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
对《伤逝》中爱情悲剧的思考
对《伤逝》中爱情悲剧的思考1.绪论《伤逝》作为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写得异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长。
作品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涓生手记"的形式,以涓生的回忆来叙述他与子君的这场令人悲哀心碎的恋情。
在叙事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着涓生的议论和抒情。
这样的写法造成了小说的双重效果:一是真切地记叙了涓生、子君两人的情感历程及其悲剧结局,使作品所表述的故事显得清晰、完整;二是主人公的议论与抒情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力度,作品凸现出涓生深深的自责与忏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染力。
鲁迅一生中真正的爱情体验是许广平给他带来的,用世俗人眼光看来,鲁迅跟许广平的结合存在诸多障碍,除年龄、外貌、金钱、地位外,他还有一位形式上的太太。
如果离婚,按绍兴旧习女方会因为被休而被受歧视,后果不堪设想。
鲁迅宁可赔着做一世的牺牲,也不愿伤害虽然无爱但无辜的朱安。
然而,许广平仍然主动果敢地向鲁迅献出了纯真的爱情。
他在旧式婚姻的囚室里自我禁闭20年之后,终于逃出来了。
鲁迅就以自己婚恋为题材,写了充满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的小说--《伤逝》。
里面的两位主人公涓生、子君折射了鲁迅、许广平的影子。
《伤逝》创作的年代与我们这个时代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伤逝》写于1925年,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这是由喜到悲的变化转折,是我们所深思的。
谈及《伤逝》这篇文章时,往往给一般读者留下的印象便是:这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写的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
这自然不错,或者更深一步,会将它当作中国近代新文学作品中为反封建而宣扬爱情、主张个性解放的之一。
这固然也不错。
但究其两种印象而言,皆未抓住鲁迅先生写这篇《伤逝》的真正要旨--即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揭示了社会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前提,而这些思想就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对人物的塑造而表现出来的。
《伤逝》中的鲁迅爱情观
特稿Special Contribution12南风 south wind 《伤逝》中的鲁迅爱情观文/裘飒飒从小学开始就接触了鲁迅作品,对他的印象大都停留在“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犀利笔锋和慈眉善目的和善相片形象,对他的作品也就停留在批判那“吃人”的礼教的大致方向。
而这一回读《伤逝》,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竟在《彷徨》这样一本批判礼教作品组成的小说集中嗅到了一丝情感思考。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是一篇悲情小说。
鲁迅先生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了其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近一年的经历,用涓生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爱情,深切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鲁迅自身的爱情观在我看来就是明显的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抨击旧时代礼教推崇的包办婚姻,另一部分便是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追求自由、开放的恋爱婚姻。
从其爱情观的角度而言,这篇小说可以说是鲁迅自身爱情经历和理想的缩影,将其与原配朱安的婚姻和与许广平的爱情两段情感经历结合安插在了主人公涓生的人生中。
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他们有着强烈的个性解放意识,向往自由,并且也勇敢地冲出家庭走到了一起,在吉兆胡同的小屋里同居。
这一经历转向现实便是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他们正是不顾当时传统礼教束缚和讥讽,顶着强大的舆论压力在北京同居。
“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这样的遭遇又怎会只是涓生与子君的特殊待遇,当年作者与爱人又何尝没有遇到呢,说不定遇上的还不能仅靠这一句话能够表达。
但与鲁迅和许广平相伴到老的美好截然不同的是,涓生和子君最终没有在一起好好生活,那些可爱的油鸡们死了,子君死了,那“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没有了,那“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没有了。
“留下的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为什么?同样是追求自由、同礼教反抗、大无畏的知识女性,为什么子君与许广平的结局完全不同呢?为什么悲剧会降临在子君身上呢?原因便是,子君虽像许广平,但她终究不是许广平,鲁迅给她塑造上先进女子属性的同时并未褪去旧时代女性的烙印。
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3年5月10日西安思源学院教务处制二〇一三年五月中文摘要鲁迅的作品是复杂的,多角度多层面的。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荡气回肠,是一曲主张个性解放,张扬婚姻自主的赞歌。
鲁迅从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主人公恋爱、同居、分手的过程,全剧充满着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
涓生的婚变经历折射了鲁迅的婚恋观,他以追求自主婚姻喜剧结局作为出发点,从由喜到悲的婚恋变换转折向人们昭示了在那个年代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根本和规则。
《伤逝》在主题蕴含层面,不仅涉及其情节层面上所呈现的"涓生"和"子君"这类"五四"一代青年的爱情问题,而且与五四运动过后的特定时代氛围中"无政府主义"等思想文化和社会实验运动所促成的特殊生活观念情境,以及鲁迅置身这一情境中的个人化的思想感受,有复杂关联。
基于此,《伤逝》的主题和情节,形成了提出而不是解决问题、展示而不是弥合冲突的开放式和碎裂型的构造。
关键词:爱情失败经济困顿性格弱点社会沉滞AbstractLu Xun's works is a complex, multi-angle multi-faceted.Juansheng with Zijun love soul-stirring, is an advocate personal liberation, unassuming marriage hymn. Lu Xun from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describe the hero of love, cohabitation, the bursting of the process, the play is full of life lessons and lyrical color. Juansheng the divorce experience refraction Lu Xun's marriage concept as its starting point, his comedy ending pursuit of the goal of self-completed marriage turn from happiness to sadness Marriage transform to remind people of that era only economic liberation is liberation of personality fundamental and rules.Regret for the Past "in the subject contains a level, involves not only the level of its plot the presented Juansheng and Zijun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who love this type of" May Fourth Movement ", and with the specific atmosphere of the times after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archism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and social experiment movement contributed to the special concept of life situations, as well as Lu Xun exposure to the thought of personal feelings in this scenario, the complexity associated. Based on this, Shangshi "theme and plot, proposed to solve the problem, rather than show rather than bridging the conflict open and fragmentation-type structure.Keywords:Love fails Economic hardship Character weakness Social stagnate目录引言 (1)一、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 (1)(一)社会原因 (1)(二) 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性格弱点 (2)(三)经济上的困顿 (4)二、鲁迅《伤逝》的主题意蕴 (6)(一) 一次从起点到终点的轮回 (6)(二) 鲁迅的失败和绝望 (6)(三)走出两性之爱的迷谷 (8)结语 (10)注释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浅谈鲁迅《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及其主题意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旨在批判走个性解放道路的脆弱性,向人们揭示了只有社会解放才能达到真正的个性解放。
电影伤逝中表现婚恋观
电影伤逝中表现婚恋观【摘要】鲁迅的作品是复杂的,多角度多层面的。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荡气回肠,是一曲主张个性解放,张扬婚姻自主的赞歌。
鲁迅从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主人公恋爱、同居、破灭的过程,全剧充满着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
涓生的婚变经历折射了鲁迅的婚恋观,他以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完成的喜剧结局作为出发点,从由喜到悲的婚恋变换转折向人们昭示了那个年代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根本和规则。
【关键词】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经济独立;婚恋观一、关于婚姻自由与经济独立涓生和子君狂热地追求个性解放,憧憬婚姻自由,在完成了自由结合后在经济面前却表现得如此软弱和无计可施。
其原因是:子君只从表面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将奋斗目标局限于婚姻自主,局限于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婚姻的干涉和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家庭主妇,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破裂。
生活流于平庸,思想流于空虚,以喂油鸡和养狗阿随来遮盖平庸,为油鸡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以填补空虚。
平庸和空虚使爱情渐渐褪色,导致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漠,子君对涓生也失去了先前的体贴,甚至子君因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狗,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
子君为失去油鸡和狗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走向破裂。
子君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但狭隘的个性解放的爱情小舟是经不起社会风浪冲击的,涓生虽然略为清醒一点,知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失业以后能检讨自己,但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他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他以超过她的冷漠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
鲁迅正是通过主人公经济困顿方面的原因,充分展示了狭隘个性解放思想使子君和涓生结合,狭隘个性解放思想又使他们在经济压迫下离异而酿成了悲剧的原因。
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影片从正面着力表现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获得了自主婚姻后的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物质矛盾导致自主婚姻破灭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指出了婚姻自由不只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婚姻自由解放的根本。
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婚恋观毕业
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婚恋观毕业从悲剧到悲剧—由《伤逝》子君的悲剧反思当代女性婚恋观中文摘要女性的婚恋观一直是我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它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妇女解放的突破口和文学发育的生长点。
关于女性婚恋观的论作不断出现,也涌现出了一些影响深远的作品,如鲁迅的《伤逝》。
从当代社会看,当代女性很少再受封建礼教的压制,社会和经济地位也相应提高,理应会摆脱子君的爱情悲剧而得到幸福。
但在婚恋已高度自由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却深陷另一个困境——即侧重经济因素的婚恋观束缚女性婚恋并使之畸形发展。
表面上这与子君的悲剧并无联系,但侧重经济因素实质上是当代女性人格不独立的外化表现。
事出同因,可见这亦是悲剧。
子君的悲剧和当代女性的婚恋困境产生的实因都是人格不独立。
可见,人格独立对当代女性树立正确婚恋观以及引发其探索能够走出婚恋困境的出路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当代女性幸福婚恋的基础及其解放的真正出路。
而女性要实现人格独立,既需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伤逝》;爱情悲剧;经济因素;当代女性婚恋观;人格独立From Tragedy to Tragedy---the Introspection of Contemporary Female Marriage by the Tragedy of Zijun in Gone LoveAbstractThe female marriage has always been the issue that appealed much concern of the society. It has become the eternal issue of literature and, also the breach of women’s liberation and the vegetative point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Works concerning the women’s marriage arise ceaselessly, including some far—reaching productions such as The Gone Love by Lu Xun. Contemporary women rarely suppress by feudal ethical code in modern society as their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have been raised relatively. That means they ought to get rid of love tragedy to gain the happiness they deserve. Nowadays though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riage highly freedom, more and more women up to the chin the other dilemma--------view on love and marriage which particular empress on the economic factors fetter contemporary female marriage and go to deformed development. Seemingly, it has nothing concern about the tragedy of Zi jun, empress on economic factors actually turn out to be externalization of contemporary women who lack of dependency. Both two kinds of marriages share the same reason, which we can say they both tragedy.The reason to the tragedy of Zijun and the marriage dilemma of contemporary women are lack of dependency on their own characters. Thus it is clear that, character independency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ntemporary women building their proper view of marriage and triggering the way out from the marriage predicament. Independency is base of contemporary happy marriage and also the real outlet for women. While women who want to realiz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she not only needs the self-consciousness awakening, but also the concerns of the whole society.Key words: the Gone Love, love tragedy, economic factors, contemporary women’s view of love and marriage, personality independence前言《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结合鲁迅的《伤逝》谈谈婚姻爱情观
结合鲁迅的《伤逝》谈谈婚姻爱情观对于鲁迅,很多人的印象都是“犀利的笔触”,“一人骂遍几乎整个民国文人”,“最懂中国人的人”······不管鲁迅的头衔有多少,大家对于他的认知似乎就是毛主席所说的那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他是一个真正的猛士。
然而即使再猛的勇士,也依然要面对人在生活中需要感性的部分:婚姻与爱情。
即使鲁迅也不例外。
1925年,鲁迅发表短篇小说《伤逝》。
在这部小说里,鲁迅先生一改往日犀利的笔锋,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于爱情与婚姻的温柔笔触。
那么,鲁迅为何要写这篇小说?这篇小说,又讲了什么样的爱情婚姻故事?对当下男女的恋爱婚姻,又有什么启示?一、美好的爱情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
涓生出生在普通人家,住在简陋的会馆里,但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青年。
子君是封建家庭的小姐,生活富足,吃穿用度都是那个时代里最好的,她穿皮鞋和格子衫,擦雪花膏,洋气又优雅。
生活在不同世界里的两个人本没有交集的机会,可涓生和子君都是接受过新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们都有着一颗渴望个性解放,和追求自由的心。
相似的灵魂将两个人牵引到了一起,他们不期而遇。
家境优渥、性情高傲、有逆反心理、对爱情充满向往的妙龄女子,遇到了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格调的优秀青年,相遇时,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
太多的契合点,让涓生和子君都以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灵魂知己,爱情也在两个人之间滋生出来,并迅速生根发芽,无限蔓延。
面对父母的反对,子君丝毫没有想过父母反对的原因,反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在父母面前,她坚决地、沉静地说出了——“这是我自己的事,你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句话让涓生感到震惊,他在子君身上看到了中国女性觉醒的曙光。
就这样,涓生和子君不顾身份,不顾家庭和社会的禁锢,打破了世俗,坚定而勇敢地走到了一起。
二、自由恋爱、婚姻他们先是到处寻找住所,经过一番辛苦,他们才将住所确定下来。
从《伤逝》看鲁迅的爱情观
[ 日期 ]20 2 5 收稿 06
[ 作者简介]杜春海,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常务副主编,副教授 。 四川遂宁 690 200
1 42
维普资讯
天 府 新论 20 年第 6 06 期
从 《 伤逝》 看鲁迅的爱情观
诣地设计 与社会抗 争 的个 人奋 斗 的道路 ,希 望通过 自己 的
子君走出旧家庭后没能果敢地走向社会为自己的平等权利而斗争而是自觉地走进了另一个家庭全心全意地扮演着一个言听计从逆来顺受的旧式太太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平等权利忘却了她和涓生共同拥有的个性解放思想忘却了进取生活得十分平庸空虚这就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感情难以沟通以及生活的安宁和凝固他们无法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携手同行在进取的道路上随时用自己鲜活的思想影响对方使爱情的天平永远处在一个新的平衡点上
暗势力抗争 的子君 。对 于一个弱 女子 ,“ 见壁上钉着一 张 看
1 个性解放是追求自由爱情的恩想基础 .
鲁迅先 生是五 四新文 化运动 的先 驱者 ,他 对 中国几 千 年 的封建包 办婚 姻 的认识 十分深 刻 ,深感 忧愤 ,他 自己 曾
说过 :“ 爱情是什么东西 ,我也 不知道 ,中国的男 女大抵一 对或一 群——男 、女—— 的住 着 ,不 知道 有 谁 知道 ” …他 。 认 为 ,中国几千年 的封 建包 办婚姻 没有 爱情 可言 ,大 多是 父母之命 ,媒灼 之言 。他 们 “ 仿佛 两个 牲 口听着 主人 的命 令 :咄 ,你们好 好 的住在 一块儿 罢 !l 青 年 男女 向来 没有 ”2 ] 独立 自主婚姻可 言 ,他们 只能是 体现 父母 长辈 的思想 意志
的文章 ,对 于抨 击封 建 主义和批 评个 性主 义谈 得较 多 ,而
生 的侃侃 而谈投 之 以会心 的微 笑 ,他们 相爱 的思想 基础就 是对 于个性解 放的追 求与 向往 。在涓生 的个性 解放 思想 的 影响下 ,出生 于封建 家庭 的子 君 ,为 了追 求 自 由的爱 情 , 冲破 了父 亲和胞 叔 的阻挠 和反 对 ,对胞 叔 的绝情和 断交毫 不畏惧 ,面对 “ 东西” “ 老 、 小东 西”在 窗玻璃 上的脸 ,面
从《伤逝》谈鲁迅的婚恋观.doc (1)
从《伤逝》谈鲁迅的婚恋观大家都习惯将眼光放在鲁迅的政治思想上,常常忽略了这为思想家的感情生活。
因此,最初听到老师谈及鲁迅的爱情小说时,我也很好奇。
好奇鲁迅笔下的爱情会是什么颜色,站在鲁迅背后的女人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我想从《伤逝》这篇文章以及鲁迅的婚姻生活谈谈鲁迅的婚恋观。
鲁迅经历过两次婚姻生活,第一次婚姻是母亲给安排的,妻子朱安,是一个缠脚的旧式女人。
鲁迅为了母亲高兴,接收了这个安排,却始终无法交付对方感情。
他们长期分居,没有交流,更没有争吵。
即使后来鲁迅回到老家生活,这样的状态也没有改变。
鲁迅竭力想忘掉这段无爱的婚姻生活,但不愿给妻子和母亲带来不快。
他压抑着自己,也找不到发泄的出口,直到遇到许广平。
从“广平兄”的称呼到后来两人间的“智力测验”,鲁迅与许广平从师生间的感情慢慢向生活的“甜味”发展,也最终让鲁迅寻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伤逝》这篇小说,是一个悲剧。
原本相爱的涓生与子君,终究没能走到最后。
他们凭借着精神上的契合以飞蛾扑火的姿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希望在这个由他们构建的小家庭中寻找慰藉。
精神上的共鸣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支撑,而这个支撑在现实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爱情在柴米油盐中失去附丽,生活就将陷入绝望与空虚之中。
子君的爱很热烈很单纯,为了租房子,甚至卖掉了自己唯一的金戒指与耳环。
她与父母、叔子断绝了关系,不留给自己丝毫的退路。
生活的重担压着他们,他们连最初的精神交流也中断了。
子君原先的勇气在一点一点消磨,涓生很失望,对着子君竟也带上了虚伪的面具。
这似乎在无形中预示着,涓生与子君走到了尽头。
对生活的绝望也将子君逼上了绝路。
在爱情中,女人似乎永远处于弱势。
付出与得到永远不能对等。
子君的离去对涓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但我很困惑,涓生到最后对子君的感情到底算作什么?是爱情,还是愧疚。
尚未得到时憧憬着,得到后却荒废了,失去时又追悔莫及。
在这篇小说中,婚姻俨然成为爱情坟墓,它与时代无关,那带有理想主义的情感,即使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似乎也很难实现。
从《伤逝》看鲁迅爱情观
《伤逝》读后感—鲁迅文学背后的爱情观《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
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虽然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
那么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他们不会再经历涓生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象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注”的决择。
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涓生因为尚未忘却的翅子的扇动,这在文中多处提到,而他又以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着一个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颓唐得多......于是决定“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在决定着他们只有分离才能开辟新的道路时,他又意识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个时候他有一丝不舍,其实,他早预到子君没有了他,只有死。
因为子君“她自始自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就算这样,涓生还是因为早晨的时间多,而计划在闲谈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个隐形的坏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腾过的“所谓不虚伪的真话”对子君说了出来,而子君听后“她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
直到“子君却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涓生這才意识到当初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
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
3“.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如果说前面两点谈论的是婚恋的前提与基础, 那么这一点关注的是婚恋的核心即如何呵护爱情。 涓生跟子君说“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子 君并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当涓生失去会馆 的 工 作 后 ,子 君 就 变 得“ 怯 弱 ”,使 涓 生 的 心“ 更 缭 乱”,也变得“怯弱了”。涓生认为油鸡妨害了自己的 生活与学习而主张将它杀掉,子君就因此而“颓唐”。 后来因物质贫乏涓生终于将“阿随”推进“土坑”,子 君就神色“凄惨”,令涓生吃惊。子君识见的浅薄令涓 生意外。涓生对子君讲道理,子君“没有懂,或者是并 不相信的”,对涓生的态度也变得“冰冷”。这时候涓 生与子君的爱其实已经走到尽头。面对这样一场爱 情悲剧,许多读者会谴责涓生“始乱终弃”,谴责涓生 缺乏责任心,甚至有人质疑涓生的忏悔的真实性。读 者的这些反应,其实是对弱者的同情。通过对文本的 仔细阅读与理性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爱情必 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4.封建婚姻中女性意志必然被消解 《离婚》中爱姑这一形象极具个性。在她遭到夫 家的欺凌后,娘家人拆了夫家的灶,出了一口恶气, 但就是不愿接受离婚的结果。这是爱姑为了争取自 己做人的权利而发出的心声。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 境下,离婚与休妻的唯一区别是前者是有条件地离 开夫家,后者是被无条件地赶出夫家;两者给女性带 来的心灵的伤害并无二致。因此爱姑是想拼着命继 续做正牌妻子的。可是在七大人设的局中,爱姑完全 被孤立,最后竟被一句“来— ——兮”瓦解了抗争的意 志,终于走向有违爱姑意愿的结局—— —离婚,末了还
从《伤逝》看鲁迅爱情观
《伤逝》读后感—鲁迅文学背后的爱情观《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
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虽然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
那么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他们不会再经历涓生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象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注”的决择。
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涓生因为尚未忘却的翅子的扇动,这在文中多处提到,而他又以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着一个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颓唐得多......于是决定“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在决定着他们只有分离才能开辟新的道路时,他又意识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个时候他有一丝不舍,其实,他早预到子君没有了他,只有死。
因为子君“她自始自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就算这样,涓生还是因为早晨的时间多,而计划在闲谈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个隐形的坏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腾过的“所谓不虚伪的真话”对子君说了出来,而子君听后“她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
直到“子君却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涓生這才意识到当初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
从鲁迅小说《伤逝》谈爱情
从鲁迅小说《伤逝》谈爱情作者:潘朝晖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2期一、引言《伤逝》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5年的短篇小说。
作品描写了涓生和子君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阻碍,勇敢的建立起自己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失败,子君不幸而死,涓生陷入无尽的哀伤。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描写爱情的小说,虽然写在近一百年前,今天读来还是有很多启发意义。
二、女性不能在爱情中丧失自我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主要归因于社会的反对,当然他们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就子君而言,她同居前后的巨大变化是导致涓生对其变心的重要原因。
同居前,子君毫无疑问是一个领风气之先的新青年。
她和涓生约会时的主题是“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而同居后(婚后)子君的生活完全改变了。
她喜欢小动物,在家养了“四只小油鸡”还有一只叫“阿随”的“花白的趴儿狗”。
她整天忙于家务,忙得连和涓生谈天的机会都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
这样的转变,子君起初是乐意的,这种乐意从她的外在的表现就可得知,她“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
但子君的乐意很可能是基于刚刚到来的新婚的甜蜜,或者是刚接触家务的喜悦与无知。
很快,她就领略到生活的严峻,她“日夜的操心”,“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家务活琐碎、繁重且没有成就感。
虽然子君以牺牲自我为代价,非但没有换来涓生的理解,反而成为涓生改变态度的重要原因。
涓生也发现了子君的辛劳,但他很自私,并没有体贴或者帮助子君,居然认为“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帖了,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使人不能安心做事”,进而埋怨“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
”面对涓生的埋怨甚至批评,子君却不知悔改。
“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同居后子君自我的迷失,她彻底的丧失了原来的特性。
虽然涓生也曾提醒子君“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虽然子君听后“也领会地点点头”,但从后面的情节发展来看,我们并未发现她有实际的行动。
如何解读鲁迅的《伤逝》,鲁迅作品《伤逝》赏析
如何解读鲁迅的《伤逝》,鲁迅作品《伤逝》赏析《伤逝》是鲁迅惟一的爱情**。
它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在于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子君内是受过“ ... 容”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
她以个性解放为思想**,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
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
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
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丧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
但子君及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侷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做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
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探求。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现实,去掉唤醒,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
各人有各人的读解,不能以他人的读解代替你的读解,在于你自己如何读解,不必人云亦云。
鲁迅作品《伤逝》赏析《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
《伤逝》不同于当时流行歌颂恋爱至上的作品,也不同于传统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剧。
鲁迅用**形式,把妇女婚姻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问题跟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络起来,以启示广大青年拜托个性解放和个人束缚,探索新的路。
《伤逝》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个接受了“ ... ”时期个性解放的新女性。
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
因此,她庄严的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从《伤逝》看鲁迅对两性关系论文
从《伤逝》看鲁迅对两性关系的思考摘要:涓生对子君的爱情有真诚的一面,但涓生与子君对感情存在不对等的现象,涓生爱得不够纯粹、爱得自私,在困顿和窘境面前,懦弱的涓生无力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导致了爱情婚姻悲剧。
关键词:《伤逝》爱情悲剧真爱担当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伤逝》的发表距今已经80多年了,作为鲁迅惟一的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的爱情破裂为结局。
作为爱情悲剧来说,它显然不同于以往文学史上那些著名的爱情悲剧,从外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到中国的《红楼梦》,从较早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到与《伤逝》同时期同类题材的小说,大都强调男女双方身外的压力,或来自家庭,或来自社会,这些压力造成了爱情悲剧,使他们不得不以身殉情、抱憾而终。
这些作品的具体描写大都侧重于婚前或婚后尤其是恋爱生活在外来压力下造成的苦闷,以及生离死别的悲痛,而男女双方本身则是情深不渝的。
至于,倘若没有外来的压力,他们本身的爱情靠什么来巩固和发展,能否真诚与热烈依旧,却不在作家们的思考范围之内。
他们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自由结合,即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涓生和子君经过奋斗、抗争,勇敢地摆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达到了自由结合的目的。
但在建立小家庭之后,我们看到的却是他们的家庭生活从宁静幸福到空虚枯燥,爱情自身的热力由热烈逐渐降低终至消散,并酿成了最后的悲剧。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爱情不能继续下去?有人认为,爱情热力消退是由于子君整天忙家务,缺乏远大理想,变得庸俗。
如果忙家务是爱情热力降低与消退的原因,那么是否意味着只有闲暇人士才能始终保持着爱情的温度。
还有人认为,是社会的压力、经济的衰败导致了爱情悲剧。
但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发生与否,当真取决于生活的困苦吗?还是意味着只要始终保持小康生活,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之树就能够常青?从故事的结尾涓生的悔恨和自责看,他其实对子君还是怀有感情的。
那么错在何处?他们的爱情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在古希腊众多悲剧中,《美狄亚》一剧有着很大的独特性,这并非仅仅在于欧里庇得斯将一异邦女子作为戏剧的主人公,也不仅仅在于其精彩的心理刻画,更重要的是《美狄亚》标志着古希腊悲剧在对“人”这一命题探索重心的转移,开始思索“女人和爱”的命题。
【课外阅读】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
【课外阅读】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所蕴含的婚恋观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我国20世纪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伤逝》是鲁迅的唯一的婚恋题材小说。
”随着对鲁迅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把《祝福》《离婚》《伤逝》都看成是婚恋小说。
笔者认为《祝福》虽然涉及祥林嫂的婚姻,也体现了鲁迅对封建婚姻问题的关注,但作品表现的主旨是整个封建文化对祥林嫂的钳制;而《离婚》则主要叙写爱姑的不想离婚却不得不离婚的悲剧。
《奔月》是鲁迅根据我国著名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改编成的“新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一出“英雄美人”的婚姻悲剧。
《伤逝》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描写了他和子君恋爱、同居以至爱情破灭的全过程。
本文论及的鲁迅婚恋题材小说,指的是《伤逝》《奔月》《离婚》。
关于鲁迅婚恋题材小说中所蕴含的婚恋观,学者们大多以《伤逝》这篇小说为基点进行探究。
关于《伤逝》蕴含的婚恋观念,以往的读者一般将视点落在女性的经济基础与婚恋的关系上,近年有论者从鲁迅的思想特质即“怀疑论者”入手分析《伤逝》中的涓生后来不爱子君是因为子君“从新走向旧”。
笔者以为对《伤逝》蕴含的婚恋观念的分析不能将视点集中于子君一个人身上。
事实上,鲁迅叙写的是涓生与子君两个人的婚恋故事,是故事整体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而对《奔月》和《离婚》的婚恋观念,关注较少。
本文将对这几篇小说进行剖析,对其中蕴含的婚恋观念进行概括,并对这些观念的形成原因及其价值进行论述。
一、鲁迅婚恋题材小说中所蕴含的婚恋观1.盲目的爱难以持久《伤逝》中,“盲目的爱”其实是文眼。
作者用许多细节暗示涓生与子君的爱是盲目的。
一开始涓生迫切期待子君的到来,希望子君坐在身旁聆听自己谈话,子君“总是微笑着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此处的“稚气”可谓暗藏玄机,它预示着涓生与子君的交流绝非深度的心灵的交融。
接下来写到的子君看到“雪莱半身像”的反应。
在涓生“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之后,子君以为对涓生完全了解了,终于骄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冲破传统束缚,追求婚姻自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当然难能可贵。
从影片《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
从影片《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近年来,一部备受瞩目的影片《伤逝》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该片以鲁迅夫妇的婚恋故事为背景,通过展现鲁迅与许广平的世俗婚姻和鲁迅与许广平之外的情感纠葛,以及对传统观念的颠覆,深刻反思了鲁迅的婚恋观。
本文将通过分析《伤逝》这部影片来探讨鲁迅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看法。
首先,鲁迅在《伤逝》中对于婚姻的态度可以被视为一种被动婚姻观。
片中,鲁迅因父亲的压力等外部原因结婚后,与许广平形成了一种平淡乏味的婚姻关系。
这种婚姻并不是建立在彼此的爱情基础上,而是受到社会压力和传统观念的束缚。
鲁迅并没有表达出对这种婚姻的喜悦或满足,他在影片中的表现显得冷漠和疏离。
这一点体现了鲁迅对于婚姻的消极态度,他认为传统的婚姻观束缚了个人的自由和追求。
其次,影片中通过描绘鲁迅与许广平之外的情感纠葛,展现了鲁迅对于非传统婚恋观的追求。
在片中,鲁迅与一位女学生发展了一段暧昧而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超越了传统婚姻所能给予的满足。
虽然这段感情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它表达了鲁迅渴望自由恋爱和追求真爱的愿望。
鲁迅试图打破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追求与内心真实感受相符的婚姻关系。
第三,鲁迅的婚恋观在《伤逝》中还体现出对女性地位的关注。
影片中,鲁迅的妻子许广平深受封建礼教的限制,她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了男性社会的压迫。
鲁迅通过刻画许广平的形象,揭示了封建婚姻对女性的束缚和不公平待遇。
他对女性地位的思考和关注,使得他能够更加理解女性的处境,并试图为改变这种不平等情况做出努力。
最后,鲁迅在《伤逝》中对于婚恋观念的反思和颠覆,体现了他对于社会和个人自由的思考。
他试图将婚恋观念从传统道德观念中解放出来,追求自由、平等和真爱。
然而,他的努力却受到了封建礼教和社会压力的阻挠,他的感情纠葛最终使他陷入了困境。
《伤逝》中的故事不仅仅是讲述了鲁迅的婚姻经历,更是通过对婚恋观念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思考。
综上所述,从影片《伤逝》中我们能够看到鲁迅的婚恋观与传统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影片《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
从影片《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摘要】鲁迅的作品是复杂的,多角度多层面的。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荡气回肠,是一曲主张个性解放,张扬婚姻自主的赞歌。
鲁迅从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主人公恋爱、同居、破灭的过程,全剧充满着生活哲理和抒情色彩。
涓生的婚变经历折射了鲁迅的婚恋观,他以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完成的喜剧结局作为出发点,从由喜到悲的婚恋变换转折向人们昭示了那个年代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个性解放的根本和规则。
【关键词】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经济独立;婚恋观一、关于婚姻自由与经济独立涓生和子君狂热地追求个性解放,憧憬婚姻自由,在完成了自由结合后在经济面前却表现得如此软弱和无计可施。
其原因是:子君只从表面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将奋斗目标局限于婚姻自主,局限于反对封建势力对自己婚姻的干涉和束缚,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以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了家庭主妇,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破裂。
生活流于平庸,思想流于空虚,以喂油鸡和养狗阿随来遮盖平庸,为油鸡和房东太太明争暗斗以填补空虚。
平庸和空虚使爱情渐渐褪色,导致涓生对子君逐渐冷漠,子君对涓生也失去了先前的体贴,甚至子君因为怕官太太取笑而把难得吃的羊肉喂狗,使得涓生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位置是在叭儿狗和油鸡之间。
子君为失去油鸡和狗阿随而颓唐、凄苦和无聊,并因此和涓生的感情走向破裂。
子君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但狭隘的个性解放的爱情小舟是经不起社会风浪冲击的,涓生虽然略为清醒一点,知道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和创造,失业以后能检讨自己,但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他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他以超过她的冷漠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
鲁迅正是通过主人公经济困顿方面的原因,充分展示了狭隘个性解放思想使子君和涓生结合,狭隘个性解放思想又使他们在经济压迫下离异而酿成了悲剧的原因。
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影片从正面着力表现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获得了自主婚姻后的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物质矛盾导致自主婚姻破灭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指出了婚姻自由不只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只有经济的解放才是婚姻自由解放的根本。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
试分析《伤逝》中的婚恋悲剧摘要:“五四”退潮后,作家们对“五四”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反思,鲁迅的《伤逝》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涓生与子君的婚恋悲剧反映了“五四”个性解放自身的困境,表达了鲁迅对盛行的“个性解放”、“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时代思潮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启蒙式恋爱婚姻生活幻灭的悲剧《伤逝》创作于1925年10月,正值“五四”退潮时期。
激情狂热退却后,作家们开始了对“五四”个性解放、“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等时代思潮冷静客观的审视与反思。
“五四个性解放集中反映了现代个性意识的时代本质,表现了现代个性的自我觉醒的过程和唤醒民众的使命感……个性解放从要求恋爱自由发端。
”[1]而当这种极度理想化的恋爱自由、个性解放遭遇现实的壁垒,就会暴露它的虚妄与启蒙者自身的缺陷。
《伤逝》即通过涓生和子君的悲剧表现了这一反思。
一、先天不足的启蒙式恋爱“五四作品中恋爱的主人公,如涓生和子君,他们大多是接受了新思想的未婚男女青年。
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反封建思想和相互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的。
这种真挚的爱是出自觉醒了的个性对正常的自然的人生权利的追求,有着鲜明的反封建主义。
”[2]毋庸置疑,涓生与子君的感情出于共同的反封建立场,但他们的恋情缺乏一种相互理解的信赖,而且恰恰是这种理解的缺乏造成了这段恋情的先天不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首先,“身份”的不平等。
这里的“身份”并非指社会地位的不同,而是涓生与子君相遇相恋时角色的不平等。
显然,作为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涓生自然地担当起了高高在上的启蒙导师的角色,子君则是有待启蒙与唤醒的他者。
这种潜在的师生关系,使他们相恋时无法冷静、深入地了解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角色剥落后那个鲜活真实的自我与彼此。
在婚姻的日常琐屑中,慢慢显现的真实的自我在彼此眼中成了不堪忍受的陌生人。
其次是,恋爱心理的不纯粹。
涓生选择子君不能排除自我空虚的因素,“在这一年前,这寂静和空虚时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3]。
689_伤逝中的爱情观
由浪漫转入婚姻生活的男女也由此而收场。 三、子君与涓生爱情失败的原因。
《伤逝》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悲剧结局, 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1、社会原因。 他们生活在那万难破坏的铁屋子里,
整个社会的沉滞、 腐朽不可能不毁灭这
个爱情的绿洲。 封建礼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格,确是证明Biblioteka “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
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 ”她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忠贞确是大无畏的。子
君不但 “只为了爱 —— 盲目的爱 —— 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 ”,而且勇敢地
喊出了个性的最强音 “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他们一起 “谈
并以两人
3、子君与涓生爱情破裂。 他们同居后, 幸福和甜蜜的生活却没有多久就开始有裂痕。
子君在建立小家
庭后,缺乏远大的生活理想,全部精力忙于烧饭、做菜,忙于饲油鸡、喂阿随,
见识起来越短, 经常和官太太暗斗。 她沉入日常生活而不作超越性人生追求是她
生命中的缺陷。 而涓生从恋爱转入婚姻后, 由于不能在浪漫中整合日常生活的现
3、经济原因。 经济上的困顿, 使他们失去了轻松自如的心态,
他们的爱情也就一步一步地
走向灭亡。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面,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 最基础的位置。 一个人想在社会有一番建树, 首先应该是解决生存问题, 生存的
出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呼声。
但她以
为争得同居的权利, 就获得了一切, 从此安于平庸的生活, 将别的人生的要义都
忘却了。 旧思想的束缚使子君心甘情愿地成为捶着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
《伤逝》作为鲁迅小说中惟一的爱情小说,自发表以来备受关注,人们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集中落脚在“女性经济独立”和“鲁迅对生命中的两个女人(许广平和朱安)的心灵感观”这两个方面上。
而在本文中,笔者拟从分析文本的“爱情形态”来寻找文本新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部爱情小说,其主线自然是爱情故事。
小的时候,我们从童话中看到的是“王子/公主”式的爱情:王子英俊潇洒,有勇有谋,坚毅而多情;公主则是美丽动人,善良纯洁,虽弱小而多情。
王子、公主历经磨难,波折重重,但到最后,他们终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故事也到“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嘎然而止,而我们则在对王子公主幸福未来的憧憬和深信不疑中满足地合上书本。
及至长大,我们在经典中不断重温“经典”的爱情形态:从生而至死,死而又生的杜丽娘柳梦梅、梁山伯祝英台、罗密欧朱丽叶式的爱情,到现在迷倒众生的波折重重,九转回肠琼瑶式的爱情。
这些爱情,无论或生或死,或成或不成,我们听到的都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呼唤,看到的是禁忌――阻碍――奋斗――成功(或失败)的恋爱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充满了幻象和新鲜的刺激。
但这些爱情故事都无一例外的没有告诉我们,在经历了这个充满幻象和新鲜的恋爱历程之后,我们所欣羡
的主人公们在走进婚姻的殿堂之后,他(她)们又会经历一个怎样的历程?可能存在怎样的新的阻碍呢?在我看来,《伤逝》正是描述了从爱情到婚姻的一种家庭状态,确切地说,表现了鲁迅对“婚姻惰性”的忧虑和恐惧。
涓生之不爱子君,并不完全是子君没有和他相平等的经济权。
子君在和涓生恋爱之前和恋爱之后及至走入、走出家庭生活之后,经济状态是相同的,始终是不独立的,至少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有任何不同或改变;而且,涓生不爱子君也是在他失业之前发生的,在二人同居从而进入家庭生活后,“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很明显,产生隔膜首先
是恋爱时的幻象已剥落,“我”开始“清醒”。
失业并未使涓生受到多大打击,反而在他看来倒是给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振作了我们的新精神”,他庆幸失业使他在“未忘却…翅
子的扇动”之前“脱出…牢笼”,“从此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
然而使他不耐的是子君终日汲汲于家务,完全缺少
思想的交流甚而是子君无意识地拒绝交流:“汗流满面,短
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终日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使人不能安心做事”,“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
”,“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
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
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使她明白
了我的作工不能受规定的吃饭的束缚,就费去五星期。
”,“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并不怎样瘦损……”。
在涓生眼里,这时的子君
不再是会馆时期那个善解人意、温柔体贴而又有思想的子君了。
为何子君一进入家庭生活就成为与先前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呢?除了涓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近距离的接触,致使先前的爱情幻象剥落,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几千年来传统的婚姻模式的恶果――“婚姻惰性”在子君身上发生了作用,使她由“新”重新堕至于“旧”。
传统婚姻最大的一个特点便是男主女从,妻子不是作为丈夫的爱人而是作为一个家庭的持家者,一个传宗接代的生育者被娶进家门。
在这种婚姻中,父权得到坚决的维护,“从一而终”成为女性必须的品德,同时也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
这种模式在实际上造成了男性与家庭疏远和女性与社会隔离的情感状态。
女性完全以家庭为中心,她的目光所及是婆婆,公公,丈夫和孩子,家庭琐事成为她日常职责所在,与丈夫的情感交流在很多时候倒成为禁忌(如《浮生六记》中的芸娘,她甚至自认为她的家庭所遭受的种种厄运就是由于她和她丈夫超出人们所规定的常理
的“好”所导致的恶果),除开作为一个传宗接代的生育机器,她的意义和价值则完全体现在操持家庭琐事上。
在这种机械性的价值判定下,女性在进入家庭角色时,不可避免的陷入一个情感固化、行为固化的怪圈。
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到来,爱情这个词也随之进入中国日常词汇,人们在刚刚领略到这个词汇的神秘和新鲜,就叫嚷着要废除无爱的旧婚姻,提倡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新婚姻。
但是否从此婚姻家庭的面貌就此一新呢?从《伤逝》里我们显然得不到乐观的答案。
无独有偶,张爱玲的小说《五四遗事》更为鲜明地表现了对这种“新”婚姻、家庭的失望。
男主人公罗像当时大多数人一样在“还没听到过‘恋爱’这名词,早就已经结婚生子。
”然后他到城里来教书,
认识了新女性范,几经周折,他终于和旧式妻子离了婚,和范结了婚,但他无不失望地发现,他寄望之深的新女性范婚前、婚后完全是两个人,婚前,范总是“保持着秀丽的面貌,她的发式与服装都经过缜密的研究,是流行的式样与回忆之间的微妙的妥协。
”“他送给她的书,她无不从头至尾阅读。
她崇拜雪莱,十年如一日。
”;婚后,范则是成天牌局不断,“没有牌局的时候,她在家里成天躺在床上嗑瓜子,衣服也懒得换,污旧的长衫,袍叉撕裂了也不补,纽绊破了就用一根别针别上。
出去的时候穿的仍旧是做新娘子的时候的衣服,大红大绿,反而更加衬出面容的黄瘦。
罗觉得她简直变了个
人。
”鲁迅甚至在他的《幸福的家庭》中表现出对这种“嬗变”、轮回的忧虑:“他”看着女儿“可爱的天真的脸”,“笑迷迷地挂着眼泪”想起了五年前女孩的母亲也是这般可爱可疼,现在却完全是两个人,他不由得猜想他的女儿“……恐怕将来也就是五五二十五,九九八十一!……而且两只眼睛阴凄凄的……”
事实就是这样,五四运动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但这新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所有旧的毁灭、消亡,特别是几千年的父权文化深入骨髓的熏陶、浸染,那种“男主女从”“男
外女内”的家庭意识实际上是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代代相传,特别是五四时代转型之初,整个社会大环境并没跟上这种意识转变的步伐,女性在旧的生存条件下进入所谓的“新家庭”、“新婚姻”,这种“新”只可能是徒有其名。
传统婚姻、传
统家庭的女性家庭定位仍然是那些进入“新”婚姻、“新”
家庭的“新”女性的行动指南,在无意识中作为一种“天生的”女性在家庭中的存在模式。
这种集体无意识仿佛是一个不可破灭的魔咒,使得女性无论新旧只要一进入家庭,这个咒语便会发生作用,使“新”不再成其为新。
即使到了现在,进入了21世纪,这个魔咒的力量似乎也未完全消失,我们
现时的教育并没有彻底摆脱男女性别刻板模式,如从小就要求男孩勇敢、有能力,有责任心,女孩则要斯文,温柔,善做家务,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广告也总是在强化着男女性职责
分界,如洗衣机、晾衣架、肥皂等广告多是以“好太太”“献给母亲(妻子)的爱”诸如此类的意念来定位它们的购买群体。
总之,时代即使发展到现在,女性在家庭中的意义、价值仍跟家务紧紧联系在一起,强调的仍是鲁迅几十年前所遗憾的“母性”、“女儿性”。
女性在家庭中的价值与家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不可避免的使很多女性一旦进入家庭,有意无意的顺从于这个传统的女性角色驯规下,以致忽略了其他的“人生要义”,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惰性。
《伤逝》写于1925年10月21日,正好是鲁迅与许广平相恋的第二天(据陈漱渝),我们所奇怪的是正处于热恋中的鲁迅为何突然写了这样一篇与他心境完全不合的文章呢?这恰恰是鲁迅之所以是鲁迅的特质所在了,鲁迅直言不讳地说,“我的思想太黑暗”,因其黑暗,所以怀疑,而这怀疑又因其思想深刻而显其超前,在当时人人都为“新”而欢欣鼓舞时,鲁迅那种怀疑一切的精神难免不使他怀疑这“新”是否真正为其新,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新女性的婚姻、家庭的实际是不是也给了鲁迅某些启示呢?这种揣想是有根据的,鲁迅一直关心着当时妇女的命运,而且剔除了廉价的乐观,当新思潮一再鼓舞女性走出旧家庭寻找自由平等时,鲁迅写下了《娜拉走后怎样》,大反其调的指出“娜拉”们在中国当时的环境下出走的悲惨命运,甚至我们在也可认为《伤逝》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娜拉走后怎样》的一种回应,是在虚构
的小说世界里让“娜拉”走出旧家庭,进入她们梦寐以求的新家庭去面临本意料不到的现实。
“娜拉”们由新又走回到旧,既是她们自身千年不醒的梦魇,也是她们伴侣们的梦魇。
而其时与许广平的恋爱也很自然地促使他对爱情婚姻进行
思考,这又恰恰再一次表现了鲁迅的思想特质:他是一个怀疑论者,然而他又怀疑他的怀疑。
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小说中的涓生就是鲁迅,但却可以肯定地说涓生的思想反映了鲁迅某个层面的思想,带着鲁迅的感情印记,那就是放弃一个旧的婚姻选择一个新的婚姻,会不会如他曾描写过的一只蜂或蝇绕了一个小圈子之后又飞回到原来的地点――仍旧从新
走到旧呢?《伤逝》正表现了鲁迅对这种“婚姻惰性”的忧虑乃至恐惧。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