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命题和证明
《13.2命题与证明》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沪科版12八年级上册
《命题与证明》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命题与证明》的基本概念,明确命题的结构、定义以及证明的逻辑过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命题的判断和证明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初中数学《命题与证明》的第一课时展开,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 命题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学生需掌握命题的定义、分类及结构,并能够根据给定的语句判断其是否为命题,以及是何种类型的命题。
2. 命题的真假判断:学生需根据所学的逻辑规则,对给定的命题进行真假判断,并说明理由。
3. 简单的命题证明:学生需通过所学知识,尝试对一些简单的命题进行证明。
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寻找不同的证明方法。
4. 思考与探讨:鼓励学生就《命题与证明》这一章节的学习内容展开思考与探讨,如:什么是有效的证明?在证明过程中应遵循哪些原则?等。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并保证作业的整洁、规范。
2. 对于每个命题的真假判断和证明过程,学生需详细阐述理由和步骤。
3. 在思考与探讨部分,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4.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并按时参加课堂讲解和讨论。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理解程度、证明过程及思考与探讨部分的内容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1. 学生对命题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命题的真假判断能力及理由阐述的准确性。
3. 学生的证明过程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
4. 学生在思考与探讨部分的表现及见解的深度和广度。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教师将给予指导和纠正。
同时,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命题与证明》这一章节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将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进步。
沪科8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2 命题与证明
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只不过基本事实
(公理) 是最原始的依据;而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因而不
能直接用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例 4 填写下列证明过程中推理的依据.
知4-练
如图13.2-1,已知AC,BD相交于点O,DF平分
∠CDO与AC相交于点F,BE平分
∠ABO与AC相交于点E,∠A=∠C.
知识点 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1, 2
知5-讲
1. 定理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几何语言:在△ABC中,∠A+∠B+∠C=180°.
2.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知5-讲
证明方法 方法一
图示
证明过程
如图,过点A作l∥BC,则 ∠2=∠B,∠3=∠C. 因为 ∠1+∠2+∠3=180°,所 以∠1+∠B+∠C=180°.
知1-练
解:(1)(2)(3)(4)(5)(7)是命题,其中(2)(3)是真命题, (1)(4)(5)(7)是假命题.(6)不是命题.
知1-练
1-1. [期末·宿州桥区]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C ) A. 如果AB=BC,那么点C是AB的中点 B. 三条线段的长分别为a,b,c,如果a+b > c,那 么这三条线段一定能组成三角形 C.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D. 如果| a |=| b |,那么a=b
续表: 证明方法
方法二
图示
知5-讲
证明过程 如图, 过点C作CD∥AB, 则∠1=∠A,∠2=∠B. 因 为∠1+∠2+∠ACB= 180°,所以∠A+∠B+ ∠ACB=180°.
续表: 证明方法
方法三
图示
知5-讲
证明过程 如图,过点D作DE∥AB, DF∥AC,则∠1=∠C, ∠2=∠4,∠3=∠B,∠A =∠4. 所以∠2=∠A. 因为 ∠1+∠2+∠3=180°,所 以∠A+∠B+∠C=180°.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4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命题与证明》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章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命题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的基本方法。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证明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证明方法的不理解,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能正确写出题设和结论。
2.让学生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能运用所学的证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的概念,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2.难点:证明方法的灵活运用,对复杂命题的证明。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例导入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意义。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证明的方法。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和分享证明的方法和经验。
4.采用讲解法,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导入和讲解。
2.准备一些证明题目,用于巩固和拓展。
3.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如果一个人是男生,那么他一定有喉结”,让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引导学生写出题设和结论。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简单的命题,如“勾股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让学生尝试证明。
教师在旁边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命题进行证明。
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的证明过程,纠正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证明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技巧。
13.2命题与证明5
13.2命题与证明 (5)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及其2个推论。 2.进一步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推 论进行计算或证明。
自学提纲:
• • • • • 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各内角与一个外角的 和是225°,则与这个外角相邻的内角是____度. 2、如图,直线DE与△ABC的三边所在直线 A E 交与D、E、F, ∠ A=40°, ∠ D=25°, F DE⊥AB,求ACB的度数.
B C D
• 3.如图, 在△ABC中, 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 A (1).若∠A=60°,求∠BOC的度数. (2).若∠A=α,求∠BOC的度数.
E O D
BCBiblioteka 基础过关1.下列能说明∠1>∠2的是(
1
1 2
C )
2
1
2
2
1
A
B
C
D
2、说出下列各图中∠1的度数。
1
60° 30°
1
∠1=95°
45° 50°
∠1=90°
120°
60°
1
60°
35°
1
2
20°
∠1=85°
∠1=80°, ∠2=40°
基础过关
3.如图,则ABC的形状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B 2a C 3a A
C
a
4、如图,∠A+∠B+∠B+∠D+∠E+∠F的度数.
B A
∵∠A+∠B=∠1, ∠C+∠D=∠2, ∠E+∠F=∠3
C
P
1 2
N
∴∠A+∠B+∠C+∠D+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命题与证明》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章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运算、方程求解、几何图形的性质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本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证明过程,以及如何运用已知定理证明未知定理。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基本概念,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几何图形的性质和方程求解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命题与证明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逐步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于新的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通过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理解定理的含义。
2.学会阅读和理解证明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能够运用已知定理证明未知定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与证明的概念,定理的含义。
2.难点:如何阅读和理解证明过程,运用已知定理证明未知定理。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
2.讲解法:讲解定理的含义,解释证明过程。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已知定理证明未知定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PPT,展示具体的例子和证明过程。
2.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命题,什么是证明。
例如,给出一个命题:“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让学生思考这个命题是否正确,如何进行证明。
2.呈现(10分钟)讲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解释定理的含义。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例子和证明过程,让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定理,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并尝试证明。
【新人教版】2019-2020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3章 13.2 命题与证明 第1课时 命题与证明教案
13.2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与证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了解公理、定理、证明的概念;2.了解原命题、逆命题的意义;3.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能用举反例的方法判断命题的真假,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命题真假的判断,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对数学定理、命题的由来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命题的概念和命题、公理、定理的区别.【教学难点】严密完整地写出推理过程.◇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三角形的性质是通过折叠、剪拼或度量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的,但这些做法都会出现很多误差,会存在疑问.有没有更准确更严格的方法得出结论呢?二、合作探究问题1:推理是一种思维活动,人们在思维活动中,常常要对事物的情况做出种种判断.例如:(1)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2)如果∠1和∠2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3)2+3≠5;(4)如果一个整数的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能被3整除.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结论:(1)(2)(4)是正确的,(3)是错误的.问题2:什么叫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假命题?结论: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或式子)叫做命题,其中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典例1判断下面语句中哪些是命题?(1)请关上窗户;(2)你明天上学吗?(3)天真冷啊!(4)昨天我们去旅游了。
[解析](4)是命题,(1)(2)(3)不是命题问题3:(1)命题的一般形式是什么?(2)什么叫原命题、逆命题?(3)什么叫反例?结论:(1)命题的一般形式是“如果p,那么q”或“如果p,则q”.(2)将命题“如果p,那么q”中的条件与结论互换,便得到一个新命题“如果q,那么p”,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3)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我们称之为反例.典例2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与结论:(1)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A=∠B,那么∠A的补角与∠B的补角相等.[解析](1)“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是条件,“两条直线平行”是结论.(2)“∠A=∠B”是条件,“∠A的补角与∠B的补角相等”是结论.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所得逆命题的真假,如果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果a=0,那么ab=0.[解析](1)逆命题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真命题.(2)逆命题是“如果ab=0,那么a=0”,是假命题.反例,当a=1,b=0时,ab=0.典例3已知: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求证:a∥b.[解析]∵∠1=∠2,(已知)又∵∠1=∠3,(对顶角相等)∴∠2=∠3.(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求证:OE⊥OF.[解析]∵OE平分∠AOB,OF平分∠BOC,(已知)∴∠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八年级数学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案(新版)沪科版
13.2 命题与证明第1课时命题1.了解命题的含义.2.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3.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难点命题概念的理解.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直角都相等.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4是正确的,句子3是错误的.像这样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不正确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上面判断性语句1、2、4都是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3是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4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1.教师提出问题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1)对顶角相等;(2)如果a>b,b>c, 那么a>c.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1)条件: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条件:如果a>b,b>c;结论:那么a>c.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原命题,另一个命题叫逆命题.说出上题的逆命题,并讨论.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例1 写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a2=b2,那么a=b;(2)对顶角相等;(3)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分析:第(1)题中有“如果”“那么”,条件结论明显,第(2)(3)题可先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找出题设和结论.解:(1)题设是“a2=b2”,结论是“a=b”;(2)改写: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题设:“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3)改写:如果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那么这三个角的和等于180°.题设:“三个角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结论:“三个角的和等于180°”.【归纳总结】通常情况下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当条件结论不是很明显的时候,把所给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找出题设和结论,在改写时,要做到语句通顺,措辞准确.例2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的真假.(1)如果∠α与∠β是邻补角,那么∠α+∠β=180°;(2)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那么△ABC的内角中一定有两个锐角.分析:(1)交换原命题中“如果”和“那么”后面的部分即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然后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判断命题的真假;(2)交换原命题中“如果”和“那么”后面的部分即可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然后根据三角形的角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解:(1)逆命题为:如果∠α+∠β=180°,那么∠α与∠β是邻补角,此逆命题为假命题;(2)逆命题为: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此逆命题为假命题.【归纳总结】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互换,得到新命题,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叫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当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所举的例子,如果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的结论,称之为反例;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教材P77练习.2.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随堂演练”内容.五、反思小结,梳理新知命题命题的概念:对某一事件作出正确或者不正确判断的语句(或式子)叫做命题;命题的结构: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逆命题:原命题为“如果p,那么q”,逆命题则为“如果q,那么p”.六、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内容.2.教材P84习题13.2第1~3题.第2课时证明(一)1.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概念,了解证明(演绎推理)的概念.2.了解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能运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证明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重点证明的含义和表述格式.难点按规定格式表述证明的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比较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通过简单的观察,并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加以验证,体会验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证明的引入(1)命题“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是直角边的2倍”是真命题吗?请说明理由.分析: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用几何语言描述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说明的结论.教师对具体的说理过程予以详细的板书.小结归纳得出证明的含义,让学生体会证明的初步格式.(2)通过教材例3,例4的教学理解证明的含义,体会证明的格式和要求.【归纳总结】证明几何命题的表述格式:①按题意画出图形;②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③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例1 如图,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有( )①因为∠1=∠2,所以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因为∠3=∠4,所以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因为∠4+∠5=180°,所以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0个B.1个C.2个D.3个分析:结合图形,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逐一进行判断.①因为∠1、∠2不是同位角,所以不能证明b∥c,故错误;②因为∠3=∠4,所以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正确;③因为∠4+∠5=180°,所以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正确.故正确的是②③,共2个.故选 C.【归纳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例2 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已知:如图,∠D=110°,∠EFD=70°,∠1=∠2.求证:∠3=∠B.证明:∵∠D=110°,∠EFD=70°(已知),∴∠D+∠EFD=180°,∴AD∥______(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又∵∠1=∠2(已知),∴______∥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EF∥______,∴∠3=∠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分析:求出∠D+∠EFD=180°,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推出AD∥EF,AD∥BC,即可推出答案.∵∠D=110°,∠EFD=70°,∴∠D+∠EFD=180°,∴AD∥EF.又∵∠1=∠2,∴AD ∥BC,∴EF∥BC.故答案为:EF,AD,BC.【归纳总结】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有: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反过来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教材P78~79练习及P80练习.2.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随堂演练”内容.五、反思小结,梳理新知(1)证明的含义.(2)真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3)思考、探索:假命题的判断如何说理、证明?六、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内容.2.教材P84~85习题13.2第5~8题.第3课时证明(二)1.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究,进一步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2.能将几何命题的文字语言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出来.重点根据具体的证明过程,填写推理的理由.难点将文字语言表述的证明题改写成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的证明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你还记得这个结论的探索过程吗?(1.度量法; 2.折叠法; 3.剪拼法.)但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可靠,这样就需要进行几何证明.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1)理解题意,分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2)请同学们分别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述命题.已知:△ABC,求证:∠A+∠B+∠C=180°.证法一:(请学生参照剪贴的方法去证明)证法二:(引导学生仿照证法一添加辅助线转化成平角去证明)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证法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2.总结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1)理解题意:分清命题的条件(已知),结论(求证);(2)根据条件画出图形并在图形上标出字母;(3)结合图形和命题写出已知和求证;(4)分析因果关系,探索证明思路;(5)依据思路,运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条理清晰地写出证明过程;(6)检查表述过程是否正确,完善.3.小试牛刀尝试写出下列问题的已知、求证并画图:(1)求证: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2)求证:对顶角相等.4.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请学生画图口答即可.)推论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由公理、定理直接得出的真命题叫做推论.推论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例1 如图,在△ABC内任意取一点P,过点P画三条直线分别平行于△ABC的三条边.(1)∠1、∠2、∠3分别和△ABC的哪一个角相等?请说明理由;(2)利用(1)说明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分析:(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可证得;(2)根据对顶角相等,以及∠HPE+∠2+∠3=180°和(1)的结论即可证得.解:(1)∠1=∠A,∠2=∠B,∠3=∠C.理由如下:∵HI∥AC,∴∠1=∠CEP,又∵DE∥AB,∴∠CEP=∠A,∴∠1=∠A.同理,∠2=∠B,∠3=∠C;(2)如图,∵∠HPE=∠1,∠HPE+∠2+∠3=180°,∴∠1+∠2+∠3=180°,∵∠1=∠A,∠2=∠B,∠3=∠C,∴∠A+∠B+∠C=180°.【归纳总结】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正确观察图形,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对顶角相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例2 如图所示,AB∥CD,∠BAC和∠DCA的平分线相交于H点,那么△AHC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分析:要判断△AHC的形状,首先观察它的三个内角,其中∠1与∠2与已知条件角平分线有关,而两条角平分线分别平分∠BAC和∠DCA,这两个角是同旁内角,于是联想到已知条件中的AB∥CD.解:△AH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因为AB∥CD,所以∠BAC+∠DCA=180°.又因为AH,CH分别平分∠BAC和∠DCA,所以∠1=12∠BAC,∠2=12DCA,所以∠1+∠2=12(∠BAC+∠DCA),所以∠1+∠2=90°,所以△AHC为直角三角形.【归纳总结】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既可以通过这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来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也可以通过有两个角度数之和为90°来判定.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教材P81~82练习.2.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随堂演练”内容.五、反思小结,梳理新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推论1、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证明定理的一般步骤①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画出图形;②题设部分是已知部分,结论部分是要证明的部分;③利用已知条件,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推论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推论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内容.第4课时三角形的外角1.了解三角形的外角.2.知道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3.学会运用简单的说理来计算三角形的相关的角.重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难点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进行有关计算时能准确地推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它是由什么组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内容是什么?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教学说明】为本节课进一步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作准备.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探究问题1:如图,把△ABC的一边BC延长到D,得∠ACD,它不是三角形的内角,那它是三角形的什么角?练习:如图,∠ADB,∠BPC,∠BDC,∠DPC分别是哪个三角形的外角?问题2:观察问题1图,∠ACD与∠ACB是什么关系,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教师利用投影出示图形,并提出问题.教师指出像这样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它是由三角形的一边和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然后教师利用投影出示练习,安排学生举手回答,并按照外角的定义一一指明这些角分别由哪些边组成.完成以后,教师提出问题2,并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说理证明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练一练.【教学说明】教师指明外角的定义以后,马上进行练习,便于巩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结合图形,培养学生的图形变换能力.通过学生的归纳,总结,证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的成功与快乐.通过观察、讨论等一系列活动,再让学生进行证明,由于准备进行得比较充分,学生能够较顺利地说出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教师出示教材例5,先让学生进行分析,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将三角形的外角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然后师生共同写出规范的解答过程.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证明?【教学说明】先让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图形能力,然后师生共同解决,规范学生的解答过程.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例1 已知:如图为一五角星,求证:∠A+∠B+∠C+∠D+∠E=180°.分析: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得出∠EFG=∠B+∠D,∠EGF=∠A+∠C,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E+∠EGF+∠EFG=180°,代入即可得证.证明:∵∠EFG,∠EGF分别是△BDF,△ACG的外角,∴∠EFG=∠B+∠D,∠EGF=∠A +∠C.又∵在△EFG中,∠E+∠EGF+∠EFG=180°,∴∠A+∠B+∠C+∠D+∠E=180°.【归纳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图形的特点,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将分散的角集中到某个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进行解决.例2 如图,求证:(1)∠BDC>∠A;(2)∠BDC=∠B+∠C+∠A.如果点D在线段BC的另一侧,结论会怎样?分析:通过学生的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辅助线的作法及重要性,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证法一:(1)连接AD,并延长AD,如图,则∠1是△ABD的一个外角,∠2是△ACD的一个外角.∴∠1>∠3.∠2>∠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1+∠2>∠3+∠4(不等式的性质).即:∠BDC>∠BAC.(2)由(1)作图知∠1=∠3+∠B,∠2=∠4+∠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2=∠3+∠4+∠B+∠C(等式的性质),即:∠BDC=∠B+∠C+∠BAC.证法二:(1)延长BD交AC于E(或延长CD交AB于E),如图.则∠BDC是△CDE的一个外角.∴∠BD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DEC是△ABE的一个外角(已作),∴∠DE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DC>∠A(不等式的性质).(2)由(1)作图知∠BDC=∠C+∠DE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DEC是△ABE的一个外角,∴∠DEC=∠A+∠B(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DC=∠B+∠C+∠A(等量代换).【教学说明】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几何证明题,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证明思路,特别是不等关系的证明题,因为学生接触较少,因此更需要加强练习.注意事项:学生对于几何图形中的不等关系的证明比较陌生,因此有必要在证明过程中,引导学生作辅助线找到一个过渡角.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1.教材P83练习.2.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随堂演练”内容.五、反思小结,梳理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三角形外角的认识.主要从定义和性质两个方面.六、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内容.2.教材P85习题13.2第9题.。
13.2.2命题与证明
问:你还能举出 一些例子吗?
基本事实和定理
• 基本事实:人们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 来的真命题叫做公理,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 题真假的原始依据。 举例: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定理: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推 理方法证明为正确的、并进一步作为判断其 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举例: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对顶角相等。
13.2 命题与证明(2)
回顾与复习: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命题有真命题、假命题两种类型 • 举例
(1)对顶角相等; 假命题 (2)互为补角的两个角都是锐角;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4)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 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命题的结构: 条件 结论
l3 l1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
l2
第二步:
l3
1 3
在“已知”中写出条件, 在“求证”中写出结论
Z/xxk
l1
条件: 如图,直线 l 1 已知: 与 l 2 被 l3 所 截,∠1=∠2
结论: ∠2=∠3 求证:
2
l2
第三步:
已知: 如图,直线 l 1 与 l 2 被 l3 所 截,∠1=∠2
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 并且步步有依据。
)
(已知)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2、已知:如图DC//AB ,AD//BC。 求证∠A=∠C
A D
B
C
你有哪些收获?
⑴基本事实和定理的概念及它们的 异同. ⑵什么叫证明? ⑶如何进行推理和表达?
命题的一般表述:如果……,那么……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将复杂的几何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思路。
3.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方法,深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成果,互相交流、学习。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2.总结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调数学的实际价值。
3.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五)作业小结
1.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转化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理解并能够运用该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实践,让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方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3.2命题与证明
120°
60°
1
35°
1
1
50°
45°
已知:如图,∠1、∠2、∠3是
△ABC的三个外角
求证: ∠1+∠2+∠3=360°
A
2
5
结论: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6
B
3
1 4
C
把图中∠1、 ∠2、 ∠3按从大到小的顺 序排列,并说明理由。
A D
E B
解:∠1> ∠2> ∠3
C
⑵若∠A=64°,∠B=48°,则 ∠ACD=__11。2°
⑶若∠A=x ,∠B=y ,则 ∠ACD=__x+_y。
A
△ABC的外角∠ACD
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A、
∠ B有怎样的关系?
∠ACD= ∠ A+ ∠ B
BCD能来自明这个结论吗?证明: △ABC中
∵∠A+∠B+∠ACB=180°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合作探究
三角形的外角:
A
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
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
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B
C
D
画图并思考:
画一个△ABC ,你能画出它的所有 外角来吗?请动手试一试.同时想一想 △ABC的外角共有几个呢?
A
B
CE
小结:
每一个三角形都有6个外角.
每一个顶点相对应的外角都有2个.
△ABC中,
⑴若∠ A= 55°,∠B= 45°,则∠ACD=__1。00°
∠ACB+∠ACD=180°(平角 定义)
A
∴∠ACD=∠A+∠B(等量代 换)
B
C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3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2《命题与证明》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命题与证明》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13.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命题与证明的概念,学会如何阅读和书写证明,以及如何进行证明的基本方法。
教材通过引入实例,让学生体会证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证明,对证明的概念和基本方法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证明方面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证明方法的应用能力和证明过程的书写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部分学生对证明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逻辑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命题与证明的基本概念,掌握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2.培养学生阅读和书写证明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让学生能够运用证明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证明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与证明的概念,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2.难点:证明过程的逻辑性和书写规范,证明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命题与证明的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证明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帮助每个学生提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课件和教学素材。
3.练习题和测试题。
4.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勾股定理”,引导学生思考证明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命题与证明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展示证明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初步了解证明的结构。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证明的过程和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证明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几何图形的性质证明等,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八年级上册 数学 课件 13.2 命题的证明
复习:
还记得“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内容吗?
我们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个命题的呢?
定理的概念,大家还记得吗?
折叠、剪拼、度量
它们的正确性已经过推理得到证实,并被选定作为判断 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定理。
探究: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分析:
1.这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
C
4.如图所示,在△ABC中,已知∠ABC=46°, ∠ACB=80°,延长BC至D,使∠CAD=∠D,求
∠BAD的度数。
A
94°
46° 80° 100° 40°
B
C
D
5.如图所示: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 ∠B=50°,∠C=70°
(1)求∠ADB的度数
(2)若DE⊥AC,求∠EDC的度数
A
30°
60°Biblioteka E50° 100° 20° 70°
B
D
C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作业:
课本P84-T5、T6、T7
谢谢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 也许一个人,要走过很多的路,经历过生命中无数突如其来的繁华和苍凉后,才会变的成熟。 进取用汗水谱写着自己奋斗和希望之歌。 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要做哪些事来改善它。 不尊重别人的自尊心,就好像一颗经不住阳光的宝石。——诺贝尔 成功不是必然的,但努力是必须的。——赵娜 假如可以选择时光,我想回到过去。那里有我的怀念,和爱我的你。 成功永远属于一直在跑的人。 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就有成功的希望,不努力希望没有。——王敬花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生命是无尽的享受,永远的快乐,强烈的陶醉。 别人都在假装正经的时候,我只好假装不正经。 不如意的时候不要尽往悲伤里钻,想想有笑声的日子吧! 不过,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作好以外,没有别种目的。——夸美纽斯 阴谋陷害别人的人,自己会首先遭到不幸。——伊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3.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已知:
求证:
证明一个命题的步骤是什么?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根据题设、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 证明过程。
4:已知:如图,AB和CD相交于点O,∠A=∠B 求证: ∠C=∠D C B
A O D
5:请在下列题目证明中的括号内填入适当的理由
已知:如图AD=BC,CE∥DF,CE=DF 求证:∠E=∠F 证明:因为CE∥DF( ∠1=∠2( ) )
E C
2
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AFD和△BEC中,因为 DF=CE( ∠1=∠2 ( AD=BC ( 所以△AFD≌△BEC ( 所以∠E=∠F ( ) ) ) ) A
A 1 M N 2 D F C E
B
例4:叙述并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要求写出定理,已知,求证,画出图形,并写出 证明过程)
▲通过上述例子,请同学们归纳证明是怎样一个
过程,证明过程中,推理的依据有哪些?同伴之 间互相交流一下。
归纳结果:证明是由条件(已知) 出发,经过
一步一步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出结论(求证)
1
D
F
)
6、已知:如图, ∠ADE=∠B ∠1=∠2,AB ⊥FG
求证: CD⊥AB 证明:∵ ∠ADE=∠B( )
∴DE∥ _________(
∴ ∠1=∠3( )
)
A
E
3
1
D G
2
∴ ∠1=∠2(
∴ ∠2=∠3( ∴GF∥ _________( 又∵ AB⊥FG( ∴ CD⊥AB(
)
)
C
)
F
B
命题与证明
▲有些命题,如:“对顶角相等”,“三角形三个
内角
的和等于180°”等,它们的正确性已经经过推理得
到证实,并被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 的依据,这样 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 ▲跟同伴交流,回顾我们学过 的命题,哪些是定理?
如:平行线判定定理;
平行线性质定理;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同角(等角)的余角(或补角)相等
证明并写出每一步推理的理由 例1:已知:如图,BD⊥AC,EF⊥AC, G D,F是垂足,∠1=∠2,求证: ∠ADG= ∠C 证明:∵BD⊥AC,EF ⊥ AC (已知) ∴ ∠3=∠4=90° ∴BD//EF ∴ ∠2= ∠CBD 又∵ ∠1=∠2 ∴ ∠1= ∠CBD ∴GD//BC
A
1
D
3
2
F
4
(垂直的定义)
B
E
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已知) (等量代换)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ADG= ∠C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例2:求证: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 角的平分线相互平行。
例3:已知命题:如图,∠B= ∠D, ∠A= ∠C, 则∠1= ∠2,把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并说明命题的真假。
正确的过程。证明过程中,推理的依据可以是公 理,也可以是定理,定义,已知条件 ,推论。
练习:
A
1
B D
2
1. 已知,如图,AB⊥BF, CD⊥BF,∠1=∠2 求证: ∠3=∠4 证明:∵ AB⊥BF, CD⊥BF (已知 )
C
4
3
E
F
∴∠ B=∠CDF=90° ( 垂直的性质 ) ∴AB// CD (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又∵ ∠1=∠2 (已知)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
7、已知:
(1)如图, DE∥BC,∠1=∠2,请说明FG ∥DC, (2)若把条件中的DE∥BC与结论FG ∥DC对调,命题还 成立吗?请推理说明。 (3)若把条件中的∠1=∠2与结论FG ∥DC对调呢,命题还 成立吗?请推理说明。 A E
3 1
D G F
2
C
B
证明命题:三角形中至多有一个角是钝角.
已知:∠A,∠B,∠C是△ABC的内角. 求证:∠A,∠B,∠C中至多有一个是钝角. 证明:假设△ABC中不止一个角是钝角,那么 ∠A,∠B,∠C之和必大于180°, 这与“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
思 考
相矛盾. 因此△ABC中至多有一个角是钝角.
A
B
C
你有哪些收获?
⑴公理和定理的概念及它们的异同. ⑵什么叫证明? ⑶如何进行推理和表达?
∴AB//EF
∴CD // EF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4
2、说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4)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