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
高三地球知识点
高三地球知识点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了解地球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关于高三地球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主要由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等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外核则由液态的铁和镍构成。
下地幔和上地幔是由岩石构成的层,而地壳则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
二、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其中包含着我们所生活在的大气环境。
平流层以上的层次主要由稀薄的气体组成,起到保护地球的作用。
三、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所有水的总体循环系统。
它包括大海、河流、湖泊、冰雪、地下水等。
水圈的循环起到调节地球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它引起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一年时间完成一次,这决定了季节的变化。
五、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上有许多地理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草原和沙漠等。
这些地形地貌的不同给地球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
六、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地球是一个生命丰富的星球,拥有各种各样的生物种类。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
七、地球的环境问题地球面临着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地球做出努力。
总结: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希望通过对高三地球知识点的介绍,能够增加大家对地球的了解,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
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壳:地球的外层是地壳,包括陆壳和海壳。
陆壳主要由岩石、矿物和土壤组成,海壳主要由海洋底部的岩石和沉积物构成。
地壳在地球内部的位置相对较浅,厚度在陆地上约为30-50公里,海洋底部约为5-10公里。
2. 地幔: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大的地层,占据了地球半径的大约84%。
地幔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在地壳之下延伸至地球的中心。
地幔由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组成,上地幔主要由橄榄石岩和辉石岩组成,下地幔则主要由较密集的橄榄岩和辉石岩组成。
3. 外核:地幔下面是外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外核的厚度约为2200公里,其热流和密度变化导致了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地磁场的形成。
4. 内核:地球的中心是内核,内核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内核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使得铁和镍在固态下保持稳定。
内核的直径约为约为约为2400公里。
综上所述,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是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地幔是最大的地层,外核是液态,内核是固态。
这些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物质组成、热流和密度变化等特征,这些特点决定了地球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地球系统的运行。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
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的完
整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是
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地
球的内部部分。
2.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薄的地球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壳的构造特征:地壳由岩石构成,岩石主要分为火成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火成岩是从地下深处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形成,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4. 地壳运动:地壳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现象,
地震是地壳断裂与移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5. 地球的表面特征:地球表面有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碰撞抬升形成,平原是由沉积物平整积累形成,高原是由剥蚀作用和抬升作用形成,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形成。
总结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地壳构造知识,对于研究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结构
水圈
生物圈
Hale Waihona Puke 地壳固态 山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 是岩浆的发源地)
可能为固态 高温、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接近液态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认识地震波
地 震 波
●
纵波与横波的性质 名称 传播速度 快 慢 通过介质 波速变化
纵波(P)
横波(S)
固体、液体、气体 在不同介质中速 度不同 固体
想一想:
地壳
内部圈层
地 球 的 结 构
地幔 地核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内向外为地核、地幔、 地壳。地核、地幔、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 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推测确定。
圈层名称
特征
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 球 内 地 上地幔 部 幔 结 下地幔 构
地 核 内核 外核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 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2.在海洋中航行的人的感觉呢?
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包括: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外部圈层 大气圈
概念
特征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 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 重要组成部分 统 密度随高度增加而 迅速下降 地表水体构成的连续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 但不规则的圈层 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 存环境的总称 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地幔。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33~2900km),约占地球体积的83.3%。其 中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上地幔指莫霍面至670km深度处的地幔上部 (33~670km);主要由橄揽质超基性岩石组成, 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地,也称软流层。 下地幔指670~2900km范围的地幔下部。 整个地幔物质成分,一般认为与球粒陨石相近, 即以铁、镁、硅酸盐为主。
2、剥蚀作用。是指组成地壳表面的物 质受重力、风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 川、湖泊、海洋和生物等各种外动力破坏, 并不断降低地面高度的总过程。
据动力和作用方式分:地壳运动、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1、岩浆作用。是指地壳深处的岩浆,在 构造运动出现破裂带时沿破裂带上升,侵入 到地壳内(侵入活动)或喷出地面(火山活 动),冷凝成岩石的全过程。2个小片录象
2、地壳运动。 泛指由于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表层(即岩石 圈,主要是地壳)的变形和变位等机械运动, 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PPT动漫演示]
4、变质作用。 是指由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化学活 动性流体的影响,使地壳深处岩石的矿物 成分、结构、构造(有时还有化学成分) 在固体状态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质变过程。
(二)外力地质作用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发生的自然力(地 质营力)来源于地球外部的能,包括太阳 辐射产生的热能(风、流水、冰川、波浪 等外营力的能源),天体引力产生的潮汐 能,生物及其生命活动产生的生物能等。 由外部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辐射能、天体 引力能及其它行星、恒星对地球的辐射等) 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4. 地核 。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的地球核心部分 (2900~6371km)。包括内核、过渡层和外核 三部分,厚约3473km,其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 的17%。据推测,地核密度为9.71-17.9g/cm³, 温度在2000-3000℃之间,压力可达300-360G Pa(约10000atm)。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 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态为固
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地球的结构
地球组成: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在遥远的46亿年前,太阳系附近发生了一次超新星爆发,大量的星际尘埃堆积在太阳的周围,这些尘埃开始的时候混乱不堪,但经过太阳核聚变产生的“太阳风”长时间的吹击,灰尘被吹走了,只留下了些较大块的物质。
这些物质又因为自身引力互相吸引,最终在某一时刻,形成了一个球,地球。
地球从最开始的小球逐渐变大,在今天已经成长为了直径一万三千公里的大球。
现代地理学对地球内部的划分,大致可分为三圈层,最外面的一层称为地壳,中间一层称为地幔,最中心部分称为地核。
如果把地球内部结构做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个鸡蛋,地核就相当于蛋黄,地幔就相当于蛋白,地壳就相当于蛋壳。
作为鸡蛋壳的地壳,它的厚度是不均匀的,一般大陆地壳较厚,尤其是山脉,平均厚度约32千米,海洋地壳较薄,一般在5至10千米。
如果把地壳进行更详细的的划分,通常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硅铝层,主要成分是硅和铝,与大陆块有关,代表性岩石是花岗岩。
第二层为硅镁层,主要成分是硅与铁镁矿物,与大洋底有关,代表性岩石是玄武岩。
作为蛋清的地幔,其占地球总质量也和鸡蛋类似(68%),它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与地壳一样,地幔也可以大致分为两层,分别为上下地幔,上地幔的顶部由软流层构成,其主要成分就是放射性物质,由于放射性物质的分裂产生能量,导致整个地幔温度都很高,(大概1000°C到3000°C之间),这样的高温导致了岩石的融化,所以岩浆就是从上地幔层来的。
下地幔相比于上地幔盛产岩浆的特色,没什么特殊的,主要矿物是高密度的硅酸盐或硅,镁氧化物。
上地幔的矿物则以辉石和橄榄石为主。
地球最里面是地核。
和蛋黄一样,地核如果能独立拿出来观看的话,应该是一个融化的铁镍球,颜色甚至都与蛋黄类似,地核同地壳地幔一样,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内核和外核。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① ③
蒸 腾
①
②
乙
10.B 11.B 12.C解析:10.植物蒸腾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资源会下渗到地下,故可知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 项正确。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项错误。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 下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 据此可以得出,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B 项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 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 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内部的圈层,D 项错误。12.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C 项正确。水圈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 且不断运动的,A 项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 项错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包含岩石圈,D 项错误。
成5~7题。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A .① B.② C.③ D.④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 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急剧上升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 处 为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解析:(1)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位于上地幔,上地幔与 地壳的界面是莫霍面。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 比海洋上大。答 案 : ( 1 )B (2)C
地理必修地球的圈层结构
内核是地球磁场产生 的主要区域,对地球 的磁场和自转有重要
影响
03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组成:氮气、氧 气、二氧化碳等 气体
厚度:约100公 里
温度:随高度增 加而降低
作用:保护地球 生物免受太阳辐 射伤害,调节地 球气候
水圈
水圈的定义: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部分 水圈的组成: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 水圈的特点:流动性强,与地球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密切 水圈的作用:调节地球气候,影响地球生物分布,为人类提供水资源
地球的岩石类型
火成岩:由岩浆冷却形成, 如玄武岩、花岗岩等
沉积岩:由沉积物压实形 成,如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由原有岩石在高 温高压下变质形成,如大
理石、片麻岩等
陨石:来自地球以外的岩 石,如铁陨石、石陨石等
地球的矿物资源
矿物资源的分布:全球范围内, 不同地区矿物资源的种类和储 量不同
矿物资源的种类:金属矿物、 非金属矿物、能源矿物等
水循环与气候变化
水循环:地球表面水 蒸发、凝结、降水、
径流等过程
水循环对气候变化的 影响:改变地球表面 能量平衡,影响全球
气候
气候变化:全球或地 区气候特征的长期变
化
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 影响:改变降水模式, 影响水资源分布和利
用
THANK YOU
汇报人:
地球的圈层结构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2 地 球 的 内 部 圈 层 03 地 球 的 外 部 圈 层 04 地 球 的 物 理 性 质 05 地 球 的 化 学 性 质
06 地 球 的 圈 层 相 互 作 用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地球的内部结构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内部结构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由多个层次组成的复杂体系。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对于理解地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主要知识点,并探讨其特征和影响。
一、地壳层: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它是地球上最薄的一层,平均厚度约为35千米。
地壳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它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等构成,密度相对较低。
海洋地壳主要由较重的玄武岩构成,分布在海洋底部。
1.2 地壳板块和地震带:地壳表面由多个地壳板块构成,它们以地震带为界限,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频率和规模与板块运动息息相关。
二、地幔层:地幔层是位于地壳下方的一层,厚约2900千米,占地球体积的68%。
地幔由固态的岩石物质组成,主要特征如下:2.1 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温度和压力逐渐增大。
在地幔中,存在着一个称为“马约洛维奇不连续面”的地质界面,它标志着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分界。
2.2 地幔柱和地幔对流:地幔中存在着由高温岩浆组成的地幔柱,它们上升和下降形成了地壳板块运动的推动力。
地幔还通过对流运动,使得热量和物质不断传递,影响地球表面的地质活动。
三、外核层:外核层是地幔下方的一层,厚约2200千米,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
外核层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地球的磁场:外核层的流动导致了地球的磁场产生。
地球的磁场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导航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内核层:内核层是地球最内部的一层,厚约1220千米。
内核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组成,温度和压力极高。
内核的主要特征如下:4.1 内外核界面:内外核界面是内核和外核之间的分界面,温度和压力的巨大变化导致了物质性质的剧烈变化。
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地球上的地质活动、自然灾害以及地球演化等问题。
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也为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
八上地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构造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星球,它的赤道直径要比极轴直径长。
2.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壳,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地核由内外核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自西向东旋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2.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年完成一次公转。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三、地球的地理环境1.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呈现出多样性,受到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暖流等因素的影响。
2. 地球的地貌:地球上有大陆、岛屿、山脉、平原等不同的地貌特征。
3. 地球的水文:地球的水文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水体,水的分布也呈现出多样性。
四、地球的人文环境1. 人口的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
2. 城市的发展:城市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城市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3. 地球的文化:地球上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它们相互影响、交流、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五、地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的基础,应该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2.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的宝藏,包括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它们是工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地球的生命之源,应该加强保护和恢复,建设美丽的家园。
六、地球的灾害1. 自然灾害: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等,它们给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2. 环境污染: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破坏,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
七、地理技术1. 卫星导航:卫星导航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得知自己的位置和前方的路况,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
2. 无人机技术:无人机可以在航拍、农业、环境监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地理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以上就是地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地球的组成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组成知识点总结地球的组成:1. 地壳:地壳是地球固态结构的最外层,它是人类生活的地方。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平均约为30-40千米,在海洋上平均约为5-10千米。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少量的石英、长石、片状硅酸盐岩石以及较少的铝、氧、铁、钙、镁、钠、钾等矿物质组成。
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厚度约为2850千米。
地幔由矿物质岩石组成,主要包括橄榄石、辉石和橄榄石辉石岩石。
地幔的温度较高,密度较大,是地球内部的主要物质来源。
3. 外核:外核是地球内部的一层,厚度约为2270千米。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同时含有一定量的硅、氧、硫等元素。
外核是地球内部构造中流动性最强的层次,铁和镍的相变使得外核呈现出液态状态。
4. 内核:内核是地球内部的核心部分,厚度约为1216千米。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同时含有少量的硅、氧、硫等元素。
内核是地球内部构造中密度最大的部分,根据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内核应该是处于固态状态。
地球的组成及其特点:1.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地球是太阳系中第三近的行星,是距离太阳最适宜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与其他行星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大气中包含丰富的氧气、水等对生命有益的元素,以及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和重力条件。
2.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形成是在距离太阳约4.56亿年前形成的,其演化过程经历了凝聚、分化和地壳运动等阶段。
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表面炽热熔融,构成了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不同的地球结构和地质特征。
3. 地球的地质特征:地球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地壳构造、地球物理特性、地震地质、地球构造物质等,这些特征是地球内部组成的表现,也是地球物理研究和地质勘探的关键参数。
4.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的旋转运动,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4.91秒;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在太阳周围的运动,周期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这两种运动使得地球形成了白昼和黑夜、四季变化以及昼夜温差等气候现象。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
高三地理知识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1. 地球的结构1.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基本圈层组成。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其中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物质呈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地核分为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外核厚度约为2200千米,内核厚度约为1200千米。
1.3 地球的磁场地球的磁场由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组成,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分别位于地理南极和北极附近,但并不完全重合。
地球磁场对生物和电子设备等有重要影响。
2. 地球的运动2.1 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2.2 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周期为一年(365.2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的形成。
2.3 地轴倾斜地球轴线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称为地轴倾斜角,目前约为23.5度。
地轴倾斜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原因,也是造成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因素。
2.4 地球运动的意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这些现象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了人类的作息和农业生产;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地球五带的形成则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3. 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1 地理环境差异地球的结构和地球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差异。
例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的结构和地球的四层结构是什么
地球内核是地球 的最内层,位于 地核和外核之间
内核的物质主要 是铁和镍,温度 极高,压力极大
内核的直径约为 1200公里,厚 度约为2000公 里
内核的密度极高, 约为13克/立方 厘米,是地球密 度最高的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 部分,厚度约30公里
地壳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 约40公里
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 约5公里
地壳是地球内部与外部环 境的分界线,也是地球生 命的摇篮
地幔是地球内部结构的第二层,位于地壳和外核之间 地幔厚度约为2800公里,占地球体积的83%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01 地 球 的 结 构 02 地 球 的 四 层 结 构
地壳:地球最外层,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厚度约30公里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2900公里,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外核:位于地幔之下,厚度约2200公里,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壳:地球最外层, 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厚度约30公里
Hale Waihona Puke 地幔:位于地壳之 下,厚度约2900公 里,主要由岩石和 矿物组成
外核:位于地幔之 下,厚度约2200公 里,主要由铁和镍 组成
内核:位于外核之 下,厚度约1200公 里,主要由铁和镍 组成,温度极高, 压力极大
地壳:地球最外层,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厚度约30公里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2900公里,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外核:位于地幔之下,厚度约2200公里,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内核:位于外核之下,厚度约1200公里,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极高,压力极大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下地幔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
构造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
地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五个部分。
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
介绍。
一、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两个部分。
其中,外核主
要由液态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内核则为固态的铁和镍等金属构成。
它
们的存在对于地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外核
地球的外核位于地核的外层,其厚度约为2200公里。
外核的存在,导致地球拥有了强有力的磁场。
磁场的形成和变化是我们了解地球磁
性的关键。
三、下地幔
下地幔是地球的内部结构中最大的一部分,其厚度约为2250公里。
下地幔主要以硅、镁、铁和氧等元素的化合物为主体构成,其数值粘
度较大,是地球热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之一。
四、上地幔
上地幔与下地幔之间的过渡层即上地幔。
其厚度约为400公里,主
要由含铝和含硅的铁镁矿石构成。
上地幔与下地幔之间的物理化学变
化是地幔果实性和岩浆的形成的重要因素。
五、地壳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距离地表最浅的地方大约有10公里左右。
地壳一般分为陆壳和海壳两大部分。
地壳是我们人类居住、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地壳的构成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地球。
总结: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地球学研究的重要组部分,了解其内部结构有助
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地球的构造并作出更好的环保和开发决策。
地球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结构知识点总结地壳地壳是地球上最薄的一层,平均厚度为35公里。
地壳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大陆地壳,一种是洋壳地壳。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浅成岩组成,密度相对较小;而洋壳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密度相对较大。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地质现象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地。
地幔地幔是地球上比较厚的一层,其厚度大约为2850公里。
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
地幔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等较深成岩组成,其温度高达1300摄氏度以上。
地幔是地球上最大的一部分,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重要部位,也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源头。
外核外核是地球的一部分,其厚度大约为2270公里。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其温度高达3700摄氏度以上。
外核的存在导致了地球的磁场产生,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保护屏障。
内核内核是地球的最深层,其厚度大约为1220公里。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其温度高达5500摄氏度以上。
内核的存在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和地壳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关键所在。
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部分构成了地球的结构,通过对地球的结构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壳活动的原因。
同时,地球的结构也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地球的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内部还存在着许多地质现象和地壳活动。
比如地震、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都是由地球内部的变化所导致的。
通过对地球的结构和地壳活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防范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的来说,地球的结构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地球的结构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壳活动的原因。
同时,地球的结构也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地球的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地球结构有所帮助。
地球的构造是怎样的?
地球的构造是怎样的?
地球是我们所生活的家园,它是一个由不同结构层组成的行星。
下面将简要介绍地球的构造:
1. 地壳:
地球最外层是地壳,它包裹着整个地球。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
海洋地壳两部分。
大陆地壳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而海洋地壳则
主要由较重的基性岩石构成。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0千米左右。
2. 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的主要构造层之一。
地幔是由固
态岩石和熔融物质组成的,它的厚度大约为2,900千米。
地幔的上
部被称为软流圈,在这里岩石虽然是固态的,但由于高温和压力的
作用,它可以类似于塑料一样流动。
3. 外核:
地幔下面是外核,它是由液态金属铁和镍组成的。
外核的厚度
约为2,300千米。
外核的运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这个磁场对地球
的生命环境非常重要。
4. 内核:
地球的最内部是内核,它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的。
内核的厚度约为1,200千米。
内核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但由于压力的作用,固体铁和镍仍然能够存在。
总结起来,地球的构造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
这些层次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稳定和生命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范围: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生物圈
课堂测验
1.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 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 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 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 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课堂测验
2. 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C ) A 喜马拉雅山 B 黄土高原 C 大西洋 D 刚果盆地
生命生存基础条件;高度增加,密度迅速下降。
(8)水圈特征是什么?
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9)生物圈特征是什么?
存在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因素。
想一想: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是否相同? 经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经过不同 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 家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特性,“透视”地球的内 部结构。
思维启迪
2、区分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
2、区分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
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
重难点突破
岩石圈位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平均深度为100-110km。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深度为 80-400km,呈熔融状态,为岩浆 主要发源地之一。
3、区分地球内部结构 圈层名称 地壳 分界面
3. 下列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 ( D ) A.由地壳中坚硬的岩石组成 B.由莫霍面以上的地壳部分构成 C.由地壳和上地幔构成 D.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组成
4.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地球外部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B.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小 C.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D.生物是由地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地 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重难点突破
深度(km) 物质形态 主要组成物质
固态
上地幔
下地幔
硅酸盐类矿物
硅酸盐类矿物
地幔
地核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平均17 2900
固态 液态 固态
外核 内核
以铁、镍为主
4、地球外部圈层拓展 大气圈
重难点突破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氮和氧;2000—3000km,外 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处于不断循环之中。
传播介质发生了变化
横波消失,纵波 速度突然减慢 由固态转为液态 纵波速度明显 增加 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 固态
思考:地震发生时,地面的人和轮船上的人分别会有什么 感觉?为什么?
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首先感到上下颠簸,后感到左右摇 晃。轮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 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通过固体、液 体和气体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4)地幔范围及分层是什么?
地壳—地核;下界面距地表2900km,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软流层位于 上地幔顶部,岩浆的发源地主要在软流层。
基础梳理
(5)地核范围及分层是什么?
古登堡面—地心,2900km以下;内核和外核。
(6)地球外部由哪些圈层组成?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基础梳理
(7)大气圈特征是什么?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分类、特点。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厚度、物质形态及组 成。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1)地震波分类及特征是什么? (2)地球内部圈层与界面依次是什么? (3)地壳范围及厚度变化规律? (4)地幔范围及分层是什么? (5)地核范围及分层是什么? (6)地球外部由哪些圈层组成? (7)大气圈特征是什么? (8)水圈特征是什么? (9)生物圈特征是什么?
1、理解地震波
重难点突破
仔细阅读教材25页图1-21,回答以下问题。 (1)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有什么不同? 如何得出结论? 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 (2)莫霍面处,波速有什么变化?
横波和纵波速度在此处明显加快。 (3)古登堡面处,波速有什么变化?
纵波速度变小,横波消失。
17
横 波 纵 波
纵波与横波的传 播速度都加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础梳理
(1)地震波分类及特征是什么?
纵波(P)、横波(S); 纵波在固、液、气体中传播,传播速度 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传播速度 慢。
(2)地球内部圈层与界面依次是 什么?
基础梳理
(3)地壳范围及厚度变化规律?
地表—莫霍面;平均17km、大陆33km、海洋6km、高山高原60-70km。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