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数学解析几何初讲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中的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中的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中的解析几何知识点总结解析几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几何图形在坐标系中的性质和关系。

在高中数学中,解析几何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中的解析几何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用来描述平面上的点和直线。

平面直角坐标系由x轴和y轴组成,它们相交于原点O。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个点都可以用有序数对(x, y)表示,其中x是该点在x轴上的坐标,y是该点在y轴上的坐标。

二、点的位置关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以根据点的坐标确定其位置关系。

1. 同一直线上的点:设A(x₁, y₁)、B(x₂, y₂)和C(x₃, y₃)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三个点,如果它们满足斜率相等的条件,即 (y₂ - y₁) / (x₂ - x₁) = (y₃ - y₁) / (x₃ - x₁)那么点A、B和C在同一直线上。

2. 垂直关系:设AB和CD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即(y₂ - y₁) / (x₂ - x₁) = -1 / ((y₄ - y₃) / (x₄ - x₃))那么直线AB和CD垂直。

3. 平行关系:设AB和CD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即(y₂ - y₁) / (x₂ - x₁) = (y₄ - y₃) / (x₄ - x₃)那么直线AB和CD平行。

三、直线的方程在解析几何中,直线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其方程。

常见的有点斜式、斜截式和一般式。

1. 点斜式:设直线L过坐标系中的点A(x₁, y₁)且斜率为k,那么直线L的点斜式方程为y - y₁ = k(x - x₁)2. 斜截式:设直线L与y轴相交于点B,且直线L的斜率为k,那么直线L的斜截式方程为y = kx + b3. 一般式:设直线L的方程为Ax + By + C = 0,其中A、B、C为常数且A和B不同时为0,那么该直线L的一般式方程为Ax + By + C = 0四、直线的性质在解析几何中,对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性质。

解析几何专题讲座

解析几何专题讲座
y p 2
x R, y - ,0
关于y轴对称
F 0, - p

2
y p 2
(二)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
例7(2019 上海)设 m 是常数,若点 F(0,5)是双曲线
m=
16 .
y2 x2 1 的一个焦点,则
m9
【解析】由于点 F(0,5) 是双曲线 y2 x2 1 的一个焦点,
mx y 2m 1 0m R 相 切 的所 有 圆 中, 半 径 最 大的 圆 的 标准 方 程
为 x 12 y2 2.
【解析】由直线 mx y 2m 1 0m R与圆相切得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等于
圆的半径 r ,
即r m1 m1 , m2 1 m2 1
到直线 2x y 0 的距离为 4 5 ,则圆 5
【解析】
的方程为 x 22 y2 9.
圆 C 的圆心在 x 轴正半轴上,圆心到直线 2x y 0 的距离为 4 5 , 5
待定系数法
设圆的方程 x a2 y b2 r 2,其中圆心 (a, b) ,
C1
C2
C1
C2
C1
(一)直线与圆、圆与圆
例1(2016 浙江)已知
,方程 a2 x2 (a 2) y2 4x 8y 5a 0 表示圆,则
圆心坐标是
- 2,-4 ,半径是
5.
【解析】因为方程 a2 x2 (a 2) y2 4x 8y 5a 0 表示圆 ,
AB CD 0 ,则点 A 的横坐标为

(一)直线与圆、圆与圆
巩固练习1.
A
【解析】圆 x 22 y2 2 的圆心C2,0 ,半径r 2 ,可以计算 AB 2 2 ,

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初升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尤为关键。

初升高数学衔接是指初中学习的数学知识与高中的数学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延续,旨在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并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需求。

一、函数与方程在初中数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函数、变量代换、分式方程等内容,这些知识对于高中数学中的函数与方程来说是基础而重要的。

高中数学将进一步延伸并深化这些概念,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函数类型、方程解法和变量的性质。

初升高学生可以通过复习初中所学的函数与方程知识,并扩展到更高难度的例题和应用题来衔接高中数学学科。

二、平面几何与空间几何初中的几何学主要包括平面几何与简单的立体几何,而高中几何学则会引入更多的概念与定理。

初升高学生应重点回顾初中所学的几何知识,并补充高中几何中的扩展内容。

初升高的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教材和习题解析来巩固初中几何知识,并提前了解高中的几何学习内容,为高中数学的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概率与统计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概率与统计知识,如排列组合、事件概率、统计图表等。

然而,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将进一步深入和复杂化。

初升高学生可以通过查找相关的教材和学习资源,学习高中数学中更高级的概率与统计知识,并进行练习和应用。

特别是对于统计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分析、调研和图表制作等活动,提升自己的统计学习能力。

四、数列与数学归纳法初中数学中的数列和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基础。

初升高学生可以通过回顾初中所学的数列知识,了解更多高中数学中的数列类型和性质,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递推公式等。

此外,学生还应学习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逻辑推理和证明能力。

五、解析几何初升高学生可以提前学习高中数学中的解析几何知识,这将为高中数学学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升高学生可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内容,并进行练习和应用。

熟练掌握解析几何知识将有助于学生在高中数学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函数、方程、圆等概念。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座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座

逻辑推理规则
掌握基本的逻辑推理规则 ,如假言推理、拒取式等 ,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中。
命题的真假判断
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理 解命题之间的关系,如等 价、蕴含等。
排列组合问题解决方法探讨
排列与组合的定义
了解排列与组合的基本概念,理 解其区别与联系。
排列组合公式
掌握基本的排列组合公式,如n个 元素的全排列、从n个元素中取出 m个的组合数等。
得到答案。
逻辑推理法
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问 题条件,逐步推导出结
论。
高中阶段新引入解题方法介绍
01
02
03
04
函数法
利用函数的概念和性质,通过 构造函数、分析函数图像和性
质求解问题。
数形结合法
将代数问题和几何问题相结合 ,通过图形直观展示数量关系
,简化计算过程。
归纳法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 等步骤,发现问题的规律和一
解题方法
探讨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常用方法 ,如捆绑法、插空法、隔板法等, 并能够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概率论基础概念及其在生活中应用
概率论的基本概念
了解随机事件、概率、条件概率等基 本概念,理解其含义和性质。
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
探讨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风险评 估、决策分析、游戏策略等。
概率的计算方法
高中数学考试趋势预测
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
高中数学考试将更加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如函数与方 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创新型题目增多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高中数学考试将增加一些创 新型题目,如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
与实际应用结合更紧密
高中数学考试将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考查学生运用数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4年初升高教材衔接衔接讲义

2024年初升高教材衔接衔接讲义

第1讲初高衔接-计算衔接模块一绝对值知识梳理一、初中知识回顾:1、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叫做该数的绝对值.2、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 .3、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4、绝对值不等式:∣x∣<a(a>0);∣x∣>a(a>0).5、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a-b∣表示.二、高中知识对接:1、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若M、N是数轴上的两个点,它们表示的数分别为x 1、x2,则M、N之间的距离为MN=2、含有绝对值的方程和函数:(1)含有绝对值的方程要先去掉绝对值符号,再求未知数的值;(2)绝对值函数的定义:y=∣x∣= ,绝对值函数的定义域是,值域是。

题型精练题型一、利用绝对值性质化简:例1、化简:|3x+1|+|2x-1|.例2、解不等式:|x-1|+|x-3|>4.变式训练:1.解不等式:|x+3|+|x-2|<7题型二、化简求最值例3、已知0≤a≤4,那么|a-2|+|3-a|的最大值为()A. 1B. 5C. 8D. 3变式训练:1、已知实数x、y满足|x+7|+|1-x|=19-|y-10|-|1+y|,则x+y的最小值为,最大值为 .秋季延伸探究已知-1<x<4,2<y<3,则x-y的取值范围是(),3x+2y的取值范围是()若将条件改为-1<x+y<4,2<x-y<3,求3x+2y的取值范围题型三、绝对值方程和函数例4、解下列方程:(1)|2x+3|-5=0 (2)4|x-1|-6=0 例5、做出y=|x-2|-1的函数图像。

变式训练:1、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1)y=-|x+3|+2秋季延伸探究1、求函数y=|x-1|+|x-3|的最小值;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x-3|=a,试着根据a的取值,讨论该方程解的情况。

模块二乘法公式知识梳理一、初中知识回顾:1、平方差公式:(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2、实际应用中经常将公式进行变形:(1)a2+b2=(a+b)2-2ab (2)a2+b2=(a-b)2+2ab(3)(a+b)2=(a-b)2+4ab (4)(a-b)2=(a+b)2-4ab(5)(a+b)2+(a-b)2=2(a2+b2)(6)(a+b)2-(a-b)2=4ab二、高中知识对接:1、立方和公式:(a+b)(a2-ab+b2)=a3+b3;2、立方差公式:(a-b)(a2+ab+b2)=a3-b3;3、三数和平方公式:(a+b+c)2=a2+b2+c2+2ab+2ac+2bc;4、两数和立方公式:(a+b)3=a3+b3+3a2b+3ab2;5、两数差立方公式:(a-b)3=a3-3a2b+3ab2-b3.【公式1】(a+b+c )2=a 2+b 2+c 2+2ab+2ac+2bc 例1、计算:(x 2-2x+13)2【公式2】(a+b )(a 2-ab+b 2)=a 3+b 3(立方和公式) 例2、计算:(2a+b )(4a 2-2ab+b 2)【公式3】(a-b )(a 2+ab+b 2)=a 3-b 3(立方差公式) 例3、计算:(2x-3)(4x 2+6xy+9)变式训练:1、已知a+b+c=4,ab+bc+ac=4,求a 2+b 2+c 2的值.例4、已知x 2-3x+1=0,求33x1x 的值.1、已知a 、b 是方程x 2-7x+11=0的两个根,求:(1)a 2b+ab 2; (2)a bb a +;(3)a 3+b 3; (4)(a-b )4.变式训练2:1、已知x (x+1)-(x 2+y )=-3,求2y x 22+-xy 的值。

数学初高衔接内容

数学初高衔接内容

数学初高中的衔接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连贯性和深入理解。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数学初高中衔接内容:
1. 数学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复习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和运算规则,如整数、分数、代数等;
-温故而知新,通过练习和应用,巩固和熟练掌握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2. 函数与方程的深入学习:
-学习更高级的函数类型,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并掌握它们的性质和图像;
-学习更复杂的方程类型,如二次方程、立方方程、指数方程等,进一步提升解方程的能力。

3. 几何的推广与拓展:
-进一步学习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如平行线、相似三角形、立体几何的体积与表面积等;
-学习使用向量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如向量的加法、减法、数量积、向量夹角等。

4. 数据与统计的扩展应用:
-学习更复杂的数据统计方法,如概率、抽样调查和统计推断等;
-开展实际问题的统计与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探究型学习与证明思维的培养: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他们提出问题、验证猜想和发现规律;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证明能力,引导他们理解数学定理和定律的证明过程。

通过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的整体性理解和扎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科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高中数学,并进一步拓展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

初升高数学衔接知识点
1. 函数的概念嘿!你想想看,函数就像一个魔法机器,你给它一个输入,它就会给你一个特定的输出。

比如说,y = 2x,当你给 x 赋值 5 时,y 不就等于 10 了嘛,神奇吧!
2. 二次函数的图像哇塞!二次函数的图像就像一条会跳舞的曲线。

像抛物线 y = x^2,它有个最低点,多有意思啊!还记得你扔出的球的轨迹吗?那就和二次函数图像有点像呢。

3. 几何图形的认识哎呀!几何图形就像生活中的各种东西呀。

圆就像个大皮球,三角形像个屋顶,正方体像个盒子。

你看我们身边到处都是几何图形呢!
4. 不等式的求解嘿呀!不等式就像个天平,要让两边平衡呀。

比如说
2x + 5 > 10,解出来 x 的范围,不就知道哪些数满足条件啦,是不是很有
趣呢?
5. 因式分解哇靠!因式分解就像是把一个大东西拆分成好多小零件。

像x^2 - 9 可以分解成 (x + 3)(x - 3),厉害吧!
6. 概率的初步了解天哪!概率就像是在碰运气呢。

抛个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二分之一。

就好像抽奖一样,充满了未知和期待,多刺激呀!
7. 数列的奥秘哟呵!数列就像一串有规律的数字在排队。

等差数列 1,3,5,7,它们每次都增加 2,是不是很神奇呢!
8. 三角函数的神奇嘿嘿!三角函数就像是数学里的魔法师。

像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它们能解决很多几何问题呢,你不好奇吗?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初升高这些数学衔接知识点真的很重要,很有趣,能让我们更好地进入高中数学的学习呢!。

2024版夏老师的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完整版)

2024版夏老师的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完整版)

夏老师的初高中数学衔接课程(完整版)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初中数学知识点回顾•高中数学知识点引入•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点分析•典型例题解析与讨论•学习方法与技巧分享01课程介绍与背景填补知识空白适应教学要求提升学习兴趣初高中数学衔接的重要性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在知识点上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衔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填补这一知识空白,为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高中数学相对于初中数学难度增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要求更高。

通过衔接课程,学生可以逐步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要求,提高学习效果。

衔接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练掌握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知识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与图像、几何与图形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讲解、练习、测试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01020304讲解与演示练习与讨论测试与反馈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 、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定期的测试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02初中数学知识点回顾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和性质代数式的化简和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和化简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应用0102030405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点、线、面、角、三角形等平行线和相交线的性质及判定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包括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圆的基本性质和定理,如切线长定理、割线定理等01020304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事件的关系和运算、概率的加法公式和乘法公式等随机事件的概率计算,包括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等统计图表的认识和制作,如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计算和应用概率与统计初步03高中数学知识点引入集合与函数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等。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座 PPT课件 图文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座 PPT课件 图文

例 1 分解因式: (1)x2-3x+2; (2)x2+4x-12; (3) x2 (a b)xy aby2 ;
(4) xy 1 x y .
课堂练习
1.填空题: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x2 5x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 b b2 4ac , x b b2 4ac
2a
2a
所以: x1 x2 b
b2 4ac b
2a
b2 4ac b ,
2a
a
x1 x2 b
b2 4ac b 2a
b2 4ac (b)2 ( b2 4ac)2 4ac c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 y2 4 y 6
(2) b4 2b2 8
(3) 62 p q2 11q 2 p 3
4、提取公因式法 例 2 分解因式:
(1) a2 b 5 a5 b
(2) x3 9 3x2 3x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2a
2a
2a
当 x= b 时,函数取最大值 y= 4ac b2 .
2a
4a
y x=- b 2a
y
b 4ac b2
A ( ,
)
2a 4a
O
x
A (
b
4ac b2
,
)
2a 4a
图 2.2-3
O
x
x=- b 2a
图 2.2-4
例 1 求二次函数 y=-3x2-6x+1 图象的开口方向、 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 x 取何值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 函数的图象.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2.4 点到直线的距离课件 bb高一数学课件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2.2.4 点到直线的距离课件 bb高一数学课件

第七页,共三十九页。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求点 P(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1)l1:y=x-3;(2)l2:y=-1;(3)y 轴.
12/11/2021
第八页,共三十九页。
【解】 (1)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为 x-y-3=0,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d1= |112-+2(--31|)2=2 2. (2)法一: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为 y+1=0, 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 d2= |20+2+11| 2=3.
2 4
12/11/2021
第六页,共三十九页。
4.当点 P(x1,y1)在直线 Ax+By+C=0 上时,还适合点到直 线的距离公式吗?
解:适合.点 P 在直线 Ax+By+C=0 上,则距离 d=0,且 有 Ax1+By1+C=0, 所以 d=|Ax1+A2B+y1B+2 C|=0.
12/11/2021
12/11/2021
第十八页,共三十九页。
两平行线间距离的求法 (1)求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也可 以应用公式. (2)应用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d= |CA2-2+CB1|2时,两直线方程必 须是一般形式,而且 x,y 的系数对应相等.
12/11/2021
第十九页,共三十九页。
12/11/2021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九页。
2.求过点 P(1,2)且与原点距离最大的直线方程. 解:由题意知与 OP 垂直的直线到原点 O 的距离最大, 因为 kOP=2, 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 y-2=-12(x-1), 即 x+2y-5=0.
12/11/2021
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九页。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用到了解析几何中的常用方法 “设而不求”,希望在今后学习中注意这种方法在解题中的 应用.公式只与直线方程中的系数有关,因而它适合任意直 线,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再套用 公式.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初升高数学衔接教材(完整)

第一讲数与式1、绝对值(1)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a, a 0,|a|0, a 0,a, a 0.(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3)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 b 表示在数轴上,数a和数b之间的距离.2、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① f (x) a(a 0),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a f ( x) a 。

② f (x) a(a 0) , 去掉绝对值后,保留其等价性的不等式是 f (x) a或f (x) a 。

③ 2 2f (x) g(x) f (x)g (x)。

(2)利用零点分段法解含多绝对值不等式:①找到使多个绝对值等于零的点.②分区间讨论,去掉绝对值而解不等式.一般地n 个零点把数轴分为n+1 段进行讨论.③将分段求得解集,再求它们的并集.例1. 求不等式3x 5 4的解集例2. 求不等式2x 1 5的解集例3. 求不等式x 3 x 2 的解集例4. 求不等式| x+2| +| x-1| >3 的解集.1例5. 解不等式| x-1| +|2 -x| >3-x.例6. 已知关于x 的不等式| x-5| +| x-3| <a 有解,求 a 的取值范围.练习解下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1)x 1 x 3 >4+x(2)| x+1|<| x-2|(3)| x-1|+|2 x+1|<4(4)3x 2 7(5) 5x 7 83、因式分解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 2(a b)( a b) a b(2)完全平方公式 2 2 2(a b) a 2ab b(3)立方和公式 2 2 3 3(a b)(a ab b ) a b(4)立方差公式 2 2 3 3(a b)(a ab b ) a b(5)三数和平方公式 2 2 2 2(a b c) a b c 2(ab bc ac)(6)两数和立方公式 3 3 2 2 3(a b) a 3a b 3ab b2(7)两数差立方公式 3 3 2 2 3(a b) a 3a b 3ab b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2(1)x -3x+2;(2)26x 7x 2(3) 2 ( ) 2x a b xy aby ;(4)xy 1 x y .2.提取公因式法例2. 分解因式:2 (2)x3 9 3x2 3x (1)ab 5 a 5 b3.公式法例3. 分解因式:(1)a4 16 (2) 23x 2y x y2 4.分组分解法2例4. (1)x xy 3y 3x (2)2 22x xy y 4x 5y 65.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2+bx+c( a≠0) 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 2 0( 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x1 、x2 ,则二次三项式2 ( 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a(x x )(x x ).1 2例5.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 2 2 1x x ;(2)2 4 4 2 x xy y .3练习 (1) 25 6xx (2) 21 x ax a(3) 2 11 18xx (4)24m 12m 9(5)25 7x 6x(6) 2212xxy 6y2q p ( 7) 6 2p q 1123( 8 )35a 2b 6ab2a( 9 )24 2 4 xx2(10) x 42x 2 1 (11) x 2 y 2 a 2 b 2 2ax 2by(12) a 24ab 4b 2 6a 12b 9(13) x 2-2x -1(14) 31a;(15)4 24x 13x 9 ;(16)2 22 2 2b cab ac bc ;(17)2 23x 5xy 2y x 9y 4第二讲 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1、一元二次方程 (1) 根的判别式2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ax +bx +c =0(a ≠0),有:(1) 当Δ>0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24 bbac 2a;(2)当 Δ=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 b 2a;(3)当 Δ<0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如果 ax +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 x 1,x 2,那么 x 1+x 2=b a ,x 1· x 2=c 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 定理.2、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性质1. 当 a 0 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b 2a,顶点坐标为 2b4ac b , 。

高中数学 第1课时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学案

高中数学 第1课时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教学案

第一课时 第二章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一、知识结构二、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概念,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的计算公式;直线的方程的几种形式,会根据已知条件选择恰当的形式表示直线;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根据斜率判定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关系,会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的概念,会根据条件选择恰当的形式求圆的方程;能根据给定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会用距离公式求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难点:几种形式的直线方程的推导;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有关问题的探索. 第1课 直线的斜率(1) 【学习导航】知识网络学习要求1.理解直线的斜率的概念;2.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自学评价1.直线的斜率:已知两点1122(,),(,)P x y Q x y ,如果x 1≠ x 2那么,直线PQ 的斜率为k = ;此时,斜率也可看成是.【精典范例】例1:如图,直线123,,l l l 都经过点(3,2)P ,又123,,l l l 分别经过点12(2,1),(4,2)Q Q ---,3(3,2)Q -,试计算直线123,,l l l 的斜率. 【解】直线直线方程两直线位置关系1l :11y k x b =+ 2l :22y k x b =+平行于坐标轴平行于x 轴y b =平行于y 轴x a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 斜截式 两点式 截距式垂直k 1k 2= -1平行 k 1=k 2 相交 k 1≠k 2求交点点到直线的圆的方程标准方程:222()()x a y b r -+-= 一般方程:220x y Dx Ey F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相离、相交、外切、内切、内含空间直角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直线的斜率 计算公式概念例2:已知直线l 经过点(,2)A m 、2(1,2)B m +,求直线l 的斜率. 【解】例3:经过点(3,2)画直线,使直线的斜率分别为:(1)34;(2)45-. 【解】思维点拔:任何直线都有倾斜角和斜率吗? 追踪训练1.ABC ∆的三个顶点(3,2),(4,1)A B -,(0,1)C -,写出ABC ∆三边所在直线的斜率:AB k = ,BC k = ,AC k = .2. 求证:(1,5),(0,2),(2,8)A B C 三点共线.3.已知过点(1,2)m -,(,3)m m -+的直线l 的斜率为3,则实数m 的值为 .4、设点A(-1,1),B(x ,2),C(-2,y)为直线l 上三点,已知直线的 斜率k=2,则x= . 教后感:。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课件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课件

介绍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如坐 标系、坐标、方程等。
讲解直线和圆的标准方程、一般 方程及其性质。
通过实例演示直线和圆在解析几 何中的应用,如求解距离、交点
、切线等。
04 概率统计部分衔 接要点
概率论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
事件的概率定义及性质
01
了解概率的直观意义,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等基本
性质。
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逻 辑推理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准确性。
3
鼓励自主思考和探究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 思考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锻炼逻辑 思维能力。
数学归纳法思想引入
讲解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
通过具体实例,向学生介绍数学归纳法的基本原理和思想,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归纳法的 应用范围和解题步骤。
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考技巧分享:如何有效复习和应对考试
系统复习
做题训练
在考试前进行系统的复习,梳理知识脉络 和重点难点,确保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
通过大量的做题训练,提高解题速度和准 确性,培养自己的应试能力。
模拟考试
考试策略
参加模拟考试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考试流程 和题型,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
通过实例了解统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市场调查、医学诊断、 质量控制等。
概率与统计的综合应用
通过综合实例了解概率与统计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如风险评 估、预测分析等。
05 逻辑思维和证明 能力提升策略
பைடு நூலகம்
逻辑推理能力训练
1 2
深入剖析典型例题
通过详细分析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 学生理解并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

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篇一:初高中数学衔接讲义初高中数学衔接的一些问题和建议现有初高中数学教材存在以下“脱节”: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在初中已经删去不讲,而高中还在使用;2、因式分解中,初中主要是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的分解几乎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它,如解方程、不等式等;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数学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

而高中则是贯穿整个数学教材的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取值范围)、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的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和常用方法;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的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而在高中数学中,它们的相互转化屡屡频繁,且教材没有专门讲授,因此也脱节;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时,则作为必备的基本知识要领;7、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

高中则在使用。

另外,象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双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等等初中大大淡化,甚至老师根本没有去延伸发掘,不利于高中数学的学习。

为了能使各位新高一的同学能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学习,有个良好的开端,希望各位同学利用暑假做好以下知识点的衔接学习。

预祝大家高中学习顺利!上海市育才中学高一数学备课组编于2012.7.学习内容目录一数与式的运算1. 乘法公式2. 二次根式3. 分式4. 分解因式二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1 一元二次方程1.1 根的判别式1.2 根与系数的关系2 二次函数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2.3 二次函数的应用3 方程与不等式3.1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三圆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幂定理2 点的轨迹3 四点共圆的性质与判定过关检测练习(一) 数与式的运算1.计算(1)(3x+2y)(9x2-6xy+4y2)=(2)(a+b)(a2-ab+b2)(a-b)(a2+ab+b2)= 2.利用立方和、立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1(1)27m3-n3= 866(2) m-n=3. 计算:(1)(a?2)(a?2)(a?4a?16)=(2)(x?2xy?y)(x?xy?y)=22222424. 化简下列各式:(1) ?(2) ?x?1)(4) (3)1)(1??2 ?5. 化简下列各式:(1)x 1?xx?1x?xx2?3x?96xx?1??(2) 226?2xx?279x?x(二)因式分解6.分解下列各多项式:(1) 3ab?81b 34(2) a?ab222276(3)2ax?10ay?5by?bx222(4)ab(c?d)?(a?b)cd (6) x?xy?6y(8) 5x?6xy?8y 2222(5)2x?4xy?2y?8z (7)(x?x)?8(x?x)?12222(三)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7.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3x?2x?k?0,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k的范围:(1)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方程有实数根;22 (2)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4) 方程无实数根. 8.若x1,x2是方程x?2x?2007?0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1) x12?x22;2*9.一元二次方程x?4x?a?0有两个实根,一个比3大,一个比3小,求a的取值范围。

初升高-数学衔接讲义(1)

初升高-数学衔接讲义(1)

目录第一讲数与式 (2)第二讲因式分解 (8)第三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12)第四讲二次函数 (19)第一讲 数与式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实数,知道字母可以表示数,用代数式也可以表示数,我们把实数和代数式简称为数与式.代数式中有整式(多项式、单项式)、分式、根式.它们具有实数的属性,可以进行运算.在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中,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并且知道乘法公式可以使多项式的运算简便.由于在高中学习中还会遇到更复杂的多项式乘法运算,因此本节中将拓展乘法公式的内容,补充三个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在根式的运算中,我们已学过被开方数是实数的根式运算,而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被开方数是字母的情形,但在初中却没有涉及,因此本节中要补充.基于同样的原因,还要补充“繁分式”等有关内容.一、乘法公式【公式1】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 【公式2】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 【公式3】完全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 ±=±+±【公式4】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完全平方公式)证明:2222)(2)(])[()(c c b a b a c b a c b a ++++=++=++ca bc ab c b a c bc ac b ab a 222222222222++++++++++=. ∴等式成立【例1】计算:22)312(+-x x解:原式=22]31)2([+-+x x222222432111()()()2(22()33381.339x x x x x x x =++++⨯+⨯⨯=-+-+ 说明: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 【公式5】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和公式)证明: 3332222322))((b a b ab b a ab b a a b ab a b a +=+-++-=+-+. 【公式6】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差公式)证明:22223333()()[()][()()]()a b a ab b a b a a b b a b a b -++=+---+-=+-=-.【例2】计算:(1))416)(4(2m m m +-+(2))41101251)(2151(22n mn m n m ++-(3))164)(2)(2(24++-+a a a a (4)22222))(2(y xy x y xy x +-++解:(1)原式=333644m m +=+.(2)原式=3333811251)21()51(n m n m -=-.(3)原式=644)()44)(4(63322242-=-=++-a a a a a .(4)原式=2222222)])([()()(y xy x y x y xy x y x +-+=+-+63362332)(y y x x y x ++=+=. 说明:在进行代数式的乘法、除法运算时,要观察代数式的结构是否满足乘法公式的结构.【例3】已知2310x x -+=,求331x x +的值.解:2310x x -+= 0≠∴x 31=+∴xx 原式=18)33(3]3)1)[(1()11)(1(2222=-=-++=+-+x x x x xx x x说明:本题若先从方程2310x x -+=中解出x 的值后,再代入代数式求值,则计算较烦.本题则根据条件式与求值式的联系,用整体代换的方法计算,简化了计算.引申:))((3222333ca bc ab c b a c b a abc c b a ---++++=-++二、指数式当n N ∈时,an na a a a 个⋅⋅⋅=. 当n Q ∈时,⑴零指数01(0)a a =≠, ⑵负指数1(0)n n a a a-=≠.⑶分数指数 0,,n maa m n =>为正整数).幂运算法则:(1),(2)(),(3)() (,0,,)mnm nm n mn n n n a a aa a ab a b a b m n Z +⋅===>∈.【例4】求下列各式的值:328,21100-,43)8116(-解: 422)2(8233323232====⨯;101)10(110011002121212===-;8272332)32()8116(3333444343====----. 【例5】计算下列各式⑴)3()6)(2(656131212132b a b a b a -÷-; ⑵8)(8341-q p . 解: ⑴a ab bab a b a b a 444)3()6)(2(0653121612132656131212132===-÷--+-+;⑵3232888)()()(83418341q p qp qp q p ===---.三、根式0)a ≥叫做二次根式,其性质如下:(1) 2(0)a a =≥||a =0,0)a b =≥≥0,0)a b =>≥ 如果有nx a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为大于1的整数.当n a =,当n {,0||,0a a a a a ≥==-<. 【例6】化简下列各式:1)x +≥解:(1) 原式=2|1|211-+=-+=(2) 原式=(1)(2)2 3 (2)|1||2|(1)(2) 1 (1x 2) x x x x x x x x -+-=->⎧-+-=⎨---=≤≤⎩说明:||a =的使用:当化去绝对值符号但字母的范围未知时,要对字母的取值分类讨论.【例7】计算(没有特殊说明,本节中出现的字母均为正数):(3) -+解:(1) 原式23(2623-==--(2) 原式(3) 原式=-+=-说明:(1)二次根式的化简结果应满足: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2)二次根式的化简常见类型有下列两种:①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化简时,先将它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②分母中有根式()或被开方数有分母().这时形式() ,转化为“分母中有根式”的情况.化简时,要把分母中的根式化为有理式,采取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根式进行化简.(,其中2+与2-).四、分式当分式AB的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是分式时,AB就叫做繁分式,繁分式的化简常用以下两种方法:(1) 利用除法法则;(2)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例8】化简11xxxxx-+-解法一:原式=222(1)11(1)1(1)(1)11x xx x x x xx x x x xx x x xx xxxx xx xx++=====--⋅+-+-+++--+解法二:原式=22(1)1(1)(1)111()x xx x x xx x x x x xx x xxx xxxx xx++====-⋅-+--+++--⋅说明:解法一的运算方法是从最内部的分式入手,采取通分的方式逐步脱掉繁分式,解法二则是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A A mB B m⨯=⨯进行化简.一般根据题目特点综合使用两种方法.【例9】化简233396162279x x x xxx x x++-+-+--解:原式=22339611612(3)3(3)(3)2(3)(3)(39)(9)x x x x xx x x x xx x x x x++--+-=--+-+-+-++-22(3)12(1)(3)(3)32(3)(3)2(3)(3)2(3)x x x x xx x x x x+-------===+-+-+.说明:(1) 分式的乘除运算一般化为乘法进行,当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应先因式分解再进行约分化简;(2) 分式的计算结果应是最简分式或整式.A 组1a =-成立的条件是( ) A .0a >B .0a <C .0a ≤D .a 是任意实数2.若3x <|6|x -的值是( ) A .-3 B .3 C .-9 D .93.化简: (1) 2(34)x y z --(2) 2(21)()(2)a b a b a b +---+(3) 222()()()a b a ab b a b +-+-+(4) 221(4)(4)4a b a b ab -++4.化简(下列a 的取值范围均使根式有意义):(2) a+5.化简:102m + 0)x y >>B 组1.当22320(0,0)a ab b a b +-=≠≠,求22a b a b b a ab+--的值.2.已知11120,19,21202020a xb xc x =+=+=+,求代数式222a b c ab bc ac ++---的值.3.设12x =,求4221x x x ++-的值.4.计算(1)(2)(3)(4)x x x x ----5.计算()()()()x y z x y z x y z x y z ++-++-++-第一讲 数与式答案A 组1. C 2. A3. (1) 2229166824x y z xy xz yz ++--+ (2) 22353421a ab b a b -++-+(3) 2233a b ab --(4)331164a b -4.2 12a b -----5.B 组1.3,2-2. 3 3.3-4.43210355024x x x x -+-+5.444222222222x y z x y x z y z ---+++第二讲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在分式运算、解方程及各种恒等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技能.因式分解的方法较多,除了初中课本涉及到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求根公式法、配方法等等.一、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3322()()a b a b a ab b +=+-+ 3322()()a b a b a ab b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立方和(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差)乘以它们的平方和与它们积的差(和). 运用这两个公式,可以把形式是立方和或立方差的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例1】因式分解:(1) 38x +(2) 30.12527b -解:(1) 333282(2)(42)x x x x x +=+=+-+. (2) 333220.125270.5(3)(0.53)[0.50.53(3)]b b b b b -=-=-+⨯+2(0.53)(0.25 1.59)b b b =-++.说明:(1) 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经常要逆用幂的运算法则,如3338(2)a b ab =,这里逆用了法则()nnnab a b =;(2) 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一定要看准因式中各项的符号.【例2】因式分解:(1) 34381a b b -(2) 76a ab -解:(1) 3433223813(27)3(3)(39)a b b b a b b a b a ab b -=-=-++. (2) 76663333()()()a ab a a b a a b a b -=-=+-22222222()()()()()()()().a ab a ab b a b a ab b a a b a b a ab b a ab b =+-+-++=+-++-+766622422422222222222()()()()[()]()()()().a ab a a b a a b a a b b a a b a b a b a a b a b a ab b a ab b -=-=-++=-+-=+-++-+二、分组分解法从前面可以看出,能够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主要是二项式和三项式.而对于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如ma mb na nb +++既没有公式可用,也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此,可以先将多项式分组处理.这种利用分组来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组.【例3】把2105ax ay by bx -+-分解因式.解:21052(5)(5)(5)(2)ax ay by bx a x y b x y x y a b -+-=---=--.说明:用分组分解法,一定要想想分组后能否继续完成因式分解,由此合理选择分组的方法.本题也可以将一、四项为一组,二、三项为一组,同学不妨一试.【例4】把2222()()ab c d a b cd ---分解因式.解:22222222()()ab c d a b cd abc abd a cd b cd ---=--+ 2222()()abc a cd b cd abd =-+-()()()()ac bc ad bd bc ad bc ad ac bd =-+-=-+.【例5】把2222428x xy y z ++-分解因式. 解:22222224282(24)x xy y z x xy y z ++-=++- 222[()(2)]2(2)(2)x y z x y z x y z =+-=+++-.三、十字相乘法1.2()x p q x pq +++型的因式分解(1) 二次项系数是1;(2) 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3)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22()()()()()x p q x pq x px qx pq x x p q x p x p x q +++=+++=+++=++.因此,2()()()x p q x pq x p x q +++=++. 【例6】因式分解:(1) 276x x -+(2) 21336x x ++解:(1) 276[(1)][(6)](1)(6)x x x x x x -+=+-+-=--.(2) 21336(4)(9)x x x x ++=++.【例7】因式分解:(1) 226x xy y +-(2) 222()8()12x x x x +-++解:(1) 222266(3)(2)x xy y x yx x y x y +-=+-=+-.(2) 22222()8()12(6)(2)x x x x x x x x +-++=+-+-(3)(2)(2)(1)x x x x =+-+-.2.一般二次三项式2ax bx c ++型的因式分解大家知道,2112212122112()()()a x c a x c a a x a c a c x c c ++=+++. 反过来,就得到:2121221121122()()()a a x a c a c x c c a x c a x c +++=++我们发现,二次项系数a 分解成12a a ,常数项c 分解成12c c ,把1212,,,a a c c 写成1122a c a c ⨯,这里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就得到1221a c a c +,那么2ax bx c ++就可以分解成1122()()a x c a x c ++.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 【例8】因式分解:(1) 21252x x --(2) 22568x xy y +- 解:(1) 21252(32)(41)x x x x --=-+. 324 1-⨯(2) 22568(2)(54)x xy y x y x y +-=+-.1 254-⨯【例9】因式分解:(1) 22(2)7(2)8x x x x +-+- (2)a ax x x 51522---+分析: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也要注意分解彻底,有时可能会多次使用十字相乘法,并且对于项数较多的多项式,应合理使用分组分解法,找公因式,如五项可以三、二组合.解:(1)原式)82)(12(22-+++=x x x x )4)(2()1(2+-+=x x x .(2)原式)5()152(2a ax x x +--+=)5()5)(3(+-+-=x a x x )3)(5(a x x --+=.四、配方法【例10】因式分解 (1) 2616x x +- (2)2244x xy y +-解:(1)222616(3)5x x x +-=+-(8)(2)x x =+-.(2)2222244(44)8x xy y x xy y y +-=++-22(2)8(2)(2)x y y x y x y =+-=+++-.说明:这种设法配成有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后将二次三项式化为两个平方式,然后用平方差公式分解.五、拆(添)项法【例11】因式分解3234x x -+ 解: 323234(1)(33)x x x x -+=+-- 22(1)(1)3(1)(1)(1)[(1)3(1)]x x x x x x x x x =+-+-+-=+-+--22(1)(44)(1)(2)x x x x x =+-+=+-.说明:一般地,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如果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2) 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以运用公式法或分组分解法或其它方法(如十字相乘法)来分解; (3)因式分解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A 组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34xy x +(2) 33n n xx y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32x x -+(2) 2245m mn n --(3)2673x x --(4) 2()11()28a b a b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5431016ax ax ax -+(2) 22(2)9x x --(3) 2282615x xy y +-(4) 22(67)25x x --4.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33ax ay xy y -+-(2) 251526x x xy y -+-(3) 224202536a ab b -+-(4) 66321x y x --+B 组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2222()()ab c d cd a b -+-(2) 22484x mx mn n -+-(3) 464x +(4) 32113121x x x -+-2.已知2,23a b ab +==,求代数式22222a b a b ab ++的值.第二讲 因式分解答案A 组1.2222(1)()(),(2)()().n x x y x xy y x x y x xy y +-+-++2.(1)(2)(1),x x --(2)(5)(),(3)(23)(31),m n m n x x -+-+(4)(4)(7).a b a b -+-+ 3.32(1)(2)(8),(2)(3)(1)(23),ax x x x x x x ---+-+2(3)(2)(415),(4)(21)(35)(675).x y x y x x x x -++--+4.3333(1)()(3),(2)(3)(52),(3)(256)(256),(4)(1)(1).x y a y x x y a b a b x y x y -+-+---+---+B 组1.22(1)()(),(2)(42)(2),(3)(48)(48),bc ad ac bd x m n x n x x x x +--+--+++ (4)(1)(3)(7).x x x --- 2.283.第三讲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在高中教材中的二次函数、不等式及解析几何等章节有着许多应用.本节将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阐述.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式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 2224()24b b ac x a a-+=(1) 当240b ac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2) 当240b ac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22b x a=-; (3) 当240b ac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由于可以用24b ac -的取值情况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因此,把24b 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根的判别式:24b ac ∆=-.【例1】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1) 22310x x -+=(2) 24912y y +=(3) 25(3)60x x +-=解:(1) 2 (3)42110∆=--⨯⨯=>, ∴ 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 原方程可化为:241290y y -+=2 (12)4490∆=--⨯⨯=, ∴ 原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原方程可化为:256150x x -+=2 (6)45152640∆=--⨯⨯=-<,∴ 原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求判断式时,务必先把方程变形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例2】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320x x k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k 的范围: (1)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 方程有实数根;(4) 方程无实数根.解:2(2)43412k k ∆=--⨯⨯=-.(1) 141203k k ->⇒<; (2) 141203k k -=⇒=; (3) 141203k k -≥⇒≤;(4) 141203k k -<⇒>.【例3】已知实数x 、y 满足22210x y xy x y +-+-+=,试求x 、y 的值.解:把方程看作是关于x 的方程,整理得:22(2)10x y x y y --+-+=.由于x 是实数,所以此方程有实数根,因此:222[(2)]4(1)300y y y y y ∆=----+=-≥⇒=,代入原方程得:22101x x x ++=⇒=-.综上知:1,0x y =-=.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1222b b x x a a-+--==.所以:12b x x a+=+=-,12244ac cx x a a⋅====.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20 (0)ax bx c a ++=≠的两个根为12,x x ,那么: 1212,b cx x x x a a+=-=.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十六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所以通常把此定理称为韦达定理.上述定理成立的前提是0∆≥.【例4】若12,x x 是方程2220090x x +-=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1) 2212x x +; (2)1211x x +; (3) 12(5)(5)x x --;(4) 12||x x -.解:由题意,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12122,2009x x x x +=-=-.(1) 2222121212()2(2)2(2009)4022x x x x x x +=+-=---=.(2)121212112220092009x x x x x x +-+===-. (3) 121212(5)(5)5()2520095(2)251974x x x x x x --=-++=---+=-.(4) 12||x x -====说明: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值,要熟练掌握以下等式变形:222121212()2x x x x x x +=+-,12121211x x x x x x ++=,22121212()()4x x x x x x -=+-,12||x x -=2212121212()x x x x x x x x +=+,33312121212()3()x x x x x x x x +=+-+等等.韦达定理体现了整体代换思想.【例5】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 解:法一 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 ,y ,则{412x y xy +==-1126x y =-⎧⇒⎨=⎩或2262x y =⎧⎨=-⎩.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法二 由韦达定理知,这两个数是方程x 2-4x -12=0的两个根.解方程得:x 1=-2,x 2=6. 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例6】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1(1)104x k x k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k 的值. (1) 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2) 方程的两实根12,x x 满足12||x x =.解: 2213[(1)]4(1)23042k k k k ∆=-+-+=-≥⇒≥. (1) 21211544x x k k =+=⇒=±. 所以,当4k =时,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2) 由12||x x =得知:①当10x ≥时,12x x =302k ⇒∆=⇒=; ②当10x <时,12120101x x x x k k -=⇒+=⇒+=⇒=-,不合题意,舍去.综上可知,32k =时方程的两实根12,x x 满足12||x x =. 说明:根据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根满足的条件,求待定字母的值,务必要注意方程有两实根的条件,即所求的字母应满足0∆≥.【例7】已知12,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24410kx kx k -++=的两个实数根. (1) 是否存在实数k ,使12123(2)(2)2x x x x --=-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值; 若不存在,请您说明理由. (2) 求使12212x x x x +-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解:∵ 一元二次方程24410kx kx k -++=有两个实数根.∴ 2400(4)44(1)160k k k k k k ≠⎧⇒<⎨∆=--⨯+=-≥⎩.(1) 假设存在实数k ,使12123(2)(2)2x x x x --=-成立. ∴ 222121212121212(2)(2)2()52()9x x x x x x x x x x x x --=+-=+-939425k k k +=-=-⇒=,但0k <.∴不存在实数k ,使12123(2)(2)2x x x x --=-成立. (2) ∵ 222121212211212()44224411x x x x x x k x x x x x x k k +++-=-=-=-=-++.∴ 要使其值是整数,只需1k +能被4整除,故11,2,4k +=±±±,注意到0k <,要使12212x x x x +-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为2,3,5---.A 组1.已知一元二次方程2(1)210k x x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求k 的取值范围.2.若12,x x 是方程22630x x -+=的两个根,求1211x x +的值.3.如果方程2()()()0b c x c a x a b -+-+-=的两根相等,请您写出,,a b c 之间的关系.4.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恰是方程22870x x -+=的两个根,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长.5.若方程22(1)30x k x k -+++=的两根之差为1,请问k 的值是多少.6.设12,x x 是方程20x px q ++=的两实根,121,1x x ++是关于x 的方程20x qx p ++=的两实根,请您求出p ,q 的值.7.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41)210x m x m +++-=.(1) 求证:不论m 为任何实数,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 若方程的两根为12,x x ,且满足121112x x +=-,求m 的值.B 组1.已知关于x 的方程2(1)(23)10k x k x k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2,x x .(1) 请您求出求k 的取值范围;(2) 是否存在实数k ,使方程的两实根互为相反数?如果存在,求出k 的值;如果不存在,请您说明理由.2.已知关于x 的方程230x x m +-=的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等于11. 求证:关于x 的方程22(3)640k x kmx m m -+-+-=有实数根.第三讲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习题答案A 组1. 2,1k k <≠且2. 23.2,a c b b c +=≠且 4. 35. 9或3-6.1,3p q =-=-7.21(1)1650 (2)2m m ∆=+>=-B 组1.13(1)112k k <≠且 (2) 不存在 2.1m = (1)当3k =时,方程为310x +=,有实根;(2) 当3k ≠时,0∆>也有实根.第四讲 二次函数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是初中函数的主要内容,也是高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初中,大家已经知道二次函数在自变量x 取任意实数时的最值情况.本节我们将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当自变量x 在某个范围内取值时,函数的最值问题.一、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 =++≠的图像和性质(1)当0a >时,函数2y ax bx c =++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对称轴为直线2bx a=-.在对称轴的左侧,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侧,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2bx a=-时,函数取最小值244ac b y a -=. (2)当0a <时,函数2y ax bx c =++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对称轴为直线2bx a=-.在对称轴的左侧,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2bx a=-时,函数取最大值y =244ac b a -. 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要善于借助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例1】 请您求出二次函数2361y x x =--+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方程、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 取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解:∵223613(1)4y x x x =--+=-++. ∴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对称轴方程x =-1,顶点坐标为(-1,4), 当1x =-时,max 4y =.在对称轴的左侧,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在对称轴的右侧,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 (如图) .x yO x =-2baA 24(,)24b ac b a a-- xy Ox =-2baA 24(,)24b ac b a a-- x =-1二、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 1.一般式:2(0)y ax bx c a =++≠.2.顶点式:)0()(2≠+-=a k h x a y ,顶点坐标是),(k h .3.交点式:12()() (0)y a x x x x a =--≠,其中1x ,2x 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例2】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22),(0,-8),(2,8),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解:设该二次函数为2(0)y ax bx c a =++≠.由条件得2228124288a b c a c b a b c c -+=-=-⎧⎧⎪⎪=-⇒=⎨⎨++==-⎪⎪⎩⎩ .所求的二次函数为22128y x x =-+-.【例3】 已知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1y x =+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解:由条件易知顶点坐标是(1,2),设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2)1(0)y a x a =-+<, ∵图像经过点(3,-1),∴ 21(32)12a a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2(2)1y x =--+,即2287y x x =-+-.【例4】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 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解:法一 ∵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可设二次函数为(3)(1) (0)y a x x a =+-≠,即223y ax ax a =+-.顶点的纵坐标为2212444a a a a--=-, ∵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到x 轴的距离为2,∴1|4|22a a -=⇒=±. ∴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21322y x x =+-或21322y x x =-+. 解:法二 ∵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 ∴对称轴为直线1x =-.又顶点到x 轴的距离为2, ∴顶点的纵坐标为2或-2.∴可设二次函数为2(1)2y a x =++或2(1)2y a x =+-.∵函数图象过点(1,0), ∴12a =±. ∴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21322y x x =+-或21322y x x =-+.说明: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通过上面的几道例题,同学们能否归纳出:在什么情况下,分别利用函数的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来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三、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例5】当22x -≤≤时,求函数223y x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作出函数的图象.当1x =时,min 4y =-,当2x =-时,max 5y =.【例6】当12x ≤≤时,求函数21y x x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作出函数的图象.当1x =时,max 1y =-,当2x =时,min 5y =-.由上述两例可以看到,二次函数在自变量x 的给定范围内,对应的图象是抛物线上的一段.那么最高点的纵坐标即为函数的最大值,最低点的纵坐标即为函数的最小值.根据二次函数对称轴的位置,函数在所给自变量x 的范围的图象形状各异.下面给出一些常见情况:A 组1.选择题:(1)函数22(1)2y x =-+是将函数22y x =( )(A )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 (B )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C )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D )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2)函数21y x x =-+-图象与x 轴的交点个数是( )(A )0个 (B )1个 (C )2个 (D )无法确定 (3)函数21(1)22y x =-++的顶点坐标是( ) (A )(1,2) (B )(1,-2) (C )(-1,2) (D )(-1,-2)2.抛物线2(4)23y x m x m =--+-,当m = _____ 时,图象的顶点在y 轴上;当m = _____ 时,图象的顶点在x 轴上;当m = _____ 时,图象过原点.3.求二次函数2235y x x =-+在22x -≤≤上的最大值、最小值,并求对应的x 的值.4.对于函数2243y x x =+-,当0x ≤时,求y 的取值范围.B 组1.已知关于x 的函数222y x ax =++在55x -≤≤上. (1) 当1a =-时,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当a 为实数时,求函数的最大值.2.已知函数221y x ax =++在12x -≤≤上的最大值为4,求a 的值.第五讲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答案A 组1.(1)D (2)A (3)C 2. 4 14或2,323.当34x =时,min 318y =;当2x =-时,max 19y =. 4.5y ≥-B 组1.(1) 当1x =时,min 1y =;当5x =-时,max 37y =.(2) 当0a ≥时,max 2710y a =+;当0a <时,max 2710y a =-. 2.14a =-或1a =-.。

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直线相交平行与重合的条件高数学

高中数学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直线相交平行与重合的条件高数学

12/13/2021
第二十二页,共三十四页。
求与直线 3x+4y+1=0 平行且过点(1,2)的直 线 l 的方程.
解:法一:设直线 l 的斜率为 k,因为直线 l 与直线 3x+4y +1=0 平行,所以 k=-34. 又因为直线 l 过点(1,2),
12/13/2021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四页。
12/13/2021
第十九页,共三十四页。
解:(1)A1B2-A2B1=(m-2)(m-2)-2×2=(m-2)2-4≠0, 得(m-2)2≠4 即 m-2≠±2, 所以当 m≠4 且 m≠0 时 l1 与 l2 相交. (2)由 A1B2-A2B1=0 得 m=0 或 m=4, 当 m=0 时,两直线方程分别为-2x+2y-2=0,2x-2y+3 =0,此时 l1∥l2; 当 m=4 时,两直线方程为 2x+2y+2=0,2x+2y+3=0, 此时 l1∥2. 故 m=0 或 m=4 时,两直线 l1∥l2. (3)由12/13(/2202)1知,直线 l1 与 l2 不可能重合.
12/13/2021
第三十四页,共三十四页。
12/13/2021
第二十六页,共三十四页。
1.若已知直线上点的坐标,判断直线是否平行时,要考虑直 线重合的情况. 2.求平行直线的方程时,对于斜率为零及不存在的情形要单 独讨论.
12/13/2021
第二十七页,共三十四页。
1.已知 A(2,0),B(3,3),直线 l∥AB,则直线 l 的斜率 k
12/13/2021
第十一页,共三十四页。
【解】 (1)k1=12--((--21))=1,k2=- -11- -43=54, 因为 k1≠k2,所以 l1 与 l2 不平行. (2)k1=1,k2=22--11=1,因为 k1=k2, 所以 l1∥l2 或 l1 与 l2 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Y12 解析几何知识点
一、基本理论和基本公式 (一)
曲线和方程
1.曲线与方程: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曲线C 和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 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x,y)=0的解(纯粹性); 2) 方程f(x,y)=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完备性)。

则称方程f(x,y)=0为曲线C 的方程,曲线C 叫做方程f(x,y)=0的曲线。

2.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 2)相关点法;3)参数法; 4)定义法;5)待定系数法.
(二)基本公式
1. 两点P 1(x 1,y 1)、P 2(x 2,y 2)的距离公式:21221221)
()(||y y x x P P -+-=.
若直线P1P2的斜率为k ,则121212||||||PP x x y y =-=-. 定比分点坐标分式。

若点P(x,y)分有向线段1212
PP PP PP λλ=所成的比为即,其中P 1(x 1,y 1),P 2(x 2,y 2).则 λ
λλλ++=++=
1,121
21y y y x x x
特例,中点坐标公式;重要结论,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

2. 直线的倾斜角(0°≤α<180°)、斜率:αtan =k
3. 过两点1
2122
22111),(),,(x x y y k y x P y x P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12()x x ≠
当2121
,y y x x ≠=(即直线和x 轴垂直)时,直线的倾斜角α
=︒90,没有斜率
二、直线方程
(一)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若两条直线的方程分别为 l 1: y =k 1x +b 1; l 2: y =k 2x +b 2.则 l 1|| l 2⇔k 1=k 2,且b 1≠b 2; l 1⊥l 2⇔k 1•k 2= -1 ; 当1+k 1k 2≠0时,若θ为l 1到l 2的角,则2112tan 1k k k k θ-=
+, 若α为l 1和l 2的夹角则2112
tan 1k k k k α-=+, 2.如果直线l 1、l 2的方程分别为l 1:A 1x +B 1y +C 1=0, l 2: A 2x +B 2y +C 2=0 则l 1与l 2
相交的充要条件:
01221≠-B A B A ;交点坐标:1221122112211221
(,).B C B C C A C A A B A B A B A B ----
. 平行的充要条件:l 1|| l 2⇔A 1B 2-A 2B 1=0,(B 1C 2-B 2C 1)2+(C 1A 2-C 2A 1)2≠0. 垂直的充要条件:l 1⊥ l 2⇔A 1A 2+B 1B 2=0.
重合的充要条件:l 1与l 2重合⇔A 1B 2-A 2B 1=B 1C 2-B 2C 1=C 1A 2-C 2A 1=0 (或
212121,,C C B B A A λλλ===).
若 A 1A 2+B 1B 2≠0,直线l 1到直线l 2的角是θ,则有tanθ=12211212
A B A B A A B B -+
(三)直线系方程
1. 与直线:A x +B y +C= 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 x +B y +m =0.( m ∊R, C ≠m ).
2. 与直线:A x +B y +C= 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 x -A y +m =0.( m ∊R)
3. 过定点(x 1,y 1)的直线系方程是: A(x -x 1)+B(y -y 1)=0 (A,B 不全为0)
4. 过直线l 1、l 2交点的直线系方程:(A 1x +B 1y +C 1)+λ( A 2x +B 2y +C 2)=0 (λ∊R ) 注:该直线系不含l 2. (四)距离
1.点P(x o ,y o )到直线l :A x +B y +C= 0的距离 0022
||.Ax By C d A B ++=+
2.两平行线l 1:Ax+By+c 1=0, l 2:Ax+By+c 2=0间的距离公式:d=2
221||B A c c +-
三、圆的方程
(一)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二)圆的方程
1. 圆的标准方程:(x -a )2
+(y -b )2
=r 2
2.一般方程:x 2
+y 2
+Dx +Ey +F =0,(D 2
+E 2
-4F >0) 圆心坐标:(-2D ,-2E ) 半径r=F
E D 42
122-+
(3)以(x 1,y 1),(x 2,y 2)为直径两端的圆的方程:(x-x 1)(x-x 2)+(y-y 1)(y-y 2)=0 (4)圆的参数方程:⎩⎨
⎧+=+=θ
θsin cos r b y r a x (θ为参数)
(三)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C ∶(x-a)2+(y-b)2=r 2,点M(x 0,y 0)到圆心的距离为d ,则有: (1)d >r
点M 在圆外; (2)d=r
点M 在圆上; (3)d <r
点M 在圆内.
(四)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C :(x -a )2+(y -b )2=r 2, 直线l 的方程为Ax +By +C =0.○
1圆心(a ,b )到l 的距离为d ; ○2222
()()0
x a y b r Ax By C ⎧-+-=⎨
++=⎩消去y 得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为△,则有: 位置关系 公共点个数
数量关系
相离 0 d>r ⊿< 0 相切
1
d=r
⊿ = 0
(五)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C1:(x-a)2+(y-b)2=r 12和圆C2:(x-m)2+(y-n)2=r 22(r 1≥r 2),且设两圆圆心距为d ,则有: (六)几个常用结论和方法
1.弦长的求解:弦心距d 、圆半径r 、弦长l ,则:222()2
l
d r +=(根据垂弦定理和勾股定理) 2.圆的切线方程的求法
(1)过圆上的点的圆的切线方程
①圆x 2+y 2=r 2,圆上一点为(x 0,y 0),则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 0x+y 0y=r 2(课本命题).
②圆(x-a)2+(y-b)2=r 2,圆上一点为(x 0,y 0),则过此点的切线方程为(x 0-a)(x-a)+(y 0-b)(y-b)=r 2(课本命题的推广).

3以(x 0,y 0)为切点的圆x 2
+y 2
+Dx+Ey+F=0的切线方程:分别以x o x,y o y,00
,
22
x x y y ++替换圆方程中的x 2
,y 2
,x,y.
(2)过圆外一点M (x o ,y o ),作圆(x-a)2
+(y-b)2
=r 2
的切线,可设切线方程为点斜式: y-y o =k(x-x o ),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或与圆的方程联立用判别式法求k 。

注意: 由圆外一点向圆引切线,应当有两条切线。

但,可能只算出一个 k 值,那么,另一条斜率不存在,即过(x 0,y 0)垂直于x 轴的直线x=x 0.
3.过两条曲线f 1(x,y)=0与f 2(x,y)=0的公共点的曲线系方程:
)(,0),(),(21R y x f y x f ∈=⋅+λλ
4. 两圆相交时的公共弦方程、两圆外切时的内公切线、两圆内切时的外公切线:两圆方程作差,消去二
次项所得的直线方程即为所求。

四.圆锥曲线
1.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见后表)
2.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其他形式及相应性质.
3. 等轴双曲线
4. 共轭双曲线
5. 方程y 2=ax 与x 2=ay 的焦点坐标及准线方程.
6.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
7.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