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校与西体中用_桑兵

合集下载

关于读书

关于读书

大众时代的小众读书法2014年07月24日16:55 新浪历史作者:SinaHistory我有话说(21人参与)《读书法》桑兵、於梅舫、陈欣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版/58.00(文/桑兵中山大学)导语:所谓大众时代的小众读书法,是要向特定读者群提示与读书有关的下列各点:一、历代读书之法。

二、读历代书之法。

三、一般读书之法。

四、读书与治学。

自清季改行西式学堂的教学方式,后来又受到故意与前人立异之言的误导,读书逐渐变异为读教科书或是一味翻书找材料,真正意义上的读全书知本意,已是一种奢侈行为。

可是对于有志于学的新进而言,要想成为读书种子,应当懂得放眼读书的必要与把握读得懂看得完的门道,读书治学才不至于终生参野狐禅。

一不懂才要学编辑《读书法》,是想为大学本科以上程度和一般有志于人文学科的爱好者提供一本方便的参考书,以便寻得门径,可以循序渐进地读懂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书籍。

诸如此类有利于新进学习寻找进入堂奥之道的门径书,共计划编辑4种,已经出版了《近代中国学术思想》、《近代中国学术批评》、《国学的历史》等3种。

就今日的普遍程度而言,这类浅显的入门书或许已经有些深难,因而对于以上层级或许也不无参考价值,因为不读书或读不懂书显然已经不是初学者才面临的困惑,只要程度适合,有所裨益,好读书者都不妨翻看。

与之相应,还有《程师》一种,尚待编辑。

只是对象有所不同。

《读书法》试图向特定读者群提示与读书有关的下列各点:一、历代读书之法。

二、读历代书之法。

三、一般读书之法。

四、读书与治学。

这几点虽然可以分开来讲,其实基本是一回事,而且只有明白为什么是一回事,并当成一回事来做,才能真正懂得读书之道。

编辑本书的初衷当然是为后学新进提供一本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入门书,但绝不是时下流行的可消费式精神快餐,也绝不如当年胡适提倡整理国故时所宣称的一般中学生也能够参与其事。

一味迎合青年娱乐大众的文化商品,在流行与赚钱之余,难免误导和愚弄的无穷流弊,自身也往往陷入趋时即容易过时的尴尬。

桑兵《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

桑兵《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

转一文桑兵《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一)此文见《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及丛书各集2009-10-26 22:51 | (分类:默认分类)本文为《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丛书的解说。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动,使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规范前后截然两分。

只有了解这千古一大变局的各个层面,对中外冲突融合的大背景下知识与制度体系沿革、移植、变更、调适的众多问题深入探究才能获得理解传统,认识过程,了解现在和把握未来的钥匙一美国学者任达(DouglasR.Reynolds)的《黄金十年与新政革命》(TheXinzhengRevolutionandJapan,CouncilonEastAsianStudies,HarvardUniversity1993,李仲贤的中译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一书,出版以后引起不小的争议,包括本人在内,对其观念和材料方面的种种局限议论较多。

不过,作者指出了以下的重要事实,即新政前后,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截然两分,此前为一套系统,大致延续了千余年;此后为一套系统,经过逐步的变动调整,一直延续至今。

作者这样来表述他的看法:在1898年百日维新前夕,中国的思想和体制都刻板地遵从了中国人特有的源于中国古代的原理。

仅仅12年后,到了1910年,中国人的思想和政府体制,由于外国的影响,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

从最根本含义来说,这些变化是革命性的。

在思想方面,中国的新旧名流(从高官到旧绅士、新工商业者与学生界),改变了语言和思想内涵,一些机构以至主要传媒也藉此表达思想。

在体制方面,他们按照外国模式,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建立的政府组织,改变了形成国家和社会的法律和制度。

如果把1910年中国的思想和体制与1925年的、以至今天中国相比较,就会发现基本的连续性,它们同属于相同的现实序列。

另一方面,如果把1910年和1898年年初相比,人们发现,在思想和体制两大领域都明显地彼此脱离,而且越离越远。

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1104

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1104

广东社会科学 2011年第4期近代知识与制度转型 主持人:桑 兵 教授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桑 兵[提 要]中外文化交流,由来已久,连绵不断。

历史上涉及精神领域部分,因为唐宋明清诸儒于释耶二教取珠还椟,以免数典忘祖,大都隐而不显,不易察知坐实。

而隐的部分其实影响最为深远。

晚清以降,中西学的体用主从关系易位,华洋渐成新旧的对应,一味输入新知的流弊,便是以欧化西化为时髦,不仅舍已从人,而且挟洋自重。

其实中学、西学、东学相互纠结,格义附会往往造成诸多对于中外历史文化社会的误读错解。

即使在中外文化关系极为彰显的时期,仍旧存在隐显深浅的对应,所以目光视野不要仅仅被半桶水的咣当所吸引,应当注意用西学精义于无形的人事,同时还要透过显的表象深究隐的层面。

[关键词]中西文化 挟洋自重 取珠还椟[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14X(2011)04-0128-09中国的知识及制度转型与域外文化的关联,就密集与彰显度而论,无疑以晚清民国时期称最。

其时中学、西学、东学相互纠结,形式上东学、西学日益压倒中学,而东学相当程度其实是西学的变相。

这一大趋势至今没有根本改变,虽然有识之士不断提出洋为中用等命题,试图扭转世风,可是总体上以西为尊为优的心态依然延续,甚至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中,西学的重要分支,即西人之东方学和国际汉学或中国研究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西人如何看待中国的历史文化及现状,不仅是一个今日的学术问题,至迟晚清以来,就日益增强地影响中国人的自我认识。

虽然整体上移植今天国人所习以为常的这一套新的知识新制度,主要是因缘明治日本,可是许多观念实际上源自西人。

例如用 哲学 一词翻译 ph il o sophy 的发明人是日本的西周助,用 哲学 观念谈孔孟老庄之学的是井上哲次郎,可是指孔子儒学是 philosophy 的发端者,却是西人。

尽管其间转折甚多,并非简单混用,结果却造成三者实为一事的错觉。

高中地理常识:贝桑松-word文档

高中地理常识:贝桑松-word文档

高中地理常识:贝桑松一、地理常识:贝桑松贝桑松法国东部城市,杜省首府。

在杜河畔。

人口11.3万(1982)。

工业中心,以钟表、冶金、纺织为主,还有食品、精密仪器、陶瓷器制造、盐矿开采等部门。

干酪和木材市场。

设有大学(1485年创立)。

多教堂、陈列馆,还有建于十七世纪的图书馆。

旅游业发达。

地理贝桑松位于法国东部汝拉山边缘,杜河沿岸,法国首都巴黎以东325公里,勃艮第首府第戎以东100公里,瑞士洛桑西北125公里,弗朗什孔泰大区的Belfort西南100公里。

贝桑松的早期城址是位于杜河的一个天然的弯曲形成的大约1公里直径的环状范围内,内部平坦,海拔大约250米,南面是海拔高371米的圣艾蒂安山(Mont Saint-tienne),另外6座海拔400米至500米的小山环抱着这座城市:Brgille, Griffon, Planoise, Chaudanne, Montfaucon,和 Montboucon。

有一条运河穿过圣艾蒂安山下的岩石。

历史贝桑松是法国东部弗朗什孔泰大区的首府,都伯河流到这里拐了个弯,仿佛表示电阻单位欧姆的符号,构成了古城三面环河,一面傍山的地理格局。

贝桑松东邻瑞士,南接意大利,扼守着法国的东大门。

走在贝桑松的街道上,仿佛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步步有古迹,处处有历史。

城边,那座建于公元175年的黑门是为了庆祝马克奥莱斯国王凯旋而筑起的,历经两千年岁月风尘依然挺立;那布满青苔的石头阶梯,是古罗马时代的遗迹一个能容纳两万人的露天剧场;山丘上,那座建于1674年路易十四时代的沃旁堡依然巍然耸峙,至今仍是法国最著名的城防工事;城里的旧式楼房,墙面用灰蓝色或白赭色的石灰岩砌成,它们在阳光下闪着美丽的光芒,显示着迥异于工业时代的风貌。

贝桑松,历史在这里走过,造就了一座不同凡响的古城。

贝桑松(Besanon) 位于汝拉山脉下,古罗马名称为Vesontio,起源于高卢语的塞夸尼部落(Sequani)部落的首府,塞夸尼意为水上居民。

2022年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北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2年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北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22年陕西省咸阳市彬县北极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

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

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

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

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同在明代的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

清人基本上在宋、明推出的七律压卷上争高低,同时也推出了新的七律压卷。

如徐增等推杜甫《秋兴》八首为七律第一,管世铭等又推杜甫《诸将》五首为压卷,杨伦《杜诗镜铨》甚至认为《诸将》在“《秋兴》之上”。

如此一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票数直线上升,崔颢其次,占二首。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

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

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

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

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

梁启超的东学_西学与新学_评狭间直树_梁启超_明治日本_西方_桑兵

梁启超的东学_西学与新学_评狭间直树_梁启超_明治日本_西方_桑兵

·书 评·梁启超的东学、西学与新学———评狭间直树《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桑兵由狭间直树教授主持的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共同研究报告《梁启超:西洋近代思想受容と明治日本》(东京みすず书房,1999年)问世已两年有半,对原书有所补充修订的中文译本《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也已逾一年。

该书是自1993年开始的以“日本を媒介とした西洋近代认识”为焦点的梁启超研究班四年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于这一成果的学术意义和价值,由狭间直树教授和东京大学的佐藤慎一教授、东京都立大学的宫村治雄教授共同举行的《东アジアの近代と梁启超》座谈会记录,详细阐述了日本学术界的看法①。

而中译本出版时金冲及、张朋园、杨天石三位先生所作序言,大致反映了海峡两岸学人的期许和推重。

此外还有学人做过简要评介②。

对于京都大学人文研梁启超研究班,早有耳闻和实际接触。

1994年初到访该所,为准备报告,承借该所同仁共同签注的一本《梁启超年谱长编》。

当时已完成对庚子勤王运动的初步研究,深知有关保皇会人事的史料很难解读,1992年到日本进行访问研究之前,在经历一大曲折,几乎完全推倒原来的判断后,殚精竭虑两年,才将有据可查者大体解开。

当时自诩此事域外学人绝难做到。

而人文科学研究所签注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显示,他们对有关部分的破解,亦已尽人力条件之所能,不禁诧为奇事,益信该所前辈所称头甲之说,实为自负而非自谦。

在学风多变的今日,该所能将京都学派的传统一直保持,的确难能可贵。

1998年9月,又参与了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举行的“日本在中国接受西方近代思想中的作用———梁启超个案学术研讨会”,与会日本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京都大学人文研梁启超研究班的成员,得以进一步了解其研究路径和进展,并撰文加以评介③。

此后,在一些国际学术会议的场合,与狭间教授交换过看法,得其大体首肯。

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绪论

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晚清民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绪论

不识庐山真面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王国维关于成就人生的事业学问须经历三境界说,世人耳熟能详。上引唐宋三诗,则似与今日治学的三种状态神似。前者凭空天降,横逸斜出,无知无畏。其中则动手动脚,踏破铁鞋,实则家有金山,却沿门托钵。后者各以一定之规裁量所有,看似清晰,其实始终茫然,且不自觉。治学以及读书,必须熟悉前人研究、相关材料以及事实问题,才有可能拿捏得当,三者缺一不可。否则谨慎者难免心中无数,忐忑不安,摸着石头却过不了河,大胆者索性扫除羁绊,打倒前人,凿空逞臆,以便随心所欲。即使见识高明,也有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智者之失,乃至不温故而欲知新的臆论妄言。诸如此类的超越创新,不知前人何在,也就很难真正突过,充其量只能沉浸在坐井观天的自娱自乐之中。
在具体研究领域,各学术大家通过其代表性成果从不同层面展现了治学良法的成效,诸如顾颉刚的《孟姜女的传说》,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傅斯年的《性命古训辨证》,梁方仲的《一条鞭法》,严耕望的《唐代交通图考》等,问题有别,而主旨一致。陈寅恪将中国固有的长编考异、合本子注与域外比较研究的事实联系各法参合运用,注意章程条文与社会常情及其变态的关系;傅斯年用语言学与史学的方法探讨事物的发生及其演化;钱穆注意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的联系和分别;顾颉刚注重史事的时空推演关系治学的门径与取法等。以上均可视为体现长编考异比较之法的本旨及其变相。
中国历史文化,特重政治伦理,所谓思想学说,多有具体的时空人事因素,少有形而上的抽象,研究此类对象,不能简单地直面文本,望文生义。要想全面认识蛋的外观内里,来龙去脉,还必须追究下蛋的那只鸡。只有了解下蛋的鸡,才能对其所生之蛋认识透彻。
更为详尽的发挥,则见于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比较不同的史料以求近真并得其头绪的论述[2]。三说详略各异,要旨则一,认真揣摩这一治史最根本也是最紧要的方法,并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千差万别而灵活运用,不仅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而且有望臻于化境。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最后冲刺卷(3)(教师版)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最后冲刺卷(3)(教师版)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最后冲刺卷(3)(教师版)试卷题量:33题试卷总分:150分试卷限时:120分钟测评/引用码:Yksw0cG一、单项选择题1、不得让不满( )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A、12B、14C、16D、18【答案】C【解析】《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故选C。

2、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是( )。

A、美国B、中国C、苏联D、英国【答案】C【解析】1957年10月4日苏联研制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3、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最杰出的使者是( )。

A、张骞B、玄奘C、鉴真D、甘英【答案】C【解析】张骞是汉朝出使西域的使者;玄奘促进的是中印文化的交流;甘英在汉朝时出使西域促进了中国对西亚各国的认识。

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和建筑学的提高。

故选C。

4、“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

A、陈琳B、曹植C、曹丕D、王粲【答案】D【解析】略。

5、师德的灵魂是( )。

A、关爱学生B、提高修养C、加强反思D、提高业务水平【答案】A【解析】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6、《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实行( )。

A、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B、校长负责制C、教职工代表大会负责制不D、校务委员会负责制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答案】B【解析】《义务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

校长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7、五只相套接的彩色圆环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最显著的标志.象征五大洲运动员的友谊和团结。

奥运会五环旗首次出现在哪个城市?( )A、巴黎B、伦敦C、华盛顿D、雅典【答案】A【解析】五环旗是1913年根据当时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的建议设计的,并于1914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代表大会上首次使用。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之我见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冶峪中学张蕾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可正因为这条历史长河的庇护,这个文明的摇篮才让大部分中国人沉睡在“天朝大国”、“唯我独尊”的迷蒙中,因而到了清朝末年,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加之封建顽固派的狂妄自大,盲目排外,使中国处在了民族危机中。

鸦片战争的炮火将中国人从梦中惊醒,更让他们领教了“蛮夷”的厉害,加之辛丑政变,使一些对外边世界比较了解的中国人掌握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

清政府对外的恐惧日益加深,使洋务思潮找到了一条生存的途径,中国人这时才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

“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思潮的重要理论,即以中国已有的纲常名教、道德意识为主,加之以西方的坚船利炮、科学技术以及资本主义某些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学说为辅助,来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带有浓厚的妥协性。

不仅如此,中体西用还有其内在的矛盾性,试图在人剥削人的生产关系上建立和发展生产力,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却不能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因为他们用中国传统的价值标准去取舍西方文化,而忽略了西学的完整性,因此并不能帮助中国人真正富强起来。

可这种思想却在封建思想长期禁锢的环境中,为中国人指明了方向,让中国人看到了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然而人没有权利选择历史,历史却铸造了人。

洋务派的所谓“和夷”让中国人备受耻辱,许多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让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体西用又被人怀疑起来?但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考察,去看待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环境中的进步性,用科学的态度,历史唯物主义观去认识它,也正是洋务思潮的兴起,才让这条禁锢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之网开始破裂,让封闭的中国一步步觉醒和发展。

中体西用虽是19世纪末的产物,但它却时时提醒着中国人不能固步自封,不能盲目排外,不能狂妄自大,只有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真正发展了,强大了,才不会挨打,才不会被再次称为“支那”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让中国人警醒,十月革命的曙光照亮了中国前进的方向,中国人把这种西方的先进文化运用到了中国,并在中国开花结果。

2020届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硬打三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要征集一件抗日战争时期的物件——马凳。

何谓马凳?就是给马匹钉掌时用的矮木凳。

三个月征期已过,马凳尚无音讯。

馆长马增直摇头,认为没戏了。

这一日,一个白胡子干巴瘦老头儿,肩背梢马子找上门来,对马馆长毛遂自荐说,做马凳是我的熟套子活儿。

马馆长打量眼前这位老爷子,青鞋白袜灯笼裤,腰背挺直,双眼有神。

说是八十有九,但也就像七十出头摸边小八十的样子。

马馆长心里直打鼓,试探着问,您带家伙儿来了?老人将梢马子从肩上取下,兜底往地上一倒,好家伙!刀、斧、刨、锯,光凿子就有十几把。

马馆长问,您要什么条件?一个马凳要做多长时间?老人开出条件:一个独门独院,要什么料得供什么料,一个马凳要做七七四十九天。

马馆长略一思索,一拍脑门,行。

马馆长给进了一批枣木,老人用眼一瞥,说:不对。

我要的是酸枣木。

这是牛犄角枣木。

马馆长一摸后脖梗子,犯了难,我上哪儿淘换酸枣木?老人指点,山里辛庄北山阴坡,有三棵碗口粗的酸枣树。

其中有一棵树过了火,那是被日本鬼子放火烧的。

酸枣木终于给弄来了,是十几根短棒棒。

老人用手掂掂,说:不对。

这是从枣树上半截锯下的,下半截还留在山上。

我要的是坐地棵。

马馆长很纳闷,您怎么知道锯的是树的上半截?老人随手将那些木棒棒往水池里一丢,只见一头沉下,另一头翘起,露出水面。

老人用枯手指着说,酸枣木长成这样,得千年以上。

坐地棵下半截扔进水里,会全被浸住,不会上半截露头。

七天后,马馆长看到他面前摆着十几根短木枋,酸枣木黢黑的外皮已经被刮掉,露出微红嫩黄如铜质的白茬,纹理细如蛛网。

十四天后,老人对马馆长说,给我准备一口大锅,烧一锅滚开水。

那又是为何?老人颇自豪,这你又不明白了。

酸枣木只有经开水煮过,虫不吃,蚁不咬。

二十一天后,马馆长再去看时,只见老人手中摆弄着几个小物件,两头尖,中间凸。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中体西用”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中体西用”问题的思考

2012年6月第28卷第3期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关于我国职业教育‘‘中体西用"问题的思考◇屈冠银摘要:“中体西用”的现实内涵启发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既要以中国国情和优秀传统教育文化为根本,又必须借鉴西方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

目前存在的不足是在引进概念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从学习形式到掌握精髓还有一定距离,消除主客观条件上制约还需一定时间。

我国职业教育“中体西用”需要在扬弃、创新和坚持中前进。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体西用;扬弃;创新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923(2012)03—0018—03“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一)“中体西用”确立了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坚守的根本派向西方学习的战略指导思想。

其本意是以传统“中体西用”的重心是“中体”,启发我们职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为根本,学业教育改革必须坚守根本。

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习西方各类具体的制度、行政管理措施和各类科一是因为中国职业教育是处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学技术,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制度框架。

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也必打上如果抛开“中体西用”的历史局限性,站在今天中国文化的烙印。

如果忽视中国的国情、放弃传的角度赋予它新的内涵,拿来指导我国现在的职统文化,一味拷贝西方的职业教育模式,就等于业教育改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放弃了根本。

没有了根本,就谈不上接受,更不一、“中体西用"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会有创新。

《论语·学而篇》中,孑L子说:“君子中的现实意义务本,本立而道生”,职业教育改革同样不能失去作为逻辑的延伸,把“中体西用”用在我国根本。

《道德经》中,老子曾说“不失其所者久”。

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领域,其涵义是以我周当前笔者人认为,中国当代国情和几千年优秀的传统的国情和优秀传统教育文化为根本,大量吸收和文化就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所”,失去借鉴西方优秀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中国职了这个“所”,改革就失去了物质和精神的家园。

2021届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莱阳市第二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的《礼记・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同时吸收道家与法家思想,是世界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也是最早论述礼乐教化即美育的论著。

《乐记》及其礼乐教化理论,以“礼乐交融”为其东方特色,以“正声”“德音”为其艺术诉求,以“天人合ー"为其文化理念,明显区別于西方的美育观念,彰显光彩照人的中国精神,这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在文化艺术特别是美学与美育上的成熟与伟大,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礼记》记载,当年周公通过制礼作乐而治理国家、统一天下。

中国古代的“礼”起源于宗教祭祀之礼仪,发展为政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之人文礼仪等;“乐”是乐舞歌诗的总称。

礼乐教化是一种集政治、道德与审美为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充分体現中国传统文化关联性的特点,相异于西方文化区分性的特点,强调发挥礼乐刑政交融互补的综合性治理作用。

礼乐教化还可以发挥特有的和合父子君臣族长乡里的团结教育作用,还有感染熏陶、移风易俗之用,所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

总之,礼乐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充分发挥交融性与綜合性作用,是治国之重器。

《乐记》言:“乐者,伦理者也。

儒家学说认为乐与道德相通,乐音是人与禽兽的区别,而对整体音乐的理解则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礼乐教化之乐教包含乐德、乐语与乐舞等部分,所谓“乐德”指“中、和、祗、庸、孝、友”等德性的核心内涵,是乐教最重要的成分。

礼乐教化最重要的目的是弘扬德音与正声,抛弃溺乐与溺音。

《乐记》说:“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

纪纲既正,天下大定。

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

德音之谓乐。

”又说:“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恩礼,不接心术。

”这里将正声与德音提到“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的政治高度,将奸声与淫乐视作扰乱思想与破坏心术的负面现象。

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积极影响

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积极影响

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积极影响
施杨
【期刊名称】《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25)3
【摘要】教会学校作为外国在华创办的教育实体,根本目的是为西方殖民利益及宗教利益服务的,带有浓厚的殖民侵略和宗教侵略色彩,具有消极影响,但同时它又传授西学,培养了科技人才,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模式,对推动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2页(P168-169)
【作者】施杨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
【相关文献】
1.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国学院与中国近代教会学校 [J], 刘亚轩
2.教会学校体育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J], 沈丽玲
3.中国近代音乐教的先声——19世纪下半叶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 [J], 原媛
4.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J], 张加存;周欢
5.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作用 [J], 安岩;杜恩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口语存在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口语存在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口语存在的问题
桑文兵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在许多中学,语文老师的教师口语在课堂讲授、问题交流时不同程度地
出现一些问题。

因此,许多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没有兴趣,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不够。

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应该上课时神情饱满,并要注意学生的听讲情况,课后及时地进行总结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总页数】1页(P41-41)
【作者】桑文兵
【作者单位】吉林女子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师范类高等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增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专题研究
3.加强口语训练塑造合格人才--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教学
4.地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中外籍教师授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试论教师口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
的要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途径初探_3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途径初探_3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途径初探发布时间:2022-12-05T07:42:25.2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5期8月作者:桑冰[导读] 文章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素养培育目标的重要性,为确保后续教学效果,对其培育路径展开了进一步探究,希望对相关教师有所启发。

桑冰西安市经开第二中学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素养培育目标的重要性,为确保后续教学效果,对其培育路径展开了进一步探究,希望对相关教师有所启发。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培育一、强化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一)增加知识面,强化人文底蕴在传统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造成了知识运用能力差的问题。

再者,教师本身也没有重视语文课堂上的文化拓展,教学以教材内容为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且很多时候对文章的讲解都仅仅停留于表现,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人文思想,明显脱离于如今素质教育的要求。

而通过树立明确的人文素养培育目标,整合课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能有效帮助学生增加知识面,同时促使他们从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感悟做人的道理,持续巩固他们的人文底蕴。

(二)改善传统文化缺位,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初中语文课堂上传统文化缺位的现象都十分显著,导致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

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素养培育目标的真切落实。

通过细心钻研教材,筛选优质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在《出师表》这一课,带领学生详细剖析词义,以“临表涕零”中的“涕”这一字为例,其古今的含义存在一定区别,现代我们将其理解为“鼻涕”,但在古代其却有“眼泪”的含义,这对学生进一步体会汉字之美有特殊的意义。

同时,深入分析这篇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学生能够从更深刻的角度去感悟诸葛亮为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拳拳之心和忘我精神,以古人身上优秀的品质感染他们,促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远的理想信念。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对语文新课改的指导意义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对语文新课改的指导意义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对语文新课改的指导意义
桑文波
【期刊名称】《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00)003
【摘要】《学记》是我国最早论述教育理论的一部著作,其中的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善教善喻、"预""时""孙""摩"、藏息相辅等原则对于我们当前语文教育新课程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值得借鉴。

【总页数】2页(P98-99)
【作者】桑文波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浅析《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及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J], 杨眉
2.试论<学记>中教学原则理论的指导意义 [J], 宋华
3.《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对语文新课改的指导意义浅析 [J], 桑文波
4.《学记》中豫时孙摩教学原则对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启示 [J], 修雪楠;
5.《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及其对当今语文教学的影响 [J], 罗玉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学习①。也就是说, 中学的经史仍然为本体, 以俾学习者的仕进之道。 冯桂芬的主张显然被主持相关事务者所接受 , 上海同文馆试办章程规定: 延订近郡品学兼优绅士一 人为总教习, 举贡生员四人为分教习, 分经学、 史学、 算学、 词章为四类, 而以讲明性理敦行立品为纲, 习 ② , 。 , , 。 西语西文之暇 仍以正学为本 算学西文须逐日讲习 经史各类 随生徒的资禀所近分习之 后来广方 言馆课程规定: 习经、 习史、 讲习小学诸书、 课文、 习算学。 学生分上下班, 初进馆者在下班, 学习外国公 理公法, 如算学、 代数学、 对数学、 几何学、 重学、 天文、 地理、 绘图等事, 皆用初学浅书教习。 若作翻译者, 另习外国语言文字等书。上班分七门, 学生专习一艺, 如地质冶炼、 铸造、 制造、 制图司机、 航海、 水路攻 ③ 战、 外国语文及风俗国政。中师、 西师分限督课 。广州同文馆即“兼聘内地品学兼优之举贡生员, 课以
历 史 学 报 二 ○ 一 五 年 第 二 期
教会学校与西体中用
争 , 焦点在于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以及如何将中西学熔于一炉 。 学制颁
布之前, 教会学校实行的教育名曰中西分途并重 , 实则可谓西体中用, 只不过西体是科学和宗教的双体 。 中西 学相对, 西学为体; 学与教相对, 则以宗教为体, 中西学皆为用。教会学校始终分途教授的中西两学 , 经历了融 合汇通的阵痛, 仿照东学形成新学。因未能积极参与中西学合流产生新学的过程 , 既使教会学校在教育目的 和教育方式等问题上相当困惑 , 也局限了教会学校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力 , 尤其是在学制设置 与演进方面, 贡献相当有限, 只能继续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 关键词: 教会学校; 中学; 西学; 晚清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9639 ( 2015 ) 02 - 0063 - 11
* 收稿日期: 2014 —10 —16 作者简介: 桑 兵,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 广州 510275 ) 。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社 会 与 文 化 研 究 435
2015 年第 2 期第 63 - 73 页 社会科学版) 原发期刊 - 中山大学学报(
历 史 学 报 二 ○ 一 五 年 第 二 期
与前两次相比, 晚清以来中国受到的第三次域外文化的整体性影响不仅层面扩大 , 程度加深, 更为 关键的是, 态势完全改变。中学与西学的冲突融合在经过夷夏大防 、 中体西用的阶段之后, 乾坤颠倒, 中 西越来越与新旧相对应, 而西与新又被视为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 , 取珠还椟逐渐演变成标榜华 , 。 洋兼备 进而大张旗鼓地输入新知 全盘西化虽然在认识层面引起不少反弹, 在事实层面却是高歌猛 进。从反省落后的原因以及追赶先进的目的出发 , 凡是人有我无的, 都要增添; 凡是人无我有的, 都要舍 弃; 凡是人我皆有但形式内容有别的, 都要洗心革面。 风尚变换的结果, 挟洋自重绝不仅仅是昙花一现 的时髦, 至今仍然以各种形式普遍存在, 并且名正言顺地引领时趋。而思想学术文化的转变与教育的变 更关系紧密, 承载西学的学堂教育在西学压倒中学的转换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西学入华并非始于晚清, 在坚持道学为本的同时, 朝野上下也逐渐承认西学的实用, 因而考虑如何 将西学与中学整合成为一体的问题 。最初的思路是纳西学于科举, 道咸同光四朝, 仅官员正式提出有据 可查的改科举方案就有 18 种之多 ①。可是无论怎样想方设法, 却始终不得要领, 以科举整合西学的努力 , , , 屡试屡败 而西式学堂的发展却日趋完善 由单一逐渐全面 由无系统时期进入有学制时代。 在张之洞 等重臣的鼓动下, 清廷最终转而纳科举于学堂。 这时的学堂教育已经实行分科教学 , 采用分门别类、 循序渐进的教科书和教程, 所谓中学与西学熔 于一炉, 实际上等于用西学的炉子重新熔铸中学 。 中学固有的体系被拆解之后, 逐一对应于西式的分 科。由于自然科学的部类基本就是照搬移植 , 除了具有地域性的若干学科 ( 如地理、 地质、 动植物分类 等) 的若干部分, 一般而言中西融合的问题并不会令人感到困扰 。而在人文社科部类, 则科举不能兼容 西学的麻烦依然延续, 出现如何安放中学的纠结。虽然文史政经勉强削足适履, 哲学、 社会学照虎画猫, 都还算有了安身之所, 经学却始终不安于位, 最终由低而高地逐层退出学制体系, 作为补救措施而专门 单列的存古学堂也显得不伦不类 , 魂不附体。这样一来, 中体可以说全面解体, 在学堂体系里, 西学成了 正式的体, 中学只能旁落到为用的地位。 自从国人重视西学和西式教育之始 , 如何在学堂中安放中学与西学就成为左右为难的大问题。 这 一历史进程, 主要是在国人自办的学堂演进中逐步展开的 。在此期间, 教会学堂以其实用有效以及在西 学的教学方面占据优势, 一度成绩显著。可是, 在中西学的融合方面, 教会学校的作用却似乎不如人意 。 《采西学议》 , “选近郡十五岁以下颖悟文童, 冯桂芬的 较早提出在广东、 上海设一翻译公所 倍其廪 饩, 住院肄业, 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 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 兼习算学。 闻英华书院、 墨海书 院藏书甚多, 又俄夷道光二十七年所进书千余种 , 存方略馆, 宜发院择其有理者译之。由是而历算之术, 而格致之理, 而制器尚象之法, 兼综条贯, 轮船火器之外, 正非一端”。 “一切西学皆从算学出, 按照冯桂芬的设想, 学习西学, 不仅要学会语言文字, 还要兼习算学, 因为 西 。 欧洲近代科 人十岁外无人不学算, 今欲采西学, 自不可不学算, 或师西人, 或师内地人之知算者俱可 ” 学的基础究竟是算学还是实验科学 , 另当别论, 重要的是认定算学为一切西学的本源基础, 习算学的目 的也就是要进而学习一切西学。只不过其所谓一切, 仅仅指名了格致、 制器之类, 而不及人文社会方面。 : “通市二十年来, 冯桂芬以为 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 其尤者能读我经史, 于我朝章、 吏治、 舆 地、 民情, 类能言之; 而我都护以下之于彼国则懵然无知, 相形之下, 能无愧乎? 于是乎不得不寄耳目于
④ 。 经史大义, 俾得通知古今, 并令仍习清语”
桑 兵 教 会 学 校 与 西 体 中 用
京师同文馆用科甲正途出身者学习天文算术 , 主要就是借西法以印证中法, 反对者则担忧中西学混 通, 影响读书学道, 舍圣道而入歧途, 因而只赞成在历法、 制器等方面中法与西法互相考验。 整体而言, 中西学必须截然分立, 不应混淆。所以倭仁将礼义与权谋、 人心与技艺相对。于淩辰担心开天文算学馆 会开启学洋人与鄙洋人的朋党之争 , 背后其实也是担忧中西学相争不已的麻烦会浮上台面 ⑤。京师同文 馆将中西学分为两途, 西式的艺学课程分科教学, 中式的经史仍然延续旧惯, 因而虽然朝野上下关于中 西学的优劣短长争得不亦乐乎, 但在学堂内部, 中西学实际上是有别而无争, 的确可谓并行不悖。 不过, 这样的中西兼顾虽然相安无事, 却也是两不相干, 等于在同一教育机构当中实施两套各行其 是的教育。1888 年, 刘铭传议设台湾西学堂, 派汉教习二人, 于西学余闲, 兼课中国经史文字, 既使内外 兼通, 亦以娴其礼法, 不致尽蹈外洋习气, 致堕偏歧。 日以巳、 午、 未、 申四时专心西学, 早晚则由汉教习 ⑥ 、 《孝经 》 , 督课国文, 遇西国星期, 课试策论 。福州船政学堂每日常课外令读《圣谕广训》 以 兼习策论, 、 《战国策》 、 《孙吴兵 明义理 ⑦ 。江南水师学堂设汉文教习六员, 予驾驶管轮学生分时讲授《春秋左传》 ⑧ 、 《读史兵略》 》 诸书, 并有经济之文以扩知识, 定期由教习命题作论呈送改阅 。 江南储材学堂类似, 法 号称中西并重, 因学生为中国人, 粗知汉文, 故其致力以中四西六为断。 每日下午一点半钟入讲舍从事 中学。分别层次, 分类训课。已入泮者教古文之法, 分习历朝各大家派。已开笔未全篇者, 以春秋三传、 国策、 史汉各家逐字逐句先释训诂, 再分疏国势、 疆域、 政治等。 仅能属对及破承题者, 授以《朱子小 ⑨ 学》 。 虽然守成官绅一再声称中国早有天文历算术数匠造等学 , 而且较西洋为精深, 可是近代西学东渐, 这一部分自然科学的知识一般而言无须与中国固有的学问相融合 。而在科学与文化兼而有之的医学领 域, 中西医积不相能, 非但不能融合, 而且后来陷入长期此是彼非、 非此即彼, 争讼不已。 中西并重分途的情形毕竟不能持久 , 光绪十五年十月十八日( 1889 年 11 月 10 日) , 张之洞上《增设 , 洋务五学片》 提出: 查西学门类繁多, 除算学囊多兼通外, 有矿学、 化学、 电学、 植物学、 公法学五种, 皆足以资自强 而裨交涉……泰西各国以邦交而立公法, 独与中国交涉恒以意要挟, 舍公法而不用。中国亦乏深谙 公法能据之以争者。又凡华民至外洋者, 彼得以其国之律按之, 而洋人至中土者, 我不得以中国之 法绳之, 积久成愤, 终滋事端。夫中外之律, 用意各殊, 中国案件命盗为先, 而财产次之。 泰西立国 畸重商务, 故其律法于凡设财产之事论辨独详 , 及其按律科罪, 五刑之用, 轻重之等, 彼此亦或异施。 诚宜申明中国律条, 参以泰西公法, 稽其异同轻重, 衷诸情理至当著为通商律例, 商之各国, 颁示中
: 《晚清议改科举新探 》 , 《史学月刊》 2007 年第 9 期。 关晓红 :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戊戌变法 》 ② 《校邠庐抗议》 卷下, 中国史学会主编 第 1 册,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2000 年, 书店出版社, 第 27 —28 页。 ① 2015 年第 2 期第 63 - 73 页 原发期刊 -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一、 圣道与技艺
中国历史上整体性集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 主要有三次, 即两汉至两宋受佛教影响的一大要事因 缘、 明末清初来华耶稣会士带入西学、 晚清以来伴随欧风美雨而来的从西学东渐到输入新知 。 大体而 言, 三次的情形各有不同, 而前两次态势基本一致。 在佛教千年的濡染浸淫下, 至宋代形成新儒学即理 。 , , , 学 可是宋儒取珠还椟 以免数典忘祖 有意掩饰佛教性理之说 而上溯两汉乃至孟子的心性之学, 以至 于后来高明亦难以分辨说法与史事的联系及区别 。 来华耶稣会士带入的西学, 不仅改变了士大夫的知识, 甚至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后者的认识。 不过, 明末清初的诸儒延续宋儒的态度 , 尽可能掩饰其知识的变更, 更绝口不提来源。今日学人经过仔细比较 来华耶稣会士带来的西书与可能接触这些西书的士大夫前后相关著述的内容变动 , 逐渐将所谓自然科 学方面影响的脉络一一揭示; 但是在人文制度方面, 因为方以智等人同样将来自域外的观念用先贤的语 言说出, 迄今为止仍然只有笼统的推测性说法 , 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即便清代考证学是否受到来华耶稣 会士的影响一节, 也是聚讼纷纭, 未得一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