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习题讨论课

合集下载

Unit2习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2习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听力游戏:设计听力游戏,如听力接龙,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听力理解能力,同时巩固所学词汇和句型。
-家庭和朋友的介绍比赛:学生准备关于家庭成员和朋友的介绍,通过比赛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 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1.词汇教学: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和朋友的相关词汇,如mother, father, sister, brother, friend等。
2.句型教学:主要句型为介绍家庭成员和朋友,如“This is my mother. She is a teacher.”和“These are my friends. They are students.”。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家庭成员和朋友的相关词汇和句型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家庭成员和朋友的相关词汇和句型,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家庭成员和朋友的相关词汇和句型,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视频:选择适合的短视频,展示家庭成员和朋友的关系,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知和学习。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如在线翻译和语音识别软件,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家庭和朋友的图片:收集各种家庭和朋友的图片,用于创设情境和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Unit 2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3.改进措施:
(1)针对词汇掌握困难的学生,通过提供更多的词汇练习和实例,帮助他们巩固和记忆词汇。

教师课堂教学规范

教师课堂教学规范

教师课堂教学规范一、关于课前的准备工作任课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学校有关规定及上课时间、地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任课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课程的基本要求为依据。

专业负责人要组织有关教师按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求制订教学大纲,对公共课等课程的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深刻理解,一的教学大纲要深刻理解,全面掌握。

全面掌握。

全面掌握。

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在遵循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教师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教师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灵活地处理教材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教材。

每门课程均应按大纲的要求和我校《关于教材选用和预订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慎重选择或编写教材(教科书、讲义或参考书)。

3、教学进度表。

任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精选教材内容,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并填写《教学进度表》。

教学进度计划经专业负责人审批后执行,学院和任课教师各一份。

4、教案。

教师上课前要按教学进度计划,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备课,写好教案、讲稿。

在备课中既要突出三基内容(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抓好重点和难点,又要处理好经典理论与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技术的关系,并注意把传授知识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5、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处理好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和后继课程之间的衔接。

6、教师上课前应做好模型教具演示试验等准备工作,使教学用具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7、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二、关于讲课课堂讲授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智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讲课艺术水平,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要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讲究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讲课时应做到概念准确,论证严谨,思路清晰,重视对学生智能的培养,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戒平铺直叙,力戒平铺直叙,力戒平铺直叙,照照本宣读。

2数学课程教案

2数学课程教案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第一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总第2课时
授课教师
陈家禄
授课班级
电商、酒店、育教(2)、航空共4班
授课题目
1.1命题逻辑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态度)
能力目标:通过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了解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概念;(3)掌握“且”、“或”、“非”、“如果…,那么…”、“当且仅当”等联结词.
*巩固知识典型例题
例2指出下列命题的真假,试说明理由.
(1)正方形是矩形,且正方形是菱形;
(2)-1<0,且-1是正数;
(3)>3,且是有理数;
(4) 3是偶数,且2是奇数.
解(1)因为“正方形是矩形”为真,“正方形是菱形”为真,所以命题(1)为真.
(2)因为“-1是正数”为假,所以命题(2)为假.
(2)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体会?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一次课编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周次、课时应与教学进度相一致,课时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课型填讲授、讨论课、习题课、实验、实训、实践、其他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选择确定。
4.执行情况与课后体会应在教师完成本次课教学后填写。
(4) 4<2且4是负数.
由于两个简单命题都为假,因此命题为假.
概念
表1.1“p且q”的真值表
p
q
p且q
1
1
1
1
0
0
0
1
0
0
0
0
当p和q都为真时,复合命题“p且q”为真,只要p,q中有一个为假,“p且q”就为假.
联结词“且”可用符号“∧”表示,即复合命题“p且q”可用符号“p∧q”表示,读作“p且q”

初中三年级讨论课堂教学案

初中三年级讨论课堂教学案

初中三年级讨论课堂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确定课程目标:通过讨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2. 帮助学生进行主题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增进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互相辩论来推动思维的深入。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学习程度,选择合适的课文或话题作为讨论的内容。

2. 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白板、黑板等。

3. 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准备参与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或故事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或观点,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和交流,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3. 辅助指导:老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他们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

4. 总结讨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小组的观点和结论,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补充或异议。

5. 辩论环节:选择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进行辩论,鼓励他们围绕观点展开角逐,提高说服力和辩论能力。

6. 总结反思:通过讨论的过程,总结学生的观点和经验,帮助他们深入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记录他们的发言次数和质量。

2. 学生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观点和结论,评估他们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4. 教学效果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表达,评估教学效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五、教学延伸1. 录像评析:教师可以录制讨论课堂教学过程,用于后续的评析和教学研究。

2. 课后反思:学生和教师可以在课后对讨论课堂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

六、教学效果预期1.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通过讨论课堂教学,学生将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练习二》教案(15篇)

《练习二》教案(15篇)

《练习二》教案(15篇)《练习二》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10页练习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通过同桌合作、集体交流以及小组交流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动眼、动口(观察、比较、探究、评价)能在平面图上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练习设计,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意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能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的掌握。

根据参照物的不同,认清事物之间的方向关系。

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1、说一说你知道的八个方位,并指一指2、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同桌互相合作(1人指方向,1人说出来,交换进行。

)二、引入1.看地图,找家乡。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都是中国人,那大家对我们的国家了解多少呢?现在我来考一考大家师:我们住在哪里啊?(指一指)师:谁能具体说一说,我们的家乡在中国的哪个方向?师:长城在我们家乡的什么方向呢师:判断方向你有什么好办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先写出八个方向图,再用实际位置对照)2.辨别家乡位置。

师:那我们来一起看看我们的家乡吧。

3.辨别学校位置。

师:再看一看我们的学校4.怎样去学校的道路。

师:小军说,我家住在学校的西南面,那小军家住在哪里呢?请同学们画出小军的家。

师:小红说,我家住在学校的北面,也请同学们画出小红的家。

(此处同学们拿出练习本,练习自己画一画)师:这时啊,小红的好朋友小丁来找到她,小丁要寄信给外婆,可是他不认识路,只有让小红带他去。

师:那他们应该怎样走呢?同学们来帮帮他们吧。

仪器分析实验的课后习题答案及讨论 2

仪器分析实验的课后习题答案及讨论 2

高效液相色谱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特点:检测的分辨率和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定量精确度高,应用范围广。

适用于分析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热不稳定有机及生化试样的高效分离分析方法。

2.高效液相色谱与气相色谱的主要区别可归结于以下几点:(1)进样方式的不同:高效液相色谱只要将样品制成溶液,而气相色谱需加热气化或裂解;(2)流动相不同,在被测组分与流动相之间、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力;(3)由于液体的粘度较气体大两个数量级,使被测组分在液体流动相中的扩散系数比在气体流动相中约小4~5个数量级;(4)由于流动相的化学成分可进行广泛选择,并可配置成二元或多元体系,满足梯度洗脱的需要,因而提高了高效液相色谱的分辨率(柱效能);(5)高效液相色谱采用5~10Lm细颗粒固定相,使流体相在色谱柱上渗透性大大缩小,流动阻力增大,必须借助高压泵输送流动相;(6)高效液相色谱是在液相中进行,对被测组分的检测,通常采用灵敏的湿法光度检测器,例如,紫外光度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荧光光度检测器等。

3. 高效液相色谱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定性:(1)利用纯物质定性的方法利用保留值定性:通过对比试样中具有与纯物质相同保留值的色谱峰,来确定试样中是否含有该物质及在色谱图中位置。

不适用于不同仪器上获得的数据之间的对比。

利用加入法定性:将纯物质加入到试样中,观察各组分色谱峰的相对变化。

(2)利用文献保留值定性相对保留值r21:相对保留值r21仅与柱温和固定液性质有关。

在色谱手册中都列有各种物质在不同固定液上的保留数据,可以用来进行定性鉴定。

定量:有归一法、内标法、外标法在定量分析中,采用测量峰面积的归一化法、内标法或外标法等,但高效液相色谱在分离复杂组分式样时,有些组分常不能出峰,因此归一化法定量受到限制,而内标法定量则被广泛使用。

4.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时,选择流动相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尽量使用高纯度试剂作流动相,防止微量杂质长期累积损坏色谱柱和使检测器噪声增加。

量子力学习题课2

量子力学习题课2

(
)
(
)
l=F l + + iF l− , (2)证明任何一个算符均可分解为 F l+ = 1 F l+F l† l− = 1 F l−F l† , 其中 F ,F 2 2i l l F + 与 F − 均为厄米算符.
l† F − =
(
)
−1 l † l l− F −F = F 2i
(
)
(
)
因此,这样利用上述方法,任意一个算符都可以表示为:
R > 0 是一个给定的半径,
2 2 2 ˆ ψ = − = ∇ 2ψ = = π ψ H 2μ 2 μR 2
,
0 ≤ r ≤ R, r > R.
ˆ 的本征函数,本征值是 这表明 ψ 是 H
= 2π 2 2 μR 2
.
(注:这个问题叫做球形无限深势阱,在核物理中有用.) 【讨论题 2】一条长度为 l 的细杆(它的质量不计)两端各有一个质 量为 μ 的粒子,绕着杆的固定中点在一个平面内转动,这个系统的 哈密顿算符是
2
2 ˆ = − = ∇ 2 .归一化常数 C 的值不影 只需要考虑 0 ≤ r ≤ R 的区间和 H 2μ
响答案,不必算出.
体系的哈密顿算符为 2 ˆ2 ˆ = L =−= H 2I 2I
⎡ 1 ∂ ⎛ 1 ∂ ⎞ ∂2 ⎤ sin θ + ⎟ ⎢ sin θ ∂θ ⎜ . ∂θ ⎠ sin 2 θ ∂ϕ 2 ⎥ ⎝ ⎣ ⎦
2
,
其中 ϕ 为杆的转动角.
求它的能级和对应的归一化能量本征函数.各能级的简并度都是多 大? 【解答】 转动惯量为 I = μ l 2 的刚性转子,它的能量的经典表示式是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练习二》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练习二》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练习二》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练习二》主要是对本册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本练习包含了分数的应用、百分数的应用、空间与图形的认识、统计与概率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练习,学生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百分数、空间与图形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分数、百分数、空间与图形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百分数、空间与图形的应用。

2.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完成前置学习任务,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练习题、教学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入分数、百分数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优惠后的价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百分数、空间与图形等知识。

教师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然后,教师挑选几个小组进行展示,对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和奖励。

生理学讨论课2-呼吸、消化、能量代谢、泌尿

生理学讨论课2-呼吸、消化、能量代谢、泌尿
胃在消化系统中的地位如何?胃大部分切除的病人,对身体有何影响?为什么? 通俗地讲,胃就像一个磨子,它把人吃进去的食物进行碾磨,变成食糜,然后通过胃的 幽门的有节律的开放被排入肠内。通常胃容易患溃疡、胃炎、胃癌等疾病,需要进行手 术治疗。手术根据病变的性质和部位,可能需要切除 50%-75%,甚至做全胃切除。除了 做全胃切除对人的消化有点影响,做胃大部切除,对人的影响不大。手术后,经过一定 的时间,胃可以代偿性的“扩大”。
疗。 另外,含有碳酸氢钠的口服补液盐的配制是不可以用开水或高温水冲配的,配制 成的液体更不可以加热灭菌,这是因为碳酸氢钠加热会分解(2NaHCO 3 →Na 2 CO 3 +CO 2 +H 2 O),使 HCO 3- 丢失而(凉)开水。 “配制好的口服补液盐放入热水瓶中待用” 的说法也是 不当的。普通的饮用水因不含有机物质,再加上注入热水 瓶时多为沸水, 细菌感染的机会较少,故存放 24h 甚至 48h 后饮用还是比较安全的。口服补液盐含有细 菌的营养物质葡萄糖,再加上配制时容器的转换、搅拌,液体温度已有所下降,而液量 又大大小于热水瓶的容积,以及每数分钟 1 次的开启、倾倒,瓶内液温必然会下降到细 菌大量繁殖的适宜温度(20~30min 细菌即可分裂繁殖一代),腹泻患者服下这种液体 就有重复感染之虞。 口服补液盐另一配方是以枸橼酸钠二水合物 2.9g 代替碳酸氢钠。 此方可以沸水配制,但不宜存放在热水瓶中备用。口服补液盐每次仅服 10~20ml,液温 对患者影响不大,冬季如要加温,则只将服药容器水浴略加温,但基于前述理由,不宜 将热水对入药液中使之稀释。 服用此品应小量多次,每 3~5min 口服 10~20ml,4~6h 内服完所需补液量,一般不超过 3000ml。某些书籍仅简单注以“每次口服 500ml,预防 和治疗急性腹泻造成的脱水”,这种提法是难以达到治疗目的的。 幻灯片 7

习题课-(08级)

习题课-(08级)

x ≤a x < −a x>a
15
ψ 2 (−a) =ψ1(−a): Be − βa = A sin( −αa + δ )
(1) ) (2) )
ψ 3 (a) = ψ 1 (a) : ce
− βa
= A sin(α a + δ )
′ ψ 2 (−a) = ψ 1′(a): βBe− βa = Aα cos(−αa + δ ) (3) )
| x |≤ a
| x |≤ a
线性相关,故它们描述粒子的同一状态。 即 ψ1(x) 和ψ 2 (x)线性相关,故它们描述粒子的同一状态。 (2)因 的奇函数, 两种情况下, (2)因ψ1(x) 是 n 的奇函数,在 n=± 2 两种情况下,两 波函数仅相差-负号,故得到的两个波函数等价。 波函数仅相差-负号,故得到的两个波函数等价。
(
表明势垒贯穿中,即便波函数的 表明势垒贯穿中,即便波函数的一阶导数 ψ ′ ( x ) 处不连续,但概率流密度在 处连续。 在 x = 0 处不连续,但概率流密度在 x = 0 处连续。 因此, 的连续性。 因此,由概率流的连续性不能得出 ψ ′ ( x ) 的连续性。 ③.当 E >> µ A ℏ2 时,则透射系数 D = 1 。可见高能 势垒。 粒子几乎可完全贯穿δ 势垒。 势垒( 特征长度。 称为 δ 势垒(阱)特征长度。 称为特征能量。 E = µ A ℏ2 称为特征能量。 ④. 对于势阱情况 ( A < 0 ) 替换( ) 用 − A 替换(7)和(8)式中 A ,得到的透射系 ) 数和反射系数与势垒情况相同。 数和反射系数与势垒情况相同。
α ctg ( −α a + δ ) = β
α ctg (α a + δ ) = − β

高中数学解题分类讨论教案

高中数学解题分类讨论教案

高中数学解题分类讨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解题分类讨论的基本概念;
2.掌握解题分类讨论的基本方法;
3.提高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二、教学内容:
1.解题分类讨论的概念;
2.解题分类讨论的方法;
3.练习题目讨论。

三、教学重点:
1.掌握解题分类讨论的基本方法;
2.能够运用解题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理解解题分类讨论的概念;
2.能够灵活运用解题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解题分类讨论的概念。

2.讲解:介绍解题分类讨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解题分类讨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练习: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练习,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解题分类讨论的方法。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一些数学问题,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解题分类讨论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解题分类讨论的概念和方法,掌握了解题分类讨论的基本技巧。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灵活运用解题分类讨论的方法,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练习二》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练习二》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练习二》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练习二》说课稿1,主要针对的是五年级学生。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对分数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规律等掌握不够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运算规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对于运算顺序、运算规律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练习题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运算规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分数运算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3.练习与讲解:让学生进行练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分数运算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理学讨论课(二-学生版(5篇范文)

生理学讨论课(二-学生版(5篇范文)

生理学讨论课(二-学生版(5篇范文)第一篇:生理学讨论课(二-学生版幻灯片1生理学讨论题(二)呼吸、消化、能代体温、泌尿2016年上学期五年制中南大学湘雅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幻灯片2案例一24岁未足月孕妇产下27周的早产儿(正常孕期为37-42周),刚产下就有哭声,但随后便听到呼噜声,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出现低氧血症。

医生立刻实施气管插管并采取一定治疗措施,结果低氧血症得到改善,然后转移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一步观察。

问题:1.医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得低氧血症得到改善?2.如果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对呼吸有何影响?分析:第七个月时,分化出二型肺泡细胞,开始分泌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HMD)又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系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

主要见于早产儿,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导致进行性肺不张。

其病理特征为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

胎儿在六七个月或更后,肺泡2型上皮细胞才开始合成和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因此,早产儿可因肺泡II型细胞尚未成熟,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肺泡极度缩小,产生肺不张,且由于肺泡表面张力过高,吸引肺毛细血管血浆进入肺泡,在肺泡内壁形成一层透明膜阻碍气体交换,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血症是指血液中含氧不足,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同龄人的正常下限,主要表现为血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下降。

成人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83~108mmHg。

低氧血症的原因:引起低氧血症的常见原因有:①吸入氧分压过低;②肺泡通气不足;③弥散功能障碍;④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⑤右向左分流。

1.医生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得低氧血症得到改善?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中至关重要氧疗包括简易面罩,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5《《练习二》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5《《练习二》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5《《练习二》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练习二》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单元“加减法”的练习部分。

本节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加减法运算的性质和规律2.加减法运算的注意事项3.加减法运算的练习题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但对一些运算性质和规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在计算过程中容易犯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加减法运算性质和规律的理解程度2.学生在计算加减法时的准确性3.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三. 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性质和规律2.提高加减法运算的准确性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 教学重难点1.加减法运算的性质和规律2.提高加减法运算的准确性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性质和规律2.练习法: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加减法运算的准确性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加减法运算的性质和规律的讲解,以及练习题2.练习册:供学生练习使用3.教学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解题过程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加减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讲解加减法运算的性质和规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加减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性质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巩固加减法运算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加减法运算的更深入的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减法运算的性质和规律,提醒学生注意在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热力学第一定律-讨论课

2-热力学第一定律-讨论课
1)取储气罐为系统 ) h 开口系 2)取最终罐中气体为系统 ) m0,u0 闭口系 3)取将进入储气罐的气体为系统 ) 闭口系 4)取储气罐原有气体为系统 ) 闭口系
2010-11-19
√ √
27
利用热一律的文字表达式
取储气罐为系统(开口系) 取储气罐为系统(开口系) 进 - 出 = 内能变化 进: (m− m0 )h 出: = 0 内能变化: mu '− m0u0 内能变化: h m0,u0
时间充气, 经τ时间充气,积分概念 h

mu '
m0u0
dUcv = ∫ hδ min
m0
m
h是常数 mu '− m0u0 = h(m− m0 ) 是常数
2010-11-19
h(m− m0 ) + m0u0 u' = m
19
四种可取系统 2) )
1)取储气罐为系统 ) h 开口系 2)取最终罐中气体为系统 ) m0,u0 闭口系 3)取将进入储气罐的气体为系统 ) 闭口系 4)取储气罐原有气体为系统 ) 闭口系
2010-11-19
31
影响终温T’的因素 影响终温 的因素
已知: 已知:理想气体 u = cvT
cp / cv = k
h = cpT
h,p,T
pV = mRT
说明T’与哪些因素有关? 说明 与哪些因素有关? 与哪些因素有关
m0,u0,p0,T0 m,u’,p’,T’
h(m− m0 ) + m0u0 u' = m mu '− m0u0 = (m− m0 )h
2010-11-19
11
第二章 讨论课
气体被压缩时一定消耗外功 热力学功指有用功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提示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提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习题提示一、按照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提示】“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提示】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3、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提示】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可以适当肯定。

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

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

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种说法合理些。

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应该说,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请你仿写一段话。

习题讨论课1.

习题讨论课1.
解:(1) 设摆球与细杆碰撞时速 度为v0,碰后细杆角速度为, 系统角动量守恒, 得: (2) 由机械能守恒式
l
I mv 0l
由于是弹性碰撞,所以单摆的动 能变为细杆的转动动能
1 2 mgl mv 0 2
1 2 1 I Mgl 1 cos q 2 2
并利用(1) 中所求得的关系可得
t时刻,物体系统的动量为:p(t ) (M d M )v t+t时刻,物体系统的动量为: p(t t ) M (v dv ) d M u (v dv ) t时刻,物体系统所受合外力即重力为: (M d M ) g 由动量定理 F d t d p, 得 Mg d t d Mg d t M dv d Mu d M dv 略去高阶小量dMdt、dMdv,有
5
4. 地球对自转轴的转动惯量是0.33mR2,其中m是地球的质量 (5.981024kg),R是地球的半径(6370 km).求地球的自转动能. 由于潮汐对海岸的摩擦作用,地球自转的速度逐渐减小,每百万年自 转周期增加16s.这样,地球自转动能的减小相当于摩擦消耗多大的功率? 潮汐对地球的平均力矩多大? 解题:地球的自转动能为 Ek I 2 (0.33MR 2 )(
(3/4)l
解:(1) 选细棒、泥团为系统.泥团击中后其转动惯量为
q
1 3 I Ml 2 m l 3 4
2
a v0
在泥团与细棒碰撞过程中对轴O的角动量守恒
3 mv 0 l cos a I 4 3 mv 0 cos a l 4 36mv 0 cos a 1 2 9 Ml ml 2 16M 27m l 3 16
即相当于摩擦消耗的功率为2.6109kW,由此可以算出,一年内潮汐消 耗的能量相当于我国1999年的发电量(41018J)的大约20倍. 潮汐作用对地球的平均力矩为

工程力学-静力学习题课

工程力学-静力学习题课

第4类习题 力系的简化
平行力(F,2F)间距为d,只有合力无合力偶。试求其合力。
A
B
x
FR
C
解: 假设合力为FR,作用C点。 合力 FR作用线与2F力作用线之间的距离为 x。
因为简化后只有一个合力为FR, 所以,力F和力2F 对C点简化时所得 力偶的力偶矩之和等于零。 于是, 有
F(d x) 2F x 0
xd
FR 2F F F
第一篇 静力学习题讨论课
第5类习题 力系简化在受 力分析中的应用
第5类习题 力系简化在受力分析中的应用
水平梁AB受三角形分布的载荷作用,如图所示。载荷的最 大集度为q, 梁长l。试求合力作用线的位置。
【解】在梁上距A端为x的微段dx上,作用力的大小为q‘dx,其中q’ 为该处的载荷集度 ,由相似三角形关系可知:
图示为一绳索拔桩装置。绳索的E、C两点拴在架子上,点 B与拴在桩A上的绳索AB连接,在点D加一铅垂向下的力F,AB 可视为铅垂,DB可视为水平。已知α= 0.1rad,力F = 800N。试 求绳AB中产生的拔桩力(当很小时,tan α ≈ α )。
FED
D
解:
1. 选择平衡对象-B点, 只有未知力;D点,既有 未知力又有已知力,但是 没有所要求的拔桩力。
AFAAx
A DD
FD
D
FE FE FE' FE' E E EE
BBB
FFAAyy FAy
FFFBBB
第1类习题 画受力图(6)
受力系统如图所示。AB在梁上作用一分布力q(单 位:kN/m)。CD梁上作用一集中力F,A端为固定端,自
重不计。试作出AB、CD的受力图。
q
A

高中数学课堂讨论法教案

高中数学课堂讨论法教案

高中数学课堂讨论法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讨论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内容:
1.讨论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
2.讨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讨论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讨论教案和案例分析;
2.准备讨论所需的素材和工具。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今天的教学内容,引出讨论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和意义;
2.讲解:教师讲解讨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讨论;
3.案例分析:教师以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4.讨论实践:学生根据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5.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讨论内容,强调讨论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通过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力。

清华大学线性代数 讨论课2答案

清华大学线性代数 讨论课2答案

C B
然后做相应的初
等行变换或列变换即可。
(3) 代入点到平面距离公式直接计算得:d = ±3。
(4) 代入点到平面距离公式直接计算得:d = −4 或 d = 2。
2.设有两条直线
L1
:
x
−1 2
=
y+1 −2
=
nz ,
x = −2 − 4t
L2
:
y z
= 2 + mt = 3 + 2t
(1) 求 m, n,使 L1 L2;
(2) 当 m = n = 1 时,求 L1, L2 之间的最短距离;
,
16 9
)。
附加题
4
1. 讨论利用矩阵的初等变换判断矩阵是否可逆;求 A−1,求 A−1B, BC−1 等的方法;
答:可以将 A 扩展为 n × 2n 的矩阵 (A, I),然后对该矩阵做初等行变换,如前 n 列变成了 I,则
后 n 列必为 A−1。求 A−1B, BC−1 的方法类似,只需将矩阵拓展成 (A, B) 或

x = 1 + t
在z
x 坐标面的投影为 L :
y=0 z = −2 − nt

(6) 由 (4) 知 L1 与 π 之间的交点坐标也为 (−8, 18, −20).
z
+ t
20
。显然
L1,
L2
的方向向量与
π
的法向量共面。故
可设
L1
的方程为
L1
:
x +r 8
=
y − 18 s
=
ef g 1 −2 −2 = 0 −1 2 −2
y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如图,用水平力 F 把物体 M 压在粗糙的竖直墙面上 如图, 并保持静止, 逐渐增大时, 并保持静止,当 F 逐渐增大时,则物体 M 所受的静 摩擦力: 摩擦力: (1) 恒为零。 恒为零。 (2) 不为零,但保持不变。 不为零,但保持不变。 (3) 随 F 成正比地增大。 成正比地增大。 (4) 开始随 F 增大,达到某一最大值后,就保持不变。 增大,达到某一最大值后,就保持不变。 选择正确答案。 选择正确答案。 答案: 答案: (2)
6. 质量为 倾角为θ的三角形木块,放在水平面 质量为M倾角为 的三角形木块, 倾角为θ 另一质量为m的方木块放在斜面上 的方木块放在斜面上, 上,另一质量为 的方木块放在斜面上,如图 所示。如果所有接触面的摩擦忽略不计, 所示。如果所有接触面的摩擦忽略不计,分别 以地面与三角形木块M为参照系计算方木块 为参照系计算方木块m 以地面与三角形木块 为参照系计算方木块 相对M的加速度 的加速度。 相对 的加速度。
3. 一条质量为 且分布均匀的绳子,长度为 , 一条质量为M 且分布均匀的绳子,长度为L 一端拴在转轴上,并以恒定角速度ω在水平 一端拴在转轴上,并以恒定角速度 在水平 面上旋转,设转动过程中绳子始终伸直, 面上旋转,设转动过程中绳子始终伸直,且 忽略重力与空气阻力, 忽略重力与空气阻力,求距转轴为 r 处绳中 的张力。 的张力。
5. 两个物体 和B叠放在倾角θ= 37o的斜面上且 两个物体A和 叠放在倾角 叠放在倾角θ 静止。如图所示。已知m 静止。如图所示。已知 A=1kg,mB=1kg, , , A、B间的摩擦系数μ1 = 0.5,B与斜面问的摩 间的摩擦系数μ 、 间的摩擦系数 , 与斜面问的摩 擦系数μ 擦系数μ2 = 0.2。求释放后物体 与B的加速度 。求释放后物体A与 的加速度 之间的摩擦力。 及A和B之间的摩擦力。 和 之间的摩擦力
4. 有一条长 质量为 的 有一条长L 质量为M 均匀分布的链条成直线 状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 上。 链条的一端有极小 的一端被推出桌子边缘, 的一端被推出桌子边缘, 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 开始下落,试求: 开始下落,试求: (1)链条刚离开桌面时的速度; )链条刚离开桌面时的速度; (2)若链条与桌面有摩擦并设摩擦系数为µ , ) 问链条必须下垂多长才能开始下滑。 问链条必须下垂多长才能开始下滑。
计算题
1. 如图,一漏斗绕铅直轴作匀角 如图, 速转动,其内壁有一质量为m 速转动,其内壁有一质量为 的小木块, 的小木块,木块到转轴的垂直 距离为r。 与漏斗内壁间的 距离为 。m与漏斗内壁间的 静摩擦系数为µ, 静摩擦系数为 ,漏斗壁与水 平方向成θ角 平方向成 角,若要使木块相 对于漏斗内壁静止不动, 对于漏斗内壁静止不动, (1) 漏斗的最大角速度是多少 漏斗的最大角速度是多少? (2) 若 r = 0.6m,µ= 0.5,θ= 45o, , = , = 求最大角速度的值。 求最大角速度的值。
讨论题
1. 质量分别为 1、m2、m3的三个物体如图放置 质量分别为m
求:(1) 当它们匀速下降时,每个物体各受多大 当它们匀速下降 匀速下降时 每个物体各受多大 合力? 匀速上升时又各受多大合力 时又各受多大合力? 合力 零 匀速上升时又各受多大合力 零 (2) 当它们自由下落时,每个物体各受多大合力 当它们自由下落时,每个物体各受多大合力? 如以匀加速度a上升或下降时, 又各受多大合 如以匀加速度 上升或下降时, 上升或下降时 力? 向上, 自身重力 m1a、m2a、m3a 向上,向下 、 、 (3) 当它们静止在桌面上时,每个物体受力的情 当它们静止在桌面上时, 况又怎样? 况又怎样 合力均为零
4. 如图,设物体沿着光滑圆形轨道下滑,在下 如图,设物体沿着光滑圆形轨道下滑, 滑过程中,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滑过程中,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1)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永远指向圆心 。 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永远指向圆心O。 (2) 物体的速率均匀增加。 物体的速率均匀增加。 (3)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变化,但方向永远指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大小变化, 向圆心。 向圆心。 (4) (4) 轨道的支持力大小不断增加。 轨道的支持力大小不断增加。
2. 指出在图中所示的各种情况中,作用在物体 指出在图中所示的各种情况中,作用在物体A 上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上的静摩擦力的方向。
(1) 图(a) ,拉而未动,但拉力 小于 物体重量的一半, 拉而未动,但拉力F小于 物体重量的一半, 小于A物体重量的一半 或拉而未动,但拉力F大于 物体重量的一半。 大于A物体重量的一半 或拉而未动,但拉力 大于 物体重量的一半。 向上 向下 (2) 图(b),A 随 B 一起加速运动。 f AB = m A a 一起加速运动。 , (3) 图(c) ,小木块 A 随圆盘 B 一起匀速转动。 f = m A 一起匀速转动。
2. 物体 ,B的质量分别为 A 物体A, 的质量分别为 的质量分别为m 。 =2kg,mB = 3kg。物体 A 放 , 在水平桌面上, 在水平桌面上,它与桌面的 摩擦系数为µ= 摩擦系数为 = 0.25,物体 B , 和物体 A 用轻质细绳并跨过 一质量不计的定滑轮相联。 一质量不计的定滑轮相联。 桌子固定在—吊车内如图所 桌子固定在 吊车内如图所 示。试求下列两种情况下绳 子的张力: 子的张力: (1) 吊车以 0=2m/s2的加速度竖直向下运动。 吊车以a 的加速度竖直向下运动。 竖直向下运动 (2) 吊车以 0=2m/s2的加速度水平向左运动。 吊车以a 的加速度水平向左运动。 向左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