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胃瘫的诊疗
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和治疗
・
16 ・ 43
腹 部术 后 胃瘫 的诊 断和治 疗
李辰焰 徐 ,
0 40 ) 2 " 00
颖 ( .内蒙古赤 峰市 医 院肝胆外 科 , 1 内蒙 古
赤峰
0 40 2 2 00;.内蒙古 赤 峰市卫 生 监 督所 , 内蒙古
赤峰
[ 摘
的 胃空肠吻合术 的患者发病率较 高 , 胃镜、 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 的方法 , 经保守治疗后 胃肠动 力一般可在术后 5 内 周
恢复正常。结论 : 采用促动力药物在内的保守支持 治疗 是治疗腹部术后 胃瘫的有效手段 , 应避免再手术 。 [ 关键词 ] 腹部 外科学 ; 并发症 ; 胃瘫
要 ] 目的 : 探讨腹 部术后 胃瘫 的可能危险 因素 、 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 2 对 6例腹部术后 胃瘫 患者的潜在危 险因素、
临床表 现、 诊断方法 、 治疗 手段进行 回顾性分析。结果 : 本组 中, 术前长期 流出道梗阻 、 恶性肿瘤 、 十二 指肠 切除术后 、 胃切除 胰 无
Ke o d : b o n u g r ; o t p r t e c mp iain ; a to a e 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y W r s A d mi a s re P s —o ai o l t s G sr p rss l y e v c o
术后 胃瘫是指腹部术后 胃肠动力紊乱所致 的非机械性 的
fcv et a et f s—admi u百c at p r i, n eo dsre hudtu eao e . efei t et n o t b o n sr a gs oa s adascn ugr sol s vi d i nh r m p o l a l r es y h b d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治疗探讨
文/ 蓝铭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外科主治医师)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手术后继发的
非机械性胃排空障碍,主要特征是胃排空
速度延迟,表现为恶心、呕吐、进食后饱
胀、腹胀等症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
下均可诱发胃瘫。
术后胃瘫早期被认为仅
发生于胃手术后,但近年来发现在其他腹
部手术,甚至妇科盆腔手术后也有发生。
3.术后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酸
4.胃电起搏。
国外将起搏装置植于胃浆膜下,通过释放高频低能量波增强自主迷走神经功能,促进胃的自我调节。
有国
5.中医治疗,如针灸治疗,早期针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等穴位具有升清阳、降浊阴、通腹胀、散结化瘀、促进胃肠运动作用手术治疗,或者服用温中健脾、和胃行气的中药方剂也能有促进胃肠
6.可以考虑行空肠造瘘或行全胃切除术。
据报道前者的疗效较好,后者并不能。
胃切除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胃切除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目的总结胃切除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
方法对18例胃瘫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
结果胃功能全部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一般为3~9 d,平均6 d。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切除术后胃瘫,胃肠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较单一西医非手术治疗效果佳。
标签:胃切除术后;胃瘫;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即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胃排空延迟。
2000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所在科共治疗18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远端胃大部切除重建术400例,发生PGS 18例,发生率为4.5%,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5~60岁,平均(47.5±12.5)岁。
胃癌13例,胃溃疡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
其中B-I式吻合5例,B-Ⅱ式吻合13例。
所有患者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开始进食后,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后出现上腹部胀满、膨隆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上腹痛不明显;呕吐物为所进食物,有时混有胆汁,吐后症状消失,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体检可见上腹部呈饱满及胃型,轻度压痛,可闻及胃振水音,肠鸣音弱。
其中胃镜检查8例,示吻合口明显充血、水肿6例,吻合口轻度水肿2例,胃镜可以顺利通过吻合口。
X线碘剂造影检查:见残胃扩张呈球形,有食物残留,无蠕动或蠕动极弱,碘剂长时间潴留于胃内,数小时后有极少量碘剂呈线状或点状缓慢通过吻合口至输出肠段内。
1.2治疗首先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每天用3%温盐水洗胃,并抽空胃内容,以减轻胃黏膜水肿,促进胃张力恢复。
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特别注意补钾。
因低钾本身可致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
加强营养支持,供给足够热量,对病情重、病程长者,最好采用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
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1)胃大部切除术(也称为胃癌切除术)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但是术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胃瘫的症状,这会对手术后的康复和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相关内容:一、胃瘫的定义和原因胃瘫是指胃肠道的一种疾病,术后出现的胃瘫主要是因为手术过程中切除了部分胃肠道组织,导致消化功能下降,进食后食物在消化道内滞留较长时间,引起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二、胃瘫的症状1. 腹胀:由于食物在胃肠道内长时间停留,容易引起积气,导致腹胀。
2. 恶心、呕吐:胃瘫患者食欲不振,进食后容易出现恶心、呕吐。
3. 体重下降:出现胃瘫后,患者的食欲明显下降,易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
4. 腹泻、便秘:胃瘫患者的肠胃功能下降,容易导致便秘或腹泻等肠胃问题。
三、胃瘫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适当的药物可以促进消化功能,缓解症状。
2. 饮食调节:注意饮食健康、清淡、易消化,减少油腻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3. 肠镜治疗:对于胃瘫患者,可以通过肠道道消除积气、恢复消化功能。
4. 保持良好心态:胃瘫患者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压力和紧张情绪,以促进身体康复。
四、预防胃瘫的措施:1. 术前以及术后注意营养: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2. 术后及时支持治疗:对于出现胃瘫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积极调节饮食、药物等治疗。
3. 及时康复训练:术后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有利于恢复肠胃功能,提高身体的康复能力。
总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当我们面临手术选项时,要注意术后可能带来的影响,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并注意做好术后的康复工作。
对于已经出现胃瘫的患者,要及时进行治疗,积极调节饮食、药物等治疗,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提高身体的康复能力。
胃瘫
手术后胃瘫是指:各种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它是消化道手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
其主要特征是胃排空速度延迟,故又称为胃排空延迟症。
术后胃瘫的诊断标准:1,术后5—7d肠蛹动功能恢复后进食即出现上胶饱胀,24h内呕吐大量胃液(1000 m1),或术后l周仍未恢复肠蛹动功能;2,再置入胃管后,每天胃肠减压抽出之胃液量超过l ooo m1;3,胃镜检查可见胃内有大量胃液港留,吻合口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水肿,但机械性肠梗阻不存在;4,碘或钡剂造影检查,造影剂不能通过吻合口或幽门进入小肠;5,无明显水、电解质代谢紊乱;6,未用减缓平滑肌收缩之药物;7,无引发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结缔组织病等。
治疗和结果胃瘫的病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
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代谢正常,营养、支持治疗,近年又加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可采用红霉素250 mg静脉滴注,1次/6h,连用3—5d有明显效果;也可经胃镜置入营养管于吻合口远端小肠潜入吗丁琳、西沙比利,也有病例加用溴斯的明o.5mg,1次/6h,连用5d,取得较好疗效。
结果:胃瘫缓解时间在l0 d以内者为30%,ll—15d 为30%,16—20d 为30%,剩下10%的患者缓解期平均为:60d。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3%的腹部手术患者在术后发生胃瘫,占整个胃瘫综合征发病率的19%。
本病的可能发病机制有: ( 1 ) 胃动力障碍; ( 2) 胃肠运动的不协调性; ( 3) 胃壁顺应性降低; ( 4 ) 胃电活动异常, 胃电节律紊乱使胃产生逆向移行性慢波, 胃收缩运动减弱或缺乏,干扰胃肠道对内容物的清扫运动; ( 5 ) 异常的胃肠激素和肽类的作用; ( 6) 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迷走神经切除及糖尿病累及内脏植物神经后易发生胃瘫, 抗胆碱能药物能诱发和加重胃瘫; ( 7) 胰高血糖素血症、高血糖、应激、感染、代谢及药物等因素也可能参与胃瘫的发生。
术后胃瘫综合症诊断标准
术后胃瘫综合症诊断标准
术后胃瘫综合症(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胃排空障碍和胃动力不足。
为了准确诊断术后胃瘫综合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以下是术后胃瘫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症状,如恶心、呕吐、腹部胀痛等。
2.患者无腹痛、腹泻等其他胃肠道疾病症状。
3.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二、辅助检查
1.胃液检查:测定胃液量及胃酸浓度,了解胃分泌功能。
2.胃排空试验:通过口服造影剂或标记物,测定胃排空时间,评估胃动力状况。
3.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及吻合口情况,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
4.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CT等检查可排除其他腹部疾病。
三、排除其他原因
1.排除机械性肠梗阻、腹腔内脓肿等腹部疾病。
2.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胃排空障碍。
3.排除药物、酒精等物质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四、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
症状的疾病后,可作出术后胃瘫综合症的诊断。
需注意,诊断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史、手术情况及个体差异。
术后胃瘫综合症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通过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作出准确的诊断。
同时,应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以免误诊和漏诊。
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胃瘫(gastroparesis )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
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
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胃排空动力学机制的改变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胃瘫的临床重要性在于有时会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祥的机械性梗阻而采取再手术治疗,因此,正确地诊断和治疗胃瘫,对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病人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本段1临床特征:病人多于术后数日内停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等症状,一般疼痛不明显,食后吐出大量胃内容物,可含有或不含有胆汁,吐后症状暂时缓解,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每日1000-3000ml。
胃瘫发生时,小肠及结肠动力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故患者可正常肛门排气、排便,体检发现胃振水音。
胃镜检查及胃肠道碘油造影可排除流出道机械性梗阻,核素标记液体胃排空试验提示胃排空延迟。
发病率:国内报道0.47-3.6%,国外报道5%-24%。
编辑本段2发病机制: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启闭完成。
其功能除与进食等情况有关外,主要受神经及体液的调整。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原因有多种,如术中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精神紧张,吻合口水肿,输出祥痉挛、水肿,长期应用抑制胃肠道运动药物,水、电解质与营养失调,饮食改变或术后早期进食不当,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及变态反应,大网膜与吻合口周围团块状粘连,炎性肿块压迫等因素,术后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的空肠麻痹或痉挛为常见原因。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1例循证治疗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1例循证治疗1病例患者,女,87岁。
因“进食后腹胀不适2年,反复呕吐宿食2个月”人院。
既往无消化性溃疡、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
患者中等身材,营养良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血压150/80mmHg,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略膨隆,未见胃肠型,全腹软,无压痛,未扪及肿块,有振水音,肠鸣音3~5次分,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除血钾偏低(3.28mmol/L)外,其他常规检查未见异常,胃镜提示胃幽门部溃疡性病变,胃底、体可见较多食物残渣,病理提示胃窦部腺癌。
入院后予完善检查、禁食、胃肠减压、洗胃及补液治疗3d后,在全麻下行胃癌根治术(远端胃大部切除,残胃-空肠毕Ⅱ式结肠前吻合),术中置放胃管和空肠营养管,术后常规应用抗炎、止酸等药物,术后第4天患者突然出现呕吐,胃肠减压量增至1000mL,以后10d一直维持在1 000mL以上,并出现反复少量呕吐、上腹有饱胀感。
术后检查:4次血电解质检查提示低血钾(2.2~2.9mmol/L),且有轻度低钠,血气分析显示正常;给予胃管内注入泛影葡胺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见残胃蠕动很弱,造影剂排空缓慢,但无吻合口梗阻征象。
术后病理:胃幽门管状腺癌,弥漫浸润型,分期为pT3N1M0。
根据以上病史资料,结合国内标准,该患者诊断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成立。
目前患者出现反复呕吐、上腹饱胀;较长期不进食、大量胃液丢失影响患者营养情况;胃动力明显不足,胃排空延迟。
因此,根据病人状况提出临床问题:①哪些药物可以改善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症状?②哪些药物能加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③哪些治疗手段对术后胃瘫综合征有效?2证据检索按照循证实践证据检索原则,首先检索与临床问题密切相关的二次文献数据库,若无合适的相关证据,再检索原始文献数据库。
我们检索了Cochrane Library(2009年第3期)、Medline(PubMed网站1980—2009.5)、Sum-search网站数据库。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胃瘫综合症
【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胃瘫综合症胃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胃大部切除后不伴肠吻合口或输出空场袢等机械因素的残胃无力、排空迟缓的疾病,是胃手术后一种较严重的并发症[1]。
我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胃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患者共31例,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恢复了胃肠功能,现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1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42~74岁;原发病:胃癌18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例;行胃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12例,毕Ⅱ式吻合19例。
1.2 诊断标准参考Bar-Natan标准:术后急性发病,表现为严重腹胀、恶心、呕吐,腹部叩诊有振水音;胃引流量每日超过600 ml~800 ml,持续10 d以上;胃镜和/或钡餐检查提示胃流出道无机械性梗阻;除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术后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无明显的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1.3 临床表现患者停止胃肠减压及进流质或半流质后出现上腹部胀痛,反复大量呕吐,肠鸣音减弱,体检时发现胃振水声,无气过水声;患者无明显腹痛,大部分患者有肛门排气;胃管引流量每日800 ml~2100 ml,持续引流至痊愈后拔除;本组均采用胃肠碘水造影或胃镜检查,表现为胃肠道通畅或吻合口轻度水肿,胃扩张,蠕动减弱,排空延迟或暂停。
1.4 治疗结果本组31例患者经保守治疗10 d~35 d均恢复胃功能;术后2周~3周恢复胃动力19例,3周~4周恢复胃动力9例,4周~5周恢复胃动力3例;住院14~37 d,均未发生营养失调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
2 护理2.1 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宣泄心中的恶性情绪,解除其焦虑紧张的心情;保持良好轻松的心态有利于预防胃瘫发生及促进胃瘫恢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胃排空障碍的病因,讲解各种治疗及护理的目的,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利于尽快消除病痛,尽早康复。
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腹部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也常常出现,其中胃瘫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胃瘫,指胃肠道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食物不能正常通过肠道排出。
本文将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以下是常见的诊断方法: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病史、既往手术史等信息。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腹部有无胀痛、有无压痛等。
3.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检查、B超检查、CT检查等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肠道有无扩张、积气等。
4.检查胃肠道功能:通过胃肠道电图监测、胃肠镜检查、胃肠钡剂检查等手段观察胃肠道功能,可以了解肠道蠕动、排空等情况。
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因、病情、患者的身体等方面。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可通过给予促进肠胃运动的药物、胃肠道促进食欲、增加能量摄入的药物等,来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肠道运动功能。
2.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营养状况不良,可以通过给予人工营养支持,如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等方法来满足机体营养需要。
3.生物反馈治疗:通过对患者腹部进行电信号刺激,促进肠道蠕动,恢复肠道运动功能。
4.手术治疗:对于肠道梗阻、严重腹胀等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微创手术、全腹腔镜手术等。
手术治疗需要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预防避免腹部术后出现胃瘫,需要注意以下预防措施:1.手术合理规划:对于术前检查、手术方式、手术部位等需要进行充分评估和规划,尽量避免手术对肠道的损伤。
2.术中肠道保护:手术时对肠道进行保护,避免肠道受热、受压等损伤。
3.术后饮食管理:术后要进行适当的饮食管理,避免过量进食、过度节食等。
结语腹部术后胃瘫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
对于腹部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综合的评估,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对于确诊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胃瘫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治分析
5 3例 患 者 行 胃 大部 切 除 术 ,3 采 取 Blo 5 2 1例 irt I l h
式 吻 合 ,2 32例 采 取 BlohI 吻 合 。 结 果 irt I式 l
术 患者 发 生 胃瘫 综 合 征 3 2例 , 生 率 为 5 8 发 生 胃瘫 综 合 发 . %; 7 征 患 者 均 给 予 保 守 治疗 , 1 采 取 手 术 治 疗 , 无 例 胃肠 减 压 7d  ̄
类 固醇 的下 降 , 这是 因为患者 的电解质 发生紊乱 , 血糖 下降导 致意识模糊 。 本组患者在人院的 2d 3d内病情发生变化 , ~ 病情
将会加重 , 内分泌紊乱 ,C H 和皮 质类 固醇下降 , AT 皮质功能发
生衰退 , 导致血糖 降低 , 从而加重脑 组织损伤 。 因此在 出现丘脑
出血病情加重 时,应考虑 为。 肾上腺皮质发生 功能衰退 的症状 ,
应予尽 快确诊并注射激素类药物 , 以利于病情的恢复 。
参 考 文 献
【 周 晓倩 , 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合并 肾上腺危象 1 . 1 ] 何云. 例叨
西南 军医,0 6 1 ( )2 — 6 2 0 ,0 1 :5 2 .
4 , 均 时 间 为 1 .d 5d 平 56 。经保 守治 疗 1  ̄ 1d 愈 , 均 治 疗 5d 6 痊 平
现排气或排 便 , 胃肠 道功能恢复 , 进食后 出现恶心 、 呕吐 , 呕吐 物为大量 胃内容 物 , 腹部饱胀 、 呕吐后症状有所缓解 , 胃肠减 经 压可以引流出 80 250mL胃液 。体检可见 上腹部饱满 , 0 ~ 0 按压 不适 , 明显 的压痛 、 无 反跳 痛 , 闻及振水音 , 鸣音减弱或消失 ; 肠
空延缓 , 胃蠕动减弱或消失。 1 诊断 胃大部 切除术后 , . 3 胃肠 道功能恢复 , 复出现 胃 潴 留症状 , 腹胀 、 呕吐 , 胃肠减压可 以引流出大量 胃液 , 鸣音 肠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健康宣教
05
保持良好的睡眠 习惯,避免熬夜、
失眠等行为
06
保持良好的卫生 习惯,避免感染、
疾病等风险
07
保持良好的社交 习惯,避免孤独、
抑郁等情绪
08
保持良好的家庭 环境,避免家庭 矛盾、家庭压力
等风险
09
保持良好的工作 状态,避免过度 劳累、工作压力
等风险
10
保持良好的医疗 保健习惯,避免 忽视健康、忽视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健康 宣教
_
目录
01. 胃瘫综合征概述 02. 术后护理和康复 03. 预防措施 04. 健康教育
胃瘫综合征概述
1
概念和病因
概念:胃瘫综合征是指手术后出现的胃排空障碍, 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病因:胃瘫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手术 创伤、麻醉、药物等因素有关。
治疗方案
02
03
复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 胃镜、B超、血液检查等
04
健康教育
4
提高认识
01 胃瘫综合征的定义和 症状
02 胃瘫综合征的病因和 危险因素
03 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 治疗方法
04 胃瘫综合征的预防和 康复措施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保证 营养均衡,多吃 蔬菜水果,少吃 油腻食物
适量运动:每天 进行适量的运动, 如散步、慢跑等
发病率:胃瘫综合征的发病率较低,但可能导致 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治疗:胃瘫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 食调整、康复治疗等。
临床表现
1
胃排空延迟: 食物在胃内停 留时间延长, 导致腹胀、腹 痛等症状
2
胃动力障碍: 胃蠕动减弱, 导致食物消化 不良、反酸等 症状
针灸治疗术后胃瘫临床疗效观察
刺法
采用平补平泻刺法,根据穴位特点和患者体质调 整刺激强度。
治疗时间与疗程
治疗时间:每次针灸治疗时间约为30分钟,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程度可 适当调整。
疗程:针灸治疗术后胃瘫一般需持续1-2个疗程,每个疗程包含10次治疗 ,疗程间隔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针灸 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治疗,注 意饮食调养和生活习惯的改善,以促进病情尽快康复。
根据中医理论,针灸能够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 邪,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术后胃瘫病概述
01 术后胃瘫定义
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手术后出现的胃排空障碍,表 现为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02 术后胃瘫病因手术创伤来自麻醉药物、神经功能紊乱等都可能导 致术后胃瘫的发生。
03 术后胃瘫治疗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治疗、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 综合治疗措施。
02
法
针灸治疗原则
01 调和气血
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调和气血,促进气血运行, 达到治疗胃瘫的目的。
02 平衡阴阳
针灸治疗需遵循阴阳平衡的原则,通过刺激穴位 调节人体阴阳平衡。
03 扶正祛邪
针灸治疗旨在扶正人体正气,祛除病邪,促进术 后胃瘫康复。
针灸治疗选穴和刺法
01
选穴
主要选取足三里、中脘、内关等穴位,根据患者 病情可适当调整穴位选择。
THANKS
感谢观看
针灸治疗术后胃瘫的临床疗
04
效分析
疗效总体评价
有效率评价
针灸治疗在术后胃瘫患者中总体有效率较高,大 部分患者能获得明显的症状改善。
治愈时间评价
针灸治疗能显著缩短术后胃瘫患者的治愈时间, 加速患者康复。
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研究
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研究摘要】目的:对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进行研究。
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我院经病理诊断的60例胃肠手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和系统性的分析,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特点。
结果:胃肠造影结合胃肠镜检查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确诊率较高,确诊率高达98.33%,共59例;所有患者在经1周的保守综合治疗后,肠胃功能显著恢复,无需进行二次手术。
结论:胃肠造影和胃肠镜对胃肠手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确诊率较高,可为患者接下来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给予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保守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改善患者的胃功能,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进行大力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胃肠手术;胃瘫;综合征;诊疗对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十分的重要。
本研究就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现将报告整理如下,供研究和参考。
1.一般资料和临床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我院经病理诊断的60例胃肠手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其诊断资料和治疗资料。
60例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在34.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87±11.74)岁。
按照手术类型划分,其中有12例消化道溃疡修补术患者,11例胃大部切除术患者,10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7例肝癌切除术患者及10例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
经确认,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经相关的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且排除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伴有其他严重病变或病史,意识障碍及治疗禁忌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
1.2方法1.2.1诊断方法给予患者胃肠造影检查,指导患者口服浓度为30%的泛影葡胺,对患者的胃肠蠕动、胃肠吻合口、幽门、胃肠远端进行观察,查看是否存在梗阻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胃瘫的诊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症研究进展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症(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syndrome, PGS)是指因各种腹部手术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空,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症。
对PGS手术治疗往往无效,甚至加重病情。
所以,正确认识PGS,对临床上诊断并对其展开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近年来对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作综述如下。
1、PGS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1手术创伤(1)目前认为系由于“泵衰竭”所引起,象“心功能不全”一样,胃肠壁也存在神经性或肌源性无力,以致胃窦收缩的振幅降低和(或)频率减少,其基础是胃电节律的失常;胃手术后,位于胃大弯胃体中部的起搏点部分或全部丧失,使残胃不能产生有效地基础电节律和收缩波。
(2)手术通过各种途径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而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这是产生术后残胃无力症的主要原因。
(3)胃癌根治手术创伤大,手术切除胃窦幽门,使胃张力和蠕动减弱。
(4)胃手术损伤了迷走神经,影响了胃肠道运动功能。
(5)胃肠道激素分泌和调节功能在胃手术后受到影响。
(6)术前是否存在易致残胃无力症的疾病,如糖尿病(可导致供应内脏的植物神经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7)术后腹腔感染、肠间渗液。
(8)精神因素、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失衡、饮食改变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易发生胃张力减退,运动减弱。
1.2术后炎性粘连性梗阻术后早期炎性粘连性肠梗阻(EPISBO)和胃排空延迟具有相似的特点:术后进食由通畅至不通畅,以动力障碍为主;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结果相似[3];保守治疗有效。
李世宽[4]等在对胃排空延迟病人进行CT扫描时,观察到其上腹部空肠呈炎性粘连表现,提示术后早期残胃、胃肠吻合口周围和/或输出襻的炎性梗阻可能是胃排空延迟发生的机制之一。
1.3基础疾病手术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高龄、糖尿病等均为胃功能性排空延迟的高危因素,应于围手术期间给予及时处理。
目前临床上对于高血糖与胃瘫的关系认识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血糖能够抑制胃动素的分泌和释放[5],血糖高于10mmol/L时可以导致胃电节律失常以及胃内压降低,使得胃排空延迟[6],此外,高血糖还可以抑制红霉素对胃排空的促进作用[7]。
因此,无论在术前还是术后营养支持时,都应该监测、控制血糖。
1.4饮食因素酸、脂肪、渗透压过高或过低可通过“胃肠反射”引起胃排空减慢。
胃大部切除后不当饮食过快进入十二指肠(毕Ⅰ式),或逆行进入输入襻(毕Ⅱ式)均可通过胃肠反射抑制胃的排空。
切除胃后胃泌素分泌量减少,进食后胰高血糖素以及促胰液素相对增加,使得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功能下降,残胃处于无张力状态。
此外,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失去了对食物的研磨功能,致使胃排空失调及小肠功能紊乱也是导致术后胃排空迟缓的原因之一。
1.5精神神经因素多虑型人格患者,容易精神紧张及失眠,而焦虑、紧张时人体产生应激反应,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胃肠排空的延迟。
2、诊断2.1诊断方法2.1.1胃肠X线造影是临床广泛使用的方法。
功能性X线钡餐或碘水造影检查可见残胃扩张,食物残留,钡剂长时间潴留于胃内,胃无蠕动或蠕动极缓慢,数小时后有极少量的钡剂呈点状或线状通过吻合口至输出肠段内[4],而吻合口没有狭窄或梗阻。
若见到胃或者残胃收缩或蠕动功能良好,而钡剂不能通过吻合口或输出襻肠段的某一部位,则考虑机械性梗阻可能。
X线动态观察对判断功能性或者机械性排空障碍具有重要的意义。
2.1.2胃镜检查手术后10天以上即可行胃镜检查,检查时操作轻柔,不过多注气,是安全可行的[8]。
胃镜下可以直接观察胃内及吻合口形态,并提供有无机械性梗阻的直接证据。
胃镜下可以见到胃扩张,蠕动弱或者无蠕动,吻合口/胃壁充血水肿,胃镜能顺利通过吻合口,可见输出段肠管蠕动减弱或消失,但无梗阻表现。
2.1.3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
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是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比较简便、价格低廉,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强,被认为是目前测定胃排空最佳的检查方法[9],但由于条件限制,其在临床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胃手术后病人尚不能广泛开展。
2.1.4其它方法胃肠肌电图对复杂的胃肠功能紊乱的病人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报道极少。
Stanciu等[10]报道用99锝进行胃排空测定诊断胃瘫,但国内尚缺少相关报道。
2.2诊断标准由于PGS的原因不十分明了,因而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X线造影和胃镜检查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
综合文献其诊断应该符合下面的标准:(1)术后拔除胃管后出现顽固性的恶心、呕吐;(2)经过一次或多次检查提示无流出道的机械性梗阻存在[11];(3)胃液引流量≥800ml/d,混有胆汁,持续时间超过5d;(4)无明显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如低钾血症等;(5)无合并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存在,如糖尿病、胰腺炎以及某些结缔组织性疾病;(6)无使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阿托品、654-2等;(7)X线造影或胃镜检查证实胃扩张无张力,蠕动弱或无蠕动。
3治疗本病为功能性疾病,一旦确诊,应积极采取非手术治疗。
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采用药物以及心理治疗;另外,术者本人要有信心及耐心,避免盲目的手术探查给病人增加的痛苦。
3.1一般治疗本病一旦诊断确立,应禁食及胃肠减压,同时积极治疗水电解质紊乱和基础疾病。
经胃管以3%高渗温盐水洗胃以减轻胃壁和吻合口水肿,可配合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同时应用抑酸剂减少消化液分泌。
PGS时胃肠减压引流量常常较多,电解质K 、Cl-丧失较多,应该予以及时纠正,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是非手术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适量输注血液制品及白蛋白,补液中控制葡萄糖入量,避免高血糖的出现。
3.2营养支持PGS病人普遍存在营养不良,这不仅会损害机体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而且会增加手术后的并发症及死亡率[12][13]。
PGS病人因禁食时间延长,需要进行营养支持[14],以改善其营养不良,促进组织器官的恢复,提高其它治疗措施的效果。
3.2.1完全胃肠外营养(TPN)PGS早期合理的PN可以明显维持和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有利于组织器官功能的迅速恢复。
国外在研究静脉营养对全胃动力的影响时发现,静脉营养相对于生理盐水可以使得胃动力下降,抑制胃排空[15]。
但也有研究证实,短期的肠外营养支持并不延迟病人残胃排空功能的恢复[16]。
但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长时间的PN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的萎缩,肠道功能的异常。
3.2.2肠内营养(EN)随着对肠功能的认识和肠内营养制剂的发展,EN在外科营养支持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7]。
EN不但有助于维持肠道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纠正肠道缺血,抑制代谢激素,降低炎症与感染性并发症;而且可以刺激消化道激素等分泌,促进胃肠蠕动与胆囊收缩,进而恢复胃肠道功能;此外,EN营养支持效果优于PN,严重并发症少,且费用较PN低廉[18]。
PGS时大多数吻合口以远的肠道功能存在,可以利用术中放置的空肠造瘘管、术后通过胃镜放置的鼻肠管或利用经皮内镜胃造口管(PEG)、经皮内镜空肠造口管(PEJ)以及放射线下经皮胃造口管(PRJ)进行EN,其创伤小,并发症少且恢复较快[19]。
3.3药物治疗3.3.1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胃复安、吗丁啉。
胃复安使胃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排空;吗丁啉作用于胃肠壁,能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并防止胃食管返流。
二者对抑制恶心、呕吐有良好效果,但促胃排空作用短暂。
3.3.2 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如西沙比利、莫沙比利等。
这类药可以增加肌间神经丛节后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生理性释放,加快胃排空和胃肠协调运动,使用范围广,疗效比较确切,但长时间使用后效果减退。
3.3.3 胃动素受体激动剂:如红霉素。
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低于其抗感染剂量时能够引起MMCⅢ相强烈收缩,同时直接作用于支配残胃的节前胆碱能神经,对胃、近端小肠有强烈促动力作用,促进排空。
静脉给药作用最强。
3.3.4 其它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有利于减轻胃黏膜和吻合口水肿。
新斯的明有明显增强胃肠道蠕动的作用,对于纠正残胃无力有一定的效果;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效果更佳。
有报道头孢霉素有也促进胃排空的作用[20]。
3.4中医治疗中医学将胃瘫归属于“腹胀”、“痞满”、“胃反”、“郁症”等范畴。
认为由于手术破气破血,致精气亏耗,正气虚弱,气机不畅或久病脾胃不能运化,不能腐熟水谷,以致上腹饱胀、呕吐等胃潴留症状。
此外,情绪的变化也会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故而主张疏肝解郁,益气键脾,降逆通腑。
治疗上针灸太冲穴、合谷、曲池、足三里等穴;以大黄为主药的大承气汤经胃管灌注。
大黄可以通过增强胃肠平滑肌峰电活动及促胃动素释放发挥促胃动力作用,而针灸则可增强胃肠道功能,加速排空,促进肠蠕动。
3.5心理治疗一旦PGS诊断确立,应立即耐心向患者解释,消除其紧张心情和恐惧心理,以取得患者配合;此外,施术者本身应该对手术充满信心,能耐心坚持等待。
这为保守治疗提供了前提条件。
3.6胃镜及胃电起搏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残胃以及吻合口状况,有利于PG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此外有报道经胃镜注气,使胃适度扩张,可以刺激胃壁使其蠕动恢复[21]。
胃电起搏是通过外科手术将起搏器置于胃的浆膜下,通过电刺激使胃的慢波频率恢复正常。
总之,目前对PGS的病因及其具体发病机制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在治疗上,虽有学者报道行全胃切除治疗PGS近、远期效果满意[23],但大多树学者仍主张一旦确诊,以非手术治疗为主,认为经过长时间的保守,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