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标准

合集下载

高速铁路混凝土路基技术规程

高速铁路混凝土路基技术规程

高速铁路混凝土路基技术规程一、引言高速铁路混凝土路基是高速铁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到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本技术规程旨在确保高速铁路混凝土路基的质量和可靠性,为高速铁路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二、混凝土材料1.水泥应选用符合GB175-2007《普通 Portland 水泥》或GB1344-2008《耐硫酸盐 Portland 水泥》规定的水泥。

水泥品种应根据混凝土用途和环境条件选择。

2.砂、石料砂、石料应符合GB/T14684-2011《建筑用砂、石料及细集料》规定,砂、石料的粒径应满足相应要求。

3.水水应符合GB/T14848-2017《建筑用水质量》规定,不得含有有害物质。

4.掺合料可选用符合GB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规定的掺合料,掺合料的使用应符合相关要求。

三、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

在制定配合比时,应综合考虑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可泵性和施工性等因素,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四、施工工艺1.基础处理铁路基础应符合设计要求,基础表面应平整、无积水、无油污、无杂物等,基础表面应清理干净、打磨光滑。

2.模板搭设应选择质量良好的模板材料,模板表面应平整、无裂缝、无翘曲、无损坏等。

模板的安装应牢固、稳定,模板之间应严密连接,以防止混凝土漏出。

3.钢筋加工与安装钢筋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和安装,钢筋的长度和间距应符合规范要求,并应注意控制钢筋的偏差和误差。

4.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前应进行充分的湿润处理,混凝土的浇筑应分层进行,每层的厚度不宜超过30cm。

混凝土浇筑后需进行充分的震实处理,以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强度。

5.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应加强养护措施,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温、湿度等环境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如覆盖保温、喷水养护等。

五、质量控制1.混凝土强度检测对混凝土强度应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混凝土强度检测应在混凝土浇筑后的28天内进行,强度检测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高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标准

高速铁路路基设计规范标准
0.3
7000>R>5000
0.4
5000>R>4000
0.5
RV4000
0.6
300
R>14000
0.2
14000>R>9000
0.3
9000>R>7000
0.4
7000>R>5000
0.5
RV5000
0.6
350
R>12000
0.3
12000>R>9000
0.4
9000>R>6000
0.5
RV6000
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路基施工应进行 系统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 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
6.1.8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的要求, 路基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 土地等要求。
触网支柱等设施的设置有特殊要求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确定;有砟轨道 正线曲线地段加宽值应在曲线外侧按表6.2.4的规定加宽。曲线加宽值应
在缓和曲线内渐变。
表6.2.4有砟轨道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
设计最高速度
(km/h)
曲线半径R
(m
路基外侧加宽值
(m)
250
R>10000
0.2
10000>R>7000
设计 轴重
(kN)
轨道形式
分布
宽度(m)
计算高度(m
土的重度(kN/m3)
18
19
20
21
22
ZK活载
200

29- 高速铁路的设计规范条文说明11-12(路基)

29- 高速铁路的设计规范条文说明11-12(路基)

6.1.1 详细的工程勘察是高速铁路路基设计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

工程实践表明,路基工程必须通过地质调绘和足够的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才能保证路基满足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平稳和舒适。

国内大量的铁路路基病害的产生也多为勘察不足,没有查明不良地质情况,设计和施工中路基填料来源和性质差别大,再加上路基施工管理、质量控制不严等造成的。

高速铁路路基主要的工程风险为地基的复杂性和填料性质的变异性,因此必须加强地质勘察工作,查明地质条件和填料工程性质,提供满足评价地基和路基结构物变形的地质资料。

6.1.2 路基工程与桥梁、隧道一样,是铁路轨下基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列车高速、安全、舒适运行系统中的关键工程。

路基主体工程一旦破坏,维修难度高,对于运营的影响大,因此,必须按结构物设计。

其地基处理、基础结构及直接影响路基稳定与安全的支挡等工程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其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100年。

填筑路基通过加强排水和防护、严格控制填料材质及压实质量,其强度及变形性能一般不随时间而衰减,甚至会出现增强和提高的情况。

6.1.4 高速铁路对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和密实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根据秦沈客运专线、武广客运专线、哈大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等的施工经验,我国铁路对填料的划分较粗,尤其是粗颗粒填料在实际施工填筑中存在填料组别合格,但由于级配不良,直接碾压不能达到所规定的压实控制指标等问题。

在勘测设计阶段,往往对于填料材质较为重视,对于粒径级配则重视不够,因此应结合土源具体情况进行可压实性能分析及试验,提出具体可行的填料制备工艺。

6.1.5 填料最大粒径的限制对于保证路基工程质量非常重要,符合将路基作为结构设计的理念。

由于K30检测方法要求最大粒径不大于荷载板的1/4即75mm,在武广、哈大等客运专线铁路建设过程中为加强路堤填筑质量控制,均提出了从严控制填料最大粒径的建议。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修编 (路基)条文说明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修编 (路基)条文说明
G l0
(说明 6.1.15-1)
式中 G——纵向每延米轨道结构自重,kN/m;
l 0 ——荷载分布宽度,m。
2.列车荷载 q2
F l0 s
(说明 6.1.15-2)
式中 F——列车荷载图式中的集中荷载值:ZK 标准活载 F =200kN;
4
l 0 ——荷载分布宽度,m;
s ——集中荷载间距:zk
0
6.1.4 高速铁路对路基填料的材质、 级配、 水稳性和密实度有着较高的要求。 根据秦沈、 武广、哈大客运专线、以及京沪高速铁路等施工经验,我国铁路对填料的划分较粗,尤 其是粗颗粒填料在实际施工填筑中存在填料组别合格,但由于级配不良,直接碾压不能 达到所规定的压实控制指标等问题。在勘测设计阶段,往往对于填料材质较为重视,对 于粒径级配则重视不够,因此应结合土源具体情况进行可压实性能分析及试验,提出具 体可行的填料制备工艺。 填筑压实采用连续压实控制技术,可以对路基压实质量进行连续的实时监控,有效 保证路基压实质量,但要求路基连续填筑长度一般需大于一个填筑试验段长度。具体技 术要求参见《铁路路基填筑工程连续压实控制技术规程》(TB10108-2011)。 6.1.5 填料最大粒径的限制对于保证路基工程质量非常重要,符合将路基作为结构设计 的理念。由于 K30 检测方法要求最大粒径不大于荷载板的 1/4 即 75mm,在武广、哈大 等客运专线铁路建设过程中为加强路堤填筑质量控制,均提出了从严控制填料最大粒径 的建议。本次规范编制按照有利于填筑质量控制的原则,提出基床底层应控制在 60mm 以内,基床以下应控制在 75mm 以内。 6.1.7 路基填料正式填筑之前, 通过现场填筑试验可以确定与现场施工机具所对应的摊 铺厚度、压实遍数等施工工艺,以保证路基填料的压实度和强度等满足设计要求。 6.1.9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及适用条件见说明表 6.1.9。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最新版)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最新版)

11总则1.0.1 为统一高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使高速铁路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50~350km/h 的高速铁路,近期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还应执行相关规范。

1.0.3 高速铁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的建设理念;(2)采用先进、成熟、经济、实用、可靠的技术;(3)体现高速度、高密度、高安全、高舒适的技术要求;(4)符合数字化铁路的需求。

1.0.4 高速铁路设计速度应按高速车、跨线车匹配原则进行选择,并应考虑不同速度共线运行的兼容性。

1.0.5 高速铁路设计年度宜分近、远两期。

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

对铁路基础设施及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

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

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运量进行设计。

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应符合图 1.0.6 的规定,曲线地段限界加宽应根据计算确定。

27250550040002440170017501250650③①②④⑤1700251250①轨面②区间及站内正线(无站台)建筑限界③有站台时建筑限界④轨面以上最大高度⑤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的距离(正线不适用)图1.0.6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单位:mm)1.0.7 高速铁路列车设计活载应采用ZK 活载。

ZK 活载为列车竖向静活载,ZK 标准活载如图 1.0.7-1 所示,ZK 特种活载如图 1.0.7-2 所示。

图1.0.7-1 ZK 标准活载图式图1.0.7-2 ZK 特种活载图式31.0.8 高速铁路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1.0.9 高速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节省用地、保护环境等有关法律、法规。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条文及附录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条文及附录

Δ h —— 路肩高差(m) 。 4.1.4 不同道床厚度衔接时,路基面应设长度不小于 10m 的渐变段。渐变段应设在硬质岩石 路堑、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地段,基床表层用相邻表层填料中较好的填料填筑。 双线铁路中并行等高段与局部单线地段连接时,应在局部单线地段内逐渐顺坡至并行等 高段地段,其顺坡长度不小于 10m。 4.2 路基面宽度
3
4 路基面形状和宽度
4.1 路基面形状
4.1.1 路基面应设计为三角形路拱,由中心线向两侧设 4%的横向排水坡。曲线加宽时,仍 保持三角形。 4.1.2 在单线铁路(或双线铁路并行等高地段)中,硬质岩石路堑及基床表层为级配碎石或 级配砂砾石的路基,其路肩高程应高于土质路堤的路肩高程,高出尺寸Δ h 按公式(4.1.2) 计算。
次重型
80≤V≤120
中型
80≤V≤100
轻型
80
4.2 3.5 0.5 7.9 7.5 12. 3 11. 9 0.3 5 6.9 11. 3 0.3 7.1 6.7
4.0 3.5 0.5 7.9 7.5 12.1 11.7 0.35 6.9 11.1 0.3 7.1 6.7
4.0 3.3 0.45 7.5 7.1 11.7 11.3 0.3 6.5 10.7 ─ ─ ─
1
2
2.0.1 2.0.2


路基 subgrade 经开挖或填筑而形成的直接支承轨道的土工结构物。 路堤 embankment 在原地面上,用土、石填筑的路基。
cutting 2.0.3 路堑 自原地面向下开挖的路基。 subgrade bed 2.0.4 基床 路基上部承受轨道、列车动力作用,并受水文气候变化影响而规定的一定深度。基床有 表层与底层之分。 formation level 2.0.5 路肩高程 路肩外缘的高程。 2.0.6 压实系数 compacting factor 填土压实后的干密度与击实试验得出的最大干密度的比值。 2.0.7 地基系数(K30) subgrade reaction coefficient 由直径 30cm 平板荷载试验测得的下沉量 0.00125m 对应的荷载强度 p0.00125 与其下沉量 0.00125m 的比值。 p K30 0.00125 ( MPa / m) 0.00125 2.0.8 相对密度 relative density 反映无黏性土紧密程度的指标。其值为填料最大孔隙比与填筑压实后实测孔隙比之差和 最大孔隙比与最小孔隙比之差的比值。 2.0.9 孔隙率 porosity 土的孔隙体积与土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2.0.10 土工合成材料 geosynthetics 应用于岩土工程的合成材料产品的总称。 2.0.11 最优含水量 optimum moisture content 击实试验所得的干密度与含水率关系曲线上峰值点对应的含水率。 2.0.12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stability factor of slope 边坡稳定性分析中,土体沿某一滑动面的抗滑力(矩)和滑动力(矩)之比值。 2.0.13 路基工后沉降 settlement of subgrade after acceptance 路基竣工铺轨开始后产生的沉降量。 2.0.14 改良土 improved soil 通过掺入石灰、水泥、粉煤灰、固化剂等材料以提高工程特性的土体。 2.0.15 比贯入阻力(Ps) specific penetration resistance 静力触探圆锥探头贯入土层时所受的总贯入阻力除以探头平面投影面积的商。 2.0.16 路桥过渡段 transition from subgrade to bridge 解决桥头路堤与桥梁工后差异沉降须特殊处理的路堤段落。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1.435——标准轨距(m);
g——钢轨的头部宽度(mm):75kg/m 轨为 75mm,60kg/m 轨 为 73mm,50kg/m 轨为 70mm;
Δh —— 路肩高差(m)。4.1.4 不同道床厚度衔接时或双线铁路 中并行等高地段与局部单线地段基床厚度衔接时,路基面应设长度不小于 10m 的渐 变段。
2
3 路肩高程
3.0.1 路肩高程受洪水位或潮水位控制时,应根据下列规定确定设计洪水频率或重现期,并 以计算其设计水位。
1 设计洪水频率标准为 1/100。 若观测洪水(含调查洪水)频率小于设计洪水频率时,应按观测洪水频率设计。但当观测洪 水频率小于 1/300 时,应按 1/300 频率设计。
2 在淤积严重或有特殊要求的水库地段,应在可行性研阶段拟定洪水频率标准。 3 改建既有线与和增建第二线的洪水频率,应根据多年运营和水害情况在可行性研阶段 确定。 4 滨海路堤的设计潮水位,采用重现期为 100 年一遇的高潮位。如滨海路堤兼做水运码 头时,尚应按水运码头设计要求确定设计最低潮位。 3.0.2 滨河、河滩路堤的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包括河道卡口或建筑物造成的 壅水,河湾水面超高)加波浪侵袭高或斜水流局部冲高,加河床淤积影响高度,再加 0.5m。 其中波浪侵袭高与斜水流局部冲高应取二者中之大值。 3.0.3 水库路基的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水位加波浪侵袭高加壅水高(包括水库回水及边岸 壅水),再加 0.5m。当按规定洪水频率计算的设计水位低于水库正常高水位时,应采用水库 正常高水位作为设计水位。 3.0.4 未设防浪胸墙的滨海路堤,其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高潮水位加波浪侵袭高(波浪爬高) 加不小于 0.5m 的安全高度;当路堤顶设有防浪胸墙时,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高潮水位以上不 小于 0.5m。 3.0.5 地下水水位和地面积水水位较高地段路基,其路肩高程应高出最高地下水水位或最高 地面积水水位加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再加 0.5m。 3.0.6 季节冻土地区路基的路肩高程应高出冻前地下水水位或冻前地面积水水位,加毛细水 强烈上升高度加有害冻胀深度,再加 0.5m。 3.0.7 盐渍土路基的路肩高程应高出最高地下水水位或最高地面积水水位,加毛细水强烈上 升高度加蒸发强烈影响深度,再加 0.5m。 当盐渍土路基有季节性冻害时,应按本规范第 3.0.6 条和本条的规定分别计算路肩高程, 取二者中之大值。 3.0.8 当路基采取用降低水位、设置毛细水隔断层等措施时,路肩高程可不受本规范第 3.0. 5 条、3.0.6 条、3.0.7 条规定的限制。

铁路设计规范

铁路设计规范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2009-10-10 08:42:44)转载标签:分类:工作学习铁路路基规范学习站场总结今天,没有太多需要紧急处理的工作,便拿出了一整天的时间来研读《路基规范》,考虑以后工作的需要,总结如下:1、在单线铁路中,硬质岩石路堑及基床表层为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的路基,其路肩高程应高于土质路堤的路肩高程;在双线铁路中,并行不等高或局部单线地段的路肩高程应高于双线铁路并行等高地段土质路堤的路肩高程。

对新建铁路,全线的线路纵断面均按土质路堤标准进行设计,线路纵断面上的高程为路肩设计高程。

然而,绝大多数铁路中不仅有土质路堤(路肩宽度为0.8m),而且有路堑(路肩宽度为0.6m)、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路基,曲线地段还要对曲线外侧进行加宽,软土路堤和高路堤还要对路基面两侧进行加宽;双线铁路中还有局部单线路基。

为使不同类型路基地段的轨面高程保持一致,并保证道碴厚度和路肩宽度满足要求,路基设计时须对线路纵断面的路肩设计高程进行抬高或降低(曲线加宽地段的曲线外侧、路基面两侧需加宽的软土路堤和高路堤)。

对上面提到的路肩抬高尺寸按《路基规范》p8的公式进行计算,曲线地段路基加宽按p11的公式进行计算,高路堤地段路基面加宽按p26的公式进行计算。

不同填料的基床表层衔接时,应设长度不小于10m的渐变段,在双线铁路中并行等高段与局部单线地段连接时,应在局部单线地段逐渐顺坡至并行等高地段,其顺坡长度不应小于10m。

2、路基基床应分为表层及底层,表层厚度为0.6m。

底层厚度为1.9m,总厚度为2.5m,表层需采用渗水性较强的填料,基床底层的顶部和基床以下填料部位的顶部应设4%的人宇排水坡。

路堤基床表层填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Ⅰ级铁路应选用A组填料(砂类土除外),当缺乏A组填料时,经经济比选后可采用级配碎石或级配砂砾石;Ⅱ级铁路应优先选用A组填料,其次为B组填料。

对不符合要求的填料,应采取土质改良或加固措施。

(整理)高速铁路路基的标准

(整理)高速铁路路基的标准

1、铁路路基:(断面)地基高速铁路路基的标准横断面示意图2、地基:2.1检测方法:动力触探(N63.5)静力触探(P s)基底施工见P155~P157。

2.3不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需要处理或改良。

2.3.1浅层(3m以内),也不宜小于0.5m,用换填法。

适用范围:淤泥、淤泥质土、素填土、杂填土地基及暗沟、暗塘及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季节性冻土。

使用换填材料:砂、砂石、素土、灰土、二灰土。

换填施工方法:见P65~P68。

检测方法:环刀法、核子仪法、灌砂法、气囊法、K30、相对密度等。

2.3.2深层:施工方法:爆破:高压压力波,使土结构液化,形成密实(P69)。

夯实(指的是强夯):强力夯击达到密实(P70~P72)。

挤密(挤压和振动):指的是砂桩、碎石桩(P72~P82)、土桩(灰土、二灰土)(P82~P86)、石灰桩、粉喷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 桩)(P86~P87)。

检测方法:小应变 2.3.3软土地基排水固结法:排水系统:水平排水:砂垫层施工(P88~P89)。

竖向排水:砂井(P90~P91)、袋装砂井(P92~P93)、塑料排水板(P94~P96)。

加压系统:堆载法(P96~P97)、真空预压法(P97~P99)、降水法、电渗法、联合法。

图4-14 排水固结系统检测方法:砂井成孔垂直度、深度、砂井装砂是否饱满。

2.3.4化学加固法灌浆法:材料要求、施工工艺、施工注意事项、常见问题及对策见P100~P107。

高压喷射注浆法:浆材选择、施工机械、施工工艺、施工注意事项见P107~P112。

水泥土搅拌法:湿法见P113~P116,干法见P116~P122。

检测方法:荷载板、小应变。

3、路堤图4-18 灌浆施工工艺流程3.1填料选择(P30~P31)高速铁路最好选择A 、B 料,C 组和改良土也可。

3.2一般路堤施工要点:土方路堤填筑见P157~P160。

表 我国路基填料分类标准土石路堤填筑见P160~P163。

高速铁路路基验收标准

高速铁路路基验收标准

高速铁路路基验收标准
高速铁路路基验收标准包括以下方面:
1.路基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应符合设计要求,无明显凸起或塌陷。

2.路基填筑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无明显偏差。

3.硬质路基应保持良好的平整度和排水性能,无明显裂缝和塌陷现象。

4.软弱地基处理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软弱地基加固处理,无软弱地基沉降等现象。

5.路基边坡防护、路基防排水、路基相关工程及设施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6.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结合工程特点制定分项工程和检查批的划分方案,由监理单
位审批,建设单位备案。

7.隐蔽工程应按规定进行验收,并留存隐蔽工程和核心工序施工影像资料。

8.为保证材料进场质量,应进行专业化检查和验收,并减少材料进场反复验收和
资料归集的工作量。

9.补充了按过渡段设计的短路基、提堑连接处、半挖半填路基的检查规定。

10.补充了化学改良土混合材料的技术条件和掺水泥级配碎石的使用时限技术条
件。

11.补充了槽型挡土墙、锚杆、锚索注浆的检查规定,取消了短卸荷板式挡土墙、
锚定板挡土墙、沉井基础等高速铁路路基不使用支挡类型的验收规定。

12.补充了空心砖内客土植生防护、喷混植生、植生袋、生态袋、植被毯的质量验
收内容,充分体现生态和环保理念。

13.完善了一般地区、旱地地区、寒冷地区不同地区植被覆盖、成活的验收规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全面准确的信息,可以咨询铁路部门工作人员。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关于高速铁路设计规范的一些建议:1. 设计速度:高速铁路应根据其所处地域的地貌、气候条件和运输需求等因素确定适当的设计速度,以确保列车的运行安全和乘客的舒适度。

2. 轨道布置:高速铁路应采用双线、复线或多线设计,以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

应根据线路的特点和预期的运输量确定适当的轨道布置方式。

3. 台址选择:高速铁路的台址应在地形条件合适、土质稳定的区域选择,以确保铁路的基础条件良好,并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

4. 桥梁设计:高速铁路的桥梁设计应考虑到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荷载要求,保证桥梁的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应采用可持续的材料和施工技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5. 隧道设计:高速铁路的隧道设计应满足列车的通行需求和安全要求。

应考虑到隧道的地质条件、洞口稳定性和应急出口等因素,以确保隧道的安全和可靠运行。

6. 车站设计:高速铁路的车站设计应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和舒适要求。

应考虑到乘客的流量分布、列车停靠时间和安全出入口等因素,以提供便捷、安全的服务。

7. 电气化设计:高速铁路的电气化设计应满足列车的动力需求和供电系统的稳定性要求。

应考虑到电力供应、接触网设计和牵引系统选择等因素,以提供高效、可靠的电力供应。

8. 路基和排水设计:高速铁路的路基和排水设计应保证线路的稳定和排水畅通。

应采用适当的路基结构和排水设施,以减少线路负荷和降低水灾风险。

综上所述,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是确保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安全、高效的重要保障。

在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地形、气候、运输需求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制定适当的设计标准和规范,以确保高速铁路的可持续发展。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方案(最新版)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方案(最新版)

1 总则为统一高速铁路设计技术标准,使高速铁路设计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50~350km/h的高速铁路,近期兼顾货运的高速铁路还应执行相关规范。

高速铁路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 的建设理念;〔2采用先进、成熟、经济、实用、可靠的技术;〔3体现高速度、高密度、高安全、高舒适的技术要求;〔4符合数字化铁路的需求。

高速铁路设计速度应按高速车、跨线车匹配原则进行选择,并应考虑不同速度共线运行的兼容性。

高速铁路设计年度宜分近、远两期。

近期为交付运营后第十年;远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二十年。

对铁路基础设施及不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应按远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适应长远发展要求。

易改、扩建的建筑物和设备,可按近期运量和运输性质设计,并预留远期发展条件。

随运输需求变化而增减的运营设备,可按交付运营后第五年运量进行设计。

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应符合图1.0.6 的规定,曲线地段限界加宽应根据计算确定。

7250550040002440170017501250650③①②④⑤1700251250①轨面②区间及站内正线〔无站台建筑限界③有站台时建筑限界④轨面以上最大高度⑤线路中心线至站台边缘的距离〔正线不适用图高速铁路建筑限界轮廓及基本尺寸〔单位:mm高速铁路列车设计活载应采用ZK 活载。

ZK 活载为列车竖向静活载,ZK 标准活载如图-1 所示,ZK 特种活载如图-2 所示。

图1.0.7-1 ZK 标准活载图式图-2 ZK 特种活载图式高速铁路应按全封闭、全立交设计。

高速铁路设计应执行国家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节省用地、保护环境等有关法律、法规。

高速铁路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111及国家现行有关规定。

高速铁路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可编辑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可编辑

总称。 2.1.19 临时限速 temporary speed restriction(TSR) 临时情况下的速度限制。 2.1.20 应答器 Balise 存储和发送报文的高速数据传输设备。 2.1.21 无源应答器 fixed balise 发送已存储的固定报文的传输设备。 2.1.22 有源应答器 switchable balise 通过专用电缆与地面电子单元(以下简称 LEU)连接,发送实时可变 报文的传输设备。 2.1.23 地面电子单元 line-side electric unit(LEU) 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通过串行通信接口或其他接口方式与列控中心 连接,周期接收列控中心发送的实时变化的信息,并连续向有源应答器发 送报文的电子设备。 2.1.24 用户平均总停电次数 average failure interruption of customer 每个用户在每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停电次数。停电包括故障停电次数和 计划停电次数。 2.1.25 用户平均总停电时间 average outage duration of customer 每个用户在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停电持续时间,包括故障停电时间和计 划检修停电时间。 2.1.26 供电可靠率 average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 ratio 一年中用户经受的不停电小时总数与用户要求的总供电小时数之比。 2.2 AN AS BAS BITS Access Network 接入网 Autonomous System 自治域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机电设备监控系统 Building Integrated Timing Supply 大楼综合定时供给设备 6 缩略语
CTC Centralized Traffic Control 调度集中 VC Vital Computer 车载安全计算机 GSM-R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for Railway 铁路综 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RAMS RBC TSRS Reliability,Availability,Maintainability,Safety 可靠性,可用 Radio Block Center 无线闭塞中心 Temporary Speed Restriction Server 临时限速服务器 性,可维护性,安全性 TCC Train Control Center 列控中心 TSRT Temporary Speed Restriction Terminal 临时限速操作终端 2.3 V—设计行车速度(km/h) Vsj—设计最高速度(km/h) R—平面曲线半径(m) Rsh—竖曲线半径(m) K30—地基系数(MPa/m) EVd—动态变形模量(MPa) EV2—二次变形模量(MPa) K—压实系数 Lφ—桥梁结构的有效加载长度(m) no—简支梁竖向自振频率的限值(Hz) F—离心力(kN) N—ZK 标准活载图式中的集中荷载(kN) 8 符号

铁路路基设计一般规定及要求

铁路路基设计一般规定及要求

1
第二节 路基面形状和宽度
一、路基面形状
1.为使流至路基面上的水被尽快排走,以保证路基面的强度和稳定,路基面应设计为三角形 路拱。其形式为自线路中心向两侧设 4%的人字排水坡,曲线加宽时,路基面形式仍保持为三角形。 2.在单线铁路(或双线铁路并行等高地段)中,硬质岩石路堑及基床表层为渗水土、级配碎 石或级配砂砾石的路基,其路肩高程应高于土质路基的路肩高程,高出尺寸Δh 按式(1-1)计算。
B sh ——并行等高直线地段土质路堤的标准路基面宽度(m),按表 1-1 确定; D ——并行等高直线地段土质路堤的线间距(m); hd ——并行不等高或局部单线直线地段的标准道床厚度(m); Bd ——并行不等高或局部单线直线地段的标准路基面宽度(m);
(g ——钢轨的头部宽度:75kg/m 轨为 0.075m,60kg/m 轨为 0.073m,50kg/m 轨为 0.070m。 4.不同填料的基床表层衔接时,应设长度不小于 10m 的渐变段。渐变段应在路肩设计高程较 高的段落内逐渐顺坡至路肩设计高程较低处, 渐变段的基床表层应采用相邻两段中填料较好的填料 填筑。 双线铁路中并行等高地段与局部单线地段连接时,应在局部单线地段内逐渐顺坡至并行等高地 段,其顺坡长度不应小于 10m。
铁路路基设计一般规定及要求
铁路路基设计手册(新修订)第一章 第一节 路肩高程
路肩高程的确定,应保证路基面不被洪水浸没而影响行车,在地下水水位较高及地面积水水位 较高地段,不因毛细水上升至路基面,而使土的湿度增加从而降低路基面的承载能力或发生冻胀、 翻浆等病害。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TB10001-2005)及《Ⅲ、Ⅳ级铁路设计规范》 (报批稿)中,对路肩高 程作如下规定: 1.路肩高程受洪水位或潮水位控制时,应计算其设计水位: (1)设计洪水频率标准Ⅰ、Ⅱ级铁路应采用 1/100,Ⅲ级铁路采用 1/50,Ⅳ级及限期使用的 铁路釆用 1/25。 若观测洪水(含调查洪水)频率小于设计洪水频率时,应按观测洪水频率设计。Ⅰ、Ⅱ级铁路 当观测洪水频率小于 1/300 时, 应按 1/300 频率设计, Ⅲ、 Ⅳ级铁路当观测洪水频率小于 1/100 时, 应按 1/100 频率设计。临时使用的铁路可不考虑观测洪水位。 (2)在淤积严重或有特殊要求的水库地段,需酌量提高路基设计洪水频率标准时,应在可行 性研究阶段确定洪水频率标准。 (3)改建既有线和增建第二线的洪水频率,应根据多年运营和水害情况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确 定。 (4)滨海路堤的设计潮水位,采用重现期为 100 年一遇的高潮位。当滨海路堤兼做水运码头 时,尚应按水运码头设计要求确定设计最低潮位。 2.滨河、河滩路堤的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水位加壅水高(包括河道卡口或建筑物造成的壅水, 河湾水面超高)加波浪侵袭高或斜水流局部冲高,加河床淤积影响高度,再加 0.5m。其中波浪侵 袭高与斜水流局部冲高应取二者中之大值。 3. 水库路基的路肩高程, 应高出设计水位加波浪侵袭高加壅水高 (包括水库回水及边岸壅水) , 再加 0.5m。当按规定洪水频率计算的设计水位低于水库正常高水位时,应采用水库正常高水位作 为设计水位。 4.顶部未设防浪胸墙的滨海路堤,其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高潮水位加波浪侵袭高(波浪爬高) 加不小于 0.5m 的安全高度;当设有防浪胸墙时,路肩高程应高出设计高潮水位以上不小于 0.5m。 5.地下水水位或地面积水水位较高地段的路基,其路肩高程应高出最高地下水水位或最高地 面积水水位加毛细水强烈上升高度,再加 0.5m。 6.季节冻土地区路基的路肩高程应高出冻前地下水水位或冻前地面积水水位,加毛细水强烈 上升高度加有害冻胀深度,再加 0.5m。 7.盐渍土路基的路肩高程应高出最高地下水水位或最高地面积水水位,加毛细水强烈上升高 度加蒸发强烈影响深度,再加 0.5m。当盐渍土路基存在季节性冻害时,应分别按季节性冻土和盐 渍土计算路肩高程,取二者中之大值。 8.当路基采用降低水位、设置毛细水隔断层等措施时,路肩高程可不受水位较高地段路基、 季节性冻土路基及盐渍土路基对路肩高程的限制。 客货共线铁路和客运专线铁路均执行上述标准 (客运专线铁路的设计洪水频率标准执行Ⅰ级铁 路的标准) ,高标准铁路路肩高程还宜按路堤高度大于基床厚度控制。

高速铁路路基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路基技术要求
四高速铁路路堤施工要点四高速铁路路堤施工要点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参数一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参数一四高速铁路路堤施工要点四高速铁路路堤施工要点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参数二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参数二四高速铁路路堤施工要点四高速铁路路堤施工要点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参数三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参数三四高速铁路路堤施工要点四高速铁路路堤施工要点32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筑到标高后进行沉降观测
在路基面上以灰线标出轮辙线,并按“验标” 要求设置测点分别进行地基系数K30 、变形
模量Ev2、动态变形模量Evd及孔隙率n值检测, 分析运梁车对基床表层的扰动程度,并 据此制定运架作业完成后基床表层整修 方案。
第二十一页,共54页。
四、高速铁路路堤施工要点
在运梁车通过的最不利位置设动态观测断
面,每个动态观测断面设3~5个沉降标, 利用水准仪观测运梁车通过次数与路基 表层沉降值的关系,并提交软弱地基段 的沉降板的观测资料。
五、高速铁路路堑施工要点
1.2、石质路堑的开挖
(1)、石质路堑开挖按以下三种方式开挖:
对于面层风化岩、软石用裂土机开挖;小方 量石方段采用机械打眼小炮开挖;大方量石 方段采用光面爆破和深孔松动控制爆破技术 分层开挖。 (2)对于一般石质路堑或石质路堑挖深在 5m以上且集中的,采用潜孔钻机深孔松动 爆破;石质路堑挖深在5m以内时,采用光面 爆破。
横向结构物两侧过渡段对称均匀分层同步填筑 施工。 桥台后和横向结构物后2米范围内不能用大型压 路机施工的部位及横向结构物的顶部填土厚度 小于1米时,采用小型压路机配合冲击夯进行压 实。
第十七页,共54页。
四、高速铁路路堤施工要点
5.2、路堤与路堑过渡段 路堑为软岩或土质时,过渡段与路堤同
步采用与路基本体相同的填料分层填筑, 并沿线路方向铺设双向土工格栅,间隔 厚度严格按设计要求。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doc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doc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现阶段我国铁路路基设计规范是怎样的?以下是整理的关于铁路路基设计规范的具体资料以供参考。

一般规定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等,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

路基建筑主体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

基床表层的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要求,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承载能力。

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和压实性能,能够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

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等应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相关标准。

路堤填筑前应进行现场填筑试验。

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的均匀变化。

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

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

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

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的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

路基排水工程应系统规划,满足防、排水要求,并及时实施。

路基设计应重视防灾减灾,提高路基抵抗连续强降雨、洪水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车站两端正线、利用既有铁路地段、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和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等路基设计标准按其设计最高速度确定,路基基床结构变化处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渐变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路基6.1一般规定6.1.1路基工程应加强地质调绘和勘探、试验工作,查明基底、路堑边坡、支挡结构基础等的岩土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查明不良地质情况,查明填料性质和分布等,在取得可靠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开展设计。

6.1.2路基主体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 年。

6.1.3基床表层的强度应能承受列车荷载的长期作用,刚度应满足列车运行时产生的弹性变形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要求,厚度应使扩散到其底层面上的动应力不超出基床底层土的承载能力。

基床表层填料应具有较高的强度及良好的水稳性和压实性能,能够防止道砟压入基床及基床土进入道床,防止地表水侵入导致基床软化及产生翻浆冒泥、冻胀等基床病害。

6.1.4路基填料的材质、级配、水稳性等应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填筑压实应符合相关标准。

6.1.5路堤填筑前应进行现场填筑试验。

6.1.6路基与桥台、横向结构物、隧道及路堤与路堑、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等连接处均应设置过渡段,保证刚度及变形在线路纵向的均匀变化。

6.1.7路基工后沉降值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地基处理措施应根据地形和地质条件、路堤高度、填料及工期等进行计算分析确定。

对路基与桥台及路基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地层变化较大处和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连接处,应采取逐渐过渡的地基处理方法,减少不均匀沉降。

路基施工应进行系统的沉降观测,铺轨前应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路基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轨道铺设。

6.1.8路基支挡加固防护工程应满足高速铁路路基安全稳定的要求,路基边坡宜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并兼顾景观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约土地等要求。

6.1.9路基排水工程应系统规划,满足防、排水要求,并及时实施6.1.10路基设计应重视防灾减灾,提高路基抵抗连续强降雨、洪水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6.1.11路基上的轨道及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和分布宽度应符合表6.1.11的规定。

表 6.1.11 轨道和列车荷载换算土柱高度及分布宽度6.1.12车站两端正线、利用既有铁路地段、联络线、动车组走行线和养护维修列车走行线等路基设计标准按其设计最高速度确定,路基基床结构变化处应设置长度不小于10m的渐变段。

6.1.13路基工程应加强接口设计,合理设置电缆槽、电缆过轨、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及综合接地等相关工程,避免因相关工程破坏路基排水系统、影响路基强度及稳定。

6.2路基面形状及宽度6.2.1无砟轨道支承层(或底座)底部范围内路基面可水平设置,支承层(或底座)外侧路基面两侧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

有砟轨道路基面形状应为三角形,由路基面中心向两侧设置不小于4%的横向排水坡。

曲线加宽时,路基面仍应保持三角形。

6.2.2有砟轨道路基两侧的路肩宽度,双线不应小于1.4m,单线不应小于1.5m。

6.2.3直线地段标准路基面宽度应按表6.2.3 采用。

表 6.2.3 路基面标准宽度6.2.4路基面在无砟轨道正线曲线地段一般不加宽,当轨道结构和接触网支柱等设施的设置有特殊要求时,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确定;有砟轨道正线曲线地段加宽值应在曲线外侧按表6.2.4 的规定加宽。

曲线加宽值应在缓和曲线内渐变。

表 6.2.4 有砟轨道曲线地段路基面加宽值单位: m图 6.2.5-5 无砟轨道单线路堤标准横断面示意图3.0图 6.2.5-1 无砟轨道双线路堤标准横断面示意图单位:m图 6.2.5-2 无砟轨道双线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示意图图 6.2.5-3 无砟轨道双线非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示意图4.34.33.06.2.5 路基标准横断面如图 6.2.5-1 ~8所示 4.3 线间距 4.3 4.1:m4%4%3.表层4%4%4%基床以下路堤4%1:m单位: m4.33.04%线h 间距4.3 3.04%单位:1:m3.01:m4%4%4.4%1:1:m线间距 4.34.34%基床以下路堤单位:m 图 6.2.5-6 无砟轨道单线路堤标准横断面示意图4%图 6.2.7-8 有砟轨道单线路基标准横断面示意图 6.2.5-6 有砟轨道双线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示意图6.2.5-7 有砟轨道双线非硬质岩路堑标准横断面示意图m1:4% .75基床以下路堤4% m%4层层表底7.03.4.44.4 0.51.5 1.12.60.51.575 1:1.74%基床 基床4.4 1.4 1.2 0.51.3线间距0.5 1.3 1.2图 6.2.5-5 有砟轨道双线路堤标准横断面示意1: mm 1:1: m4.4.7435单位: m4%图 6.2.8-8 有砟轨道单线路基标准横断面示意图 9.3.2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曲线6.3 基 床6.3.1 路基基床应由基床表层和基床底层构成。

基床表层厚度无砟轨为 0.4m ,有砟轨道为 0.7m ,基床底层厚度为 2.3m 。

6.3.2 基床表层应填筑级配碎石, 压实标准应符合表 6.3.2-1 的规定表 6.3.2-1 基床表层压实标准注: 无砟轨道可采用 K30或 Ev2。

当采用 Ev2时,其控制标准为 Ev2≥120 MPa 且 Ev2/Ev1 ≤2.3其材料规格应符合下列规定:1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材料由开山块石、 天然卵石或砂砾石经破碎筛选而成。

2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的粒径级配应符合表 6.3.2-2的规定。

其不均匀系 数 C u 不得小于 15,0.02mm 以下颗粒质量百分率不得大于 3%。

粒径级配曲线 如图 6.3.2 所示。

表 6.3.2-2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注:括号内数字适用于寒冷地区铁路。

90 )%(率分百量质筛方孔筛边长( mm )注: 无砟轨道可采用 K30或 Ev2。

当采用 Ev2时,其控制标准为 Ev2≥45MPa 且 Ev2/Ev1 ≤2.63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与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 D 15<4d 85 的要求。

当不能满足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 土工合成材料。

当下部填土为改良土时,可不受此项规定限制。

4 在粒径大于 22.4mm 的粗颗粒中带有破碎面的颗粒所占的质量百分率不小于 30%。

5 级配碎石粒径大于 1.7mm 颗粒的洛杉矶磨耗率不大于 30%,硫酸钠溶液浸泡损失率不大于 6%。

粒径小于 0.5mm 的细颗粒的液限不大于 25%,塑 性指数小于 6。

不得含有黏土及其它杂质。

6.3.3 基床底层应采用 A 、B 组填料或改良土, A 、B 组填料粒径级配应满足压实性能要求,寒冷地区冻结影响范围填料应满足防冻胀要求。

基 床底层压实标准应符合表 6.3.3 的规定。

表 6.3.3 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注: 1.无砟轨道可采用 K30 或 Ev2。

当采用 Ev2 时,其控制标准为 Ev2≥80 MPa且 Ev2/Ev1 ≤2.52.括号内数字为寒冷地区化学改良土考虑冻融循环作用所需强度值。

6.4 路 堤6.4.1 基床以下路堤宜选用 A 、B 组填料和 C 组碎石、砾石类填料,其粒径级配应满足压实性能要求;当选用 C 组细粒土填料时,应根据填料 性质进行改良。

基床以下路堤压实标准应符合表 6.4.1 的规定。

表 6.4.1 基床以下路堤填料及压实标准6.4.2路基工后沉降应符合下列规定:1无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能力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不宜超过15mm;沉降比较均匀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满足式6.4.2 的要求时,允许的工后沉降为30mm。

R sh 0.4V s2j式6.4.2 )路基与桥梁、隧道或横向结构物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基与桥梁、隧道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2有砟轨道路基工后沉降应满足表6.4.2 要求。

表 6.4.2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6.4.3 软土路堤的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作用时不应小于1.256.4.4软土地基沉降可按本规范附录B 计算,沉降计算值应经实际工程观测资料检验修正。

6.4.5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应结合工程实际,选择代表性地段提前修筑试验段。

6.4.6受洪水或河流冲刷及长期受水浸泡的路堤部位,应采用水稳性好的渗水性材料填筑,并应放缓边坡坡率、设置边坡平台、加强边坡防护。

6.4.7雨季滞水及排水不畅的低洼地段,浸水影响范围应以渗水性材料填筑,并应采取排水疏导措施。

6.4.8在高地下水位(地下水位距地表不大于0.5m)的黏性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路堤底部应填筑渗水性材料。

有条件时,宜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6.4.9路堤边坡坡率可根据路基填料、路堤高度、地震力、基底地质条件、水文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6.4.10路基填料应满足压实要求,其最大粒径在基床底层内应小于60mm,在基床以下路堤内应小于75mm。

6.4.11地震区路堤应选用震动稳定性较好的填料,基底垫层材料应采用碎石(卵石)或粗砂夹碎(卵)石,不得采用细砂或中砂。

6.4.12在可液化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换填、设置反压护道或地基加固等抗震措施。

6.4.13黄土地段路基应加强防排水措施,采取封闭防水、拦截、疏导的处理原则,设置防冲刷、防渗漏和有利于水土保持的综合排水设施及防护工程,并妥善处理农田水利设施与路基的相互干扰。

当黄土具湿陷性或压缩性较高时,应根据地基土层性质、路堤填高、路基变形控制要求,确定湿陷性黄土处理措施。

采用无砟轨道时,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

6.4.14岩溶地段路基应结合工程实际(岩溶地表形态、地表径流、地下水活动等)判别岩溶对路基工程的危害性,选择适宜的处理措施。

6.4.15人为坑洞地段路基应根据坑洞的形成年代、埋深、坑洞高度、顶板岩性及力学性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综合分析,分别采用明挖回填或钻孔充填、注浆等工程措施。

6.4.16膨胀土路基应分析膨胀土作为地基的变形特性,可采取挖除换填等处理措施,并加强防排水及边坡防护工程。

6.5 路堑6.5.1不易风化的硬质岩基床应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1铺设无砟轨道时,开挖至路基面,直接在开挖面上施做支承层或底座。

2铺设有砟轨道时,开挖至路基面以下0.2m 处,开挖面由路基中心向两侧设4%的横向排水坡,其上填筑级配碎石。

3开挖面上的松动岩石应予清除。

开挖面不平整处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5的混凝土嵌补。

6.5.2软质岩、强风化的硬质岩及土质基床应满足表 6.3.2 、6.3.3的要求;基床范围内的地基应无P s<1.5MPa或σ 0<0.18MPa的土层。

不能满足时,应进行加固处理,并符合下列规定:1基床表层应换填级配碎石并满足第6.3.2 条要求;2天然地基满足基床底层土质要求时,可采取翻挖回填或加强碾压夯实的措施;3天然地基不满足基床底层土质要求时,可采取换填、地基改良或加固措施,换填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分析确定;4基床翻挖、换填或改良、加固处理时,应采取加强排水和防渗等措施,分层压实应执行基床相应部位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