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简答题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剂学简答题重点
1、药物剂型的分类
按形态可分为:液体剂型(注射剂、洗剂、搽剂等);固体剂型(散剂、剂、膜剂、片剂等);半固体剂型(软膏剂、糊剂等),气体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等)。

按分散系统可分为:溶液型(糖浆剂、注射剂等);胶体溶液型(胶浆剂等);乳剂型、混悬型(洗剂等);气体分散型(气雾剂等);微粒分散型(微球剂、纳米囊等);固体分散型(片剂、丸剂等)。

按给药途径分为: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皮肤粘膜给药;腔道给药。

2、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外界因素
(1)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升高,反应速度加快,药物稳定性下降;
(2)光线的影响:光的能量与波长成反比,因而紫外线更易激发化学反应;
(3)空气的影响:空气中的氧是引起药物制剂氧化的重要因素;
(4)微量金属离子的影响:其对自动氧化反应有显著的催化作用;
(5)湿度和水分的影响:固体药物吸附了水分后,在表面形成一层液膜,分解反应就在
膜中进行。

3、滴丸、微丸的特点
滴丸是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熔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制成。

滴丸的主要优点是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便于服用和运输;增加药物稳定性;生产设备简单,重量差异小。

缺点是可供选择的基质品种少,难以滴成大丸(一般丸重100mg 以下),只能用于剂量较小的药物。

微丸是指药物和辅料组成的直径小于2.5mm的圆球状实体。

微丸的主要特点是在胃肠道中表面分布面积增大,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可由不同释药速度的多种小丸组成,可控制释药速度;基本不受胃排空因素影响;含药百分率大,最大剂量可达600mg;制备工艺简易。

4、片剂的质量评价
(1) 外观:片型一致,表面完整光洁,边缘整洁色泽均匀,字迹清晰;
(2) 片重差异:片重0.3g以下差异限度是±7.5%以内;0.3g及0.3g以上差异限度是
±5%;
(3)硬度:适宜的硬度便于包装运输,也与崩解、溶出有密切关系;
(4)崩解时限:按中国药典崩解时限检查法检查;
(5)含量均匀度:是每片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
(6)溶出度:可反映或模拟体内吸收情况,按照中国药典要求方法检查;
(7)卫生学检查:中药或化学药物片剂,不得检出大肠杆菌、致病菌、活螨及螨卵;
杂菌每克不得超过一千个;真菌每克不得超过100个;
(8)对于包衣片,要检查衣膜的物理性质,进行稳定性实验和药效评价。

5、片剂包衣的目的
(1)掩盖不良气味;
(2) 增加药物稳定性;
(3) 控制药物在胃肠道一定部位释放或者缓缓释放;
(4) 防止在胃液中因酸性或胃酶破坏(肠溶衣);
(5) 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
(6) 可将两种有配伍变化的药物成分分别置于片心和衣层;
(7) 改善外观便于识别。

6、片剂包衣的种类
根据包衣材料不同可分为糖衣和薄膜衣两类。

薄膜衣又可分为胃溶性、肠溶性及不溶性三类。

7、栓剂的质量评价
中国药典规定,栓剂中的药物与基质应混合均匀,外形完整光滑,硬度适宜,塞入腔道应能融化、软化或溶于体液中,并应作重量差异、融变时限、溶出速度和吸收试验。

8、气雾剂、喷雾剂的区别
二者都是通过特殊的给药装置将药物喷出而发挥作用的给药制剂。

区别在于气雾剂喷射药物的动力抛射剂为液化低沸点气体,抛射剂与药物一起喷出气化形成气雾,使用后器内压力较恒定;而喷雾剂是以压缩气体为动力,压缩气体膨胀将药物挤出,药物本身不气化,一旦使用器内压力随之下降,不能保持恒定的压力。

9、靶向制剂的概念、分类、主要载体及其特点
靶向制剂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的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可分为: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主要载体有脂质体、乳剂、微球。

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形成的微型泡囊。

其特点是靶向性和淋巴定位性,可为巨噬细胞作为外界异物而吞噬;缓释性,减少肾排泄和代谢;与生物膜结构类似,有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心肾中含量低,降低药物毒性;保护药物提高稳定性。

乳剂的特点在于对淋巴的亲和性。

微球是药物分散或溶解在辅料中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

粒径在1-250µm之间。

特点有:靶向性,小于7µm时在肝、脾浓集,大于7-10µm进入肺组织或肺气泡。

10、蛋白质类药物的特点、制剂及给药途径
蛋白质类药物特点是血浆半衰期短,清除率高,穿透粘膜能力差,易受酶降解,生物利用度低。

蛋白质类药物制剂目前大部分是溶液型或冷冻干燥型注射液,还有一些新的给药系统。

注射途径的有控释微球制剂(可达到长期控制释放的目的)和脉冲式给药系统(分次释放,适于多次接种的疫苗)。

非注射途径的有鼻腔给药系统(目前上市的有降钙素等),靶向制剂的口服给药系统,直肠给药系统,口腔粘膜给药系统(血管丰富,避免首过效应),经皮给药系统,肺部给药系统等。

11、常用给药途径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常用给药途径有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给药、皮肤粘膜给药、腔道给药等。

(1)口服:常用、简便、安全、经济。

缺点是吸收较慢,刺激性强或易在消化道破坏的
药物不宜口服,有些病情危急、昏迷或呕吐者不能口服。

(2)注射:吸收迅速,剂量准确,不如口服方便安全,且能引起疼痛,对药液要求严格。

以皮下、肌肉、静脉注射最常用,吸收速度静注(无吸收过程,直接入血)〉肌注〉皮下。

(3)呼吸道给药:适用于气体及挥发性液体的药物,肺泡吸收快,仅次于静脉注射。


需要特殊设备,对气雾剂颗粒大小有要求。

(4)皮肤粘膜给药:发挥局部作用治疗皮肤粘膜疾患,也可达到全身吸收作用。

粘膜对
药物刺激较敏感,特别是眼用溶液,要调节酸碱度和渗透压。

其中舌下给药无首过效应,给药简便,但吸收面积小只适用于小量药物如硝酸甘油等。

(5)腔道给药:用于直肠、阴道等,可起局部作用或者吸收发挥全身作用。

其中直肠给
药无首过效应。

主要缺点是使用不如口服方便。

12、常用量、极量、中毒量、致死量、安全度的概念
常用量也称治疗量,是对大多数人产生明显治疗作用而又不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剂量。

极量又称最大治疗量,是治疗作用与中毒作用的分界点。

中毒量是超过极量而引起中毒的剂量。

致死量是严重中毒以致引起死亡的剂量
安全度是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间的距离。

安全度越大,用药越安全。

13、固体分散技术的特征,固体分散体的类型及释药原理
固体分散技术是将难溶性药物高度分散在另一种固体载体中的新技术。

难溶性药物通常是以分子、胶态、微晶或无定形状态分散在另一种水溶性、或难溶性、或肠溶性材料中呈固体分散体。

固体分散技术的特点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以提高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体可看做是中间体,用以制备药物的速释或缓释制剂,也可制备肠溶制剂。

固体分散体主要有3种类型:
1.低共熔混合物
药物仅以微晶形式分散在载体材料中成物理混合物,但不能或很少形成固体溶液。

2.固态溶液
药物在载体材料中以分子状态分散时,称为固态溶液。

按药物与载体材料的互溶情况,分完全互溶与部分互溶;按晶体结构,分为置换型与填充型。

3.共沉淀物
共沉淀物(也称共蒸发物)是由药物与载体材料以适当比例混合,形成共沉淀无定形物,有时称玻璃态固熔体,因其有如玻璃的质脆、透明、无确定的熔点。

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及缓释原理:
固体分散体的速释原理:
⑴药物的高度分散状态药物在固体分散体中所处的状态是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重要
因素。

药物以分子状态、胶体状态、亚稳定态、微晶态以及无定形态在载体材料中存在,载体材料可阻止已分散的药物再聚集粗化,有利于药物溶出。

⑵载体材料对药物溶出的促进作用
①载体材料可提高药物的可润湿性:在固体分散体中,药物周围被可溶性载体材料包
围时,使疏水性或亲水性弱的难溶性药物具有良好的可润湿性,遇胃肠液后,载体材料很快溶解,药物被润湿,因此溶出速率与吸收均相应提高。

②载体材料保证药物的高度分散性:当药物分散在载体材料中,由于高度分散的药物
被足够的载体材料分子包围,使药物分子不易形成聚集体,故保证了药物的高度分散性,加快药物的溶出与吸收。

③载体材料对药物有抑晶作用:药物和载体材料(如PVP)在溶剂蒸发过程中,由于
氢键作用、络合作用使粘度增大。

载体材料能抑制药物晶核的形成及成长,使药物成为非结晶性无定形态分散于载体材料中,得共沉淀物。

固体分散体的缓释原理:
药物采用疏水或脂质类载体材料制成的固体分散体均具有缓释作用。

其缓释作用的原理是载体材料形成网状骨架结构,药物以分子或微晶状态分散于骨架内,药物的溶出必须首先通过载体材料的网状骨架扩散,故释放缓慢。

14、哪些有机药物可制成包合物?
被包合的有机药物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药物分子的原子数大于5;
2.如具有稠环,稠环数应小于5;
3.药物的分子量在100-400之间;
4.水中溶解度小于10g/L,熔点低于250℃。

15、如何区分微囊和微球?
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态药物或液态药物(囊心物)包裹而成药库型的微囊;使药物溶解和(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中,形成骨架型微小球状实体,称微球。

微囊形态应为圆整球形或椭圆形的封闭囊状物;微球应为圆整球形或椭圆形的实体。

16、简述脂质体的特点
脂质体是一种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囊泡。

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形成的薄膜中间所得的超微型球状载体,具有包裹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性药物的特性。

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靶向性;②缓释性;③降低药物毒性;④提高药物稳定性。

17、简述制剂新技术及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制剂新技术涉及范围广,主要有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纳米乳与亚纳米乳,微囊与微球,纳米囊与纳米球,脂质体的制备技术。

这些新技术在制剂中应用较成熟、且能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或释放性能。

制剂新技术在药剂学中的主要应用如下:
1. 增大药物溶解度、溶出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 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及口味;
3.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4. 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或减少对胃的刺激;
5. 使液态药物固态化便于应用与储存及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
6. 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
7. 具有缓释、控释和靶向性;
8. 降低药物的刺激性与毒副作用;
18、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的意义
1.可以保证静脉滴注药物的无菌性,防止微粒污染;
2.可解决不合理用药现象,减少药物浪费,降低用药成本;
3.确保药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将给药错误降至最低;
4.可大大降低毒性药物对医护人员的职业伤害,并有利于防止污染环境。

19、空气过滤机理及影响因素
(1)空气过滤机理:按尘粒与过滤介质的作用方式,大体分为二大类,拦截作用和吸附作用。

①拦截作用:指粒径大于纤维间的间隙时,由于介质微孔的机械屏障作用截留尘
粒,属于表面过滤。

②吸附作用:指粒径小于纤维间隙的细小粒子通过介质微孔时,由于尘埃粒子的
重力,分子间范德华力、静电、粒子运动惯性及扩散等作用,与纤维表面接触波吸
附。

属于深层过滤。

(2)影响空气过滤的主要因素
①粒径:粒径愈大,拦截、惯性、重力沉降作用愈大,愈易除去;反之,愈难除
去。

②过滤风速:在一定范围内,风速愈大,粒子惯性作用愈大,吸附作用增强,扩
散作用降低,但过强的风速易将附着于纤维的细小尘埃吹出,造成二次污染,因此
风速应适宜。

风速愈小,扩散作用愈强,小粒子愈易与纤维接触而吸附,常用极小
风速捕集微小尘粒。

③介质纤维直径和密实性:纤维愈细愈密实,拦截和惯性作用愈强,但阻力增加,
扩散作用减弱。

④附尘:随着过滤的进行,纤维表面沉积的尘粒增加,拦截作用提高,但阻力增
加,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尘粒在风速的作用下,可能再次飞散进入空气中,因此过
滤器应定期清洗,以保证空气质量。

20、注射剂的特点和一般质量要求
注射剂的特点:
①药效迅速,作用可靠;②可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③可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④
发挥局部定位作用;⑤注射给药不方便且注射时疼痛;⑥制造过程复杂,生产费用较大,价格较高。

一般质量要求:
①无菌:注射剂成品中不得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和芽孢。

②无热原:无热原是注射剂的重要质量指标,特别是供静脉及脊椎注射的制剂。

③澄明度: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浑浊或异物。

④安全性:注射剂不能引起对组织的剌激性或发生毒性反应,特别是一些非水溶剂及
一些附加剂,必须经过必要的动物实验,以确保安全。

⑤渗透压:其渗透压要求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或接近。

供静脉注射的大剂量注射剂还
要求具有等张性。

⑥ pH值:要求与血液相等或接近(血液pH约7.4),一般控制在4-9的范围内。

⑦稳定性:因注射剂多系水溶液,所以稳定性问题比较突出,故要求注射剂具有必要
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以确定产品在储存期内安全有效。

⑧降压物质:有些注射液,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其降压物质必须符合规定,以确保
安全。

21、热原的概念及其性质
热原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是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的复合物。

其中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

性质:①耐热性;②过滤性;③水溶性;④不挥发性;⑤能被强酸强碱破坏;⑥超声波及某些表面活性剂(如去氧胆酸钠)能使之失活。

22、滴眼剂的质量要求
① pH值:正常眼可耐受的pH范围为5.0-9.0。

pH值6.0-8.0时无不适感觉,小于5.0或大于11.4有明显的刺激性。

②渗透压:眼球能适应的渗透压范围相当于0.6%-1.5%的氯化钠溶液,可用氯化钠、硼酸、葡萄糖等调成等渗。

③无菌:用于眼外伤或术后的眼用制剂要求绝对无菌,并不得加入抑菌剂,一般滴眼液要求无致病菌(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④可见异物:滴眼剂的可见异物要求比注射液稍低,一般玻璃容器的滴眼剂按注射剂的可见异物检查方法检查。

混悬型滴眼剂应进行药物颗粒细度检查,规定含15um以下的颗粒不得少于90%,50um以上的颗粒不得超过10%。

⑤粘度:合适的粘度在4.0-5.0 Pa•S之间。

⑥稳定性:眼用溶液类似注射剂,应该注意稳定性的问题,如毒扁豆碱、后马托品、乙基吗啡等。

23、表面活性剂的概念、类型(各举一、二例)
表面活性剂:指那些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且能使液体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八烷基硫酸钠等;
(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苯扎氯铵、苯扎溴铵等;
(3)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卵磷脂等;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单硬脂酸甘油酯、司盘80、吐温80、卖泽、泊洛沙姆等。

24、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及其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BL 值)。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越高,其亲水性越强;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越低,其亲油性越强。

一般地说,HLB值在2-3为消泡剂,3-8为水/油乳化剂,7-9为润湿剂与铺展剂,8-16为油/水乳化剂,13-16为去垢剂,15-19为增溶剂。

25、增溶剂、助溶剂概念
增溶剂:是指某些难溶性物质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

助溶剂:是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26、《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对药品的近似溶解度的定义
极易溶解: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不到1ml中溶解;
易溶: 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不到10ml中溶解;
溶解: 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0~不到30ml中溶解;
略溶: 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30~不到100ml中溶解;
微解: 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00~不到1000ml中溶解;
极微溶解: 系指溶质1g(ml)能在溶剂1000~不到10000ml中溶解;
几乎不溶或不溶: 系指溶质1g(ml)在溶剂10000ml中不能完全溶解。

27、简述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有机弱酸弱碱药物制成可溶性盐可增加溶解度;
(2)难溶性药物分子引入亲水基团可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
(3)使用混合溶剂;
(4)加入助溶剂;
(5)加入增溶剂。

28、液体制剂中常用的附加剂
(1)增溶剂:聚山梨酯类吐温80等;
(2)助溶剂:如配制碘酊中加入的碘化钾来增加碘的溶解度;
(3)潜溶剂:如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聚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
(4)防腐剂: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苯甲酸及其盐、山梨酸及其盐、苯扎溴铵、醋酸氯己定等;
(5)矫味剂:天然甜味剂如蔗糖、单糖浆、甜菊苷;芳香剂如柠檬、薄荷挥发油、香精等;
(6)胶浆剂:如羧甲基纤维素等;
(7)泡腾剂:有机酸与碳酸氢钠混合后,遇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8)着色剂:如天然色素胡萝卜素,合成色素柠檬黄等;
(9)其他附加剂:如抗氧剂、pH调节剂、金属离子络合剂等。

29、软膏基质的分类
油脂性基质:如烃类的石蜡、凡士林;类脂类的羊毛脂、蜂蜡、鲸蜡、二甲基硅油等;
乳剂型基质:有水包油(O/W)型、油包水(W/O)型乳剂型基质;
水溶性基质:如聚乙二醇等。

30、碘酊组方原理和配制方法
处方:碘20g 碘化钾15g 乙醇 500ml 纯化水加至1000ml。

配制方法:取碘化钾加纯化水20ml溶解后,加碘及乙醇搅拌,再加纯化水使成1000ml。

组方原理:处方中碘化钾没有实际消毒杀菌作用,但它能与碘生成络合,使碘易溶于水中,因此配制时先将碘化钾溶于少量纯化水中,使成为较浓的碘化钾溶液,然后加碘搅拌后能很快地促进碘溶解。

碘化钾溶液的浓度愈高,愈有利于络合物生成,此络合反应是可逆的,当皮肤接触后仍可放出游离的碘,而显杀菌作用。

此外,碘和碘化钾形成络合物后,能使碘在溶液中更稳定,不易挥发损失,同时能有效地防止或延缓碘与水、乙醇发生化学变化而降低效力。

31、色素的种类和常用量
我国批准的内服合成色素有苋菜红、柠檬黄、胭脂红、胭脂蓝和日落黄,通常配成1﹪储备液使用,用量不超过万分之一;外用色素有伊红、品红、美蓝、苏丹黄G等,一般用量为0.0005%-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