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大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工程大实验

30L发酵罐上黄原胶发酵实验

姓名:

学号:

学院:生命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年级:

同组成员:

1.材料和方法

1.1菌株:HYJ

1.2培养基

1.2.1斜面培养基(100ml)

葡萄糖 3.0;蛋白胨0.5;酵母粉0.3;

氯化钠0.5;琼脂 2.0;pH 7.0-7.3

灭菌条件:115℃,20min;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24-48 h

1.2.2种子培养基(100ml)

葡萄糖 2.0;蛋白胨0.5;酵母粉0.1;

牛肉膏0.3 g;pH 7.0-7.3

灭菌条件:115℃,20 min;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10-15 h

1.2.3发酵培养基(100ml)

葡萄糖 3.0;蛋白胨0.2;酵母粉0.1;Na2HPO4·12H2O 0.252;KH2PO4 0.3;

K2SO4 0.1;MgSO4·7H2O 0.1;pH 7.0-7.3

灭菌条件:115℃,20 min;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48-62 h

1.3. 培养条件

1.3.1斜面培养

1)配置400 ml的斜面培养基,分装试管,于115℃下灭菌20 min,之后摆斜面,冷却至室温后,将凝固后的斜面放于30℃培养箱过夜。

2)转接斜面菌种,将转接好的斜面菌放于30℃培养箱培养24-48 h。

1.3.2一级种子培养

1)配置种子培养基:按照种子培养基配方配制3000 ml,分别分装到5000 ml 和500 ml的三角瓶中,装液量分别为100 ml/500 ml三角瓶(用于一级种子培养);1000 ml/5000 ml三角瓶(用于二级种子培养),于115℃下灭菌20 min。

2)接种:将培养好的斜面菌种接种到一级种子培养基中(100 ml/500 ml三角瓶),

接种量为每瓶2-3接种环,放在30℃摇床培养10-15 h,转速为200 rpm。

1.3.3二级种子培养

将培养好的一级种子接种到二级种子培养基中(1000 ml/5000 ml三角瓶),接种量为10%(v/v),放在30℃摇床培养6-8 h,转速为200 rpm。

1.3.4发酵罐培养

1)配置发酵培养基20 L,考虑到接入的种子液的体积(10%, 2000 ml),所以培养基配置定容时为18 L。

2)将培养好的二级种子接种到发酵罐中,接种量为10%(v/v),温度30℃,发酵罐初始搅拌转速约为100 rpm,通风量1.5-2.0 vvm,初始pH为7.0-7.3,中间过程不控制pH。

1.4 检测方法

1.4.1发酵液OD

取一定体积的发酵液进行适当稀释,然后用分光光度计在620 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1.4.2葡萄糖含量

取一定发酵液进行适当稀释,8000 rpm/min 离心15 min,取上清,采用SBA 检测。

1.4.3发酵液粘度

发酵过程中取大约100 ml发酵液,用Blankspoon粘度计(DV-E,VISCOMETER)测定其粘度。

1.4.4黄原胶产量测定

发酵结束后取10 ml发酵液,用3倍体积无水乙醇沉淀黄原胶,8000 rpm/min 离心15 min,去上清,沉淀的黄原胶50℃通风箱内干燥至恒重,用分析天平称重。

1.4.5 pH值测定

用pH计测定发酵液的pH值。

1.4.6菌体干重的测定

取发酵液10 ml加入20 ml去离子水稀释,放置在80℃水浴锅中用1 mol/l NaOH调节pH10后,水浴15 min,然后再用1 mol/l HCl调节pH7.0,迅速12000 rpm离心20 min,去上清,留沉淀,于50℃通风箱内干燥至恒重(8-10 h)。

1.4.7计划取样时间及待测参数:

前24 h发酵过程中,每隔4 h取一次样测定pH、发酵液OD、黄源胶产量、菌体干重,葡萄糖含量、发酵液粘度。

2. 结果与讨论

2.1实验图片

其中A为斜面上菌的镜检图B为二级种子镜检图C为28.5h镜检图D为70h镜检图

2.2 30L发酵罐上的发酵曲线

a)发酵曲线汇总

b)菌干重

上图为菌干重数据以及拟合曲线(OD实际也是反映菌体浓度,因此在此不做讨论),可以看出实际的数据与拟合曲线拟合的并不是很好。而且我们由于接种量比较大,为15%的接种量,且经过二级种子的培养也没有延迟期,故最大生长速率应该在20h左右,但由于发酵液后期产胶过大,粘度过大,而我们分离菌的方法比较简单原始,故后期很难将菌从发酵液中分离下来,故后期所测的菌的干重实际是菌和部分胶的重量,后期数据不准因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较大。

c)胶干重曲线

其中A为原始数据作图,B为删掉0小时数据作图

在0h我们取样时可能未等发酵液混匀后便取,因而测得的胶干重数据异常,可以看出A图数据拟合的并不是很好,在B图中我将0h胶干重设为0,可以看出拟合度大大提高。从数据来看,胶干重测量还是不错的,当然由于提取胶的方法比较简单,会有部分菌带到胶中,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误差。可以看出在15小时左右时胶的产生速率最大,而到30小时左右时胶的产生速率有所下降并在逐渐降低,这与底物的消耗、溶氧的降低等因素有关。

d)残糖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所测的数据与拟合直线拟合的较好,这证明实际的操作比较规范。从一开始糖的消耗来看,消耗量较小,原因可能是菌种有延迟期;但从8h开始,糖的消耗量迅速增加,到30h左右残糖量已经到了一个较低的值,这证明在这段时间内菌体大量繁殖消耗了糖分。到发酵后期,发酵液中溶氧量和菌对糖的消耗量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此时菌体进入衰退期。e)溶氧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