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国学研究院学术传承研究--以梁启超和姚名达为中心
姚名达佛教目录学研究述略
目录学 研究
占有 突 出 而特 殊 的位 置 ,是 姚 先 生 目录 学 研 究 的 典 范 之 作 ,笔 者今 就 学 习姚 先 生 目录 学 过 程 中 的
在 姚名 达 目录 学研 究 中 ,佛 教 目录 学 研究 具 有 突 出而特 殊 的地位 。 首 先 ,佛 教 目录 学 是 姚 名 达 先 生 用 力 最 勤 、
商务 印书馆重印 《 中国目录学史》 ,王重 民先生在
《 后记》 中说 :“ 在过去几十年内 ,关于中国 目录
学史 的专著 和论文不下二三十种 ,不论 在采辑 资 料方面 ,或在编写内容方 面,都应该 以姚 先生这 部著作为最好 。 …18 ” 99年 , 《 民国丛 书》 出版 ,
受命之后 ,忧心忡 忡 !每趁课 暇 ,辄走 京、杭各 图书馆借 读,累月 弥年 ,丛 料愈 积而组 织愈 难 , 乃力辞复旦讲席 ,移居 杭州 ,专 心研 求 ,又历八 月, 始克告 成。其始原欲博 搜精考 ,撰成毫无遗
漏之文献史 ,故逐 书考察其 内容 ,逐事确定其年
的特 殊地 位
一
姚名达先生在叙述 《 中国 目录学史》 的写作
过程时曾说 : “ 先是二十 四年冬 ,商务 印书馆 以 《 中国目录学史》相属。名达 自 维业愧专 门,学无 创获,旧著 《 目录学》 舛漏百 出,方滋 内疚 ,故
些体会略述一二,以就教于方家。
一
、
佛 教 目录 学研 究在 姚 名达 目录 学 研 究 中
的佛教 目录学研究 ,给予姚先生 以巨大影 响。梁
启 超 12 96年 写 就 《 家 经 录 在 中 国 目录 学 之 位 佛 置》 ,当时姚先 生恰 在清 华 国学 研究 院学 习 ,受其 影 响是 可想 而知 的 。只到姚 先 生著 《 目录学 》 时 ,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是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1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1912年改名清华学校“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清华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从襁褓时期就带有民族屈辱的印记。
屈辱造就了清华学子“雪耻兴邦”的崇高理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和“行胜于言”的刚毅校风。
历史追溯到20世纪初叶,清政府将“庚子赔款”中美国“退还”的部分赔款用于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负责选派游美学生和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迁入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
游美肄业馆被定名为“清华学堂”,于当年4月29日正式开学,这一刻拉开了清华历史的序幕。
后来,学校把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延续至今。
1912年10月,学堂改名清华学校,但办学宗旨、学制和课程设置无大的变动,仍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
清华精神最初源于梁启超1914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这场演讲在清华人心中激起层层波澜。
自此,清华人将浓缩于《周易》的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铭记于心。
1920级学生毕业时向母校敬日晷一尊,底座镌刻有用中文和拉丁文两种文字书写的铭文“行胜于言”,这四个字后成为清华的校风,代代传承,不朽于世。
2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的盖世传奇1925年,清华设立大学部,开办国学研究院,学贯中西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皆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学者。
由他们倡导形成的“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的清华学派,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梁启超是我国杰出的学者,1925年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早年从事政治活动,曾和康有为一起发动变法维新。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他的一次演讲。
王国维,我国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1925年担任清华教职,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治学境界之说脍炙人口;赵元任,1920年起在清华任职,语言学大师、著名音乐学家,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
梁启超近代国学大师
梁启超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国学大师,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并探讨他在国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梁启超于1873年出生在中国广东省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他在年轻时就展示了卓越的才华和对国学的浓厚兴趣。
他的父亲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者,给了他良好的学术启蒙。
在青年时期,梁启超开始广泛阅读国学经典,同时也对西方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梁启超的国学研究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经史、文学、哲学和政治等。
他运用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思维深入研究了诸多经典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和《尚书》等。
他在国学史和文化传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誉为近代国学研究的泰斗。
梁启超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领域,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积极主张变革传统思维,倡导引进西方科学和文化,并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他主张“中体西用”,即汲取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用于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
这对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和文化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梁启超作为一位教育家,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曾担任多个大学的教职,包括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等。
他主张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发展自主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他致力于打破传统的封建教育体制,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和新式教育理念。
他的教育理念对于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了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梁启超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他曾参与过辛亥革命,支持共和制度的建立。
他在政治领域的活动中,始终保持着诚实和务实的态度,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来看,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国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术研究、教育事业和政治活动都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将国学与西方科学和文化相融合,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的新局面。
王国维清华故居何以不值钱
2021-12-15东方网钱夙伟王国维清华故居被各种搭建的房子包围。
“这个院子根本看不出原来的风韵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今年已76岁的刘老先生从厦门回到清华大学西院来参观上学时经常流连的王国维故居。
原本的四合院已经被私搭乱建的房子分割得面目全非。
昨天,租下王国维故居正房的几名清华美院的学生称希望和导师一起出资将院子内违建拆除,恢复故居原貌。
对此,清华大学工作人员表示知道西院42号、43号院内违建情况严重,但并未给出解决方案。
(12月14日《北京晨报》)王国维被称为新史学的开山,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一说吴宓)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王国维在清华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就住在这里,也是去世前最后居住的地方。
”附着于其中的历史印记和文化蕴含,让王国维故居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王国维故居还有着浓郁而经典的“老北京”味道。
是“北京典型的四合院。
均由北房、东房、西房构成,院子里面有几棵参天大树,上面结着不知名的果子。
”如此原汁原味的传统建筑,如今已然不多,其价值也堪称珍贵。
“这些房子都是清华大学的公房”,而现在的使用权在租房人的手中,清华大学把这些房子租赁给租房人,收了多少租金不得而知,但显然,既然当作一般的住房出租,在清华大学看来,王国维故居也并不值什么钱。
而租房人当然因此更不以为王国维清华故居有多值钱,比如为了赚取更多的租金,再“私搭乱建”,把房子“分割得面目全非”,而收的租金,也不过“每个月几百元钱”。
这真是让人叹息。
许多地方,于名人故居,即使原存的遗迹已湮没无存,也在重新原样复制,以作为当地或文化或旅游的“名片”。
但显然,尽管投入不菲,也不过是假古董,并无多少文化文物的价值,不过是劳命伤财而已。
而王国维清华故居,且不说王国维的名头有几人能比,故居也基本原样保留到现在。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浅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郭璐霞来源:《卷宗》2019年第06期摘要:在清代学术史研究中,梁启超可以说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他晚年研究清代学术的重要成果。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梁启超十分重视社会政治环境对学术的影响。
他从清学是对宋明理学反动的角度全面总结了清代学术的发展状况,而这也正是他与钱穆同名作的最大差异之处。
关键词: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清代学术是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清代学者们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
一方面,清代学术上承宋明理学,总结了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成就,成为传统学术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清代学术下启近代学术,成为近代学术发展的源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清末民初,中华文明面临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强烈冲击,遭受着空前的民族危机,古老的中华文明也日渐衰落。
由此,在民国时期,出现了整理国故运动,引发了一批学者研究整理清代学术的热潮。
其中,梁启超是研究清代学术最有影响、成就最多的学者之一。
梁启超研究清代学术的著作,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是《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但此书并不完整,并且只有第八章论及清代。
第二个是《清代学术概论》,此书是他对清代学术发展研究的精要概括,作为一步纲要式的著作,侧重于“论”。
而第三个是《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发展做了比较完善的研究和总结。
与《清代学术概论》相比,《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更加侧重于“史”,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和充实,直到现在仍然作为我们研究清代学术和学术史的必读之作。
他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写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此外,与钱穆的同名作著述宗旨也不相同。
1 重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梁启超十分注重整个社会政治背景对学术走向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从第一到第四章,梁启超以“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为题,主要叙述了明末清初的学术变迁及政治对其的影响,从政治角度指出了清代学术发展曲折的原因。
清华大学历史系
三个并重办系理念
1928年8月,罗家伦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后,对校政进行全面整顿和改革,重新选聘教授和系主任成为重 要举措之一。他力排众议,专程前往南开大学邀请蒋廷黻出任历史学系教授和系主任。在蒋未到任之前,罗家伦 亲自兼任系主任。
1929年8月,蒋廷黻开始担任历史学系主任一职。多年接受的现代西方史学训练,使其对中西方在治史方面 的差异及中国传统史学的不足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附录四
怀念历史系的老师们
文 /张寄谦褚继善王宪铨齐世荣
我们都是清华历史系40年代的“老学生”,虽然已经离开母校多年,但是对当年在清华园学习的情景仍有很 深的印象,特别是怀念那些曾经教导过我们的老师们。
首先要提的是系主任雷海宗先生。他是一位中西兼通的历史学家,给我们讲授殷周史、秦汉史以及西洋中古 史等。上课铃响,雷先生会准时推门进来;下课铃响,又正好讲到一个段落。他上课从不带讲稿、提纲,只带两 支粉笔,所有人名、地名、年代、参考书都随手写在黑板上一字不差。他在参考书目中让我们读小说,说了解一 个时代,仅凭历史事件不够,还要懂得它的文学、哲学等。
艺术史研究委员会成立后,立即分工协作,四处搜集各类文物,李济、袁复礼负责史前陶器,吴泽霖在滇、 贵等地采集西南少数民族文物,陈梦家负责铜器,并与潘光旦共同总理全局。在大家的积极努力下,短时间内便 收集了大批文物。其间还得到了校外热心人士的捐赠,如孙冰如、刘仁政、叶叔重捐献了部分家藏甲骨,芦芹斋 斋主岳彬捐赠了令狐君嗣子壶(该壶于 1928年出土于河南洛阳金村,原为一对,为战国中期重要青铜器。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简介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简介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改革和维新学者,他为了进行思想改革和文化改革做了很多的努力,创办报刊就是他为了进行思想改革了而做的举措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朝光绪年间的举人,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之一,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公元1873年,梁启超在广东新会的茶坑讯出生,自幼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后乡试中举,但赴京会试却不中,回乡的途中路过上海,看到《瀛环志略》与上海机器局所翻译的一些西书而大开眼界,后结识了康有为,并投到他的门下。
之后梁启超跟随康有为走上了改良维新的道路,与康有为一同倡导变法维新,但戊戌变法损害到了以慈禧太后等的利益而遭到了反对与抵制,后慈禧太后等人发动了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禁,谭嗣同、康广仁等六人被杀,而康有为、梁启超逃出国,这场历时一百零三天的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在海外仍赞成并推动君主立宪,直到辛亥革命之后,他才举家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梁启超曾一度加入袁世凯政府,但因反对袁世凯称帝以及张勋复辟,并对他们进行了言辞抨击,后加入了段祺瑞政府,他支持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公元1929年,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国学大师梁启超的生平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他在学堂中极力宣扬变法救亡的思想,还不时发表斥责专制、赞誉民权的言论,引起了旧势力的攻击。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
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
五月十五日(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
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
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
“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引言
032图书馆学(史)硏究“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引言王余光DOI:10.19764/ki.tsgjs.20180204 1925年,梁启超先生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大会上呼吁,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明确指出“须要对于中国的目录学(广义的)和现代的图书馆学都有充分智识”之人,才能将中国的图书馆学建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中国的图书馆学”111o自此之后,几代图书馆学人共同努力,完成了中国图书馆学从孕育到成熟的发展历程。
自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起,中国古代藏书文化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藏书经验与整理理论;数干年来,一代代爱书人聚书万卷、丹黄不辍,谱写了世界文化史中关于书的学问最为华彩的篇章。
近百年来,数代图书馆学家第路蓝缕,将中国传统藏书管理、整理的方法和理念,与西方图书馆学思想相结合,完成了中国图书馆学的本土化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论、著作、学术流派,为学科发展做岀贡献的人物,以及学科教育、学术组织、刊物等,都属于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的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重视学科史,既为表彰前辈学人开山辟路之功,同时也要在回顾成就的基础上,为中国图书馆学的未来发展厘清思路。
自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事业日新月异,在传统图书馆学框架体系上,又生长出大量新的内容,决定了图书馆学在新时代的发展前景。
学术史是体现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然而,中国的图书馆学虽历史悠久,但学科史的研究却十分薄弱,迄今尚无一部通论著作问世。
2017年,四卷本《中国图书馆史》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推出,填补了我国图书馆史系统性研究的空白。
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为一体之两面。
作为《中国图书馆史•古代藏书卷》的主编,长期以来,笔者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书籍史、藏书史、出版史等方面,在扒梳史料的过程中,深感古代藏书与近现代图书馆事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体系的必要性。
约略计之,研究中国图书馆学史的意义有以下数端:(一)对数干年以来,我国积累的丰富的藏书技术'方法、经验、思想,以及西方图书馆学传入后,其本土化与学科化过程中产生的全部知识,进行系统总结,梳理自古至今图书馆学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这既是社会文化发展和时代变迁的需要,又是当代图书馆学人的使命和任务。
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
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梁启超〔1873一1929〕是中国近代的文化巨人,也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著名导师。
在本世纪初的疑古辨伪运动中,梁启超尽管成认自己不如胡适、钱玄同“疑古最勇,辨伪最力”, [1]但就古书辨伪方法而论,他的阐述最为系统、详密,最具代表性而又影响最大。
如张心澂著《伪书通考》,其《总论》局部即多本梁说。
特别是论“辨伪的方法”,主体局部即梁氏之说。
[2]谢国桢的《史料学概论》、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吴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王余光的《中国历史文献学》等书,在论区分伪书的方法时,皆采梁氏说以为代表,皆奉梁氏说为圭臬。
[3]对梁氏所提醒的辨伪方法,余嘉锡早在30年代就有异议,其说主要见于《古书通例》〔又名《古籍校读法》〕一书,[4]可惜并未为世人所重。
70年代以来,随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阜阳竹简、定县八角廊竹简、睡虎地秦简、张家山竹简、荆门楚简等大批地下材料的相继出土,学者们开场发现,疑古辨伪运动固然在史观上有其积极意义,但也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许多的“伪书”并不伪。
80年代后期以来,时贤对疑古辨伪造成的冤假错案更开场进展深层的反思,李学勤先生的《对古书的反思》、李零先生的《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再认识》,可谓代表。
平反疑古辨伪所造成的.冤假错案必须反省造成这些冤假错案的理论根据,而梁启超所提醒的辨伪方法作为断定古书真伪的标准,理应成为我们反省的首选。
梁启超关于辨伪方法的系统性阐述首见于《中国历史研究法》,该书系梁先生1921年秋在南开大学所作讲演之讲稿,同年11、12月《改造》杂志第4卷3、4号揭载局部,1922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发行。
在该书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中,梁先生提出12条“鉴别伪书之公例,作自己研究标准焉”。
1924年春,梁先生著《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此“本清华讲义中一局部”,[5]后发表于《东方》杂志第21卷12、13、15至18号,并收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大学20世纪20年代的“四大国学大师”,其弟子遍及中国史学界。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清华四大国学大师:王国维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清末秀才。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生平简述王国维与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是同乡。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
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
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
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
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生平著述3种。
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
其时,在学术上穷究于甲骨文、金文、汉简等研究。
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
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
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1924,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
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与罗振玉等前清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国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中国常识问答题及答案
中国常识问答题及答案1、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国学”这个概念本来的意思是什么?(答案:国立学校)2、今天所说的“国学”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答案:近代或19世纪末20世纪初)3、中国每一个时代都存有它独有的学术,先秦时期的学术叫做什么?(答案:先秦诸子学)4、中国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学术,两汉时期的学术叫什么?(答案:两汉经学)5、中国每一个时代都存有它独有的学术,魏晋时期的学术叫做什么?(答案:魏晋玄学)6、中国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学术,隋唐时期的学术叫什么?(答案:隋唐佛学)7、中国每一个时代都存有它独有的学术,宋明时期的学术叫做什么?(答案:宋明理学或宋明儒学)8、中国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学术,清代的学术叫什么?(答案:清代考据之学或清代朴学或清代汉学或清代乾嘉之学)9、在中国的百家之学中,最能够代表“国学”的就是哪几家?(答案:儒道佛三家)10、孔子的祖籍是哪个国家?(答案:宋国)11、孔子名列第二,他的哥哥叫做什么?(答案:孟皮)12、孔子的儿子叫什么?(答案:孔鲤)13、孔子最敬仰的、作梦都会梦见的人就是谁?(答案:周公)14、孔子一生做过的最大的官职是什么?(答案:鲁国的大司寇)15、孔子曾为他的一个学生的早死痛哭不已,这个学生就是谁?(答案:颜回)16、为孔子守孝六年的学生是谁?(答案:子贡)17、孔子的儿子幼承庭训,拒绝接受孔子的教导,存有两句话,一句就是“不学诗,无以言”,另一句就是什么?(答案:“不学礼,无以公”)18、传说孔子写有一部专著,是那部书?(答案:《春秋》)19、孔子念哪一部书以至于“韦编三绝”?(答案:《易经》)20、“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谁说的?(答案:宋代开国宰相赵普)21、孟母三迁就是先后从哪里迁于至哪里?(答案:从墓地附近迁于至集市再迁至学校附近)22、《三字经》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表达的是哪一位中国早期哲学家的思想?(答案:孟子)23、《三字经》第二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谁说道的?(答案:孔子)24、《大学》传说是谁写的?(答案:孔子的学生曾子)25、《中庸》传说就是谁写下的?(答案:孔子的孙子子思)26、“四书”是由谁编订的?(答案:朱熹)27、“六经”这个名称又可以叫做什么?(答案:六艺)28、“五经”这个名称形成于哪个时代?(答案:汉武帝时代)29、《诗经》的“风雅颂诗赋比兴”齐名为什么?(答案:《诗》“六义”)30、“三礼”指的是那三部书?(答案:《仪礼》《礼记》《周礼》)31、《春秋》“三传”所指的就是那三部书?(答案:《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32、《周易》传说是谁创作的?(答案:周文王)33、通常指出,佛教就是什么时候传至中国的?(答案:两汉之际)34、佛教的“三宝”指什么?(答案:佛、法、僧)35、佛教中的“佛”就是什么意思?(答案:顿悟者)36、“生老病死”在佛教中被称为什么?(答案:四苦)37、中国佛教典籍中唯一一部被称作“经”的就是哪部书?(答案:《坛经》)38、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是谁?(答案:唐朝和尚慧能)39、人们常说道的“南并无阿弥陀佛”中的“南并无”就是什么意思?(答案:致意、归依)40、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是哪四位?(答案: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41、道教就是什么时候正式宣布产生的?(答案:东汉末年)42、道教最大的神叫什么?(答案:元始天尊)43、宋元时期哪一个道教教派影响最小?(答案:全真教)44、《庄子》一书在道教典籍中被称为什么?(答案:《南华真经》或《南华经》)45、庄子最出色的朋友就是谁?(答案:惠施)46、魏晋时期被称为“三玄”的是哪三部书?(答案:《易经》、《老子》、《庄子》)47、云南大学历史上存有一位研究《庄子》的国学大师就是谁?(答案:刘文典)48、近现代史上写有《国学概论》《国故论衡》的国学大师是谁?(答案:章太炎或章炳麟)49、近现代史上写著《国学概论》《国史大纲》的国学大师就是谁?(答案:钱穆)50、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为一名妓女作传,这部书叫什么?(答案:《柳如是别传》)51、明确提出“单一制之精神,民主自由之思想”这一理念的国学大师就是谁?(答案:陈寅恪)52、现代新儒家的开山祖师一般认为是谁?(答案:熊十力)53、近现代史上研究国学最存有影响的两大机构就是什么?(答案: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大学国学门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54、上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是谁?(答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55、著存有《红楼梦新证》的红学泰斗就是谁?(答案:周汝昌)56、张爱玲写有一部红学专著,叫什么?(答案:《红楼梦魇》)57、中国最存有影响的戏曲种类就是哪两种?(答案:昆曲和京剧)58、昆曲产生于什么地方?(答案:苏州昆山)59、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作“诗佛”的谁?(答案:王维)60、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圣”的谁?(答案:杜甫)61、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曾经为住房问题大声疾呼的就是哪一位诗人的那一句诗?(答案:杜甫,“恩得广厦千万间,小庇天下寒士俱欢颜”)62、“上穷碧落下黄泉”出自于哪一位诗人的哪一首诗?(答案:白居易,《长恨歌》)63、“年年岁岁花掉相近,岁岁年年人相同”就是哪一位诗人写下的?(答案:初唐诗人刘希夷)6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哪一位诗人写的?(答案:北宋词人秦观)65、“问渠那得明如许,为存有源头活水去”就是哪一位诗人写下的?(答案:朱熹)66、“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于哪一位诗人的哪一首诗?(答案:清代吴伟业或吴梅村,《圆圆曲》)67、“丧志畏言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求”就是哪一位诗人写下的?(答案:龚自珍)68、《史记》的创作主旨用司马迁的原话来说是什么?(答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69、《论语》谈“君子以文会友”,下一句就是什么?(答案:以友辅仁)70、《论语》讲“文质彬彬”,下一句是什么?(答案:然后君子)71、孔子谈“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下面几句话就是什么?(答案:三十而立,四十而五十岁,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2、陶渊明《饮酒》诗中“山气日夕佳”的下一句是什么?(答案:飞鸟相与还)7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的之下一句就是什么?(答案:海上明月共潮生)74、王昌龄《出塞》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 的下一句是什么?(答案:万里长征人未还)75、李白《将进酒》诗中“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之下一句就是什么?(答案:千金散天下还一朝)76、杜甫《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的下一句是什么?(答案:不尽长江滚滚来)77、李商隐《锦瑟》诗中“庄生晓梦爱好者蝴蝶” 的之下一句就是什么?(答案:望帝春心塞杜鹃)78、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人生到处知何似” 的下一句是什么?(答案:应似飞鸿踏雪泥)79、黄庭坚《递黄几复》诗中“桃李春风一杯酒” 的之下一句就是什么?(答案:江湖夜雨十年灯)80、曹雪芹《红楼梦》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下两句是什么?(答案: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居多,以下不属于“六艺”的就是(d )。
《中国史学史》讲义
《中国史学史》导论中国史学史是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至今已经历了80多年的历程。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中国史学也是如此。
所谓中国史学史,就是中国史学发生、发展的历史。
中国史学史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为更好地学习中国史学史,我们得先了解和弄清一些史学史的相关问题。
一、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二、中国史学史的性质和任务;三、中国史学史的分期和特点;四、学习和研究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一、史、历史(一)史学习、研究和讲述中国史学史,处处会碰到一个“史”字,而不同时期“史”之含义并不一样。
“史”之含义最早是官名,是广泛意义的官名,许多文武官都称史。
后来成为专门掌管历史的人的专用名,即史官。
专门掌管历史的史官在甲骨文中就有,称为“尹”、“史”、“作册”、“卿史”、“御史”、“西史”等。
职责是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
史官是最早的文化人,即知识分子,他们负有读书、藏书、写书、献书之责。
我国古代史学之所以如此发达,是与我国古代史官设置之早、地位之尊、史官制度之健全分不开的。
在秦以前,“史”一般不是指书,而是指人,如“良史”是称好的史官、优秀的史官。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赋予“史”以新的含义:史书、史事、史学等。
如:把历史记载称为史,“史之阙文”、“其文则史”。
但直到东汉以前,史都是称人和事的,而不是史书的名称。
最早史书的名称是书。
《诗》、《书》、《礼》、《乐》中的《书》(《尚书》)就是记载历史的书。
这种称法被沿袭,如《太史公书》、《汉书》、《宋书》、《唐书》,直到北宋前,绝大多数史书都称书。
此外,史书也称“纪”、“春秋”、“志”之类。
史书被称为“史”是从东汉末年刘若《小史》开始的。
其后,梁武帝编《通史》、许享写《梁史》、唐李延寿撰《南史》、《北史》。
但这时官修的著作还称书,如唐修八部“正史”中的《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等。
中国目录学史
本书是近代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著作,是了解、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的必读参考书。
作者简介· · · · · ·姚名达(1905~1942),中国目录学家。
字达人,号显微。
江西兴国县人。
192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受业于梁启超,攻读史学。
192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0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兼特约撰述。
1932年创办《女子月刊》,开办女子书店,致力于妇女平民教育。
后执教于复旦大学、暨南大学。
抗日战争时去后方。
1940年任江西中正大学教授,讲授“国史综析“。
1942年日军入侵赣东,他率领38名师生,组织战地服务团。
同年7月7日,在新淦县石口村与敌斗争时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姚名达主要著作有:①《目录学》(1934),分原理、历史、方法3编共20章,内容比较系统全面;②《中国目录学史》(1936),为其代表作,全书分叙论、溯源、分类、休质、校雠、史志、宗教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结论诸编,详细论述自古至抗战前中国目录学的发展,也介绍了西方图书馆编目理论与... (展开全部)姚名达(1905~1942),中国目录学家。
字达人,号显微。
江西兴国县人。
1924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受业于梁启超,攻读史学。
192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0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兼特约撰述。
1932年创办《女子月刊》,开办女子书店,致力于妇女平民教育。
后执教于复旦大学、暨南大学。
抗日战争时去后方。
1940年任江西中正大学教授,讲授“国史综析“。
1942年日军入侵赣东,他率领38名师生,组织战地服务团。
同年7月7日,在新淦县石口村与敌斗争时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姚名达主要著作有:①《目录学》(1934),分原理、历史、方法3编共20章,内容比较系统全面;②《中国目录学史》(1936),为其代表作,全书分叙论、溯源、分类、休质、校雠、史志、宗教目录、专科目录、特种目录、结论诸编,详细论述自古至抗战前中国目录学的发展,也介绍了西方图书馆编目理论与方法输入中国后的成就(1957年重印时,附王重民后记);③《中国目录学年表》(1940),该书上起秦代,下迄民国,考订排比目录学史事,以补《中国目录学史》按专题分写之不足。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1 .本试卷共12 页,共五道大题,27 道小题;答题纸共2 页。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学号。
3.试卷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黑涂满,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命题召集人:刘慧芬审题人:袁海荣金秋十月,北师大实验中学开展了“探寻中国大学足迹”的综合实践活动。
同学们从“走进清华园”“走近北大红楼”“线上参观西南联大博物馆”三个方面进行资料搜集和考察。
下面几段文字是他们撰写的探究报告,请你阅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1 分)1. 请用正楷字书写“探寻中国大学足迹”八个字作为手册的标题。
(人们经常把清华校园称为“清华园”,其实严格来说,“清华园”是专指以工字厅为主体的一组清代园林① 这组园林始建于十八世纪初的清代康熙年间,建成于乾隆年间,可谓历史悠久。
清华园曾经是康熙时期皇族的京郊别墅——熙春园的一部分。
道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园——东部的熙春园及西部的近春园。
近春园四面荷塘围绕,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招(zhì) 莘莘学子的青睐② 东部的熙春园,即今之【举世瞩目】的清华园的前身。
据考证,康熙时期编辑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就是在东部的熙春园编辑、印刷的。
咸丰即位后,又将东园更名为“清华园”并亲题匾额。
现在我们所说的清华园,是指清华大学所在的本部校园,包括了最早的熙春园的全部,常被用来代指清华大学。
清华园的秋景,千般旖旎,万种风情,令人【趋之若鹜】。
一位诗人曾有过这样的描述:“清华园的秋,炽.烈又缠绵……秋风所至,翻覆纤手,摇落满树金辉。
”名园美景如斯,但更令人【拍手称快】的是其蕴含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
这种精神传承百年,在清华结出了累累..硕果,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在国人眼中【炙手可热】的学术大师、经世之才。
这种精神还将(rú) 养一代又一代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更大的智慧与力量。
胡适帮助过的十位学者
JIANGHUAIWENSHI民国时期,“我的朋友胡适之”乃是学者的口头禅之一。
之所以作此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胡适广交朋友乐于助人。
终其一生,胡适帮助过的有数百人之多,其中又以学界之人最多。
下面十位学者,可谓胡适在学界助人的具体例证。
董作宾关于胡适与“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的相识,据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胡适秘书胡颂平编著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记载,胡适曾回忆说:“……我做《西游记》的考证,明朝徐中行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朋友。
那时彦堂(注:董作宾字彦堂)为张(嘉谋)老先生收集河南的文献,他看见徐中行在河南做大官的事迹,钞节有关材料,写封信给我。
我觉得他的材料很有用,就在《努力周报》的‘读书杂志’上把它发表了。
他和我是这样初次认识。
”两人自此订交。
此后,董作宾考取北大国学研究所,致力于搜集歌谣,在北大《歌谣周刊》发表了文章,与当时在北大执教的胡适有了师生之谊。
他第一次去拜访胡适,胡适不在家,胡适胡适帮助过的十位学者探索与争151JIANGHUAIWENSHI夫人江冬秀看到来人抱着一摞书,还以为是登门售书的琉璃厂书贾,正要将他拒之门外,恰逢胡适回家,终于叩开了胡家的门。
后来董作宾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甲骨文研究上,两人的学术交流逐渐少了。
不过,晚年的胡适,也帮助过董作宾。
董作宾由于家庭人口众多,再加上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知识分子的境遇普遍偏低,故而在经济上常常陷入窘境。
1955年,出于经济因素考虑,董作宾就香港大学研究员,月薪为港币二千元。
1959年5月,刚过完六十五寿诞的董作宾,忽然中风不能言语,躺在病床上达几个月之久。
好不容易病好了,董作宾又计划有南洋之行,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做讲座。
对董作宾的这一行为,胡适大不赞同,他以为董作宾在大病初愈后,之所以去南洋,或许也跟经济因素有关。
据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耿云志、欧阳哲■1924年9月,胡适(三排左二)与董作宾(前排左一)等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同人合影探索与争鸣152JIANGHUAIWENSHI生著《胡适书信集》下册记载,1959年12月5日,胡适致信董作宾说:“送上支票一千元,请你赏收应用。
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
姚名达: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作者:何立波来源:《检察风云》2015年第20期姚名达,号显微,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复旦大学、国立中正大学教授,师从国学大师梁启超,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目录学家,被誉为中国目录学史的开创人。
1942年6月,姚名达在江西泰和杏岭国立中正大学发起组织中正大学抗日战地服务团并任团长。
7月7日,姚名达在与日军搏斗中英勇牺牲,由此成为抗战捐躯的教授第一人。
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其中就包括姚名达教授。
师从梁启超姚名达1905年3月生于江西兴国县竹坝村。
父亲姚芳权曾为县学庠生,姚名达六岁时,其父教他识字读书。
10岁那年,姚芳权送给姚名达一部通俗史学教科书《纲鉴易知录》,姚名达在阅读此书时培养了对历史的兴趣。
他善于思考,认为此书存考证不精等问题。
姚名达在读书时写下许多心得,并以其他史书与此书逐一对照校勘,发现与《纲鉴易知录》有许多差异之处。
这种质疑的读书方法,让姚名达喜欢上了史学。
姚名达1918年2月考入江西省立赣县中学,1920年与黄心勉结婚。
1923年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境窘困,父亲让姚名达学医。
然而姚名达魂牵梦萦的,却依旧是史学。
不久,姚名达听说上海南洋公学设有国学专修科,学生可享受公费待遇。
姚名达不顾家人反对,坚持投考南洋公学国学专修科,并被顺利录取。
1925年8月,清华大学国学院公开招生。
姚名达应考并被录取,成为清华国学院首批38名学生中的一员,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位。
1925年9月,姚名达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就读,导师是梁启超先生。
姚名达入学后首次拜见梁启超,梁启超问他志趣如何。
姚名达答道:“愿下极大决心,立志以十年功力,作《中国史学史》专题的研究。
非待是书成后,当不离开清华一步。
”梁启超对姚名达的回答很满意,深感后生可畏,对他说:“余之所以愧为师者,亦惟增一日之长耳!”姚名达第二位妻子巴怡南曾回忆说,姚名达“闻清华研究院以同等学力招生,君欣然曰:‘此真余志也!’乃至。
姚名达的中国史学史研究
研 究规 划 , 具 有整 体化 、 系统化 的特 点 , 其 已经刊行 的几部 史家年谱 , 均 应 纳入 到 中国史 学
史研 究体 系之 中。作 为姚 名达 留下 的唯 一相 对 完整 的文本 , 《中国 史 学史讲 义》 遗 稿讨 论
了史理 与史 官 两部 分 内容 。其 中体现 出的对 史 学理 论 的 重视 , 可视 为姚 名 达 中 国史 学史
②
③
关于姚名达的殉难 详细情形 , 可参考 中正大学校友会海峡两岸校友联合组编、 姚果 源任执行 主编 的《 浩气 壮山河 : 原 国立
中 正 大 学 抗 日战 地 服务 团 纪实 》, 江 西 高 校 出版 社 2 0 1 0年 版 。 梁启超 : 《 中 国历 史 研 究 法 补 编 》, 商务印书馆 1 9 3 3年 国学 小 丛 书 本 , 第2 1 9页 。
目号 : 1 1 Y J C 7 7 0 0 3 8 ) 阶段性成果 ; 天 津 师 范 大 学 博 士基 金 资助 ( 5 2 WW1 0 0 8 ) 阶段性成果。
[ 作者 简介] 罗艳春 ,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 师, 研 究方 向为中国史学史 。 ① 宁泊 : 《 史学研究 的今与昔——访杨翼骧先生》, 《 史学史研究》 1 9 9 4年第 4期 , 第1 1页。后收入姜胜利 整理的《 杨翼骧 中 国史学史讲 义》, 天津古籍 出版社 2 0 0 6年 版 , 第2 1 3页 。
启超 。1 9 2 9年 , 姚 名达 进 入 商 务 印 书 馆 编 译 所 工 作 , 此 后 又 曾任 教 于 暨 南 大 学 、 复 旦 大 学 等校 。 1 9 3 2年 , 他 与 妻子 黄心 勉共 同创 办女 子书 店 , 次 年 又创 办 《 女 子 月 刊》 。1 9 3 7年抗 日战 争全 面 爆 发 后, 姚 名 达 回到江 西 , 在 1 9 4 0年受聘 于 新 成立 的 国立 中正 大 学 。1 9 4 2年 6月 , 姚 名达 率 该 校 师 生
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缅怀姚名达烈士抗日事迹
第 144 页党群政工2024/4 (下) 总第433期抗战捐躯教授第一人——缅怀姚名达烈士抗日事迹文/江西师范大学 乐淑芳姚名达(1905-1942),字达人,号显微,江西省兴国县人,于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是国学研究院首届研究生,师从近代名士梁启超、王国维等。
1927年,毕业后的姚名达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国立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前身)从事国学研究工作,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年谱学家,史理学创始人,如图1所示。
图 1 姚名达江西执教时期(1937—1942年)姚名达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更是一位有着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的爱国志士,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位勇赴国难、壮烈殉国的教授。
198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正式追认姚名达为革命烈士。
2014年9月1日,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姚名达烈士入选。
一、以笔为枪,以纸为弹,捐款捐物,服务家乡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时,日本侵略者点燃的战火将商务印书馆夷为平地,当时居住在此的姚名达,其家中的书稿、藏书等由于蔓延的战火一并化为了灰烬。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让仇恨的种子自此深深地植入他的心底,激起了他反抗日军侵略的昂扬斗志。
姚名达说,“他们毁灭我们的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发扬我们的文化,给他们瞧瞧,使他们知道我们是打不倒、灭不掉的呢”[1]。
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和决心,姚名达在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史”时,痛陈日本侵略政策的阴谋,发出了中国绝不能妥协,力主抗日的怒吼。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姚名达、巴怡南夫妇毅然捐出珍贵的订婚戒指支援抗战,并给当时的上海《大公报》写信,当中写到“我们要求政府立即下全国总动员令,拼整个民族的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者以致命的打击,并呼吁全国的妇女同胞捐献自己的金银饰品,支援抗战”,如图2所示。
姚名达和《女子月刊》的命运
姚名达和《女子月刊》的命运上世纪30年代有这样一位教授,他同妻子一起开书店、创办《女子月刊》、满腔热忱地投入中国妇女事业中,七七事变后,该刊物被迫中断,他又回家乡组织游击队,与日寇搏斗、牺牲在战场上,他就是姚名达。
姚名达(1905―1942),江西兴国人。
字达人,更名显微。
他中学毕业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国学专修科,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治史学,毕业后曾留校任教2年。
后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特约撰述,曾参与《万有文库》等丛书的编辑工作。
1934年后任教于上海复旦大学、暨南大学。
其主要刊行著述有《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章实�年谱》、《程伊川年谱》、《中国目录学史》及《中国目录学年表》等。
当姚名达尚任职商务印书馆时,便深感中国女性没有自己的历史,缺乏对自身的认识,更缺乏自立成才的社会环境,遂下决心撰写一部《妇女中国史》、创办女子图书馆等,为此他购置了几千册妇女图书。
孰料1932年“一・二八”战火燃起,这一切葬送其中。
接下来他转而想到创办《女子月刊》,试图以此推动中国妇女觉醒,为此他写信给全国各地的朋友寻求支持,朋友们劝他:要办刊物先要有书店为依托。
最终他听从了朋友们的忠告,于是才有了女子书店和《女子月刊》的创办。
为了推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为了更好地使他们夫妇创办的女子书店及所办刊物深入人心,更为持久、健康、繁荣地发展下去,学者出身的姚名达可谓绞尽脑汁、煞费苦心。
1934年《女子月刊》社曾有以“提倡读书运动”、“特订新奇章程”为号召的“惊人创举”。
其具体做法是:(一)预订刊费,逐年递减。
该刊每年出12期,全年订费2元(零售每册2角);对于老订户续订,每年递减1角,直到减为每年1元为止。
(二)整付20元,永久赠阅。
即一次性交费20元,便成为“永久社友”,可获该刊30年(因30年为“一世”,故称“永久”)。
(三)整付10元,赠阅10年。
即一次性交费10元的订户可获赠该刊10年。
(四)在以上3种优惠的基础上,仍可以享受到女子书店的赠书:预订1年,则获赠书票1元;续订1年,获赠书票9角;永久读者,获赠10元;10年读者,获赠5年。
少年梦·中国梦——“善变”的梁启超
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 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光绪十一年(1885年),梁启超进广州学海堂读书。 光绪十五年(1889年),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中举,名
列第八. 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梁启超赴京师参加会试,不中。 同年秋,梁启超认识了康有为。曾以布衣上书、力倡变法 的康有为在当时名声很大。梁启超对他的独到见解和大胆 举动十分钦佩。与康有为结识,是梁启超一生发展的重要 转折,从此以后,他退出学海堂,抛弃旧学,投入康门, 并且接受了康有为的改革主张和变法理论,逐渐走上了改 良维新的道路。
推翻袁世凯后,他又梦想段祺瑞来再造共和, 结果不但共和变成了泡影,而且军阀混战,政治失 序,民不聊生。
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背离,让梁启超陷 入到无限的痛苦之中,对政治产生了失望。
他试图通过文化教育开启民智,进行思想 启蒙。
梁启超为什么后来远离政治,而醉 心于文化学术研究呢?
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的背离,让梁启超陷 入到无限的痛苦之中,对政治产生了失望。
拜师康有为
康有为介绍了许多国外知识,使梁启超眼界大 开,自称“生平知有学自兹始”。自此,康梁开 始了长达数十年亦师亦友的情谊。
旧学 新学 少年梦 国家梦
惊梦
(1895——1898年)
蛰梦惊醒
1895年,梁启超与康 有为相约师生两人再度 入京参加会试。但就在 这第五次会试期间,康 梁联手领导了一场轰动 朝野的大事件,梁启超 的人生梦想也由此发生 了一次重大的转变。
这一年,梁启超参与领导了什么事件? 你能说一下这个事件的背景吗?
【变 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从导师建议,姚 名 达 着 手 购 买 不 同 版 本 的 《章 氏遗书》,集 中 精 力 “专 精 一 书 ”。 梁 启 超 强 调 “研 究 一书,必 须 将 明 白 著 书 之 人 历 史 环 境,学 问 渊 源”[2]153,受此启发,姚名达逐渐明晰了章学诚史学研 究的思路,即“以为研究一个人的学术,必须了解他所 以成学的原因。因推求章先生所以成学,则颇疑他的 环境不易产生他这种学术;最后乃断定他必受了前人 的影响。而影响他最大的必是邵念鲁。那天便发心 愿替邵先 生 做 年 谱,先 来 了 解 他 一 下 ”[8]2。 精 读 《章 氏遗书》后,姚名达采用寻踪溯源的方法分析章学诚 成学原因,从而完成了《章实斋之史学》和《邵念鲁年 谱》两项研究成果,并因此通过了留院研究一年的申 请,有机会继续 与 众 师 友 砥 砺 学 问。 姚 名 达 运 用 “专 精一书”研究方法在章学诚史学研究方面初获成功极 大鼓舞了史学研究的信心,在研究院的第二年研修期 间,姚名达继续围绕《章氏遗书》狠下一番工夫,勇猛 精进,发表了《章实斋之史学》《邵念鲁年谱序例》《章 实斋先生遗书 叙 目》《章 实 斋 年 谱 引 言》《章 实 斋 年 谱》等论文。因研究成果丰硕,姚名达再次获得留院 研究一年的资格,成为研究院为数不多潜心研修三年 并且见证研究院黄金发展期的学生之一。
第 35卷 第 6期 Vol.35 No.6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2019年 6月 Jun.2019
清华国学研究院学术传承研究
———以梁启超和姚名达为中心
钟学艳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政治理论课部,天津 301811)
[摘 要]在清华国学研究院求学期间,姚名达与导师梁启超往来密切且结下深厚情谊。一方面,初涉史学研究的姚名 达受到梁启超治学方法的启发而初窥治学堂奥;另一方面,他在梁启超的影响下立志开展史学史研究,传承并发展梁启 超的史学史思想。本研究主要分析姚名达对梁启超治学精神的传承。 [关键词]姚名达;梁启超;学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9)06007503 [收稿日期]2019-03-29
念鲁年谱》[4]。随着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姚名达从事 史学研究的信心不断增强,在研究院一次师生茶话会 上,姚名达表达出“颇欲组织伟大坚固之史学会,以集 中同志,致力于史学之发展”的想法[5],虽然王国维担 心学生忙于组织活动影响学术研究对建立史学会一 事深表忧虑,但是梁启超持截然不同的态度,史学会 在他的支持下得以成立。
清华国学研究院创办于 1925年,开办四年却聘 请到王国维、梁 启 超、陈 寅 恪、赵 元 任、李 济 等 通 儒 硕 学为导师,成功培养 70余位毕业生,其中近半数者日 后从事学术研究,著书立说成绩斐然。清华国学研究 院昙花一现,“竟能开创出一股研究国学的新风气,实 在也是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1]。本研究认为, 清华国学研究院创造的“奇迹”既离不开研究院导师 对学生悉心有方的教导,也少不了学生对于导师学术 思想的薪火相传。
二、治学门径 按照研究院的章程,学生 的 研 究 活 动 以 一 年 为 限。受到学识和治学经验不足的影响,研究院大部分 学子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研究成果,迫切需要掌握治学 的门径。 面向研究院师生的演讲中,梁启超一语中的指出 “设研究院之本意,非欲诸君在此一年中即研究出莫 大之成果 也;目 的 乃 专 欲 诸 君 在 此 得 若 干 治 学 方 法 耳。治学方法,举一反三,能善读一书,即能用其法以 读他书。能善治一学,即能用其法以治他学。诸君若 能以专精一书为研究,而因以学得最精密最经济的读 书法,吾以为所得,固已多矣”[7]。虽然梁启超指给诸
[作者简介]钟学艳(1981-),女,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政治理论课部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史学史研究。
76
兰教育学院学报 第 35卷
生的治学方法之于学问大家不过雕虫小技,但是对于 学术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的研究院诸生而言不啻于 打开学术殿堂的一扇窗户。
1927年 底,姚 名 达 致 信 胡 适,“任 公 先 生 今 年 又 抱恙不住院,终年讨论,不及挚友一夕之谈精神上的 烦闷比经济上的煎迫更厉害,不知何日始得解除”[6]。 不舍与导师分离,梁启超因病辞去研究院教职养病于 天津时,姚名达、吴其昌、刘节一直服侍在侧 。 [2]1
梁启超逝世五 周 年 之 际,姚 名 达 在 主 持 的 《女 子 月刊》上追忆导师,不仅刊印梁启超小像和梁启超昔 日为其书写的“出林独石有道气,宿野崇兰无俗芬”墨 迹,而且撰写《中国妇女运动与梁任公先生》一文赞誉 梁启超在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方面的卓越贡献。姚名 达与梁启超虽然相识不过三载,但是他十分珍视这份 难得且影响一生的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