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创作背景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知识梳理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爱情是甜蜜的,但正如花丛给人以芬芳艳丽,却挡住了前行的山路;湖泊给人以清澈空灵,却倒映出虚假的幻景;美酒给人以香醇清冽,却模糊了眼中的目标。
爱,在给人以安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给心灵蒙上了一层幕布。
一代明君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后来却为了一个杨贵妃,“从此君王不早朝”,最终落得个“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下场。
白居易的一曲《长恨歌》,道出了人间几多“长恨”?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等职。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创作的《秦中吟》《新乐府》是讽喻诗的代表作品,这些诗作敢于针对当权者的弊政,反映人民疾苦,深刻地揭露社会黑暗。
白居易的叙事诗描写细腻,生动感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存诗三千多首,著有《白氏长庆集》。
《长恨歌》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十二月(807年1月),当时作者36岁,任盩厔尉。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
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故事,大家都很感叹。
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诗歌,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成,以传后世。
歌和传都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因为是悲剧结局,故以“长恨”名篇。
当时长安歌伎多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回眸móu 珠箔bó鼙鼓pí玉扃jiōnɡ云栈zhàn 仙袂mèi萦纡yū凝睇dì翡翠衾qīn马嵬wéi悄静悄悄qiāo屏银屏píng 悄然qiǎo 屏息bǐng殷殷勤yīn冠花冠guān殷红yān冠军guàn2.写汉字读音易错字读音易错字jiāo娇媚diàn 花钿jiǎo 矫健diàn 佃户xiá 闲暇bò 钗擘xiá 瑕疵qíng 引擎3.解词义(1)花钿委地无人收委:丢弃。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作者创作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知识梳理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
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
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
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
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后来曾被贬为江州司马。
为避嫌消灾,也为消解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并且开始信佛,寻找精神倚托。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他仍政绩斐然,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任杭州刺史时曾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
人们为了怀念他,把这个湖堤命名为“白堤”。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但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成就却极大。
后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
1.作品概述白居易前期的政治思想以“兼济天下”为主,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
高中语文 第01课 长恨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01课长恨歌1.关于作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号、。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在文学创作上,白居易最突出的贡献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倡导了“新乐府”运动。
他特别强调诗歌的“美刺”作用,提出了“”,诗歌要以情动人,诗歌语言要“其辞质而轻,其言直而切”等一系列观点。
他的诗存留下来将近3000首,诗风浅切平易,广为流传的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2.创作背景本诗取材于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于元和元年,当时诗人正在陕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了当地流传已久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故事,大家都为之唏嘘不已。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
于是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试为歌之如何?”在王质夫的提议下,白居易写下了此诗,而陈鸿则写了一篇传奇,两者相辅相成,流传后世。
3.给加点字注音:回眸.()骊.宫()鼙.鼓()马嵬.坡()临邛.()绰.约()玉扃.()迤逦..()仙袂.()凝睇.()钗擘.()4.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并准确理解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御宇..多年求不得六宫粉黛无颜色..姊妹弟兄皆列土..光彩生门户..,可怜不见玉颜空死处...云髻半偏新睡觉..雪肤花貌参差..是1.乐天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秦中吟》《新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唐玄宗和杨贵妃《长恨歌传》3.móu lípín wéi qióng chuò jiōnɡ yǐ lǐmèi dìbò4.御临宇内,即统治天下;古今异义,古义指姿色;列土:封爵赐邑可怜:可羡、可爱;空见死处,“见”字省略;睡醒;古今异义,古义指差不多1.这首诗的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起来是乐到了极点,像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1课《长恨歌》课件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面对青山绿水,朝夕不 能忘情,表现了玄宗内
圣主朝朝暮暮情。 心的痛苦,乐景写哀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借景抒情,用月色和铃声给予
夜雨闻铃肠断声。 玄宗的特殊感觉表现玄宗悲痛
的心情 精选ppt
13
天旋日转回龙驭,
到此踌躇不能去。
于乐事中写悲情,愈见情 马嵬坡下泥土中, 悲。旧地重过,玉颜不见 , 不见玉颜空死处。 故而踌躇,叙事见情
• 道士施法,寻觅玉环:临邛道士鸿都客…… 梨花一枝春带雨
• 玉环送钗,天人永隔:含情凝睇谢君王……
此恨绵绵无绝期
精选ppt
8
谁恨: 李隆基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 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精选ppt
9
为 什 么 恨 ?
1、作者用“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有什 么作用?
2、哪一句集中描写了杨玉环的美貌?运 用了什么手法?
精选ppt
1
学习目标:
1、了解白居易生平 及其创作成就 2、品味语言,鉴赏 诗歌艺术手法
3、把握长恨歌的主 题
精选ppt
2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
(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
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
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
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 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 深邃丰富,使诗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 术的感染力。
精选ppt
16
闻到汉家天子使, 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回, 珠箔银屏逦迤开。
三个连贯而为的动作,描 摹她得悉汉皇派来使者后 的震惊、激动和惶惑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学案(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附注白居易学习目的1、认识本诗主题思想的两重性。
2、了解本诗情节曲折多变,刻画人物细腻生动,描写、叙述、抒情紧密结合的特点。
3、掌握本诗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1、认识主题的两重性,体会情节曲折多变以及细腻生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1、主题思想的两重性。
2、阅读、理解课文。
一、作家作品简介提问: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
中唐最杰出的诗人。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新乐府运动。
现实主义诗人。
与元稹齐名,被称为“元白”。
二、简介写作背景三、阅读诗歌,掌握字词,了解大意。
四、分析作品1.主题思想的两重性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
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说法:①讽喻说:认为诗歌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起安史之乱。
告戒最高统治者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李杨长恨绵绵的描绘,也不是对他们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曲折隐晦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自食苦果。
②爱情说:认为《长恨歌》前半部分对李杨荒淫误国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
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他们的爱情,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人类对的坚贞和专一,歌颂人类的美好品德和人们对美满的爱情生活的向往,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感情是一致的。
③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的思想内容一方面对李杨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笃诚相思赋予很大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我们认为“双重主题说”较为客观、中肯,符合作品实际。
分析《长恨歌》主题,首先必须注意到: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李杨先前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先前的逸乐是导致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教案(1)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诗人简介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
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
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
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
”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
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创作背景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创作背景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首《长恨歌》是元和元年十二月,即公元807 年1 月,白居易35 岁,任盩至尉,盩至就是现在的陕西盩至县和盩至人陈鸿、王质夫,同游盩至时所作,当时白居易和陈鸿都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因为是悲剧结局,所以以“长恨”为题。
这首诗据近现代学者考证,其中有白居易自己爱情悲剧的影子。
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六年(790 ),白居易自越中北归徐州符离私宅(其父白季庚此前曾在徐州任职)。
此后几年间,他除了与当地一些青年文士诗酒高会,登山临水,仍在继续读书,为应进士科做准备。
不过,其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还要数他与邻居少女产生的恋情。
姑娘名叫湘灵,比他小四岁邻居,长得活泼可爱,粗通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为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当时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叙了这件事:“娉婷十五胜人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 碧纱窗下绣床前。
”赞美了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这是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纵然此后白居易虽辗转洛阳、襄阳、浮梁等地,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符离的湘灵姑娘,依然记得湘灵的一颦一笑。
到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 年,白居易二十七岁,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第一首题为《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每次到了高处,他就禁不住回头远望湘灵,虽然看不见,但他知道,在远处的西楼之上,湘灵应该凭栏在独自思念着自己。
在第二首诗《寒闺夜》中他也说:“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从这首诗中他想象着湘灵独自之人在寒冷的闺房之中独自就寝,难以成眠,只好相伴着通宵不灭的灯火,与之形影相伴。
第三首题为《长相思》:“九月西风兴。
第1课长恨歌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花钿委地无人收,红绡香断谁人怜。隆基,容玉环先化鸟西去,我会 等你与我比翼。
请不要相信等闲变却的是故人心,请相信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 会相见。
修身名句
向善 1.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系辞下传》 赏读:如果不积累下善事,便不会落下好名声;如果不积累下恶事,便不 至于丧失生命。 2.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礼记·坊记》 赏读:孔子说:“发现善事称别人,出现过失自己承担。这样,百姓对你 的怨恨便消失了。”
答案
④《长恨歌》中用萤火虫、孤灯烘托唐玄宗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两句 诗是__夕__殿__萤__飞__思_悄__然___,__孤__灯__挑__尽__未__成__眠__。 ⑤《长恨歌》中用梨花、春雨形容杨贵妃泪流满面、表情凄然的两句诗 是:__玉__容__寂__寞__泪__阑__干__,__梨__花__一__枝__春__带__雨__。 ⑥《长恨歌》中用比翼鸟、连理枝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的两句诗 是:__在__天__愿__作__比__翼__鸟__,__在__地__愿__为__连__理__枝__。
是啊,我还未死,隆基怎么活下去。 我缓移莲步,慢慢走到你的面前,慢慢伸出臂,托起你低垂的头,轻 轻抹去你眼角的湿润,笑着向你撒娇,要求你也笑,就像我们曾经无数次 在长生殿前的夜半呢喃,我俯身在你耳边最后一次告知你,在天愿作比翼 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我细细地凝视着你的眉眼,贪恋地想要看久一些再久一些,可是时不 我待嗬,隆基,时不我待嗬。
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 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人民苦难寄予 了深切的同情。用词尖锐,主题鲜明。 作品主要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等。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素材积累:感受千古情愁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某某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1单元素材积累:感受千古情愁新人教版
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②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无名氏《上邪》)
③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④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⑤愿为连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飞空之落花。
(唐·李白《代寄情楚词体》)
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长恨歌》)
⑦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五首》)
⑧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⑩东风恶,欢情薄。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宋·陆游《钗头凤》)
⑪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宋·陆游《钗头凤》)
⑫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金·元好问《迈陂塘》)
⑬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元·王实甫《西厢记》)
⑭意中人,人中意,则那些无情花鸟也情痴。
(清·洪昇《长生殿》)。
《长恨歌》的历史典故与创作背景
《长恨歌》的历史典故与创作背景
概述
《长恨歌》是一首由杜牧创作的古文诗,以章回小说《长恨歌话》为主题。
这首诗在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时代背景。
唐玄宗与杨贵妃
唐玄宗是中国唐朝(618年-907年)的第七位皇帝,享有盛名的文人皇帝。
而杨贵妃则是他最宠爱的妃子之一。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被广泛传颂,并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灵感源泉。
杜牧及其《长恨歌》
杜牧(803年-852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生活在唐玄宗时期,对当时政治局势和社会风貌有着独特洞察力。
在他所写下来的许多诗歌中,《长恨歌》可以说是其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长恨歌》的创作背景
《长恨歌》是杜牧在其流亡期间创作的。
当时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杨贵妃的悲剧结局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同情。
在这个背景下,杜牧以自己独特的文艺手法,通过《长恨歌》表达了对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深情厚意、相互思念的描写。
《长恨歌》中的历史典故
《长恨歌》中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以丰富作品内涵,并展示作者卓越的才华与广博的学识。
例如,《长恨歌》中引用了孟母三迁、秦穆公遭襄助等与主题相关的典故,并将其融入到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错综复杂而充满挫折和悲伤的爱情中。
结语
《长恨歌》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感人故事的诗篇。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还可以领略到杜牧优秀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
同时,通过其中融入的历史典故,也更能感悟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相关材料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相关材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长恨歌》是白居易的最著名的感伤诗之一,因它描写了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吟咏不绝,并凭据它所提供的情节改编为说唱、杂剧、传奇、电影、电视等等。
然而这首长歌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却众说纷纭。
自50年代中期以后,讨论不断,即在今日,仍有人在苦苦地较索。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说。
(1)讽谕说认为:作者白居易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对他们的荒淫生活作了讽刺和暴露。
持此说的理由是:①李、杨是统治者阶级中的最高层人物,不可能有真正的爱情。
他们引用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论述:“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官方社会以外才有。
”“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其它一切而成为婚烟基础的事情,在统治阶级的实践中是自古以来都没有的。
”白枫在《〈长恨歌〉的思想性》一文中明确地说:李隆基是人主、至尊,杨玉环是臣妾,是受皇帝支配的女人,两者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李对杨是“重色”,不是“重情”;杨对李是“趋势”,也谈不上爱情。
白文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杨玉环入宫五年以内,被李隆基赶出宫闱两次,就在杨玉环最受恩宠的时期,李隆基又“推恩分爱”于杨妃姐妹虢国夫人等。
杨玉环在马嵬坡惨死,李隆基不能救也不曾救,以“祸水”之罪赐杨妃自缢。
②长诗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笼罩全篇的纲,明确标出讽刺的对象和内容,点出此诗创作的主旨。
③从白居易一贯的政治观点看,他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荒淫误国是谴责的。
白居易在写《长恨歌》的前几个月,在准备应制举考试拟的刺问中曾明确指出:“群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
”“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于乱。
”怀有这样的政治观点,对以荒淫误国导致祸乱的李隆基和以色感君的杨玉环不可能抱同情态度。
④白居易的《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有机的整体,而《长恨歌传》云:“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第一单元《长恨歌》课件-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人教版选修《中国
2.入蜀及归途的思念
• 入蜀道上 借景抒情: 悲景悲情 乐景悲情
• 归途的思念
(三)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白天的思念
时间
四季的思念
写景抒情
夜晚的思念
景物
物是人非
物非人亦非及对玄宗的思念 初见使者 别后生活 寄物表情 寄词盟誓
谁恨: 李隆基和杨贵妃
恨什么: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 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为什么恨?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至“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皇杨
之间缠绵悱恻的宫闱之欢,杨之得宠,不仅
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恨之内因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生女勿酸悲 生男勿喜欢” “男不封候女作妃 看女却为门上楣”
(二)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入蜀归途的思念 1.马嵬兵变 贵妃缢死 竟日游宴 仓皇奔逃 兵变身死
• 马嵬兵变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范阳,六郡附 之。次年长安失守,玄宗率1300人和24名宫 女出逃,大将陈元礼护驾,西行至马嵬驿, 将士们怨恨杨氏兄妹不肯前进,诬说杨国忠 通敌谋反而杀之。 陈又对皇帝说“既然杨国 忠通敌,杨贵妃也不宜留下”李隆基无可奈 何,用白绫让其自缢,时38岁,已追随皇帝 17年。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 写作背景: •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当时,
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日与友人到马嵬 驿附近的游仙寺游览,偶然间谈及李隆 基与杨玉环的这段悲剧故事,王质夫认 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 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 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于是白居易写 下了此事。虽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惩尤 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 颂歌。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浅谈详和略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
某某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浅谈详和略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白居易的诗歌中,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七言长篇叙事诗是最成功的一个部分,唐宣宗评价白居易的诗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本文从分析《长恨歌》中或详或略的描写入手,探讨诗人写作初衷及表达效果。
一首长篇叙事诗,写什么,不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都隐藏着诗人的写作意图,详略的标准则是根据所要表达主题的需要决定的。
对一首诗的解读,不能离开作品空谈,只有认真细致地对诗歌进行分析研究,才能真正读懂,才能真正了解诗的主题。
诗的开头这样写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根据诗本事,我们知道杨玉环进宫前原是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诗人将其写成一个“人未识”的深闺女儿,这不仅仅是“为尊者讳”的问题。
从下文知道,诗人要写的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歌颂的是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他自然不能让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有任何的玷污。
于是在这里仅仅用“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两句,就将一段肮脏的故事抹掉,诞生出一位豆蔻年华、冰清玉洁的杨玉环来。
诗人对李杨的回护,只是对诗中的艺术形象的回护,并非是篡改历史,我们也可以从侧面看出诗人对李杨爱情的基本态度。
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杜牧在《龙池》一诗中用“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对李隆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对李杨的丑事毫不讳饰。
李商隐《马嵬》一诗略为平和,但“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几句,嘲笑意味却十分明显。
我们不能因此而批评白居易罔顾事实,因为这毕竟不是在写历史,只是文学作品而已,我们不能用读历史的眼光去读文学作品。
读到这里,我们且掩卷想一下,如果是我们自己来写,下面该如何将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女孩子送到唐明皇的身边呢?这是一个难题,大概需要一大篇文字来敷衍这个故事。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1课《长恨歌》课件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他 生 未 卜 此 生 休 。
海 外 徒 闻 更 九 州 ,
李 商 隐
马 嵬
ppt精选
10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与友人陈鸿、 王质夫一起到马嵬驿附近的游仙寺暇游,谈及 李、杨之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离奇特出之 事,如没有大手笔为它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 间的迁移而消没失传。于是他鼓励白居易, “乐天深于诗,多于 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 在王的提议下,白居易 写下了此诗。
ppt精选
36
艺术特色
(二)人物形象鲜明
汉皇:荒淫误国的昏君?
深爱杨女的痴心男?
杨女:害国殃民的祸水?
忠贞爱情的痴心女?
ppt精选
37
•
诗人只是借历史一点影子,据时人传说
蜕化出一个哀婉动人的故事,用缠绵悱恻的
艺术形式歌咏出来,并没有拘泥于历史。
•
诗中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艺术
化了的。
ppt精选
ppt精选
5
最大的艺术成就——倡导新乐府运动
• 中唐诗歌流派
• 形式:即事名篇,采用乐府诗歌的形式而不沿 用古乐府名称
• 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关心民生疾苦,揭露 社会弊端,力求使诗歌起到干预社会、补救时 政的作用
• 诗人:白居易、元稹等
• 诗风:多平易朴实,语言通俗直切
ppt精选
6
ppt精选
7
14
• 杨家有女初长成, 养在深闺人未识
ppt精选
15
杨玉环入宫的史实
• 16岁 →玄宗第十四个儿子寿王李瑶王妃
• 21岁→ 见玄宗 为女道士
• 27岁 → 册为贵妃
•
龙池(李商隐)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白居易《长恨歌》的写作背景
白居易《长恨歌》的写作背景白居易《长恨歌》的写作背景《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是文章的写作背景,供大家参考!《长恨歌》写作背景隋代仁寿元年,隋文帝杨坚到这里消夏避暑,见此地风景优美,便下旨在这里修建一座行宫,名为仙游宫。
到了唐代,仙游宫改为三个寺院,一个寺院已经无存,留下的两寺分隔在黑河南北两岸。
南岸的就是仙游寺,亦称南寺,明代曾改名为普缘禅寺。
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寺院,又恢复了仙游寺的旧称。
仙游寺四周山清水秀,峰峦环峙,环境清静幽雅,白居易任县尉时,常与文友到此把酒谈诗论文,纵谈天下国事。
据陈鸿《长恨传》记载,元和元年十二月,白居易为周至县尉时,与王质夫、陈鸿游于仙游寺,因话及昔年玄宗与杨妃的爱情悲剧,相与感叹,并请白居易作歌以传其事。
白居易应命写《长恨歌》,“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不朽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在这里写成。
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究竟是赞美唐玄宗与杨贵妃坚贞不二的爱情,还是讽刺唐玄宗的荒淫误国,或者是谴责杨贵妃祸水红颜?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众多的评论中,有认为《长恨歌》是白居易借用对历史人物的咏叹,以寄托自己感情的作品。
根据《白居易世系家族考》和《白居易生活系年》等书中得知,白居易年轻时与一个叫湘灵的女子相爱。
因为湘灵出身寒微,受当时社会的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而不能结婚,成为他毕生的“长恨”之事。
缠绵凄恻的相思和孤独苦闷的心境,使白居易在漫漫长夜中“孤灯挑尽未成眠”,仰望着“耿耿星河欲曙天”。
白居易用他的生花妙笔,沾着用热泪磨成的墨汁,写了《冬至夜怀湘灵》、《寄湘灵》的诗。
还写过一首《潜别离》,其中说:“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
”难怪他的好友陈鸿说:“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
”有考证认为白居易在结婚前几个月写出《长恨歌》的,他是为失去湘灵而痛苦,于是就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诗句,来寄托自己对爱情的哀思。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的思想和艺术素材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的思想和艺术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名作。
据记载,这篇诗写出不久,就给诗人带来很高的荣誉,被称为“《长恨歌》主”,后世评论家亦诩为“自是千古绝作”。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但对这样一篇为大家所喜读熟诵的作品,它的主题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却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
从古人的评论来看,不外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一种认为它仅仅写了李、杨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建国以后,这个问题,仍是大家所讨论的问题,始终还没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
本来,在文学史上这样的事例是不少的,凡是一部伟大或者优秀的作品,它所蕴含的思想往往是比较复杂的,是需要经过人们长久的探讨,深入的分析,才能揭示其底蕴的。
在我看来,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
恨,就是遗憾,遗恨;而作者写李、杨的故事,所引以为长恨的是什么呢?这作者在本诗的结尾中实际已经点明。
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于是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
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正是一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莫置。
南朝江淹曾作过一篇有名的《恨赋》,叙述了某些古人“伏恨而死”的情况,对于历史上遭遇不幸的人寄予同情;而自居易这篇以“长恨”名篇的诗,也正写的是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写的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悲剧故事,而且于诗篇中也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作者对所写悲剧主人公的莫大同情。
所以,我们认为《长恨歌》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是一篇描写爱情,歌颂爱情的诗篇,并不是一篇什么政治讽谕诗。
《长恨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长恨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1. 历史背景长恨歌是一首流传于中国的传世之作,由杨煜创作于南唐时期(10世纪中叶)。
这首诗以描述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题,展现了盛唐时期的风光和辉煌。
1.1 盛唐时期盛唐时期指的是公元618年至907年间的唐朝。
这个时代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宫廷文化在此时达到巅峰,艺术和文学蓬勃发展。
1.2 杨贵妃与唐玄宗杨贵妃是盛唐时期唐玄宗的宠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她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并因其美貌而被称为“西施”。
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长恨歌》中被描绘成了一段悲壮的爱情史诗。
2. 文化意义《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描绘爱情的诗歌,它还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1 爱情与悲剧《长恨歌》以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故事为背景,将这段悲壮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爱情的渴望、执着和无奈,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并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人对于爱情观念和价值观的认知。
2.2 艺术创作与继承《长恨歌》在艺术创作上拥有独特的魅力,通过优美动人的文字表达和精湛细腻的描绘技巧揭示了当时社会氛围以及人物内心世界。
这对于后来中国文学领域影响深远,成为许多后来者探索创作方向和技巧的源泉。
2.3 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长恨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意义。
它展示了唐朝盛世时期的社会面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国家繁荣的向往。
这种向往和追求激励着后来的中国人,在困难时期保持坚毅、乐观和奋斗精神。
结论《长恨歌》作为一首流传至今的杰出诗篇,不仅在历史背景上描绘了盛唐时期的风采,同时也通过爱情故事展现了深沉的文化内涵。
它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创作、情感表达以及文化传承都有着重要影响,成为研究与欣赏的重要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第一单元《第1课长恨歌》创作背景素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首《长恨歌》是元和元年十二月,即公元807 年1 月,白居易35 岁,任盩至尉,盩至就是现在的陕西盩至县和盩至人陈鸿、王质夫,同游盩至时所作,当时白居易和陈鸿都是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创作的文学作品,因为是悲剧结局,所以以“长恨”为题。
这首诗据近现代学者考证,其中有白居易自己爱情悲剧的影子。
大约在唐德宗贞元六年(790 ),白居易自越中北归徐州符离私宅(其父白季庚此前曾在徐州任职)。
此后几年间,他除了与当地一些青年文士诗酒高会,登山临水,仍在继续读书,为应进士科做准备。
不过,其间发生的最重要的事,还要数他与邻居少女产生的恋情。
姑娘名叫湘灵,比他小四岁邻居,长得活泼可爱,粗通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为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
当时白居易十九岁、湘灵十五岁,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
白居易有一首题为《邻女》的诗,追叙了这件事:“娉婷十五胜人仙,白日姮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 碧纱窗下绣床前。
”赞美了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这是年少时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纵然此后白居易虽辗转洛阳、襄阳、浮梁等地,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符离的湘灵姑娘,依然记得湘灵的一颦一笑。
到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 年,白居易二十七岁,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
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第一首题为《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每次到了高处,他就禁不住回头远望湘灵,虽然看不见,但他知道,在远处的西楼之上,湘灵应该凭栏在独自思念着自己。
在第二首诗《寒闺夜》中他也说:“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从这首诗中他想象着湘灵独自之人在寒冷的闺房之中独自就寝,难以成眠,只好相伴着通宵不灭的灯火,与之形影相伴。
第三首题为《长相思》:“九月西风兴。
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拆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前两首都抒写了自己的思念之苦,以及湘灵对自己的思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最后一首则述写了这段恋情的苦衷:“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是说,两个人难以相伴,看来这种爱情很难有结果。
同时,在这首《长相思》中,也能够看出他日后所作《长恨歌》的影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从这三首诗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经过十七年的相处和八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
离别之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过结婚问题。
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
最后表示了“愿至天必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810) 初,白居易二十九岁考上进士,回符离住了近十个月,他在这段时间多次恳切向母亲要求与湘灵结婚,但被门阀观念极重的母亲拒绝了。
白居易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写了题为《生离别》的诗:“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 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
忧极心劳血气衰,年未三十生自发!”人生最痛苦之别莫过于生离别。
若是死离别,时间还可以逐步把痛苦减轻,然而生离别会让人一辈子挂念和痛苦。
白居易30 未到,就已生白发,可见相思之苦了。
其中“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人寒野旷何处宿? 棠梨叶战风飕飕”四句,则反映了他和湘灵对婚姻的绝望情绪。
贞元一十年(804) 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
白居易只是在搬家完毕,临走前才悄悄去和湘灵姑娘告别。
因为怕惊动别人,见面的时候二人既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哭。
极度压抑的痛苦和愁闷于是尽数体现在了这首《潜别离》诗中,白居易写道:“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口,鸟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千百年后,依然让人不忍卒读。
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深挚的爱情并没从此结束。
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来惩罚母亲的错误,并于贞元二十一年(805) 冬和元和一年(807) 秋,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
他在一首题为《冬至夜怀湘灵》中说:“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在一首题为《感秋寄远》:“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蕙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另一首题为《寄远》:“欲忘忘不得,欲去去无由。
两腋不生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叶落,引上最高楼。
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元和二年( 公元807 年) ,白居易在盩至任县尉,这时他已三十六岁,依然是孑然一身。
孤独和寂寞折磨着他,他只有寄情于花草,把花当作情人。
他在《戏题新栽蔷薇》诗直呼出了他的心声:“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
”元和三年(808) 末,白居易已作了左拾遗,这时的他已三十七岁了,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与同僚杨汝士的妹妹结了婚。
白居易婚后和杨氏夫人关系并不坏,但白居易仍然时时想起初恋情人湘灵姑娘,直到元和七年(812) 和八年(813) 还写诗思念湘灵。
一首题为《夜雨》中写道:“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此心安可忘!”另一首题为《感镜》:“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须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尘覆青铜。
今朝一拂试,自照瞧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元和十年(815) ,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在贬谪途中,大概是天意怜人,白居易竟然再次遇到湘灵。
经年分隔,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多年的别恨顿时历历在目、涌上心頭。
白居易禁不住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白居易此时已经四十四岁,湘灵当时也已四十岁了,依然遵诺守身未嫁。
在此诗中白居易叙说的口吻已经平和很多,远不如《潜别离》沉重,但不经意间的一个“恨”字,还是泄露了心事。
造化怎能如此弄人?明明彼此深爱,偏偏天各一方。
少年离别之后,终生郁结成“恨”!当年湘灵姑娘曾送给白居易一双鞋子,白居易一直保存着,多年来,不论在朝在野,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
元和十一年(816) 夏天,白居易在翻晒衣物时,再次见到了他已保存了十八年的湘灵在和他私订终身时给他做的一双鞋子,情不自禁,又写了《感情》一诗:“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
苦赠我者谁? 东邻蝉娟子。
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
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
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
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今朝一惆怅,反复看未已。
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 可嗟复可惜,色暗花草死。
”长庆四年(824) 白居易五十三岁,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他还特意绕道符离,看到“变换旧村邻”,原来的邻居,湘灵一家已经搬走了,再也不知去向,这时他才最终为这段长达三十五年之久的恋爱悲剧划上了句号。
关于白诗描述的女子,世人大多记住的是“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白居易家中歌妓樊素和小蛮的声名随着白居易的诗句一直流传,但很少有人知道,樊素与小蛮终究都不是他心灵最深处至爱的女子。
而他最真挚的眷恋,从始至终只给过一个人,这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他初恋的情人——湘灵。
而那首传唱千古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其中也分明有着白居易自己和湘灵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影子在。
白居易等人去仙游寺游玩为《长恨歌》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仙游寺为佛教重地,距离仙游寺约三十华里老子讲经、炼丹的楼观一带是道家圣地。
无论佛教还是道教,都深信在人世之外另有仙界,人、神可以进行沟通,人世的苦可以在仙界得到解脱,人间的困厄通过修炼、礼佛、捐香等可以在仙界获得圆满。
且唐时楼观本为“国观”,仙游寺以法王塔供奉佛祖舍利几近“国寺”,则李、杨悲剧发生之后,也有人可能在这两处官寺内供奉过李、杨的牌位进行超度。
这样李、杨的故事就如仙家重地,必然要由道家进行神话处理,在现实基础上延伸到仙界,在这首诗歌中《长恨歌》中出现的产生仙界寻找的情节则是十分自然的。
事实上,这一传说在楼观道士、仙游寺和尚中是作为“真实”的神道活动发端的——尽管也是基于幻想的。
其次,盩至一带地理位置和环境十分特殊,民间传说历来非常丰富。
在仙游寺附近就有周穆王与盛姬玄池奏乐,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与萧史在玉女洞吹箫相恋、东汉马融在仙游寺劈石筑室读书、钟离在仙游寺独木桥渡吕洞宾成仙,龙潭虎穴、鸽子写经、嫦娥下凡等许多传说,除了仙游寺及其附近楼观形成的仙道氛围,有利于盩至文化的产生,盩至,位于八百里秦川南边,秦岭山脉的北麓,北边是周秦古都,南边是商洛重镇。
秦岭在盩至附近有一部分为终南山,从文化背景上看,它处于三秦中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地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背景。
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又处于周、秦、汉、唐历代古都附近,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声息相通。
高山的幽静、超然,与临近文化中心、文化及相关载体十分发达这样的地理优势,就使得盩至成为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与超现实神仙境地的交汇点,可能就会产生出一种汇集的效应。
这样的环境就特别有利于孕育出文学的想象,使粗略的故事逐渐丰富成细节生动的民间传说。
因此,我们可以猜测,王质夫和白居易等人在仙游寺游玩的时候,话及此事(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我想绝对不是提及简单的唐玄宗和杨贵妃身前的故事,很可能王质夫还综合了当地大量丰富的民间传说,像白居易、陈鸿提供了相当完整细致的故事情节和情节,包括仙界传说。
为白居易、陈鸿创作《长恨歌》及《长恨歌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由民间素材、史实到文人创作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仙游寺及其附近楼观形成的浓郁的仙道氛围,盩至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发达的民间文艺土壤,白居易以“语直”在盩至任职锻炼,与王质夫、陈鸿的相遇,神奇的人文环境,就构成了创作《长恨歌》的千载难逢的契机,中国的文学宝库因而就留下了这样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珍品。
1998 年由于在黑河修建大型水库,要向严重缺水的西安市提供水源,仙游寺及法王塔都被拆迁出原址,当时从中挖掘出了各种珍贵文物八百余件,包括佛舍利,隋唐时期各种精致的器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