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分布规律与区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目的:掌握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及植被区划方法。
主要内容:植被分布规律性,植被区划。
重点:植被分布规律性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植被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但从全球来看,气 候是决定植被的最根本因素。 气候条件对植被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土壤产生间 接影响,其相互关系可以下列图式表示: 气候
植被类型 年平均生物温度ABT= 12.6(℃) 年可能蒸散率PER=1.196 年降水量P=61.9(cm) 暖温带干旱森林
吐鲁番(北纬42°56′,东经89°12′)气候资料
月份 气温 (℃) 降水
(m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 年
- 9.9 18.7 26.4 31.3 32.8 30.1 22.7 12.6 1.4 -6.8 14.1 8.5 1.7 0.1 0.0 2.9 0.2 0.6 2.6 2.0 1.7 1.4 0.9 0.1 0.1 12.6
月份
气温 (℃) 降水
(m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 年
- 4.8 13.7 20.1 24.7 26.1 24.9 19.9 12.8 3.8 -2.7 11.8 4.7 1.9 4 5 8 17 35 78 243 141 58 16 11 3 619
年平均生物温度ABT= ∑ti /12=150.8/12=12.6(℃) 年可能蒸散量APE=58.93 × ABT=58.93 ×12.6=740.6(mm) 年降水量P=619(mm) 年可能蒸散率PER=APE / P=740.6/619=1.196
山地植被垂 直带的类型、 数目、分布 高度和排列 顺序的总称
垂
பைடு நூலகம்
直
带 谱
垂直带
基带
山地寒温性 针叶林 1100m 针阔叶混交林
植被垂直带谱的基本特征——与水平带的关 系及空间变化规律:
1)垂直带谱受水平地带制约,山体所处水平地带不 同,其垂直带谱不同。 2)垂直带谱大体分为两大类:湿润型和干旱型,前 者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以森林为主体;后者在干旱 气候条件下形成,以草原或荒漠植被为代表。
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在每一个水平地带内部,,除地带性植被有次级类 型之间的差异之外,还由于存在着小尺度环境的异质性 而往往有非地带性植被的分布,因此同一植被带内往往 有多种植被类型存在而呈现出复杂的结构。 1. 地带性植被出现于显域生境上(即非沙土、非盐渍土、 排水良好的高亢平地或坡地)。 2. 若地域宽广,植被地带内可出现与气候差异相联系 的次级类型的差异(除南北向有差异外,有的还会有东 西向上的差异)。 3. 在地带性植被带内,在局部地段常会出现某些非 地带性(隐域)植被(因任何地带内不会全是显域生 境)。
四、植被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
植被与气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尤 其是20世纪以来植被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一直是植物 地理学和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生态学家和 气候学家致力于植被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并取得了 不少研究成果。如柯本、谢良尼诺夫、Penman 、吉良、 桑斯威特、Holdridge、瓦尔特及里斯、布德科等人的研 究成果具有代表性。 这里介绍一下谢良尼诺夫、吉良和Holdridge的研究 结果。 1、谢良尼诺夫水热指数及我国的干燥指数与植被的 关系 谢良尼诺夫利用积温与降水量的比值来表示水热系 数。表2
在山地,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下降,降水有 规律的变化,风速和日照以及土壤等环境因素也都发 生相应的变化,植被在垂直方向呈带状依次更替,植 被的这种分布规律称垂直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合称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长白山 2691 m
高山 苔原
2100m 矮曲林 1800m
(二)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在陆地同一热量带内,各地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 流和洋流的性质等不同而水分条件往往在东西方向上有明显 差异,因而植被也呈带状在东西方向上发生依次更替。植被 因水分状况的差异大体呈带状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依 次更替的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 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在北美中部表现得最清楚: 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森林 幻灯片 5 欧亚大陆温带地区自沿海向内陆:森林——草原——荒漠 地球上植被 水平分布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共同 控制,是两个地带性的综合的结果。对一个地区来说,它的 植被既是纬度地带性的表现,也是经度地带性的表现,是二 者的综合。
值
湿润指数:
干燥指数:
0.1
0.1
我国曾将上述公式中的系数0.1改为0.16,用以表征地区的 干燥度及其自然带和植被带.
干燥度类型的界值:
1, 1.5,
4
2.吉良分类系统 吉良(Kira)的分类指标是热量指数和干湿 指数,热量指数包括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 温暖指数(WI)采用月平均气温高于5℃的 总和,作为植物生长的热量条件: WI=∑(t-5) (t:大于5℃的月均温) 寒冷指数(CI)采用月平均气温小于5℃的 总和来表示: CI=-∑(5-t) (t:小于5℃的月均温)
年平均生物温度ABT= ∑ti /12=181.7/12=15.14(℃) 年可能蒸散量APE=58.93 × ABT=58.93 ×15.14=892.3(mm) 年降水量P=12.6(mm) 年可能蒸散率PER=APE / P=892.3/12.6=70.82
第二节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3)垂直带更替与水平地带更替相似,但并 不完全相同 相似: 相同植被类型的外貌相似,植被带的 更替次序相似。
ABT= ∑ti /12 大于0℃的月均温(℃), 大于30 ℃时取30
年可能蒸散量(APE,mm),年可能蒸发蒸腾量,是温度的涵数
APE=58.93 × ABT
年平均生物温度
可能蒸散率(PER),年可能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PER=APE / P
年可能蒸散量 年降水量
返回
北京(北纬39°57′,东经116°19′)气候资料
母岩 土壤 植被 植物区系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 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地带性植被分布的根本因 素。而热量和水分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具有地带性规律, 因此, 植被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具有地带性规律.它表现 为植被分布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
植被分布的水平规律性
一、地球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一)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随纬度有规律的变 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因而植被也呈带状沿纬度方向 发生依次更替。植被这种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依 次更替的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这一规律性在欧亚大陆上表现得很清楚: 欧亚大陆东岸:苔原—寒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夏绿林—
不同水分气候的K值:
沙漠 <3; 草原 3~5; 森林草原 5~7; 森林 7~10; 雨林 >10。
3、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 (植被分类系统)以其简明、合理且与植被类型密 切相关为特点,而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 他的生命地带系统图式是以简单的气候指标 ——年生物温度、年降水量和可能蒸散率来表示植 被性质的一种图式。幻灯片 136 年平均生物温度(ABT, ℃ )——植物营养生长 范围内的平均温度(大于0 ℃)
瓦尔特 编制的 “平均大 陆”植被 分布模式 图
“平均大陆” (average continent)— 把所有的大陆 综合在一起并 不改变它们的 纬度。
二、地带群落交错区 概念:每一气候带都形成一相应的地带性植被带,
但两个植被带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 逐渐过渡的,这个过渡地带瓦尔特称为地带群落交错 区。 在地带群落交错区中,两种植被类型混杂交错或镶 嵌分布。
亚热带 热带
WI=∑(t-5)(t:大于5℃的月均温);CI=-∑(5-t)(t:小于5℃的月均温)
吉良还提出了干湿度K的计算:
当WI=0~100℃ · 月时,K=P/(WI+20); 当WI﹥100℃ · 月时,K=2P/(WI+140)。 式中,P为年降水量(mm)。
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群落交错区也称为生态交错带或生态过渡带。 不仅相邻的地带群落之间存在群落交错区,任何两个 不同的植物群落或植被类型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具有 重要的生态意义。 边缘效应:在两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中,植物种类数 量常比相邻群落中的多或复杂,这种现象称边缘效应。 其原因是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两个相领群 落中的植物种类都可在此生活。 研究植物和植物群落与环境关系的理想区域:群落交 错区是植物种群竞争激烈的地带,各个种群对不同生境 条件的忍耐程度及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表现得更为清楚, 并对生境条件变化也更具敏感性。因此交错区往往是研 究植物和植物群落与环境关系的理想区域,是一个存在 着多种生态序列的天然实验室。
常见类型:半常绿林、稀树草原、半荒漠、森林草
原、森林苔原、针阔混交林等植被带都属与不同的地 带群落交错区类型。 瓦尔特认为,地带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生态张力地 区,在此两种植被类型分布在基本相同的气候条件下, 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哪一种能获得立足之地,常取 决于局部地形造成的小气候或土壤质地,结果两种植 被散乱混杂或镶嵌分布。在穿越一个地带群落交错区 时,先是一种占优势,然后是两种的优势程度相当, 最后是另一种占优势。
4.某些地带性植被类型可以呈岛状出现于邻近的其 它植被带内(主要是局部环境的特殊性造成的),这 种分布现象称超地带性植被或泛域植被。利用此现象 可以预测相邻地区的植被(称植物地理学预测法则)。 5.局部地形或土壤类型的交替变化(重复出现),可 引起多种不同植被重复出现交错分布,形成植被复合 体。
非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稀树草原——荒漠— —亚热带森林幻灯片 6
北美大陆东岸:苔原—寒温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亚热带森林 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亚热带荒漠—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 林
而其它大陆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得非常复杂。
纬度地带性的成因:
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 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被类型成 带状分布的根本因素。太阳辐射是地球 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因此,太阳辐射 能随纬度有规律的变化是引起植被纬度 地带性分布的最根本原因。
吉良生态气候带及其划分指标 温暖指数 WI/(℃· 月)
0
温度带
永久冻雪带
典型植被类型
永久冻结
0 ~15
15~45
寒带
亚寒带
苔原植被
针叶林(泰加林)
45~85
85~80
冷温带
温暖带
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CI<- 10℃· 月) 常绿落叶混交林(CI >-10℃· 月) 常绿阔叶林 雨林
180~240 >240
(三)“平均大陆”上的植被分布模式
关于植被在全球分布的一般规律,有过不少人研究, 其结果都表明了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以及与气候之间 的关系。瓦尔特绘制了平均大陆上植被分布模式图以反 映植物分布的规律性,此图显示出如下趋势: 1、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植被带东西连续延伸,分布 横贯整个大陆,并与纬线大体平行;而中纬度地区植被 带东西不连续,呈东西递变的形式。 2、全球植被在南北方向上依次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沿 东西方向更替明显。 3、在南北纬40度之间,大陆东西两侧有明显差别,东 侧为湿润森林,而西侧较为复杂,有旱生性植被分布。 4、南北两半球植被带不完全对称,南半球缺少北方针 叶林带和苔原带。
常绿阔叶林—季雨林—热带雨林幻灯片 5
欧亚大陆内部:苔原—寒温性针叶林—草原—温带荒漠—亚热
带荒漠
(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欧亚大陆西岸(包括非洲北部):苔原—寒温性针叶林—针 阔
混交林—夏 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及 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欧洲—非洲大陆西岸)
目的:掌握植被分布的规律性及植被区划方法。
主要内容:植被分布规律性,植被区划。
重点:植被分布规律性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植被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但从全球来看,气 候是决定植被的最根本因素。 气候条件对植被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土壤产生间 接影响,其相互关系可以下列图式表示: 气候
植被类型 年平均生物温度ABT= 12.6(℃) 年可能蒸散率PER=1.196 年降水量P=61.9(cm) 暖温带干旱森林
吐鲁番(北纬42°56′,东经89°12′)气候资料
月份 气温 (℃) 降水
(m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 年
- 9.9 18.7 26.4 31.3 32.8 30.1 22.7 12.6 1.4 -6.8 14.1 8.5 1.7 0.1 0.0 2.9 0.2 0.6 2.6 2.0 1.7 1.4 0.9 0.1 0.1 12.6
月份
气温 (℃) 降水
(m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 年
- 4.8 13.7 20.1 24.7 26.1 24.9 19.9 12.8 3.8 -2.7 11.8 4.7 1.9 4 5 8 17 35 78 243 141 58 16 11 3 619
年平均生物温度ABT= ∑ti /12=150.8/12=12.6(℃) 年可能蒸散量APE=58.93 × ABT=58.93 ×12.6=740.6(mm) 年降水量P=619(mm) 年可能蒸散率PER=APE / P=740.6/619=1.196
山地植被垂 直带的类型、 数目、分布 高度和排列 顺序的总称
垂
பைடு நூலகம்
直
带 谱
垂直带
基带
山地寒温性 针叶林 1100m 针阔叶混交林
植被垂直带谱的基本特征——与水平带的关 系及空间变化规律:
1)垂直带谱受水平地带制约,山体所处水平地带不 同,其垂直带谱不同。 2)垂直带谱大体分为两大类:湿润型和干旱型,前 者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以森林为主体;后者在干旱 气候条件下形成,以草原或荒漠植被为代表。
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在每一个水平地带内部,,除地带性植被有次级类 型之间的差异之外,还由于存在着小尺度环境的异质性 而往往有非地带性植被的分布,因此同一植被带内往往 有多种植被类型存在而呈现出复杂的结构。 1. 地带性植被出现于显域生境上(即非沙土、非盐渍土、 排水良好的高亢平地或坡地)。 2. 若地域宽广,植被地带内可出现与气候差异相联系 的次级类型的差异(除南北向有差异外,有的还会有东 西向上的差异)。 3. 在地带性植被带内,在局部地段常会出现某些非 地带性(隐域)植被(因任何地带内不会全是显域生 境)。
四、植被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
植被与气候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尤 其是20世纪以来植被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一直是植物 地理学和植被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生态学家和 气候学家致力于植被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并取得了 不少研究成果。如柯本、谢良尼诺夫、Penman 、吉良、 桑斯威特、Holdridge、瓦尔特及里斯、布德科等人的研 究成果具有代表性。 这里介绍一下谢良尼诺夫、吉良和Holdridge的研究 结果。 1、谢良尼诺夫水热指数及我国的干燥指数与植被的 关系 谢良尼诺夫利用积温与降水量的比值来表示水热系 数。表2
在山地,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下降,降水有 规律的变化,风速和日照以及土壤等环境因素也都发 生相应的变化,植被在垂直方向呈带状依次更替,植 被的这种分布规律称垂直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合称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长白山 2691 m
高山 苔原
2100m 矮曲林 1800m
(二)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在陆地同一热量带内,各地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 流和洋流的性质等不同而水分条件往往在东西方向上有明显 差异,因而植被也呈带状在东西方向上发生依次更替。植被 因水分状况的差异大体呈带状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依 次更替的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它和纬度 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在北美中部表现得最清楚: 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森林 幻灯片 5 欧亚大陆温带地区自沿海向内陆:森林——草原——荒漠 地球上植被 水平分布受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共同 控制,是两个地带性的综合的结果。对一个地区来说,它的 植被既是纬度地带性的表现,也是经度地带性的表现,是二 者的综合。
值
湿润指数:
干燥指数:
0.1
0.1
我国曾将上述公式中的系数0.1改为0.16,用以表征地区的 干燥度及其自然带和植被带.
干燥度类型的界值:
1, 1.5,
4
2.吉良分类系统 吉良(Kira)的分类指标是热量指数和干湿 指数,热量指数包括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 温暖指数(WI)采用月平均气温高于5℃的 总和,作为植物生长的热量条件: WI=∑(t-5) (t:大于5℃的月均温) 寒冷指数(CI)采用月平均气温小于5℃的 总和来表示: CI=-∑(5-t) (t:小于5℃的月均温)
年平均生物温度ABT= ∑ti /12=181.7/12=15.14(℃) 年可能蒸散量APE=58.93 × ABT=58.93 ×15.14=892.3(mm) 年降水量P=12.6(mm) 年可能蒸散率PER=APE / P=892.3/12.6=70.82
第二节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3)垂直带更替与水平地带更替相似,但并 不完全相同 相似: 相同植被类型的外貌相似,植被带的 更替次序相似。
ABT= ∑ti /12 大于0℃的月均温(℃), 大于30 ℃时取30
年可能蒸散量(APE,mm),年可能蒸发蒸腾量,是温度的涵数
APE=58.93 × ABT
年平均生物温度
可能蒸散率(PER),年可能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PER=APE / P
年可能蒸散量 年降水量
返回
北京(北纬39°57′,东经116°19′)气候资料
母岩 土壤 植被 植物区系 在全球范围内,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 及二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地带性植被分布的根本因 素。而热量和水分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具有地带性规律, 因此, 植被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具有地带性规律.它表现 为植被分布具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第一节
植被分布的水平规律性
一、地球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一)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随纬度有规律的变 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带,因而植被也呈带状沿纬度方向 发生依次更替。植被这种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依 次更替的分布规律,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这一规律性在欧亚大陆上表现得很清楚: 欧亚大陆东岸:苔原—寒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夏绿林—
不同水分气候的K值:
沙漠 <3; 草原 3~5; 森林草原 5~7; 森林 7~10; 雨林 >10。
3、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
美国植物生态学家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 (植被分类系统)以其简明、合理且与植被类型密 切相关为特点,而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 他的生命地带系统图式是以简单的气候指标 ——年生物温度、年降水量和可能蒸散率来表示植 被性质的一种图式。幻灯片 136 年平均生物温度(ABT, ℃ )——植物营养生长 范围内的平均温度(大于0 ℃)
瓦尔特 编制的 “平均大 陆”植被 分布模式 图
“平均大陆” (average continent)— 把所有的大陆 综合在一起并 不改变它们的 纬度。
二、地带群落交错区 概念:每一气候带都形成一相应的地带性植被带,
但两个植被带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 逐渐过渡的,这个过渡地带瓦尔特称为地带群落交错 区。 在地带群落交错区中,两种植被类型混杂交错或镶 嵌分布。
亚热带 热带
WI=∑(t-5)(t:大于5℃的月均温);CI=-∑(5-t)(t:小于5℃的月均温)
吉良还提出了干湿度K的计算:
当WI=0~100℃ · 月时,K=P/(WI+20); 当WI﹥100℃ · 月时,K=2P/(WI+140)。 式中,P为年降水量(mm)。
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群落交错区也称为生态交错带或生态过渡带。 不仅相邻的地带群落之间存在群落交错区,任何两个 不同的植物群落或植被类型之间也都存在交错区。具有 重要的生态意义。 边缘效应:在两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中,植物种类数 量常比相邻群落中的多或复杂,这种现象称边缘效应。 其原因是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两个相领群 落中的植物种类都可在此生活。 研究植物和植物群落与环境关系的理想区域:群落交 错区是植物种群竞争激烈的地带,各个种群对不同生境 条件的忍耐程度及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表现得更为清楚, 并对生境条件变化也更具敏感性。因此交错区往往是研 究植物和植物群落与环境关系的理想区域,是一个存在 着多种生态序列的天然实验室。
常见类型:半常绿林、稀树草原、半荒漠、森林草
原、森林苔原、针阔混交林等植被带都属与不同的地 带群落交错区类型。 瓦尔特认为,地带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生态张力地 区,在此两种植被类型分布在基本相同的气候条件下, 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哪一种能获得立足之地,常取 决于局部地形造成的小气候或土壤质地,结果两种植 被散乱混杂或镶嵌分布。在穿越一个地带群落交错区 时,先是一种占优势,然后是两种的优势程度相当, 最后是另一种占优势。
4.某些地带性植被类型可以呈岛状出现于邻近的其 它植被带内(主要是局部环境的特殊性造成的),这 种分布现象称超地带性植被或泛域植被。利用此现象 可以预测相邻地区的植被(称植物地理学预测法则)。 5.局部地形或土壤类型的交替变化(重复出现),可 引起多种不同植被重复出现交错分布,形成植被复合 体。
非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稀树草原——荒漠— —亚热带森林幻灯片 6
北美大陆东岸:苔原—寒温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亚热带森林 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亚热带荒漠—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 林
而其它大陆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得非常复杂。
纬度地带性的成因:
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二 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被类型成 带状分布的根本因素。太阳辐射是地球 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因此,太阳辐射 能随纬度有规律的变化是引起植被纬度 地带性分布的最根本原因。
吉良生态气候带及其划分指标 温暖指数 WI/(℃· 月)
0
温度带
永久冻雪带
典型植被类型
永久冻结
0 ~15
15~45
寒带
亚寒带
苔原植被
针叶林(泰加林)
45~85
85~80
冷温带
温暖带
针阔混交林
落叶阔叶林(CI<- 10℃· 月) 常绿落叶混交林(CI >-10℃· 月) 常绿阔叶林 雨林
180~240 >240
(三)“平均大陆”上的植被分布模式
关于植被在全球分布的一般规律,有过不少人研究, 其结果都表明了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以及与气候之间 的关系。瓦尔特绘制了平均大陆上植被分布模式图以反 映植物分布的规律性,此图显示出如下趋势: 1、低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植被带东西连续延伸,分布 横贯整个大陆,并与纬线大体平行;而中纬度地区植被 带东西不连续,呈东西递变的形式。 2、全球植被在南北方向上依次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沿 东西方向更替明显。 3、在南北纬40度之间,大陆东西两侧有明显差别,东 侧为湿润森林,而西侧较为复杂,有旱生性植被分布。 4、南北两半球植被带不完全对称,南半球缺少北方针 叶林带和苔原带。
常绿阔叶林—季雨林—热带雨林幻灯片 5
欧亚大陆内部:苔原—寒温性针叶林—草原—温带荒漠—亚热
带荒漠
(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欧亚大陆西岸(包括非洲北部):苔原—寒温性针叶林—针 阔
混交林—夏 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及 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欧洲—非洲大陆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