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教育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国家助学贷款中诚信教育的思考

【摘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自1999年开展以来,对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一部分大学生未能履行合同按期还贷,国家助学贷款屡遭尴尬。文章从当前大学生助学贷款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主要针对存在的诚信问题做深入讨论,并从对策及措施等方面提出解决途径,以期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及现实依据。

【关键词】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问题;对策及措施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自1999年开展以来,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资助面越来越广,资助力度越来越大,对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起了重要作用。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手段。然而,一部分大学生未能履行合同按期还贷,国家助学贷款屡遭尴尬。健全大学生的诚信贷款体系确保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课题。

1当前大学生助学贷款普遍存在的问题

国家助学贷款主要特点之一是免担保或抵押,用学生个人的信用获取贷款。但是对大学生个人信用充分信任的国家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棘手问题,就是申请贷款的部分大学生的失信。诚信缺失成为当前大学生助学贷款普遍存在的问题[1]。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1认识不到位

一部分贫困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误认为,向亲朋好友借钱才是真正的“借”,而国家助学贷款,既不要抵押,又不要担保,在校期间免交贷款利息,还款的压力暂时缓解;并错误地将国有商业银行与国家等同,认为大学生的借贷行为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钱既然是国家的,也就产生了“不贷白不贷”、“贷国家的不算贷”的思想。不仅如此,部分学生贷款时抱着“先贷再说”、“先花再讲”的思想,至于以后的还款则是“能拖则拖,能少还则少还,能不还则不还”。

1.2相关知识贫乏

由于金融信贷、法律等相关知识的贫乏,一部分学生对合同、协议的法律有效性认识不足。在签约时,有的大学生态度不严肃,随意更改、撕毁合同,或出具不真实的佐证材料,或提供不准确的信息,造成银行和学校无法找到本人。在还款上,有的同学错误地认为早还晚还只要有还就是守约,只要银行和学校不催缴就意味着不用按时还款等等。

1.3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和社会信用缺失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征询系统不健全、还款体系不完善,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评价系统还需要一个过程,致使银行很难评估学生的信用;同时毕业生就业以后流动性大,借款银行、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借款学生的行踪有效控制贷款风险。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主体意识、利益主体意识和逐利动机日益增强,在缺乏节制的个人利益的强烈驱动和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下,一些人抛弃了原来恪守的道德规范,诚信行为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于是信用意识淡薄的大学生就有了逃避还贷责任的借口。

对个人而言,将在个人信用记录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笔;对银行而言,则形成呆帐坏帐,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对学校而言,造成学校声誉、品牌受损;对社

会而言,则会在群体中形成心理暗示,可能导致不守信行为在社会上蔓延,造成不良影响。还贷失信的直接后果是银行不敢轻易将款项贷出去,国家苦心搭建的助学贷款政策无法落实;而贷款难度的增加,则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承受不了学费压力。这种状况与国家的助学目标相违背,无法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大学,并顺利完成学业。

2构建四位一体的诚信教育体系,切实解决诚信缺失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从助学贷款的不同阶段逐一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和引导,同时提高高校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调动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主动性,构建四位一体的诚信教育体系。只有这样四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

2.1抓好入学教育

对即将入学的每一位大学生通过通知书中随信寄送助学贷款相关政策法规等进行宣传。按照教育部要求,在每年印发招生简章和发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都要写清楚或者附上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2],“不了解”助学贷款政策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54%,“比较了解”的学生占到32%;“完全了解”的学生仅占14%。而这部分完全了解助学贷款政策的学生,大多也正是在申请过助学贷款后才完全知晓助学贷款政策的。由此可见,助学贷款政策推广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抓好过程教育

应考虑把诚信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诚信教育进教材、进课堂。例如,上海复旦大学自2001年起就在全体学生中开设了诚信教育课[3]。不光贯穿助学贷款全过程,还要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始终。而这种教育又不同于其他专业知识教育,教育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系列专题讲座,也可以设置选修和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诚信教育应有一定的系统性,并且一定要联系助学贷款遭遇的“尴尬”、考试作弊等实际问题。必须克服德育课过于注重知识和分数的倾向,如上所述,教育方式要多样化,要体现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精神。教会大学生做人的原则,既要倡导传统美德,也要加强诚信等现代人格的培养。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诚信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在校大学生明白:讲信誉、重信用、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每个公民起码的道德要求。同时,围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结合普法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遵纪守法、权利义务的观念,增强守法履约的自觉性。在高校开展诚信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认识信用缺失和信用保障机制不健全的社会现状,并在思想道德层面抵御失信,树立信用理念,掌握信用管理知识。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信用观念。对于在校读书的学生,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对于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贷款一定要让家里知道、让用人单位了解,让家长和用人单位和银行一起监督学生,这样会大大提高助学贷款的偿还率。2.3把好离校关

在办理过程中,在学生贷款不同阶段突出不同重点:申请时要强调明礼诚信的教育;发放时要强调感恩、自立自强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离校前要强调金融信贷和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帮助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2.4学校加强重视

现阶段,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流程中的最后一步是协助银行与学生签订还款协议。部分高校持有这样的观念:还款是依靠学生个人信用,学校无法采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