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式电视现场报道的探索

合集下载

《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的叙事特质

《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的叙事特质

《远方的家》中出镜记者的叙事特质作者:谭慧红来源:《新闻世界》2018年第04期【摘要】克劳德·布雷蒙曾经说,每个叙事都包含一个“具有自律意义的层面,该层面有一个可以从全部信息中分离出来的结构,即故事”。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叙事信息,其归根究底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传递,而媒介的变化,并不影响内容的变化。

纪录片作为一种叙事性很强的声音和图像组合成的文本,也是在传播一个故事;而其中的出镜记者在整个故事述说中主导了故事的走向。

本文以纪录片《远方的家》为个案,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其出镜记者在实践过程中所承担的叙事功能。

【关键词】远方的家;出镜记者;叙事学《远方的家》是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于2010年12月在黄金时段播出的一档大型日播旅游节目。

节目以“展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表达新生代的旅游态度;沟通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构建华语圈的心灵家园”为宗旨,以记者见闻的方式、以人文体验为手段,展现中国各地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自2011年7月开始,《远方的家》栏目先后成功制作了《边疆行》《沿海行》《北纬30·中国行》《百山百川行》等大型系列节目,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欢迎和高度评价。

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表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

根据出镜的目的、采访对象以及节目时间的长短,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现场的新闻事件进行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二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人物进行事件的描述或采访。

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发展下,出镜记者除了在新闻报道、人物访谈、深度调查报道等节目中,也在其它很多节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纪录片、主流媒体短视频直播节目中。

纪录片《远方的家》中出现了很多风格不同的出镜记者,他们起到了引导节目走向的作用。

在经典叙事学中,叙述主体包括: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

电视直播出镜报道攻略——以湖北经视《直播大事件》为例

电视直播出镜报道攻略——以湖北经视《直播大事件》为例
解。 如果时 间紧张可以原地 观察 , 如 果 准 备 时 间 比较 充 裕 ,主 持 人 应 该 四 处
1 . 充 分 掌握 直播 事件 的 背景 信 息 。 主持 人 现 场 出镜 ,最 核 心 的 任 务
是 介绍现场所 见所 闻。 但 是 有 些 时候 , 由 于 现 场 情 况 限 制 ,如 在 一 场 建 筑 物
2 . 直播 开始前的黄金半 小时。
补 充 关 于 中 山大 道 的 相 关 信 息 。 这 就
要 求 其 在 直 播 之 前 的 几 天 ,充 分 了 解 汉 口中 山大 道 的 背 景 、 历史 。 以 及 通 过
从 到 达 直 播 现 场 之 后 到 直 播 正 式
到 的各 种 突 发 情 况 的 总 结 , 探 讨做 好 电 视 直播 出境 报 道 的若 干 要 素 和规 律 。
开 始 会 有 一 段 空 余 时 间 ,是 直 播 准 备
的黄金期 。笔者 以 《 汉 口中 山 大 道 封
查 看 之 前 采 访 了 解 封 闭 施 工 的 原 因 等 。借 助 对 背 景 信 息 的 充 分 了 解 . 在 直 播 连 线 的最 后 一 段 , 现场主持人说 :
2 0世 纪 初 , 伴 随京 汉铁 路 通 车 , 张 之
前 的一 段 时 间 进 行 充 分 的 准 备 是 非 常
必 要 的 。 这 也 为 主持 人 直 播 出镜 时做 出较 为 全 面 的报 道 提 供 可 行 的 条件 。
商 量 具 体 的 出 镜 位 置 。 同 时 出境 地 点 前 后 左 右 的 具 体 情 况 ,需 要 提 前 去 了
对 报 道 对 象 进 行 深 入 了解 也 有 利

从桂林导游事件看媒体的角色冲突和调适

从桂林导游事件看媒体的角色冲突和调适

【内容提要】桂林导游事件的发生、展开和最后平息反映了媒体在其中所面临的角色冲突,提示我们思考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如何把握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关系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导游事件媒体角色冲突调适曾经一度引起广泛关注的桂林导游上访事件已经过去几个月了,在这次由媒体报道所直接引发的群体事件中,公众、媒体和政府之间的相互博弈耐人寻味,其中所凸显的媒体在事件中的尴尬角色尤其令人深思。

在中国当今的传媒生态环境下,媒体如何既做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同时又能充分反映民意,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

一、事件过程回顾2007年7月26日,<桂林日报》刊发了一篇题为<整治直指违规旅行社和导游》的报道,对该市新近整治旅游市场的政府行动作了详细的报道,指出有导游误导及欺骗游客,更揭露出导游吃回扣的内幕。

该报道还将桂林市各景点的收费底价披露出来,并曝光了当地旅行社“坑客”的9起典型案例。

报道刊出后,引发了当地数千名导游前往市政府进行连续三天的集体上访。

导游们在申诉自身利益的同时,要求该文作者公开致歉,并提出了他们在社会福利、劳动报酬等方面的诉求。

7月29日,<桂林日报》编辑部和记者对文中“报道不当”发表了公开致歉书,称报道“造成不良影响,特向导游及旅行社公开致歉。

”这一导游集体上访事件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一事件也通过网络媒体迅速传播,网友们对该事件大致持两种态度:一=‘:侣~“…………h~………一角色冲突和调适@文/李庆林于敏是理解导游,认为这是一次由媒体报道所引爆的行业积弊,是导游争取行业生存权的一次集体申诉;二是认为《桂林日报》不应该道歉,这一让人莫名其妙的道歉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笔者在事件后几个月的12月3日在搜索引擎“百度”中输入“桂林导游事件”一词,显示找到相关网页约200,000篇。

处于漩涡中心的《桂林日报>7月28日刊发<关于桂林市部分旅游业者上访的情况通报>,这是事发多天后政府第一次对此事进行回应。

电视艺术及时传真性的例子

电视艺术及时传真性的例子

电视艺术及时传真性的例子
电视艺术具有时传真性,意味着电视节目能够将真实的时间和场景呈现给观众。

下面为您举出一些例子:
直播新闻: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电视台能够迅速将事件的现场实时传达给观众,使观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的真相。

运动直播:在体育比赛进行的同时,电视台能够将比赛的现场进行实时直播,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比赛的真实气氛。

现场报道:在社会事件、自然灾害或重大新闻发生的同时,电视台能够派出记者前往现场进行报道,将现场的真实情况传达给观众。

实况转播:在公共场合(如演唱会、政治会议、体育赛事等)举办的同时,电视台能够将现场的实况进行转播,让观众能够实时观看现场的情况。

融媒体语境中主题策划型现场报道探析——以央视《厦门走透透》为例

融媒体语境中主题策划型现场报道探析——以央视《厦门走透透》为例

道 节 目的 内在思 想性 ,这是主题 性报道 到核心 内在 元素。例 开端 ,将 报道 现场 呈现在读 者 面前。以厦 门的 “八市 ”鱼市
如 ,央 视主题 性报道 《厦 门走 透透 》便 突破 了传 统的采编 和 场为导向,借此讲述 这个承 载着无 数老厦 门人乡愁记忆 的地
构架 模式,创新 性的运用了大数据 的思想蕴含到主题性报 道 方,从 而将厦 门人们 生活场 景生动地 展 现出来。在 《厦 门走
— — 本栏目与帼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
术这是媒体 融合最 关键 的两个驱动 。最 近这些年 ,越 来越 多
(二 )坚定文化 自信 。增强报道个性 。讲好中国故事
的媒体投身 于新媒体市场 的开发 ,不 断在 新媒体 市场展现创
要 有 更 足 的 文 化 自信 心 ,给 世 界 诉 说 中 国 的 故 事 ,习近
融媒体语境 中主题策划型现场报道探析
以央视 《厦 门走透透 》为例
洪 礼 良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传 播 { 视 点 i

搐 要 :时下,媒体 融合 进程加快 ,规 定并促 发着新 闻现场报道 向更高的标准看齐。其 中,主题 策划型现 场报道 以其鲜明的创新 意识、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呈现、互动性的话语 策略成为融媒体语境中 现 场报道的重要表现形式。本文中,笔者试图 ̄'X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 厦门会 晤期 间中央电视台推出 的主题策划型现场报 道 《厦 门走透透》为研 究样本 ,总结融媒体语境 中主题策划型现场报 道的特征 , 并以此为基础 ,更深入地探 析 《厦 门走透透》对构建城市文化景观 、讲好 中国故事、增强国际传播力等 维度 的 重要 意 义 。

优化电视现场报道的三个途径

优化电视现场报道的三个途径

优化电视现场报道的三个途径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目击者或参与者身份面向电视观众所作的音像报道。

现场报道是最能体现并发挥电视传播特点与优势的报道形式。

与一般的影像新闻相比,因为具有出镜记者,所以,现场报道更具有真实感和现场感。

一般来说,优化电视现场报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技术层面,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二是改进拍摄方式;三是改善出镜记者报道方式。

采用先进技术电视现场报道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报道形式,离开了一定的技术基础,电视现场报道无从谈起。

换句话说,电视现场报道是传播技术尤其是电视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就我国而言,电视现场报道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对于电视现场报道来说,摄像技术、录音技术、信号传输技术尤其关键。

这三项技术直接关系着电视现场报道的质量和水准,也是改进电视现场报道的重要切入点。

我国电视诞生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主要采用16毫米胶片式电影摄影机拍摄电视新闻。

这种摄影机依靠发条为动力,拍摄时间短,胶片需经过冲洗放映才能播放,因此,拍摄的新闻不仅时效性差而且声画分离,不可能进行现场报道。

1978年底,中央电视台开始使用摄录一体化的ENG(电子新闻采集系统)摄像机采摄新闻,由于摄像和录像同步进行,省掉了冲洗放映的工序,极大地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1979年,上海电视台等地方电视台也陆续使用ENG设备摄录新闻。

ENG摄像机的普及,为20世纪80年代电视现场报道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此后,ENG摄像机镜头的宽容度和变焦倍率、磁带的容量等不断增加,导致电视现场报道的应用范围逐步拓展。

进入21世纪后,数字摄像技术在我国普及。

数字摄像机小巧轻便,画面清晰,保存复制容易,储存容量更大,极大地提高了电视现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所以,更新摄像设备是改进现场报道重要方法。

电视现场报道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声画同步,在摄录新闻现场影像的同时能够录取新闻现场的同期声,从而产生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

浅谈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策划——以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现场直播为例

浅谈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策划——以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现场直播为例

直播 中专 门提 出这个 谜团 ,然后配发 制 鸱 野化放飞 的直播 ,朱 鹎要野化放飞这 划 的重 中之 重。 悬 念 性 ,现 场 直 播是 与 新 闻事 件 作 精 美 的新 闻短 片 《 马俑 遭 焚 毁 之 兵 个 新 闻事 件 会 发生 是 已知 的 ,但 是 , 不 谜 》,整个一小段 落就 成为直播 的一个 这 些 朱 鹎 能 自己 从 笼 子 里 飞 出 来 吗 ? 的 发 生 、发 展 同步 的 ,事 件 发 展 的 “ 它 们 飞出来后 又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和情 可 知”所造成 的悬念正是 直播的最大魅 亮点 。 再 比如 ,现场 有 陶 俑 已经 部 分 露 况 ?这些发展过程 和结果又是不可预 知 力 所在 。兵马俑本 身就蕴含着许多千 古 之谜 ,此次发掘能破解 其 中的一些谜 团 出地面 ,而在过去 的发掘 中,专 家就 曾 的。 由于 已知 ,它给了前期策划 的可 能 空 间 ;由于未知 ,它具备电视新 闻现场 吗?会有重大 的考古发 现吗?这些都是 经注意到 ,一些兵 马俑 在 出土之前 身上 直播所 应具有 的一切 吸引力 。因此 ,对 让 人无限期待 的悬念 。而电视新 闻现场 原有 鲜艳 的色彩 ,那 么这些 陶俑身上 会 于这类 直播 ,就不能 仅仅满足于将新 闻 直 播策划 的重点就是在 直播 中抛 出这些 不会 有颜色?这次 发掘会不会 出土精 美
重 要 性 ,即这 一 新 言 ,可能就有 不
感 受。 因此 ,可 以说 ,电视新 闻传播迅 显 然 ,此事件 意义 重大 ,也必然会 吸引 的位置 ,紧挨着前 两次发掘 的区域 ,重 要的是 ,18 年一 号坑进行第二次发 掘 95 速 、现场感强 的优 势在现场直播 中得 到 广大受 众的 目光。
视 听 天地

导游式电视现场报道的探索

导游式电视现场报道的探索

苏 国 祥
调 动现 场受众 的情绪 ,让 场外 受众 通过 你 的
声 音体会 到 身临 其境 的视 觉感 受 ,用声 音 将
空 间感 移 植 到 受 众 的 想 象 世 界 和 精 神 世 界 中, 进行视 觉构建 、 营造 视觉联 想。 中央 人 民 广播 电台 奥 运 会 开 幕 式 转 播
处 在一 个特 定 的具体 场合 ——拥 有 成千 上万 现 场 受众 , 因此 , 场 晚会 旁 白解 说 的播 音 、 广 主 持应 充 分利 用 有声 语 言 ( 音 ) 语言 所 声 及 承 载的 丰富 内容 ,给场 内外 受众 留 下听觉 感
受 的空 间, 引起他 们 的视 觉联 想 , 形成 一种 视


众到 项 目建设现 场 、 生产 车 间、 研发 中心 等 实地去 看去 听 . 中感受真 实 。这样 , 从
出镜记 者 就成 了屏幕 中的导 游 ,观 众 也
就成 了电视 机前 的游客
现 口 } 导 场 张


《 者 带你看 项 目》 出镜 记者 面 对 记 的 观 众 . 着观众 去走 去看 , 带 发挥 导 游的 主
畅 、优美 地表 现 出稿 件 的原意 ,做 到精 当无
误 、 云流水 、 行 悦心入 耳 即可 。广 场晚会 旁 白
解说 的播音 、 主持 由于所 处 的语言 环 境特殊 , 既处在 直播 间状 态下 的语言 环 境 中 ,同时 又
的信心? 上饶 电视 台推 出了《 者 带你 看项 目 栏 目, 者通过 屏幕 带观 记 》 让记
中, 主持人 有一 段 关于 “ 巢 ” 鸟 —— 国 家体 育
游 式电视 就是 导游 用语 。先卖关子 , 激发观众 的兴 报道的探用这种 导游法 , 易满足观 众探秘 的心理和 感知要 求。 致 。运 索 容

现场报道:让新闻更贴近观众

现场报道:让新闻更贴近观众

龙源期刊网
现场报道:让新闻更贴近观众
作者:杨婷黄慧泉
来源:《声屏世界》2013年第11期
电视媒体发展到今天,现场报道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场报道已经不仅仅只是一种新闻文体或者表现手法,从更本质的层面来说,现场报道其实是电视媒体的一种传播态度。

现场报道的设计策略,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寻找到组织实施现场报道的基本立脚点。

其一,根据时间顺序,使现场报道层层推进,也就是当前电视媒体比较热衷的新闻接力。

今年中秋节,宜春市举办了大型民俗活动,宜春广播电视台在进行报道时安排了5个现场报道点,从起点、中间以及终点都用记者的现场述说串联,既保证了报道的完整性,又体现了报道的过程感,播出效果很好。

其二,根据空间顺序,使现场报道在不同的空间运动,也就是电视媒体经常采用的组合式报道。

比如中央台在报道台风、暴雨、地震等重大事件时,惯常的手法总是选择几个不同的地点,让记者在现场介绍新闻事件的场景,组合在一起反映事件的全貌;其三,根据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使现场报道层层深入,在感性的事件中呈现理性。

这是新闻调查等深度报道经常采用的形式,记者在现场除了说,还有评,追求报道的纵深感。

现场报道的策划除了注重信息的传播外,还应该注意情感的传递。

比如浙江卫视抗击台风报道时,让七位柔弱的女记者伫立在狂风暴雨之中发布台风信息,女性和台风之间的强弱对比本身就是最强烈的视觉冲击,精心设计的现场报道恰恰可以为冰冷的新闻事件注入真实的温度,减少传播中的阻力。

(作者单位:宜春广播电视台)。

电视深度报道———电视新闻节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电视深度报道———电视新闻节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新闻调查》探询事实真相。

”———《新闻调查》的片头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深度报道类节目的定位及属性。

那么,深度报道究竟来源于何处,它有什么特征和作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

一、电视深度报道产生的背景深度报道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西方报业,本来是报刊为对抗电子新闻媒介竞争而发展起来的新闻报道模式。

随着采录设备的更新,观念的发展,更出于竞争的需要,深度报道被逐渐引进电视新闻中。

196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大型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以对社会问题作有深度的调查为特点,很快成为美国电视节目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

《60分钟》加速了深度报道的电视新闻专题、专栏节目的繁荣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电视的普及,深度报道开始尝试进入中国电视领域:1994年4月1日,观众纷纷将目光掷向刚出炉的新闻纪实性节目《焦点访谈》,“实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是它的宗旨。

不久,该栏目获得较高的收视率,随后央视又适时创办《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大作“深度”文章。

此后,电视上的“大调查”、“大扫描”、“大透视”等深度报道栏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个从美国舶来的报道方式逐渐在中国的传媒土壤里扎稳了脚跟。

二、什么是电视深度报道《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

电视深度报道是一种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主题,紧扣一个焦点,综合运用镜头、细节、声音等电视符号,整合新闻信息资源,进行高密集度和强渗透力的信息传播,体现“包容量大、形式手法丰富、主题鲜明”等特点的新闻报道方式。

电视深度报道可以充分利用一切符号和技术手段,在节目编排的策划、结构的安排、叙事的选择以及出镜记者等方面大展所长,充分体现对“生活原生态”的关照,讴歌光明,弘扬进步,针砭时弊,使深度报道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深化主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一种全新的报道形式。

广播电视调研式报道优秀案例

广播电视调研式报道优秀案例

广播电视调研式报道优秀案例广播电视调研式报道优秀案例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体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而在媒体中,广播电视是最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媒体形式之一。

因此,如何在广播电视中进行有效的调研式报道,成为了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选题意义广播电视调研式报道是一种以深度调查为基础,以真实记录为手段,以公正客观为原则,通过对事件或现象进行全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收集、分析和呈现,并引导观众自主思考和判断的一种报道形式。

这种报道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和观众满意度,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民主公正。

三、案例分析“悬崖村”的故事2018年7月份,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一个叫“悬崖村”的地方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件:由于交通不便、医疗条件差等原因导致当地孩子们无法上学,于是一位叫张志军的村民决定自己开办学校,让孩子们能够接受教育。

这个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很快就有媒体前来报道。

然而,当媒体到达悬崖村时,他们才发现,这里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路灯,村民们只能靠自己的劳动生产维持生计。

尤其是上学路途遥远,孩子们要爬过一座高达300米的陡峭悬崖才能到达学校。

在采访中,张志军告诉记者:“我想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未来,所以我开办了这所小学。

”他还介绍了学校的情况:目前有20多名学生,在一个简陋的教室里上课,老师只有他一人。

虽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都很喜欢上学。

针对这个事件,《新闻联播》进行了深度调研式报道。

他们先到昭觉县政府采访了县长和教育局局长等相关负责人,并了解到政府已经意识到该地区教育问题的严重性,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教育条件。

然后,他们又到悬崖村进行了实地采访,拍摄了孩子们上学的场景和张志军开办学校的情况,并通过专家解读、社会反响等环节,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呈现。

这样一则深度调研式报道不仅充分展现了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关心。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在近年来发展迅猛,成为新闻媒体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初的以文字报道为主,到如今以视频为主的多媒体报道,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浅析。

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发展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这一时期,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变革风起云涌。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新闻报道的传播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在当时,中国的电视媒体开始尝试利用影像来报道新闻,出现了一些新闻节目。

一些记者开始尝试现场报道,但由于技术条件和经验不足,他们往往只能依靠简单的摄像机来完成报道,画面质量较低,报道内容单一。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是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的起步阶段,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在21世纪初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的传输和编辑等方面的技术不断成熟,使得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变得更加便捷和生动。

一些新闻媒体开始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现场报道的制作,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现场报道的记者,他们具备摄像技术、处理视频的能力,能够在现场采集新闻素材,并进行实时报道。

随着这些专业记者的加入,中国的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开始呈现出多样性和专业化,形成了多种报道形式和风格。

近年来,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进入了多媒体时代。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摄像的普及,以及社交媒体的崛起,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新闻媒体开始在现场报道中采用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通过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实时报道。

这种多媒体的报道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丰富了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提高了报道的传播效果。

这也促使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注重发布时效性、新闻价值、视觉冲击等方面,提高了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之中,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闻报道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完善。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中国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技术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来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发展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电视新闻报道。

当时,电视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新闻报道开始更多地追求现场感和亲临其境的感受。

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观念的转变,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在当时还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镜头拍摄记录记者在现场的采访和报道过程。

这种形式的报道已经开始呈现出一种新闻价值和观赏性,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等技术的发展,出镜记者现场报道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由于智能手机和无人机等设备的普及和使用,现场报道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记者在现场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即时发出视频和图片报道,无人机可以提供更加立体、全面的现场视角。

这使得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更加生动和具体,也更容易在第一时间传递给观众。

二、技术支持技术的进步是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得以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摄像设备笨重、画质不清晰,很难做到快速、高效的现场报道。

随着高清摄像设备、智能移动终端、4G/5G网络的普及,记者可以快速到达现场,及时发出视频报道,以及迅速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给全球观众,这大大提高了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实时性和性价比。

无人机的应用也为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带来了新的可能。

通过无人机的高空拍摄,记者可以在现场迅速获取全局画面,并将画面直播给观众。

这种视角的改变,不仅使得报道更加全面,同时也提升了报道的观赏性和影响力。

三、社会环境变迁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发展也受到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都大幅提升。

这使得中国媒体和记者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大的存在感和话语权。

国家对新闻传媒行业的支持和推动也为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中国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那时候出镜记者的数量还很有限,电视新闻主要以文字播报为主。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电视媒体技术的进步,近30多年来,中国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变革。

中国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传媒技术有了极大的改善。

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新闻机器人和手持摄像机的使用已经取得一定的突破,使得记者不再需要依赖固定的摄像机和电视工作室,可以更加灵活地进行现场报道。

进入新世纪后,高清广播、数字摄像机、无线传输等先进技术的引入,更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水平。

中国新媒体的兴起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方式。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记者不再依赖传统的电视机和广播设备,可以通过手机拍摄、直播、微博等方式进行即时传播。

这种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出镜记者能够实时报道新闻,将现场直播传输到电视、网站、社交媒体等多个平台,使观众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新闻。

记者的专业素质和报道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发展历程中,记者的专业素质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过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报道水平普遍较低,现场报道的风格往往偏向于新闻拍摄和采访,忽略了讲述故事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新闻行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越来越多的年轻记者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报道水平。

他们更加关注故事性和审美性,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现场采访,展现出更专业、更生动、更有针对性的报道。

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的历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变革,给记者带来了丰富的新闻素材和采访机会。

记者在现场报道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新闻真实性的维护、新闻道德的保持以及新闻压力的应对等。

互联网的发展也为记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如通过网络平台传播新闻、进行舆论引导等。

中国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必须具备专业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以更好地完成他们的使命。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时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高潮期,国内的媒体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下,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开始迅速崛起。

在此之前,中国的新闻报道主要以文字形式为主,专职记者的数量相对较少,更多的是政府官员参与报道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进步的推动,人们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真实、客观、及时的信息渴望得到满足。

这就迫使中国的新闻媒体开始加强现场报道的力度,并提供更多的实地新闻。

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85年,当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实施了“活化新闻”,并安排记者上街采访。

虽然当时的规模很小,报道范围也不广泛,但它标志着中国的现场报道迈出了第一步。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摸索后,中国的现场报道逐渐取得了一些成绩,开始有了更多的机会,也更加职业化。

1992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创办了首个以现场直播为主要形式的新闻类节目《东方时空》,这标志着中国的现场报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东方时空》的创办为中国的现场报道提供了一个平台,并引领了一次现场报道的高潮。

在节目的成功推出后不久,中央电视台相继创办了一系列新闻类节目,如《百家讲坛》、《朝闻天下》等,这些节目都以现场报道为主要形式,并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积极反响。

中国的现场报道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现场报道的质量问题。

由于无法掌握全面、深入、客观的信息,一些现场报道存在着片面性、偏颇性的问题,而且有时候也受到政府控制和干预的影响。

由于技术设备和人才的限制,现场报道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其次是现场报道的安全问题。

在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动荡时期,现场记者面临着身体安全和心理压力等方面的风险。

2003年非典期间,许多记者冒着感染的风险前往现场报道,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健康风险。

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媒体环境的改善,中国的现场报道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观电视台亲身体验新闻报道的过程

参观电视台亲身体验新闻报道的过程

参观电视台亲身体验新闻报道的过程近年来,新闻报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然而,我们对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常常存有疑问。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闻报道的过程,我决定亲身参观一家电视台,并体验新闻报道的全过程。

第一节:电视台的布局与设备我参观的这家电视台位于市中心,占地面积很大。

一进入电视台大厅,我便被其宽敞明亮的空间所吸引。

电视台按照明星大厅、编辑部、制片区和演播大厅等功能进行区分。

在电视台的大厅里,我见到了编辑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电视机播放着最新的新闻内容。

进入编辑部,我看到编辑们都在与时间赛跑,不断地收集、整理和编写新闻稿件。

他们坐在整洁的工作台前,手持笔记本电脑或者坐在编辑台,悉心地对新闻进行剪辑和排版。

第二节:新闻报道的前期准备工作在电视台的制片区,我遇到了一位资深记者。

他向我详细介绍了新闻报道的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新闻报道的主题在记者之间进行讨论和确定。

然后,记者会进行深入的调查和采访。

他们与当事人、专家和相关人士进行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素材,以便后期撰写新闻稿件。

同时,摄像师也要对新闻场景进行拍摄准备。

他们会携带专业摄像设备,根据新闻内容进行取景和定时拍摄,以记录真实的画面。

第三节:新闻报道的实际采访和拍摄过程亲身体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我有机会观察到了记者和摄像师在实地采访和拍摄的全过程。

为了获取最准确的信息,记者们常常赴事发现场进行实地报道。

他们面对镜头开展采访,与相关人士进行对话,并记录下每一个重要的细节。

摄像师则时刻保持稳定的手持摄像机,确保画面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通过实际参与,我深深体会到了新闻工作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

他们经常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不论天候如何,总能及时送出新闻资料。

第四节:新闻报道的后期制作和播出过程采访和拍摄工作完成后,新闻报道进入后期制作阶段。

新闻编辑会根据采访和拍摄的内容,对素材进行剪辑和整理。

然后,他们将文字、照片、视频等内容配合得当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稿件。

参观电视台了解媒体工作

参观电视台了解媒体工作

参观电视台了解媒体工作在现代社会中,媒体的地位日益重要。

电视台作为媒体的代表之一,承担着传递信息、传播文化的重要任务。

然而,对于一般观众而言,电视台的内部工作究竟是怎样的,媒体工作者又是如何开展工作的,是鲜有机会了解的。

因此,我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特地前往当地的电视台进行了参观,了解电视台的内部运作和媒体工作的全过程。

进入电视台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阔的大厅。

这里人流熙攘,带着一股强烈的工作氛围。

我随着导游进入电视台的内部区域。

导游先带领我们来到了节目制片部门,一个个办公室门口贴着大大小小的节目海报,让人眼花缭乱。

制片人们在这里策划、组织、监制每一个节目的拍摄和制作。

他们必须统筹全局,与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密切合作,确保每一档节目能够顺利推出。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摄影棚。

这是电视台的核心区域之一,是各类节目拍摄的地方。

高高的摄影灯笼、各式各样的摄像机、以及设置在房间四周的大型照明设备构成了一个大型的摄影棚。

导游告诉我们,摄影棚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以满足不同节目的拍摄需求。

在这里,各类节目的主持人和表演嘉宾们将给我们展示他们专业的演艺技巧和表演才能。

参观完摄影棚后,我们来到了剪辑室。

剪辑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主要是进行各类节目的后期制作工作。

剪辑师们利用专业的剪辑软件,将拍摄下来的视频进行剪辑、粘贴、调整,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电视节目。

在这里,每一秒的画面、每一帧的镜头都需要精心地处理,以确保节目的质量和效果能够达到最佳状态。

除了探访这些专业工作区域,我还了解到了电视台新闻部门的工作流程。

记者们每天都要走访新闻现场,收集信息、采访当事人,然后将所采集的素材返回电视台。

在新闻编辑室,编辑们根据收集到的素材,拟定新闻稿,同时将图片和视频添加进去,形成最终的新闻报道。

然后新闻播音员根据稿件进行朗读,为观众带来最新、最全面的新闻信息。

通过这次参观,我深刻体会到了媒体工作的复杂性和艰辛性。

无论是节目制作、节目拍摄,还是后期制作和新闻报道,每个环节都需要紧密协作,每个工作岗位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电视与导游-简论作为旅游文化传播媒介的比较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

电视与导游-简论作为旅游文化传播媒介的比较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

电视与导游:简论作为旅游文化传播媒介的比较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论文关键词:电视;导游;旅游文化传播;媒介论文摘要:旅游文化传播是传播学和旅游文化学关注的交叉点。

本文在这两门学科背景下’采用比较法探讨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与作为人际传播媒介的导游在旅游文化传播中各自呈现出来的特占’,并尝试提出电视与导游相配合达到旅游文化传播效果最大化的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需求。

人们对于旅游文化的渴望也愈来愈强烈。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占据了人们休闲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人们从电视上大量接触异国他乡文化,同时也不满足于此,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在导游的带领下身临其境地感受旅游文化的魅力。

电视和导游,作为旅游文化传播的两种媒介,代表着典型的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

本文旨在探讨电视和导游在旅游文化传播中作为不同的媒介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存在哪些异同,能否有机结合以及结合模式问题。

一、旅游文化传播与媒介1、旅游文化传播旅游文化是由于旅游活动的介入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是旅游者为了休闲和娱乐而进行的短暂迁移。

旅游者把自己原来居住地的文化带到旅游地,在旅游地又领略了当地的文化,在此过程中,各种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旅游文化传播。

但是,在人们被大众传媒密不透风地包围住的今天,以上关于旅游文化传播的概念只能算作狭义的概念。

今天的人们如果有一台电视机就可以足不出户地领略异国他乡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也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接受外界文化影响。

因此,要探讨当今的旅游文化传播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以人际传播为基础的“真实世界”,还要着眼于以大众传播为基础的“传媒世界”(参见图一)。

基于“两个世界”的旅游文化传播都带动了人员、信息、物质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增进了不同地区之间文化的大传播和大融汇。

2、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游式电视现场报道的探索
作者:张爱明苏国祥
来源:《声屏世界》2009年第11期
近年来,上饶电视台对工业、城建、民生等项目曾做过大量报道,但大多以动态消息、经验报道为主,观众对项目的具体印象不深,对实施项目的意义缺乏了解,因此也就缺少兴趣和关注度。

用什么形式来反映当地党委政府推进项目建设,保企业、保增长、保稳定的成果,从而增强广大干群的信心?上饶电视台推出了《记者带你看项目》栏目,让记者通过屏幕带观众到项目建设现场、生产车间、研发中心等实地去看去听,从中感受真实。

这样,出镜记者就成了屏幕中的导游,观众也就成了电视机前的游客。

《记者带你看项目》的出镜记者面对观众,带着观众去走去看,发挥导游的主导作用,巧用导游“说”的艺术。

如《锦华实业项目的点睛之笔》在绣花机生产线旁的解说:“哇!你们看,这就是他们生产新型绣花机。

它不但外形美观,而且绣花时,100多根针同时工作,能绣出各种各样的花色图案,够现代的吧?”这些语言就是导游用语。

先卖关子,激发观众的兴致。

运用这种导游法,容易满足观众探秘的心理和感知要求。

为了用最短时间帮助观众了解项目景区景点情况,既做到把事说得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又把话说得准确无误,《记者带你看项目》的记者在采拍前普遍对所报道的项目情况作了调查,在项目负责人引领下到实地参观游览了一遍,并对要点看点做了记录。

这样做保证了解说词的准确性,突出了项目看点,增强了观众的兴趣和节目的吸引力。

如《经济适用房:民生工程暖心房》先用出镜解说看点:“(从车子里走下说)这就是位于三二O国道边横峰县城旁边正在新建的绿苑小区。

从路边这个小区的景观效果图上看,你们是否立即感觉到这些经济适用房规划是那么齐整,外形设计是那么漂亮,与商品房小区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吧。

其实,它的实际景观比图上展示的还要美,还要好看”。

然后出实景画面,配镜后现场解说词展示亮点。

不仅如此,栏目组还要求记者最好在现场调查完毕后,立即在现场策划,现场撰稿,一次定文,一次性完成采访,一次性组合成型。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现场报道重点更为突出,现场感更为强烈,记者导游的激情更加充盈。

《记者带你看项目》的重点在于看。

记者按游览线路引导观众看实景,看实物,包括建筑、厂房、设备、产品等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为了使观众能够产生直观印象,《进紫阳公园,品历史文化》这篇报道一开始,推出一组组镜头,并伴随着音乐让观众欣赏,让他们先睹为快,并形成初步印象,为记者的解说奠定了基础,让观众直接感受这个文化主题公园的魅力。

为了让观众对实景细节看得更清楚,记者的解说与画面双管齐下,如“在紫阳公园,还有一个看点就是路上的地雕。

我们数了数,足足有六十块。

你看,我现在看到的这幅富贵平安,雕得是多么逼真,多么漂亮,设计者和工匠们真是费了神,用了功。

”记者在现场不仅引导观众看具象,而且还着力渲染气氛,把具象的东西说得生动形象。

这时就需要加入适当的点评,如在《经济适用房:民生工程暖心房》中,记者这样点评道:“各位观众:看了横峰县经济适用房,大家有没有一个好印象,有没有一个好心情。

我的心情就特别好。

好就好在房子建得好,周边环境好,政府的出发点好,事也做得好。

你们说,是不是这样?”这是在现场面对观众点评的,增强了贴近性,使观众在看具象的基础上了解到项目的意义,深化了主题。

(作者单位:上饶电视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