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滢《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及详解【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第4章反应时间1.如何正确理解反应时间的概念?答:正确理解反应时的概念需把握以下⼏点:(1)定义反应时,亦称“动作反应时”、“反应潜伏期”,是指从刺激呈现到有机体做出反应之间所需的最短时间,是认知⼼理学研究有机体内部⼼理操作过程复杂性的重要指标。
根据“刺激—反应”之间的复杂程度,可将其分为简单反应时和复杂反应时。
(2)组成成分反应时包括三个阶段的时间:①刺激使感受器产⽣了兴奋,其神经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②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脑⽪质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从那⾥经运动神经到效应器官的时间;③效应器官接受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3)影响因素反应时的影响因素包括:刺激特点和反应者特点。
前者如刺激的强度、⼤⼩、时间长短、数量、差异等;后者如反应者的准备状态、练习的次数,反应者的感觉器官、神经类型、动机乃⾄⼈格特征等。
2.如何运⽤相减法、相加因素法、“开窗”实验来测量反应时间?答:(1)相减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种作业包含另⼀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理过程,⽽在其它⽅⾯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2)相加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法假定,完成⼀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系列信息加⼯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于同⼀个信息加⼯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作⽤于某⼀特定的加⼯阶段。
(3)开窗实验法测量反应时间的原理Hamilton、Hockey等发展了“开窗”实验。
“开窗”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阶段的时间,从⽽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阶段。
3.什么是反应时间研究中的速度与准确率权衡现象,如何分解?答:(1)速度与准确率权衡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去换取反应准确率,亦即被试能根据不同的实验要求或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建⽴⼀个权衡反应速度与反应准确率的标准来指导他的反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视觉与听觉)【圣才出品】
第5章视觉与听觉一、单项选择题1.听觉掩蔽(auditory masking)是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的现象。
A.增强B.减弱C.先增强后减弱D.先减弱后增强【答案】B【解析】对一个声音的感受性会因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发生改变。
假定对声音A的阈值为10dB,由于声音B的影响使A的阈值提高到25dB,即阈值提高15dB。
听觉掩蔽就是一个声音的阈值因另一出现而提高的现象。
因而,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
2.假如声源位于正中面上(如正前方、正后方)时差为()。
A.零B.0.5秒C.0.2秒D.最大值的一半【答案】A【解析】当声源距离两耳的距离不相等时,声音到达两耳会产生时间差。
当声源位于正中面时,声源与两耳的距离相同,因此声音到达两耳时不会产生时间差,因此,时差为0。
3.值夜勤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执勤以前最好戴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这是因为红色眼镜可以()。
A.加快明适应过程B.加快暗适应过程C.减轻视觉后像D.消除视觉掩蔽【答案】B【解析】戴上红色护目镜后,即使在照明很亮的环境,也可以减弱照明的强度,而且,只有红光才能进入眼睛。
红光可以相当有效地刺激锥体细胞。
换句话说,戴上红色护目镜后,杆体细胞就好似进入暗适应状态了。
因此,红光可以加快暗适应过程。
4.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
A.20~2000赫兹B.20~20000赫兹C.0~2000赫兹D.200~20000赫兹【答案】B【解析】对于声音,人类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低于这个范围叫做次声波,高于这个范围的叫做超声波。
5.最初对图形与背景加以区分的是()。
A.布生(Bibson)B.考夫卡(Koffka)C.惠特海默(Wertheimer)D.鲁宾(Rubin)【答案】D【解析】丹麦心理学家E.J.Rubin于1915年提出,图形是在视野中具有明显标志的部分,而剩下的部分即为背景。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知觉)【圣才出品】
第6章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知觉的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
A.行为主义B.格式塔C.精神分析D.人本主义【答案】B【解析】知觉的刺激物说即直接知觉理论,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
2.服装设计中经常应用()错觉。
A.月亮B.缪勒—莱耶尔C.运动D.似动【答案】B【解析】服装设计中应用缪勒—莱耶尔错觉原理,产生身高变化的视觉效果。
3.D.B.不能________他左视觉场的刺激,但是他能________它们。
()A.意识到并定位;辨认/确认B.觉察/定位;看见C.辨认/确认;觉察/定位D.觉察/定位;辨认/确认【答案】C4.()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A.记忆;注意B.觉察;无意识C.数据驱动加工;概念驱动加工D.知觉;感觉【答案】C5.()是不准确的知觉。
A.幻觉B.感觉C.错觉D.妄想【答案】C6.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视轴辐合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答案】C【解析】深度知觉即空间知觉的来源包括:肌肉线索、物理线索和双眼线索,其中最重要的深度知觉线索是双眼线索。
二、多项选择题1.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A.动景运动B.自主运动C.诱发运动D.网像后效【答案】ABC2.间接知觉可通过()来研究。
A.不可能图形B.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C.知觉恒常性D.两可图形【答案】ABCD3.用一只眼睛就能看到深度的视觉线索有()。
A.纹理梯度B.遮挡C.运动视差D.线条透视【答案】ABCD4.环境刺激为人类知觉提供的物理线索有()。
A.遮挡B.几何透视C.阴影D.运动视差【答案】ABCD5.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单眼线索B.视轴辐合C.双眼视差D.晶体调节【答案】BC6.当判断远近不同的山时,能够很容易根据颜色浓淡来进行区分,这是()。
A.单眼线索B.辐合C.空气透视D.结构透视【答案】AC7.知觉中图形组织的原则包括()。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11.2课后习题详解1.举例说明移情的研究是怎样进行的?答:移情或同情是指一个人具有确认他人情绪的能力,或具有他人情绪引起的共鸣体验。
以对疼痛的移情实验为例:(1)研究对象被试是16对恋爱对象,研究者假定他们更容易彼此产生移情。
(2)实验过程①疼痛刺激是施加给女被试或她的对象的电刺激,给予电刺激时扫描女被试的脑活动。
②屏幕上随机呈现指示图标,指明是女被试(自我)还是她的对象(他人)将受到低强度的电刺激(无痛条件)或高强度的电刺激(疼痛条件)。
③研究者在“自我”与“他人”的情况下比较了疼痛条件与无痛条件的fMRI结果。
扫描之后通过对移情量表上项目的评定,对女被试移情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测量。
(3)实验结果①自己受到疼痛刺激和感受他人疼痛时均激活的主要脑区有:前扣带回与前脑岛;而自己受到疼痛刺激时还特异地激活了感觉相关的脑区。
②对疼痛的移情涉及其情感成分而不是感觉成分。
③移情的个别差异与脑区的激活差异有很好的相关,移情量表得分高的被试在感受他人疼痛时相应的脑区也有很强烈的激活。
2.主观报告与脑区激活的程度相关有什么意义?答:主观报告是实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因变量指标,通常是实验结果的一部分,要求处于一定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对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做出恰当的口头表达。
当外界刺激变动时,大多数人的报告在经验上有相似的波动。
相应的会引起被试心理上程序的变化,如果通过仪器如ERP,fMRI等则能探测到相应的脑活动的状态,不同的心理过程或者是被试不同的主观感受,可能导致所引起的脑区激活的程度不同。
主观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检验所记录的脑活动是否和当时的心理状态一致,被试主观报告出在完成任务过程时,自己的亲身体会。
因此,主观报告为用仪器记录心理活动所激活的脑区程度提供了辅助资料。
3.怎样应用morphing技术进行自我面孔识别研究?答:参见本章复习笔记。
4.文化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是怎样的?答:语词材料与自我相联系时的记忆成绩比其它编码条件好,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参照效应。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心理物理学方法)【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3.1 复习笔记一、感觉阈限的测量(一)感觉阈限概述1.绝对阈限的定义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2.差别阈限的定义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JND)。
(二)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1.最小变化法(1)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①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②被试报告有感觉时用“+”表示,报告无感觉时用“-”表示,不能肯定有无感觉时用“?”表示。
③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
在这个系列中被试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④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是多次所得的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
(2)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①在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
②被试可以有3类反应,表示为“+”,“=”,“-”。
③下限是指从“-”到“=”的转折点,上限是指由“=”到“+”的转折点,上限与下限之间称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
差别阈限(DL)等于1/2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被试在作比较时,是以主观相等点为标准刺激。
④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绝对差别阈限是指通过多次试验求得的平均差别阈限,如果标准刺激变了,那么所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称做相对差别阈限。
(3)最小变化法中可能出现的误差①习惯误差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时所引起的误差。
习惯误差导致递增系列的阈限增大,递减系列的阈限变小。
因此,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就可以断定被试存在习惯误差。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10.1 复习笔记一、问题解决(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功能固定化(1)功能固定化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2)在功能固定化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2.定势(1)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2)定势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消极的作用表现为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3.噪声Glass等人认为噪声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1)实验过程①实验中共有4种噪声条件:强噪声、弱噪声、事先告诉有噪声、事先不告诉有噪声。
②在这4种条件下,要求被试解决4个猜谜问题,两个是能解决的,两个是不能解决的。
(2)实验结果①对于能够解决的猜谜问题,4种噪声条件下各被试需要尝试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别。
②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料到有噪声时被试能更长时间地去尝试解决问题。
③在没有料到有噪声的情况下,被试的这种努力就大大减少了,并且还出现了交互作用:当噪声可被预料时,它的强度是不重要的。
但当噪声不能预料时,强噪声比弱噪声影响更大。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1.出声思维(1)出声思维是一种用口语记录分析被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并对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
(2)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对思维的计算机模拟进行收集经验数据的方法。
2.计算机模拟技术(1)认知心理学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称为“符号操作系统”或者“物理符号系统”。
(2)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
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个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
3.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1)人脑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计算机只是人脑的产物,人脑的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不同。
(2)仅在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方面模拟人的思维结果是不够的。
(3)计算机无法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模拟,而形象思维则是人解决问题,在科学、艺术、运动等领域进行创造性活动常常使用的思维形式。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典型题详解 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圣才出品】
2.3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在探讨性别与被试年龄(青年、中年、老年)对某品牌手机偏好影响的研究中,其实验设计为()。
[统考2014研]A.2×3设计B.1×3设计C.2×2设计D.3×3设计【答案】A【解析】该实验使用性别2(男,女)×年龄3(青年,中年,老年)设计。
2.下表所示为一个有四种实验处理的设计方案。
该研究设计属于()。
[统考2014研]A.匹配设计B.ABBA设计C.拉丁方设计D.混合设计【答案】C【解析】拉丁方以表格的形式被概念化,其中行和列代表两个外部变量中的区组,然后将自变量的级别分配到表中各单元中。
简单的说就是某一变量在其所处的任意行或任意列中,只出现一次。
3.在某研究设计中,用方便分组的方式,将被试分为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均进行了一次前测和后测。
该设计是()。
[统考2014研]A.交叉滞后设计B.时间序列设计C.相等时间样本设计D.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答案】D【解析】不相等对照组设计的实验模式是具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对两组被试均进行前测和后测验,以便于对照比较。
4.有研究发现,正常被试和遗忘症患者自由回忆的正确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XX 辨认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据此可知实验存在()。
[统考2014研]A.期望效应B.练习效应C.习惯效应D.交互效应【答案】D【解析】交互作用指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就发生交互作用。
A项,期望效应指被试的表现因为逐渐熟悉实验情境而有系统地提升。
B项,习惯效应指被试的表现因为连续作业的疲劳而系统地下降。
C项,习惯误差是指由于被试在长序列中有继续作同一种判断的倾向所引起的误差。
5.下列选项中,属于准实验设计的是()。
[统考2014研]A.匹配组设计B.被试间设计C.被试内设计D.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答案】D【解析】准实验设计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属于准实验设计。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第4章【圣才出品】
第3章心理物理学方法3.1复习笔记一、感觉阈限的测量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其操作性定义是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是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JND)。
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主要有3种: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
(一)最小变化法1.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感觉阈限(1)最小变化法的刺激由递减和递增两个系列组成,每次刺激后让被试报告他是否有感觉。
(2)被试报告有感觉时用“+”表示,报告无感觉时用“-”表示,不能肯定有无感觉时用“?”表示。
(3)刺激的增减应尽可能地小,目的是系统地探求被试由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即在多强刺激时,由有感觉变为无感觉,或由无感觉变为有感觉。
在这个系列中被试有感觉和无感觉的转折点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4)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是多次所得的系列绝对阈限的算术平均值。
2.最小变化法测量差别阈限(1)在每一次试验中比较两个刺激:一个是标准刺激,一个是比较刺激。
(2)被试可以有3类反应,表示为“+”,“=”,“-”。
(3)不肯定间距和主观相等点:下限是指从“-”到“=”的转折点,上限是指由“=”到“+”的转折点,上限与下限之间称做不肯定间距(IU)或相等地带。
差别阈限(DL)等于l/2不肯定间距。
不肯定间距的中点被称为主观相等点(PSE),被试在作比较时,是以主观相等点为标准刺激,而不是以规定的刺激为标准刺激。
(4)差别阈限也是多次试验后的统计值。
绝对差别阈限是指通过多次试验求得的平均差别阈限,如果标准刺激变了,那么所求得的绝对差别阈限也会改变。
绝对差别阈限和标准刺激的比例称做相对差别阈限。
3.最小变化法中可能出现的误差(1)习惯误差习惯误差是指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时所引起的误差。
习惯误差导致递增系列的阈限增大;相反,导致递减系列的阈限变小。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意识)【圣才出品】
第12章意识一、多项选择题1.关于意识,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意识是一种觉知B.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C.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D.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答案】ABCD【解析】广义意识概念是指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狭义意识概念则是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
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①意识是一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你觉察到外部事物的存在,说明你意识到了它们。
同样,人也能觉察到某些内部状态,如疲劳、眩晕、焦虑等。
人还能觉察到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等。
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这种控制和调节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
换句话说,意识不只是对信息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2.属于无意识现象的是()。
A.盲视B.对刺激的无意识C.催眠状态D.白日梦【答案】AB【解析】A项,盲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无意识侦察。
视皮层损伤的病人通常在损伤对侧的一半视野内表现为失明,但是有些病人可以在盲视野中进行视觉辨别,尽管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辨别的刺激。
B项,对刺激的无意识也是一种无意识现象。
有研究表明,无意识知觉到的刺激比有意识知觉到的刺激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可能更大。
C项,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D项,白日梦是意识状态之一,它不同于睡眠,而是在非睡眠状态下产生的高度自我卷入的幻想活动。
二、简答题1.意识与无意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答:意识是人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是指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朱滢《实验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多项选择题)【圣才出品】
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通常用于研究错误记忆的范式有()。
[统考2016年研]A.DRM范式B.K/R范式C.点探测范式D.序列反应时范式【答案】AB【解析】错误记忆研究范式包括:集中联想程序范式,即DRM范式;类别联想程序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无意识知觉范式;KK范式;K/R范式等。
2.下列属于被试间设计的是()。
[统考2016年研]A.对照组设计B.拉丁方设计C.完全随机设计D.ABBA设计【答案】AC【解析】拉丁方设计和ABBA设计是在被试内设计中为了平衡实验条件所采用的两种方法,属于被试内设计。
3.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有()。
[统考2017年研]A.ABA设计B.拉丁方设计C.对照组设计D.ABBA设计【答案】ABD【解析】AD两项,通常采用的完全的被试内设计有ABA设计、ABBA设计、随机区组设计。
B项,不完全的被试内设计是拉丁方设计,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顺序效应。
C项,对照组设计是被试间设计。
4.对一个2×3被试内设计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能得到的信息有()。
[统考2017年研]A.主效应B.简单主效应C.被试间误差D.交互作用【答案】ABCD【解析】A项,主效应是指不考虑其他变量情况下一个自变量各个水平间的差异。
B项,简单主效应是指一个因素在另一个因素不同水平上的效应。
D项,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人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对2×3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可以得到主效应、交互效应。
C项,被试内设计中,总变异数可以分为被试内变异与被试间变异,被试内变异具体又分为两因素主效应、两因素交互作用和各自对应的误差。
5.在内隐记忆研究中,加工分离程序需要的测试条件包括()。
[统考2018年研] A.独立条件B.结合条件C.包含条件D.排除条件【答案】CD【解析】加工分离程序有两种测验:①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共同促进作业成绩,称为包含条件;②意识成分和无意识成分对作业成绩影响正好相反,称为排除条件。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间4.1 复习笔记一、反应时间的概述(一)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又称为反应的潜伏期,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它包含了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耗费的时间最多。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1.天文学的贡献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19世纪初,一些天文学家就发现,不同天文观测者所得数据之间有明显差异。
德国天文学家Bessel等人通过观测得出了“人差方程”,即B—A=1.22s,来表示Bessel的观测数据和另一位天文学家的观测数据之间的差。
2.生理学的研究(1)Hehnhohz的研究l850年生理学家Hehnhoh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经的传导速度。
他测定蛙的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约为26m·s-1。
后来,他用一弱电击刺激人的脚趾的皮肤和大腿的皮肤,并告知被试。
一旦觉得电击,就用手反应,记录这些反应时的差异。
他从中可粗略估计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m·s-1。
(2)Donders的研究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
Donders借助反应时间的相减得到选择反应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即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3.心理学的研究(1)Wundt及其学生的研究1879年,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Wundt及其学生对反应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特别是冯特的学生Cattell,不仅在冯特的实验室中并且后来回到美国之后都作了许多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
(2)认知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开始兴起。
由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把这些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
而任何过程都需要时间,因而可利用反应时间这一客观指标对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各个阶段。
①相减法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都必须假定,所安排的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3 / 38
圣才电子书
D.6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案】D
【解析】A 因素有两个水平,B 因素有三个水平,结合起来组成 6 个实验处理。
7.个体对单个声源方向进行判断需要利用双耳线索。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双耳线索的 是( )。[统考 2010 年研]
13.采用这种设计可控制的主要额外变量是( )。[统考 2010 年研] A.顺序误差 B.期望误差 C.实验者效应 D.动作误差 【考点】额外变量的种类及控制方法。 【答案】A 【解析】该被试内设计采用了拉丁方设计,可控制的主要额外变量是顺序误差。
A.强度差 B.时间差 C.速度差 D.周相差 【考点】听觉中方位知觉的线索。 【答案】C 【解析】人们对声源方向的判断,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时间差和周相差。没 有速度差这一说法。
8.动作稳定测验仪(九洞仪)可用于考察( )。[统考 2010 年研] A.情绪特性 B.记忆特性 C.思维特征 D.需要特征 【考点】动作稳定测验仪的应用。 【答案】A
题中的阅读速度属于因变量,而字号大小则是自变量。
3.在实验研究中,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是( )。[统考 2009 年研]
A.统计结论效度 B.外部效度 C.构思效度 D.内部效度 【答案】D 【解析】内部效度是指因变量确实是由自变量所引起的,而不是由其他因素所导致的。 是衡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明确程度的指标。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 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 脑认知成像技术)【圣才出品】
14.3考研真题及强化习题详解简答题1.将EEG与fMRI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具有怎样的特点?答:EEG是指高分辨率脑电图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但是空间分辨率较差。
fMRI是指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这种技术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是时间分辨率较差。
将二者结合起来的新一代成像仪器能做到优势互补,其结合之后具有如下特点:(1)无创性。
两种技术本身就是无创性的成像技术,将二者结合的新一代成像仪器,将仍然具有这一特性。
(2)同时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可被用作实时观察大脑的动态过程。
(3)解决了有关大脑结构与功能的关联问题。
把行为实验观察到的信息与脑功能成像得到的信息结合起来,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自身认知活动的理解。
2.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有哪些应用?答:ERP即事件相关电位,指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重要因变量。
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的应用有:(1)注意分散任务的研究。
注意分散任务是一种使各种刺激竞争注意资源,从而使注意发生分散的任务。
研究表明,对目标刺激的注意,提高了ERP在P200到P300的振幅。
这意味着大振幅事件相关电位的P200成分与注意分散任务有关。
(2)不随意注意的研究。
朝向反应是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指由新异的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的方向。
一些研究者通过对ERP的研究发现,一个常出现在大脑额区或额中央区的ERP成分——不匹配负波与朝向反应密切相关。
(3)有关早期选择理论的研究。
电生理学测量对于寻找选择位点是很方便的,因为它提供了对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工过程的连续测量,研究者可以准确判断受注意和不受注意的刺激所对应的ERP在什么阶段开始产生差异。
ERP实验的发现为早期选择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3.ERP的哪些变化与注意的特定状态相联系?举例说明。
答:ERP即事件相关电位,指在时间上与事件相联系的电位,对注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第11章社会认知11.1 复习笔记一、理解他人(一)社会认知的记忆1.社会认知的定义(1)狭义的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理解,理解别人(如一副人的面孔)的各种心理特点,如信念、心情、人格等,它不同于非社会认知-对生命物体(如一幢房屋)的理解。
(2)社会认知现在已发展成包括广泛心理过程的领域,其中核心的过程是理解他人、理解自己、自我与他人的互动。
2.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的记忆差别实验Mitchell等人关于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差别的实验。
(1)实验程序①学习阶段a.准备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种人格特质。
将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其余5个句子随机挑选。
b.面孔-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
因此,被试就有了社会认知的与非社会认知的两种任务。
②再认阶段a.再认测验分三组进行,每组的结构为:6张面孔,其中1张是正确的,其余5张是干扰项;每张面孔呈现10次,共使用60个句子,其中30个句子是“形成印象”的,另外30个句子是“记住顺序”的。
b.被试的任务是在每组的6张面孔中挑出一张,该面孔与呈现的句子配对过。
(2)实验结果①行为结果a.被试正确将面孔与句子匹配的概率为58.8%,远高于随机的概率(1/6=16.7%)。
b.社会认知条件下的击中率(62.9%)显著高于非社会认知条件下的击中率(54.6%)。
②fMRI的结果a.“形成印象”任务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而非社会性的“记住顺序”任务则激活额上回与顶回、前中央回和尾状核。
b.在再认测验中,“形成印象”的社会认知的正确再认激活了背内侧前额叶,而“记住顺序”的非社会认知正确再认则激活了右侧海马。
(3)实验结论社会认知的记忆形式与背内侧前额叶相关,而非社会认知的记忆却与右侧海马相关。
这种记忆的分离对之前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之前的观点认为社会认知的记忆与非社会认知的记忆是同一过程的记忆,只不过社会认知有选择地使用了一些记忆结构,如图式、分类,或进行了更深层、精细的加工。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社会认知)【圣才出品】
第11章社会认知一、单项选择题1.Milgram的研究可能低估了人们顺从的意愿,这是因为()。
[中山大学2007研]A.没有压力要求被试继续实验B.对不顺从是有轻微惩罚C.有压力但对不顺从没有惩罚D.以上均不对【答案】A2.在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中,同盟者()。
A.将遭受中等的电击B.将遭受剧烈的电击C.实际上并不遭受电击D.仅遭受轻微的电击【答案】C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认知和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有什么差异?答:Mitche11等人(2004)关于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在记忆上差别的实验。
(1)实验材料180个描述人格特质的句子,分别描述18种人格特质;如,可爱有趣的(舞会上他第一个开始跳舞),不替别人着想的(他拒绝将他多余的毛毯借给别的野营队员)等。
(2)实验过程①学习阶段a.句子与18张面孔配对,每张面孔与10个句子配对,其中5个句子都属于一种人格特质(如,可爱有趣的),其余5个句子从描述其他人格特质的句子中随机挑选。
b.面孔—句子对呈现时要求被试“形成印象”,或要求被试“记住顺序”。
因此,被试就有了社会认知的与非社会认知的两种任务。
c.指示语告诉被试在“形成印象”时,要根据句子去推测某人的人格特质,以后要测验他们关于18个人(面孔)的推断。
“记住顺序”的指示语告诉被试,要根据句子描述某人(面孔)经历过的活动并记住句子出现的顺序,以后要测验这种顺序。
d.实验中并不进行关于18个人的推断的测验,也不进行句子顺序的测验。
②再认阶段a.180个句子重新一一与面孔配对呈现。
对应于大脑的扫描过程。
b.再认测验分三组进行,每组的结构为:6张面孔,其中1张是正确的,其余5张是干扰项;每张面孔呈现10次,共使用60个句子,其中30个句子是“形成印象”的,另外30个句子是“记住顺序”的。
c.被试的任务是在每组的6张面孔中挑出一张,该面孔与呈现的句子配对过。
(3)实验结果①行为结果17名被试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被试正确将面孔与句子匹配的概率为58.8%,远高于随机的概率(1/6—16.7%)。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反应时间)【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间一、单项选择题1.在反应时实验中,考察被试的反应时还要兼顾被试反应的()。
A.准确性B.稳定性C.灵敏性D.显著性【答案】A【解析】在反应时实验中,有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即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两者之间是反向关系,因此,考察被试的反应时还要兼顾被试反应的准确性。
2.Theios(1973)的研究中,呈现的是视觉刺激,每次出现一个数字,被试的任务相当简单,只需对某一特定的数字作反应,而对其他数字不作反应,特定数字在一系列刺激呈现中出现的概率是20%~80%,研究结果发现,反应时并不随着刺激呈现概率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他得出结论,刺激呈现概率不影响反应时。
对于此研究的看法,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研究结论正确,因为对不同概率刺激的反应时是很稳定的B.研究结论不正确,反应时与错误率都是很稳定的C.结论正确,因为数据中存在速度-准确率权衡现象D.结论不正确,因为当反应时保持稳定时,准确率会随着刺激呈现概率的变化而变化【答案】D【解析】速度和准确性是反应时实验中两个基本的因变量,它们之间呈反向关系,这使得被试进行反应的时候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权衡,即速度-准确性权衡。
当反应时保持稳定时,准确率会随着刺激呈现概率的上升而上升。
3.具有多个刺激和多个反应的是()。
A.单被试设计B.辨别反应时C.选择反应时D.简单反应时【答案】C【解析】多个刺激对应多个反应的反应时是选择反应时,包括基线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和选择反应的时间。
简单反应时是指单个刺激对应单个反应的反应时,仅包括基线时间。
辨别反应时是指仅对多个刺激中的一个做出的反应的反应时,包括基线时间、辨别刺激的时间。
4.唐德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
其中A反应时也称()。
A.基线时间B.准备时间C.选择反应D.辨别反应【答案】A【解析】A类反应,又称简单反应。
在简单反应中仅有一个刺激,当这一个刺激呈现时,便立即对其做出反应。
例如,当被试看到圆形出现时就马上按下A键。
朱滢《实验心理学》章节题库(注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当N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N+1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会变慢,这种现象是()。
A.注意瞬脱B.注意分散C.返回抑制D.负启动【答案】D【解析】有关分心信息抑制的研究主要使用负启动范式,指当N次实验中的干扰项成为N+1次实验的靶子时,被试对它的反应变慢的现象。
负启动现象是指当探测刺激与先前被忽略的启动刺激相同或相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性下降的现象。
负启动的原因是当探测刺激中的目标字母在启动刺激中未被注意时,二者在呈现时间上的区别性降低,因此使被试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对该字母的识别。
2.注意的衰减模型和单通道模型的相同之处在于()。
A.都认为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B.都认为非追随耳的信息被彻底过滤掉了C.都认为一些在非追随耳中呈现的重要信息受到激活后可被识别D.都认为到达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答案】A【解析】注意的衰减模型与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相同点包括:①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②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
因此,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
3.注意并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要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
注意的选择是发生在刺激信息被知觉分析之后。
这种注意模型是()。
A.衰减器模型B.反应选择模型C.资源分配模型D.过滤器模型【答案】B【解析】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注意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还要对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
4.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的()。
A.优势兴奋中心B.诱发电位C.血管舒张D.脑电反应【答案】A【解析】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10.1 复习笔记一、问题解决(一)功能固定化功能固定化是指只看到某种物体常用的功能,而很少认为它还有别的用途。
如认为锤子就是用来订钉子的,盒子是用来装东西的。
其实锤子和盒子在不同的场合还有许多的用途,但是通常人们却意识不到这些功能。
(二)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一种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通常是意识不到的。
心理定势表现在不同的方面。
运动定势指个人从事某种运动反应的准备状态;注意定势指观察者准备接受特定信息的状态;知觉定势指人们按照期望和背景而不是按照实际物理刺激去感知刺激。
问题解决定势则指心理定势对思维活动的影响。
心理定势可以影响人的知觉过程,也影响人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使人按照常规不费力地解决问题,但也妨碍创造性的发挥。
创造性往往要求打破定势。
如问题解决中,经典的Luchins水壶问题。
(三)噪声Glass等人认为噪声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1.实验过程实验中使用的噪声是油印机、计算器、打字机工作时发出的噪声的录音,再加上一个人说西班牙语,一个人说亚美尼西亚语的录音。
总共有4种噪声条件:强噪声;弱噪声;事先告诉有噪声;事先不告诉有噪声。
在这4种条件下,要求被试解决4个猜谜问题,两个是可能解决的,另外两个是不能解决的。
2.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能够解决的猜谜问题,4种噪声条件下各被试需要尝试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别。
然而,4种噪声条件对被试解决另外两个不能解决的问题的努力却产生了重大的不同影响。
当料到有噪声时被试能更长时间地去尝试解决问题(尝试次数多),而在没有料到有噪声的情况下,被试的这种努力就大大减少了,并且还出现了交互作用:当噪声可被预料时,它的强度是不重要的。
但当噪声不能预料时,强噪声比弱噪声影响更大。
最后料到有噪声的情况比无噪声的情况似乎更能使被试坚持尝试解决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一)出声思维出声思维是一种用口语记录分析被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并对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4-6章)【圣才出品】
第4章反应时间4.1复习笔记一、反应时间的概述(一)反应时间的概念反应时间又称为反应的潜伏期,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它包含了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
(二)反应时间的研究简史1.天文学的贡献对反应时间的研究最早始于天文学。
19世纪初,德国天文学家Bessel等人通过观测得出了“人差方程”,即B-A=1.22s,来表示Bessel的观测数据和另一位天文学家的观测数据之间的差。
2.生理学的研究(1)Hehnhohz的研究l850年生理学家Hehnhoh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蛙神经的传导速度。
后来,他用一弱电击刺激人的皮肤,让被试一旦觉得电击就用手反应,记录这些反应时的差异。
他从中可粗略估计人的神经传导速度约为60m·s-1。
(2)Donders的研究1868年,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发明了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
Donders借助反应时间的相减得到选择反应时间、辨别反应时间,即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3.心理学的研究(1)Wundt及其学生的研究Wundt及其学生,特别是Cattell,对反应时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2)认知心理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认知心理学利用反应时间这一客观指标对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各个阶段。
①相减法反应时的相减法在具体应用中假定,两种作业中的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心理过程,而在其它方面均相同,这样就可判定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间之差就是完成那个特定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②相加法Sternberg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
这种方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
③开窗实验法Hamilton等(1977)、Hockey等(1981)发展了“开窗”实验。
朱滢《实验心理学》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注意)【圣才出品】
第7章注意7.1 复习笔记一、信息加工方法(一)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对于视觉刺激或听觉刺激,都能选择性地加工刺激的子集。
1.双听测验双听测验也被称为双耳分听实验。
这一实验范式始于Cherry对鸡尾酒会现象的研究。
鸡尾酒会现象是指当人的听觉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时,意识将一些无关声音刺激排除在外,而无意识却监察外界的刺激,一旦一些特殊的刺激与己有关,就能立即引起注意的现象。
(1)实验过程同时向被试两耳呈现不同的语言信息,要求被试跟踪这个信息,比如大声重复,以保证被试真正听见传到一个耳朵的声音。
随后,测试被试是否注意到非追随耳的信息。
(2)实验结果除了一些非常明显的物理特征之外(如把说话声变成纯的500Hz的声音,或变换性别),被试并不能意识到另一不被跟踪的通道的信息。
甚至把这个不被跟踪的通道变成外语,被试都不一定意识到。
2.理论模型(1)早期选择理论①过滤器模型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
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它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②衰减模型Treisman对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
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2)晚期选择理论J.R.Deutsch和D.Deutsch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
相反,所有输入信息均被加工并可供使用。
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其是否会被“注意”到。
(二)分散注意1.分散注意的定义分散注意是指人们执行监测和搜索任务时,必须把注意分散到几个刺激上。
2.注意能量分配理论Kahneman提出的注意能量分配理论认为,注意的能量是有限的,任务分配到的注意资源的多少取决于该任务所需的心理努力的程度。
(1)注意能量分配理论的主要观点①一些任务比另一些任务对注意资源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心理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首先提出“实验心理学”一词的学者是()。
[统考2016年研]
A.笛卡儿
B.冯特
C.铁钦纳
D.赫尔姆霍茨
【答案】B
【解析】实验心理学一词,是1862年由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先驱之一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他的《感官知觉理论贡献》论文集的导言里最早提出来的。
2.在研究的某一时期内或特定时间点上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影响被试的行为,从而混淆实验处理的效果。
这种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因素属于()。
[统考2016年研] A.历史因素
B.成熟因素
C.统计回归效应
D.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
【答案】A
【解析】A项,历史因素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研究者往往无法判断实验结果是由处理(自变量)引起的,还是由特定事件引出的。
题干中某一时期社会事件的影响属于历史因素。
B项,成熟因素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
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
C项,统计回归效应指在实验处理前选择了在某一特征方面具有极端分数(高分或低分)的被试,实验处理后,测验分数有回归到平均数的趋向。
D项,研究变量与被试特点的交互作用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如果研究者缺乏对变量进行精确控制,诸因素常会产生交互作用的效果。
3.既能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每个加工阶段特点的实验是()。
[统考2016年研]
A.库珀(L. Cooper)的心理旋转实验
B.汉密尔顿(W. Hamilton)的字母转换实验
C.克拉克(H. Clark)的句子-图形匹配实验
D.斯腾伯格(S. 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答案】B
【解析】Hamilton等(1977)、Hockey等人(1981)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它被称为“开窗”实验。
该实验能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的特点,就好像打开窗子一样,一目了然。
“开窗”实验以字母转换实验为例,根据反应时间的数据揭示了完成字母转换作业的3个加工阶段。
4.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缩写是()。
[统考2016年研]
A.PET
B.fMRI
C.MEG
D.ERPs
【答案】B
【解析】A项,正电子发射层析照相术,英文全称为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缩写为PET。
B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英文为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缩写为fMRI。
D项,事件相关电位,英文全称Event-Related Potentials,缩写为ERPs。
C项,脑磁图,英文全称为Magnetoencephalography,缩写为MEG。
5.根据表中所列的信号检测论实验结果,可计算出d′真值为()。
[统考2016年研]
表某信号检测实验结果
A.-1.20
B.0.25
C.0.43
D.2.30
【答案】D
【解析】d′是指击中率P对应的Z分数与虚报率P对应的Z分数之差,用公式表示为:d′=Z SN-Z N,即d′=0.55-(-1.75)=2.30。
6.探讨注意在多个并行任务间的指向和调节作用时,常用的研究范式是()。
[统考2016年研]
A.双侧任务范式
B.双任务范式
C.提示范式
D.搜索范式
【答案】B
【解析】双任务范式(Dual-Task Paradigms)是指将前瞻记忆任务嵌套在一项正在进行的任务背景中,它主要关心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
7.采用拉丁方设计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属于()。
[统考2016年研]
A.消除法
B.恒定法
C.抵消法
D.随机控制法
【答案】C
【解析】抵消平衡法是指在额外变量既不能消除也不能保持恒定的情况下,通过实验程序设计的方法抵消或平衡额外因素带来的误差。
通常其用来应对实验中的顺序误差、空间误差、习惯误差、疲劳效应、练习效应等,如ABBA法和拉丁方设计。
8.在进行视觉实验时,视觉刺激会对视觉感受性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
[统考2016年研]
A.只有强光会降低视觉感受性
B.只有弱光会降低视觉感受性
C.强光和弱光都会降低视觉感受性
D.强光和弱光都会提高视觉感受性
【答案】C
【解析】当人们从光亮的地方进入暗处,人们眼睛的感受性在逐渐提高。
相反地,当人眼由暗处进入光亮环境时,眼睛的感受性在降低。
换言之光会降低视觉感受性。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9~11题。
[统考2016年研]
下表为一个考察学生几何题解决能力的实验设计模式及假设结果,其中,几何题解决能力采用测验进行测定,满分100分。
9.该研究最恰当的实验设计是()。
A.被试内设计
B.被试间设计
C.嵌套设计
D.事后回溯设计
【答案】B
【解析】被试间设计是指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情况,由于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该研究适合采用被试间设计。
10.根据所列结果,该实验可能存在()。
A.交互作用
B.易化作用
C.抑制作用
D.强化作用
【答案】A
【解析】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人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在该实验研究中不同难度下,不同方法的效果不同,会产生交互作用。
11.根据所列结果,还应考虑实验可能存在()。
A.霍桑效应
B.安慰剂效应
C.地板效应
D.天花板效应
【答案】D
【解析】天花板效应又称高限效应,是指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数量)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并且没有什么差别的情况时,人们就说实验中出现了高限效应。
在该实验设计中容易条件下接受不同方法教学的学生成绩均接近满分,所以可能存在天花板效应。
与之相反的称为地板效应。
12.在提取诱发遗忘的一般范式中,不包括的阶段是()。
[统考2017年研]
A.学习阶段
B.保持阶段
C.干扰阶段
D.回忆阶段
【答案】B
【解析】提取诱发遗忘的一般范式包括:学习阶段、提取练习阶段、干扰阶段以及回忆阶段,其中不包括保持阶段。
13.下列选项中,测定启动效应常用的方法是()。
[统考2017年研]
A.双耳分析法
B.对偶联合法
C.知觉辨认法
D.分散注意法
【答案】C
【解析】启动效应是指前面的信息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启动效应的研究范式可以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如知觉辨认、词汇判断、词干补笔等测验。
14.在“不同情境下幼儿延迟满足的实验研究”中,“不同情境”是()。
[统考2017年研]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控制变量
D.无关变量
【答案】A
【解析】本题中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同情境下幼儿延迟满足”,即假设情境影响了幼儿延迟满足,实验逻辑就是幼儿延迟满足情况(因变量)随着情境(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故幼儿延迟满足情况为因变量,情境是自变量,实验研究下的“不同情境”属于自变量下的不同操作水平。
15.下列变量中,影响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的是()。
[统考2017年研] A.年龄
B.记忆
C.加工水平
D.感觉通道转换
【答案】D
【解析】内隐记忆是指在没有意识参与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影响;外显记忆则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有意识的影响。
A项,年龄可同时影响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B项,研究表明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的现象,仅适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C项,个体信息加工水平影响其外显记忆,但不影响内隐记忆。
D项,感觉通道转换会影响个体内隐记忆,但不影响外显记忆。
16.康拉德(R. conrad)的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
[统考2017年研]
A.听觉编码
B.视觉编码
C.语义编码
D.音形编码
【答案】A
【解析】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是声音编码或听觉编码,即使所接收的是视觉刺激,也能够转换成声音形式在短时记忆当中存储下来。
17.心理学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方法”部分通常不包括()。
[统考2017年研] A.被试分配
B.研究假设
C.材料选择
D.实验设计
【答案】B
【解析】研究假设部分不属于研究方法部分,一般属于前言部分。
18.声笼法实验主要用来探讨的听觉特性是()。
[统考2017年研]
A.音高特性
B.响度特性
C.音色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