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61047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经管类各专业授课单位:经济管理系
学分:4 学时: 72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及作用
《管理学基础》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服务;同时,又为本专业后续的相关课程奠定基础。本课程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旨在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兼而有之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该课程学习,旨在让学生树立现代管理的思想,全面地了解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基层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为日后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和职能管理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表1 前导、后续课程一览表
二、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项目化课程开发理念为指导,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为重点,根据基层管理岗位的任职要求,以企业典型管理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训室为工作和学习场所,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解决“什么是管理”的问题,而实践教学主要解决“如何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基层管理岗位所需的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专家、学者与企业管理人员等对企业经营管理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量,按新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训练项目,为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奠定基础,适用于培养经营管理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标准力求追踪行业技术动态,及时涵盖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通过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掌握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实践型、启发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形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在企业管理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营运管理与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计划制定、机构设置、角色扮演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在企业的营运管理与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管理知识、技能的理解与运用,培养学生具备进一步学习企业专业课程的基础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使学生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合作、敬业等良好品质,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奠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任务目标。
1、知识目标
(1)陈述管理的四大职能;
(2)阐述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
(3)能够解释古今中外着名的管理案例中蕴含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
(4)能够陈述决策的基本过程、影响因素,灵活运用决策技术;
(5)理解计划的内容、作用与制定方法,明晰实现目标管理的步骤;
(6)复述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方法和常见组织结构形式;
(7)把握领导威信、领导理论和领导艺术的运用,准确识别领导和管理区别;
(8)认识沟通过程,区分各种沟通方式,学会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
(9)学会激励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
(10)解释控制的作用,区分控制类型和控制方法,陈述控制过程。
2、技能目标
(1)能学会组织中管理的一般流程;
(2)能熟悉影响管理职能发挥的因素;
(3)能学会编制计划的程序、方法;
(4)能理解决策的过程和决策技术;
(5)能辨识组织构架的常见形式,理解组织变革中的动力与阻力,具备初步进行组织机构设计的能力;
(6)能学会解除管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障碍,并初步具备冲突管理的能力;
(7)能学会运用激励理论进行员工激励,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初步具备进行挫折管理的技能;
(8)能学会有效运用领导理论,达到有效领导的目的;
(9)能学会衡量工作成效、纠正偏差的控制方法。
3、情感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保持身心健康;
(3)具备企业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
(4)具有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5)具有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
4、任务目标
(1)把握管理者角色,制定改善实际管理的计划、措施;
(2)组织设计高绩效工作团队;
(3)结合具体情境制定个人授权计划;
(4)结合具体情境进行目标管理;
(5)结合具体情景克服沟通障碍,进行有效沟通;
(6)结合具体情景进行有效激励,提高工作效率;
(7)进行基层作业的进度控制和纠偏能力。
第四、教学内容安排及标准
按照专业课程学习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参考相应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对教学内容组织实施进行整体设计。
表2 项目教学设计
五、教学建议
结合管理课程的特点,适应高职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并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紧密融合。课程标准要发给学生,师生共同备课,共同“上课”,实训要由学生来组织,也包括成绩主要由学生评定。
2、组建课程模拟公司。通过总经理竞聘、成员自愿组合的方式,组建课程模拟公司。并按照“轮流做庄”原则,分别由各公司担任轮值主席公司,负责各公司协调、班级实训活动的组织,以及成绩评定。
3、组织好项目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相关知识未讲前,先要学生处理管理问题,并尽可能引导到后续所讲的内容上,激发其学习后续知识的兴趣。
4、要彻底打破“一言堂”局面,教师一定要少讲精讲,只讲教材中重点的内容;一定要给学生表现的空间,让学生自学、讨论、提问、应用。鼓励质疑,构建生动活泼的课堂,真正做到是学生在研修,而不是教师在灌输。
5、从“说”实训转变成“做”实训,创建“实操”型实训方式体系。在训练方式上,以到岗后所要运用的实际管理或其模拟作为训练方式,如顶岗实习、情景训练、角色扮演、情景剧、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与手段。
六、课程实施条件
1、教师基本要求。教师身体健康、思想端正;本科教师:管理相关工作经验4年(非管理专业),或管理类专业毕业2年;研究生(中级)教师:管理相关工作经验3年(非管理专业),或管理类专业毕业1年。兼职教师有相关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在企业管理岗位工作年限不少于3年。
2、校内外实践条件要求
教学场地主要集中在教室和实训室,实训室的文化氛围体现企业的特征:
(1)校内实训基地要求:实训室内集中理实一体课桌椅,安装投影,配备配套的办公用品及相应的实训器材与工具等,学生具有完成学习和实际操作任务的活动空间。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要求:校外实训基地要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实习、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并在合作中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教材编写体例建议:逐步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本课程教材的编写,从学生将来要具备的职业关键能力入手,以具体项目为载体和抓手,采取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采用递进和并列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编写,教材应突出实用性,应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纯粹的技能操作,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