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的特征和形式

合集下载

民俗风情旅游概括

民俗风情旅游概括

民俗风情的涵义:民俗风情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民俗风情”中的“风情”是“民俗”的诗化和叠用强调。

民俗风情的特征:1、民族性、地方性2、丰富性、多样性3、大众性、传播性4、时代性、稳定性民俗风情的价值:1、文化方面:涵盖人类生活各方面,满足人民多元文化渴求。

参与体验,加深理解,获得与众不同的文化享受。

2、经济方面:直接间接3、游娱价值:这种功能表现在娱乐习俗中,像流行民间的各种歌舞,节日,游戏、博奕、杂耍等,起到愉悦身心,启人智慧、鼓舞信心的作用。

4、实用价值:对于各民族禁忌的一些掌握和了解,可以帮助旅游业的发展做好服务,也可以为旅游者的出游带来更多的便利。

(入乡随俗,入境问禁)民俗风情旅游的概念: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和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

分类: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参与体验型民俗风情旅游的特征:1、神秘性、审美性2、乡土性、社会性3、苦乐性、发展性4、参与性、原则性,此外,还具有多样性、兼容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征。

民俗风情旅游的影响:1、旅游的一般作用(1)积极作用,经济方面文化方面社会方面政治方面环境方面人类本身(2)消极作用2、民俗风情旅游的特殊作用(1)积极作用,满足人们返朴归真的渴求。

促进人类平等、团结、繁荣、发展。

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

2消极作用,可能使“民纯俗美”走向其反面,造成商业化,民族艺术的变异,赝品、庸俗、歪曲。

可能引起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纠纷。

民俗风情旅游者的定义:是指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暂时到一个不是自己常住的国家或地区去旅行和游览的任何人(广义)。

其中,在当地逗留时间超过24小时者,为“民俗风情旅游者”(狭义);在当地逗留时间不足24小时者,为“民俗风情游览者”;民俗风情旅游者的特点共同特点:1、求知欲强2、食宿随和3、注重态度4、素质较高不同类型各自的特点:1、参观观赏型民俗风情旅游者2、了解领略型民俗风情旅游者3、参与体验型民俗风情旅游者民俗风情旅游业的概念作为旅游业的一个亚类,民俗风情旅游业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服务的行业。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

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

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值得我们开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了审美的需求。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娱乐性。

民俗文化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在游览过程中讲解的宗教祭祀、岁时节日、神话传说、民间娱乐等,都是游览内容的丰富,增加旅游者游览的兴趣,进而达到理解民俗文化内涵的目的。

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比1外国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文化旅游都已经发展起来了。

象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着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美国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依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并有十六世纪的英国移民在劳作娱乐,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展示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种,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舞蹈,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

简述云南民俗风情旅游的一般特征

简述云南民俗风情旅游的一般特征

简述云南民俗风情旅游的一般特征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的一般特征主要有:禅意静谧的山村风光、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古镇古村落、独特的民俗文化、隆重的民族节庆活动、多样的传统特色美食、绚丽的宗教场所及神秘古朴的民族建筑群等。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以山村风光为主,特色景点有大理古城、昆明植物园、红河哈尼梯田和云南绿色森林等。

这些景点体现了云南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及传统文化。

大理古城是一座美丽的山城,拥有圆弧形的古城墙,街巷纵横交错,每一处都透着云南的历史文化气息。

而红河哈尼梯田则将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的美景完美结合,更让人流连忘返。

而云南绿色森林,则有超过200种植物,还有众多的动物,给人们带来极具自然神秘感的旅行体验。

简述云南民俗风情旅游的一般特征

简述云南民俗风情旅游的一般特征

简述云南民俗风情旅游的一般特征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是指以游览和欣赏当地的传统文化为内容的
旅游活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旅游活动。

云南是地处中国西南边缘的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早在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

历史悠久的云南,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传统文化在思想上、艺术上和礼仪上都是十分丰富和独特的。

在云南民俗风情旅游活动中,游客可以游览和感受到一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本土文化特色,它包括:传统的歌舞表演、民间音乐表演、民间节日仪式等,可以深入了解本地文化和传统文化,欣赏当地的传统建筑、古丝绸之路、民族村落等地景。

同时,游客还可以参与民间传统手艺,如木雕、编织、绘画等,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更好地了解和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此外,在民俗风情旅游时,还可以参观当地的古迹和名胜古迹,比如昆明郊外的滇池,以及滇西的古城等,这些都是可以增进对当地文化的了解的机会。

同时,可以游览和参观当地的自然景观,领略自然风景,如有名的维西贡山,和云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等等。

最后,在民俗旅游过程中可以尝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如云南的花椒鸭、油泼面等,以及维西的酸菜鱼等,尝到云南的本土美食,让自己更深地体会当地的文化特色。

总之,参加云南民俗风情旅游,旅客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欣赏独特的民族风情,并享受美味的本地美食,也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氛围,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

民俗旅游文献综述范文民俗旅游是一种涵盖了民俗文化、旅游和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人。

本文将对民俗旅游文献进行综述,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民俗旅游的定义和特征民俗旅游通常是指游客前往一个地方,通过观赏或参与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来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历史和传统。

民俗旅游的特征包括:具有文化吸引力、具有体验性、具有互动性、具有参与性、具有教育性、具有经济性、具有可持续性等。

2. 民俗旅游的文化价值民俗旅游在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民俗旅游,游客能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历史。

同时,民俗旅游也可以帮助当地居民重新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

3. 民俗旅游的经济价值民俗旅游在经济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

同时,民俗旅游也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新的旅游选择,满足了游客对文化多样性和体验式旅游的需求。

4. 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是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保护当地文化、生态和社会资源的能力。

为了保障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措施,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提高当地居民的意识和素质,以保证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5. 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和身份认同的重视,民俗旅游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民俗旅游将更加注重文化保护和传承,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民俗旅游也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旅游民俗文化

第七章 旅游民俗文化

第七章旅游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蕴涵和多彩的表象,它体现在广泛而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内含民族精神的延续和时代精神的认同。

它孕生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代延续承袭。

在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姿态万千的民俗文化日趋成为旅游观赏的重要对象,以参与体验民俗风情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更成为了跨文化交流的“重头戏”,显示了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民俗文化概述一、民俗文化释义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它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事象。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惯、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先秦典籍中“俗”、“风”、“风俗”等词已很通用,并在《礼记·缁衣》中出现了“民俗”一词。

但作为学术术语使用,则始于“五四”运动时期北大歌谣研究会出版的《歌谣周刊》。

至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才成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称。

在国际上,19世纪中期以前,对民俗有种种称呼,如“民间古俗”、“贱民古俗”、“残存文化”、“民间迷信”等。

至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创造“Folklore”(“民众的知识或智慧”)一词后,它才逐渐成了国际通行的学科术语。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些还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优秀部分。

民俗文化曾在各民族长期生活中发挥广泛而巨大的作用。

但是,民族文化要大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只是民族文化的大系统中的一个支系统。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国家的民俗学家们对民俗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传统方面,他们的目光大多关注文化比较落后的人群,尤其是所谓野蛮民族、农民和边民。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一、引言民俗特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它以独特的民俗文化为核心吸引力,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域文化的机会。

然而,要实现民俗特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明确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概念界定(一)民俗特色旅游资源的内涵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够反映特定地域、特定民族或特定群体的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独特元素和现象。

这些资源具有独特性、地域性、传承性和文化性等特征,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重要因素。

(二)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定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通过一系列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营销等活动,将潜在的民俗特色旅游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并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1、文化性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核心是文化,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

2、参与性游客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够亲身参与到民俗活动中,增强旅游体验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原真性在开发过程中要保持民俗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和舞台化,让游客能够感受到真实的民俗风情。

4、可持续性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一)文化人类学理论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演变,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不同民族和群体的文化习俗、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可以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在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经济学研究旅游活动中的经济现象和规律,为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经济分析的工具。

旅游文化与民俗风情

旅游文化与民俗风情

旅游文化与民俗风情旅游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感受的方式,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旅游而入乡随俗,深入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和饮食文化。

旅游不仅是解压的方式,更是开阔视野的途径。

旅游文化与民俗风情的融合,是体验不同地域文明的心灵之旅。

一、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指旅游产业中体现社会文化特征的各种文化元素。

旅游文化显然不止是与旅游有关的,它更加关注于取得在旅游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

旅游文化让我们可以更深地理解、体验和感受当地的文化和历史。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们会了解到一些新鲜的当地知识,并能够替代传统知识和文化传承市场,保护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的经验和匠艺。

例如,早期古代的京杭大运河在中国的几大城市一直延续至今,并在过去的年代中蕴含了太多的历史和文化的遗产。

二、民俗风情民俗指的是某个民族或地区非正式而普遍的文化传承和活动方式。

它包括一系列的日常生活习惯、民间信仰、传统民间艺术、节日习俗等一系列文化特征。

在旅游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民俗风情。

例如,一些民俗节日如“七夕”、“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游客们可以体验到当地特有的传统食品、舞蹈、手工艺品等。

此外,当地的婚俗、葬礼、祭祀等都展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将旅游和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

这种旅游不仅是旅游,同时也是取得文化地位的一次学习。

人们在旅游中可以不仅仅是了解当地的文化遗产,还可以体验一些真正独特和传统的文化活动。

文化旅游的最大特点在于交流和互动。

例如,在韩国,漫游江南的游客可以参观一些古代的文化城市,观看古代的森林和泉景色,参观文化遗产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欣赏这些风景,还能够通过参加传统古乐和嗟课等文化活动,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文化。

四、结语旅游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融合,既满足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又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化和传承原则,尤其是越发发现地方文化创意及其产业的重要性。

最后,旅游文化和民俗风情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更是优秀的文化交流方式,有助于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艺术,为旅游产业增添文化魅力和品质内涵。

第六章 第三节 民俗旅游景观的审美

第六章 第三节 民俗旅游景观的审美
(四)稳定性: 民俗长期稳定下来,在一个民族中传 承、继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五)参与性:民俗风情体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因而 民俗景观旅游可以观看、欣赏、接触,更需要涉足、参与、 体验。
(六)情趣性: 感受到生活与劳动的乐趣、感受到民俗风 情的真切、热情、多姿、绚丽。通过旅游获得身心的愉悦。
二、民俗旅游景观欣赏 (一)中国民俗文化村
(二)乔家大院——祁县民俗博物馆
(三)自然民俗村——贵州郎德苗寨Biblioteka 第二节 民俗旅游景观的审美
一、民俗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一)乡土性: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的民俗风情 便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
(二)质朴性:民俗风情来自民间,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三)民族性:作为一个群体的一种约定俗成、传承的行 动,民俗风情无不打上民族的烙印。任何民俗的都是民族 的,没有超民族的民俗存在。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

《民俗旅游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码:11S1030B中文名称:民俗旅游学英文名称:Folklore Tourism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时(理论32学时,实践0学时)总学分:2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开发、导游基础知识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民俗旅游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是学生日后从事导游及旅游管理服务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同时也为其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门课程的教学,可使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有比较系统的全面了解和认识,对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该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

三、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民俗旅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对我国民俗理论和常识的认识,熟悉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以及各类民俗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正确认识民俗旅游资源和风俗习惯,掌握旅游接待和服务接待工作中恰当利用民俗旅游资源,为旅游项目开发、服务接待项目设计开发服务。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知识传授∶1.让学生理解由于文化差异所引起的服务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管理者挑战,重点强调旅游服务的特殊性,导致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企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2.让学生掌握开发一项新的服务产品所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及分析工具,包括如何根据服务特性对服务项目进行设计、民俗旅游开发的流程、模式和要注意的问题等。

3.让学生掌握服务生产过程中利用民俗文化进行体验服务项目管理,包括饮食民俗及服务、酒水民俗及服务、茶艺民俗及服务、游艺民俗及服务、人生礼仪民俗及服务等提高服务体验性和满意度等的思维和方法。

能力培养:4.让学生了解文旅融合背景下,服务业的变化以及相应战略应对措施。

民俗文化旅游 开发模式

民俗文化旅游 开发模式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集体创造、共同信仰推崇并世代传承的生活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强化,赋予以强烈的情感,把它当成本民族鲜明的标志。

因而,民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要素,是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的。

同一类民俗在不同的民族中,可以有不同的民族表现形式:不同的民族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不同,会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文化习惯和民俗传统。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五种模式:1、百花荟萃式指将一定范围内的相对来说具有特色的典型的民俗集中在一个比较具有规模的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村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微信tangjun0212,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花很长时间、走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整体挪用的过程中难免会丢掉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相关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重建、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

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滨州市孙武公园也属此类。

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百花荟萃式共同的缺点。

3、原生大自然式它是指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比较丰富和多样的地区内选择一个集交通便利、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等优点于一体的原始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状态和方式以及村落的原始布局形态为主要旅游内容,除了基本的必要设施需要建设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的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够很自然的和当地居民交流文化,甚至亲身参与到古代那种劳动场景中去,有很大的自由,缺点是很难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公正的分配到每个参与者手中,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状态在被打扰之后很难保证不产生抵触或不合作的心态,更无法确保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能够保持热情、友好的服务态度。

对民俗旅游的评价

对民俗旅游的评价

对民俗旅游的评价
民俗旅游是一种将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形式,它可以让游客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对民俗旅游的评价:
1. 文化体验:民俗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通过参与传统活动、品尝当地美食、观赏民间艺术表演等,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目的地的文化底蕴。

2. 丰富旅游产品:民俗旅游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对于那些对文化、历史和传统感兴趣的游客来说,民俗旅游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旅游体验,增加了旅游的吸引力。

3. 社区参与和经济发展:民俗旅游可以为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民俗旅游,社区可以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遗产,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4. 文化保护与传承:民俗旅游有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当游客对当地的民俗文化产生兴趣并愿意为此消费时,社区会更加重视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 教育意义:民俗旅游具有教育意义,它可以帮助游客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这种教育体验不仅丰富了游客的知
识,也增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总之,民俗旅游是一种有价值的旅游形式,它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促进了社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同时也具有教育意义。

然而,在发展民俗旅游时,也需要注意保护当地文化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确保旅游活动与社区的利益相协调。

中国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中国民俗旅游开发策略

《中国民俗旅游》课程作业
一、什么是民俗?
答: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应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果为依据的,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他创造于民间,传承于社会,并世代延续承袭。
十七、举例说明目前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答:1、民俗庸俗化。如:有的地方利用巨资修建恐怖的封神榜、九龙宫、地狱,也号称民俗旅游开发。这不是弘扬民俗文化,而是搞低级趣味。2、民俗旅游项目(节目)过于艺术化、舞台化。如:有些民族村、民俗村特别注重外表形象,从服装的色彩、质地、装饰,到着装人的相貌、神情,都好象在演出舞台剧。3、匆忙上马,开发粗糙。如:深圳“中华民俗文化村”取得巨大成功后,急于富起来的有些单位和旅游部门目睹这种“见效快”的挣钱法,不考虑任何问题,不进行调查,就进行仿效。4、开发重点不突出。5、民俗旅游商品雷同化。各地的旅游商品大都似曾相识,没有个性。6、破坏性大。
二、民俗旅游有哪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答:民俗旅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消遣观光型民俗旅游。如:我们到桂林去领略桂林的山水,感受大自然的造化。
2、参与型民俗旅游。如:内蒙古举办的“草原风情游”,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
3、考察型民俗旅游。如:到外地除了一般的参观、消遣外,主要通过对特定的民俗旅游地的考察,获取某方面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十三、游艺民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有哪些优势?
答:1、游艺民俗特性与旅游需求的一致性,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刺激性和可参与性。2、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情趣。3、游艺民俗的旅游资源挖掘。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旅游内容和景点已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变化中的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大力开发新的旅游资源,以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

我国民俗旅游经济及其特征分析

我国民俗旅游经济及其特征分析

民俗 是 “ 间 风 俗 ” 的 简 称 ,广 泛 的 含 义 是 :一 个 民族 流 此 ,才 构 成 了 各 民族 、各 地 区 的 民 族 性 格 、特 点 和 不 同 的 风 民 .经 行 于 民 间 的 全 部 风 俗 习 惯 ,具 有 世 代 相 习 的 传 统 文 化 现 象 。 所 貌 。 中华 民 族 的 每 一 个 兄 弟 民 族 ,在 祖 国 的 每 一 块 土 地 上 . 谓 民俗 旅 游 ,可 以 理 解 为 : 以 一 国 或 一 个 地 区 的 民 俗 事 象 和 民 过 祖 祖 辈 辈 的 繁 衍 生 息 ,将 自己 民族 文 化 历 代 传 承 下 来 ,在 巩 俗 活 动 为 旅 游 资 源 ,结 合 民族 地 区 的 自然 生 态 环 境 资 源 ,为 满 固 自 己本 民族 的 优 秀 民 俗 文 化 传 承 的 同 时 , 又 吸 纳 其 他 兄 弟 民
华南地区拥有漫长曲折的海岸风光线与屿众多的海滩旅游文化资源复杂而奇妙的丘陵山地绵延千里的热带亚热带常绿植被和密集的温泉景点以及独特的粤菜与新颖的工艺品岭南的园林海南的黎族民俗风光度假村以及海上丝绸之路都各有特色新近推出的闽东畲族泉州惠安女风情游福建马祖庙朝圣旅游海南三月三黎族风情更具独特的民俗旅游经济特色
喻 湘 存
( 湖南商学 院,湖南长沙
[ 摘
400 ) 1 2 5
要 ]我 国拥有丰 富多彩 的优秀民俗文化 ,开发 民俗旅 游经济前 景, 阔。我 国民俗 旅游 经济具有 中华 民族的 鲜明特征 .推 动 民俗旅 游 经
济走上 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 ,已成 为 当代经济发展 战略思 考的重点。
征。

3 传 承 性 特 征 。 民 俗 旅 游 经 济 的 传 承 性 是 指 风 俗 在 不 同 的 .

春节的年俗游行

春节的年俗游行

春节的年俗游行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祥和的日子里,各地举行的年俗游行是一大亮点。

年俗游行,作为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展示了各地民俗风情,更是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游行形式多样春节的年俗游行形式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活动。

北方的“龙舞”和“舞狮”,是中国春节游行的代表形式之一。

伴随着锣鼓喧天的声音,龙狮舞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高举巨龙和狮子的头部,穿梭于人群之中,腾飞跳跃,煞是壮观。

南方的“花车巡游”则以花饰装饰的车辆为主,车身上摆满了鲜花和灯笼,让人们感受到繁花似锦的春天气息。

二、丰富多彩的表演年俗游行不仅有独特的形式,更有各种各样的表演。

舞狮、舞龙、杂耍、踩高跷、踩单车等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在舞狮和舞龙表演中,舞者们身着狮子和龙的服饰,舞动起来,灵动威猛,给人以浩然之气。

而杂耍、踩高跷、踩单车等节目则以技艺高超和身手矫健为特点,让人们为之惊叹。

这些表演不仅展示了人们的技艺,更让人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喜庆热闹的气氛年俗游行以其喜庆热闹的气氛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观众。

游行队伍的形式多样,人们手持鞭炮和灯笼,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给人们带来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而沿途的观众也纷纷参与其中,与表演者互动,加深了游行的欢乐氛围。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氛,融入到热闹喜庆的场景中。

四、文化传承与发展年俗游行作为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

通过年俗游行,人们不仅可以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更能够领略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同时,年俗游行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让人们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春节的年俗游行是一场丰富多彩、喜庆热闹的盛会。

通过年俗游行,不仅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更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年俗游行的传承和发展,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继续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元宵节传统民俗游行

元宵节传统民俗游行

元宵节传统民俗游行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相传始于东汉时期。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游行。

这些游行活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独特且富有魅力,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参与。

元宵节传统民俗游行是一种习俗,一种特殊形式的庆祝活动。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人们对幸福和繁荣的祈愿。

在游行活动中,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服饰,表演各种各样的传统艺术,如舞狮、舞龙、杂技等。

这些节目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并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游行的队伍有时会非常壮观,组成者包括当地社团、学校、以及各种文化团体。

他们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各种彩灯,跟着节奏欢快的音乐,穿梭在人群中。

有时,人们还会佩戴各式各样的面具和道具,增添了游行的趣味性。

整个游行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让人不禁感叹中国的文化底蕴之丰富。

游行路线通常是经过城市的主要街道和广场。

每到一个地方,游行队伍都会停下来表演一些传统艺术节目,以展示多样的才艺。

观众们会立刻被这些精彩的表演吸引,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除了传统的艺术表演,游行中还有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猜灯谜。

人们在游行队伍中挑选自己喜欢的灯谜灯笼,然后猜测灯谜的答案。

这个活动不仅考验了智力,更增添了游行的趣味性。

元宵节传统民俗游行也是一个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结识来自各地的朋友。

在游行过程中,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喜悦和快乐,增进友谊。

总结起来,元宵节传统民俗游行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亮点,也是人们对幸福和繁荣的祝愿。

它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活动内容,更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通过参与游行,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无论是作为参与者还是观众,都能从中收获快乐和欢乐。

让我们一起瞻仰传统节日的魅力,共同庆祝中国的传统文化!。

春节期间的民俗游行

春节期间的民俗游行

春节期间的民俗游行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具有传统意义的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传统节日期间,各种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民俗游行让整个国家充满了独特的喜庆气氛。

本文将介绍春节期间的民俗游行,其中包括游行形式、活动内容以及背后的文化寓意。

一、游行形式春节期间的民俗游行是中国各地广泛举行的一项重要活动。

各个地区都会根据当地的传统习俗和特色,精心组织和策划不同形式的游行。

主要的游行形式包括花车巡游、舞龙舞狮表演、踩高跷、舞蹈表演等。

首先,花车巡游是春节期间游行中最为盛大和庄重的一种形式。

各个城市和社区会准备一些精致华丽的花车,车上装饰着各式各样的花朵和灯饰,熙熙攘攘地驶过街道,吸引了无数市民和游客的关注和喜爱。

其次,舞龙舞狮表演是春节游行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舞龙的表演者须扮成龙的形象,手持龙身,以优美灵活的动作展示龙的神韵。

舞狮则由两人扮演,一人扮成狮头,另一人扮成狮子身体,以狮子呈现出的各种动作和表情来吸引观众的喜爱。

此外,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民俗游行的一项特色活动。

踩高跷是一项技巧性极高的表演艺术,表演者身着彩色的服饰,踩在高高的木屐上,以纵横跳跃的方式进行表演。

这种表演形式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坚毅精神。

最后,舞蹈表演也是春节期间游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个舞蹈队伍会穿着民族特色服装,手持各种道具,进行优美的舞蹈表演。

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有传统的民族舞蹈,也有现代创作的舞蹈,每一支舞蹈都独具特色,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活动内容春节期间的民俗游行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旨在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

在游行过程中,人们能够欣赏到各种艺术表演、传统乐器演奏、民俗舞蹈等。

首先,各种艺术表演是活动中的亮点之一。

不同地区会邀请到各种艺术团体和个人进行表演,如杂技、武术、民乐演奏、戏曲表演等。

这些表演既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又体现了民俗游行的喜庆和欢乐气氛。

其次,传统乐器演奏是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春节的民间游行与庙会

春节的民间游行与庙会

春节的民间游行与庙会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誉为中国人的“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各地的民间游行和庙会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观赏和参与。

在南方城市,如广州、深圳和福州等地,春节期间的民间游行是一大亮点。

游行队伍身着传统的汉服,手持各种吉祥物,如龙、狮子、舞虎等,表演着优美的舞蹈和武术动作,给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感觉。

尤其是舞龙和舞狮节目,更是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捕捉这个瞬间。

除了南方城市的游行,北方城市的庙会也是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庙会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集市,各种小吃、手工艺品、民俗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人们在庙会上品尝着美食,购买着特色商品,欣赏着精彩的表演,感受着浓厚的年味。

尤其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庙会,如北京的庙会、西安的庙会等,更是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前来体验。

在这些民间游行和庙会中,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体验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人们跳起舞蹈,唱起歌谣,尽情享受着节日带来的快乐。

而在热闹的庙会中,人们则可以感受到古老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的魅力,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总的来说,春节的民间游行和庙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人们欢度节日的重要方式。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增进亲情友情,弘扬民俗风情。

希望在未来的春节里,这些传统活动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春节游行巡游

春节游行巡游

春节游行巡游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为了欢庆这一特殊的节日,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游行巡游活动。

春节游行巡游不仅能够展示传统文化,也能够增进人民群众的团结和友谊。

本文将介绍春节游行巡游的一些特点和内容,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启发和欢乐。

一、游行巡游的意义春节游行巡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繁荣多元文化的一个窗口。

通过游行巡游活动,可以展示中国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此外,游行巡游还能够促进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为城市的形象提升和旅游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游行巡游的形式和内容1. 表演春节游行巡游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是各种表演节目。

这些节目包括龙舞、舞狮、踩高跷、大鼓、农民舞等,每个表演队伍都有精心设计的服装和道具,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

此外,还有一些大型舞台演出,邀请知名歌手、舞蹈家和相声演员等参与,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演出。

2. 游行队伍春节游行巡游的核心是各种游行队伍。

这些队伍代表了不同的社会团体,包括学校、社区、非营利组织、民间艺术团体等。

每个队伍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表演形式,有的以打击乐器为主,有的以舞蹈表演为主,有的以花车游行为主。

这些队伍通过游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特色和才艺,让观众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欢乐。

3. 花车和装饰春节游行巡游中,花车和装饰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花车通常由花朵和装饰物组成,有的以动物或人物为主题,有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有的以城市景观为主题。

花车上还会有演员扮演各种角色,与观众互动并表演节目,增添了游行巡游的乐趣和气氛。

此外,游行路线两旁的建筑物、街道和广场等也会进行装饰,并设置各种庆祝活动,让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

三、春节游行巡游的影响春节游行巡游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同时也对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经济影响春节游行巡游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增加旅游业的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

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意义与特征199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宏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

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项被知识分子挖掘民俗旅游2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但是,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抛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

当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抛置于戏剧化、仪式化的场景之中,成为观赏和被观赏的对象,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生活状态的时候,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越来越成为空留下承载原有意义的形式外壳。

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想像的文化符号。

实际上,民俗文化旅游体现了后现代时期文化的诸多特点,真实的实在转化为各种影象,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用一种典型化的或者缩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区具有深厚历史意蕴的民俗文化,真实的生活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气的建筑、戏剧化地想像为一套千篇一律的仪式,这本身就已经将一个族群或者社区的历史与文化凝聚于当下的时空当中,历史与文化平面化、瞬间化了。

旅游部门一再强调,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异文化情调,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实的生活展现,旅游者将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体验一次充满异域情调的旅游探险,种种煽情的语言激起旅游者的无限遐想。

但是,民俗文化旅游从策划、设计规划、投资建设、推向市场等等一系列步骤都表明,旅游部门向大众推出的是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产品。

在这一文化的再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采用主题公园、博物馆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态旅游,都首先着眼于文化再生产与市场的逻辑,民俗文化在当下市场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换价值主宰着旅游者对民俗文化的接受。

因此,无论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让你感受一种所谓的真实体验,从其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再生产过程而言,它与许多地方为了获得文化的交换价值蜂拥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复制。

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貌似展示了无限丰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实质却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游的个性化、地方化的谎言。

作为一种文化工业,它威胁着文化的丰富个性与创造性,其实是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

民俗文化的主题公园试图以奢华浮靡的宏大排场来展示、汇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场景,这种民俗博物馆的形式只不过就是对世界的仿真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时候,并不探求一个可靠的、仿真之前的实在,而只需要投入当下的情感去体验现实的游戏。

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实际上是一个消费、娱乐、休闲的场所,在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情境中,它是社会性与工具性的产物,主题公园遵循的是消费主义的市场逻辑,它是大众欲望、权力政治与大众媒介等等诸多社会关系的产物,消费主义的逻辑渗透到主题公园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以深圳民俗文化村为例,在中国56个民族中,只选取了其中的21个民族作为展示的对象,入选的标准完全是围绕市场化的运作逻辑。

以所谓文明发达的眼光作比照,如果一个族群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比较奇异,能够使异文化的外来者产生一种文化震撼,而且具有很高的表演性和观赏性,能够满足海外游客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想像,则符合民俗文化村的入选标准,摩梭人的入选,是因为至今仍然保持着母系社会的生活方式,其民居建筑也比较独特,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流风所致,各地旅游部门开发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无一不是截取本地区民俗文化的片断,以所谓历史的逻辑将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连缀起来,形成一个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带,其实所遵循的逻辑就是文化资本的市场价值。

经过市场逻辑筛选的民俗文化旅游事项,作为一种消费文化,无论其如何运用厚重的历史文化来粉饰、包装,它都是一种无深度的后现代文化现象,一些地方性的司空见惯的民俗生活具有了审美意义,纳入全球化进程的大中城市的民俗文化主题公园,连同城市购物中心、城市广场的梦境般的幻觉、壮观的场面、混乱的符号一样,旅游者穿梭流连于这些空间之中,这些与背景分离、变化的景象,刺激着人们的好奇与记忆,让人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神秘联想,人们投身于一系列泛化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

与此同时,旅游部门的项目策划或者有意识地将地方性的文化纳入到民族国家现代化话语之中,或者迎合了旅游者关于异文化的时空想像,或者仅仅是出于经济资本的投资目的。

一旦民俗文化因为上述原因而推入旅游市场,那么,作为文化消费者的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则不仅仅是单纯的满足个人需求的被动消费,而是被纳入到一种关于权力政治、市场以及全球化的时空想像之中,也就是说,旅游者在民俗文化旅游过程所体验的异文化震撼不仅仅是个人性的体验,而且被整合到全球化时代地方性的权力政治与市场体系之中,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旅游者的所体验的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了政治意义,成为一种政治力量。

民俗文化旅游被权力政治资本发明为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资本,意欲通过民俗文化的异文化震撼产生社会效益,带动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融入全球化市场体系。

在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本也开始介入到许多地方的现代化建设运动之中。

文化资本的某些特殊形式,如地方性的民俗文化、富有历史韵味的传统文化等等,从原先的民族国家现代化话语的边缘开始上升为一种能够转化为经济资本的文化资本,并且日益商品化,正是在这一商品化的过程中,民俗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在现代性话语中获取合法地位,进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声誉,提高民俗文化在社会符号等级体系中的位置。

原有的符号等级在现代性和诸如普遍历史、进步、权力政治和审美理想等支配观念之外,拓展了一种相对主义的空间。

从低俗的、遭人鄙弃的“封建”、“迷信”传统,到权力政治与经济资本趋之若骛的文化商品,可以说,这也是民俗文化从一种迷失状态进入了另一种迷失状态的过程。

因为,民俗文化在具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塑造地方形象等方面作用的同时,也因为权力政治与经济资本剥离其生存状态而越来越变形走样。

究其根本,旅游部门策划、展示的旅游项目,可以说是全球化背景下权力政治、经济资本与地方性文化资本共谋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一种全球性的后现代文化现象。

在全球化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趋于多元,人们也认同各具差异的文化。

不仅如此,地方政府的企业化行为,将地方文化的形象视为一种品牌进行打造,自然而然地,具有差异性特点的民俗风情文化则颇受各种权力政治与经济资本的青睐。

在中国当下的情境中,全球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文化形式以及更为广泛的符号体验,金融资本、权力政治、大众传媒、地方性文化的共谋,作为文化资本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商品化,便使异文化旅游者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符号体验。

尽管旅游开发者试图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一种真实的异文化感受,但是,民俗文化旅游实际上是多种权力与资本共同作用下生产出来的一种文化符号,它试图达到的目的并不是真正地再现一种文化,而是表达了消费时代权力政治与资本的文化想像。

旅游开发者主张,在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

精选的原则是什么?是旅游吸引力。

吸引力又主要决定于当地与游客产生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当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差异越大,越有吸引力,所以,在内容选择时应精选其具有特色的部分。

这种特色与差异的效果,按照人类学的说法,当两种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时将会产生的文化震撼,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文化震撼越强烈,而这种文化震撼的强度大小正是旅游部门策划民俗旅游项目的文化心理依据。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当下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似乎对少数族群的文化予以充分的尊重,尽管政府对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所作出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但是近百年来的现代化过程关于进步的信仰以及进化论的社会发展模式,在少数的、边缘的、民间的文化与“落后的”、“原始的”、“封建的”“非理性的”之间划起了等号,这种分类与界定,蕴涵着启蒙运动的理性霸权,理性的政治力量所挟持的求真精神,标榜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历史和人的解放,其实这一现代性信条以“求同求全”的虚妄来压抑多元与差异,只不过是异于前现代的另一种传统制度而已。

这种历史进步的观念以及关于文化分类的知识,被现代民族国家编织进了关于现代化建设诉求的话语之中,成为一种知识的规范,甚至体现于政治措施的实施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