ⅱ带中深部发育叠瓦状逆冲构造,且向盆地方向地层由高陡倒转变为平缓正常呈递进式变形(图2c,图7)㊂因此,无论是地表浅层,还是中深层的构造变形,研究区都表现为叠瓦状冲断构造变形特征,这点与前人的认识基本一致㊂本次研究更重要的是认识到高角度逆冲主干断裂下盘的相对软弱层中通常派生发育次级平缓断裂(图4,5,6)㊂这种变形样式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①主干逆冲断裂具有高角度,其上盘通常为能干性强的中厚层状地层,例如泥盆系㊁二叠系中厚层灰岩或白云岩(图4,5);②次级断裂发育在主干断裂下盘相对薄层的软弱层中,例如三叠系中薄层飞仙关组或嘉陵江组中(图4,5,6);③次级断裂产状整体比较平缓,可分为水平段和冲起段,水平段产状近于水平,内部剪切变形强烈(图6c),断裂末端向上冲起突破倾角变陡,控制形成断层传播褶皱(图4a,5a,6a)㊂可见高角度主控断裂与低角度次级断裂构成的样式从几何学形态上与倾倒的希腊字母 γ 相似,本文称之为倒 γ 型构造样式㊂由野外地质观测已经知道,擂鼓镇断裂上盘地层为北西倾向,倾角高陡,是背斜的倒转翼(图2a,b),由此可推断该断裂向深部延伸时倾角逐渐变缓,最后沿中深部滑脱层收敛,作为次级断裂搭在北川 映秀主干断裂上,两者构成倒 γ 型变形样式(图2c)㊂楠木园断裂是发育在三叠系内部的断裂,且平面延伸不远(图2a,2b),应为次一级规模的断裂,并且从地震资料上可以清晰看到其下方寒武系 二叠系反射轴较为连续未被错断,因此楠木园断裂很可能沿三叠系内部滑脱层收敛滑脱,最后搭在黄连桥主逆冲断面上,两者同样构成倒 γ 型样式(图2c)㊂1号断裂是龙门山中 北段重要的区域性隐伏断裂(图2a),通过前文研究可知,其剖面形态通常呈坡坪式,整体倾角平缓,断裂的末端为一断坡段向上冲起,其根部向深层次的寒武系基底面附近滑脱,搭在晓坝主干断裂断面上(图2c),因此1号隐伏断裂本质上也是一条典型的受控于倒 γ 型变形样式形成的断裂㊂此外,1号断裂上盘发育的次级叠瓦状断裂沿中浅部的三叠系内部滑脱层滑脱,并收敛到晓坝断面之上(图2c)㊂由此可见,倒 γ 型变形样式是研究区另一种基本的变形样式㊂值得说明的是,倒 γ 型变形样式中的次级断裂倾角通常是平缓的,但是随着变形的持续,这些断裂末端不断向上冲起突破,断裂倾角也会逐渐变陡,例如擂鼓镇断裂和楠木园断裂㊂倒 γ 型变形样式是对龙门山地区构造样式的重要补充,且对龙门山冲断变形有一定成因机制指示意义,下文会进一步讨论㊂那么倒 γ 型变形样式指示的成因机制是什么?龙门山冲断带的形成是扬子地台与松潘 甘孜地体陆内俯冲碰撞的结果[22],区域应力场重构和数值模拟表明在北西 北西西向主应力控制下,龙门山各主干断裂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依次形成[31-34]㊂因此位于厚皮带内的青川 茂汶断裂和北川 映秀断裂优先形成,且位移大,滑脱深度深(图8)㊂前人通过大地电磁剖面揭示松潘 甘孜地块之下20 40km位置存在一明显的高导低速层,而青川 茂汶断裂和北川 映秀断㊃25㊃石㊀油㊀实㊀验㊀地㊀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http:ʊwww.sysydz.net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43卷㊀㊀图8㊀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模式示意据文献[22,36]修改㊂Fig.8㊀Tectonicdeformationmodelincentral-northernsegmentofLongmenMountains裂向下切割上地壳,统一滑脱到中地壳上部的该高导层中[35-39](图8)㊂伴随着龙门山冲断变形的背驮式扩展[3,12,33],应力传递逐级递减,到了过渡带内的黄连桥和晓坝等主干断裂发育区域,断裂规模减小,滑脱层深度由中地壳上部向基底面和盖层内部变浅(图8)㊂该区域黄连桥和晓坝主干断裂在基底面附近滑脱,且往造山带方向沿基底滑脱层一同归并到北川 映秀深大断裂上,与其构成倒 γ 型变形样式,最后一起向更深层的壳内高导层滑脱(图8)㊂这同也表明北川 映秀深大断裂通过倒 γ 型变形样式影响着过渡带内叠瓦状主干断裂的发育㊂另一方面,在盖层内部的中浅层滑脱层则控制着擂鼓镇断裂㊁楠木园断裂和过渡II带内相对次一级断裂发育,它们与各自的主干断裂之间同样表现为倒 γ 型变形样式(图8)㊂由此可见,龙门山冲断变形正是受这些自深而浅㊁自后缘向前缘不同层次㊁不同类型滑脱层影响[22]㊂并且,由不同深度滑脱层控制下的阶梯式拆离变形系统通过叠瓦状+倒 γ 型复合变形模式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深部的滑脱变形控制中浅层的滑脱变形,后缘的冲断变形也影响着前缘的冲断变形(图8)㊂4㊀结论(1)龙门山中北段厚皮带出露古老的寒武系㊁志留系和泥盆系,变形程度深,呈韧性变形,表现为一系列轴面向NW倾斜的紧闭倒转向斜和背斜组合样式㊂过渡I带出露地层变新,为泥盆系 中三叠统海相地层,带内多条叠瓦状逆冲断裂冲断变形,且与下盘三叠系软弱层中派生的次级平缓断裂构成倒 γ 型变形样式,主体以脆韧性变形为主㊂过渡Ⅱ带为山前隐伏变形带,地表为东南倾斜的中生代陆相单斜构造,下部发育1号隐伏断裂,及其上盘叠瓦状逆冲构造和下盘弱挤压褶皱变形的原地体等㊂(2)倒 γ 型变形样式的认识是对龙门山地区构造样式的重要补充,该变形样式由主干逆冲断裂及其下盘次级断裂组成㊂主干逆冲断裂具有高角度,其上盘通常为能干性强的地层;次级断裂通常发育在相对薄层的软弱层中,产状整体比较平缓,可分为水平段和冲起段,水平段内部剪切变形强烈,冲起段断裂向上冲起倾角变陡,控制形成断层传播褶皱㊂(3)龙门山中北段冲断变形主要表现为叠瓦状+倒 γ 型复合冲断样式,其形成受控于龙门山地区由深到浅㊁由后缘向前缘的壳内高导低速层㊁基底深层滑脱层和盖层内中㊁浅层滑脱层等多层次滑脱㊂致谢:衷心感谢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

nn 米仓山与龙门山结合部构造分带性特征

nn 米仓山与龙门山结合部构造分带性特征

nn 米仓山与龙门山结合部构造分带性特征谢志良;刘树根;赵磊;邓宾;孙东【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摘要】通过褶劈理化、叠加变形、褶皱和破裂等构造发育强度、构造形迹、岩性地层单元等研究认为,米仓山与龙门山结合部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带性,从北往南构造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大致可分为四个构造带。

这种分带变形特征是由于秦岭、龙门山、米仓山不同时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主要受秦岭构造带控制,往南受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的改造和限制作用,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形成分带性特征。

【总页数】4页(P385-388)【作者】谢志良;刘树根;赵磊;邓宾;孙东【作者单位】四川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成都 610045;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贵阳 550005;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4【相关文献】1.三角带冲断系统样式在龙门山北段、米仓山、大巴山地区应用探讨 [J], 王麒翔;李忠权;曾庆;陈又麟;陈敏2.米仓山与龙门山接合部叠加褶皱特征及构造演化 [J], 孙东;刘树根;邓宾;李智武;钟勇;黄耀宗;谢志良3.龙门山-米仓山地区下组合地表沥青特征研究 [J], 代寒松;刘树根;孙玮;韩克猷;罗志立;谢志良;黄耀综4.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J], 李智武;刘树根;陈洪德;刘顺;郭兵;田小彬5.汉南—米仓山区北东向构造及龙门山推覆构造外缘带 [J], 杜思清;魏显贵;刘援朝;吴德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带变形特征研究

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带变形特征研究

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带变形特征研究
周建文;曾庆;徐世琦;李毅;洪海涛;宋明伟;胡恒智;何智慧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2005(000)0S1
【摘要】文章以大量的野外调查为基础,结合最新的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变形特征,首次提出龙门山北段浅部滑脱层系为飞仙关组上部泥岩层段,而不是如川东或川东北地区一样的嘉陵江组膏盐岩层;总结了龙门山北段推覆构造样式;通过大剖面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更能体现油气地质特征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划分方法;采用地震剖面作了构造变形恢复的探索性研究,以此计算复位推覆岩片的推覆距离,进而确定推覆地层的原始沉积位置。

这一系列研究,对指导地震资料解释、对储层的横向分布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该地区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8页(P)
【作者】周建文;曾庆;徐世琦;李毅;洪海涛;宋明伟;胡恒智;何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
【相关文献】
1.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冲断推覆构造带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J], 吕志洲;赵锡奎
2.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油气田形成条件探讨 [J], 王兰生;韩克猷;谢邦华;张鉴;杜
敏;万茂霞;李丹
3.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二) [J], 陈社发;邓起东
4.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及相关构造的演化历史和变形机制(一) [J], 陈社发;邓起东
5.龙门山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特征\r——来自汶川科钻四号孔(WFSD-4)的证据[J], 张佳佳;李海兵;郑勇;王焕;李成龙;张钊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门山北段阳平关地区构造变形序列特征

龙门山北段阳平关地区构造变形序列特征

龙门山北段阳平关地区构造变形序列特征
任清军;刘顺
【期刊名称】《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8)003
【摘要】龙门山造山带和米仓山造山带是中国大陆颇有影响力的造山带.阳平关地区位于前两者之间,阳平关断层的形成以及后期的构造变形均受这二者的明显控制和影响.通过对阳平关断层上盘、断层面以及下盘的实测研究,对阳平关地区的构造变形期次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作了探讨.认为主要区域构造应力场有六期,第一期为NE - SW向挤压,第二期为NW- SE向挤压,第三期为S-N向挤压,第四期为NE - SW向挤压,第五期为NW - SE向挤压,第六期NE - SW向拉伸.阳平关地区构造变形从印支晚期一直持续到喜马拉雅期.
【总页数】6页(P58-63)
【作者】任清军;刘顺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
【相关文献】
1.龙门山北段构造变形特征与物理模拟 [J], 杨长清;岳全玲;燕继红;于福生
2.龙门山构造带北段构造变形特征\r——来自汶川科钻四号孔(WFSD-4)的证据
[J], 张佳佳;李海兵;郑勇;王焕;李成龙;张钊荣
3.龙门山中北段构造变形特征新认识
——对多层次滑脱变形的指示意义 [J], 邓棚;方成名;邓铭哲;赵利
4.龙门山构造带北段青川——竹园坝地区ESR年龄及构造意义 [J], 孙少林
5.龙门山构造带北段青川—竹园坝地区ESR年龄及构造意义 [J], 孙少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米仓山东端-大巴山西段前缘构造建模及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四川盆地米仓山东端-大巴山西段前缘构造建模及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四川盆地米仓山东端-大巴山西段前缘构造建模及地震资料构
造解释
罗寿兵;曾庆;涂涛;宋明玮;何颋婷
【期刊名称】《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7(030)001
【摘要】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构造几何学、构造运动学为指导,在分析构造样式、滑脱层系的基础上,结合地表、钻井资料建立了构造模型,进行构造精细解释,分析了构造的三维展布特征.认为:工区受力环境符合推土机模型,为递进挤压渐弱模式,构造以逆冲推覆为主;剖面上,中、下三叠统地层增厚现象是断层导致地层重复引起的,特别是三叠系嘉陵江组膏岩层是区域滑脱层,深部断层、浅部断层及其内部断层都使
其地层重复增厚;以嘉四段、志留系为界,构造在纵向上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层.【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罗寿兵;曾庆;涂涛;宋明玮;何颋婷
【作者单位】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
研究院;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
【相关文献】
1.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及其前缘带石油天然气远景预测 [J], 韩应钧;丁玉兰
2.米仓山东段-大巴山前缘圈闭构造样式分析 [J], 夏在连;徐国强;刘树根;刘顺;李智武
3.米仓山、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J], 李岩峰;曲国胜;刘殊;张虹
4.米仓山-大巴山前缘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砾岩特征及其对物源的指示 [J], 淡永;林良彪;钟怡江;范昱
5.米仓山—南大巴山西段深部构造特征及对页岩气成藏的控制 [J], 侯丁根;周效志;汶小岗;孙文华;张永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MT在龙门山北段三堆地区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AMT在龙门山北段三堆地区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AMT在龙门山北段三堆地区地质填图中的应用研究区位于龙门山构造带北段的三堆镇地区。

区内地表构造复杂,地表覆盖层发育,许多重点填图区域的地质地层单元、断裂构造等地表地质特征模糊,严重影响区域地质填图工作。

特别是断层表现为脆韧性特征,在地表无明显的边界地质信息,深部延伸情况不明确;飞来峰群在地表的边界位置模糊、深部构造样式的展布特征不甚清楚等。

基于以上原因,仅仅通过地表调查开展深部地质填图具有较大局限性,深部地质填图急需深部地球物理数据的支持。

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勘探作为一种中浅部勘探技术,具有工作效率高、不受高阻层屏蔽和对低阻层分辨率较高等优点,因此在本地区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勘探地下结构。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然后针对地面地质调查遇到的上述问题,结合研究区内的地质和物性资料,建立断层、褶皱和飞来峰等地电断面模型及测线深部粗结构模型,开展AMT正演模拟及反演计算,并分析电磁响应特征、探讨AMT法对典型地电模型的分辨能力;接着使用SSMT2000和MTSOFT-2D软件对实测AMT数据进行处理,获取测线深部2km以浅电阻率剖面图,结合研究区地质、物性资料对剖面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最后使用GOCAD软件完成AMT剖面局部约束下的深部地质建模。

通过以上研究,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研究区的岩层岩石电阻率测试结果表明,主要探测目标内部不同岩体、不同地层电性差异明显,满足进行电法勘探的物性基础,可以在测区合理布置测线,获取高质量数据,能够达到较好的勘探效果。

(2)对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的数据进行处理后,对单点测深曲线以及视电阻率和相位断面进行定性研究,随后,选择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反演方法对大地电磁资料进行反演处理,结合地表地质填图资料对AMT反演结果进行解释,对梨树坝断层深部构造样式、莲花石飞来峰的地下展布有了清晰的认识。

(3)GOCAD地质建模的结果表明在AMT数据的约束下能够解决梨树坝断层深部延伸情况、飞来峰构造深部样式及测区主要地层深部边界等地质问题,结果说明了音频大地电磁(AMT)探测成果能为深部地质调查及三维建模提供可靠参考资料。

龙门山北段山前复杂断褶带勘探新领域

龙门山北段山前复杂断褶带勘探新领域

龙门山北段山前复杂断褶带勘探新领域杨雨;李忠权;文龙;龙伟;张本健;陈骁;刘冉;韩倩;胡懿灵【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22(49)4【摘要】建立龙门山北段山前复杂构造地质模型,探讨油气勘探新领域。

通过对龙门山北段地质剖面及钻井资料分析、地震剖面构造精细解释以及构造演化史恢复,结果表明龙门山北段构造具有分带分层性,横向上可划分为马角坝断裂以西的外来系统(唐王寨-仰天窝滑覆体)、马角坝断裂至侏罗系-三叠系不整合的准原地系统(山前复杂断褶带)以及侏罗系-三叠系不整合以东的原地系统(四川盆地)。

纵向上,山前复杂断褶带中的双鱼石隐伏断裂将山前复杂断褶带分割为复杂冲断带(上盘)、复杂断层转折褶皱带(下盘)两个构造变形层。

形成龙门山的构造环境为重力滑覆导致的前缘挤压,这是由于松潘-甘孜高原在印支期由海向陆的演变(构造抬升)过程中的差异隆升,导致斜坡带上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及早中三叠世海相沉积层多期滑脱,形成地层时代新的断片在下、相对老的断片在上的倒序叠置。

山前复杂断褶带中双鱼石隐伏断裂下盘复杂断层转折褶皱带发育的断裂均为地腹深部下三叠统之下的隐伏断裂,保存条件较好,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总页数】10页(P414-423)【作者】杨雨;李忠权;文龙;龙伟;张本健;陈骁;刘冉;韩倩;胡懿灵【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自然资源部构造成矿成藏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21【相关文献】1.龙门山系山前带北段超晚期断褶构造与油气远景2.深层复杂地质构造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以四川盆地龙门山断褶带北段为例3.潜伏背斜圈闭优选在强烈挤压断褶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性分析——来自天山、龙门山、昆仑山山前逆冲断带及川东高陡背斜区的勘探实例4.四川盆地龙门山前复杂构造带北段精细构造建模及对油气勘探的启示5.逆冲断褶带大断层下盘层间褶皱特征及油气成藏--以库车克拉苏构造带和龙门山构造带北段油气勘探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湾场地区以及厚坝地区 ]0 贝 以其他应力释放方式推
覆。
龙 门 山北 断 矿 山梁 地 区发 育 的 的构 造 三 角 带 ( ) 图4是龙 门山 山前 带变 形与 弱变 形 的天 然分 界 线 。 三 角带结 构清 晰 。 山梁 构造 分 为上下 两层 , 以下 矿 即 三叠 飞仙关 为 滑脱层 的下 三叠 以上 地层 组成 的上 层 构造 和 以寒武 系为滑 脱层 的寒 武 系至二 叠 系组成 的 下层 构造 。下 部断层 转折 褶皱 逆 冲推覆 前展 式形 成 的三 个逆 冲岩 片堆叠 所组 成 的双重 构造 楔入 嘉陵 江 组 膏盐 岩 内 , 成 上盘 构 造 的底 部 逆 冲 断层 发 生 褶 造 皱弯曲, 使得 背 斜 前翼 的 三 叠 系~ 侏 罗 系地 层 向 东
20 年第2 期 08 4
内蒙 古石 油化 工
13 4
三 角带 冲 断 系统 样 式 在 龙 门 山北 段 、 米仓 山 、 巴山地 区 应 用 探 讨 大
王麒 翔 李 忠权 曾 庆 。陈 又麟 陈 敏 , , , ,
(. 都理 工大 学 ;. 南 油 气 田分 公 司 ) 1成 2西
巴山的构 造运 动研 究提 供新 的 思路 。
收 稿 日期 :o 8 0 4 2 O 一l —1 作 者简介 : 王麒 翔( 9 3 , 构造地质 学专业。 1 8 一) 男,
l4 4
内 蒙古 石 油化 工
2 0 年第2 期 o8 4
断带 的前 缘 , 前 陆变形 带和 未变 形带 的 自然分 界 。 是 三 角带 不 光是 指 一种 特 定 的构 造 形态 组 合 , 它还 反 映 了一 种 造 山带 前缘 的位 移 传递 模式 , 即此 类造 山 带 在三 角 带 前缘 没有 大 量 的位 移 量 向前 陆 方 向传
二 种类 型 , 研 究 四 川北 部龙 门 山北 段 、 仓 山 、 对 米 大
山、 巴 山中的应 用并 作 出探讨 。 大 1 三 角带断 系统 样式 简介
三角带构造是前陆冲断带聚油构造中冲断层系
统 的一 种 样式 , 述 前 陆 冲断 带 前 缘 下 部滑 脱 层 与 描 上部 滑脱 面夹 持 的三 角形 断块 。 据几 何形 态 , 角带 三 可分 为 I 型和 Ⅱ ( ) Ⅱ型三 角 带发 育在 褶皱 冲 型 图2 。
前 应力 能量 消耗 方式 . 尤其 是三 角带 在 龙 门山 、 米仓
前带地震 剖面解释图
库 车 褶 皱 冲断 带 的 克 拉 苏 三 角 带 的 克 拉 2构 造 L的发 现让 我 们认 识到 褶皱 冲 断带 和三 角带 是 油 1 气勘 探 的优选 地 区和 构造 圈 闭的 目标 区 。在 四川 盆 地 北 缘构 造 ( 1 研 究过 程 中 , 们 发 现 龙 门 山北 图 ) 我 段、 米仓 山 山前 带 发 育 这 一重 要 的 标 志性 构 造 的 第
图 1 区域大地构造 简图
图 2 三角带的两种类型
①汉南 , ②凤凰 山一慢坡岭 , ③平 利 , ④神农架 , ⑤黄陵 , 碧 ⑥
口, ⑦武 当 ; D s N. B 一北大 巴山逆 冲推覆构造 带 ,. S s DB ~南 大 巴山前 陆褶 皱冲断带 , S MC 一米仓 山构造带 , MS L 一龙 门 山前陆褶 皱冲断 带 ; AB一矿 山梁构 造地 震测线 剖面 ( 贾东 , 2O ) c O 3 , D一龙 门山北 段 山前带 河湾 场地 区 地震 剖面 解 释
递 。同 时三角 带对 我们 油气勘 探具 有重大 意义 。 2 三 角带 在 龙门 山北 段 、 仓 山、 巴 山的 和构 造样 式两个 方面对 龙
造 变 形逐 步 向盆 地 方 向减 弱 , 缩短 量 也 向盆 地 方 向 依 次减 小 。 在 地震剖 面解 释研 究过 程 中我 们发 现 龙 门山推 覆 构造 在 矿 山梁地 区属 以 三 角带 模 式 推覆 , 在 河 而

要 : 角带 是前 陆褶 皱冲 断带 的一种 构造 样 式 , 究它 的形 成条件 和发 育规 律 一方 面有 助 于解 三 研
释 褶皱 冲 断 带 向前 陆 扩展 的运 动学 , 另一方 面能够 为 地 震剖 面 的解释 工 作提 供 现 实 的 范例 ,有助 于促 进 油 气勘 探 的 成功 率 。 本文 主要 以 龙 门山北段 , 米仓 山 , 巴山为例 , 绍三 角带 在三 山 中的应 用 。 大 介 我们 结 合地表 剖 面 、 地震剖 面与前人 资料 的 对比解 释 , 对各地 区三 角带 发育 可能 性进 行 了分析 。龙 门山地 区 在矿 山梁 发现 有三 角带发 育 ; 米仓 山山前 带 三 角带很 发育 ; 巴山地 区没有 解 释 出三 角 带构 造 , 外 在 大 野 勘 察 中发 现 有 I型三 角带 。 门山 、 巴山 山前 冲 断带主 要属 于 薄皮构造 , 龙 大 主要 以滑脱 层跃 迁 式推 覆 , 米
仓 山属 于厚 皮基底 卷入 构造 , 可能 也是 米仓 山三 角带 构造特 别发 育 的原 因之 一。此 外 , 这 印支 晚期 三 山 反 转造 山运 动形 成 的三 角带构造 也 可能被 后期 的构造 运 动所破 坏 。 关键 词 : 构造 三 角带 ; 门山北段 ; 龙 米仓 山; 巴山 ; 冲推 覆 大 逆
图 , F 米 仓 山 山 前 带 三 角 带 地 震 剖 面 图 , H一 大 巴 山 山 E 一 G
本次研究以地震剖面解释对 比与野外地质考察
及 资料 收集 总 结 为主 要 手 段 , 择 了龙 门 山北 段 山 选 前带 河 湾场 地 区地 震 剖 面 , 仓 山 山前 带 三 角 带地 米 震剖 面 , 巴山山前 带地 震剖 面 , 大 与前 人资 料进 行对 比分 析 , 结合 龙 门 山、 仓 山 、 巴 山 的构 造 动 力学 米 大 背 景 ,分析 造 山作 用 ,研 究 其 构造 演 化 史 ,弄 清 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