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2节光的反射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节光的反射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节《光的反射》。
2. 详细内容:(1) 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2) 反射定律及其应用;(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反射现象,掌握反射定律及其应用;2. 能够运用反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3.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定律的内涵及应用;2. 教学重点:反射定律的运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反射定律模型、平面镜;2. 学具:反射定律练习题、平面镜成像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如镜子的反射、水面上的倒影等。
2. 理论讲解:(1) 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2) 反射定律及其应用;(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反射定律相关例题,巩固学生对反射定律的理解。
4.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完成反射定律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5. 实验演示: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2. 反射定律:入射角 = 反射角;3.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虚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简述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2) 运用反射定律解释一个生活中的反射现象;(3) 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 答案:(1) 光的反射现象: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2) 反射定律应用:如汽车观后镜的作用;(3) 平面镜成像特点:正立、等大、虚像,应用:如镜子、望远镜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探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如透镜、水族馆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解析1. 光的反射定律的内涵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它描述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最新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沪粤版(2013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精品教案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希望你喜爱物理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2、通过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辉煌成就的关系,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教学重、难点:1、本节的重点在于:(1)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2)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2本节的难点在于:成功演示新奇而又有趣的物理小实验.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有人说:物理学是平凡的、普遍的,它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物理学又是有趣而又震撼人心的,其中充满着智慧.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神奇的物理世界,学习知识、发展技能、体验其中的过程、掌握物理探究的方法.『板书』: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1 希望你喜爱物理二、新课教学1、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1)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师:请同学们观看课件动画演示.多媒体展示:A、日出奇观1988年6月,我国山东省的“蓬莱仙境”,曾经出现过一次奇特的日出景象.凌晨,旭日自海面冉冉升起,先出现的是一个扁平的太阳,随后在它的上方,又出现了一个太阳,双日重叠,蔚为壮观.演示实验:让一束手电筒的光照射到空气跟水的分界面上,你将看到有一部分光返回空气,另一部分光进入水中,发生了偏折B、闪电雷电是什么?早在18世纪,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首先捕捉到了雷电,发现它与实验室中摩擦起电得到的电是相同的.演示实验:在尖端放电演示器上通电后尖端之间就会放电,同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犹如电闪雷鸣。
(2)身边有趣的物理现象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多媒体展示:以下几种情况,你认为可能发生么?猜猜看.a、可以用“冷水”将“热水”烧开么?(热学)(备用可选实验:模拟喷泉、纸锅烧水)b、隔着放大镜可以看到物体被缩小了.(光学)(备用可选实验:旋转光碟)c、用力向下吹乒乓球,乒乓球不会落下.(力学)(备用可选实验:马德堡半球、大气托水)师:做完以上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同学们都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你在平常的生活中,是否还注意到其他新奇而有趣的物理现象呢?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可简单解释.如:雨后彩虹、冰棒冒“汽”、水面浮币、水中折筷等)师: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那么究竟什么是物理学呢?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师:其实,刚才书中介绍的自然界中的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就分别属于物理学中的五大分支:光学、热学、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板书』: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粤教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录
0002页 0050页 0140页 0175页 0210页 0245页 0299页 0374页 0424页 0474页 0500页 0526页 0576页 0633页 0747页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1.4 尝试科学探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第三章 光和眼睛 3.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3.4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6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4.4 升华和凝华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5.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科 粤教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பைடு நூலகம்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
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5水循环与水资源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5水循环与水资源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一堂关于水循环与水资源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互动式教学,通过让孩子们亲身参与,观察和体验,让他们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水资源的珍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 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
3. 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
难点:水资源的珍贵和如何节约用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水循环模型、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贴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什么东西越用越少,越少越要用?”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引入本次活动主题——水循环与水资源。
2. 讲解:通过PPT展示水循环的图片和视频,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让孩子们了解水从哪里来,流向哪里,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性。
3. 实践:分组进行水循环模型的实验,让孩子们亲身参与,观察和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加深对水循环的理解。
4. 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节约用水,如何保护水资源,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节约用水的随堂练习,让孩子们在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
难点:水资源的珍贵和如何节约用水。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活动拓展: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水库、河流等水源地,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水资源的珍贵和保护水资源的必要性。
同时,也可以开展一次关于水资源的绘画比赛,让孩子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用水的理念。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关于水循环与水资源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引入环节的谜语设计二、讲解环节的PPT展示在讲解环节,我使用了PPT来展示水循环的图片和视频。
全新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共54页)
全新沪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共54页)目录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过程与方法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难点:声现象的分析、解释三、教学过程:这节课要讲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青蛙呱呱的叫声,夜晚吵闹的狗叫,工地上轰鸣的机器声,轰隆的雷声(让学生例举几个声音的例子)……我们对这些声音习以为常,但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
1、声音的产生老师:这是一把尺子,放在那静止不动,它会不会发出声音?学生:不会老师:那怎样让尺子发出声音呢?现在拨动尺子,发现尺子发出声音;我们继续探究,绷紧的皮筋静止不动会发出声音吗?学生:不会老师:那怎样让皮筋发出声音呢?学生:拨动皮筋老师:对了,拨动皮筋就发现皮筋能产生声音,像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还要很多,比如拨动琴弦,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摸着喉咙,发现说话时喉咙是不是在振动?你还能举出其它这样的例子吗?学生:敲击打鼓,鼓面振动发出声音;吹笛时,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师生结论(出示幻灯)2、声波的传播老师:好,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那发声体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继续探究。
(利用PPT和绳子向学生展示)老师:声波传播需要哪些条件?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这是因为真空中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不能形成疏密状的声波。
师生结论(出示幻灯)老师:声音不只能在空气中传播,在液体和固体中也能传播(例举生活中的现象),而且在不同的介质中,声波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出示幻灯),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低声速就小。
粤教沪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1. 掌握密度的概念。
2. 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教具演示学生天平(带砝码),木块2个,铁块2个,量筒,水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
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教学过程设计1.建立密度的概念(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
数据如下: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木块1 5 10 0.5木块2 10 20 0.5石块1 10 4 2.5石块2 20 8 2.5(2)分析数据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B.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求:ρ解: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分析练习ρ的写法练习单位的化法计算答:铁块的密度是7.9×103kg/m32.密度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够描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2.利用实验和多媒体手段,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折射定律。
3.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科学问题要有严谨的态度。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4.通过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科学知识,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5.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光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更浅、通过放大镜看物体等,让学生感受到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鼓励学生参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光的折射现象,如展示水中的鱼看起来更浅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希望你喜爱物理
教案: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希望你喜爱物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一章的第一节《希望你喜爱物理》。
本节课主要介绍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具体内容包括:1.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2. 物理量和单位3.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4. 物理实验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知道物理量和单位的概念。
2.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3.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物理量和单位的概念。
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电梯上升下降、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介绍物理量和单位的概念,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3. 实践: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如测量长度、质量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物理实验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物理学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希望你喜爱物理物理学的定义物理学的 Research method物理量和单位科学探究的基本 method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答案: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及其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等。
2. 请列举两个你感兴趣的物理现象,并试着解释其背后的物理原理。
答案:示例:(1)汽车行驶:汽车行驶是由于发动机产生的动力作用于车轮,使车轮旋转,进而推动汽车前进;(2)电梯上升下降:电梯上升下降是由于电动机产生的力作用于电梯的吊索,使吊索拉动电梯轿体上升或下降。
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案沪粤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案沪粤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2. 培养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反射角、入射角的概念及反射定律的验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光的反射定律。
3. 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各种因素对反射现象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平面镜、玻璃板、量角器、激光笔、实验报告单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反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问题:“光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反射现象中有哪些重要概念?”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激光笔发出的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情况,并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并总结反射定律的内容。
3. 分析与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探讨各种因素对反射现象的影响。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让学生举例说明光的反射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5.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光的反射定律的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观察和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探究光的反射定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教学效果。
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流程1. 教学内容:光的反射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最新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探究活动【课题】观察各种测量长度的工具【组织形式】学生小组【辅导】1、关于测量工具的历史2、各种类型的测量工具3、测量工具的特点4、来源提供:图书馆、网络等【评价】1、自我评价2、根据来源的丰富性和资料的丰富性评判3、自我学习的过程评价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能力目标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德育目标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教法建议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重点难点分析】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4,新授课:误差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评价】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2、内容的祥实程度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沪粤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最新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说课稿
沪粤版(2013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希望你喜爱物理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1、通过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
2、通过物理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辉煌成就的关系,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身边的物理现象的有趣,从而喜欢物理。
(2)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高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
2、难点:(1)成功地演示新奇而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阅读有关资料。
三、说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火柴、烧杯、纸锅、漏斗、乒乓球、平面镜等。
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师:有人说:物理学是平凡的、普遍的,它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物理学又是有趣而又震撼人心的,其中充满着智慧.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神奇的物理世界,..........1、通过看图、讨论等学习活动,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并认识到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与技术、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物理学巨大的社会功用。
3、了解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从对物理学巨大作用的了解入手,增强学生对物理学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喜欢物理。
板书: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第一节希望你喜爱物理二、新课教学。
1、多姿多彩的物理现象。
(1)自然界中有趣的物理现象。
师:指导学生边观看图片,边阅读图片的“配文”。
然后直接提出问题:通过观看、阅读,你有什么感受?生:(要抽几个学生,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师:对于以上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抽几个学生,看看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通过学习物理知识,以上的问题都可得到解释,有的同学知识面比较广,或事先已查找了有关资料,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潖江中学物理科教学计划表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进行实验: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
通过对比可以听出: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
其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
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
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
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
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课后作业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教学心得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教学设计
重难点原因: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较为复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物理直觉。
4.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在力的测量和运动状态的观察方面。
重难点原因:实验技能的掌握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学生在此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操作难题。
(二)教学设想
1.对于力的合成与分解,采用直观的教具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分解与合成方法。
教学策略:直观教学、合作学习、动手操作。
2.在能量转换的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等,让学生感受能量的转换过程,通过实验探究能量守恒定律。
教学策略:生活化教学、实验探究、问题驱动。
3.对于牛顿第二定律,从简单的物体运动案例出发,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定律的内涵,并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4.了解牛顿三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第一定律解释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运用第二定律解决动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如画图、列方程等,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力的基本知识,如力的定义、作用方式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然后,我会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讲授:
1.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通过动画和教具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
沪粤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本章概述1.1希望你喜爱物理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新课导入】导入1:视频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自杀的三棱镜”“水煮金鱼”“瓶吞鸡蛋”“对对碰”,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导入2:情境导入电闪雷鸣是常见的现象,是传说中“雷公”在发怒吗?是“电母”在施法吗?这只是一种物理现象,学习了物理学后,你的所有疑问都会迎刃而解了.那么请问你对物理学有兴趣吗?今天我们开始跨进物理世界的大门,到神奇的物理世界去探究一番,感受它带给我们的乐趣.导入3:图片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自然美景,引导学生对探究世界的奥妙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物理学的冲动和激情.【课堂探究】一、物理学就在你我身边阅读课本P2~3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幻日”奇景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由太阳光偏折形成的杰作.2.1752年,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做了一次著名的风筝实验,他不仅捕捉到了雷电,而且发现它与实验室中摩擦得到的电是一回事.3.物理学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4.联合国大会于2019年通过决议,宣布2019年为“世界物理年”,并举办了全球的光束传递活动.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阅读课本P4~6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简单机械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创造了许多巧夺天工的奇迹.2.17~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3.到了19世纪,基于电磁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人们成功地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4.20世纪以来,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 互联网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改善, 原子能的利用,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等,使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开始步入了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新时代.5.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航天员杨利伟终于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飞天之梦.三、物理学的召唤认真阅读课本P6~7,了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三位里程碑式的巨人是如何研究物理学的.1.伽利略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了物理学中的一些规律.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2.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归纳和数学分析的方法总结出许多力学规律,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3.物理学的框架是由物理概念、规律以及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构成的.4.爱因斯坦是理性思维的代表,他建立的相对论使人们对时空观有了全新的认识.学习物理学,既离不开观察和实验,也离不开理性思考.1.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下面的物理学成果中,不属于爱因斯坦的贡献是( D)A.相对论的提出B.质能方程C.光电效应的发现D.万有引力的发现2.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说的这位“巨人”指的是( B)A.哥白尼B.伽利略C.布鲁诺D.爱因斯坦3.伽利略对物理学的贡献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是( B)A.构建经典物理学和把实验引入物理研究B.把实验引入物理研究和最先把望远镜瞄向天空C.把实验引入物理研究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D.最先把望远镜瞄向天空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4.请你判断下列各种现象属于何种现象.(1)彗星凌日是光的现象;(2)钻木取火是热的现象;(3)暗潮涌动是力的现象;(4)晴空霹雳是声的现象和电的现象;5.17~18世纪,由于力学和热学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基于电磁学的巨大成就,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时代,主要是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代表的.6.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通向正确认识的重要途径;学习物理学还离不开理性思考.1.“世界物理年”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19年为“世界物理年”.2.世界物理年徽标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联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3.牛顿煮怀表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保姆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把怀表扔到了锅里.1.2测量长度和时间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读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重点难点】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导入利用图片“视觉误差”的眼睛受骗,说明凭直觉判断物体的长度是不可靠的,要正确判断必须进行测量.导入2:问题导入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导入3:情境导入学校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田径赛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如图(甲)所示;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如图(乙)所示.请大家思考,时间和长度的测量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如何使用呢?【课堂探究】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阅读课本P8~11内容,熟悉刻度尺的使用.1.为了科学地进行测量,作为比较依据的公认标准量叫做单位.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 千米( km)、分米(dm)、厘米( 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m=103m,1 dm=10-1m,1 cm=10-2m,1 mm=10-3m,1 μm=10-6m,1 nm=10-9m.3.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见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有毫米刻度尺、三角板、皮尺、卷尺等, 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是较为精密的两种测量长度的工具.4.观察如图刻度尺的外形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单位是cm;(2)它的量程是0~8 cm.(3)它的分度值是 1 mm.5.正确使用刻度尺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刻度尺要紧靠被测的物体,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起始端;(2)观察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3)对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读值,还要注明单位.6.物理学中,把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7.用图表来处理数据,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二、测量时间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介绍停表的使用.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他的时间单位: 时(h)、分( min)、毫秒(ms)、微秒(μs)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 h=60 min,1 min=60 s,1 s=103 ms,1 ms=103μs.2.测量时间的常用工具有摆钟、机械表、电子钟、电子停表等.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m;学生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毫米刻度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s;在实验室,常用停表测定时间.2.0.5 m=5×10-4 km=5dm;20 cm=200mm=0.2m;30 s=0.5 min;1 h= 3 600s;1 d=8.64×104 s;3 h 28 min=12 480s.3.在下列数据后填上合适的单位.(1)一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cm;(2)教室的高度约为3m;(3)一枚硬币的厚度约为1.5mm;(4)一支粉笔的长度约为1dm;(5)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6)一般100 m赛跑所用的时间为11s.4.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A刻度尺,其分度值是 1 mm,该物体的长度为 2.20 cm.A,B两把刻度尺A精确度更高.5.如图所示,用最小刻度不同的刻度尺测量物体A的长度.(1)图(a)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cm,物体A长度为 2.4 cm;(2)图(b)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 mm,物体A长度为 2.40 cm.6.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1.游标卡尺游标卡尺,是一种测量长度、内外径、深度的量具.游标卡尺由主尺和附在主尺上能滑动的游标两部分构成.主尺一般以毫米为单位,而游标上则有10,20或50个分格,根据分格的不同,游标卡尺可分为十分度游标卡尺、二十分度游标卡尺和五十分度游标卡尺等.游标卡尺的主尺和游标上有两副活动量爪,分别是内测量爪和外测量爪,内测量爪通常用来测量内径,外测量爪通常用来测量长度和外径.2.螺旋测微器螺旋测微器又称千分尺、螺旋测微仪、分厘卡,是比游标卡尺更精密的测量长度的工具,用它测长度可以准确到0.01 mm,测量范围为几个厘米.它的一部分加工成螺距为0.5 mm的螺纹,当它在固定套管B的螺套中转动时,将前进或后退,活动套管C和螺杆连成一体,其周边等分成50个分格.螺杆转动的整圈数由固定套管上间隔0.5 mm的刻线去测量,不足一圈的部分由活动套管周边的刻线去测量,最终测量结果需要估读一位小数.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新课导入】导入1:情境导入下面有四个特殊测量的例子,请同学们仔细思考和交流讨论,找出解决它们的方法,书写出思路和步骤.(必要时可以借助图形)(1)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测量一段曲线的长度;(3)测量护套线细金属丝的直径;(4)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导入2:问题导入(1)一张纸的厚度有多大?(2)如何测量出曲线的长度?(3)假如你身上什么工具都没有,你能否对长度、时间进行一些估计呢?导入3:复习导入(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课堂探究】一、长度的“间接”测量1.活动: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累积法):测量时取若干张纸(纸的张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N,求出每张纸的厚度l=.2.活动:介绍“以直代曲法”“滚轮法”和“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曲线的长度:方法1:曲线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小段线段组成的,用毫米刻度尺直接测出线段的长度.方法2(化曲为直法):用硬币紧贴着曲线,从一端滚动到另一端,记下滚动的圈数,在测出硬币的圆周长,然后用“圈数×圆周长”,算出曲线的长度.方法3(化曲为直法):用细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细线上标记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再拉直测量,即为曲线的长度.二、测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1.课本P15图125中量筒的测量范围是0~100 mL,分度值是 1 mL;图126中量杯的测量范围是0~100 mL,分度值是 5 mL.2.观察量筒和量杯,比较它们的刻度线的分布有什么不同?答: 量筒的刻度上下均匀,而量杯的刻度上密下疏;因为量筒的粗细是均匀的,量杯是上粗下细.3.使用量筒或量杯时应该注意:(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2)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平.4.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的方法:在量筒或量杯中先注入一定量的水,记下此时液面的刻度值为V1,再将待测固体放入量筒或量杯中,此时水不溢出,记下液面的刻度值为V2,则该待测固体的体积为V2-V1.三、你身上的“尺”和“表”1.身上的“尺”:通过测量,一拃的长度约为18 cm;一步的距离约为 6 dm;指甲宽约 1 cm;拳头宽约 1 dm;中学生的身高约 1.6 m.2.身上的“表”:中学生的脉搏1 min约跳70次.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圆柱体直径,其中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B)2.如图所示为观察量筒读数时的四种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B)3.要求较准确地测出80 cm3的酒精,下列四种规格的量筒中,最合适的是( D)A.量程50 mL,最小刻度5 mLB.量程50 mL,最小刻度2 mLC.量程100 mL,最小刻度10 mLD.量程100 mL,最小刻度5 mL4.如图所示,在铅笔上整齐排绕20匝铁丝,则铁丝直径约 1.875mm.5.因矿石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小芳利用一只烧杯,按如图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体积,图中量筒内剩余水的体积是130mL,矿石体积为70cm3,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矿石体积会偏大(填“偏大”“偏小”或“不变”).6.请你用一把量程为30 cm的刻度尺测出一层教学楼的高度,写出你的办法.答: 先测出一级台阶的高h,再数出一层教学楼的台阶的级数n,则一层教学楼的高度为H=nh. 7.给你一张纸、一只大头针和一把刻度尺,怎样测量一个圆柱体的周长?答: 用纸垂直圆柱体的轴包住圆柱体,然后用大头针在纸重叠的位置扎个孔,把纸展开用刻度尺测量两孔之间的距离,测得的结果就是圆柱体的周长.1.有趣的人体尺度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个人手腕的周长恰恰是他脖子周长的一半;两臂平伸的长度正好等于身高;大多数人的大腿正面厚度和他的脸宽差不多;大多数人肩膀最宽处等于他身高的;成年人的身高大约等于头长的8倍或7.5倍.2.辅助工具法物体表面凹凸不平或几何形状不规则时,采用平移的方法利用辅助工具来测量.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等,如图所示.3.激光尺激光尺是利用激光对目标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的仪器.激光尺在工作时向目标射出一束很细的激光,由光电元件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计时器测定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计算出从观测者到目标的距离.1.4尝试科学探究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2.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新课导入】导入1:故事导入1665~1667年间,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地球的引力问题,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激起牛顿思潮翻滚.他想:苹果在空间,哪一个方向都可以飞去,为什么偏偏要坠向地面?地球和苹果是互相吸引的?行星绕恒星运转,也是互相吸引的?苹果落向地面的力和使行星保持在它的轨道上的力是否有关呢?牛顿经过长期观察研究,产生了如下的假想:太阳、行星以及离我们很远的恒星,不管彼此相距多远,都是互相吸引着的,其引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地球和其他行星绕太阳运转,就是靠太阳的引力维持.同样,地球不仅吸引地面上和表面附近的物体,而且也可以吸引很远的物体(例如月球),其引力也是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弱.可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导入2:谈话导入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课堂探究】一、探究摆的奥秘1.提出问题阅读课本P17,思考:小慧从张师傅修理摆钟的过程中想到了哪些问题?答:张师傅拧钟摆下面的螺母对摆动的快慢会产生什么影响呢?钟摆来来回回摆动,摆动一次的时间由什么决定呢?2.猜想与假设演示实验建立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猜想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轻重有关.猜想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偏离的角度有关.猜想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长短有关.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阅读课本,分析、领悟课本上的设计.①钟摆的简化:钟摆绕一个固定点摆动,可以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钟摆.②实验方法: 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填入表格中.按设计的方案进行试验,并将相关的数据分别填入表一和表二中[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表一表二5.分析与论证由第一组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球的轻重无关(填“有关”或“无关”);由第二组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钟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填“有关”或“无关”);综上分析:摆球摆动一次的时间只跟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球的摆动越慢.6.评估探究结论是否可靠,要进行反思.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方案是否得当, 过程是否合理, 方法是否正确, 结论是否能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7.交流与合作二、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过程有: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部分组成.1.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下列做法中错误的是( B)A.不断地发现并提出问题B.任何实验资料都要保密不宜交流C.制订尽可能详细的实验方案D.大胆地猜想和假设2.下列有关摆摆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A.摆的快慢与摆锤有关B.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C.摆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有关D.以上说法都不对3.小慧等同学在探究摆的奥秘,他们从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物体摆动一次的时间跟摆长有关,而跟摆重和摆角无关.摆的这个运动特性,叫做摆的等时性原理.4.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做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5.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和交流七个要素组成,其中交流与合作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6.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玩荡秋千.小丽把小红、小玲分别轻轻推一下,细心的小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一样.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猜想1: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有关.猜想2: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猜想3: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摆动时离开中心线最大距离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她们来到实验室,找来刻度尺、细线、秒表、小球,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按图进行实验,得到下表中数据.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2和4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1和3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3)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4和5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4)实验结论:小球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与摆长有关,与摆重和摆角无关.1.伽利略与摆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在比萨大学读书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是他第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有一次,他发现教堂上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摆动,尽管吊灯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小,但每一次摆动的时间似乎相等.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伽利略发现,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即摆动周期)是一样的.这在物理学中叫做“摆的等时性原理”,各种机械摆钟都是根据这个原理制作的.后来,伽利略又把不同质量的铁块系在绳端作摆锤进行实验.他发现只要用同一条摆绳,摆动周期并不受摆锤质量的影响.随后,伽利略用相同的摆锤,用不同长的绳做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摆绳越长,往复摆动一次的时间(即摆动周期)就越长.2.摆钟的工作原理摆钟是利用摆锤的周期性振动(摆动)过程来计量时间.一般来说,摆的重量是确定的,调节摆的引用长度(l)即可调整摆的振动周期.摆的引用长度减短,时钟变快;反之则变慢.对精密摆钟,也有用附加重物法来微调摆的振动周期.摆钟放置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地球纬度和海拔高度)中,摆锤的重力加速度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振动周期.摆钟放置在不同温度和气压的环境中,也会引起振动周期的变化.温度变化会引起摆的各部分尺寸包括摆的引用长度的变化.一般是温度升高,摆胀长而钟变慢;反之则摆缩短而钟变快.因此,精密摆钟常用不同的线胀系数的材料制成温度补偿管,以补偿温度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潖江中学物理科教学计划表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2.给你一枚一元的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所用的器材、步骤写出来。
课后作业请你用一把量程为30cm的刻度尺测出一层教学楼的高度,写出你的办法。
教学心得提醒学生用测得的厚度除以纸的张数,而不是页数。
一张是两页,可这个简单的常识,却有许多学生忽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课题尝试科学探究计划课时一课时授课班级八(1)授课日期2013年9 月18 日星期三本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教学用具大摆钟、细线、单摆球、计时器实验用品板书设计主题板书辅助板书养成对科学探究过程进行评估的习惯,是科学探究本身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交流总结时,要引导学生说清猜想的依据和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知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描述就能理解的。
是单纯靠语言描述就能理解的。
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教学过程设计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高低——音调1.音调的初步概念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设计实验: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
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进行实验: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
通过对比可以听出: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
其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
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
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
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
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与光的反射定律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导构建设疑:你知道吗:滑雪运动员为什么要带眼镜?(一)研究光的反射现象1.什么是光的反射观察课本图示的实验,可以得出:光入射到两种物质交界面时,会改变,返回到原来的物质中,这种现象叫做。
教学过程设计(2)学习与光的反射现象有关的名词,完成下面的填空:AO是光线;OB是光线;ON是线;∠AON是角;∠NOB是角。
思考:入射光线与界面成30°时,入射角是多少?反射角是多少?(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1.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2.实验步骤:①让激光笔的入射光沿着光屏左侧射到镜面的O点;②转动光屏F板,找到反射光线;③观察和测量入射角分别为30°、45°、60°时的反射角,并记录在表中;入射角30°45°60°反射角当E、F在同一平面时,F面上收到反射光线,当E、F不在同一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后面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作图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导构建(一)什么是平面镜观察课本图3—22,思考:①a图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②b图说明镜子有什么作用?③想一想:除了穿衣镜,还有哪些物体也可当作平面镜使用?请写在下面:。
教学过程设计我们把反射面呈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面对平面镜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猜想与假设:仔细照镜子,将镜中的像与你自己相比有什么特点?猜想:①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②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③像的左右与物体的左右一致还是相反?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3)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实验器材:直尺、玻璃板、三角尺、蜡烛、火柴、铁夹、纸实验步骤:A、按图组装,注意保持镜面与直尺垂直;B、用另一只蜡烛从镜后向像靠拢,使二者重合,测量物的大小和像的大小。
C、测像距,物距。
D、观察物和像的左右有什么关系?E、将一张纸(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试一试。
实验记录:蜡烛A 长度/cm蜡烛B长度/cm蜡烛A到镜面距离/cm蜡烛B到镜面距离/cm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后面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作图教学过程设计(5)实验思考:①在实验中我们测量像的大小是采用了什么方法?②实验中我们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为什么?③什么是虚像?什么是实像?教学过程设计相同点:不同点:④现在你能准确无误地找出图3-23(a)的像吗?请说明理由。
练一练:1.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2.你听说过“小猴捞月亮”的故事吗?猴子看到井中有个月亮,以为月亮掉进井水中了,请你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出发,说说小猴犯了什么错误?3.下图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一台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此时的实际时刻是()A、10:45B、1:45C、10:45D、1:154.小丽同学身高1.60米,站在平面镜前照镜子,她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高度是,她离镜面3米,则她的像离她米。
她走近镜子,她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会不会变大?(三)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如果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线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并说明理由,画出光路图。
光线垂直射向界面,入射角零度,折射角是零度。
射现象当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入另一种物质(如水)光线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导构建(一)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当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入另一种物质(如水)光线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用激光器做实验)教学过程设计1.如图所示的是用一束激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况。
为了描述和研究光的折射现象,我们先来了解几个名词:QQ´是界面,NN´是法线,AO是入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AOB是入射角,∠BON´是折射角。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角折射角。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如果入射角增大,折射角。
3.请你想一想:光线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并说明理由,画出光路图。
4.光线垂直射向界面,入射角度,折射角是度。
课本中图所示的是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况也是入射角;光线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中,入射角折射角。
光线垂直射到水面(玻璃面)上,光线不改变传播。
5.思考题。
(1)一束光线在玻璃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它们的光路如右图所示,其中:①是界面;②侧是玻璃;③入射光线是;④反射光线是;⑤折射光线是。
(2)一束光从东向西斜射到游泳池底部,当向游泳池灌水时,池底的光斑P向哪边移动?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教学心得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如果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线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并说明理由,画出光路图。
光线垂直射向界面,入射角零度,折射角是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科课时计划课题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计划课时二课时授课班级八(1)授课日期2013年10 月25 日星期五本课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光的折射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分析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能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
教学用具激光光学仪器实验用品板书设计主题板书辅助板书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如果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光线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入射角和折射角哪个大?并说明理由,画出光路图。
光线垂直射向界面,入射角零度,折射角是零度。
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当从一种介质(如空气)斜射入另一种物质(如水)光线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教学过程设计(三)生活中的折射现象1.站在鱼缸边看水缸底部中的雨花石,雨花石看起来似乎升高些(如图所示),在游泳池边看池水的尝试,总是比实际水深浅,好像池底上升了,其道理和上面的实验相仿.教学过程设计2.实验。
在碗底放一个壹元硬币,将碗放在桌面上,人坐在桌前,人先看到硬币,然后视线逐渐远离碗,直到看不见碗底的硬币为止。
然后在碗中加水,水加到一定深度,人又看见硬币了,做做这个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作图说明)3.思考。
(1)在水中的潜水员看岸上的物体(如电线杆),电线杆是“变高”了还是“变矮”了?(2)渔民用鱼叉叉水中的鱼,鱼叉放在什么位置好?小结1.光的折射现象2. 光的折射规律练习设计1.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当时的心情如何?2.如图所示,一束光沿AO方向由空气射向水面,经折射后可能照亮水中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